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对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引言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素有“魅力云南”的美誉。
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
然而,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云南丰富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展开探讨,以增加人们对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认识与理解。
1.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背景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56个民族。
这使得云南具备了非常丰富的民俗风情。
例如,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腿独具的乐舞、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云南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云南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游客。
2.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云南作为一个旅游热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云南的民俗文化代表了云南独特的特色,是云南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通过开发和传承云南的民俗文化,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3.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尽管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保护这些资源同样重要且紧迫。
首先,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神财富,保护它们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其次,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资源遭受破坏,破坏了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
最后,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助于延续和传承这些文化,使之能够流传下去,不被遗失。
4.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有系统性的策略来进行。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管理。
其次,需要加强对开发商和旅行社的监管,确保其在开发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并采取可持续的开发手段。
同时,应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确保其传统技艺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摘要】彝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的概述入手,探讨了法律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后提出了加强法律保护的措施,并对推进彝族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议。
最后强调了加强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发展,并总结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有望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传承、问题分析、措施、建议、重要性、展望、发展、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包括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节日、风土人情、传统手工艺等,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侵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和传承。
彝族传统文化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部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元素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本文将围绕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展开研究,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概况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法律保护的措施和推进传承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彝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视,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部分内容示例如下: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群体,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元素,对于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彝族传统文化,不仅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举措。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其传统文化自古便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侵蚀和破坏,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中国政府通过了许多法律措施来加以保护。
本文将就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进行探讨。
中国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199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使用。
2012年,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了《关于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意见》,要求加强对彝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要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相关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2006年,丽江•彝族祭祀音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丽江牦牛角琴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举措不仅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保护,也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2007年,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利用,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彝族传统文化。
2018年,为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云南省启动了“两百项目”,其中包括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利用。
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教育和宣传来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多元的文化形态而闻名于世界,而彝族文化是其中的一份瑰宝。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自有民族文化,自有民族世界观”为信仰,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灵魂。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传统服饰结构复杂且花样繁多,不仅仅是外形美观,还含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
