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及其测验的研究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风格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认知风格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认知风格在教学中的应用[ 08-11-17 10:16:00 ] 作者:辜筠芳编辑:studa0714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组织和信息加工方式。

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

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

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1916—1979)。

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

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

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一、拉埃丁的认知风格模型(一)概要英国学者拉埃丁及其同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过去提出的认知风格模型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1]并用因素分析法证实了这个假设的合理性。

结果使已有的认知风格模型被归结到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Wholist-Analytic)言语──表象(Verbal-Imagery)整体──分析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是倾向于从整体上看,还是倾向于从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看相联系;言语──表象这一风格维度与个体在表征信息或思考时是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还是以表象的形式相联系。

拉埃丁等人的研究发现:这两大维度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低。

而且,个体在一个认知风格维度上的位置不影响其在另一维度上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大彼此独立的维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整体──分析维度而言,整体性的人倾向于领会情境的整体,对情境能够有一个整体的看法,重视情境的全部,对部分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或不区分部分;倾向于将信息组织成整体。

相反,分析性的人把情境看作是部分的集合,常常集中注意于一二个部分而无视其他方面,可能曲解或夸张部分,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轮廓清晰的概念集。

认知心理学(表象)

认知心理学(表象)
地位,反而看作是知觉的心理表征。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Paivio(1975)两种编码说
实验假设:
若只有言语系统, RT图片判断>RT字词判断
若存在表象系统:
RT不一致图对>RT一致图 对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Paivio(1975)两种编码说
1)过程: 让被试识记一个小岛的地图,图画中有 茅屋、树、石头等,其准确的位置在图 中以X表示。被试要表象出整个地图并 注视刚才说出的地点。
三、心理扫描
1.距离效应
➢Kosslyn,Ball和Reiser(1978)
表象扫描所需时间随扫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补充:比较实验
1)过程: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但:不 提表象扫描,被试听到第二个地点后, 只需快速判断该地点是否存在。
四、表象的功能
2.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Pavio(1968)
表象在一些字 词识记中起着 中介作用,是 有利于学习和 记忆的。
补充实验
2.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Pavio(1968)
• 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 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 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
• 说明:视觉的表象信息可以得到同时 加工,表象出一定的优势。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④选择性干扰实验
➢ Segal和Fusella(1970)
同一感觉道的 表象和知觉是 相似的,两者 竞相争夺同一 心理过程或资 源。
一、表象 知觉 表征
2.表象与表征 ➢关于表象的争论: 一些心理学家将表象看作是一种独立
的信息表征的形式并有其加工过程。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不承认表象的独立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 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 考察二者的共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中发现,表 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 习和记忆的.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为 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Shepard等的心 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 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2,表象的生成过程
(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过 程 (4)表象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 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 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Put 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 的活动.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 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 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_认知风格_陈传斌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_认知风格_陈传斌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5卷第6期2014年12月Vol.35,No.6Dec.2014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重点在如何教上,但随着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之前对学习过程复杂性的认识过于简单,忽视了学习者的真实需求。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最终的学习成效,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人们也发现,许多理论上看似“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经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个中缘由也是由于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可由老师按预先设定的程序塑造成理想的状态,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会发挥出积极主动作用。

因而对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就必须包括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

一、个体差异内涵个体差异也称个别或个性差异,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1]。

个体差异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综合过去的研究,个体差异因素主要包括:智力、语言学能、工作记忆、动机、语言学习策略、认知风格、性格、交际意愿、焦虑感、学习者信念、自尊、创造力、身份、教育水平、读写能力、语言石化、高级语言水平、年龄、性别、态度等。

(一)交际意愿交际意愿最早由McCroskey 和Baer [2]提出,目的是解释母语交际中人与人之间有规律的语言行为差异。

其后MacIntyre [3]及其同僚将交际意愿延伸到二语习得领域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对交际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有关交际意愿这一构念的内涵,二是有关影响交际意愿的因素。

迄今,研究者对第一个问题看法相似,均同意区分基于个性特质的交际意愿和基于交际情境的交际意愿。

对第二个问题的调查则与研究者采用的定义密切相关,将交际意愿看成个性特质的研究者主要考察个人因素与交际意愿的关系:交际能力自评和交际焦虑[4]、性别和年龄[5]、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6]、沉浸式语言学习的经历;认为交际意愿产生于社交情收稿日期:2014-06-24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13YB093)作者简介:陈传斌(1976-),男,讲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 :kissinger2004@.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6-0056-04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6.013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认知风格陈传斌(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如何激发学习者的交际意愿是二语学习中的首要目标,探讨交际意愿和认知风格的关系是为找到提高交际意愿的有效途径。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

