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力学衔接课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课程目标:
1. 让初中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帮助初中生了解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初中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为进入高中物理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运动学基础知识: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力学基础知识: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等力学概念;
3. 热学基础知识:温度、热量、热传导、热膨胀等热学概念;
4. 光学基础知识: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光学概念;
5. 电磁学基础知识:静电、电流、电磁感应等电磁学概念。
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
2. 利用教学媒体和实物展示,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实验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思维;
3. 实验教学: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展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评价方式:
1. 考试(笔试、实验题等);
2. 作业(练习题、实验报告等);
3. 口头表现(讨论、展示等);
4. 最终评价(期末考试、总结报告等)。
高中物理的衔接班教案
高中物理的衔接班教案课程内容:第一节课: 引言- 学生自我介绍和期望- 课程目标和重点介绍- 讨论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节课: 基础知识回顾- 回顾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如力、运动、能量等概念- 解决相关习题,巩固基础知识第三节课: 牛顿力学- 介绍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 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和示例- 解决相关习题,加深理解第四节课: 力的分解与合成- 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 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原理第五节课: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介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万有引力- 讨论地球运动和卫星轨道的相关问题- 解决相关习题,加深理解第六节课: 力矩和平衡- 学习力矩的概念和平衡条件- 解决关于力矩和平衡的问题第七节课: 能量守恒- 介绍能量守恒定律- 讨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解决相关习题,加深理解第八节课: 功率和机械效率- 学习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 讨论实际中的功率和效率问题- 解决相关习题,加深理解第九节课: 静电学基础- 介绍静电学的基础概念,包括带电体和电场- 解决相关习题,巩固理解第十节课: 电场力和电势- 学习电场力和电势的概念- 讨论电场力和电势的应用- 解决相关习题,加深理解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评估方式:- 平时作业量和课堂表现- 课堂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定期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力学部分
A.文具盒对桌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它所受重力的大小
B.文具盒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因为文具盒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它没有惯性
D.文具盒不会自动沿桌面滑动,是因为受到摩擦力
6.学习物理需要特别细心,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你认为下列等量关系正确的是()
先发现问题再细化训练,这是复习的一个高级技巧,省时省力。
正确对物体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题目的关键。在初中阶段主要初步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弹力(包括压力、拉力、支持力、浮力等)。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这些力。初中物理要求研究的力学问题基本上是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只有正确的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才能准确合理的结合物理规律和公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受力分析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简要分析受力分析在力学中的应用。
3、一小球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之间,如图7,请画出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二)、应用:
例1、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分别为5牛和3牛的两个力F1、F2的作用后仍处于静止状态,如图8所示,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桌面对此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
跟踪练习2: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有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力突然消失后,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30.跳绳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方式。如图所示描绘了小明同学某次跳绳时重心移动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他的重心移动的最大高度为_____cm。若该同学身体质量为50kg,则他身体的体重为______N,按图像中的规律跳绳,他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W。(g取10N/kg)
物理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高中衔接课程教案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为接下来学习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2.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学基础知识复习-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动态图解和相互图解法第二节:力学基础知识复习- 牛顿三大定律及其应用- 物体受力分析- 自由体图和坐标系的引入第三节:动力学基础知识复习- 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弹力和重力的计算问题第四节:热学基础知识复习- 温度、热量、热容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机效率和热功率的计算教学活动:1. 理论讲解: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回顾和理解物理基础知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3. 问题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式:1. 平时作业: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测试: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以书面形式进行笔试,检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提供相关的课本资料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3.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展示和演示。
备注:本教案为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范本,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教学内容: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三定律,并能够应用到力的问题中。
2. 理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掌握力学公式的运用。
3. 能够分析和解决简单的运动问题。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力学公式的运用。