彝族的服饰种类主要有上衣、下装、颈饰、手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地域和意义。
比如,女孩子的分家不能穿着红色的上衣,丧礼上不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些小细节都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代表着彝族人民“观念的集中表现”。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服饰逐渐被淡忘,像许多的彝族少年就只知道西服皮鞋,不知道这份传统的骄傲与精华。
然而,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是我们彝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欲了解彝族文化,传统服饰将是一扇门槛。
二、传统音乐舞蹈彝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音乐中,常使用许多注重韵律的传统乐器,如铜鼓、芦笙、箫等。
而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均与人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之路,到彝族传统婚礼的“加月亮”,从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如唐楚峰、饶雪漫的心灵故事,到巨星歌手杨洪基等传媒文化人士相继诠释的彝族文化小品,彝族音乐以诗一般的意境留麟于世,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的美好。
三、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和功能体系,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医学、婚姻习俗和社会管理等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烈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这就是说,彝族文化的基础是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彝族文化充满着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合理整合而成的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彝族文化传承措施方案范文
彝族文化传承措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彝族文化面临着丧失和沉寂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措施方案1. 教育培训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彝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和传统技艺。
具体措施包括:- 在彝族地区的学校中增设彝族文化课程,开设彝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对彝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邀请彝族文化专家进行授课和讲座,向师生们传授彝族传统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学生参观彝族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增强文化自信心。
2. 传统节日活动增加对彝族传统节日的关注和重视,鼓励彝族群众积极参与和传承传统节日活动。
具体措施包括:- 组织举办彝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三月三、火把节、祭祀活动等,促进群众参与度和活跃度;- 组织年轻一代参与传统节日的集体活动,如熏火、舞龙、唱山歌等,让年轻人亲身体验彝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举办彝族文化艺术演出、展览和民俗游览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彝族文化。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和传承彝族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独特表达形式。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文献档案库和数字化数据库,保存彝族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建立保护机构和队伍,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传统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确保彝族文化得以传承;- 加强国家对彝族文化的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传统艺术拓展鼓励彝族艺术家创新更多融合现代元素的作品,扩展彝族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具体措施包括:- 组织彝族文化艺术交流和展览活动,将彝族优秀艺术作品推向全国和国际舞台;- 扶持彝族艺术家,提供创作资金和场地,鼓励他们进行更多艺术创新和实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媒体等,将彝族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整理]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
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彝族的文化及其保护一、彝族支系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
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
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族主要的支系具体分布为:自称为诺苏颇、诺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及云南省的宁蒗、华平、永胜等地区。
自称为纳苏颇、纳苏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
自称为迷撒拨、纳罗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巍山、云县、漾濞等地区。
自称为罗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在云南省景东、云县、个旧、墨江、双柏等地区。
自称为颇罗、泼哇、昨柯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别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开远、砚山、马关、金平等地区。
自称为泼拉塔、图拉颇、腊鲁濮、阿鲁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华坪、云县、普洱、新平、墨江等地区。
自称为撒尼濮、尼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弥勒、昆明市郊区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聂苏濮的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龙武、石屏、云龙、昌宁、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黎颇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华坪、永胜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山苏、阿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新平、元江、峨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细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弥勒、路南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哲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易门、双柏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格濮、阿多拨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泸西、弥勒、师宗、鹤庆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武、阿乌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弥勒、元阳、西畴、金平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罗米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凤庆、景东、墨江、普洱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密期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禄劝、弥勒、昆明等彝族地区。
