驾鹤山摩崖石刻研究
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
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作者:潘晓军刘冬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10期柳州“天山万里”摩崖石刻记载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柳庆参将范德荣与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云南广西府知府徐可久、广东潮州府通判计嘉邦三位柳州乡贤会射于柳江南岸水南村郊野,即兴题写“天山万里”四个大字。
“天山万里”摩崖石刻不仅是今天柳州地区字体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时石刻具有明确的时间、事件和人物信息。
通过对“天山万里”摩崖石刻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其书法风格独特,“天”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不同于常见的书写习惯;石刻所在的柳州天山山体低矮,为什么会在此山题写“天山万里”?摩崖石刻题序里记载的范德荣、王尚学、徐可久、计嘉邦,在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人物在史料、志书有哪些记载,石刻与历史文献存在哪些相互补充和补正之处?王尚学、徐可久、计嘉邦是柳州本地人,都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官员,有些是广西科举世家,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摩崖石刻概况柳州天山高约10米,地势较低,位于今天天山公园水塘之中,天山西北侧约100米为蟠龙山,南侧约450米为箭盘山,西900米为柳江。
“天山万里”四字整体高1.5米,宽7米,单字径1.2米,题序、落款小字径0.15米。
石刻共有63字,内容如下:分守柳庆参将范德荣、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云南广西府知府徐可久、广东潮州府通判计嘉邦会射于此记之天山万里时大明嘉靖庚申暮春范德荣书“天山万里”四个大字为楷体,丰润饱满,笔力雄健,大气磅礴。
其中“天”字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在柳州地区文物古迹里仅见此一例,在全国也不多见,山海关的牌匾“天下第一关”里的“天”字也是这种写法。
“天山万里”摩崖石刻1996年被公布为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2013年、2021年,柳州市文物部门对石刻进行了维护。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对天山公园进行了环境改造,建起环境优美的公园,文物保护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山西晋城曹魏时期拴驴泉摩崖石刻新释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三期︵总第五十九期︶山西晋城曹魏时期拴驴泉摩崖石刻新释张恒(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24)摘要:拴驴泉石刻是朝廷为开凿石门、修建栈道而铭刻的摩崖石刻,其年代属于曹魏正始五年无疑;“都治道郎中”等官职反映出因事而设的特点,明显体现曹魏时期职官差遣的具体化倾向;“上党司徒悌”等官员人名书写明显体现其郡望的痕迹,反映曹魏时期品评之风盛行,官员升降受其影响。
石刻在保存魏晋时期书法文字资料、反映古沁河栈道修建和魏晋时期官职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关键词:正始五年;拴驴泉;石门;“徧桥阁”中图分类号:J2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3-0001-04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3.001收稿日期:2018-01-05作者简介:张恒(1992-),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纸背文献及明史。
《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城区卷》收录一方“翻刻拴驴泉魏摩崖石刻”,其下对该石刻进行了简介、碑文并附有拓片。
关于该石刻的录文和研究,目前学界已取得不少成果。
该石刻对研究曹魏政权的官职设置及战时栈道修建极具价值。
笔者读后发现,对该石刻的具体时代细节确定、有关录文内容分析及其背后所蕴含价值的挖掘仍有余意,今试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见解,以求教方家。
一、内容解读关于该石刻基本情况和录文,《三晋石刻大全》中提到“勒石于2008年,系晋城市城区凤城北区裴坊塔村裴池善先生翻刻。
原刻石存于泽州县拴驴泉水电站,石灰岩方碑,高55米、宽47厘米。
碑记魏正始五年(244)沁河栈道修建之事。
碑文魏碑竖书,共95字,计11行。
保存完好。
”其碑文录为:正始五年十月廿五日,督治道郎中上党司徒悌、监作吏司徒从掾位下曲阳吴放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道,作徧桥阁,凿开石门一所,高一丈八尺,广九尺,长二丈。
花山 摩崖石刻 介绍
花山摩崖石刻介绍
花山摩崖石刻位于中国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花山镇,是一处保
存完好、规模宏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这些石刻作品分布在花山的山
崖上,包括佛教造像、题记、碑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考
古价值。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花山摩崖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这些石刻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
艺术成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因此,
它们为研究唐代社会、宗教、艺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次,从艺术角度来看,花山摩崖石刻以其精美的刻制工艺和
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些石刻作品包括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具
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同时,石刻上的题记、碑文