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

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

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

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

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

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

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

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

个性化教学认知风格模型与测量

个性化教学认知风格模型与测量

51





多项研究得出十分相近的结果 ! Zyw no, 2003" # 表 4. 1 给 出 了 对 工 程 专 业 学 生 进 行 Felder- Soloman 的学习风格量表测试结果的分布 $
值 #而活跃型和序列型则稍低 $ 见图 4. 1 所示 $
表 !"# 工程专业学生 $%&’%()*+&+,-. 的学习 风格量表测试结果分布 !三 " 修订后的 !"#$"% 模型的实验 由于国内的学生文化背景 % 教育环境和教学方 法的差异 #在使用 Felder- Soloman 的学习风格量表 测试时 # 首先对量表进行了一定的修订 # 以适合国内 学生情况 $ 在修订过程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 ! %淡化文化背景的差异 $ 在内容取材上 # 摆脱西 方测验的影响 # 从中国民族文化中寻找素材 # 这样才 能使科学测验与被试之间的距离缩短 # 更适合中国 的被试 #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 " % 减少语言理解对问题回答的影响 $ 在试题表 述方式上 # 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 # 准确传达测试要素 的内涵 # 题目一目了然 # 选项简洁明了 # 使被试不因 为理解题目而增加额外的思考负荷 $
方式之间的关系 , 以及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认知差异 ( & +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表征方式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 言语型的学习者在文本形式的 信息表征中存在学习优势 , 而表象型的学习者在图 像形式的信息表征中存在学习优势 ( 另一项实验结 果也表明 : 言语型学生对语义性材料的回忆成绩比 表象型学生好 , 而表象型的学习者对于形象性材料 的回忆成绩比言语型的好 ( 这就证明: 学生的认知风 格和学习材料 的 表 征 方 式 之 间 存 在 着 显 著 的 相 关 , 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 否 , 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 ( 或者说 , 不同认知风格的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有一定的适应性 (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提供多种表征方式的学 习 材 料 , 如 文 本 $ 图 像 或 文 本* ** 图 像 等 表 征 方 式 , 以提高教学效果 ( !$学生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差异 个体在信息加工时也存在个体差异 ( Riding 等 人 1993 年对 77 个 11 岁的学生进行一项研究 , 要求 他们对一段短文加以回忆 ( 结果发现: 就整体型学生 而言 , 当散文题目放在正文之前时 , 其回忆成绩较之 将散文题目放在正文之后更好 ; 而双极型 ( 介于整体 型和分析型之间) 和分析型学生对题目的位置并不敏 感 ( 还有一项心理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 拉埃丁 等人抽取了 200 个 10!15 岁的学生进行一项研究 , 要求男女学生分别在两种情况下回忆两篇同样内容 的短文 , 一种情况是短文未经任何处理 ; 另一种情况 是已将短文细分为三段 $而且每段都有次标题 ( 结果 发现 : 后一种情况大大促 进 回 忆 成 绩 的 提 高 , 而 且 , 提高幅度受到认知风格和性别的影响 ( 以上实验都 证明 : 个体在信息加工存在不同的倾向 , 而且个体加 工方式和不同 的 学 习 材 料 之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相 关 性 ( 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差 异 , 并针对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 , 二 #’()#(* 模型的教学实验 Mich igan 大 学 的 Montgomery 比 较 了 Kolb $ Myers- Briggs 和 Felder- Soloman 的学习风格量表 , Montgomery, 1995# ! 研究表明 Kolb 的学习风格 量 表 含 有 太 多 的 术 语 致 使 回 答 起 来 很 困 难 !My- ers- Briggs 学 习 风 格 量 表 主 要 着 重 个 性 的 测 试 ! 而 削弱了对学习风格的研究效果 !Felder- Soloman 的 学习风格量表学生感到易回答 ( 该量表可操作性强 ! 学习者可以自我测定 ! 利用 Felder- Soloman 的学习 风格量表检测不同学习风格的分布情况 ! 国际上有

