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2db50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6.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旨在在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护环境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就我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面,我主要关注了耕作方式和土壤管理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我进行了一系列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包括农机耕、机鸟耕和无耕作)对小麦产量、农田土壤侵蚀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实验结果,我发现无耕作方式在减少土壤侵蚀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小麦产量方面仅略低于农机耕作。
我得出结论,无耕作方式是一种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质量并保护环境。
在土壤管理方面,我主要探讨了不同土壤覆盖材料对土壤水分保持和土壤养分损失的影响。
我选择了黑色塑料薄膜、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三种不同的土壤覆盖材料,研究了它们对油料作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通过长期监测和数据分析,我发现黑色塑料薄膜在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效果最好,但在土壤养分损失方面要高于秸秆覆盖。
我认为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壤覆盖材料,以平衡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持。
在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我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和工作坊,向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我与当地农民合作,组织了田间示范,向他们展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效果,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通过这些推广工作,我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反馈,农民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农田中应用这些技术。
我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例如如何解决无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稍低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土壤覆盖材料等。
我将继续努力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汇报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506ad9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2.png)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汇报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的高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以及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提升耕地质量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耕地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通过科学耕作技术来改善土壤结构。
农民可以根据土壤松软程度和温度适宜度来选择合适的耕作深度和时间。
此外,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合理利用农残和农业废料,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从而提高耕地的肥力。
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田间排水,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中的水分状况,防止水分积渍或过度干旱。
其次,要严格控制耕地的化学物质使用。
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会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合理使用农药,定期检测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同时,要推广有机农业,在农田中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提高耕地质量。
另外,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的灌溉和排水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需要的水分,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同时,改善排水设施,可以有效地排除田土中多余的水分,防止水分积渍造成土壤酸化和盐渍化。
此外,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提前预防和解决土壤质量问题。
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水平、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土壤改良建议。
最后,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对耕地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开展示范和推广示范,引导农民采用科学合理的耕种方式,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
总之,提升耕地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土壤肥力、水分管理、化学物质使用、土壤环境监测和农民教育等方面综合施策。
只有全面推动耕地质量的提升,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本6篇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本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988ee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d.png)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本6篇篇1一、引言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耕地保护工作的意义愈发凸显。
作为支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的保护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年度,我地区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工作内容1. 耕地数量保护本年度,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耕地红线要求,坚决守住耕地数量底线。
通过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对废弃工矿用地、低效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
2. 耕地质量提升为提升耕地质量,我们实施了土壤改良工程,针对耕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改善。
同时,推广科学施肥、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土壤持续肥力。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抗旱抗涝能力。
3. 耕地生态保护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我们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工程,恢复了部分生态脆弱地区的植被。
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4. 耕地监管制度建设为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完善了耕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土地执法监管。
同时,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确保责任落实。
三、工作成效1. 耕地数量稳中有升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地区耕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数量稳中有升,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2. 耕地质量明显提升经过土壤改良和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我地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均有所改善。
3.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我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4. 监管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我地区耕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土地执法力度加大,有效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地区耕地保护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55b2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c.png)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工作总结一、项目背景及目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保护好耕地资源对于农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提高耕地质量,我单位组织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旨在加强耕地保护管理,提高土壤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内容及进展1.耕地保护规划制定与实施: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制定了耕地保护规划,并进行组织实施。