也展现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对于研究古代书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从考古价值来看,花山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
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雕刻技术、宗教信仰、社会风貌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石刻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填补史书记载
的空白,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花山摩崖石刻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宗教文化、艺术成就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些珍贵的石刻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让后人能够继续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四川摩崖石刻演变及其现代旅游价值
10 90多年 , 周边 刻有弟 子 、 法 、 萨共 2 护 菩 1
边长约 8 公分 ,由于受到—个岩石腔保护 , 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释迦牟尼 向众 0
避免了外界环境腐蚀 , 因而得以完好的保存。 弟子传授 ̄. 的场景 。 kc 3
摩崖石刻 中“ ” 摩 意指“ 摩擦 、 刮摩” “ ,摩
“ 何君阁道碑 ” 的出现 , 极有可能改变以 泛 , 既有对夔 门美景的赞誉 , 也有对统治者的
崖石刻” 顾名思义 , 是指在 山崖上刮摩 岩石 , 往人们对 “ 南丝绸之路” 线路的界定 , 对研究 歌功颂德 , 还有抗 日救国时期 的豪言壮志。 这
上有一悬石 自然脱落 , 形成一处酷似 月亮 的 犷魏晋风骨的世俗题材为主。
圆形秃石, 秃石直径约 8 公分 , 0 坐西朝东 , 有 隋唐 时期是 我国摩崖 石刻发展最为 鼎
歧, 这一现象十分普遍。
2 . 文学价值。四川摩崖石刻 , 还是研究各
如玉兔下凡 , 故取一形象生动的名字一
刻属于石刻 的一大类别, 与石刻不同的是, 它 极高的雕刻艺术研究价值【 著名的八 1 1 。 是在天然石壁上进行刻画的。
一
一
片白色石壁 , 顾又称此处“ 粉笔墙”历经风 ,
庙乡卧佛沟 , 在长约一华里的岩壁上 ,
、
四川摩崖石刻简介
造像 10 6 0尊, 中尤以释迦牟尼涅粲 其
1 . 何君阁道碑。四川雅安市荥经县的“ 何 图最令游人叹为观止 ,卧佛刻于离地 君 阁道碑” 是迄今为止 , 我国发现的年代最为 面约 5米岩壁上 , 2 米 , 长 5 头东脚西 , 久远的摩崖石刻 ,何 君阁道碑”距今约有 雕工精湛 ,线条流畅 ,佛呈双 目微闭 “
从浙南摩崖石刻窥看清至民国中期碑学之发展
从浙南摩崖石刻窥看清至民国中期碑学之发展徐文平【摘要】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
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
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
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
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ele calligraphy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liff inscriptions of the period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South Zhejiang,the styles of epigraphic calligraph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alligraphers. The official taboos and literary inquisition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gave rise to epigraphy and epigraphic calligraphy. From Jiaqi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epigraphy greatly flourished and this in turn resulted in the thriving epigraphic calligraphy and declining paper calligraphy. The epigraphic calligraphers with Ruan Yuan as the leading figure made a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the rise of the epigraphic calligraphy of the cliff inscriptions in South Zhejiang. Their practice can verify a widely accepted viewpoint that the epigraphic calligraphy of Qing dynasty started from the revival of seal script and clerical script curr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y,whereas the factthat there exist not a single cliff inscription in cursive script in South Zhejia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Daoguan and Xianfeng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may serve as the best footnote to the assertion that “seal script and clerical script flourished,and cursive script vanished”in thi s period.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par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the thriving epigraphic and paper calligraphy and the revival of the early style of cursive script became the highlights of calligraphic history,and their presence in the cliff inscriptions in South Zhejiang has unique value and far-reaching enlightenment on us.【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14页(P22-35)【关键词】浙南;摩崖石刻;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发展【作者】徐文平【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浙南①浙南指古处州(曾称栝州,即今丽水)、温州范围。
