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地理学与本土经验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3f8d1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f.png)
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表现、途径与机制曾大兴【摘要】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最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的影响,二是对文学题材、文学地理空间和文学风格的影响.地理环境是通过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来影响文学的,触发文学家生命意识的地理现象有两种:一是地理物象,一是地理事象.地理物象或地理事象、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和文学作品这三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两种生成机制:一是“应物斯感”,一是“缘事而发”.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之所以不会出现雷同,是因为文学家的气质、人格等个人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兰州学刊》【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16页(P22-37)【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学;影响;途径;机制【作者】曾大兴【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本文讨论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谁都不能否认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但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文学?影响文学的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尤其是后两个问题,一直无人涉及。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和机制,那么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问题就是一个或然性的问题;只有找到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和机制,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问题才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持续研究的学术命题。
本着这一目的,本文拟集中讨论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二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途径,三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学的机制。
所谓地理环境,就是人类活动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要素,人文环境又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教、风俗、语言等要素。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内容与生命存在方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f98e19910ef12d2bf9e766.png)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本文首次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为五种,即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和区域比较法。
系地法,就是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文学区进行排列;现地研究法,就是把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空间分析法,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包括各种空间元素及其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解读;区域分异法,就是按照文学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地理板块;区域比较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的文学事象进行共时比较或平行研究。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系地法现地研究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区域比较法〔中图分类号〕I209;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 (20XX)05-0060-06多年来,许多人都提到文学地理学的方法,但文学地理学的方法究竟如何操作,迄今无人归纳总结。
本文根据笔者个人的研究经验,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将其归纳为五种。
未尽未当之处,敬请方家补正。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所谓一般方法,是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所谓特殊方法,是指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使用的特殊方法。
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乃是文学研究者和地理学研究者所熟知的方法,没必要重复。
本文的重点,是介绍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特殊方法。
一、系地法“系地法”是与文学史研究的“系年法”相对而言的。
文学史研究为了把一个时段或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轨迹、一个或一群作家的创作历程梳理清楚,进而揭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总结文学的纵向发展规律,往往要使用系年的方法。
所谓系年,就是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年代,然后将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例如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夏承焘著《唐宋词人年谱》、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文学地理学研究不一样,它所使用的是系地的方法。
所谓系地,就是考证文学事象发生的地点,然后按照形式文学区或功能文学区进行排列。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67d9b0e703d8ce2f01662333.png)
文学地理学:时空交融的研究范式作者:容本镇,张淑云来源:《大学教育》 2017年第10期[摘要]从人文视角出发,考察文学的“空间”结构以及“地理”图景,这成为拓展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可能。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视野,重在强调文学与地理的交融与互动,进一步探寻文学与地理背后的多重文化语境。
