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第五单元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第五单元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lù)暴霜雪(bào)洎(jì)尚飨(xiǎnɡ)

B.仇雠(chóu)沾襟(zhān)子嗣(sì)怙恶不悛(hù)

C.万乘(chénɡ)筼筜(yún dānɡ)蜩蝮(tiáo)反间计(jiàn)

D.桎梏(kù)主谳者(yàn)日晷(ɡuǐ)缣素(jiān)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痼疾告罄颠覆以衲报裘B.坟茔誊写沉溺兔起鹘落

C.逸豫凯旋锦囊革灭歹尽D.贿赂弥繁俳优报薪救火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而临事忽焉丧之丧:死亡D.而读书者与之与:许可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敛不凭其棺C.虽万乘之公相D.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比较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眉山人,南宋时期散文家。他和儿子苏轼、苏辙被后人合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中。

B.《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记叙了他和文与可的深厚情谊。

C.《祭十二郎文》作者韩愈,唐朝散文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D.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自称蜀人。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亡之后写的一部书。

二、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5分)。

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7.对下面句中的“颠覆”和“固”二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灭亡肯定B.倾覆本来C.倾覆肯定D.灭亡本来

8.下面句中“而”字与例句“战胜而得者”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9.下列句子中,最能说明“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10.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忧劳可以兴国”相同的一组是()

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事不目见耳闻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1.与“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赵尝五战于秦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19题(共34分)。

㈠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⑴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⑵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国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⑶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过失B.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摈弃

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罪秦:有罪的秦国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竟然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组是()(3分)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

A.①④B.②④C.②⑤D.②③

1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彼秦者将何为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C.未可专以罪秦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子孙视之不甚惜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3分)

⑵(2分)

⑶(4分)

㈡文同,字与可,蜀人,与苏子瞻为中表兄弟,相厚。为人靖深,超然不撄世故。善画墨竹,作诗骚亦过人。熙宁初,⑴时论既不一,士大夫好恶纷然,同在馆阁,未尝有所向背。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⑵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