我们先对耕地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明确了各种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和利用情况。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了差别化的保护措施,包括耕地轮作制度、耕地复垦和水土保持措施等。
目前,规划已经基本实施,保护效果显著。
2.土壤质量治理与提升:我单位加强了土壤质量监测工作,对耕地土壤进行了全面的化验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制定了土壤质量的改善方案,重点进行了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和养分的补充。
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复合肥料等措施,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也有所增加。
3.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耕地存在水土流失和农药残留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重点区域进行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采取了修建梯田、沟壑治理和建设水保设施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资源。
4.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开展了农田生态建设工作。
通过种植绿色作物、推广有机种植和生态果园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工作成果及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效益:1.耕地保护意识提高:通过宣传教育和项目示范,增强了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视,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2.耕地质量明显改善:经过土壤质量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耕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有所提升。
3.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田生态建设工作改善了农田环境,降低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4fc8e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a.png)
提升耕地质量总结背景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耕地面临着不少挑战,耕地质量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升耕地质量显得十分必要。
主要措施1.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合理划定农田规模、调整农田布局、改善田地形状等方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能和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水土保持工程,例如修建水渠、堤坝等,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保护和提高耕地的质量。
2. 加强土壤养护和改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对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加强土壤养护和改良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调整土壤酸碱平衡、改善土壤质地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3. 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对于提升耕地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研发出更加适应不同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农业管理能力,为耕地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4. 强化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保护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合理管理农业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禁使用禁用化学农药,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对耕地质量的破坏,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
总结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加强土壤养护和改良、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强化农业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推动耕地质量的持续提升,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cc52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7.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本次工作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总结。
我们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推广活动,向农民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讲座、实地观摩和示范种植等方式,我们向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指导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技术。
通过这次工作,我们培训了200个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
我们进行了示范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我们选择了一块适合种植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在上面建设了示范田。
我们通过正确使用各种农业机械,采用梯田栽培、耕作层覆盖和秸秆覆盖等措施,实现了土壤水分的高效利用和保持,有效地控制了土壤侵蚀和水量流失。
我们还利用化肥和农药合理施用的技术,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展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效果,向农民们传递了良好的示范和榜样。
我们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
我们建立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的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咨询和解决方案。
通过电话、微信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我们及时解答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的技术指导。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提高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效益。
我们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评估工作。
我们对示范田进行了定期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工作,分析了种植收益、土壤质量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评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效益。
我们还进行了农户收益调查,了解了农民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的收益情况。
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得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
本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作总结表明,通过培训推广、示范田建设与管理、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以及效益评估等一系列工作,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48437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e.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土壤管理方法,旨在改善土壤的质量、保护环境以及增加农作物产量。
通过减少或消除耕作活动对土壤的损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以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土壤的覆盖,避免土壤直接暴露在风雨的冲刷下。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覆盖作物种植、有机混植、保持耕作植被覆盖和植物秸杆覆盖等。
覆盖作物种植是最常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之一。
在休耕期或作物脱离期,选择一些生长快、覆盖能力强的作物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同时还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肥力。
有机混植是指将不同生育期的作物混合种植在一起,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保持耕作植被覆盖是指在种植作物的间隙或在休耕期,通过种植草坪或其他短小的植物,达到保护土壤和水源的目的。