不同地域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许多时候可以触发作家的生命意识与情感认知。
文学中的地理,是作家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创作的原发动力,促使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精神原乡,这种精神原乡在创作过程和文学作品中,则呈现为具有艺术美感的地理时空。
因而,地理空间既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自然环境,又是作家“精神原乡”的源头。
地理风物和文化传统对一个作家乃至一个作家群体的影响既是潜在的,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叙事;空间[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0-0004-05人类与地理的天然亲缘关系,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存在着某种无法割断的文化链接。
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产品,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多的关注时间维度,以时间为单一维度的文学场景,在当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中显得有些单薄。
显然,从人文视角出发,考察文学的“空间”结构以及“地理”图景,成为拓展文学研究路径的一种可能。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视野,重在强调文学与地理的交融与互动,进一步探寻文学与地理背后的多重文化语境。
一、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兴起地理学(Geography)是源自希腊的词汇,有“大地的描绘”的意思。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学又分为区域地理学、通论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构成完整的地理科学体系。
应用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在基础地理资料的支持下,研究各种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_李志艳
![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_李志艳](https://img.taocdn.com/s3/m/e3fd937c48d7c1c708a145b6.png)
思想情感, 从而在对话、 反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 互动的基础上, 相互为参, 回归于“道 ” 统与圆融。 第三, 人 - 地及其关系的可移动性与想象态。 在 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后, 人 - 地及其关系由客观 的物质关系逐渐向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关系 转化, 人 - 地及其关系所构设的空间也呈现出物 态和精神态的混融体。 陆机的《文赋 》 早就出现 - 了在天人一统的存在论体系下人 地及其关系的 , “其 始 也, 可超越性 与 运 动 无 滞 碍 化 皆收视反 瑦 瑏 ” 刘勰在 《文 听, 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心雕龙·神思》 中强调了人 - 地及其关系的情感 : “故 寂 然 凝 虑, 精神态的 可 高 度 契 合 性 思接千 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 瑧 瑏 ” 人 - 地及其关系的多重性和精 海则意溢于海。 神化意味着该关系本身的生命有机性, 它指向两 个维度, 一是人 - 地及其关系折射的本质就是宇 宙生命的存在与运动发展方式; 一是该关系自身 机制的可协调性、 和谐化、 圆融态的生命能力与生 命征象。 可以说, 人 - 地及其关系构成了文学地理的 内在肌理与外在征象, 唯有在基础上讨论文学地 理学的构成才能获取其学科成立的哲理依据 , 建 构其学科内属的方法论问题, 乃至最终完成学科 124
⑩ 地理的认识论方法呈现出浓郁的唯物主义 ” 备。 色彩, 它打破了历时性认识论方法的单一性 , 并且
以空间的象性变化程序与系列显现出时间的轨 迹, 更能凸显认识论之本体与征象的统一 。 123
南京社会科学
最后, 在中国古代, 人 - 地及其关系并非单纯 瑡 瑏 “地理环境决定论 ” , 而是一种圆融的弹性机 的 制。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中国古代的人 - 地及提出的 : “道生一, 四十二章 》 云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融贯中西,深植本土——评王瑛著《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
![融贯中西,深植本土——评王瑛著《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https://img.taocdn.com/s3/m/d341e5d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a.png)
第39卷第3期2021年5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3Vol.39May2021融贯中西,深植本土——评王瑛著《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凌逾,谢慧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王瑛教授新著《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是国内首部探究中国叙事学本土化进程的学术史专著,该书细致考察中国学界36年来构建的叙事学新方向及创新方法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叙事经验与现代小说叙事新法对形成中国叙事学的积极意义,为中国叙事学研究勾勒了清晰的学术版图。
关键词:中国叙事学;本土化;文论转型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1)03-0077-04一、彼岸之思:走出西方叙事学的光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论大规模涌入中国,叙事学作为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分支随即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
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在经历了英、美等国家多重理论旅行后,于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
1979年,学者袁可嘉先生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首次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西方叙事学理论,于《世界文学》发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一文。
此后张隆溪、赵毅衡、申丹等学者先后撰写出版《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等专著,全面介绍西方叙事理论,从最初的概念及观点辨析到其后经典向后经典的转向,研究者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不断深入和完善,为中国学界打开了一扇新知的大门。
然而短暂的欣喜后,中国学界陷入了深重的焦虑。
正如赵毅衡所言:“中国人到西方是去做学生的,西方人到中国却是做先生的。
