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图解,超全

中国古建筑图解,超全

中国古建筑图解,超全标签: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屋顶中国古建筑图解•平常复习烦躁的时候,来看一看干货分享,既能补充知识,又能调节一下状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单体构成,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从上向下依次为:屋顶、屋身、台基也可从上到下分为: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

01屋顶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脊.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尾、龙吻).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一系列脊饰,最外面是若干个小动物称为蹲兽,最后面龙头状的,称为垂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山火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古建筑屋顶等级划分: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 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分别是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这 几个时期在建筑发展史上的共同特点是修建了大批 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宫殿、陵墓、都城以及防 御工事、水利工程等,且在建筑形式、选材等方面 的影响泽及后世。 其中,秦朝修建的秦始皇陵及长城、隋朝修建 的赵州桥、明清两朝的帝王宫殿紫禁城等至今还在 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太和殿:面阔十一开间
(2)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 (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 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大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 用以形成屋脊。
(4)斗拱
定义: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 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 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
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 用于小式建筑
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 布依族的吊脚楼
抬梁式
穿斗式
干栏式
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
1.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 构明确分开。屋顶的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墙 壁只起隔断作用。(外墙隔热妨寒,内墙分割 室内空间)
2.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 国古建筑。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 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使房屋具备了防震、 抗震的能力。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国 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 屹立便是一例。
作用有三:①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 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②装饰作用;③等级作用, 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 高。
发展演变:斗拱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 依据。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古建筑之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 殿 式 顶 、歇 山 式 顶 、 悬 山 式顶 、硬山 式顶、 攒尖式 顶和录 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 殿 顶 、 歇 山 顶和 攒尖顶 又分为单 檐和 重檐两种。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 棚 式 屋顶。此外, 歇山式 还分出 一种极 少见的 十字歇 山顶。
古建筑之 歇山顶
戗 脊 :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 脊 :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 脊 :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 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古建筑之 歇山顶 左图为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
悬 山 顶 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 出墙外 (屋顶 左右屋 檐出山 墙), 又称挑 山。
(梁 ,台湾称为通梁,图中大通、二通即为 大梁、 二梁。 束 仔 ,位于两组斗 拱 之 间 的弯月形实心木构件,也称月梁)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 攒尖顶
下面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上面为四角 重檐攒 尖顶
古建筑之屋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 角攒尖 顶)、 保和殿 (重檐 歇山顶 )
录 顶 屋顶(四边或正多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部 做成四 面坡四 向(或 多面坡 多向) 。垂脊 上端有 横脊, 横脊排 水的数 目与角 数相同 。各条 横脊首 尾相连 ,故亦 称圈脊 。
营造法式之斗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PPT演示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PPT演示课件
第四节
一、有关术语
古代建筑的等级
1
1.正脊
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成的屋脊,叫做正脊。
2.垂脊 庑殿屋顶正面与侧面相交的屋脊,歇山、悬山和硬山
前后两坡至正吻沿博风板下垂的屋脊都叫垂脊。
3.戗脊 歇山是悬山和庑殿结合而成,因此有九条脊。除正脊外,
上半是四条垂脊,下半自博风板到套兽间,就叫戗脊,它与 垂脊在平面上成45°角。
59
金龙和玺彩画
60
(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清代旋子彩画是在明 代旋子彩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这类彩画品种繁多, 使用广泛,是清代彩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
旋子彩画中的等级,基本上是以用金量的多少为依据。 其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浑金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 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 金、雅五墨、雄黄玉等。
10.博风板
悬山和歇山屋顶,桁(檩)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 山墙之外;为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叫做博 风板。
11.重檐
在同一层高度内,有两重屋檐的建筑,叫做重檐建筑。
4
二、建筑物的等级
我国古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 和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它们在建筑的格局上讲求均衡整 肃、对称协调。各类建筑物不仅在方向、位置的设定上有 规矩,而且在建筑物的形式、尺度乃至色彩和彩绘的图案 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至清朝时,门钉根据建筑物的等级也有了具体规定: 皇宫大门纵横各九路(即9×9); 亲王府大门纵九横七(即9×7); 一至三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七路(即7×7); 四至五品官府大门纵横各五路(即5×5); 五品以下官府大门不准设门钉。
43