第二节(认知.言语)与第三节(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认知.言语)与第三节(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1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 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生:
– 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 –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
视敏度达20/200—20/400,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 2、立体觉的发展:
丰富的意思。如儿童用单词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 达自己的愿望、感觉状态等,往往是成人需要用一个句 子才能表达的内容。中国儿童在学单词和使用单词句时 习惯用叠音词,如“球球”,“抱抱”等。当儿童说 “球球”时,随着不同的情境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 如“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球球滚开”等。儿 童有时还能用不同语调来表示描述、请求、提问等各种 语用意图。
– 立体觉是个体将物体在两眼中的视像合并成一个有 立体感的完整形象的过程,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东 西,就是立体觉的作用。
2
– 婴儿至少6个月以前已确定有立体觉。但还有研究 认为,3.5个月的婴儿就已有明显的立体觉了。而这 并不意味着在这以前的婴儿就生活在一个平面的、 没有深度的世界里。
3、颜色视觉的发展
– 2-4个月时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能分 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 喜欢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冷色,如蓝紫 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4个月 的婴儿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 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记忆的发生
–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在妊娠期末,胎儿在8个月左右 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采用习惯化、 条件反射和重学节省等判断指标研究证实:婴儿最 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

认知风格测量述评

认知风格测量述评

认知风格测量述评认知风格测量述评[提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风格测量工具的发展,展望了未来认知风格测量的趋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测量;述评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12月10日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不同的心理学者都对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的出现有所贡献。

一般将认知风格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习惯化的方式。

一、早期的测量工具最早以认知为中心的研究取向对认知风格的测量是从知觉测验开始的。

代表性的方法是由Witkin和Asch提出的。

Witkin等人在早期的研究中,首先用身体调节测验来测量场依存性。

它是通过模拟飞行员驾驶战斗机穿越低空云层时体验到的情况进行的测验。

测验形式是让被试坐在一间小型倾斜的房间内的一把倾斜的椅子上,然后要求被试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垂直地面的位置,依存于场者往往把身体调到与倾斜的房间看齐,表明在确定身体位置时,把环境作为主要参照。

独立于场者在调试身体时则更多的考虑利用身体内部的经验作为主要参照。

场依存性测验进一步改进为框棒测验。

该测验让被试坐在暗室内,面对一个可调节倾斜度的亮框,框中心安装有一个能转动度数的亮棒,要求被试把亮棒调到完全垂直。

倾斜的亮框对中间直线的方位判断有同化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个体的认知风格特征,作用大者为场依存者,作用小或无作用者为场独立者。

场依存性测验经过进一步发展,为一种纸笔测验——镶嵌图形测验被开发出来。

测验要求被试将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从一个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分辨出来。

场独立者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而场依存者完成这项任务比较困难。

镶嵌图形测验是目前研究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测验比较容易施测,在以后的研究中发展了成人、儿童、学前儿童水平的个体测验和团体镶嵌图形测验。

随着认知风格其他理论的提出,相应的测量方法也被不断开发出来。

如测量齐平化-锐化型风格的图形化测验;测量冲动-思虑型风格的匹配熟悉图形测验;测量整体-序列风格的问题解决任务方法测验;测量同化者-探索者风格A-E的自陈问卷;测量言语化-视觉化的马科斯表象鲜明性问卷;戈登表象问卷等。

认知风格测验任学习辅导中的应用

认知风格测验任学习辅导中的应用

标是青少年 、家长甚至教育工 作者最关注 的方 面 。所谓 能 力 ,帮 助 其 弥 补 弱 势 、发 挥 优 势 ,从 而 调 动学 生 的学
学 习 辅 导 ,是 指 教 育 者 运 用 学 习 心 理 学 相 关 理 论 .对 学 习 动 机 ,促 进 辅 导 成 效 。 同时 信 息 技 术 的发 展 使 得 多 媒
[ 关键词]认知风格 ;心理测验 ;学 习辅导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4 [ 文献 标 识 码] A [ 章编 号 ] 17— 64 (02 0— 04 0 文 6 1 2 8 2 1) 2 00 — 5
认 知 风 格 又 称 认 知 方 式 ,是 指 个 体 在 组 织 和 加 工 信 同 的学 习 策 略 是 因 为认 知 加 工 方 式 不 同 。众 多 实 证 研 究 息 过 程 中所具 有 的个 性 化 和 一 贯 的 方式 fenn,18) 表 明 ,认 知 风 格 与 学 习 策 略 是 相 关 的 。场 独 立 者 的 精 加 T nat 9 8,
形 测 试 ,测 量 被 试 从 大 量 不 同 图 画 中选 出之 前 看 到 过 的 其 中具 体 体 验 与 抽 象 概 括 在 理 论 上 构 成 了两 个 极 端 ,用 同 … 图 画时 的 反 应 时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沉 思 型 认 知 风 格 于表示个体 偏好 的感知环境或 把握经验的方式 ;反省观