”皿长期以来,我们似乎过于习惯附和西方权威,停留在拿来和化用的阶段。
当中国文论逐渐被大量西方话语裹挟,被迫陷入“失语”的境地时,国内学界逐渐意识到“西方文论本土化”的紧迫性,提出必须在西方文论的参照下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诗学。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与中国文学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经验与中国文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f53736125c52cc58bd6be32.png)
中期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 , 十年动乱 更是打倒一切 , 怀疑
理 主 总 。 。ci A c 。 。I 论 页l第 期l .I i i 圃 。 i
l
9
全球 化 背景 下本 土经验 与 中国文学发展
■ 吴 正 锋
在全球化背景下 , 探讨本土经验 与中国文学发展 的 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 它不仅是困扰 着中国文学 是借助于西方思想 资源和 文学 资源对中 国文学进行 彻 底的结构性 的变革 , 一变革虽然遭 到林纾 ,学衡》 , 这 《 派
些高雅优 美的形式 , 在与世界文学的联 系中 , 注意向苏 键 。拉 美魔幻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的创 联社会主 义文学学 习,但却忽视向西方现代文学 的借 作 , 一方面得益于加勒比地 区的地理与文化 背景 , 土族
鉴 ,基本上处于一种与西方现代文学相隔绝的境地 , 建 民间文学和悠远的非洲血统 ,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欧美现
缚, 构建新 的文学系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正
} I Jidi 。论 如 l c 。∞。 主 A 期。页 哪 i J II c 总 理 i 第 。
关键在于他们能 以世界眼光 , 在西 方现代艺术特别 西方资源的结合上继续取得进展 , 而解放 区文学由于受 就 , 到封锁相对封闭 , 特别是毛 泽东主席 发表《 讲话 》提倡 , 中国文学应有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 的中国作风和 中
创作的实践命题 , 也是一个 困扰着中国文艺理论研 究的
理论命题。中国现 当代 文学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 史 ,
我 们 在 本土 经 验 的 处理 上取 得 了 重 要 成就 , 是 也 存 在 但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1e0c2a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6.png)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篇1文学与地域性、地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来在发言中提到,过去我们谈“地方性”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这个地方作为书写对象的地方性,它的现实,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故事。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地方有比较长的文学书写,它应该还会积累出处理这些地方性经验的那种书写的经验。
这才是更值得探讨的。
很多时候,在我们四川作家内部的会议上,我都会讲到,我们四川文学,即便只是从近代白话文运动以来算起,在文学大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相对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学小传统。
在我们四川,形成和积累出一股很强大的审美经验和创作财富。
他们写四川本土的生活,带有四川的文化特色,用带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语言,其中就以李劼人、周克芹、马识途为杰出的代表。
从这个小传统,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作家是如何处理历史时代和生活经验的。
”由此,阿来还提到,作为四川当代作家,“我也一直跟同行们探讨和建议,作家不光要处理当代经验,还要善于处理地方经验。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中国人大文学院文艺思潮研究所所长程光炜,这些都是国内文学评论家的大咖,参加了此次文学研讨会。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学就是强调地方性、在野性、差异性、丰富性谢有顺教授在进行关于“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的主题发言时,首先提到,这个题目确实看起来很大,但是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中国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许多的文化点,平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很多的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或人物,也可以影响整个文化的走势。
中国文学也有这个特点,比如扬州八怪等。
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地方性”或者说“在野性”,“异质性”,一次一次地让中国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从“大中国主义”到“文学国度的子民”
![从“大中国主义”到“文学国度的子民”](https://img.taocdn.com/s3/m/c9612a4a3c1ec5da50e27082.png)
从“大中国主义”到“文学国度的子民”作者:张文婷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7期摘要:由于出身眷村,眷村在朱天文小说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题材。
从最终描写和谐融洽、充满温情的眷村生活,抒发将中华民国作为“永生恋人”的赤子之情,到渴望逃离眷村的梦魇,投入大都市的怀抱之后顿感困境重重,再到在全球化的背景里讨论物与人的关系,朱天文的眷村小说始终探讨着族群的身份认同议题。
关键词:眷村小说朱天文身份认同眷村是国民政府迁台时为安置军人及军眷所建设的简陋房舍。
作为眷村第二代,眷村小说是朱天文早期创作的重要分流,虽数量不多且均为短篇小说,但其《子夜歌》(1982)《伊甸不在》(1982)《小毕的故事》(1983)《童年往事》(1985)《世纪末的华丽》(1990)等作品可以说是眷村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年时期的朱天文与其妹朱天心等一干同仁创办《三三集刊》及三三书坊,早期创作深受胡兰成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礼乐充满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憧憬和怀想。
大中国的传统文学观与身为眷村族群的大中国意识相互作用,使得朱天文早期创作既豪情满怀,又细腻旖旎。
在收入散文集《淡江记》的《我梦海棠》中,朱天文感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是只向中华民族的江山华年私语,他才是我千古怀想不尽的恋人。
”在《之子于归》中更是深情喟叹:“那三月桃霞十月枫火的海棠叶,是我们永生的恋人——哪一天,哪一天啊,才是民国的洞房花烛夜?”《子夜歌》作为朱天文“三三”时期的眷村小说创作,也充溢着绮旎细致、温情绵绵的意蕴。
小说篇名取自乐府标题,展现出一幅古典田园牧歌的美好景致,正与主人公童稚视角所看到的风雅静谧的眷村生活相和。