自称为阿罗濮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武定、师宗、陆良等彝族地区。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引言: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东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要民族的地方。
在这个地区,彝族民间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探讨彝族音乐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三弦跳歌的概述三弦跳歌是景东彝族自治县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三弦跳歌中,歌手用彝语演唱,伴随着三弦(一种乐器)的和弦。
歌手通常是年轻的女性,身着传统彝族服装,手持三弦,转动身体,随着歌曲的旋律进行舞蹈。
这种形式的表演通常在婚礼、节日和其他重要场合中进行。
二、三弦跳歌的文化表达三弦跳歌是彝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方式。
首先,三弦跳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歌手能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彝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都融入到了这种音乐艺术形式中,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彝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再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弘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方式。
歌词中的内容常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友情的珍贵和人们应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种方式,彝族人民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后代,并通过歌唱和舞蹈的形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
三、三弦跳歌的社会功能三弦跳歌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许多社会功能。
首先,它是彝族人民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共同欣赏和参与三弦跳歌的表演,人们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近感,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其次,三弦跳歌是一种寄托情感的方式。
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和节日,歌唱者通过三弦跳歌来表达他们对这些重要时刻的喜悦和祝福。
这不仅会让参与者感到欢乐,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社会认同的感觉。
再次,三弦跳歌还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
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三弦跳歌往往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观众,他们能够通过欣赏三弦跳歌的表演,了解彝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民族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彝族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众多方面,是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根基。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我国不断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工作,打击非法侵犯和侵害彝族传统文化的行为,促进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对于保持国家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护彝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保护还能够促进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明确的保护规定。
各级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体系和政策文件,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保护,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重视不够,出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不够有力,导致一些非法侵犯和侵害行为得不到有效打击。
一些地方存在不少盲目模仿和篡改彝族传统文化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彝族传统文化的原始面貌,对文化传承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和具体措施,加大对非法侵犯和侵害彝族传统文化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和宣传活动等方式,大力弘扬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
3. 提高彝族地区政府和部门对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彝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摘要:彝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时代背景下,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从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文化再生产的视角,对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保护对策,对推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再生产;文化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时化的背景下,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例如:过去普遍见到的彝族民间口弦弹奏,现在只能在高山农村偶尔见到;被称为彝族“木器艺术之乡”的美姑县候果莫乡会木器雕绘艺术的民间艺人已很少;在古时候,彝族就对立法和星象有着深刻的研究,而今彝区农村能熟练运用星象知识的人已越来越少。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弘扬先进文化与保持文化多样性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在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挑战,在强势文化与时尚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彝族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缺失的危险,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相互碰撞已不可避免。
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是各民族在多元文化时代无法回避的课题。
1.前言1.1文化再生产研究文化再生产是20世纪70年代布尔迪厄的主要社会学理论贡献,从那时开始,学者们开始了文化再生产的研究。
除了布尔迪厄自己的著作之外,一批优秀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布尔迪厄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我国对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近几年多了起来,研究者把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探究各种社会现象,范围十分广泛和深入,涉及教育、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
论文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介绍和解读;第二种是运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