中国传统建筑--课件

中国传统建筑--课件

定 义
PPT课件
2
中国 风 1 传统 建筑
2
3 4
中国传统建筑
大气
生气

富丽

重山林风水
PPT课件
3
中国传统建筑
人国充大又雨的下的屋窗体
,
,
,
,
,

大 一
” 的
气 思
想 。
传 统 建 筑 “ 天
分 地 体 现 了 中
自 然 。 大 气

视 野 开 阔
直 通
起 庇 护 作 用
空 间
既 遮 阳 避
形 成 的 半 封 闭
是 任 何 其 它 民
筑 造 型 的 艺 术
强 。 中 国 传 统
, ,
越 浓
艺 术 性
固 显 得 欲 动 。
显 得 轻 松

、 楼 ) 的 沉 重
建 筑 物 ( 包 括
,
或 者 立 欲 飘
,

或 扑 朔 欲
现 在 四 角 飞 檐
生 气
PPT课件
7
中国传统建筑
生 气 的 建 筑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博 大 精 深
结 语
,
, ,

PPT课件
31
传历保华让建统史护民我筑建文传族们!筑 化统 的共谢代 的建 民同谢表 成筑 族守观的 果文, 护看也是, 化中!是一。国保个传护民统中族
PPT课件
32
术 风 格 等 各 有
和 民 族 其 建 筑
流 长 。 不 同 地
,
建 筑 艺 术 源
国 自 古 地 大 物
传统 建筑 范畴
PPT课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高度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方面。

而中国古典建筑受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体系、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其别具特色的独立系统。

若以三段式来理解建筑,那么屋顶如同人的头部;主体部分像人的躯干;而台基就是人的双足,犹如树根扎根大地,是上两部分的承托者,也是建筑物形成稳固视觉形象的重要因素。

1、台基的作用:
防水避潮、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2、台基的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3、台明:台基的基座
从样式上可分为:平台式——普通台基,以及须弥座
普通台基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砖砌台明、满装石座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
4、平台式台明的构件组成:
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
5、平台式的两种做法: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

中国古建筑简介PPT课件

中国古建筑简介PPT课件

六、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 “三合土” ,由石灰、 粘土和细砂组成。 “三合土”的组分有不同变化 。华夏文明的“三 合土”与古罗马的“罗马砂浆”发生了同时代相似技术的巧合。
七、中国古建胶凝材料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可以掺入有机胶凝材料, 如“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等 ,用到了糯米 、桐油、血料、 明矾等有机材料。 这些有机材料还可以加入到三合土中去。
庑殿式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 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是最高等级,只 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2021
9
歇山式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歇山 顶也可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五品以上官 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单檐歇山式顶。
2001年06月25日,大鹏所城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鹏古城雄伟庄重、风格古朴的城门(南门、东门、西门)和明清 时期民居保存完好;狭窄蜿蜓的小巷以青石板铺就,宁静古朴;数 座建筑宏伟、独具特色的清代"将军第"有序分布。其中以抗英名将 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壮观,该将军第有150年的历史,拥有 数十栋屋宇、厅、房、井、廊、院等,其中牌匾众多,雕梁画柱, 是广东省不可多得的大型古建筑。此外,古城内还有侯王庙、天后 宫、赵公祠、参将署等一批古迹可供参观。
二、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开始 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 筑墙。在中国建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 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到近代社会仍有沿用。
三、石灰的出现虽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时用贝壳烧制而 成),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 促使石灰生产应运而生。到宋代普遍用石灰和黄粘土和水之后成为 一种白灰黄粘土浆。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中国古建筑简图讲解台基、门窗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

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台阶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

其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而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栏杆又称勾阑,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古建筑各种柱子名称与简介:1、檐柱,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