3. 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难点: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力学篇》。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实验装置等。
3. 教学媒体:投影仪、实验视频等。
4. 教学辅助资料:力学公式卡片、运动问题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1. 预习复习(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回顾牛顿三定律及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对力学知识进行复习。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视频等教学媒体,讲解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力学公式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3. 实验操作(3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斜面实验装置等实验器材,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提供一些运动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和思维训练。
5. 实例讲解(15分钟)老师对案例的解答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法。
6.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错误答案进行讲解。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复习力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
器 睡
> > 5 2 l 热点全攻略
中讲 质 点 的 运 动 ;从 单 一 到 复 杂 ,二 力 平 衡 到 多 力 平 衡 ,
物 体 的惯 性 ,能 表 述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了 解 合 力 与 分 力 的 概 念 ,知 道 什 么 是 平 衡 状 态 ,知 道 二 力 平 衡 的条 件 。 高 中教 学 衔 接 :对 力 与 运 动 的 关 系 ,初 中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观 点 到 伽 利 略 理 想 实 验 再 到 牛 顿 第 一 定 律 已 有 较 深 刻 的认 识 ,理 解 了 物 体 的惯 性 ,并 能 以 此 解 释 有 关 生 活 与 自 然 现 象 。高 中应 以 此 同化 有 关 力 与 运 动 的新 知 识 。 初 中虽
对 概 念 规 律 反 复 讨 论 ,变 化 不 多 ;初 中 生 的学 习 方 法 也 比 较 简单 、机 械 ,不 习惯 于 复 杂 计 算 ;也 不 习 惯 于 独 立 思 考 , 只 要 记 住 公 式 .把 题 中 的 已 知 条 件 代 人 就 可 以 知 道 答 案 ; 初 中物 理 涉 及 的 公 式 、定 理 、定 律 ,少 、 简 单 、容 易 记 , 而 高 中物 理 涉 及 公 式 、定 理 、定 律 多 ,可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分 析 应 用 。 因 此 ,初 中物 理 学 习 的 物 理 现 象 和 物 理 过 程 ,大 多是 “ 看 得 见 。摸 得 着 ” 。与 日常 生 活 现 象 的 联 系很 直 接 。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的思 维 活 动 .大 多 属 于 以生 动 的 自然 现 象 和 直 观 实 验 为 依 据 的具 体 形 象 思 维 ,较 少 要 求 应 用 科 学 概 念 和 原 理 进行 逻辑 思维 、抽 象 思 维 等 思 考 。 高 中教 学 进 度 明 显 加 快 ,课 堂 教 学 密 度 大 大 提 高 ,概 念 多 ,公 式 多 ,物 理 规 律 复 杂 ,物 理 规 律 表 达 方 法 灵 活 , 对 数 学 能力 和 思 维 能 力 要 求 比较 高 ,常 常 要 用 到 分 析 、 比 较 、抽 象 、概 括 、类 比 、等 效 等 思 维 方 法 ,要 求 学 生 对 感 性 材 料 进 行 思 维 加 工 ,抓 住 主 要 因 素 ,忽 略 次 要 因 素 ,抽 象 概 括 出事 物 的 本 质 属 性 和 基 本 规 律 ,建 立 科 学 的物 理 概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正文:随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大幅提升,特别是在物理这门科学课程上。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环境,设计一份高效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教案目标明确化在制定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具体到物理学科,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有序衔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
例如,可以从回顾初中所学的力和运动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入高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和实验,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衔接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案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这些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还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五、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课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
这样的评价体系既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案中应包含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通过分析真实世界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而言,这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教案模板范本的核心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平滑地从初中物理学习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
初高中物理衔接人教版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人教版教案科目:物理年级:初中和高中课时:1课时主题: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2. 掌握初中和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的联系和延伸。
教学重点:1.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关系;2. 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和深化。
教学难点:1. 初中物理知识如何在高中物理中应用和拓展;2. 如何建立起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回顾初中物理所学内容,并与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比较;2.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初高中物理的联系和衔接关系。
二、整合(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力和功、电学基础等内容;2. 重点展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知识延伸和深化,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15分钟)1. 分组讨论,探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2. 给出实例让学生尝试解决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初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强调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连贯性和发展性;2.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探索,建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综合练习题,巩固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2.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展开,帮助学生理清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转变和扩展。
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建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桥梁,促使学生从基础知识到高阶知识的顺利过渡。
初高中物理衔接力学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力学教案
