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最后一课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感悟课文主题,提高思想觉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培养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生字词,积累重点句段;3.感悟课文主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情节,理解课文主题;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2)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涵。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重点句段;(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课文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2)讨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对读者的启示;(3)讨论如何将课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段;(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爱国的短文;(3)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2.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课文插图;4.相关背景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3.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悟;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与韩麦尔先生有关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理解韩麦尔形象。
2、从环境、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
3、学习感悟“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通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3教学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最后一课》小说的情节,分析理解了小弗郎士的形象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韩麦尔的形象,并通过对韩麦尔形象的分析,理解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
二、师生对话——我眼中的韩麦尔先生1、课下,大家对《最后一课》温习了吗?温习了几遍?2、下面我们先交流一下同学们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学生举手发言,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引导在此环节,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顺势做点评。
三、问题研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读到这篇小说的结尾,我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写出的不是“打倒普鲁士?”韩麦尔先生写出“打倒普鲁士!”不更有血性?不更有反抗侵略者的豪情吗?1、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请以韩麦尔先生视角,梳理情节,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等待迟到的小弗郎士,讲说最后一课的原因检查学生背书、自责,告诫人们要牢记法语上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教初级班拼音作为一名老师韩麦尔先生,所有的情节围绕法语而展开,那么在小说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也只能用一句,能激发教室里所有人的爱国情感的法语来结束,根据前文的渲染、蓄势,“法兰西万岁!”当然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句话,也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结尾处韩麦尔先生写“打倒普鲁士”,前文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会做什么呢?控诉普鲁士的罪恶,揭露普鲁士的残酷血腥,以及对法兰西的蹂躏践踏结论: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性2、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找一找表现韩麦尔形象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从人物性格变化的角度研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1)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课型特点]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
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
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
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
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
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
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
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
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新人教版

3、小组长评价。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各小组将问题整合后,在全班进行展讲,一讲答案,二讲思路,三讲方法。
其他小组记录、补充、质疑。(教师适时补充)
学生能够主动地展讲。
认真地记录
随堂训练体现能力
6分钟
创设思考情境
通过问题训练评价单来检查一下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程序要素
时间
创作情景
教师行为
期待的学生行为
创作情境引入主题
2分钟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一、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4.教学中你有何收获与体会?
5.教师补充。
生总结知识点
谈体会
专家评价
对新课充满兴趣
感知目标
2分钟
创设目标情境
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
2、快速浏览问题生成单,明确教学的任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感悟,这一环节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但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觉得在本次教学中,我尽量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仍有所分散。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紧张与轻松之间找到平衡,也是我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5.学习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坚守教育岗位的精神;
6.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提高朗读技巧;
7.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并分析其在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朗读技巧提高:帮助学生克服朗读时的紧张情绪,掌握正确的呼吸、发音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深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角度思考课文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
举例解释:
-情感把握: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小弗朗士在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情变化,以及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庄重与不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课件展示)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郝叟懊悔钥匙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一) 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2024年《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 《最后一课》教案

2024年《一课》语文教案人教版《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1.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课文阅读方法。
2.2学会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2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情感体会。
1.3课文的阅读方法与鉴赏技巧。
2.教学难点:2.1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2.2课文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及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及其作品的了解。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分析人物形象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
4.体会人物情感4.1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人物内心世界。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教师点评。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3.2各组代表分享探讨成果,教师点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4.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4.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
5.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2.课堂练习2.1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1)导入: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
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写作手法烘托烘托(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