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精神作文例文(课堂展示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

这是支持我一直的根源和动力。

——梁漱溟
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思考,是自己骑马。

——叔本华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审题】
本次考试作文为言论类材料作文,材料是由三则具有内蕴共通性的言论构成。

梁漱溟的话主要强调坚持自己的思考,不盲目接受别人的安排,并体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

叔本华的话重点强调要有自己的思想,要自己思考,不能让自己的头脑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

而杨绛的话主要说的是要坚持自我,不管外界怎么看待自己,自己的世界和别人没有关系。

综合三则材料,核心内涵是说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坚持己见,有自己精神的独立,主要从思想、精神等层面入手,整体审题难度不大。

主要的问题是理解成:要有独特情怀、要有个性、要坚守自我(当然这个看内涵界定)【例文】
独立是生命的本源
“亲爱的,你要知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是啊,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自己。

只有我才是世界的本源。

独立思考,诚实生活,才是生命的本源。

人的生命过程应该是诚实的,总希望被别人承认,灵魂就会空虚,内心就会很累很痛苦(段落分观点)。

在满足了吃喝穿之后,无休止地追求更高的欲望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西方文化追求功利主义,世界总是被改造被创新被利用,但是西方文化中“遵守法律,不妨碍别人”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地面对生命过程中遇到的每个人,独立思考,并不被利益所诱惑,我们才能活成自我活得自在。

当面临人生困境的女子在面对老人时,老人告诉她“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是啊,当我们坚定的认为世界是个整体,万物不可分割时,当我们整天被各种欲望烦恼忙碌时,是该想一想,到底是谁决定了谁?也许只有清醒认识到,我才是万物的本源时,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开始。

人生的意义在于会去独立思考,唯有思想独立才能用心思创造(段落分观点)。

生物遗传,人本来就是思想动物,思想是用于创造的,创造才会快乐。

要是人类不用心思去创造,便违背了自然遗传的法则。

创造可大可小,只要用了心思,就是创造。

创造有外在的创造,这是独立于于身体之外的,就是物质的创造,它会然其他生命生活的更好;有内在的创造,守念于内心,比如思想、哲学、智慧,这会让生命充满快乐。

“褚橙”的创始者是原红塔集团的董事长褚时健,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半生辛勤,却在要退休时起了贪念,在监狱中生病,保释就医时,他决定回乡种橙子,原本普通的橙子在他几年的改种下,成了全国最好吃的褚橙,而他的人生,也正因为褚橙的研究而真正开始。

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智慧,又独立地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也是创造(段落分观点)。

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学的很累很辛苦。

但当我们为寻找到一个问题的多种解题思路,我们就属于创造了,内心就会很快乐,因为我们没有被前人的思想所左右。

然而反观我们的生活,有多少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绝大多数都是在应付作业、父母和老师。

他们热切期盼着外界的认可,却忽视了只有自己才是本源。

世界是自己的。

快乐和独立便是真正的人生,只有为自己活着生命才会精彩纷呈(段落分观点)。

人生百态,只有过自己认为满足的生活才能有意义,只有不伤害别人,生命才能获得真正快乐;只有去思考去创造,才是遵守了遗传规律,才没有辜负人生。

喜欢科学的去研究,喜欢艺术的去创造去演唱,喜欢种田去务农,喜欢烹饪的去做厨师等等,这里面都有创造,都有自己的
独立思想。

等年龄到了不需要创造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求真正的快乐,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于是隐居深山的人出现了,用十年徒步中国的人出现了,辞去北京高薪工作搬居大理的人出现了,他们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自己的快乐,过着自己的人生。

任何去处,都是归宿,快乐就好。

境随心转,这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则,指人们的处境会随着自己的心态的改变而改变。

这大概就很好地解释了大千世界的本源是自己,当我们坚定地认定一件事,坚持一种选择时,我们会想方设法来完成它,而所有东西事物的施动者都是自己。

独立是生命的本源。

独立思考,快乐生活是生命的最本真的。

你要相信,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是世界的本源,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思考,是自己骑马”我们要坚持自我思考,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了什么,我们也要相信,境随心转,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一切的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

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

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

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

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

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

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

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

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

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

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

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

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

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
边。

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我就是我
当年,张国荣一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深深引进我的心里。

