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反思毕业设计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反思毕业设计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反思毕业设计

学前教育五大领域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反思

——艺术、语言、科学领域活动设计系别: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专业:学前教育

一、活动目标

1、表述容——整合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以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结构,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因此,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遵循整合性原则,体现对幼儿全面发展价值的关注。

2、表述式——统一性

为了使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关注点更多放在幼儿的“学”上,放在幼儿的“发展”上,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比较提倡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用以幼儿为主体发出的行为动词为主进行表述,而这种表述应当体现统一性。

3、表述指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性是指目标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体现因材施教,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可操作性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应当是具体的、明确的,能具体指导、调控教师的教学过程,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我的目标制定如下:感知并了解沉浮现象,探索哪些东西放在水里可以沉,哪些可以浮;学习用箭头的法记录实验结果;在沉与浮的实验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从整合性和统一性来说,目标制定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结构,围绕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面,统一从幼儿的角度表述;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来说,按照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一般规律,小班幼儿通过直观的操作对水的沉浮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中班幼儿则能够在实验和操作中感知

水的沉浮现象和材料性质的关系,大班则对沉浮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考虑到授课班级幼儿的相关经验,我的目标制定为让幼儿感知材料与沉浮的关系,目标制定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实验结果准确,记录完整,充分说明目标定位准确,难易适当,同时目标具体、可操作。

二、活动容

(一)活动容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育活动容的选择要体现以下原则:既适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教育活动容的选择,要遵循如下具体原则。

1、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适宜性

教育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容的选择与编排要与教育目标相对应。具体来说,能对应和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容应当是“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容”“有助于发展幼儿认知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容”“有助于幼儿掌握有效学习式和社会性交往的容”。

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挑战性

维果斯基曾说过:教学不应以幼儿发展的昨天而应以幼儿发展的明天为目标。教育教学的作用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教学容既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适宜,又有利于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实现提升。

3、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兴趣是支配他们学习的在动力。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生成教育活动的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能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整合性

科学精神,是指对活动容认知因素的关注,追求思考怎样的容是为幼儿认知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是指对活动容人文因素的关注,思考容是否能激发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参与热情。因此,教育活动容的选择既要为培养幼儿健全的头脑和发达的理性服务,又要为培养幼儿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热情服务,使科学和人文精神成为一个整体。

(二)活动领域分析

结合以上教师教育活动容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考虑到活动领域的特殊性,以下从活动领域面来分析不同领域活动设计容的选择。

1、艺术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领域总的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3—4岁幼儿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和能力正在增强,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强。歌词面,已经能够完整地掌握比较简短的句子和较长歌曲中的完整片段;旋律面,幼儿存在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出现“走音”现象;节奏面,基本上能够做到比较合拍地歌唱;呼吸面,由于肺活量较小,呼吸控制能力较差,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集体歌唱的表现技能上,幼儿之间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

小班音乐活动,教师选择《两只小鸟》作为活动容,歌词容易于理解,歌词

形式适于用动作表现,节奏简单,速度适中,旋律平稳,歌曲关系较为单纯,总体上歌曲富于较强的形象性。歌曲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鸟为主要角色,活动设计形式游戏化,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化的音乐活动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得到发展。

2、语言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语言领域总的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班幼儿的言语器官已经发育成熟,正确发出全部音节的生理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语音意识的发展,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别人语音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和修补自己与别人语音中的“错误”,幼儿有清楚正确说话的愿望。

中班语言活动《我妈妈》,容选择以幼儿已有语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遵循自由与规相统一的原则,既为幼儿提供自由说话的机会,又引导幼儿养成规运用规语言的习惯。幼儿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主动表达,在活动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行知先生说过,在教育中要解放幼儿的嘴、眼、手、脑,要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幼儿才能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主动、活泼、和谐地发展。

3、科学领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领域总的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大班幼儿在学习科学面有积极的求知欲望,能够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在、隐蔽的因果关系,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逐步走向逻辑的推理。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容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属于实验操作型的活动设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供幼儿观察其沉浮状态,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容符合了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丰富幼儿感性经验的要求。

三、活动过程

(一)教学法分析

教学法的选用应遵循适宜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即教师要了解每种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这些教学法与教育容、幼儿年龄特点的相宜程度,将教学容转化为幼儿感受、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促使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的认知碰撞,进而推动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常用的教学法有游戏法、情境法、模仿法、谈话法、操作法、故事法、探究实验法、展示交流法等。

(二)教学领域分析

结合以上教师教学法选择应遵循的原则,考虑到活动领域的特殊性,以下从活动领域面来分析不同领域教学法的选择。

1艺术领域

由于艺术领域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法有语言指导、运用例、角色变化等。根据小班幼儿爱模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法、游戏法和示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幼儿做捉迷藏和手偶表演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教师用现场演唱并做动作表演的法为幼儿做示,幼儿能够更清楚地感知歌词容,熟悉歌词动作。

2语言领域

语言教育活动常用的教学法有:示法、视听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

法等。中班教学中,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谈话法和练习法。选择妈妈这样一个幼儿感兴趣的中心话题,引导幼儿的谈话思路,把握谈话的式,对于“我的妈妈像XX一样XX”的表达采用练习法,循序渐进,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复多次练习表达。

3科学领域

科学教育活动常用的教学法有:观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幼儿操作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测量、信息交流、科学游戏、早期科学阅读等。大班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观察实验、展示交流、分类的法,先由教师演示沉浮实验,幼儿借助感官进行观察沉浮状态,接着幼儿将实验材料根据材质的不同进行归类,探索实验并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展示、交流、总结实验结果。

(三)教学策略分析

1导入策略

导入策略:教师恰当的导入策略非常重要,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与思考,保证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顺利,让幼儿在轻松、自主、有趣、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教师常用的导入策略有:激趣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

小班幼儿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如教师生动夸的语言、表演,新奇的玩具、学具、材料;班幼儿则更多地借助于对其在参与态度和情感的激发,如一个问题引起探究兴趣或一场幼儿感兴趣的讨论,尤其对于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探索型活动,问题的恰当引发和导入可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幼儿的深入学习探究。因此,小班我采用了激趣、情境导入,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有效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中班我采用了游戏导入,以熟悉歌曲和体验演唱调动幼儿

的积极性;大班采用激趣和问题导入,教师示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幼儿实验探究的欲望。。

2提问策略

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提问策略灵活多变,教师要多引出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不断推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小班幼儿在活动之初采用发散式提问:请小朋友们听音乐,猜一猜可能是谁来了?给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支持幼儿的大胆想象和创造性。大班活动延伸环节,我采用启发式提问:请小朋友们回家也可以看看,还有什么材质的东西可以沉下去或者浮上来?旨在引发幼儿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3回应策略

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回应策略有不同体现,教师常用的有重复、反问、提炼。

(1)重复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语意重复,教师要通过重复个别幼儿的问题或回答向全体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同时,婉转地表达对幼儿的提醒与暗示,启发儿童对自己的话语做出调整。

中班幼儿在谈到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爱时,我通过重复部分幼儿的回答,分享别的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给予其他幼儿思路暗示,旨在打开幼儿思路,诱发幼儿的主动思考。

(2)反问是在活动指导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主动发问,教师可以通过“反问”,将幼儿在一定情境中的问题再抛回给幼儿。大班的科学活动属于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恰当合适的反问,促进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

(3)提炼能够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