教学内容:力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掌握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 学会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2. 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力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牛顿三定律(20分钟)
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合力为零。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3.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讲解万有引力定律(15分钟)
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讲解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原理。
四、案例分析(20分钟)
1. 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应用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2.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力学知识的应用。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结果,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巧。
希望学生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物理学习水平。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与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入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如牛顿运动定律、电磁学基础、波动光学等,为学生提供初步了解。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现象的认识。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初中物理知识回顾- 力学部分:力的分类与合成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重力与摩擦力的特点等。
- 热学部分:热量的传递方式、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态变化等。
- 电学部分: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电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等。
- 光学部分: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透镜成像原理等。
2. 高中物理知识预习- 力学部分:牛顿三大定律的介绍、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功与能的计算等。
- 电学部分:欧姆定律的深入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分析、电容器和电磁感应的基础概念等。
- 热学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初步认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过程。
2. 结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易于理解。
4. 安排适量的课后习题和项目作业,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1. 定期进行知识点的小测验,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 通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 设计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任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习惯。
总结:。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目录一、力学部分 (2)1.1 力和运动 (3)1.2 动能定理与功 (4)1.3 重力与摩擦力 (6)1.4 弹力与胡克定律 (7)二、热学部分 (7)2.1 温度和温度计 (8)2.2 热量与热功 (10)2.3 气体性质与状态变化 (11)三、电磁学部分 (13)3.1 电场与电势 (14)3.2 电路与欧姆定律 (15)3.3 磁场与电磁感应 (16)四、光学部分 (17)4.1 光的传播与反射 (18)4.2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19)4.3 光的干涉与衍射 (20)五、近代物理部分 (21)5.1 光子与量子现象 (23)5.2 原子结构与原子光谱 (25)5.3 核能与核反应 (26)六、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 (28)6.1 几何图形与函数图像 (30)6.2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30)6.3 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 (32)七、物理实验与探究 (33)7.1 物理实验基本技能 (34)7.2 物理实验设计与实施 (36)7.3 物理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37)八、综合应用与拓展 (39)8.1 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0)8.2 物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41)8.3 高中物理拓展知识简介 (43)一、力学部分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力学作为其重要的分支之一,为人们理解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提供了基础。
对于初高中物理衔接而言,力学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教程将从力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
力学部分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规律,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引力、弹力、摩擦力等。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多种运动形式,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静止等。
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力的独立作用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力学知识,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初高中物理衔接——弹力
一、弹力和弹力产生的条件
是不是只有弹簧才会产
2、弹力 :
生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
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发生力的作用,这种
力叫做弹力
施力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
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接触,使它发生形变,
并阻碍其恢复原状的物体 (2)产生条件:
一、弹力和弹力产生的条件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叫形变. [注意]:弹性也有一定限度的,以后重点研究弹性形变, 不加说明形变就是指弹性限度内的弹性形变。
(3)非弹性形变:形变不能恢复
[思考]:用力压讲台桌面,用力捏玻璃瓶等。 形变了吗?
显示桌面的微小形变
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归纳: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都会 发生形变。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一般要借助物体的 运动状态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求解。
比如悬挂在竖直细绳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受 绳向上的拉力和重力作用。根据二力平衡,可知绳的拉力大 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一、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1.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 cm;挂一重为6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多少? 劲度系数为多少?
一、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特别 提醒 1.胡克定律的成立条件:弹簧的形变必须在弹性限度内.
2.弹簧的劲度系数k:它表示弹簧固有的力学性质,大小由弹簧 本身的物理条件,如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决定.
3.弹簧的形变量x:指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而不是弹簧的长 度.