关于云南彝族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关于云南彝族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关于云南彝族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摘要:中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多彩绚烂的文化都成为了一个民族成长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成为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成为了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体现。
本文以彝族的艺术文化为例,从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两方面入手,说明了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下艺术文化发展的情况。
一些地区的艺术文化的影响力在渐渐减弱,甚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像舞蹈歌曲正在逐渐失去它本身的色彩而走向消亡。
本文对云南彝族传统的艺术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彝族;艺术文化;左脚舞;保护;传承前言: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中国的每一个民族都共同创造与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于发展。
从各个民族的分部情况来看,中国的西南部应当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
在西南部地区,云南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
云南省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都是少数民族。
正是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繁衍在这里汇聚交织在这里,才使云南具有了其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的独特文化历史,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倍受世人所青睐。
不言而喻,在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云南地区的舞蹈文化无疑也是最具规模最具特色最具悠久的。
“左脚舞”是云南楚雄地域至今流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彝族舞蹈,是彝族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荣幸被评为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的艺术文化拥有很强的民族性,其中象征性舞蹈就是左脚舞,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同时也是影响最深远、流行程度最深的文化活动。
在左脚舞的独特脚步中,凝聚着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这在过去的千年中描绘了彝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生活艺术。
左腿舞舞步简单、易学,旋律优美的音乐和舞蹈表达了勤劳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优美的音乐和轻松的舞步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追求简单、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整个舞蹈表达出了人们情感的真挚美好。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有许多特点。
彝族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突出:1. 服饰文化。
彝族传统服饰以“六异”为特点,即不同等、不同色、不同形、不同绸、不同花、不同款。
彝族的服饰富有特色,充满了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舞蹈。
彝族人民善于创作和演绎音乐舞蹈,在节日、婚礼等场合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彝族的舞蹈舒展大方、华丽多彩,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宗教信仰。
彝族人民信仰多元,有本土宗教、佛教、基督教等。
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节日,体现了其独特的信仰和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转而去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了基础。
1. 土地流失和迁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这种迁徙和土地流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层。
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不断涌现,这使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问题。
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逐渐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三、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为了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保护模式。
以下列举几种可能的保护模式:1. 建立文化保护基金会。
借鉴国外文化保护的经验,成立文化保护基金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彝族的语言、宗教、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
中国宪法明确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保障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权利,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和文物。
这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家立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实施本地区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保护和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习惯等。
根据这一法律,云南、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的法规和措施。
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整治、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国家还通过出台政策文件等措施,加强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国家文化部和云南省政府联合制定了《云南省彝族村寨保护和传承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对彝族村寨的保护和传承要求,包括修缮古建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文化传承人等内容。
中国政府还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
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经费,用于修缮彝族村寨、保护文物、开展文化活动和培训文化传承人等。
这些投入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资金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这些措施不仅使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也促进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保护工作力度不够、传统文化传承人不足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保护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还大量存在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加强研究与开发利用,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使之为振兴中华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昆明历史上产生的重要的思想学术成果和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以及保存下来的建筑群落和相关实物,如西山滇池,石林风景区等;反映云南各少数民族生活特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歌舞音乐、工艺美术品、民间戏剧、曲艺、节日庆典等。