2、角柱,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

一个建筑一般只有四根角柱。

3、金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

金柱按其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金柱高60斗口加廊步5举,直径=6.6斗口。

4、山柱,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山柱直径=7斗口。

5、中柱,在建筑物中线(横轴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中柱的直径=7斗口。

6、童柱,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童柱直径=6.6斗口。

7、瓜柱,安置在上下梁之间的短柱,称为瓜柱。

8、通柱,直通上下层的柱子称为通柱。

9、蜀柱,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安置于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桁的短柱。

广广义上来说,童柱、瓜柱和蜀柱是一个意思。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PPT课件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PPT课件

构件。
-
4
具体详见图2-1-1a、b所示。
图2-1-1 台基的构造 1 a 磉墩和拦土
-
5
图2-1-1 台基的构造2 b 埋头和台明
-
6
此外,在台基内部柱与柱之间还设有分隔墙体, 称为拦土,主要目的为在地坪回填土时减轻土体 对台基外围结构的压力,同时承受上部隔墙的荷 载。
(二)须弥座
须弥座多为石作,石须弥座自下而上的基本构成 是:土衬、圭(gui)角、下枋、下枭、束腰、上 枭和上枋(图2-1-2)。如果高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可 将下枋和上枋做成双层,必要时还可将土衬也做 成双层,但应有一层土衬全部露明。重要建筑的 须弥座上往往带有栏板望柱 (图2-1-3)。
望砖、黄道砖的加工方法和方砖相似,但形状尺 寸不同。目前常用的望砖规格一般为 210×105×14mm和210×115×30mm两种;黄道 砖规格一般为170×80×34mm、165×75×30 mm 和150×75×25mm 三种。
-
25
2、砖细常用做法 (1)、粗直缝:对望砖最简单的加工,只对拼缝
-
附图
34
(10)、三飞砖:用方砖三皮,逐步挑出做装饰
线。如图2-2-4。(P116 9-117、9-118、9-119)
图2-2-4 三飞砖
-
35
(11)、亚面:线脚一种,断面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带圆。如图 2-2-5(a)
(12)、浑面:线脚一种,断面为凸出呈半圆形。 如图2-2-5 (b)
(13)、文武面:线脚一种,断面为亚面与浑面 之组合。如图2-2-5(c)
-
18
图2-2-4 半观音兜山墙
-
19
全观音兜- 山墙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二、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3、“天人合一”的思 想 内外两重围墙 ,南方 角,北圆角,“天 圆地方”
古代宫殿的崇高、雄伟、辉煌、灿烂的外观
特征,内涵象征了古代典章制度的等级秩序, 和应天承运的阴阳术数,表现为森严、肃穆 的特色。 中轴对称布局,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应用, 与崇高、雄伟、辉煌、灿烂互为表里,共同 构成了体现皇权至高无尚的宫殿,展现了中 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a
一、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建筑外形上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 常用的基本构建有台基、屋顶、圆柱、横梁、开间、斗拱、藻井等
1、台基-基座
普通台基: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 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在上面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型建筑 或宫殿建筑的次要建筑。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 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 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 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 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 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 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斗拱
雀替
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 构件,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 下,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 梁枋间的跨距。
藻井:室内天花板上一种装饰,是平顶的凹进部分,含有 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常位于寺庙佛座或宫殿 的宝座上方。
挂落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台基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台基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台基
一称基座。

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

“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

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导游基础知识53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之屋身与台基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53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之屋身与台基课件
预习屋顶装饰部分内容,查找相关资料(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日作业6参观本地景区或历史街区,寻访古建筑,判断其屋顶样式
2
中国古建筑结构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
中国古建筑结构
2
中国古建筑结构2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中国古建筑结构
2
梁柱结构的特点
用什么来承托建筑物的重量?
墙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
木构架
维护、分隔空间
屋身玲珑
抗震,墙倒屋不塌
中国古建筑结构2梁柱结构的特点用什么来承托建筑物的重量? 墙
古建筑台基的作用
承托建筑物
区分建筑等级
隔水防潮
弥补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缺憾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5思考:什么是台基?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要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
5
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5如意踏跺垂带踏跺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
5
御路踏跺
慢道
皇宫的正殿则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雕刻着龙风云纹,那是帝后通行的红地毯——御路。有的高规格的殿堂,中间台阶也有设置这条“御路”,以示尊贵。
4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的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
4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4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建筑彩画
4
彩画的作用
防潮防虫
区分等级
苏式彩画
旋子彩画
和玺彩画
建筑彩画4彩画的作用防潮防虫区分等级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的台基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的台基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中国古建筑的台基是指建筑物底部高出室外地面的部分,用石头或者砖把夯土平台包住,并且做成面板状。