植物秸杆覆盖则是通过将植物割取后的秸杆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土流失和侵蚀,保护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提高农田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水的发生。
它还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减少土地的沙漠化、维持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稳定等。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综合效益,它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广泛认可。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农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比传统的耕作方式更加复杂。
这需要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正确地应用和操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适应特定的土地条件和农作物种植系统。
不同地区和不同作物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63ff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0.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地质保护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方式,它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在实践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实现增加生产和地质保护的双赢局面,对于具有生态优势和生产潜力的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工作总结的角度,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依靠广泛的宣传来增加农民的认识和掌握。
一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媒体、互联网等,宣传相关的考察、实验、研讨等活动,让广大农民了解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和实践方法。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农机生产企业、种猪站等机构向农民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加强宣传和技术指导,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技术流程的优化。
在实践中,可以针对具体的作物和生产环境,优选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等品种,协调土地利用、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的优化,减少对土地和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三、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应用需要有一支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农业生产队伍。
因此,需要增加保护性耕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包括加强教育和培训、设立科研和实践基地、引进优秀人才等。
这有利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增强农民的技术运用能力,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
科研和实践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应充分发挥科研和实践的作用,促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通过实地考察、试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佳实践和应用方法,加强和扩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技术工作流程,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dd1e0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6.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将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结合的土地管理方法。
它是通过专业的农业技术,减少或避免因危险的农业活动而造成的土地和水资源损失。
本文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进行总结。
1.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照顾到土壤的保持和改善,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通过保持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活力,可以保证农场的生产力,促进土地的恢复和发展。
2.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失。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侵蚀和渗漏,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
这可以维护水源的可持续性和适合饮用的水质量水质。
3.提高土地的抵御干旱和洪水的能力。
保护性耕作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土地的重压和压迫,通过保持土壤的组织,可以增强土地在干旱和洪水灾害期间的抵抗力,降低潜在的损害。
1. 选择正确的作物。
在保护性耕作计划中,关键是选择能够适应当地的作物。
应选择具有较高生长能力和耐旱能力的作物,以便在不利环境下获得更好的收成。
2. 种植多种作物。
多种作物可以进一步增加耕地和生物多样性,也可以减少单一农业作物的影响。
这样做可以改进土壤,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农业收成。
3. 采用有机肥料。
无机化肥可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可以采用较少选择化学成分的有机肥料,例如,在产生动物浆液、粉碎作物残骸等过程中制成的有机肥料。
4. 保持土壤的覆盖。
保持土壤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地侵蚀和水的流失。
种植残留物(例如庄稼植物、树叶和堆积在土面上的杂草)可以削减土壤中含水量的丢失,并为农业活动提供肥料。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越性1. 可帮助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将碳密度(即土壤的含水量)提高,这可以帮助从气候变化中获得减少的影响和过渡过程。
2. 提高土地生物多样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改进土地,还可以保持土地特征,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增强农业生产力和生产能力。
3. 改进土地利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文化和习惯,在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同时,消除不必要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改进土地利用模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427fb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9.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一种耕作方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参与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的实施和研究。
在这篇工作总结中,我将对我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
我参与了土壤调查和分析工作。
我们团队对不同地块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肥力情况等。
通过了解土壤的基本情况,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方案,并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
我参与了农田覆盖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我们根据土壤调查的结果和特定农作物的需求,选择了适合的覆盖作物进行种植。
覆盖作物的种植可以降低土壤的蒸发速率,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的风险,并且能够提供有机质和养分,改善土壤结构。
我负责监测和管理覆盖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提供合理的管理措施。
我还参与了有机肥料的施用和管理。
有机肥料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结构。
我负责制定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案,并监测施肥效果。
通过调整施肥量和频率,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我还与农民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工作。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示范田,向农民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分享一些建议和经验。
我负责解答农民所提出的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
通过培训和指导,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开始在自己的田地上实施这些技术。
我通过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还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农业技术支持。
