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概述-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4595b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9.png)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心理学领域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阐述。
1. 自我意识的建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建立。
在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偏向自我中心,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2. 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学习逐渐掌握语言,建立起自己的语言系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能够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3. 社交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包括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逐渐融入社会集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和互动,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其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4. 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表现在感知能力的提升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官刺激,以促进其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结回顾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复杂课题。
从自我意识的建立到语言能力的提高,再到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感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度的特征。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25953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4.png)
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点)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语言、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发展。
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等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教育引导儿童提供了依据。
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迅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
2. 记忆力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表现为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3. 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如分类、比较、推理等。
4.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在36岁,教育者应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儿童情感发展1. 情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脆弱,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教育者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情绪调节能力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逐渐提高,教育者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和调节情绪,以促进心理健康。
3.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关爱他人、合作、分享等。
教育者要通过榜样示范、情境体验等方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自我意识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
2. 同伴关系发展3. 规则意识与道德观念学前儿童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0f9d6ad650e52ea54189869.png)
2.生理成熟因素 ◈ 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
度和水平。
①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②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③ 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 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陈鹤琴
◈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何了解它呢?最普通的办法 就是“察其言观其行”,这是由于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 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言 语和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的。
(二)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在儿童积极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 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 部矛盾是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 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 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谢谢观赏!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6770ecd581b6bd97e19ea67.png)
2.从笼统到分化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的、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还 是情感态度,其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是 从最初的简单和单一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和多样。
生理成熟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 然物质前提。如果在学前儿童的某种生理结构达到成熟时,给予适当的刺 激,就会激发儿童相应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和发展。例如,当儿童发音器官 和言语中枢的生长发育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给予一定的刺激,他们就 能产生言语表象或进行言语活动;当儿童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时, 给予适当的刺激,他们的思维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学前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刚开始是非常具体的, 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概括。从认识 过程看,最先出现的是感觉,感觉是对物体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出现在感觉之后,是对物体 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思维是对事物 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与思维 相比,感觉和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例如,爸爸问女儿“4+3等于几”的时候,女儿 答不出来,爸爸再问“4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多少” 时,女儿很快就答出来是“7个”。由此可见, 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抽象逻辑 思维在学前末期也只是刚刚萌芽。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四)保护性原则
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遵 循一定伦理道德规范,与化学、 物理的研究对象不同,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是人,并且还是生理和 心理发展都还不成熟的学前儿童。 因此,研究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儿童的感受,不应强 迫儿童参与活动,更不允许任何 会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的 出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bd605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4.png)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心理功能和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从无知无能到逐渐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变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一些趋势和特征,下面将进行探讨。
一、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有着长足的发展。
在早期,他们主要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并逐渐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分类。
此外,学前儿童还开始懂得使用符号来表示对象,例如数字或者文字等。
二、情绪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展示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他们可能出现情绪的起伏,例如愤怒、喜悦和悲伤等。
此外,学前儿童还能够理解并回应他人的情绪,开始懂得与别人分享和合作。
三、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
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开始能够用较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除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还开始懂得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增强。
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角色,并能够使用想象来解决问题。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对于儿童的艺术和创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建立学前儿童开始逐渐建立起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观。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自尊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六、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培养。
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常常主动去探索和尝试。
陕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幼儿心理学作业答案
![陕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幼儿心理学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d26b3dce2f0066f43322b0.png)
一、填空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2、新生儿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是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
3、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是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
4、感觉既是一种__生理____现象,又是一种__心理_____现象。
5、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使儿童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自身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3---6岁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之一是__无意注意_______占优势,___有意注意______逐渐发展。
7、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分为__横断研究_____和__纵向研究______两大类型。
8、幼儿真正掌握数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即__理解数的实际意义___ 、__掌握数的顺序____、___能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_____。
9、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子、言语表达、内部言语的产生。
10、广义的学前期是指_ 0—6、7岁______。
11、个体发展中发生和成熟最早的心理过程是__感知觉______。
12、婴儿视觉集中现象在出生后___2___个月时表现比较明显和频繁,此时婴儿的视线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称为__移视__,__3__个月时能追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称为__追视_。