六祖岩摩崖石刻介绍
六祖岩摩崖石刻介绍
六祖岩摩崖石刻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九峰山南麓的六潭溪峡谷中。
该石刻是中国禅宗的宝贵遗产,被誉为禅宗六祖慧能的禅机所在地,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遗迹之一。
六祖岩摩崖石刻的主体建筑是六祖庵,该庵建于明末清初,是纪念禅宗六祖慧能的场所。
庵内保存了六祖慧能的舍利和法器等文物,成为了佛教信仰者的朝圣地。
庵外的岩壁上刻有六祖慧能的禅宗法语,被称为“六祖坛经”。
这些法语的内容主要是六祖慧能传授禅宗的经文,对于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祖岩摩崖石刻的“六祖坛经”被誉为“禅宗的圣地”,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禅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祖岩摩崖石刻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南方特色,整个庵内以红墙绿瓦、青石板路和假山水池为主,与庵外的山体绝妙地融为一体。
岩壁上的石刻则以刀法独特、笔画简洁、内容深奥著称,展现出南方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六祖岩摩崖石刻作为中国佛教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的珍贵遗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六祖岩摩崖石刻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得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六祖岩摩崖石刻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上犹《石门摩崖》书法研究
2018·04一、《石门摩崖》简介20世纪80十年代,在江西省上犹县双溪乡大石门溪边发现了一块石刻。
今大石门与小石门古统称为石门,距县城约百里,石门水(在治北一百里源出百丈涧东流入童子江[1])穿石门而过,石刻位于村治所东一里石门水边天然石壁上。
按,摩崖,是指在天然崖岩上所刻的文字,[2]故,称其为《石门摩崖》(图1)。
该摩崖为楷书,共计64字,石刻右上角漫漶严重,右下至左上有一明显断裂痕迹,究其原因,已无从考证。
李坊洪通过整理其释文和界定其书刻时间,于1984年将其首次发表在《江西历史文物》期刊中。
但是,其中存在几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李坊洪释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大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书虍书。
”[3]据实地考察知,文为:“青山翠色/磊落嵸巃/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约灵龟/义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无穷/蔚起人文/有虞歌风/猗欤胜地/于焉托踪/建兴二年虞去虍书。
”李坊洪释读为“蔚起大文”实为“蔚起人文”,“虞书虍书”实为“虞去虍书”。
对于文中“飞龙翩翩”出现叠词,其处理方法为,在第一个“翩”字下面书写“向右下角倾斜的两点”。
按,李坊洪释文“石濑浅浅”“波涛汹汹”句,其它两处叠词则使用略似“又”字符号(图2),与日文中现行的叠字字符“々”稍有相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未发现确切证据,因此,还有待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
该石刻行文末段为落款,年号“建兴”字迹清晰,无疑。
“兴”字下面出现残泐,从拓片来看可为“一”或“二”。
但是,我国传统纪年中,“某某一年”这种年号称法并不存在,而是统称为“某某元年”。
因此,当为“建兴二年”。
据统计,历史上以“建兴”为年号的统治者共有6位,分别为:蜀后主刘禅(223年)、吴会稽王孙亮(252年)、成汉太祖李雄(304年)、西晋愍帝司马邺(313年)、后燕世祖慕容垂(386年)、渤海国宣王大仁秀(819年)。
柳州摩崖石刻保护研究
柳州摩崖石刻保护研究作者:陈兵爽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1期摘要:柳州現存摩崖石刻有100多方,涉及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等多个时期,反映的内容颇广,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长时间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影响,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石刻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柳州;摩崖石刻;保护工作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1.0180 引言柳州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两岩三山”,即陆道岩、高岩、驾鹤山、鱼峰山和马鞍山(图1~图4)。
石刻记载内容丰富且数量众多,自北宋开始,持续到民国时期,清代达到顶峰,为研究柳州的宗教传播、教育文化、古代军事研究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
柳州摩崖石刻作为石壁上的历史,因年代久远、暴雨侵蚀等原因,石刻出现了诸多病害,对其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
1 环境条件柳州市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地带①。
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1424.7毫米,日降水量不小于1毫米的降水日数(简称雨日)平均每年有157天,雨日最多是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冬季介于夏秋之间。