云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和阐释,应该让更多的人走进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改革创新的关系,把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既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把跨越式发展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实现云南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曾有过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封闭和“左”倾错误的影响而导致毁灭或失传。
今天我们重温历史,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取得宝贵启示,更好地推动云南的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只有善于吸纳、广泛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东西,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科技腾飞,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
因此,要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我们要以整体优势为基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姓名罗中玲函授站景东站点年级2011级学号118580429指导教师王燕职称(学历)副教授2013年12月10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制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罗中玲摘要位于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民俗文化。
这里的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史,并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景东文化。
景东彝族婚俗、跳秋歌、唱牛歌和跳菜是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如何传承与保护景东彝族民俗文化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艰难课题。
关键词景东彝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和信仰文化等。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面临如此严峻形势,加强我国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景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源。
为实现景东由民俗文化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我们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东与楚雄州的楚雄、南华、双柏三县(市)接壤,南与我市镇沅县毗邻,西隔澜沧江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遥江相望,北与大理州南涧、弥渡山水相连。
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5年2月5日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5年5月29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文化遗产包括:(一)景东文庙、景东明代卫城遗址、景东傣族陶氏土司墓地遗址和其他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二)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或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村镇;(五)文井镇清凉村梁家组、大街镇三营村、锦屏镇黄草岭村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六)本地世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七)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大帮腔等口传文化、杀戏等戏剧、羊皮舞、跳菜等舞蹈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诗歌、曲艺、音乐、书画、雕塑;(八)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礼仪、节庆、体育和游艺活动;(九)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经卷、典籍、谱牒、图片、碑碣、楹联;(十)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及医学;(十一)集中反映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建筑、饮食、服饰、器皿、用具;(十二)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十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和建(构)筑物、设施、标识和特定的场所;(十四)其他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
第三条自治县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传承、开发利用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利用文化遗产所获得的事业性、经营性收入和社会、个人的捐赠应当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第五条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字作文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发现保护云南优秀名族文化1000字作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传承发展云南名族文化?首先,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继而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与价值所在,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则要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从而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前行动力。
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既是弘扬云南优秀民族文化的客观需求,也是云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独特丰厚的物质遗产,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采取了许多措施加以扶植,收到良好效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是传统节日的保留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诸如“火把节”等;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或被边缘化,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农耕技艺濒临灭绝。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趋势,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然无法涵盖它所能包容的全部内容。
这说明,传统文化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能够享受并参与的普惠式文化权利,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公众需求,才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创新。
在当今世界,各国间相互借鉴融合,争奇斗艳竞芳菲。
然而,当我们透过纷繁芜杂的外表去看本质,却总能听见某种声音——中国文化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显示出极端的两极分化倾向。
其根源恰在于自身文化血脉没有真正打通。
曾几何时,走马灯似的汉唐盛景早已远逝,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只剩下了冷冰冰的遗迹供后人凭吊怀想。