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养分供给,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农田产量,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等。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政府和农业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支持力度,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应用。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3a2fff5ef7ba0d4a733bbf.png)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的通知为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落实到位,指导各地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提升耕地质量,我部组织专家编制了《201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和完善适宜本区域的技术模式,加强示范推广。
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开展省级技术人员培训,调度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情况。
农业部微生物肥料与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秸秆腐熟剂监督检验工作。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负责土壤调理剂监督检验工作。
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配合做好相关监督检验工作。
各地在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反馈。
农业部办公厅2014年8月18日2014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模式一、秸秆还田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及秸秆还田后影响后茬作物种植问题,项目区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杜绝秸秆焚烧。
建议对开展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模式每亩补助30元左右,其中秸秆腐熟剂补贴标准不超过12元/亩。
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标准,选择适宜技术模式、确定实施面积,优先选择茬口紧、机场周边、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等粮食播种面积大、秸秆禁烧压力大的区域实施。
(一)水稻秸秆还田综合技术模式本模式适用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田。
秸秆还田方式包括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水稻留高茬还田等,技术模式要点如下:一是水稻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模式1.秸秆处理。
水稻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15厘米。
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10~15厘米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10~15厘米长度粉碎。
将粉碎的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300~400公斤。
2014年终新疆国土局耕地保护工作总结
![2014年终新疆国土局耕地保护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239a35dd36a32d737581b5.png)
2014年终新疆国土局耕地保护工作总结>一、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责任到位。
三十团耕地总面积为9.58万亩,在本年度内末发生无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无生态退耕占用耕地情况和补充耕地情况、无自然灾毁造成耕地减少情况。
耕地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十二五耕地保护责任书确定目标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三十团党委十分重视耕地保护检查工作,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兵团及农二师的安排和要求,成立了以团党委书记韩珉、团长王春瑞担任组长、副团长王志军为副组长的,以农业、国土资源分局、行办、基建、宣传、监察、计财、园林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工作办公室,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思想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负责耕地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安排、指导、督促和检查。
二、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建立健全各项保护制度。
1、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的。
更是由土地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决定的。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增加,确保耕地不遭破坏和占用,没有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作保障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30团认真制定和修改了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从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入手,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制定和完善了《三十团耕地保护制度》,以团发文形式下发到各基层连队。
2、建立了耕地质量保护制度,建立了耕地动态监测站。
定期对耕地地力质量和施肥效益、土地盐、碱化治理等进行动态监测。
为农业生产和培肥地力提供了依据。
同时建立了地力保养、低产田改土培肥等保护措施。
建立养地基金等办法,增加耕地投入,每亩耕地投入有机肥250公斤,油渣50公斤,对各承包户不向耕地内投入有机肥的取消养地费,对超基数部分进行奖励。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总结结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总结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4cbe6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65.png)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总结结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耕地提质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有效保护,我国耕地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注重科学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科学确定耕地的利用方式和种植结构,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确保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其次,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注重精细管理。
通过加强土壤肥力的调理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增强土壤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
再次,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注重有效保护。
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的来说,耕地提质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耕地提质改造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7篇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e85c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c.png)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耕地保护工作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耕地保护工作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我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就此进行总结如下: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单位加强了对耕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特点和环境情况,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占用,切实保障了耕地资源的稳定和无损失。
二、推行耕地轮作制度为了确保耕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我单位积极推行了耕地轮作制度。
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顺序和周期,我们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肥力,减少了土壤的退化和侵蚀。
耕地轮作制度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了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我单位大力推行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并引导农民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我们还开展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需求,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为了增强广大农民对耕地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意识,我单位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向农民传达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关的保护工作中来。