般 采 用 的是 神经 心 理测 验 及 美 国标 准 化测 验
(— K
析 和 组 织 ( t n 9 7。在 测 量 领 域 ,我 们 广泛 用 于测 A C 。 20 年 ,M r n 前 人 研 究 的基 础 上 ,编 制 了 标 Wii,17) k B ) 02 oo 在 量 场 独 立 一 场 依 存 认 知 风 格 的是 镶 嵌 图 形 测 验 。 该 测 验 准化 的左右半球 风格 的评估工具 ,极性测验 ( eP l i t o ry h at 主 要 是 让 被 试 从 一 个 场 景 中 将 图形 分 离 出 来 ,分 四部 分 Q etn a e,P ) usoni s Q 。该测验突破 了传统 的语词一非语词 、 i r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认知风格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研究

认知风格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研究

认知风格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研究作者:钱建成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8期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同的环境下学习相同的内容,其学习结果可能是各不相同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

在教育领域,它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认知风格、自我效能等。

认知风格被认为是学习能否成功的显性指标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

一、认知风格的概念与特征认知风格指影响个体行为的典型心理结构及外在行为,是“个人所偏好的和习惯的提取、组织、加工和呈现信息的一贯方式,是学习者在认知、交流和学习环境的反应方面相对稳定的独特行为”。

谈到认知风格,必然会涉及到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些学者、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因为认知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偏好、学习方法选择等相关,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就是同义词,可以互换。

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们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Dornyei认为,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核心,是一种普遍的、部分受生理特征决定的对信息和情景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用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融入一系列情感环境因素时则被称为学习风格。

也就是说,学习风格是“应用型”认知风格,重视实际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更有行为目的性,而认知风格多是理论性的一般描述。

鉴于这些概念性的分歧,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则采用回避策略,用“学习偏好”一词来替代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

在本文,作者把认知风格作为一个“伞形”术语,涵盖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

就认知风格的特征来说,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共识:认知风格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吸收、理解信息时无意识表现出来的特征,因而一般比较稳定,不易受控制和改变。

有的人甚至认为认知风格与智力高低无关,而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是天生的。

对认知语言学空间概念之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空间概念之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空间概念之发展赵宏【摘要】认知语言学既是一种新的语言学派和研究范式,也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认知语言学的不足之处.但是,至今的研究中并未发现对认知语言学之焦点-背景理论的合理性提出论证透彻的质疑.认知语言学普遍地把空间概念作为基本的认知概念,企图以焦点-背景分离原则来说明句法的语义认知结构.空间结构关系,应是焦点小于背景,但是认知语言学中有些分析又显示出焦点大于背景的情形.认知语言学中“空间关系”的矛盾情况,导致了空间关系不清而分析错误的情形,我们提出以“外延”概念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我们以外延空间关系论证了话题的外延必大于述题:话题是背景,话语话题的背景在陈述中不会出现,小句话题的背景在陈述中也不出现;一个话题可以发展出若干述题,一个述题只是指明了话题的若干方面之一,话题的外延永远大于述题.故,以外延关系看,在一个小句之内,话题为背景,述题为新信息,常规焦点为新信息或在新信息之内.我们如此分析,可以统一解释所有形式的小句,具有普遍性、可推理性.【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11页(P106-116)【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空间关系;句外话题背景【作者】赵宏【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引言语言是思想认知的外显。

所以,认知语言学既是一种新的语言学派和思潮,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也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研究主要从人和语言的关系上,从人们使用语言时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中来研究语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研究语言的较新的视角。

因为,虽然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但使用语言的人是活的,其心理认知活动是相当复杂的。

那么,由此角度研究语言也会比较复杂,免不了有认识不清之处。

对于认知语言学,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它的不足之处。

例如:王寅总结出认知语言学认知的无意识性问题、框架和意象图式问题等;[1]P369石毓智指出认知语言学忽略语法的系统性、烦琐而随意的“图解式”等问题;[2]P48何南林、范锋、孙峰等认为,兰盖柯借助于“图形-背景”的图解法,对介词的各个义项作出一个统一的描述,没有必要再创造“射体与界标”的新术语,对介词over,out,up等有些解释不合理及其隐喻引申得不合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客观观察是理解他人行为的观察;主动观察是认识自己行为的观察,亦称“内省法”6、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7、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它体现在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9、心理阶段划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0、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1、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1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13、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4、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在皮亚杰理论中称为遗传图式15、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16、在感知运动阶段,一般情况下,儿童行为可称为“客体永久性”。

17、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可称为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儿童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18、具体运算阶段,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1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发展