天坛祈年殿台基一、中国古建筑台基的基本构件台明——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

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称为台明,是台基的主体。

月台——古代建筑正房、正殿向外突出且连着前部台阶的平台。

由于月台宽敞通透,是赏月的好地方,因此称为月台。

只有高等级的古建筑才有月台。

古建筑的月台与现代的月台不同,现代月台通常指进入火车站后方便旅客上火车的一段与火车车门踏步平行的平台。

古建筑的月台北京南站月台与动车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有栏杆的台基等级高于无栏杆的台基等级。

土衬石——在台基的最底层平行垫一层石板,比地面高出1~2寸,这块石板叫作土衬石。

阶条石——台基表层四周沿外边铺设的长条形石板。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处置铺设的石构件。

陡板石——又称斗板石,在台基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角柱石之间沿台基四周的侧壁竖直砌的石板。

柱顶石——又称柱础,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

二、中国古建筑台基分类中国古建筑的台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普通台基:一般为素方形,是普通房屋建筑台基的通用形式。

2、须弥座台基:侧面呈凸凹状,是宫殿、坛庙建筑台基的常见形式。

3、复合型台基:普通台基、须弥座台基两种台基的重叠复合,用于比较重要的宫殿或坛庙建筑。

普通台基三、须弥座台基须弥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须弥座源于印度,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

须弥山也有另一说法,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在中国的古建筑里,须弥座台基指建筑装饰的底座。

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石窟第九洞(北魏)的东壁上。

清式须弥座材料一般为石制,以束腰为中心上下对称布置。

须弥座的高度共分为51份,其中圭角占10份,对称的上枋占9份、下枋占8份,上枭和下枭各占6份,束腰占8份,皮条线占4份。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ppt课件
53
54
▪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2、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 与布局
▪ 3、独特的单体造型 ▪ 4、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 5、写意的山水园景
55
56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木构建筑以木材构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并作为整 个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主体,墙壁只起围护作用, 多数不承担荷载,故有“墙倒屋不倒”之称。
7
江苏武进淹城遗址(春 秋时小国淹国的都城,
有城墙三圈)鸟瞰
8
3、秦汉-南北朝
▪ 秦 古建走向统一化、大型化,为汉代打下基础。 ▪ 汉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第一个高峰。木架建筑渐趋
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发展。叠梁式、穿斗式 木结构形成,多层木架建筑普遍建造。斗拱普遍使 用,但形式不统一,未定型。屋顶形式多样化:悬 山顶、庑殿顶、攒尖、歇山、囤顶等。岩墓出现并 盛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在东汉开始流行,石雕 艺术发展。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西汉都 城长安城面积约为AD4cent古罗马城的二倍半。 ▪ 三国、晋、南北朝 建筑技术主要是继承和运用 汉代的成就,由于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建筑大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如洛阳永宁寺、登封嵩岳寺、新疆 赫色尔石窟、敦煌、大同、云岗、龙门等。
59
60
61
2)木构架体系之穿斗式
▪ 穿斗式:又称立贴式构架,也称穿逗架、穿斗架。 其特点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 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 穿枋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平行的两组木 构架之间,也是用横向的枋与檩连接。
▪ 穿斗式构架的优点是可以使用细木料,山面抗风性 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 混合式构架:即叠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构架形 式。一般是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 用抬梁式的,称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法。多见于南方 民居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基由台明、台阶、月台和栏杆四部分组成。

