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4893 音乐论文
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分析
0 前言
古筝乐器具有典雅、细腻、质朴的音色,赢得了许多受众的青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便已出现。可见,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王建民为代表的古筝作品更为多样化,并受到古筝艺术界的高度认同。王建民致力于对民族器乐的研究,包括二胡、古筝等,尤以古筝作品更佳,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有着独特的音乐色彩,能够为后人创作提供积极的借鉴。对此,文章主要针对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作深入分析。
1 古筝作品中旋律、高音的音乐色彩分析
首先,需要对音高的旋律和无确定音高的特殊音色进行有效的对比,为了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需要将无确定音高融入常规的演奏当中,与非传统音色和变化节奏组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通常在马琴的左边进行无确定音高的使用,与非传统音色形成演奏技
法的交替使用,展现出戏曲中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良好地描述。
其次,需要促进无具体音高的偶然性刮奏音乐与固定低音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将左手音部的演奏建立在低音线条的基础上,对演奏的效果起到良好的点缀作用。同时,还应该在无声音调中,加入无具体高音的偶然性刮奏音响,与固定低音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比,突出乐曲的忧郁伤感。
最后,需要对精密核心的设计与旋律中的色彩进行有效的对比。通过对古筝作品进行分析可知,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不是对某一音乐素材进行直接运用,而是尽量将音乐素材精简和凝练。并结合具体的演奏情况形成一个新的旋律,展现出音乐的熟悉感和新鲜感,促进新的音乐词汇量的涌现,加强了古筝的表现力。同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有大部分的昆曲音调与定弦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能够突出色彩的明亮性,在音乐色彩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1]
2 古筝作品中节奏的音乐色彩分析
节奏是古筝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民在节奏创作中,具有一定的音乐色彩,不仅能够给人以听觉的冲击,而且可以使受众在脑海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
首先,方正性节拍和符合节拍之间的对峙,是其古筝作品中节奏的主要音乐色彩表现。例如,在《莲花谣》古筝曲目的节奏中有意突出节奏错位,既是对传统节奏的改变,又令受众在欣赏过程中有理所当然之感。又如,在《枫桥夜泊》作品中,6/4拍和4/4拍混合搭配,能够使古筝与钢琴乐器交织在一起,互相衬托且互不干扰,凸显音乐艺术的效果。[2]
其次,惰性节奏和非惰性节奏之间具有鲜明的对比,可以给人以美感。传统单节拍和复节拍中2/4、3/4等,属于惰性节奏,早已被人们所熟识。复合拍中存在多种节拍组合方式,能够形成非惰性的节奏,而王建民古筝作品中,将二者合理加以区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演奏效果,而且增加了演奏技术含量。
最后,将节奏以拱形的形式进行设置,能够增强旋律效果。例如,在《西域随想》的古筝作品中,5/8-6/8-5/8拍等诸多此类的节拍设置,属于共性设置,具有鲜明的音乐色彩,给人以节奏布局的递减之感,具有律动性和趣味性。[3]
3 古筝作品中和声的音乐色彩分析
和声是西方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工调式的发展,促进了和声的多样性,展现出了和声的多元化特点,形成了形态万千的局面。古筝作为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传统的演奏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单一的五声性和声词汇。但随着人工调式定弦法的应用,促进了古筝弹奏方法的转变,出现了不同结构与色彩和声。
首先,需要运用人工音阶定弦方式拓展和声语汇。该项演奏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对传统和声的突破,将和声建立在调式和调性突破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弹奏情况,建立在传统调性功能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现代音阶的良好表现效果。在实际的技法训练过程中,能够促进个人风格创作理念的有效融合,能够满足当前现代音乐作家的构象。
其次,实现了传统和声与色彩和声之间的对峙。人工调式的运用,丰富了和声的创作手法,展现出了良好的和声局面,促进和声领域的变革。音程是音高组织的基础单位,对和声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应该重视“核心动机”在音乐中的重要应用,需要确保外形的善变和多变,重视基础音调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音乐发展的主导因素。[4]
4 古筝作品中声调、织体的音乐色彩分析
在传统古筝作品中,以右手演奏为主,左手充当润饰的作用。而在王建民的古筝作品中,则采用三声部织体写作方式进行创作。例如,在《长相思》的古筝作品创作中,王建民在第一声部中隐伏主旋律线条,第二声部中分解和声,第三声部中采用低八度的重复手段。可见,王建民利用音型贯穿古筝作品的主旋律,使之与和弦融为一体,彰显其古筝作品的独特音乐色彩。其次,在王建民古筝作品中,对双调性进行并置,可以彰显古筝作品的多声思维特色。例如,在《戏韵》中,王建民通过五声调式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其古筝作品创作的主要音乐色彩。
除了旋律、高音、节奏、和声、声调、织体等方面的音乐色彩之外,王建民在演奏技法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音乐色彩,值得人们借鉴。近年来,人们更加关注和声和调性在古筝作品中的表现,进而将目光投向该领域。在王建民的古筝曲目创作过程中,对演奏技法进行了合理的创新。例如,在《莲花谣》的创作中,王建民创立新型的演奏技法,即右手在拨动某音时,用左手掌在古筝琴弦上自由地进行摩擦,使演奏形成音色的明暗反差。[5]
5 结论
古筝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漫溯,经历着千年的洗礼,并传承和发展,到了21世纪,仍然是民族器乐中的骄子。近年来,古筝技法逐渐由单一性发展为多元化,其独立的质朴美吸引着无数受众。王建民对古筝艺术有着一定的研究,并创作了一系列古筝作品,如《枫桥夜泊》等,是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积累,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使我国古筝艺术逐渐丰富。所以,行内人士有必要对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独特音乐色彩进行深入分析,为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