柳州市自然灾害频繁,种类多样,主要有洪水、病虫害等,而洪水是最主要的灾害,平均不到3年时间,就会出现一次水位在81.5米以上的洪水。
处于露天环境的柳州摩崖石刻,常年受到降水、裂隙渗水的影响,容易产生溶解、水解、水化、氧化作用。
石灰岩类文物在溶解的作用下,溶解产物被水迁移,使石质文物表面出现溶沟、碳酸钙沉淀物等现象,其化学反应式为:CaCO3(方解石)+H2O+CO2→Ca[HCO3]2(重碳酸钙)②。
2 价值2.1 社会价值摩崖石刻是凝固在石壁上的历史,是柳州市重要的文化载体,对于不断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提高城市形象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因为摩崖石刻文字风格多样,笔势雄奇,内容丰富,极具观赏性的特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更好地促进了柳州市旅游事业的发展。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三篇)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龙潭瀑又名玉龙潭,,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
水源来自海拔____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崂,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
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
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
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
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
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
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____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____米,宽约____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
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____年游崂山时所书。
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山东崂山的导游词(二)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青岛崂山参观游览。
青岛地区大小山峰几十座,崂山则为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____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____公里,主峰高____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
崂山气候清新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0.2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为23摄氏度。
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
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后汉书.逢萌传>>、<<南史.明僧铭传>>等均有记载。
崂山自然景观独具天然特色。
山海相连、海天一色、雄伟壮观;山内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层峦叠嶂、壁削如刀、涧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碧海无涯、山高林密、云气离合、岚光变幻;海崖线曲折蜿蜒,或广阔幽静、烟波浩淼、或惊涛拍岸,谷应山鸣。
四川荣县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研究
为荣州 , 辖境相 当于今 四川省 自贡 、 威远 、 荣县等市县地。宋绍熙 元年 ( 1 1 9 0年 ) 升荣州为绍熙府 , 宋末 J 付县俱废。元末复置 , 不领 县 。明洪武六年( 1 3 7 3年 ) 属嘉定府 , 洪武 九年 ( 1 3 7 6年 ) 降为县 , 属嘉定 州。荣县 自唐代以来佛教文化氛围浓 厚 , 寺庙及石刻造像
荣县文物管理所 的周绍 泉同志在 《 荣县 大佛 究竟是什么佛》 文 中依据大佛本 身的坐姿 、佛 座的形式和与其它 已定名 的造 像 进 行 比较 , 提 出 了荣 县 大 佛 不 是 释 迦 牟 尼 佛 , 而 是 弥 勒佛 的 观
一
点 。笔 者 认 为 , 荣 县 大 佛 的坐 姿 为 善 跏 趺 坐 , 即双 足未 盘起 自然 垂放之坐 姿 , 又称“ 倚坐” , 盛唐时期善跏趺坐是弥勒佛 的标 准造
( 1 0 8 5年 ) , 成于元 祜七 年( 1 0 9 2年 ) , 清末蜀 中名 士赵熙 有诗句 支持荣县大佛 建于宋代之说 。四川省 史物考古研究 所的袁金 泉 先生则综合众说 , 认为: “ 荣 县 大佛 建 唐 ( 其形态特征 , 造像风格 等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是唐代弥勒 坐佛) 。历经 1 0 0多年后 的宋 元 丰 元 祜 时 期 ,应 是 僧 淳 德 募 修 ,进 行 过 一 次 规模 宏 大 修 缮 活 动。 其 内容包括维修 、 妆彩 、 贴金 等。 ” 笔 者也支持袁金泉先生的 观点 。现在很多学者赞 同大佛建于 晚唐 的观点 , 只是还缺乏一 些
实证 。
向上 、 大拇指尖相对 、 其余各指相叠平放 ” 。⑦ 若荣 县大佛为释迦 牟尼佛 , 则应为结跏趺坐 , 显然这 与事实不符 。因此 , 仅从坐姿即 可推 断荣 县 大 佛 不 是 释 迦 牟 尼佛 。
摩崖石刻访古
摩崖石刻访古三祖寺畔有一景,曰: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因其留存唐至民国历代400余方石刻著称,为宋代石刻最多,为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石刻最为著名。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或直排,或竖排,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书体真、草、隶、行、篆较为广泛,诗词、歌赋、纪事、题名应有尽有。
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之上,有唐朝石刻三处,为题刻最早。