曾几何时,我才明白:我有我的思想,我就是我。

遥想爱玲,在乱世里灿烂,在尘埃里开花,在异国他乡土地上自由行走,在身之被缚之际舍命抵抗……她将自己挣开那贵族遗俗的枷锁,她让自己的思想不被禁锢。

不是跟随父亲的古板做没有灵魂的封建傀儡,而是纵然穷苦也要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寂清、孤独地生活。

她思索爱情,不落俗套,她寻求人生,独立不羁。

她有独立灵魂,所以她是张爱玲,所以她为世铭记。

梁漱溟坦言:“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

”张爱玲如此,千年前的司马迁亦是如此。

历史浪涛汹涌,多少文人墨客为那盲目的尊严之战抛弃生命之舟,纵身跃进那本可以澄清的浊浪之中,湮没其中……而司马迁显得这般“突兀”。

他在牢中苦思尊严与功绩何为重者。

他不再一味追随前人,而是比较重如泰山与轻如鸿毛的这截然不同的生命意义。

他身之不全,可是他依旧有他之思,他仍是一个健全的人,他还是自己。

所以,终有《史记》成就一家之言,脱颖而出。

张爱玲心怀自我,选择自己的路,亦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却也是活得自我而健全;太史公牢中畅笔而书,自观古今,身已陨,思还全,皆还是自己。

而当今迷惘、麻木之人甚多,所以香港占中依旧猖獗,所以网络谣言还在扩散,所以诸多世人仍沉浮于世俗之言不可自拔。

可怜的盲目追随者们,你们还是自己吗?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这是南怀瑾眼中至高境界。

单单一句“思在脑”尽显那般重要。

敢言,有思在脑,才可从容生活,有思才有生活。

观之当今,许多人已在人云亦云的观念之中将自己消失殆尽,一味从众,将自己的头脑落为“别人的跑马场”,任他人驰骋其中,取其肥草,品其肥料,待草木皆落他人之口,他的“马”大约也已饿死,他已不是自己所控。

哪还敢说“我就是我”?恐怕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吧!
衣物可以分享,食物可以共享,唯有思想必得是自己的,必得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陈寅恪毫不避讳地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我们身为独立的人,不也应当如此?做不一样的自己?
是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我有天马行空之想,我才自由;我有自我之见,我才是我!
我就是我!我也这么说。

自己的世界
2015届高三(13)班傅王楠
火车呼啸而过,一个才子与世长辞。

海子,这个我们熟知的才子,在苦苦追寻世界的肯定而未果时,选择了用死这样决绝的方式来和世界发生联系。

如此执着于他人的肯定,甚至以死为代价,是否值得?亦如当今的茫茫众人,为利来,为利往。

低头哈腰只盼领导的一记赏识,谄媚献谀只求他人的表面肯定,是否值得?
确实不值得,我有一身傲气,我有自己的选择。

我的世界,何须因你而弯折,我的道路,
何须因你而逆行。

你的认可,不过是我沉重的包。

我的世界,本该和你毫无关系。

聂鲁达有言:“明艳之花如你,凭那素淡的蓓蕾亦以走到今日。

”可惜,太多的人不相信自己有明艳的一面,印着素淡的自我而自卑自轻。

而他们又不甘如此,急急地找寻他人的肯定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别人成了自己沉重的彼岸,殊不知,这样一种心态,恰是自欺欺人,用表面的肯定来掩饰内心的不安,终失了自己的方向,割断了与自我世界的联系。

而幸,总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狂傲,甚至狷介,他们从不献媚于谁,从不讨好于谁,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光有影,有花有月。

恰如陶潜,“欲仕则仕,欲隐则隐”从不将他人的认可与否作为自己去留的标准。

恰如杨绛“只愿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亦如林徽因“避开车马喧嚣,在内心修篱种菊。

”他们获得肆意,活得洒脱,也正是放下了象征名利的认可,他们获得了真正自由的内心世界。

说永远比做来的简单,君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何做到?答曰:自守自傲,轻利轻财。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利益,越来越注重虚名和浮华。

而挺直一根骨,清明一双眼方可恪守本心。

轻利可无需谄媚外界,轻名可无需自轻与外界。

“我对于生活而言,是个永久的神奇。

”我的存在便有我自身的价值,何须折腰侍人?
林清玄有言:“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位从容,二为有情。