我们还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保护工作的影响范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五、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耕地资源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我单位建立了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
通过定期开展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监测工作,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我们还建立了耕地保护的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98c9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6.png)
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我参与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对我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
我坚持“节约、环保、高效、持续”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
方案中包括了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结构、施肥措施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我坚持了正确的技术操作要求,保证了技术方案的顺利实施。
我还积极主动地与农民沟通交流,向他们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和好处,得到了农民们的认可和支持,提高了技术的推广效果。
我注重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向农民传授技术知识和操作技巧,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制作了技术指导手册,对耕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技术操作要领。
在收获季节,我还组织了技术交流会,让农民互相学习和交流经验,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我积极参与病虫害防控工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但并不能完全避免。
我密切关注农田病虫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产生严重的破坏。
我还广泛宣传病虫害的防治知识,帮助农民提高防控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未能全面了解和应用最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导致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与农民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技术的操作和效果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和解答疑惑。
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技术方案的制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技术研究和改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我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中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201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总结
![2014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fb901ceefdc8d377ee320d.png)
镇原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总结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项目背景(一)基本情况: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海拔1000~1600米,气候属半湿润偏旱区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2313小时,≥10℃积温2900℃,平均气温9.8℃,年均降雨量480mm,无霜期175天,大部分地区属旱作栽培,60%的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3~6月则降雨较少,冬季较干旱,降雨时期与作物关键需水期错位。
全县辖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农业总户数10.85万户,农业人口48.99万人,耕地面积169.52万亩,其中粮田面积125万亩,年作物播种面积150多万亩,冬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栽培作物,占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5%,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
(二)项目来源:近年来我县在粮食生产上农民偏施化肥较严重,很少施猪、牛、羊、鸡等畜禽粪、土渣肥等有机肥,秸杆还田也很少,大量秸杆用于材烧,或者直接在田土里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降低秸杆肥效,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粮食产量不高,降低了种粮效益,并且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大量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全县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1.5%,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微生物分解活动就大大减弱,结果土壤中氮、磷、钾的速效养分含量降低,直接降低了土壤的肥效,间接增加化肥施用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况且土壤里缓效钾的含量比较丰富,经过目前对土壤的化验,一般在980-1100 mg/kg,它一般不能被作物吸收,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激活它,变成速效钾,再被作物吸收利用。
由此可见,在我县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非常必要。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的意识,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使土壤肥力得到不断提高,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因此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4486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e.png)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总结在过去的时期,耕地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市在过去的一年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并积极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
在这一年的努力下,我市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我们加大了耕地质量保护投入,提高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
截至目前,我市总投资达到了5000万元,主要用于耕地复垦、修复和改良工程,有效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和产能。
通过对农田的排水改造、土壤酸碱度调节、有机肥等措施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农田虚拟碱化、土地退化等问题,有效保护了耕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其次,我们培育了一支专业的耕地保护队伍。
为了提升我市的耕地质量,我们招聘了一批精通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了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他们积极参与农田管理工作,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并通过示范田和培训班等形式,普及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水平。
另外,我们加强了对耕地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农田监测系统,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农田的土壤质量、水分状况等关键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通过定期对农田进行评估,我们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耕地的质量得以保持和提升。
最后,我们积极推动耕地保护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结合。
与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重点研究了耕地质量保护和改良的关键技术。
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我们有效提升了我市的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耕地质量的更大提升,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
![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2da9c9ba26925c52dc5bf49.png)
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xxxx年我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项目》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实施,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