其中两处:“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为时任舒州刺史、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题。
另一处13人题名石刻:“赵郡李德修博陵崔确河东裴采陇西李夷中鲁郡祝元膺吴兴丘上乡太原王磻彭城刘洪高阳齐馀汝南周逊范阳卢寻高阳齐知退鲁郡祝元庆宝历二年二月廿七日题”,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乃大唐名相李吉甫之子、时任舒州刺史、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德修所题。
在李德修题刻下方,有其八世孙李师中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
丞相生尚书讳德修。
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
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
师中不肖,忝备侍从。
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
永惟世业,未坠于地。
后世子孙,尚有来者。
敢废篆刻,式昭前人。
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
”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祖、孙数百年后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上的石刻极为罕见,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最好史料。
唐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十六日,调任舒州通判王安石与弟王安国在住持文铣和尚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举着火把夜游石牛古洞,见石壁李翱留名石刻,非常敬佩,并“坐石听泉久之”,第二天再次游览并留下题刻记其事:“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
福清市黄檗山龙潭新发现宋代摩崖题刻考释
福清市黄檗山龙潭新发现宋代摩崖题刻考释
刘剑熙
【期刊名称】《福建文博》
【年(卷),期】2024()1
【摘要】福清市黄檗山龙潭发现宋、明、民国各代摩崖题刻共十二处,其中宋代八处,宋代题刻有落款的有赵师恕、叶嗣昌等。
本文对宋代的八处题刻作了考释,内容涵盖黄檗山龙潭祈雨、官员观稼、敬祷龙潭等诸方面,为黄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刘剑熙
【作者单位】福清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红石峡摩崖题刻考释
2.琅琊山唐摩崖石刻考释
3.两方宋代九日山摩崖石刻考释
4.南城从姑山明代摩崖题刻
5.滁州琅琊山唐代摩崖题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州灵泉寺猜想
柳州灵泉寺猜想作者:华雪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7期摘要:作者在对柳州地区的石刻等载体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从林半觉的《广西石刻志稿(八)》手抄本中看到王安中的《新殿记》。
文中记载了灵泉寺扩建情况,作者王安中在文中提出疑问,引发作者对灵泉寺变迁的猜想。
关键词:新殿记;王安中;灵泉寺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089-02引言石刻等特殊载体作为历史的补充资料,是研究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证据,研究人员一般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
作者在对柳州地区的石刻等载体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从林半觉的《广西石刻志稿(八)》手抄本中看到王安中的《新殿记》(林半觉(1907—1983),原名林泉,字半觉,从事粤西石刻和广西地方史研究40余年,广泛收集、拓印、整理摩崖碑刻,编纂有《广西历代碑目》、《广西石刻志稿》、《广西历代平蛮碑纪要》等)。
虽然所述的灵泉寺已经随着历史的沉浮灰飞烟灭,但此碑刻现仍完好保存于柳州灵泉寺东南隅的马鞍山西南麓崖壁上,真可谓是石壁上的史书,对研究当时人文风俗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殿记》内容根据广西桂林图书馆珍藏的林半觉《广西石刻志稿(八)》手稿原文,整理出全文为:元■三年始以柳州灵泉寺为十方崇宁中改曰天宁万寿禅寺柳治水北几五百年灵泉在水南□立鱼山趾寺蔽■仙奕之腋唐刺史柳候记二山石洞穴鱼鸟草木最详寺独不■又不浔例大云见■它文问之父老昔益陋甚自变律为禅乃始大作门堂楼殿欲以冠冕南方未■者十一建炎初主持僧觉昕见■道人王安中■象郡且求记即应之曰昕赏从真如慕□□□师居法云慧林智海诸禅能■乎□吾将观焉后六年果至柳而殿适成先是丞相仪真吴公登后山面立鱼而笑有得■华亭离钓三寸之意昕为作钓轩山上安中从公与丞相新安汪公凭杆府见殿宇而壮之以为广右第一鸣呼佛法出西域而盛■东□禅学出□南而盛■中州今西域浮图氏至中国者无■腾蔺达磨之□□而岭南禅者益少塔■荒芜柳距京师六千里独能■空山野□水之间■此伟杰■丽之观移人心目忘其去国之远撞钟出迎四方来■之士指以千计是则希有夫道法废■难若有致而■力之至为无不成道岂远人乎哉因大书其榜曰能仁之殿而屋椽上有碧井垂青莲玉城梵宫堕目前祥光夜烛■柯川楼钟横撞震大千伶者辍亦鹤驾翩石鱼立舞雷鼓阗我来时从两貂蝉父老惊叹相后先■佛稽首■力坚泰一下趣义和鞭往迎雨宫日驭旋百神呵■敢不虔尽岭南北际海■天河洗兵人晏眠摧伏飓毋扫瘴烟普雨万国常丰年绍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住持静悟大师觉昕刻石真书径二寸五分。
摩崖石刻故事
摩崖石刻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摩崖石刻,是一种古代的石刻艺术形式,常见于中国的山崖、岩洞等地方。
这些刻有文字、图像的石刻,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摩崖石刻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市中心的“教育摩崖石刻”就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摩崖石刻遗迹。
据史书记载,这座摩崖石刻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组石刻造型优美,内容丰富,以“教育”为主题,描绘了当时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反映了古代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崇尚。
这组摩崖石刻总共有15幅,文字精湛,图像生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幅名为“师生共乐图”的石刻,在这幅作品中,一位老师正襟危坐,手持毛笔,教导着几个孩子。
