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左河流出的渗漏量:q 1
=
K
h
2 1
−
h
2 2
2l
− Wl 2
右河得到的补给量:
q2
=
K
h
2 1
−
h
2 2
2l
+
Wl 2
从上述分析可知,若左河为水库时,它的渗漏量
由于存在入渗而减少,减少量等于整个库渠间入 渗量的一半,即 1/2Wl 。因此,在选择库址时,除 了要考虑岸边岩石的渗透系数K和河渠(库)之间的 宽度l外,还要考虑入渗量W的大小等,以预测水 库蓄水后分水岭存在的可能性和渗漏量的大小。
1潜水的稳定运动
1)方程的建立及公式推导
图2-1所示,假设条件: (1) 含水层为均质各向同性,底部 隔水层水平分布,上部有均匀入 渗(用入渗强度W表示,为常 数); (2)河渠基本上彼此平行,潜水流 可视为一维流; (3)潜水流是渐变流并趋于稳定。
取垂直于河渠的单位宽度进行研究,其数学模型 如下:
对(1)式两次不定积分,代入已知条件
得:
H = C1x + C2 ,
C2 = H1
C1
=
H2
− l
H1
H
=
H1
−
H1
− l
H2
x
此式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一维稳定流的水头线方程。可见,此 时水头线是一条直线,且水头H的分布与渗透系数K无关
在均匀一维流动情况下,由于水力梯度为常数,取决于水头差 及沿程途径。在介质均匀、渗流断面均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 ⎥ ⎥⎦
若未知K,则值W/K,
W = (h12 − h22 ) + (h2 − h12 ) K (l − x)l (l − x)x
可代W/K入分水岭公式,以判断水库是否发生渗漏
二、承压水向河渠一维稳定运动--物理模型
1、物理模型(水文地质模型描述)
条件:均质、等厚、承压含水 层,两条平行河流完整切割含水 层。两河水位分别为H1,H2,当两 河水位稳定时,地下水可形成稳定 流动,地下水可形成稳定流动。这 时,流网显示地下水流线是一条平 行的直线。
当a>0时,说明河渠间存在分水岭。
此时,q1= -Wa (负号表示流向左河), q2=W(l-a)(流向右河)。
当a=0时,分水岭位于左河边的起始断面上,
此时,ql=0,左河既不渗漏也得不到入渗补给; q2=Wl,全部入渗量流入右河。
当a<0时,不存在分水岭。此时不仅全部入渗量 流入右河,而且水位高的左河还要发生向水位低 的右河渗漏。
=
KiM i
i =1 n
Mi
i =1
∴q = K nM
H1 − H l
2
地下水动力学教学组
(二)分段法求解透水性沿流向突变的非 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稳定运动问题。
条件:河流阶地附近潜水含水层
中的地下水运动。
隔水底板水平,阶地两侧岩
性截然不同,但分别为均质岩层 接触面近似垂直 ,潜水面十分L平
缓,满足裘布依假定。
d 2H dx 2
=0
(1)
H |x=0 = H1 (2)
H |x=L = H 2 (3)
H H1
H2
M x
地下水L 动力学教学组
3
二、承压水向河渠一维稳定运动—数学模型与求解(1)
2.数学模型
d 2H dx 2
=0
(1)
H |x=0 = H1 (2)
H |x=L = H 2 (3)
3.求解:解法一
在两渠水位相等的特殊条件下,即hl=h2=hw,分 水岭位置a=l/2,这时(2-10)式可简化为:
l=2
K W
(
h
2 max
−
h
2 w
)
由此可见,当水位条件一定时,在入渗强度愈大 和渗透性愈弱的含水层中,排水渠间距愈小,反 之则愈大。
2
(3)河渠间单宽流量的计算
河渠间的单宽流量取决于是否存在分水岭,如果 存在分水岭的话,它的位置在哪儿?
q = q1 + q2 + q3
因为,流线在各层平行,在剖面上等水头线与 铅垂线一致,故有:
q1
=
K1M 1
ΔH1 l
q2
=
K2M
2
ΔH1 l
q3
=
K3M 3
ΔH 3 l
(一)分段法求解水平层状非均质问题
ΔH1 = ΔH2 = ΔH3 = H1 − H2
∴q
=
q1
+
q2
+
q3
=
( K1M 1
+
K2M 2
(4)无入渗时潜水的方程
图2-2 计算出的潜水面与实际潜水面的比较
(5)入渗强度(W)的计算
若已知河间地段任意断面的水流值h和岩层的渗透系数K 就可以利用上式计算入渗强度W.