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发展

未来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与认知思维的融合 认知过程与机器学习的结合 认知思维与虚拟现实的交互 认知过程与大数据的整合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感知觉:认知思维发展的基础, 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信息
前操作阶段:儿童开始用符号 思考,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达
自己的思维
具体操作阶段:儿童开始进行 具体的逻辑思考,能够进行简
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记忆阶段
记忆的三个阶段: 感觉记忆、短期记 忆和长期记忆
记忆的发展趋势: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形象到抽象
记忆的影响因素: 年龄、情绪、健康 状况等
认知思维和认知 过程的个体差异
认知思维类型的个体差异
认知思维类型的分类:包括理 性思维、感性思维、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等。
认知思维类型的定义:指个体 在认知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稳 定性和特征性差异。
认知思维类型的影响因素:包 括个体遗传基因、成长环境、
教育背景等。
认知思维类型的评估方法:通 过心理测验、认知能力测试等
青少年记忆力的发 展:记忆容量增加, 记忆方法更加多样
成年人记忆力的发 展:记忆能力趋于 稳定,但可通过训 练提高
老年人记忆力的发 展:随着年龄增长, 记忆力逐渐衰退
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定义:指个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和认知的能力。
认知过程与语言能力的关系:认知过程的发展影响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言 能力的发展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的发展。
尝试从不同角度 思考问题,拓展 想象空间。
积极参与创新活 动,培养创造力 和想象力。
未来认知思维和 认知过程的发展 趋势
人工智能对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提高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将改变人们对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教育、医疗等领域,提高人们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将带来新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9章 学习风格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9章 学习风格

第九章学习风格一、学习风格的涵义与特征:【重点】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风格的特征有:1.独特性2.稳定性3.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二、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概要掌握】学习风格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包括生理刺激、时间节律、感觉通道、大脑单侧化。

(二)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认知要素认知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记忆的齐平化与尖锐化、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或冲动、聚合与发散等方面。

2.情感要素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3.意动要素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冒险与谨慎等。

三、认知风格理论认知风格属于学习风格的认知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偏爱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一)认知风格的分支研究与教学1.认知的知觉风格——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

场依存——独立型认知风格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2)稳定性3)两极性场独立型学习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

2.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与冲动型根据个体在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性,可以把个体的认知风格区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学生在阅读、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中的成绩好于冲动型学生,在创造性设计中也表现优秀;冲动型学生擅长的是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有关,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的学生则表现较好。

认知风格分析测验_CSA_修订及大学生样本的划界尝试

认知风格分析测验_CSA_修订及大学生样本的划界尝试

认知风格分析测验(CS A)修订及大学生样本的划界尝试李力红1,车文博2(1.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长春130026;2.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130012)摘 要:以大学生为对象,对“认知风格分析测验”(C ognitive S tyle Analysis,CS A)进行了项目分析、信度、效度检验等一系列研究,并通过大学生样本划界尝试。

项目的区分度检验表明测验中所有项目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个维度间的相关分析进一步确证了CS A的结构效度。

进一步的信度分析表明CS A具备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

跨文化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认知风格的划界与英国常模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析测验;效度;信度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6)04-0088-061 前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张厚粲等人将Witkin的认知风格理论引入,并修订了其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测验以来,国内认知风格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外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研究仍在继续,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Riding and Cheema(1991)收集了关于认知风格的30多种称谓。

经过分析它们的定义、风格之间的关系、评价方法以及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种基本的风格维度:表示个体倾向于以整体或部分方式组织信息的整体—分析维度和表示个体思考时倾向于以言语还是以心理图画形式表征信息的言语—表象维度。

Riding和Cheema(1991)指出以前大多数风格测量基本的弱点在于它们只能测量出认知风格维度的一端。

比如在镶嵌图形的测验(GEET)中,高分意味着场独立。

反之,低分为场依存。

但实际上,低分数也可以由其他因素造成,比如低动机,看不懂说明或视觉缺陷等。

尤其是一些研究指出镶嵌图形测验分数与流体智力有较高的相关,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场独立的人在其他许多任务上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1]。

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郐一杰【摘要】使用DRM范式考察了言语-表象认识风格和性别因素是否对错误记忆产生影响.通过"认知风格分析测验(CSA)2b对大学生被试进行认知风格鉴定,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DRM范式中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和性别差异对真实记忆均无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错误记忆存在影响,言语型被试比表象型被试曼容易将没有学过的关键诱饵判断为学过,也就是说言语型被试是错误记忆的易感人群.性别差异对错误记忆无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的结论可为教学中教师通过因材施教避免错误记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5)001【总页数】4页(P33-36)【关键词】错误记忆;DRM范式;言语-表象;性别;认知风格【作者】郐一杰【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5生活中有些人遇到过这样的经历,与家人或朋友对过去经历过的某一事件回忆的内容完全不同,即使他们称清楚的记得当时的细节,但家人或朋友则对这个事件回忆出完全不同的内容。

