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南师大  植物学 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要绪论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2.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3.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4.植物的生态作用:1) 植物是生产者,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 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 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5.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区系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第一章1.物种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2.种群P6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 并统一使用拉丁文。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4.生物分界学说简介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除原生动物外)、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细菌和蓝藻)、真菌界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包括真菌和酵母等)、原核生物界(细菌和蓝藻等)5.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6.常见的植物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藻类、菌类及地衣)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苔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按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孢子繁殖新个体(菌类、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按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束植物:(藻、菌、地衣、苔藓)按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按光合作用色素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

2010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红色标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黑色粗体为选择题。

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

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

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

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

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

(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1.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现在采用的分类等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致的,按等级高低顺序,分类等级共7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高的分类等级)2.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种群内植株间基因交流比较容易进行。

3.双名法:规定每种生物的学名由2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是该种的属名(常用名词),第一个字母需大写;第二字是种的名称(常用形容词),第一字母用小写。

属名和种名用斜体。

双名后附上命名者的姓氏或其缩写,正体。

即:属名+种名+命名(人姓的缩写)例:Gossypium herbaceumL.(草棉)4.趋同适应(趋同进化):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产生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5.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6.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新一代的个体,在个体发育中,既有继承和保持上一代个体特性的遗传性,又有或多或少不同于上一代的变异性。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一些有利于种族生存的变异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由量的积累而发展到质的飞跃,于是新的物种应运而生。

这样,系统发育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

另一方面,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也就是说,一种生物的个体发育,在多方面受其祖先的遗传物质所控制,而且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往往还重现其祖先的某些特性。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1303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英文名称:Plant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 时:48学 分: 3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气候学与气象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二、课程简介植物地理学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基本特征、植物命名法、植物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以及植物与地球的耦合关系;植物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植物种属分布的现代生态条件和历史原因;世界植物区划及时空演变,中国植物区划及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基本性质、类型、结构、分布以及和环境的关系和演替;世界植被类型特征及植被分布规律。

Plant geography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 major taxa, plant nomenclature, plant phylogeny and ontogeny developmen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and earth; The inner rule of plant individual lif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lant to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Moder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orld plant division and its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 Plant divis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Basic properties, type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world.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隶属于自然地理学,同时与生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地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植物地理学》试卷A卷(含答案)

《植物地理学》试卷A卷(含答案)

《植物地理学》试卷A卷(含答案)师范学院《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3页,5个⼤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闭卷。

⼀、名词解释题 (9分,每⼩题3分)1.孢⼦植物2.四强雄蕊3.物种⼆、简答题:(30分,每⼩题6分)1.列出以颈卵器作为雌性⽣殖器官的植物类群。

2.什么低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3.被⼦植物和裸⼦植物有何区别?4.⽑茛科有哪些特征⽐⽊兰科进化?5.写出三个具有柔荑花序的科。

三、判断题(6分)1 ()双⼦叶植物与单⼦叶植物的根系都是直根系。

2.()⾼等植物依靠导管或管胞来输送⽔分和⽆机盐。

3.()菊科植物的花冠常常变态称为冠⽑。

4 ()⼗字花科植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字花冠、⼆强雄蕊、总状花序。

5.()松柏类植物的果实常常成球果状,故称为球果植物。

6.()颈卵器是全部裸⼦植物的雌性⽣殖器官。

四、填空题(10分,每空0.5分)1.国际上制定的植物命名法规为(),其中第⼀个字为(),为名词,第⼀个字母必须⼤写,第⼆个字为(),⼀律⼩写。

2.⾼等植物包括()、()和()三类。

4.杜鹃花科植物的花药开裂形式为()。

5.维管植物包括()、()和()三个类群。

五、问答题(45分,每⼩题15分)为什么说⽊兰科植物是被⼦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单⼦叶植物与双⼦叶植物有何区别?列举菊科植物的进化特征。

师范学院《植物地理学》试卷 A卷评分细则⼀、名词解释题 (9分)1.孢⼦植物以孢⼦进⾏繁殖的植物。

2.四强雄蕊⼗字花科植物的雄蕊群有6枚雄蕊,四枚花丝长,2枚花丝短,称为四强雄蕊。

3. 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简答题:(30分)1.列出以颈卵器作为雌性⽣殖器官的植物类群。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植物2.什么低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组织的分化,⽣活史中没有胚形成的植物称为低等植物。

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2012年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2012年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引言1、植物区系地理学、植被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1、原核植物分门2、苔藓植物分纲及其特征3、蕨类植物分纲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分纲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1、种的分布区2、分布区的类型3、植物地理成分4、植物区系5、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6、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7、世界六大植物区(分区图)8、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图)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分类2、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3、耐性定律、生态幅4、生态类群、生态型5、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6、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7、旱生植物的类型、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8、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10、适应土壤酸碱度的生态类型11、沙生植物的适应特征12、冻害、冷害13、植物生活型、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14、生活史类型第四章植物群落1、概念:植物群落、层片、季相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种群的水平分布方式4、概念: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5、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种群类型6、概念:优势种、共优种、建群种、共建种7、概念:群落波动、群落演替、顶级群落8、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单位10、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1、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2、热带季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中国季雨林的类型3、热带稀树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4、红树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内的植被类型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8、荒漠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9、夏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0、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1、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2、苔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3、名词:草甸、沼泽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14、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15、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植被图)16、中国植被分布规律17、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单位18、中国八大植被区域(中国植被区划图)19、人工植被分类10、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第七章植物资源1、植物资源概念2、植物资源分类5大类31小类。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学术型硕士考试的植物学(615),总分 150分Ⅰ.考试性质《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作物学、园艺、植保等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了解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学习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试目标植物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细胞与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等部分。