然而从深层意义上来看,篇名的古典隐喻与作品的内容并无实质性的联系。
与《子夜歌》一同被收入《传说》小说集的其他作品,如《青青子衿》《扶桑一枝》《春风吹又生》《腊梅三弄》等皆用篇名营造了一种可以独立于小说内容之外的古典唯美风格。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61e60cadbe1e650e53ea99d4.png)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文学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特色
![文学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887fd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c.png)
文学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特色一、文学全球化的概念文学全球化是指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交流与互动。
它既包括文学作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翻译与出版,也包括作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全球文学奖项的设立和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
二、文学全球化的表现1.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能够欣赏到其他文化的文学作品。
2.作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国际作家会议、文学节、作家访问等活动,促进了作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全球文学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奖励了世界各地的杰出作家,提高了文学在全球的关注度。
4.文学理论的互鉴: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学理论进行交流与探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三、文学本土特色的坚守1.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作家在创作中关注本土文化,挖掘本土历史、民俗等元素,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本土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本土语言,体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3.本土视角的呈现:作品反映本土生活、描绘本土风情,展现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4.本土价值观的传达:文学作品传递本土价值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四、全球化与本土特色的辩证关系1.相互影响:全球化使本土文学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受到外部文学的影响,使本土文学不断发展。
2.相互借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文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成果,丰富自身内涵。
3.保持特色:在文学全球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应坚守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现象。
4.共同发展:在全球化与本土特色的辩证关系中,各国文学应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五、中学生如何面对文学的全球化和本土特色1.拓展阅读视野:中学生应阅读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增强本土文化认同:通过阅读本土文学作品,了解本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3.培养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关注世界文学的发展动态。
本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
![本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014a27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4.png)
本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探讨摘要:本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文化继承意识,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
此外,本土文化资源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本土文化为例,对本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本土文化资源;整合;策略本土文化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民风民俗以及智慧和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展现出与教学内容的共通性,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入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1]。
阳山县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拥有韩愈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样文化。
通过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可以唤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因此,如何有效地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当下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命题。
一、本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价值(一)促进历史传承,激发情感共鸣本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通过选取优秀的本土文学作品、名人传记或者民间故事等,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历史的尊重与热爱。
通过深入学习本土文化资源,学生们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历史的传承和时代的变迁,培养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传承之情。
(二)丰富生活经验,提升审美能力本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具有丰富生活体验和提升审美能力的价值。
通过选取本土文学作品、诗歌、民间故事等内容,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增强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体验[2]。
“赛先生也成了赛同志”——当代文学的科学叙事及其思想内涵