孩子们摇头晃脑,专心听讲,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
而在这幅作品的背景中,还刻画了一些书籍和文具,显示出当时教育的丰富资源和对知识的尊重。
另外一幅名为“学子习书图”的石刻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子的学习场景。
在这幅作品中,几个学生手拿竹简,认真地书写,脸上洋溢着专注和求知的神情。
旁边的老师则严肃地俯身看书,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力求进步。
整个画面虽然简单,但却传递着对知识的崇尚和对教育的重视。
摩崖石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通过石刻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以及社会制度。
这些石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展现了古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摩崖石刻的保护和传承也变得愈发重要。
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破坏,许多摩崖石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古老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其得以保存下来,继续为后人所传颂。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泰山《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探索
泰山《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保护探索泰山刻石源远流长,早期文献中就有关于“勒石”之说,如《庄子》云:“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
其有形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
泰山摩崖石刻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造像记、名人遗事、题景咏物、楹联等。
在泰山顶碧霞祠北大观峰崖壁处,就存有自唐至清代、民国的摩崖石刻130余处。
此处最为著名的摩崖石刻为《纪泰山铭》摩崖石刻,俗称唐摩崖。
一、历史与文化价值大唐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李隆基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御制御书《纪泰山铭》。
唐摩崖凿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为唐玄宗李隆基登封泰山御制御书后第二年所刻制。
碑文《纪泰山铭》,由玄宗亲自撰写,用隋唐风行的八分字体凿就于石崖之上。
整个摩崖石刻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
铭文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
唐摩崖高13.20米,宽5.30米。
铭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
额题“纪泰山铭”竖列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亦隶书形制端正,气势雄伟。
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
《纪泰山铭》形制雄伟,文辞流畅,书法遒劲浑厚,为汉以来帝王摩崖石刻之最,开隶书新面目,是唐隶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多有称颂。
唐窦泉《述书赋》赞玄宗的书法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壮凤,笔为海而吞鲸。
”明孙鑛《书画跋跋》称:“此铭当是帝手书,不然则是择木特效帝作此肥笔耳。
”综观此摩崖体势,知以上所赞不虚。
其书体偏肥,是中唐崇尚肥美的见证。
学者王克煜认为,泰山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数以千计的石碑,使壮丽的泰山笼罩在历史、艺术、诗文的浓浓气氛里。
《纪泰山铭》在元代前唐摩崖贴金,元代脱落。
下半部,由于捶拓无度,残剥十分严重. 济南府铭文现已残26字,6字不可辨认,但暇不掩玉,仍清晰可读。
红山摩崖石刻考
第30卷第4期2017年10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 30, No.4 Oct. 2017红山摩崖石刻考王合生'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摘要:红山摩崖石刻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灵山镇大石岩村之阴窝自然村。
北齐天保 六年刻石,距今已经有1462年的历史,记载了北齐皇帝高洋命令3000人在红山上开采大石 事件。
摩崖石刻的发现,找到了北齐建造宫殿和“铜雀三台”使用红山石料的实证。
是鹤壁境内 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历史留给鹤壁人民的一块瑰宝,对其加以考证研究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鹤壁;红山;摩崖石刻;考证中图分类号:+239.24 文献标识码:A红山摩崖无人知,千百年来荒草凄。
皇帝令下三千士,当初为何破大石?红山,又名红山岭,因石头的外表成浅红色,早晨的阳光照射在山顶石头上,把整个山岭岩石 染成了红色,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山。
红山位于河南 省鹤壁市淇县灵山镇大石岩村之阴窝自然村。
阴窝自然村因坐南面北处于三面环山的背阴处而得 名,位于淇县县城西北约21.8公里处,经县城、灵 山镇、大石岩村、两流水村可以到达,原有人口 200 多人,耕地180亩左右,属于深山区贫困村。
现在还 有几户人家留驻,常住人口不足50人。
红山摩崖石 刻位于阴窝村东面的山顶,海拔708米,有不明显 的羊肠小道可到达,因摩崖石刻处于山顶下方隐蔽 处,没有标志,没有小路,需要攀岩而下,极难发现,当地百姓知情者有之,但见过者甚少。
位置在山顶 悬崖下方约10米处,由于人迹罕至,该石刻无人为 破坏痕迹,除小字部分有三处字迹模糊,辨认困难文章编号:1671-2862(2017)04-0052-06外,其余大小字迹清晰,保存基本完好。
红山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462年,是历史留给 鹤壁人民的一块瑰宝。
一方面,它能如此清晰保存 至今,没有人为的破坏,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