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这种神奇现象,是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是记忆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它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偏离,或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产生回忆的现象。

自Bartlett[1]关于重构记忆的研究,错误记忆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Roediger 和McDermott[2],使用DRM词表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研究所用词表由15个单词(如床、休息、醒来、疲倦、做梦、醒来、打盹、毯子、睡着、打鼾、小睡、安宁、哈欠、疲倦)组成,他们均与一个未呈现的目标词,也被称为关键诱饵(如睡觉)相联系。

认知风格论文: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的编制

认知风格论文: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的编制

认知风格论文: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的编制【中文摘要】认知风格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个体在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其中表征信息时的个体差异称为表征风格。

表征风格的主要理论有Riding提出的言语-表象风格维度和Kozhevnikov提出的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风格维度。

与两个风格理论相对应的测验工具分别是Riding编制的认知风格分析(CSA)和Kozhevnikov编制的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问卷(OSIVQ)。

这两种风格测验工具的信效度问题一直备受研究者的争议。

本研究的之一就是要综述前人的研究,找出影响这两种风格测验信效度问题的根源;之二是要编制一种新的风格客观测验工具,即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本文称之为OSIV-CS。

研究方法:选取六至九年级的中小学生167名,单独施测OISV-CS。

间隔半月后重测,同时完成OSIVQ问卷,以此作为OSIV-CS的效标。

结果:(1) OSIV-CS测验的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925;(2)分半信度为0.814;(3)OSIV-CS三类反应类型百分率以及风格划分类型在前后两次测验上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4)OSIV-CS言语反应类型百分率和客体表象反应类型百分率与OSIVQ在言语分测验和客体表象分测验上的得分相关显著,但OSIV-CS空间表象反应类型百分率与OISVQ空间表象分测验上得分的相关并不显著。

结论:(1)OSIV-CS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及重测信度均达到统计学要求的标准;(2)OSIV-CS在言语和客体表象维度与OSIVQ的相容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但空间表象维度的效度有待研究。

【英文摘要】Cognitive sty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refers to habitual or preferred way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 consist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was called Representation style. The principal theories of representation style are verbal-imagery style developed by Riding and object-spatial visual and verbal style raised by Kozhevnikov. Based on these two theories, two kinds of measurement were used for style study: introspectiveself-report such as Kozhevnikov’s Object-Spatial Imagery and Verbal Questionnaire(OSIVQ),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st represented by Riding’s Cognitive Style Analysis(CSA). Concerns have been raised abou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se two cognitive style measurements. The study aims at reviewing the studies of other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reason affecting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cognitive measurement. The second goal is developing a new objec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st of cognitive style to examine the object-spatial imagery, verbal style and meta-style, which we called object-spatial imagery and verbal cognitive style test (OSIV-CS).Methods: 167participants of four junior and middle school grades completed this test, with two weeks apart. In the second test, 87 participants completed OSIV-CS and OSIVQ.Results: The coefficient of internal-consistency is 0.925. The split-half reliability is 0.814. The correlation of retest also reaches to the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 coefficient are separately 0.338(p<0.05) in four style categories, 0.778 (p<0.05) in verbal response percentage, 0.511(p<0.05) in object imagery response percentage, and 0.854 in spatial imagery response percentag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verbal and object imagery reaches to the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 coefficient are 0.224(p<0.05) in verbal dimension and0.202(p<0.05) in object imagery dimension.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cores of spatial imagery dimension in two cognitive style measurements is 0.019(p>0.05) and didn’t reach to the significant level.Conclus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 that OSIV-CS is a new and reliable objectiv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st for object-spatial imagery and verbal style. The internal-consistency, spilt-half reliability, and retest reliability meet the criterion of psychometric. The congruent validity of object imagery and verbal dimensions in OSIV-CS also reach to the statisticstandard, but the validity of spatial imagery still needs to investigate.【关键词】认知风格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 CSA OSIVQ 元风格【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英文关键词】Cognitive Style Object-SpatialVisual-Verbal Cognitive style meta-style CSA OSIVQ【目录】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的编制摘要4-5Abstract5 1. 引言7-18 1.1 表征风格理论维度8-9 1.2 元风格的提出9-10 1.3 表征风格测量工具10-13 1.4 目前表征风格测量存在的问题13-15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思路15-18 2. 研究方法18-24 2.1 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工具(OSIV-CS)的编制18-22 2.2 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测验工具(OSIV-CS)信效度的检验22-24 3 结果与分析24-26 3.1 表征风格的性别及年级差异比较24 3.2 OSIV-CS 信度24-25 3.3 OSIV-CS 的效度25-26 4讨论26-34 4.1 OSIV-CS 测验本身的改进之处26-29 4.2 测验施测中对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29 4.3 风格的发展轨迹29-30 4.4 信效度检验中的问题30-32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32-34 5. 结论34-35参考文献35-37后记37。