月台、台阶、栏杆都是台基的附件,并非台基所必有的,只有高体制的台基才用月台和勾阑,当台明很矮时,则连台阶也可以不用。

台明,台明是台基的主体部分,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从形式上分为普通式(平台式)和须弥座两大类。

台阶又称踏道,是上下台基的阶梯,通常有阶梯型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

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它是台明的扩大和延伸,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

其形式和做法与台明相同,根据月台与台明的关系,月台可以分为正座月台和包台基月台。

正座月台的高度比台明低“五寸”,也就是一个踏级,而包台基月台要比台明低很多。

栏杆又称勾阑,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古建筑各种柱子名称与简介:1、檐柱,在屋檐下的柱子称为檐柱,在外的称为外檐柱,在内的称为内檐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檐柱高60斗口,直径6斗口;或高等于面阔的6/7,口径等于柱高的1/10。

2、角柱,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称为角柱。

一个建筑一般只有四根角柱。

3、金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称为金柱。

金柱按其内外位置,分别称为内金柱、外金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金柱高60斗口加廊步5举,直径=6.6斗口。

4、山柱,在山墙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称为山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山柱直径=7斗口。

5、中柱,在建筑物中线(横轴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除山柱之外的,统称中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中柱的直径=7斗口。

6、童柱,安置在横梁或枋之上的短柱称为童柱。

按清式营造则例,童柱直径=6.6斗口。

7、瓜柱,安置在上下梁之间的短柱,称为瓜柱。

8、通柱,直通上下层的柱子称为通柱。

9、蜀柱,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安置于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桁的短柱。

广广义上来说,童柱、瓜柱和蜀柱是一个意思。

收分与侧角收分是指柱顶径小,柱脚径大的一种比例关系。

古建筑柱一般都做成顶径略小,底径略大的形式,清称收分或收溜。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宋《营造法式》令“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拱卷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

由此可知宋只在梭柱上段三分之一处开始收分,至于直柱如何收分未译。

清式柱则是以整根柱子出发,由底径往上收,小式建筑一般按柱高的1/100收分,大式建筑按柱高的7/1000收分。

侧脚是指建筑物的最外一圈柱子的底脚,向外侧移动一定的尺寸,而使柱头略向内倾的一种做法,也有称为掰升。

清式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米,收分3厘米,侧脚也为3厘米,即“溜多少,收多少。

”由于外檐柱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中轴线,而柱头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在平面上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的情况,增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踏跺,又称“级石”,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用砖或条石砌造的踏步,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

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御路,指为王或皇帝专设的或在特定活动中供其专门使用的大道,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中间设有御路的踏跺称带御路式踏跺。

礓碴,jiāng chá,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是将普通坡道抹成若干道一端1cm,宽5-6cm的坡,断面就像木工锯的锯齿,既无台阶,又不打滑。

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门通行。

城墙上的马道多采用这种礓碴形式,方便运输物品。

殿内柱子分布形式:宋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其实地盘的分槽形式就是柱子的分别形式,也决定了殿内的最后布局安排。

(一)、金厢斗底槽a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

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c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

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b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d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

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不大。

蒲县东岳庙正殿副阶周匝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宋式称谓),明清时期称回马廊,回廊。

这种形式常用于地位较高、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式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台座。

平顺大云院七宝塔须弥座五代后周北京香山一须弥座清代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

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

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力神已不常用,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

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须弥座较宋式为小。

门窗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范围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又称为门脸、门面,说明人们对们的关注和看重。

门除了供出入外,还具有防卫功能,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

插上门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安全。

门的另一作用为界定空间。

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为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

如房门、院门、城门等。

门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一是作为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门。

古代的门在人们的思想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门,族也。

将门的朝向与整个家族的兴旺联系,形成了宅门风水观。

《周礼·天官》对天子和诸侯的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凡诸侯三门有皋、应、路”。

唐代更为做官的规定了门的样式,《唐六典》载:“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立不中门,行不覆阈,就是人不在门中间站立,也不应进门时踏踩门槛。