![“赛先生也成了赛同志”——当代文学的科学叙事及其思想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743e3a3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9.png)
在此意义上,鲁迅式的文学拥有接近鬼神的视
“结果”则是如今展开反思的立足点,同时也构成我
角,因而能从“外部”追问现实世界。文学也由此
们已有的认知框架。在科学故事中,关于“动力”
而且尤其看重先进武器的力量,“赛先生”的形象亦
野”。讲述动力、故事主体、行为方式与历史后果,
随之有所变化,更偏重于物质层面。“赛先生”既可
也可被视作“文本田野考察”的若干“参数”与
以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同时也可以代表强调物
“座标”,并借此勾勒社会结构与历史逻辑的变化过
质、工艺的科学,其间的思想差异不可谓不大⑩。那
学家则应该努力发现新的人、
负载众人之幸福、社会之进化的艰巨
新的生活准则。
使命。它既落实为理性主义与科学方
—— 靳凡 《公开的情书》
后记 (1981)
③
法,又承载了从宇宙观到社 会 观 、
政治观进而到人生观、道德观的全
20 世纪以来,“科学”这一概念
方 位 变 革,最终发展为一种最为权
民众的生活世界。开篇所引三则,便
观〉 序》(1923) ①
大兴的努力,正直,热
园艺学家尤大兴来到“树华农场”,
满心希冀“科学救国”,却因不通人
情世故而四处碰壁,直至“科学家”
诚,使自己到处碰壁。他所接
三个字沦为嘲讽之语;第三则,选自
触到的人,会慢慢很巧妙地把
靳凡 (刘青峰) 为自己的书信体中篇
他所最珍视的“科学家”三个
小说 《公开的情书》 所作后记,道出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
题》(1943)
②
今天的文学家与科学家有
学”在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深
广影响。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转
文学地理学是什么?
![文学地理学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cf422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8.png)
文学地理学是什么?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中国本土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学地理的渊源,可追溯到2500年前周朝人对“十五国风”的收集整理,以及《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国公子季札对“十五国风”的评价。
但是在20世纪以前,古人在文学地理的研究方面只有片断的言论,没有完整的论文或专著。
20世纪初期,刘师培发表《南北文学不同论》(1905)、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1927)、汪辟疆发表《近代诗派与地域》(1934),开始把古人的片断的言论发展为较有条理的论文。
遗憾的是,文学地理并没有像文学史那样在中国发展为一门学科。
原因在于:第一,刘师培、王国维等人并没有像当时的林传甲、谢无量等人写作《中国文学史》那样,写出一本有系统的文学地理学著作,他们只是浅尝辄止。
第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头三十年,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受到批判,与人文地理学关系密切的文学地理研究被中止。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文学地理的研究被人们重新拾起。
1986年,金克木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呼吁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艺。
1995年,曾大兴主持并独立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第一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专著。
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在《文学评论》上撰文指出:“曾大兴的研究非常宏观和富有条理,与明确建构中国文学地理学实差一步之遥。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并获得广泛好评,文学地理的研究热潮开始在中国大陆兴起。
据统计,从1986年金克木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至1995年曾大兴出版《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的10年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论文只有27篇;从1995年曾大兴出版《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一书至2011年“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的16年间,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相关论文增至1097篇(参见《文学地理学论著目录索引》)。
当代文学中国经验
![当代文学中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9f85c11ff00bed5b9f31d2b.png)
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探析摘要: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内涵主要由传统、现实与世界三个维度所决定,由此而生发其应该具备的主要特征以及评价的标准与尺度。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伴随全球化所带来的丰富外来文化事实上造成盲目照搬移植,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突兀转型过渡必然造成的文学传统断裂,伴随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将文学全面推向市场必然产生的负面影响等事实,无形中已经促使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发育不良。
代文学中国经验的内涵项,即效验,验证;亲身所体会的经历;感性形成的经验。
中国经验所指的内涵一般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所积累与积淀外在反映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民族特征,共通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相似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特点等知识系统等;二是在中国人身上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而且借助于特定的现实语境对当下生活与人生体验而形成的实践概括。
承载与带来的对中国社会现实所提炼表达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
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语言、思维题材、情节、结构、故事、体裁、手法等通常文学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同时还包括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以及特有的审美方式等1]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现实生活与人生进行体验;第二方面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与积淀的行为主体素质与能力进行体验;第三方面是对对外来文学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创新。