多感官表象清晰度问卷编制

多感官表象清晰度问卷编制

多感官表象清晰度问卷编制李小龙;孟凡;宣宾【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年(卷),期】2022(12)2【摘要】目的:编制多感官表象清晰度问卷(MSIQ)并检验其效度和信度。

方法:选取10名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开放式访谈,编制初始问卷;选取433名大学生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422名大学生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效标效度的检验,使用视觉表象清晰度问卷(VVIQ)和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问卷(OSIVQ)为效标工具,另选取59名大学生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

结果:MSIQ共21个条目,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机体表象、情绪表象7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7.52%。

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7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 = 2.39, CFI = 0.96, TLI = 0.95, RMSEA = 0.06)。

MSIQ总分及7个因子得分与VVIQ得分、客体表象得分均正相关。

总问卷及7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9~0.95之间,重测信度(ICC)在0.39~0.63之间。

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多感官表象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作为测量大学生多感官表象清晰度的有效工具。

【总页数】11页(P434-445)【关键词】多感官表象;表象清晰度;信效度【作者】李小龙;孟凡;宣宾【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运动表象清晰度实验研究2.青少年视觉表象清晰度的发展变化3.应用表象训练技术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4.弱智学生视觉表象清晰度发展趋势研究5.论心理与教育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以《新课程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的编制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心理学进展, 2011, 1, 127-133doi:10.4236/ap.2011.1301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1 (/journal/ap)The Research of Object Imagery-Spatial Imagery-Verbal Cognitive Style and Measurement’s Develpoment*Lihong Li, Haixia Wa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Email: lilh@Received: Aug. 28th, 2011; revised Sep. 25th, 2011; accepted Oct. 14th, 2011.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eference representation on style type of individual,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its theories, and also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test tools. Trough the Previous research of two kind of representative test tools on their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we point out the existence question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bject imagery-spatial imagery-verbal cognitive style test, and establish the theore- tical basis of new better test tools.Keywords: Cognitive Style; Representation; Meta-Style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及其测验的研究发展*李力红,王海匣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长春Email: lilh@收稿日期:2011年8月28日;修回日期:2011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11年10月14日摘要:本文综述了个体表征信息偏好性方式这一风格类型在理论上和代表性的测验工具的发展演变。

通过前人对两类典型的测验工具信效度方面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表征风格测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编制新的信效度更好的测验工具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认知风格;表征;元风格1. 引言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是除智力之外,构成人类认知操作个体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它是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偏好性或习惯性的方式(Riding & Cheema, 1991),这种偏好表现在信息的表征、知觉、储存、思维及问题解决等多重水平的信息加工过程方面,因而其结构复杂类型多样。

自Witkin (1954)提出认知风格的场依存-场独立结构开始,半个世纪以来,对认知风格结构的研究经历了发展、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表征认知风格(以下简称表征风格)维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2. 表征风格的理论及发展表征(Representation)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记载和表达的方式(Kosslyn, 2003),人类通常以表象和语言这两类表征形式作为表达事物意义的物质载体或符号(Snodgrass, 1984)。

表征风格(Representative style)指个体在信息表征中的偏爱方式。

Paivio (1971)的“双重编码理论”是探讨表征风格维度具有实质性的重要研究。

他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

表象和语义是两个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表象系统以表象代*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0《学龄期儿童表征认知风格结构及其发展研究》。

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及其测验的研究进展--128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

认知是通过两个特殊表征系统(modality-specific)支持的,这两个系统是来自经验并且在表述和加工关于非语言的实物、事件的信息和语言信息上有明显的区别。

他利用双重编码理论探讨了言语能力、习惯偏好和表象能力、习惯偏好,最早将表征风格划分成言语型、表象型的双极结构。

Riding和Cheema (1991)通过系统地分析30多种风格的名称、描述、测量方法、它们之间的相关和对行为的影响,将众多认知风格维度综合为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种维度。

言语-表象风格维度指个体表征信息的方式是言语型还是表象型。

言语型的人在思维过程中倾向于以“词”来表征信息,表象型的人则倾向于以视觉表象的形式来表征信息。

Riding (2006)等人指出尽管个体毫无疑问有能力使用言语或表象中的任何一种信息表征方式,并且不时地这样做,但总是存在一种明显的倾向,使他一贯使用一种表征方式而不是另一种,这意味着在个体内部存在一种特定的定向或“风格”。