二柱门北京十三陵的二柱门(棂星门),是一种划分区域的门,是分隔前朝后寝的界限。

平遥垂花门明清带有垂柱装饰的门拱券门太原崇善寺山门,拱券门,券 xuàn,为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太原崇善寺新山门——板门山西太原文庙棂星门乌头门宋《营造法式》中的门的一种类型,也称乌头大门,表盒,阀阅,褐烫,绰楔,俗称棂星门。

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撗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

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

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

柱头多有装饰纹刻。

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五台南禅寺大殿板门唐代现存最早的板门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板门唐代门板上有明确纪年的最早板门门钉一般只在板门上使用,门钉原是穿插在门板上具有实用性的钉子的钉帽,钉子起结构作用,外露的钉帽被打磨成蘑菇形,逐渐演变成门上一种美观的装饰品。

清以前,门钉的排列和数量没有规定,清对门钉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最高等级的建筑,纵横各9路,一般等级的建筑物纵9横7,最低等级的建筑为纵横各5路,平民百姓之家不得使用有门钉的装饰。

北京四合院院门未使用门钉的,门钹,四个门簪刻字的垂花门。

铺首也是板门上的一个构件,汉代就有此铁件,汉代的铺首全部为兽头衔环形状,无论哪个时代的建筑,兽面铺首始终是板门上的装饰构件。

有一种铺首为素面,也称门钹,民间建筑中常见。

山西平遥真君府板门门簪是连接门框的木构件,具有结构作用,在汉代时门簪就体现了艺术形象,汉代门簪一般为2至3枚,大多为方形;从唐代到元代,形式增多,主要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元代以后数量开始由2枚增加到4枚,外形更加丰富;清代注重门簪的装饰功能,不仅雕刻花纹图案,而且刻有文字。

门上的匾额由门簪承托着。

板门,以木板为门扇,它是不通透的实门。

使用板门的习惯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山西的几座唐代建筑都是板门。

元明清时的板门多为院门,在单体建筑中虽然格扇门已经使用,但板门还比较普遍。

格扇门出现较晚,现存最早的格扇门实物为辽代时期的。

宋代规定格扇门为“四抹格扇”,元明两代的许多建筑的格扇门为“五抹格扇” ,清代为“六抹格扇”。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隔扇门辽代隔扇门最早的实物见证三抹隔扇隔扇门,安装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间带格心的门,也称格扇门。

明清建筑的隔扇,有六抹(即6根横抹头,下同)、五抹、四抹,以及三抹、二抹等数种,依功能及体量大小而异。

通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大体量建筑的隔扇,多采用六抹、五抹两种,这不仅仅是为显示帝王建筑的威严豪华,更是坚固的需要。

四抹隔扇多见于一般寺庙和体量较小的建筑,三抹隔扇多见于宋代,明清时期较为少见。

有些宅院花园的花厅及轩、榭一类建筑,常做落地明隔扇,这种隔扇一般采用三抹及二抹形式,下面不安装裙板。

隔扇门结构示意1、抹头,隔扇构件之一,处在隔扇边梴之间,即处在隔扇两边竖立的框木之间的横木。

主要用来区分隔心、绦环板和裙板三大部分。

根据抹头的多少,隔扇有四抹、五抹、六抹等之别。

2、隔心,隔扇的上部分,约占隔扇总高的五分之三,隔心由棂条组成,是通透的,有利于室内的采光,透气。

同时,隔心是隔扇中雕饰最为精美的部分。

3、裙板,是隔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隔扇的下部,是一块近方形的木板,不通透。

裙板上可以绘制彩画或雕刻各种花纹。

在宋代裙板称作障水板。

4、绦环板,位于裙板的上下。

裙板上下各有两根抹头,两抹头之间的板材就叫绦环板。

相对于隔心和裙板来说,其高度或者说所占隔扇的比例要小得多。

宋代称腰华板。

窗(chuāng窓、窻、牎),在建筑学上是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以使光线或空气进入室内。

事实上窗和户的本意分别指窗和门,在现代汉语中窗户则单指窗。

“窗”本作“囱”(“囱”为俗字),即在墙上留个洞,框内的是窗棂,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后加“穴”字头构成形声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