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当代中国文学需具备和谐文化的特征。
当代中国文学应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诸如主张“以和为美”与“天人合一”等,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等准则。
二是当代中国文学需具备自然文化的特征。
当代中国文学应该接受道家文化的积极影响,吸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道法自然”“无为而自然”等道家文化基因。
三是当代中国文学需具备直观体悟的特征。
当代中国文学应该吸收禅宗与道家文化的现实宗教的影响,继承文学作品的“玄言诗”与“以禅喻诗”等美感,运用“直观体悟”或“妙悟”等手段继承中国文学感悟体验的宗教意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与创作评论方式。
巧用本土资源教研活动(3篇)
![巧用本土资源教研活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dd7b8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33.png)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
巧妙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研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用本土资源,助力教研活动的创新发展。
一、本土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本土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资源等。
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1. 自然资源:如山川河流、气候特点、动植物等。
2. 人文资源:如历史名人、地方风俗、民间传说等。
3. 文化资源:如地方戏剧、民间音乐、传统工艺等。
本土资源具有以下价值:1. 教育价值:本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文化价值:本土资源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 经济价值:本土资源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旅游业等。
二、巧用本土资源开展教研活动的策略1. 深入挖掘本土资源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本土资源,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教育价值等。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本土资源的内涵。
2. 创新教学设计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土资源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以下是一些具体策略:- 情境教学: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探究。
- 项目学习:以本土资源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体验式学习:组织学生参与本土资源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访问民俗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 整合学科知识将本土资源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地方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地方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4. 加强师资培训为了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教研活动,需要加强师资培训。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本土资源进行解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1f13390d4d8d15abf234e01.png)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作者:张福贵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9期摘要: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
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
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
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
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
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
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
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
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
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
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
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
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
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
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
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
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究视野,最后要寻求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大文化;潜政治:真学术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34-05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
(两材料)关于“文学地理学”
![(两材料)关于“文学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222b71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c.png)
(两材料)关于“文学地理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人凭着经验和智慧,发现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的山川水土的差异,影响了生物存在和器物制造的品质,又体验到山川水土上氤氲着一种“气”,与人类呼吸相通,生命相依。
地理环境以独特的地形、水文、植被、禽兽种类,影响了人们的宇宙认知、审美想象和风俗信仰,赋予不同山川水土上人们不同的禀性。