h2
=
h12
− (h12
−
h22 )
x l
+
W K
(l
−
x)x
W
=
K
⎡ ⎢ ⎢⎣
(h12 − h22 (l − x)l
)
+
(h2 − h12 ) (l − x)x
一、分段法
(一)水平层状非均质含水层
1
2
中地下水运动稳定运动问题 。
H1
H2
三个均质等厚的水平岩层组
成承压含水系统、其平面及剖 K1
M1
面上流线互相平行,属于一维 K2
M2
流动。由于按流面划分可将总 K3
M3
水流划分成三个互不干扰的均
质岩层地下水流
L
(一)分段法求解水平层状非均质问题
所以根据每一个单层计算单宽的公式有:
说明河间地段的分水岭已经消失,即水库向邻河渗漏。
分水岭公式的应用:
水库
a = l − K h12 − h22
河
2 W 2l
¾ 库水位的极限高度hmax
由图可见到水库蓄水过程,分水岭不断向水库方向移动,而当 a=0时,是库水位得极限高度值。
a=0⇒0=
l
−
K
h2 max
− h22
2 W 2l
hmax =
水力梯度为常数,故水头分布与K无关
二、承压水向河渠一维稳定运动—数学模型与求解(1)
2.数学模型
d2H = 0 dx 2 H |x=0 = H1 H |x=L = H2
3.求解:解法一
单宽流量公式为
(1)
H
=
H1 −
H1 − l
H2
x
(2)
Q = − KA dH = − KMB dH
dx
dx
(3) q = Q = − KM dH (单宽流量 )
2、两条要求:
(1)各分渗流段的渗流状况,即运动要素或流网,与总渗流相 应部分应保持一致。即分段之后,不能“走样”,否则各分渗流 段之和不等于原渗流。
(2)每一分渗流段应有现成的解答(即流量。水头线方程已 知)或解答容易求得,否则分段法就没有优越性了。
3、实现方法
(1)分段法必须从分析流网开始。
流线(面)
h2 max
=
h12
+
h22
− l
h12
a
+
W K
(la
−
a2)
(2-10)
上式中的l,a都是待求量,可同(2-9)式结合起 来,用试算法解出合理间距l。其方法为:按分水 岭移动规律给出a值,由(2-9)式算出l值;
再代入(2-10)式,看是否满足等式。如不满足,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条件。此时l即为所求的 合理间距。
a = l − K h12 − h22
河
2 W 2l
¾ 判断水库是否发生渗漏
1.当h1
=
h2时,a
=
l 2
, 分水岭在两河的中心。
2.当h1
>
h2且
l 2
>K W
h12 − h22 时,则 l
2l
2
> a > 0,
分水岭偏向水位高的一方;
而若 l < K h12 − h22 ,则a < 0, 2 W 2l
(2-5)
单宽流量公式:
qx
=
K
h12
−
h
2 2
2l
−
1 Wl 2
+ Wx
(2-8)
若已知两个断面上的水位值,可以用它来计算两断面 间任一断面的流量。
应该指出的是,因沿途有入渗补给,所以qx随x而变 化。
讨论
下面根据上面得到的公式来讨论河渠间潜水运动的一些特 点及其应用。
(1)有入渗时,潜水面的形状及河渠间分水岭的移动规
⎪⎪⎪⎨⎧hdd(xx(,Kt)hx=dd0hx=) +h1W = 0 ⎪⎪⎪⎩h(x,t) x=l = h2
(2−1) (2−2) (2−3)
式中:h——距离左端起始断面x处的潜水含水层
厚度;
h1,h2——左右两端河渠边的潜水含水层厚 度。
h2
=h12
+h22
−h12 l
x+W(lx−x2). K
隔水边界
等势线
等水头边界
所以分段界面应取流面或等水头面。
(三)分段法小结
(2)分段总数应满足“每个分渗流段有现成解”的前提下越少越 好。
4、应用 (1)承压-无压流动:通常按有已知解的承压流和无压流两段 求解。
(2)复杂的三维或剖面二维流动,若存在一水平或接近水平的 流面,将其作为分段界面。一个有隔水底板的分渗流段,一个有 隔水顶板的分渗流段。
第十章 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是地下 水均衡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下 水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渠水位和流量的变化是影响河渠 附近地区地下水动态的重要因素,通 过研究河渠附近地下水运动规律,对 地下水资源评价、人工排水和灌溉等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0.1 河渠间地下水的稳定运动
+
K3M 3 )
H1
− l
H2
显然,若存在几个含水层,有
q
=
q1+q2
+ q3+Lqn
=
(K1M1