”如今我们所缺的,便是”“同世界做减法的从容,对自我价值肯定的有情。

恪守自己的内心世界,看淡那如镜中花水中月的所谓认可,允许他人驻足内心,却不使其掌控内心,方是最佳的生活方式吧。

若海子也能看单子我与世界的联系,那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独善其身,乐哉
2015届高三(2)班庄文楠
逍遥恣肆,与九千澲水之上,任思绪飞扬。

鲲游千里,鹏翔万尺,独舍索居,得天地宇宙之真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独立思考,终悟大哲之乐,超脱于俗世,尝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由此观之,独善其心,岂非乐哉?
恰如梁漱溟所言:“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正的快乐。

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

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

”诚哉此语,人是有思想的苇草。

思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支配着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独立思考的人,必然是自我意志的主人,能够不为外物所扰,独善其心,如庄子一般,于思考中攫得人生之大智大悟大乐。

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终将失去自我本源,思维成为牵线木偶,麻木而又呆滞地重复他人的动作,使自己的脑袋沦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的跑马场”。

可悲的是,当今的许多年轻作家们,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就青春文学而言,90后作家们崇拜于郭敬明、韩寒式的“明媚般的忧伤”,一落笔便是“四十五度仰望星空”,造成文学作品千篇一律,价值低下。

且不论其盲目追随青春文学之潮流而未思考个人写作之真正意趣,他们的思想、技巧都因缺乏独立思考而拙劣陈旧。

更加可叹的是,有甚者正以追随偶像为荣,柔情爱蜜为乐。

殊不知,伟人独立思考,实为智乐;仿者盲目跟风,实为庸乐。

当钱钟书于“荒江野老屋”中,置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潜心于己,独善其心,虽穷乃乐;当梭罗于瓦尔登湖畔,置一间小屋、一床铺盖,思而悟之,潇洒自如,独立思考,放飞思维,精神自我之价值,应有所见。

试想:若无思之独,辩之孤,钱钟书何以铸成闻名遐迩之大说,梭罗何以在心灵深处,沃养一方净土?
圣人们的标榜恰是独立思考之正确之为。

杨绛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那么,90后的作家们,请独善于心,在内心深处辟得自我思考之广阔天地,完成人生之一大乐事!
独善其心,乐哉!
虽千万人吾往矣
2015届高三(1)班刘晴捷
孟子有言:“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不揣矣;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学者,就当有这种坚持己见的勇气。

历史从来不属于那些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庸碌之辈。

不同的声音纵使在齐声附和中显得那样微弱,却能穿越历史的风尘,回响千年。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鸿儒的梁漱溟,生长于一片西化、白话化的潮流中,却在留洋后仍选择儒学。

他不在乎腐朽老旧的嘲笑,不在乎抱残守缺的指摘,一袭素袍,几卷书册,尽享思悟的快乐。

终以其求思之深,学问之博得到所有人的敬佩。

他用自己的坚持书写了学者的勇气与风骨,一生自乐,万代流芳。

古往今来,如梁漱溟者,不知凡几,毋庸赘言。

学着不仅仅是一个求学的人,更应是一个立言的人。

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质疑和嘲讽中有勇气和底气坚持己见,方为真正的大学者。

历史的车轮轧轧作响,传承的火炬已到了今人之手,可如今又有几个学着堪当此重任呢?
不错,我们的社会确实有那么些热衷于驳斥前人之见、另立新说的所谓学者。

他们为殷纣王翻案,为隋炀帝翻案,为李鸿章翻案……什么吸引人眼球,他们就写什么,貌似咄咄逼人,可在那大声嚷嚷的背后又有几分理性的求真和自己的见地呢?他们擅长摆弄过去,一旦涉及社会公共事业、文化传承的大计又哑然无声,他们不是开拓未来的学者,只是一群标新立异以献媚大众的小人罢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于信息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己见确实不易。

向主流屈服可自保其身,而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学者实属困难。

幸而还有那么一批日本学者,在政府压力下仍披露了731部队真相;还有方滨兴在一片骂声抹黑中仍坚持网络安全论,在西方入侵中为中国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

他们秉承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条,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他们可能只是微弱的烛火,却照亮了我们日渐昏惑的时代。

当然,学着坚持己见必须出于理性的求真和对真理的坚守。

不加思考地大声嚷嚷自己的观点,甚至与人上演微博骂战,最终只是一场闹剧。

真正懂得坚持己见的学者,会默默行走于自己的道路,用事实和累累硕果告诉世人什么是真理这是一种与喧嚣波俏悖然有别的大家风度。

杨绛智慧一语:“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期盼坚持己见的学者发声,我们愿听听那与众不同的声音。