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地理环境制约较多,又以为“万物皆灵”,崇拜自然物象,特殊地域的万有物象就在冥冥中嵌入其心灵深处,形成原始信仰,并携带原始信仰这份文化行李,习惯成自然地走向文明。
在中国,“地理”向来是经史子集四部中“史部”的分支,这种“以史为干、以地为支”的原生知识结构,使“中国地理学”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言其地分”“条其风俗”,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思路,并将之与圣人的学统联系起来,有所谓“凡民含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
剔除其间的圣王教化说教,可以看出其在知地理中强调“观风俗”,形成非常深厚的“风俗地理观”早期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而蕴含则是以“风俗”作为萃取剂的。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
《诗经》的收集,《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六艺略》提出了“采诗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风俗地理观”。
如此采诗,自然采来了不少平民的或泥土的声音。
那么,朝廷乐师又是如何对之结构和编撰,最终经孔子删定的呢?《诗经》分为三体:十五国风,大小雅,以及颂。
这个顺序就是由地理的民俗,通向士人阶层,通向朝廷的政教,一直通向宗庙的祭祀,穿越了原野、朝政、天国三界,而这一切是以地理作为基础的。
文学地理的几点认识
![文学地理的几点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f5f0878e2bd960591c6770d.png)
文学地理的几点认识作者:陈格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16期中国文学地理的研究实践,可谓源远流长,但系统全面地研究文学与地理的关系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
尤其是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关注这一课题,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实在叫人兴奋、敬佩。
在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文学地理学的认识。
一、学科性质在多种学科性质定位中,我认为“文学地理学”定位为综合性边缘科学类更为合适。
纵观古今学者对文学地理的分述或概论,从研究方法上他们都谈到文学的地域性,未来文学研究应从平面一体向立体三维方向发展。
地域空间性正是地理学的重要特性;从内容上文学就是作者将物质世界的东西通过特别的视角、思维转化为精神世界想要的那个东西。
文学的这种思维过程正好反映了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精髓。
不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文学和地理学两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科学进步,更多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进入文学创作的范畴,文学研究视野得以拓展,其中,人文地理与文学研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时下许多研究者侧重于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学地理学,必然出现研究主体难以确定的问题,究竟是研究文学的内容,还是研究文学的风格差异,还是研究文学家?可能因为研究者大多是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之故。
借用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领域的问题,就能解决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只要是文学研究的内容都应该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只是要注意研究重点和内在联系。
二、学科内涵(1)文学内容的区域性。
文学著作本身是研究文学地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作品都有其写作背景,这个背景可以说就是广义的地理背景,包括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
陈忠实就是在白鹿原上创作的《白鹿原》,李白游历了长江三峡才写出《朝发白帝城》。
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描写就是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只要作品中出现“大漠孤烟”,那一定是说我国西北地区的人、事、情、景;“阳春白雪”那一定是我国北方的内容;“小桥流水”那一定是我国江南的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必须承认,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这一情况与古代的社会形态,以及古代文学的生产、交流、传播方式等有关。比如,古代的文人群体、文学流派的产生与传承等,大多以地域为基础。如“三苏”、“常州词派”、“桐城派”、“苏州作家群”等。梁启超以唐朝为界,认为唐以前地理是重要的因素,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唐代以后,“交通益盛,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浸微矣”。唐以后尚且如此,进入现代以后,作家群体、文学流派基本上是以媒体为基础的。比如“新青年派”、“新月派”、“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语丝派”等。用地域表达流派的方法虽然仍还存在,比如“京派”、“海派”等,但已逐渐式微也是不争的事实。
1986年,金克木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他认为:“地理不只是指地区,而是兼指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文艺也要包括作者、作品、风格、主题、读者(如作序跋者、评点者、收藏者等)、传播者(如说话人、刻书人、演员等)。”他进一步提出:“不妨设想这种地域学研究可能有的四个方面:一是分布,二是轨迹,三是定点,四是播散。还可以有其他研究。”
在许多学者共同关注和呼吁下,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在南昌联合举行了“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来自全国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这次会议标志着文学地理学作为新兴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同,也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即便进入现代仍然非常重要。比如沈从文与楚地,老舍与北京,赵树理与三晋,张爱玲与上海,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与陕秦,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与东北等。但是,当代文学研究文学与地域关系的时候,还多限于风土人情、地貌风物、方言俚语等表面性的特征。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也曾注意到俄罗斯地理环境与俄罗斯的人文关系。他说:辽阔的俄罗斯空间是俄罗斯历史的地理动因,“这些空间本身就是俄罗斯命运的内在的、精神的事实。这是俄罗斯灵魂的地理学。”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我们研究的意识里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地域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最为重要也最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也应该是文学与地域关系研究的出发点和关注的目标。