13、儿童心理实验分为___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③教育心理实验____ 三种。
14、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①实物观念、②社会概念、③数概念、④抽象概念。
1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遗传和生理发展、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③儿童自身和实践活动。
16、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二、判断题1、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学前期开始发生的。
(正确)2、根据一两次观察结果就可以确定一个儿童的心理表现。
(错误)儿童的心理总是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要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必须观察她们的活动,但一两次对儿童活动的观察,会使儿童的心理表现受到外在因素的一些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表现其心理活动,所以一两次不能确定一个儿童的心理表现。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a12a5d03d8ce2f00662382.png)
简答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哪些?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及其主要表现?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什么?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龄的人格发展理论?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包括哪些阶段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素?它的特殊性是?案例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7 小班穿错鞋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的发展趋势?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2021幼儿教师招聘之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客观题
![2021幼儿教师招聘之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客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cc88a09058fb770bf68a557f.png)
学前心理学客观题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到越来越复杂化,说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简单到复杂的趋势.2.儿童心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表明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然后越来越概括化。
3.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从被动到主动的趋势。
4.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有了系统性、稳定性,这是心理发展从零乱到成体系。
5.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6.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发展的高速度、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7.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会使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完全相同。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1.婴儿期(0-1岁)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2.头几个月的婴儿主要靠无条件反射生活。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发生。
3.幼儿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是手眼协调(1-6月)动作开始发生,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婴儿晚期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4.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动作逐渐发展完善、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2岁)、独立性开始出现(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5.幼儿初期的年龄特征(3-4岁):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直觉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6.幼儿中期的年龄特征(4-5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7.幼儿晚期的年龄特征(5-6岁):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8.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较大的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b16227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3.png)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b4024fad6195f312ba6f0.png)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一、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填空、判断、选择: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一、概念: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3、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心理的表现。
1.简要回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1.简要回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f04e18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2.png)
1.简要回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为:
1、从简单到复杂。
最初的心理活动知识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最初是感觉过程,以后出现比感觉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凌乱到体系。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
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
![《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https://img.taocdn.com/s3/m/9606b7335a8102d276a22f65.png)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模拟试卷(A)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___从初生到入学前___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__蒲来尔___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3.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分为_纵向研究__和__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分为_整体研究__和_分析研究_;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分为__差异研究__、__相关研究__和__因果研究__。
4.儿童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一般将入学前分为三个阶段:0—1岁为__婴儿期__、1—3岁为____先学前期_、3—6岁为__学前期或幼儿期_ 。
5.动作、形象和语词的关系在学前儿童思维中的规律性变化,使得其思维方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__直观(觉)行动思维__、__具体形象思维__、__抽象逻辑思维,其中___具体形象思维___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典型方式。
6.以传统的气质类型为标准,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四种,即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7.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二、名词解释1.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 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一定数量(如长度、重量、体积、面积、数目、质量等)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3.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4.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5.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bc1b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9.png)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诞辰到进入小学阶段,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些一般特点,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典型的特点:一、认知发展阶段性1. 感觉期:0-6个月,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对声音、光线等产生反应。
2. 运动期:6个月-2岁,儿童开始学会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够爬、走、跑等,对周围世界产生更多的兴趣,开始进行主动探索。
3. 操作期:2-7岁,幼儿开始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开始学习操作物品,进行各种手工活动,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也开始增加。
4. 概念期:7-12岁,学前儿童开始进入具有抽象意义的概念发展阶段,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能力。
二、语言发展迅速1. 在1-3岁期间,儿童基本形成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开始使用简单的词语,建立起最初的交际语言。
2. 在3-6岁期间,儿童的语言开始进一步丰富,开始学习并使用更为复杂的句式和交际技巧。
三、情感发展特征显著1. 0-2岁期间,孩子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基本的安全感和依恋情感。
对于主要照顾者有强烈的依赖性,需要得到安全感的保证。
2. 3-6岁期间,孩子的情感日渐丰富,开始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但情感上的体验仍然比较单纯。
四、社会发展逐渐形成1. 0-3岁期间,孩子主要处于对人的认识与依赖的阶段,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属的照料。
同时也开始逐渐参与家庭的一些活动,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
2. 3-6岁期间,幼儿开始适应社会化需求,进入有组织的游戏活动,此时开始逐渐学习团体合作与自我控制。
五、学习与记忆能力初步显现1. 2岁前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进行,主要以模仿和直接经验为主。
2. 3-6岁儿童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开始有初步的形成,开始具备记忆短句和小故事的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系列典型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阶段性、语言发展迅速、情感发展特征显著、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以及学习与记忆能力初步显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a79590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3.png)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因素
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
中信息传播的载体,作为学前 儿童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对其 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环境因素
提供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 行为规范和角色期待,逐渐实 现社会化,弥补了现实生活中 时间和空间上的感知局限性。
学前儿童的教育 需要把握关键期
0~1岁 0~2岁 2~3岁 3~4岁 4~5岁 5~6岁
声音辨别、安全感、亲子关系建立关键期 动作发展关键期(口、手、脚) 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 执拗秩序发展关键期 人家关系发展关键期 认识符号、书写符号关键期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 遗传
布查德和麦高1981年总结同卵、 异卵双生子对比实验结果,在同一环境 下,同卵双生子在智商的相关性最高。 研究表明遗传对智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2.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的是机体结构
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
遗传基因 家庭环境 学校、老师 文化背景 ......