一、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非弹簧的弹力大小的计算
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
高一物理 初升高衔接班牛顿第三定律衔接教案(含解析)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一、学习目的:1.清楚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确实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区分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学习要点: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会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2.区别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三、课程精讲:考虑1:力是怎样定义的?实验演示1:取两块海绵进展实验,对齐并互相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实验演示2::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渐渐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是什么?总结以上两个实验现象的结论。
〔一〕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互相作用的一对力,可任选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总是一样的,即:作用力是弹力,那么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其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分析:重力、弹力及摩擦力的作用都是互相的。
例1.2003年10月15日9时50分,地处我国西北戈壁荒滩的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II号F型火箭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代表中国人民成功地登上太空,下面关于飞船与火箭上天的情形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1: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问题2: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进展设计,需要什么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实验方案:把两个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如图甲所示。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2课时)一.教学目的: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二.教学内容:(一)概念辨析法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
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
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2)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课件
光学知识
回顾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 等基本光学知识,了解了光学现象在生活 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电学知识
回顾了静电场、恒定电流、电磁感应等基 本电学概念,强调了电学知识在电子工程 、电力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热学知识
总结了温度、热量、热能等基本热学概念 ,探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 律的本质和应用。
电流电压的测量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电阻的测量
通过测量电阻,理解电阻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05
CATALOGUE
习题与案例分析
力学习题与案例分析
力的基本概念
包括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基本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基本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由落体运 动、抛体运动等。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
描述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
描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的关系,即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 方法,能够求解多个力
的合力。
热学基础知识
01
02
03
物态变化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理解熔化、凝固、汽化 、液化、升华、凝华等概 念。
04
CATALOGUE
实验操作与演示
力学实验操作与演示
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演示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 状态,理解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测量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力的 正比关系,以及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
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实验,理解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物理初高中衔接--力学知识
• 如图所示是一物体从O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轨迹,初速度为0.25 m/s.以O为原点,沿水平和竖直方向作出坐标轴后,A、B、C、D 点的坐标分别为(25,4.9)、(50,19.6)、(75,44.1)、(100,78.4).
• (1)A、B、C、D点分别是物体运动
s、
s时的位置.
s、
s、
• (2)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距离y与时间t的关系是
• (1)某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经过2 s速度变为19.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为
• (2)物体以10 m/s的初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摩擦力保持不变,加速度为-0.5 m/s2;则
物体5 s后的速度为
,物体运动
s后静止在水平面上.
创新预测
• 1.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位移”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向物体运动 的末位置作一条有向线段,这条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位移的 方向.一个小球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了3/4圈,其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
• (1)如图甲,重为6 N的篮球在空中飞行,画出篮球所受重力G的图示(O为重心).
• (2)如图乙,物体A静止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重力为2 N,摩擦力为1 N,请画出重力和摩 擦力的图示.
甲
乙
新知5 力的合成与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在
• 有了负功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对物体受到的多个力分别做的功进行合成.当一个物 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运动时,这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 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 (1)
F1与F2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一对平衡力;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辰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
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D.在地面附近,物体静止时与运动时,其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越来越大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C.一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落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5.一个物体重2N,那么,在下列情况下它受的重力还是2N的是 ( )A.将它竖直向上抛起B.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C.将它放到月球上或木星上D.将它放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6.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B.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物体的重心位置由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决定D.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可以不在物体上7.如图2-5所示,已知各物体的质量都相等且都静止不动,试在图上分别画出它们所受重力的示意图.8.质量分布均匀,形状是中心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点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情况有关.9.用手将质量为3kg的小球竖直向空中抛起,小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同时也受到小球对它的作用力.10.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左端截去20cm后,其重心向端移动 cm,若使重心向左移动4cm,则需要在端截去 cm长度.第三小节弹力一、知识结构: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在一定形变范围内,物体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叫做弹性形变。