追溯历史,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迈步向前?答案指向一点,那就是在文化交流碰撞的潮涌里,丢掉了民族文化基因。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作者:王俊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8期【摘要】文化传承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的群体实践行为,必须要有其存续的土壤和动力。
对于文化所有者而言,文化自觉的培养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从文化的他者救赎到自我发展是文化传承的可行方式,而传统文化的村寨依托与保护无疑是文化传承的有效选择。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继承保护模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模式传统模式。
根据文化功能论的观点,文化总是为人类的某种需要服务的,其延续性便是传承性,而不是保护性,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功利条件下的传承,其特点是娱乐性为主的精神生活。
体现为无功利性和集体无意识性。
无功利性,人们在举行婚俗、丧葬和过节日的过程中经历的是一种精神活动,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情感和娱乐,而不是为赚钱或谋取利益。
如阿西里西村的赛马和磨磨秋就是一种无功利的生活方式。
大家聚集在一起看赛马,打磨秋,此类赛马活动中虽有物质奖励,但这种报酬是大家一起主动凑起来的钱,以鼓励比赛者,具有一种意义象征。
丧礼和婚礼更是无功利的生活,是一种换取精神满足感的消费活动。
所以,传统意义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带有娱乐性、无功利性的文化延续。
集体无意识性,关于传统文化在村落里的传承模式是集体无意识性是不难理解的。
许多传统文化的表现模式都是集体性的,并且大家都很积极和主动,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如火把节,无需刻意组织,白天大家都主动聚集在一起摔跤、跳舞、赛马等,晚上则点火把围着山水转。
一种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集体参与的结果,且成为该集体的生活模式,也是展现该集体观念和思想的途径。
现代模式。
随着传统文化消失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进而形成了以政府行为为主导、法律意识为导向、资金投入为形式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
笔者将这种模式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模式,其特点是具有功利性和有意识性。
云南普洱市景东县 火把节 的作文
云南普洱市景东县火把节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云南普洱市景东县火把节第一节:火把节的起源1. 火把节是景东县传统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的傣族部落。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篇一在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可这光芒,似乎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有点忽明忽暗,这让我忍不住要好好唠唠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这事儿。
咱先说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民族服饰吧。
就拿彝族的服饰来说,那精美的刺绣,一针一线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彝族的火把节,在那个热闹非凡的节日里,姑娘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在人群中飞舞。
可是现在呢,在街上,除了在特定的民族聚居区或者节日活动里,很难看到年轻的彝族姑娘日常穿着传统服饰了。
也许是因为现代的衣服更加方便舒适吧,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传统服饰文化正在慢慢被边缘化呢?再看看民族建筑。
傣族的竹楼,那可是充满了智慧的结晶。
竹楼通风散热,适合傣族人民居住的环境。
但现在很多傣族地区,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建筑。
传统竹楼越来越少,我就纳闷了,难道这些传统建筑就只能成为旅游景点的点缀吗?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到底要怎么去传承这些独特的建筑文化呢?还有那些口口相传的民族传说和神话故事。
小时候,我听村里的老人讲过纳西族的创世纪故事,那时候觉得特别神奇,就像真的有神灵在创造这个世界一样。
可现在的孩子们呢,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这些古老的故事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在进步,文化也需要创新。
可我觉得,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啊。
在学校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些课程会简单介绍一下各民族的文化,但往往都是蜻蜓点水,根本无法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
我就想啊,如果学校能够增加更多深入的、有趣的民族文化课程,像设置专门的刺绣课,让大家亲自体验彝族刺绣的魅力;或者建筑课,教大家如何搭建傣族竹楼的模型。
这样,民族文化是不是就能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了呢?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啊,真的是任重道远。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大家都重视起来,也许这些文化瑰宝就能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姓名罗中玲函授站景东站点年级2011级学号118580429指导教师王燕职称(学历)副教授2013年12月10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制论云南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罗中玲摘要位于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民俗文化。
这里的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史,并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景东文化。
景东彝族婚俗、跳秋歌、唱牛歌和跳菜是景东彝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如何传承与保护景东彝族民俗文化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艰难课题。
关键词景东彝族;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和信仰文化等。
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俗文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
面临如此严峻形势,加强我国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景东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源。
为实现景东由民俗文化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我们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东与楚雄州的楚雄、南华、双柏三县(市)接壤,南与我市镇沅县毗邻,西隔澜沧江与临沧市临翔区、云县遥江相望,北与大理州南涧、弥渡山水相连。
全县总人口37.9万,国土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4.5%。
有彝、汉、回和傣等25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彝族占总人口的39.5%,是一个多民族融和的山区农业县②。
景东是滇西南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秦以前景东均属西南夷地;唐代南诏时期,设“银生节度”;宋代,景东属大理国辖地③。
正是这悠久的历史背景下,景东民俗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为了景东民俗文化不被时代所消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
一、景东彝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概述(一)景东彝族婚俗景东彝族举行婚礼时男方和女方家婚期各不相同。
男方家一般为期三天,女方家一般为期一天半。
景东彝族举行婚礼时男方和女方家都要搭青棚。
搭青棚这天晚上,女方家在青棚里跳歌欢庆,并选吉辰在堂屋里举行装箱仪式。