+
K2M2
+LKnMn )
H1
− H2 l
取一等效渗透系数 Kn ,厚度为 M =M1 +M2 +LMn ,则有
n
∑∑ K n =
K1M 1 + K 2M 2 + L K nM n M1 + M 2+M3L M n
(3)复杂渗流边界(水工建筑物) 5、总流量方程等于分段流量的并联或串联。
4 双层介质含水层中的水流
图2-4 双层岩层中的渗流
(非均质情况)
(图2-4)双层结构的含水层,其 上层渗透系数往往比下层的渗透系 数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 地下水流分成二部分,将分界面以 上当作潜水,以下当作承压水看 待。
3. 入渗补给量W愈小,愈易渗漏。在干旱地选址时,要避开 存在渗透性差的覆盖层。
4. 邻河水位愈低(h2愈小),愈易渗漏。选址时应注意选在 邻河水位高的地段。
(2)排水渠合理间距的确定
在排水渠设计中,为了避免产生河渠间的盐渍化 或沼泽化,需要把分水岭水位hmax控制在一定标 高,这时排水渠的间距就是合理的。根据(2-5) 式,令x=a,h=hmax,得:
+
2ql2 K2
= h12
− hs2
+ hs2
− h22
q = h12 − h22
若存在n个垂向突变界面:
2( l1 + l2 ) K1 K2
q=
h12 − h22
2( l1 K1
+
l2 K2
+L+
ln Kn
)
(三)分段法小结
1、分段法:将一个复杂的渗流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分渗流段而使 问题得到解答的方法。
(4)无入渗时潜水的方程
当W=0时,(2-5)式和(2-8)式可简化为:
h2
=
h12
−
h12
− h22 l
x
q = K h12 − h22 2l
(2 −11) (2 −12)
这就是Dupuit公式。降落曲线的形状已经不是椭圆曲线, 而是二次抛物线了。通过河渠间所有断面的单宽流量也变 成相等的了。
上述所导出的公式都是在应用Dupuit假设,忽略了渗流垂 向分速度的情况下导出的。因此,用(2-ll)式计算出的 浸润曲线较实际浸润曲线偏低。潜水面坡度愈大,两曲线 间的差别也愈大。恰尔内(И.А.Чарный)证实,虽然 用了Dupuit假设,但按(2-12)式计算的流量仍然是准确 的。
h1
根据潜水单层q公式:
q = K h12 − h22 2l
s
hs h2
4
(二)分段法求解透水性沿流向突变的非 均质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稳定运动问题。
q = K h12 − h22 2l
1—s段: s—2段
q1
=
K1
h12 − hs2 2l1
q2
=
K2
hs2 − h22 2l2
q1 = q2
2ql1 K1
入,即可得分水岭位置的计算公式:
a=
l−K
h
2 1
−
h
2 2
2W
2l
(2-9)
根据(2-9)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讨论分水岭(Divide)位置a 与两侧河渠水位h1、h2的关系。
由此可见,分水岭的位置总是靠近高水位河渠的。
水头线与K有关,K值小,由于入渗引起的水位抬高值越大。
分水岭公式的应用:
水库
l2 W
⋅K
+ h22
分水岭公式的应用:
a = l − K h12 − h22 2 W 2l
¾ 指导野外调查工作 分析影响渗漏的因素(a<0)
1. K愈大,愈易渗漏。调查时水库要避开喀斯特发育带、构 造破碎带或古河道发育带。
2. 渗流途径l小,即两河之间距离越短越易渗漏。调查时要避 免将库址选在分水岭过于狭窄的地带。
B
dx
H
=
H1
−
H1
− l
H2
x⇒
dH dx
= − H1 − H2 l
q = KM H 1 − H 2 l
Q = KMB H 1 − H 2 l
3 非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一、分段法
采取不同方法将非均质岩层转换成等效均质岩层中的地下水 流问题来解决,常用的有分段法、等效厚度法、吉林斯基势函数 法。
律Baidu Nhomakorabea
h2
=
h12
+
h22
− h12 l
x
+W K
(lx −
x2 ).
(2-5)
它反映的浸润曲线形: 当W>0时,为椭圆曲线; 当W<0时,为双曲线; 当W=0时,为抛物线。
1
有入渗时,河渠间的浸润曲线形状为一椭圆曲线的上半支。河渠
间形成分水岭,由于分水岭上水位最高,可用求极值的方法求出
分水岭的位置。将(2-5)式对x求导数,并令 dh = 0 ,把x=a代 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