根据《区农业厅、区财政厅关于做好xxxx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促进化肥减量增效的通知》(x农业发〔xxxx〕xxx号)要求,xxxx年上级下达我县项目资金xxx万元,实施时间为xxxx年x 月至xxxx年x月,项目要求完成的指标主要有五个,一是完成酸化土改良面积xxxx亩;二是绿肥种植示范面积xxxx亩;三是建设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x个;四是取土化验xx个土壤样品;五是开展田间试验x个。
到目前为止,已采购xxxx亩土壤调理剂发放到农户手中;xxxx亩绿肥种子通过采购免费发放到示范户并已完成播种工作;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已定好点,即将开展田间工程建设工作;取款土化验工作正在采集土壤样品;x个田间试验已于xxxx年晚造完成。
二、技术模式、实施区域及规模(一)绿肥种植还田示范1、实施区域及示范片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计划在xx县xx个镇(街道)开展绿肥种植还田示范,面积xxxx亩,其中油菜xxx亩,苕子xxx亩,xx英xxxx亩。
每个镇要求建设绿肥中心示范片x个,面积不小于xx亩,在北通、江城、小江等x个镇建设绿肥核心示范片x幅,每幅示范面积不小于xxx亩。
2、品种选择。
绿肥种植品种以紫云英、苕子等专用绿肥及油菜、黑麦草等兼用绿肥品种为主。
油菜多功能化示范要在利用肥田功能的基础上,统筹利用“油用”“菜用”“花用”“蜜用”“饲用”等x个以上功能。
根据本县实际情况,主要以培植旅游资源及种植大户需求,以推广“收籽+摘薹+观光+养蜂+肥田” “摘薹+观光+肥田”等综合利用模式,充分挖掘兼用绿肥油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绿肥种植还田效果监测点建设。
建立x个绿肥种植还田效果监测点。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汇报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c81b187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a.png)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是××农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小组的负责人××,现向您汇报我们小组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成果。
一、工作背景: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田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制约。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土地质量,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我小组开展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
二、工作内容:1. 耕地资源调查与保护:我们小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田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土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我们小组联合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耕地土壤质量低下的问题,开展了土壤改良技术研究和试验,探索适合我国农田土地的质量提升技术路径,提升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3. 耕地环境保护措施推广:我们小组在农田环境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推广绿色种植、有机农业和农田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健康和生态环境,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 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我们小组制定了一份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方案,重点进行土地整理、水土保持、农田水利、耕地轮作等工作,全面提升农田的土地质量和生产效益。
三、工作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小组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1. 完成对××农村地区耕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制定了耕地保护规划,确保农田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2. 实施了一些土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效,在一些试验田取得了增产效果。
3. 推广了一些农田环境保护措施,提升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农田生产环境。
4. 实施了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改善了农田的土地利用结构,提升了耕地的品质和生产效益。
四、存在问题: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1. 资金不足:由于财政的支持有限,我们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了项目的进展。
耕地保护半年总结
![耕地保护半年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e87d29a5e9856a561260e0.png)
XXX镇2014年度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总结2014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基本农田红线不动摇,切实保护好、管理好我镇的基本农田,实现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工作目标,我镇认真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XXX镇地处长白县西北部,现辖7个村、1个居民社区,人口7000人,耕地总面积6690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070亩。
其中全镇划定基本农田片块38块,设保护标志牌4个。
为了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镇上成立了领导小组1个,村上成立管护小组7个,确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人38人。
二、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一)宣传发动,认识到位。
近年来,XXX镇积极强化群众基本农田保护意识,认真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检验能不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引导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性,从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将保护基本农田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时时记在心上,扎实落实在行动上。
(二)健全制度,考核到位为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督检查和质量等级的提高,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和宣传力度,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全民意识,努力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
着重建立了保护责任制、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质量保护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统计核查制度和保护公示制度,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的重要日程,加强管理建设,促进了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
(三)周密组织,管理到位。
按照政府有文件或公告,有管护组织,有保护图件,有登记档案,有乡规民约,有保护协议或合同,有重点地片保护标志的“七有”标准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领导机构及工作班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原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技术总结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项目背景(一)基本情况:镇原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海拔1000〜1600米,气候属半湿润偏旱区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2313小时,>102积温2900C,平均气温98C,年均降雨量480mm,无霜期175天,大部分地区属旱作栽培,60%的降雨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3〜6 月则降雨较少,冬季较干旱,降雨时期与作物关键需水期错位。
全县辖19 个乡镇,215 个行政村,1991 个自然村,农业总户数10.85 万户,农业人口48.99 万人,耕地面积169.52 万亩,其中粮田面积125 万亩,年作物播种面积150 多万亩,冬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栽培作物,占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5%,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
(二)项目来源:近年来我县在粮食生产上农民偏施化肥较严重,很少施猪、牛、羊、鸡等畜禽粪、土渣肥等有机肥,秸杆还田也很少,大量秸杆用于材烧,或者直接在田土里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降低秸杆肥效,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粮食产量不高, 降低了种粮效益,并且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大量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全县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1.5%, 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微生物分解活动就大大减弱,结果土壤中氮、磷、钾的速效养分含量降低,直接降低了土壤的肥效,间接增加化肥施用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况且土壤里缓效钾的含量比较丰富,经过目前对土壤的化验,一般在980-1100 mg/kg,它一般不能被作物吸收,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激活它,变成速效钾,再被作物吸收利用。