独立之人格
2015届高三(14)班李怡静
“伟人成为伟人,是因为他能驾驭自己想要驾驭的方向。

”做一个独立的人,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才能不被当前繁复的生活密网羁绊。

放眼当下,多少人在整日的忙碌奔波中丧失了自我,在名利的追逐中失去了本真,在困难挫折中自暴自弃,将自己完全交给了生活,失去了灵魂之独立,反成了外物的傀儡,成了一条被生活网住的鱼。

自古以来就不乏古人们对于独立人格的思考。

公元前5世纪,在宗教神权的笼罩下,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运动中,“文学三杰”之一但丁那句响亮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亦是诗人刘禹锡对于物质生活外独立人格的探讨与不懈追求。

那个终生倡导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他拒绝了去已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学校授课,上课从来只讲别人不曾讲过的内容,他用自身的言行诠释了“独立之精神”,并为其奋斗了一生。

“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思考,是自己的跑马。

”叔本华这样说。

只有主宰自己,用独立人格书写自己的生命,平凡者才不会至于平庸和碌碌无为,而能拥有别样的人生。

同样,莫负着浮华前行,让灵魂轻装上阵。

钱钟书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父举行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对自己的录音采访,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的勋章……他不汲汲于名利,摆脱了物质利益的束缚与困扰,以轻盈的姿态与纯粹的心态潜心治学,最终学有成就。

独立的人格使灵魂在学问与名利中来去自如,而背负着浮华的枷锁,只会使灵魂的脊背不堪重负。

作品中充满狂飙突进精神的作家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便一事无成;谁若不能主宰自己,他便永远只是奴隶。

”独立之人格,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对自己的正确把握,对外界控制与影响下的自我肯定与选择。

“你要学会前进,人群川流不息,在身边像晃动的景片,你怀揣自己的颜色,往一心要到的地方。

”只有有了独立之人格的陪伴同行,我们才得以潇洒自如一生。

自我,于思考中崛起
2015届高三(1)班周铭贤
卢梭在《爱弥儿》中庄严地宣告:“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

”在这个人人都是异教徒的年代,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

自我,于思考中崛起。

王开岭曾尖锐地指出:“人群是人的坟墓。

”这是说人会在汹涌的人流中迷失方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成为庸碌之徒,无异于蝼蚁。

我深以为然,真正独立自由有思想的人,无论于何时何地,都是坚持自我,闪耀自我的光芒,因为他们懂得思考,善于思考。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著名学者启功先生终日埋头于书桌静静地思考,读书出于天成,学问求于平常事,也正因着这深邃渺远的思考,他能够拒绝花花世界的万千诱惑,坚持纯净明亮的自我;也正因着这“古往今来”的思考,他有别于“这一个”,脱胎于“那一个”,于人群中鲜明地屹立,成为后人的精神路标。

曾有人慨叹: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相似?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庸碌无为,一样的被人群所淹没。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丧失了用心灵思考的能力,随大流,畏缩怯懦,不知自己要什么,不知道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把独立的自我抛到了生活之外。

与“古往今来”对话,到光阴深处化缘,我们能与许多伟大的思考者相遇。

譬如没有被盛名宠坏的玛丽•居里,她懂得科学之于自己、之于人类的意义,因而能挖掘出一个聪慧睿智的自我;譬如寄情壮丽河山的苏东坡,他懂得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笑吟“一蓑烟雨任平生”,因而能挖掘出一个豁达乐观的自我;譬如荣膺诺奖的莫言,他懂得“东北高密乡”才是自己创作不竭的源泉和依托,因而能挖掘出一个深入文学的自我。

伟大的思考者,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在自己的人生中贯彻这种思考,于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自我,站立在时代前沿和人生顶峰的自我。

后人在他们亲手植下的精神之林中,享受畅快的荫凉。

反观当下,许多文人学者成了可怜的应声虫,为名誉献諂,向权势低头。

他们不再思考民族的未来,个人之于人类的重大使命,只是躲进安逸的庇护所,瑟缩地匍匐。

因而他们也只能沦为历史的烟尘,被历史遗忘,被人群埋没,被自己设下的圈套杀死。

年轻人,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你自己的路,因为自我,永远于自我中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