形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 ②发生弹性形变3、弹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
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
下面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拉、挤、压(接触面光滑)判断的依据:假设法,可取走接触物,看另一个物体是否会动4、弹力的方向 :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或与形变方向相反几种弹力的方向:(1)轻绳的弹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拉力沿线的方向.如图1一10右图所示,T 1和T 2分别表示两细线对O 点的拉力。
(2)支撑面的弹力:①当两物体为“面与面”或“面与点”接触时,如图1-9所示,弹力N 1和N 2方向垂直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②当两物体是“点与点”,接触时,如图1-10左图所示,弹力N 1和N 2的方向过接触点且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受力物体。
(3轻杆产生的弹力: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平衡条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决定其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4)轻弹簧的弹力:胡克定律 F=kx 弹簧两端均受力F小结: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不是作用在自身上,而是A B作用在与它接触的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身上。
二、弹力衔接训练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C.一根铁杆用力弯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看不出有形变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D发生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弹力3.关于弹力方向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给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B.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将物体用绳吊在天花板上,绳受物体给的弹力方向是向上的。
D.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线而指向受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因为水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拿一细竹杆拨动水中漂浮的木块,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挂在电线下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5.用弹簧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对弹簧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B.弹簧对小球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C.小球拉弹簧的力和弹簧拉小球的力是一对平衡力D.小球对弹簧的拉力数值上等于小球的重力6.如图3-7,画出小球或杆受到的支持力和方向.7.汽车停在马路上,轮胎对地面产生的压力是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地面对轮船的支持力是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8.在一根弹簧下端悬挂重15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20cm,由此你能求得这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吗?当这根弹簧下端悬挂重21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度为22cm,则此弹簧原长为 cm,劲度系数为N/m 。
(均在弹性限度内)9.如图所示,两根原长都是10cm 的弹簧,劲度系数都是100N/m ,小球A 、B 的质量相等,均为100g ,若不计弹簧质量,而且两小球的直径不计,则悬点O 到B 之间的弹簧总长度是 cm 。
(g 取10N/kg)10.如图示,一个重600N 的人用300N 的力通过绳子和定滑轮拉一个静止在地面上重1 000N 的物体M ,则人受到_______力、________力和重力的作用,其大小分别为______N 、______N 、______ N 。
M 对地面的正压力大小为_______N 。
11.两长度相同的轻弹簧,其劲度系数分别为k1=1500N/m ,k2=2000N/m ,在它们下面挂上同样重物时,它们的伸长量之比x1:x2=________;当它们伸长同样长度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之比G1:G2=__________。
第四小节 摩擦力一、几个概念: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二、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不光滑;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处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分析物体A 所受摩擦力方向。
(v 表示物体A 的运动)分析得出:“相对”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四、摩擦力的大小:1、滑动摩擦力:两个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 F 与正压力N F 成正比,即N f F F μ=例1:如图,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重为N 20G A =的木块,木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4.0A =μ,使这个木块沿桌面做匀速运动时的水平拉力F 为多少?如果再在木块A 上加一块重为N 10G B =的木块B ,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B =μ,那么当A ,B 两木块一起沿桌面匀速运动时,对A 的水平拉力应为多少?此时B 所受的摩擦力多大?2、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滑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
(2)大小:据外力及运动状态决定 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max F F 0≤≤五、注意的问题:1、充分理解“相对”含义;2、摩擦力可充当动力和阻力;3、静止物体可受静或动摩擦力,运动物体也可受静或动摩擦力;4、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相对运动(趋势)与物体所受外力有无及方向无关;5、N 为正压力,可与重力无关;6、静摩擦力是被动力。
大小方向随外界条件即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7、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任何夹角例2下列关于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C.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D. 静止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一定为零变式2:运动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攀和匀速下滑时,他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上F 和下F ,那么它们的关系是( )。
A. 上F 向上,下F 向下,上F =下FB. 上F 向下,下F 向上,上F >下FC. 上F 向上,下F 向上,上F =下FD. 上F 向上,下F 向下,上F >下F小结: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例3: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B. 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C. 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D. 以上说法都正确例4:如图所示,用外力F 水平压在质量为m 的物体上(设受力F 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__;如将F 增大为3F ,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同步练习】1、用手握住竖直的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的重力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一定大于瓶子的重力2、 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B. 滑动摩擦力总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C. 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D. 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3、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5N ,把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向右拉木块。
(1)当弹簧测力计读数为1N 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方向________。
(2)当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1N 时,木块就要开始移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方向是________。
(3)开始运动后,使木块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为2N ,此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4)若使弹簧测力计在拉动木块运动中读数变为3N ,木块受到的是__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
(5)木块离开弹簧测力计继续滑动,这时受到的是__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