考试要求:(一)植物细胞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

2.熟练掌握细胞器的功能和种类。

3.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4.掌握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种子和幼苗1.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

3.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

4.熟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三)植物组织1.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分类。

2.了解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四)营养器官——根1.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

2.掌握根尖的分区与生长动态。

3.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

4.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五)营养器官——茎1.了解茎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与分枝方式)。

2.熟悉芽的概念与分类。

3.熟练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熟练掌握单子叶植物茎结构。

5.理解并掌握茎的次生生长。

(六)营养器官——叶1.掌握叶的组成,理解并掌握单叶、复叶、叶序的概念。

2.熟练掌握被子植物叶片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3.掌握禾本科植物的叶片结构的特点。

(七)营养器官的整体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1.了解茎与叶、茎与根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2.灵活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及生长环境的适应。

3.掌握根、茎、叶的主要变态类型,了解其结构与功能。

(八)生殖器官——花1.掌握植物繁殖的类型。

2.熟悉花的组成并能熟练应用花程式;理解并掌握花的演化。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

绪论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被: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第一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1.植物命名物种命名称为学名。

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种子植物孢子体较蕨类植物来说更加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并依附在孢子体上,使它们与蕨类、苔藓植物区分开来。

(2)有花粉管的形成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有花粉管的形成,借助于花粉管将不动精子送到雌配子体与卵结合,使植物体的受精作用摆脱了对水分的依赖。

(3)形成种子由于种子对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使它能够渡过不良环境,保证了种族的繁衍。

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4)具有裸露的胚珠(5)孢子叶聚生成球花(6)具有多胚现象3.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由小孢叶转化而来,分化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

雌蕊是大孢叶的特化为子房、花柱和柱头,是花中最重要的部分。

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传粉特性多种多样。

(2)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构成的子房,经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实,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

果实的形成使种子不仅受到特殊保护,免遭外界不良环境的伤害,而且有利于种子的散布。

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

(3)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所组成,并伴随有木纤维,使水分运输畅通无阻。

(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

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发育成的雄配子体只有2个细胞或者三个细胞。

植物地理学复习纲要

植物地理学复习纲要

一、绪论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p1)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

(p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p5—8)二、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双名法:将植物的学名用拉丁文命名,并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一个物种只有一个拉丁学名。

学名的第一个字是属名,为拉丁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只种加词,即种名,起着标志某一植物种的作用,根据种加词就可把它与本属其他的种相区分。

(p45)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均以颈卵器的形式出现,裸子植物的绝大多数种类也具有颈卵器,三者合称颈卵器植物。

(p46)蕨类植物优于苔藓植物的原因:①苔藓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②蕨类植物有雌管组织。

(p53)裸子植物的特征:①孢子发达。

②具有胚珠,形成种子。

③配子进一步退化寄生在孢子上,具有颈卵器。

④形成球花。

⑤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

⑥具有多胚现象。

综上所述,裸子植物孢子体进一步分化,具有发达的维管系统和根系,产生种子和花粉管,使受精摆脱了水的限制,使它更能适应陆生环境和繁衍后代。

(p57)被子植物的特征:①具有真正的花。

②具有雌。

③具有双受精现象。

④孢子体高度发达。

⑤配子体进一步退化。

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最进化的植物种群?由于被子植物具有上述适应于陆生环境的各种特征,使它们具备了在生存竞争中优越于其他各类植物的内在条件,保证和加强了被子植物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它们在地球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

(p62)植物分类范围:界门纲目科属。

三、植物区系地理世界种:植物分布的种间差别极大,有少数植物分布十分广泛,这样的种群成为世界种。

分布区制图方法:点图发、轮廓法(周界法)、涂斑法、邻近距离平均法。

(p75)分布区中心:多度中心、发生中心(起源中心)、多样化中心、变异中心、残骸中心。

大学考试资料-植物地理学整理

大学考试资料-植物地理学整理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一章1、物种:种(species):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基本特征:物种是可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是生殖隔离的——使各物种成为独立的进化单位-与环境的关系:种可在一定环境中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也可能在环境变得对它不利时消亡种群(population):种内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分布在某个地段内,称为种群变种(variety):种内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变型(form):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P7——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特征: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根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其发展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3、植物的命名——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林奈创立。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见《国际植物命名规则》4 、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P15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即为植物的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系统发育(phylogeny)——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就会停止;个体发育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第二章1 、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分布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揭示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学习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学生将能够理解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理解植物地理学的学科内涵和发展历程;2. 理解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了解植物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和前沿研究方向;3.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a.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内涵b.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c.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植物地理学的理论框架a. 植物地理学的分类系统和地理区划b. 植物地理学的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c. 植物地理学的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机制3. 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a. 植物地理学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b. 植物地理学在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c. 植物地理学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环节,教师将通过讲解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地理学的学科内涵和研究内容。