由此可见,在我县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非常必要。
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的意识,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使土壤肥力得到不断提高,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因此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 年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开始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三)项目目标:我县在平泉、新城、中原等3 个乡镇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主要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对10 万亩玉米种植户免费发放腐秆剂,实现项目区95%的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减少钾肥使用量10%〜15%, 亩节本增效30 元以上,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同时,积极探索土壤有机质提升新模式、新方法,总结适宜本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二、技术内容与实施区域(一)主要技术模式及实施区域我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选择在公路沿线、粮食种植面积大、区域相对集中的平泉镇、中原乡和新城乡三个乡镇实施,实施区域耕地面积33.35 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0.78 万亩。
实施秸秆还田面积每年10 万亩,技术模式为秸秆还田腐熟。
秸秆机械还田技术模式是将作物秸秆经过机械粉碎(或切段)处理后直接翻入土壤,或直接将作物秸秆(根茬)深翻入土的技术模式。
包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油菜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
技术原理:通过机械的粉碎并翻耕将作物秸秆深翻入土,使秸秆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快速腐解,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产量。
技术要点:1、作物收获作物成熟后,机械或人工收获籽粒(穗)在全膜覆盖玉米田中将塑料纸采用人工的方法全部收拾干净。
2、秸秆处理秸秆用大型牵引机配套秸秆粉碎机就地粉碎,麦稻秆切成5—10 厘米碎秆,玉米秸秆切成10-15 厘米碎秆。
3、耕作整地用深耕深松机等机具将粉碎的秸秆深翻入土25 厘米左右,或用耕翻机将没有粉碎的作物秸秆直接翻入土中30 厘米左右。
4、配套技术(1)增施氮肥调节碳氮比:每亩施尿素5—10公斤,将秸秆碳氮比调节到25:1左右。
(2)水分调节:秸秆翻入土壤后,0—20厘米土壤含水量为黏质土20—22%,壤质土18—20%,砂壤土16—18%,如果墒情不好需要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
(3)增施腐熟剂:每亩2公斤腐熟剂用泥土或肥料拌匀后立即撒施到铺好秸秆的田内,加快秸秆腐解。
(二)秸秆腐熟剂筛选与应用情况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开展情况。
完成了不同腐熟剂产品在玉米秸秆翻耕和免耕还田2种耕作模式下使用效果品比试验各1 个,筛选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腐熟剂产品。
试验设4个处理,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
各处理设置如下:处理1:CKI无秸秆还田的常规施肥;处理2:CKII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处理3:秸秆还田+圃园牌腐熟剂(常规施肥+秸秆+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处理4:秸秆还田+海联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腐秆剂(常规施肥+秸秆+海联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腐秆剂)。
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圃园牌腐秆剂(水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上的应用效果较好。
表2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点数及产品米购情况三、项目实施效果(一)项目实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每亩玉米秸秆还田1500公斤,相当于亩施尿素2.8公斤、过磷酸钙3.9公斤、硫酸钾3.1公斤。
1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15000 万公斤,相当于投入尿素28万公斤、过磷酸钙39万公斤、硫酸钾31万公斤。
根据对5个效果监测点土壤样品测试结果,各处理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值见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增 1.08-1.54g/kg,全氮增加0.06-0.1 mg/kg ,有效磷增加1.62-2.36mg/kg ,速效钾增加12.48-15.84mg/kg。
(二)项目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据县土肥站对田间试验的调查统计,玉米秸秆还田后种植玉米,平均亩产751.5公斤,比对照增产39.1公斤,增产率5.49%。
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后,后作增产效果显著,因秸秆中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这就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项目实施对化肥施用品种和数量的影响秸秆还田后,秸秆里养分迅速矿化,并积累在耕层,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秸秆释放的氮素和钾肥,对玉米的生长等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前期要追施少量氮素,但中后期释放大量氮素,这样就达到了少施速效肥尿素或碳铵,以施缓效肥为主,并且秸秆中还含有大量的磷、钾、有机质、微生物等营养元素,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就明显减少,平均每亩要减少化肥3.4公斤(折尿素2.8公斤、过磷酸钙3.9公斤,硫酸钾3.1公斤),项目区共减少用肥340吨。
1. 玉米秸秆还田氮肥减施量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土壤有机质的增加量,估算秸秆还田的土壤固碳量:①土壤固碳(C)量(kg/亩)=(土壤中年终有机质量-土壤年初有机质量)*150000(/ 1000*1.724)式中,150000表示耕层20cm 土壤的干重为15 万公斤,1000 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单位g/kg 转化为kg/kg , 1.724为土壤有机质与其有机碳(C)量的换算系数。
②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kg/亩)=土壤固碳(C)量/20。
③N肥减施量(kg/亩)=土壤固定N量X5%式中,20 表示土壤有机质C:N=20:1; 5% 表示土壤有机N 平均矿化率。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项目实施前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42g/kg,项目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3.08g/kg,代入上述公式得出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 量7.22 公斤/亩,N 肥减施量为0.36 公斤/亩。
2. 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钾量:计算方法如下:玉米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K量(kg/亩)=秸秆含钾量冷吉秆亩还田量(干重)=0.82 X500=12.3kg/亩。
四、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经济效益。
今年共实施面积10 万亩, 据调查与测算,每亩减少化肥用量3.4 公斤/亩,减少化肥支出14.6元/亩,共计减少用肥340 吨,减少化肥支出146万元;项目区预计玉米亩平增产39.1 公斤,可增产玉米3910 吨,增收922.8 万元。
总计增收节支1068.8万元。
(二)社会效益。
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后,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维持了良好的土体(团粒)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比未实施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提高5 天左右,防止了土壤沙化,提高了土壤水、肥、气、菌(微生物)的涵养能力,增强了土壤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基础,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粮食高产和安全。
(三)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秸秆焚烧、乱弃造成的污染,大量秸秆用于还田,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也就减少了化肥厂生产造成的污染,节约了资源,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问题与建议(一)缺乏劳动力,群众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一部分群众认识不足,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机械化作业程度。
(二)项目经费不足。
由于本项目涉及农户多,技术培训、指导、资料等费用不足。
请求安排项目经费,重点用于办点示范、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机械投入不足。
项目区缺乏玉米秸秆还田机械,而项目本身对机械耕作量的要求比较高,缺乏机械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耕作费用极高。
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希望配备玉米收割还田机械。
镇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 年12 月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