装箱,必须要请一个懂规矩、会念祝辞的长辈人来装。
祝辞如下:“一装箱,地久天长;二装箱,富贵荣华;三装箱,三元及第;四装箱,四季发财;五装箱,五子登科”④。
男方家要请喇叭匠。
在搭青棚这天黄昏喇叭匠到达男方家。
进门时吹《开棚调》,示意婚礼由此开始。
男方家正席的清晨到一切准备妥当时,喇叭匠就吹《开饭调》,催促讨亲队伍饭后去接亲。
途中,就吹《过山调》等。
到新娘家门外,吹大号报信。
进家后,喇叭匠吹《开亲调》。
认完亲,吹响《隔娘调》上路。
女方家在女儿出嫁后,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队伍到新郎家门外,要举行退喜神仪式。
进家后,要到堂屋里举行拜堂仪式,喇叭匠吹《拜堂调》。
拜完堂后喇叭匠吹起《上菜调》,宴席开始。
晚上,男方家在青棚下跳歌,通宵欢庆。
最后一天,男方家在喇叭匠吹奏的《谢相帮调》等乐曲声中,拆除青棚,婚礼结束。
(二)景东彝族的跳秋歌景东彝族跳秋歌从每年立秋当天开始,为期三天。
据说跳秋歌的兴起,是因彝族祖先对自然现象不能科学认识,认为在立秋那天下地下田,会把庄稼碰“秋”(枯萎),没有收成。
所以,立秋这天就在家休息。
勤劳聪明又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就利用这天时间来举行娱乐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跳秋歌,并一代又一代沿传下来⑤。
每到立秋,人们穿着盛装,怀着喜悦心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跳秋歌。
一边进行物资交易,互通有无,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同时又进行娱乐,欢庆丰收。
跳秋歌的场面很大,很壮观,人山人海。
跳歌场上,你唱我和。
内容从天上到地下,从古到今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多数青年人在唱情歌,互倾衷肠,表达爱慕,唱着唱着,成双成对,离群隐去……。
跳歌场上,随着葫芦笙、大小三弦、竹笛等发出的音乐旋律,人们时而跳起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特征的舞蹈,如《孔雀摆尾》、《苍蝇搓脚》等等;时而跳起表现人类生产生活的舞蹈,如《三跺脚》等。
(三)景东彝族的唱牛歌牛歌即耕夫唱给牛听的歌。
牛歌分为“五部曲”:第一曲为《开圈歌》。
歌词大意是:“吃苦耐劳的牛啊,不知你吃饱了没有,要是吃饱了,就请辛劳一天罗……”。
唱完便将牛牵出。
第二曲为《出犁歌》。
歌词大意是:“阿哥和阿牛同下地,把土地共同犁翻起……”。
第三曲为《架担歌》。
到了地头,边驾牛边唱:“吃苦耐劳的阿牛啊,犁地时你要乖乖朝前一直走,到了田边地角你要转回头……”。
第四曲为《驶牛歌》。
边使牛边唱:“阿黄牯子拽着些!我一家老小望靠你,不打不骂拽着些,再犁几转就放你,回家好好慰劳你。
阿黄牯子,小揸角,小角哪个弯弯转回来”。
第五曲为《解担歌》。
是收工时卸下牛弯担时唱:“我俩犁了一天的地了,你我都辛苦罗,共同回去养精神……”⑥。
牛歌内容丰富,自由发挥。
(四)景东彝族的跳菜跳菜起源于景东的安定乡。
它是由男性在宴席上出菜时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跳菜可是一种力气活和技术活。
它要求单手三个指头托一盘菜(八至十二碗之间),且还要翩翩起舞。
跳菜,彝族蒙化支系语称“吾多哈”,汉意为出菜。
它的伴奏乐器以大号、长号、唢呐为主,配以小鼓、小钹、海锣、竹笛、小磬(铜制的打击乐器),敲打节拍和演奏花音⑦。
表演跳菜前,先要摆好桌子与板凳,并在桌子上摆放花心(酒)。
到开宴时,由号班师傅先吹大号,后吹长号。
接着上菜,开始表演跳菜。
上菜人右手掌举着掌盘,左手挥毛巾,并与下菜人密切配合,翩翩起舞。
跳菜时,号班有4人,舞班少则4人,多者不限,但须成双对,表演最长时间达10分钟。
二、景东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景东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遭受着现代化的洗礼与冲击。
景东彝族婚俗、跳秋歌、唱牛歌、跳菜等习俗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现代的景东彝族青年在结婚时正向着都市化的进程迈进。
婚期由原来的三天改为了一天或一天半。
搭青棚也只有在少数农村地区可以看到。
青棚下做跳歌场的人家少了。
女方家的装箱仪式也很少有人会做了。
婚礼中吹喇叭的习俗大多被现代的录音、放音设备替代了。
过去的彝族青年在结婚时必定会穿着本民族的艳装。
但如今会做彝族服装的人已寥寥无几。
喜欢穿着彝族服饰结婚的青年男女几乎看不到了。
西方的西服是当今男青年的首选;西方的婚纱又是当今女青年的首选。
景东的安定乡、大街乡的平地村还少有保留彝族民族婚俗。
这些婚嫁习俗文化的变迁既是时代的进步,又是民间魂宝的沦失。
这里充满了矛盾。
我们是要现代化,还是要民族的精髓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
我们的许多年轻人,正在盲目的追求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没有真正体会到本民族婚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反而把本民族的婚俗文化当做了一种陈规旧纪、一种陋习。
由于人们思想意识上存在着误解。
景东彝族婚俗文化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跳秋歌也是彝族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过去的秋歌为期三天,歌场设在宽阔的草皮地上。
歌场就是市场,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流。
歌场上进行山歌对唱和几千人的集体跳歌。
这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场所。
以前景东的跳秋歌场以花山乡秀龙村的小街为代表。
秀龙村位于景东东部的哀牢山麓,这里民风淳朴、民族众多,以彝族为主。
一片宽广的天然草场就是每年举行跳秋歌活动的场所。
有句俗话说“弦子一响,脚就痒”。
每年立秋,各族人民穿着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来。
有来自同乡同县的,也有来自双柏、楚雄等县的。
有的来看热闹;有的来跳歌;有的来进行物资交易;有的为了找对象而来。
整整三天三夜后,人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而如今,景东花山乡秀龙村小街那块绿绿的大草坪不见了。
在商品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地方建起了楼房;有的地方成了茶园;有的地方成了烤烟地。
大规模的跳秋歌场面很难看到了。
能唱能弹能跳的人也渐渐少了。
能唱能弹能跳的人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中年人或能唱,或能弹,或能跳。
青年人很少会这些活动了。
物资交易活动也冷清了。
景东的跳秋歌民俗也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接着说说唱牛歌。
牛歌是耕田的农夫唱给牛听得歌。
过去在田间地头不时还会听到牛歌声声。
农夫边劳作、边歌唱,自得其乐。
牛歌内容丰富,借题自由发挥。
好似牛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牛被人格化了。
这些原生态的耕夫歌唱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景东民间画卷。
当今会唱牛歌的只有景福乡、安定乡的少数耕夫。
他们也大多上了年纪。
在大街乡、花山乡一带,过去也曾在田地间听到过动听的牛歌,近几年来未曾听到过了。
年轻人大多认为这种歌唱形式很可笑,简直是“对牛弹琴”。
如今的年轻人喜欢唱喜欢听的是流行歌曲,不再喜欢什么牛歌。
我想若干年后,景东民间的唱牛歌民俗文化将不会重现。
最后再说一说景东的跳菜。
跳菜这种民间文化现象在景东的安定乡还能看到,但用这种方式出菜的筵席已不多了。
“跳菜之乡”的美誉已不再是景东的安定乡,而变成了与安定临近的南涧县了。
景东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着过去的灿烂与辉煌。
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景东民俗文化正黯然失色。
正处于发展与衰落的转型时期。
如果民俗文化的保护再得不到落实,就谈不上什么传承。
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民族的精髓,我们失去的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与经济。
其它县市有许多有远见的有识之士已越来越认识到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
传承和保护本地域的民俗文化也就是保护本地域的民族经济。
只有保护本地域的民俗文化,才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本地域的民族经济。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越丰富和发展的地方,他们的经济越是腾飞。
例如:丽江的纳西族民俗文化带动了丽江旅游经济的腾飞。
再如:大理的白族民俗文化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蒸蒸日上。
景东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县,民族民俗文化的衰落将会让我们失去的更多。
三、景东民俗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丰富民俗文化,几千年来被世世代代传承着,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穿透人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