01 生物学因素
02 环境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 遗传
遗传是一种先天因素,指亲
代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的现象。
作用表现:
遗传物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 要的物质前提。
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 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家庭结构
居住条件
家庭氛围 家长的文化
心理素质
夫妻关系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abbd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9.png)
职高学前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学前心理发展学前儿童是指三岁至六岁之间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心智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前心理学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1. 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孩子在思维、语言、感知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学会记忆并分类事物,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开始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等。
2.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孩子情绪的表达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理解和模仿他人的情绪,并开始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爱心、感恩和礼貌等。
3.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孩子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适应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等。
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指从儿童出生到小学入学期间的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提升儿童认知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效的认知、语言和沟通能力,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培养儿童情感表达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表达和管理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儿童社交能力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前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心理教育是指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前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前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表达和管理能力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学会有效的情感表达和管理技能,培养健康的心理活动。
2. 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儿童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 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学前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爱心。
四、学前心理教育的方法学前心理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0abc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7.png)
注意与学习的关系
注意是学前儿童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的基础,良好 的注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果。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与注意的关系
感知觉对注意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注意能力,如视觉和听觉 的敏锐度有助于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感知觉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是他们认识世界和理 解事物的关键。
感知觉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从简单的感觉到复杂的知觉,逐 渐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整体认识。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
01
02
03
注意概念
注意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 时间内集中精力关注某一 事物的能力。
注意发展的特点
2023
PART 04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性的 发展
REPORTING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情感表达
01
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兴、生气、伤心等,
并能够通过表情和语言来表达。
情感理解
02
学前儿童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能够根据他人的情感做
出相应的反应,如安慰他人或分享自己的快乐。
情感调节
性别角色
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模仿和学习与自己性别 相关的行为和角色。
学前儿童的情感与社会性的关系
情感表达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是他们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 立关系和互动。
情感理解与社会交往
学前儿童的情感理解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 图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 关系。
心理学论文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
![心理学论文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79f932b2f60ddccda38a0d2.png)
心理学论文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六大发展趋势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幼儿是基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关键。
创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育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新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
一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中介,它辐射、渗透到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制约着其他素质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而且对自身还可以起到调节和整合作用。
如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幼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 性 心 理 心 理 状 态
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注意 言语 社会性 ……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新生儿期(出生28天内) 婴儿期(29天到未满1岁)
幼儿前期(1至3岁)
一、客观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
2.生理成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
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一)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二)学前儿童心理内部的矛盾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四)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3-4岁 • 认识主要依靠活动和动作 • 独立性差,爱模仿 • 行为具有情绪性
• 活泼好动 • 爱玩、会玩 • 思维具体形象 • 好奇 • 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 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4-5岁
5-6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概述
开篇名言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 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 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 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学说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了解、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
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幼儿期(3岁到入小学前)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比如,幼小的婴儿情绪只表现出笼统的喜悦 和愤怒,之后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喜爱、害 怕、惊奇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比如,儿童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 “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3.从被动到主动
1.无条件反
满月到半岁
1.视觉与听
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 动作开始发 生
半岁到周岁
1.身体动作迅 速发展 2.言语萌芽
射和条件反
射 2.发展各种 心理能力
3.亲子依恋关
系发展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四)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2.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3岁)
躯体动作的发展 双手动作的发展 语言、表象、想象、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独立性的发展
3.当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个圆形中央一个小点的图 案并问幼儿像什么时,幼儿会有不同的答案,这 说明了什么?
一、心理与心理的发展
(二)心理现象的内容
心 理 过 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悲、恐、惊 意志过程: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
心 理 现 象
个性倾向性:动机、需要、兴趣、理想、
4.从零乱到成体系
比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 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四五岁 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 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 儿说东,一会儿说西。
【想一想】
为什么全世界的儿童都是先学会抬头,然后 学会翻身、学会坐、学会爬、学会站,然后 学会走?
(心理发展的动力)
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直观剖析 图
第三节 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学说 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三、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
案例分析
1.“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某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 “认识风”的活动中,教 师问幼儿:“一位老爷爷挑着一担粮食走在路途中,天气 很热,你们帮老爷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老爷爷凉快凉 快?”结果,幼儿的答案只有三个,即:电风扇、空调和 吃冰激凌,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为什么同胞兄妹,一个活泼开朗,一个沉默 寡言?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连续性 2.阶段性
3.个别差异性
•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 •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四)各年龄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0~1岁) 新生儿期
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评价
【想一想】
心理发展是怎么一回事呢?
你平时看到儿童在各种活动 中都有哪些心理表现?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心理与心理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心理与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的实质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 反映
• 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
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如:双生子爬梯实验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
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
样。” ——高尔顿
一、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
• 遗传因素是引导和影响发展的主要力量 • 儿童的准备过程影响发展过程的机制的变化 • 年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界标的作用 • 个体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发展关键期或敏感期 • 成熟是通过从发展的一种水平向另一种水平的突然转变而 得以特定化 • 发展变化在本质上具有结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