当代文学地理学与本土经验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应该说从《诗经》就已经存在,比如其中的十五国风。古代文学的经典文献也多有对文学与地域关系的看法。但是系统的文学地域性研究,大概始于清代。普遍的看法是始于1905年刘师培发表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他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南北文学的差异,并揭示了地域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后来梁启超率先提出了“文学地理”这一概念,与今天的“文学地域性”有通约关系。1923年,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中说:“风土与住民有密切的关系,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各国文学各有特色,就是一国之中也可以因了地域显出一种不同的风格,譬如法国的南方普洛凡斯的文人作品,与北法兰西便有不同,在中国这样大的国土当然更是如此。”当然,周作人强调地方与文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认为那一时代的文风,即“喜欢凌空的生活,生活在美丽而空虚的理论里”,他希望作家“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后来新文学的研究,由于百年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更多地是消长起伏于启蒙、救亡或“双重变奏”的描述中。而关于现代文学的作家以南方为主、当代文学的作家以北方为主等看法的提出,背后隐含的是革命历史叙事与作家群体关系的变化,其诉求是文学话语领导权的更替,大概与今天谈论的话题不是一回事。后来被文学史家概括出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虽然与“流派”无关,但却与现在讨论的问题有相关性。
1949年以后,学界鲜有“流派”说,这与具体的历史语境有关。当代文学界关于文学与地域关系研究的再度兴起,是“寻根文学”的出现。一时间里,“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商州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葛川江文化”、“齐鲁文化”、“东北文化”等逐一被提出,各种文化都旗帜鲜明,但似乎又面目不清。这一情况与“寻根文学”时代的文学诉求有关——经受过西方“现代派文学”洗礼的中国文学界意识到,中国文学如果一味跟随西方文学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文学如果要走向世界,必须书写中国经验,必须让中国本土文化元素成为主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口号,在那一时代显得格外激动人心。但事实上,中国文学被西方文学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承认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莫言的获奖与他取得的成就有关,同时与西方社会冷战思维的终结大有关系。
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小说的基本生活元素来自于他的高密东北乡,他的语言和其他文化元素与他的家乡有不能分割的关系。但是,他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也是基本事实。后来莫言在论及城市与乡村关系时也表示:“对城市文学的定义应该更宽泛。现在很难说一部作品究竟是城市文学还是乡村文学,比如我最新的长篇小说《蛙》,前半部分的故事尽管发生在农村,但小说的结尾部分所描写的场景已经是城市的气象。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感受特别明显,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恨不能把所有城市变成农村,现在的中国是恨不能把所有农村变为城市,所有农民都想变成市民。我想说的是,一个农民工眼里也可以看到上海美丽的夜色,同时也能看到城市的角角落落,他把他看到的一切写下来,如果达到文学的标准,同样属于城市文学的范畴,不能因为写作者出身农村,就不算是城市文学。好的文学是不分城市还是乡村的,也应该是不分城市作家还是乡村作家的。”因此,在强调文学与地域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时代条件的因素。
法国思想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的三动因说。在《艺术哲学》中又作了更具体、透彻的解释。丹纳的三动因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学者在他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新说。这一元理论在今天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强势文化试图覆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速度不断加剧的今天,地方性经验、少数民族文化、弱势地区文化等,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不断蚕食。而那些濒于消失的文化经验,在这样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形:弱势文化地区为了突显他们的“现代”,便有意遮蔽起自己的原有文化而对表达“现代”的文化符号更有热情。
同时,我们还不时听到关于“祛地域性”的呼吁。这一呼吁认为,对地域性的强调将使文学作品不断地趋于“趋同化”或同质化,而过去那些曾经以地域性特色闻名的作家群体的创作,地域性特色正在淡化和消失。但是,对地域文化,特别是那些边缘性的地域文化,强调它们的重要性是极其必要的。这是在全球化时代实现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前提。而对于文学来说尤其如此。
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在转述一位学者的一次亚洲之行时说,这位学者“描述的菲律宾人对美国流行音乐不可思议的爱好和共鸣,就是那种‘超现实的’全球文化的一幅活生生的写照,因为在菲律宾演唱美国流行歌曲之普及,演唱风格之惟妙惟肖,较诸今日的美国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整个国家都会模仿肯尼·罗杰斯和莱侬姐妹,就好像它是一个巨大的亚洲莫顿合唱团。然而,要想描述这样的情境,美国化(Americannization)无疑是一个苍白的字眼,因为菲律宾人唱美国歌(大多数是旧歌)固然又多又好,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生活在其他方面和产生这些歌曲的那个相关世界并非处于完全的共时状态。”时至今日,这一状况在文化落后地区不仅难以改变,而且有可能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文学与地域关系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变化。或者说,全球化语境和传媒的发达,使地域文化的封闭性成为不可能。各种文化的交汇、交融以及冲突、矛盾成为今天文化环境最重要的特征。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作家的创作,在继承自己民族文学传统的同时,也会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或左右;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学的学习、借鉴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