言语-表象风格的起源是与生俱来还是随着经验形成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初步获得证据来看,该风格可能与言语、表象能力的差异具有密切联系。

首先,言语-表象风格与大脑皮层活动之间存在着清晰地关系。

通过对EEG与言语和表象加工关系的研究汇总发现,在信息加工时α抑制将会发生在言语型个体的左脑半球和表象型个体的右脑半球(Riding, 1993)。

其次,一些研究者猜想风格可能起源于能力之间的差异。

Köstlin-Gloger (1978)提出,认知能力应被视为认知风格发展的前提。

张利艳(2007)将认知风格视为认知操作的相对优势。

可以设想大脑中存在言语信息加工器和图片信息加工器,它们的加工速度和容量都不相同,这会导致个体倾向于使用一种加工器而不是另一种加工器。

这导致了对某一种加工器的习惯性偏好(Riding, 2003)。

研究发现个体在言语-表象风格上的偏好与言语、表象工作记忆容量无关,但与工作记忆中负责言语和视觉信息存储和控制的语音环路与时空图像处理器有关,言语型个体偏好使用语音环路进行信息加工,而表象型个体偏好使用时空图像处理器进行信息加工(李力红,2005)。

第三,言语-表象风格在个体很小时就已显现。

研究发现在儿童客体与空间视觉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趋势与相应的风格发展趋势基本一致(Blazhenkova, Becker, & Kozhevnikov, 2010)。

在儿童7岁时该风格就明显表现出来(Riding & Taylor, 1976)。

随着表象表征研究的深入,对表征风格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对表象的研究发现,人类表象存在两个子系统,即客体表象系统和空间表象系统。

前者以形状、颜色、模式信息和结构方式加工视觉信息;后者以客体的空间关系、位置、移动、转换等空间特点加工视觉信息。

据此,Kozhevnikov等人(2005)在脑损伤、行为及神经水平研究的基础上(Farah, Hammond, Levine, & Calvanio, 1988; Manila Vannucci & Mazzoni, 2009; Ungerleider & Mishkin, 1982; Robinson, 1978; Desimone, 1984; Mazard, Mazoyer, Crivello, Mazoyer, & Mellet, 2004 指表象风格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客体表象型和空间表象型。

客体表象型个体,擅于形成客体的颜色丰富、图象式(Pictorial)、高分解率的表象,倾向于使用具体视觉图象表征,善于完成客体视觉细节记忆的任务,及客观的客体表象任务;(Vannucci, Mazzoni, Chiorri, & Cioli, 2008),而在空间表象任务上得分中等或偏低。

空间表象型则倾向于使用图式表象(Schematic),表征位置、空间关系、客体移动,使用事件和概念的抽象表征(如图表),在复杂的空间转换任务上表现优秀,但在客体表象任务表现很差 (Blajenkova, et al., 2006; Kozhevnikov, Kosslyn, & Shephard, 2005)。

空间表象型倾向于以分析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编码和加工表象,用空间关系来组织和分析成分;客体表象型则倾向于以将视觉表象编码为单个知觉单元,进行整体性的加工。

(Kozhevnikov, Hegarty, & Mayer, 2002)。

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困难,对认知风格的可靠评定问题一直都是个挑战。

与上述模型相对应的风格测量工具以Riding (1997)提出认知风格分析(CSA)(Keen & Bronsema, 1981; Messick, 1984; Ragan, Back, Stansell, & Ausburn, 1979)为代表的客观行为测验,和以Kozhevnikov (2008)提出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问卷(OSIVQ) (Blajenkova,Kozhevnikov, & Motes, 2006; Blazhenkova & Kozhevnikov, 2008)为代表的内省自我报告问卷。

目前虽然它们在对该风格的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测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引起了众多争议。

因此对这些测验和问题的总结与反思,对发展更可靠的风格测量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客体表象空间表象言语认知风格及其测验的研究进展129 --3. 表征风格测量工具的类型及问题3.1. 基于空间–客体表象和言语三维表征风格模型的表征风格问卷表征风格的测量工具主要可以分成两类:自我报告问卷法和行为测验法。

问卷法早期代表性测量工具有“个体差异问卷和言语型–视觉型问卷”。

目前典型的代表问卷是Kozhevnikov等人基于表征风格三维理论编制的“客体–空间表象–言语风格问卷”(OSIVQ) (Blajenkova, et al., 2006; Blazhenkova & Ko- zhevnikov, 2008; Kozhevnikov, et al., 2002; Kozhevni- kov, et al.,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