在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案例和前沿研究方向。

在实践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将通过分析植物地理学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地理学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西南大学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西南大学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⒛.植物群落演替的结果导致该地区的生境条件逐渐由严酷向中性转变。同时植物群落逐渐地向着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于该地区气候条件的稳定状态转变。这种适应于现时气候条件的、结构稳定的群落,美国学者(F。E。Clements)称为顶极群落。
21.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称为草原。
(8)树和灌木形成芽抵抗寒冷和干旱;
(9)针叶树形成针叶,减少蒸腾耗热来抗寒。
B. 为了适应地表严酷的寒冷气候,植物在生理上是由原生质的改变来适应低温,锻炼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2.在野外生物资源考察中,从哪些方面去记录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
3.洋芋和冬小麦都属于长日照植物。试分析:为什么将它们种植在长日照区域洋芋产量低而冬小麦产量高呢?
13.占据某一定地区的某个植物种的一群个体叫做种群。换言之,它是一定地区内属于同一个种的个体的总体。
14.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植物,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特殊系统。这种多植物种的系统叫做植物群落。
15.一个地区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16.任何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都分成许多层次,这叫做成层现象。
4.植物学名:一种植物由属名、种名和命名人的姓氏缩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一个物种只有一个拉丁学名,学名第一个字是属名,为拉丁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加词即种名,大部分为形容词,种名一律小写其性、数、格需与属名一致,在种名的后面还应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用正体字书写。
5.生态因子 :在众多环境因子中直接作用于植物生命过程的那些环境因子称之为生态因子。
洋芋和冬小麦虽然都属于长日照植物,但是它们各自收获的最终产品部分却不同,洋芋的有用部分是地下的块茎部分,而小麦的有用部分是地上的种子部分。马铃薯在高温长日照下有利于茎叶的生长,地上部分生长很繁茂,地下却难结薯;而小麦在高温长日照下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地上部分生长很繁茂,地下根系不发达。所以将它们种植在长日照区域洋芋产量低而冬小麦产量高。

《植物地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地理学》考试大纲

《植物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植物地理学课程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本课程的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等2004)编制而成。

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1. 绪论A.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位与作用B. 植物地理学的相关学科2. 植物与环境A. 植物分类及主要类群B. 植物进化与地球演变C. 植物生活与环境: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因素3. 重要生物地理学过程A. 扩散与生物入侵B. 地理替代(vicariance)、物种形成、进化与灭绝C. 植物群落演替4. 植物区系地理A. 植物分布区类型及植物分布图B. 植物区系分析C. 植物区系区划5. 植被地理A. 植物群落与植被制图B.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C. 陆地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6. 理论与实践A. 岛屿生物地理学B. 驯化植物地理学:人类与植物地理C. 指示植物地理学D. 湿地植物地理学E. 全球变化与植物地理学三、考试要求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植物和植被地理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和植被资源可持续经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自然资源勘探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学、植被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驯化植物地理学等。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植物学(包括植物分类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包括古植物学),以及气候学、土壤学、地质学、遗传学等学科。

要求考生掌握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绘制植物分布图并能描述全球主要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植物引种驯化及其生态风险,了解植物地理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并具有运用植物地理学知识分析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词解释要求准确,简述题要观点明确,论述题要论点正确、论据充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地理学课程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本课程的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等2004)编制而成。

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1. 绪论
A.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地位与作用
B. 植物地理学的相关学科
2. 植物与环境
A. 植物分类及主要类群
B. 植物进化与地球演变
C. 植物生活与环境: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干扰因素
3. 重要生物地理学过程
A. 扩散与生物入侵
B. 地理替代(vicariance)、物种形成、进化与灭绝
C. 植物群落演替
4. 植物区系地理
A. 植物分布区类型及植物分布图
B. 植物区系分析
C. 植物区系区划
5. 植被地理
A. 植物群落与植被制图
B.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C. 陆地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6. 理论与实践
A. 岛屿生物地理学
B. 驯化植物地理学:人类与植物地理
C. 指示植物地理学
D. 湿地植物地理学
E. 全球变化与植物地理学
三、考试要求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植物和植被地理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而变化的基本规律,目的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和植被资源可持续经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自然资源勘探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学、植被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驯化植物地理学等。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植物学(包括植物分类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包括古植物学),以及气候学、土壤学、地质学、遗传学等学科。

要求考生掌握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绘制植物分布图并能描述全球主要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分布及其演化规律、植物引种驯化及其生态风险,了解植物地理学的重要发展前沿、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并具有运用植物地理学知识分析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名词解释要求准确,简述题要观点明确,论述题要论点正确、论据充分。

四、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30分)
2. 判断题(20分)
3. 选择题(30分)
4. 简答题(30分)
5. 论述题(40分)
五、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笔试
考试时间:3小时
六、主要参考书
武吉华, 张绅, 等(2004). 植物地理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