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

初一上学期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压轴题

1.综合与探究问题背景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将一副三角尺按图(1)所示位置摆放,分别作出∠AOC,∠BOD的平分线OM、ON,然后提出如下问题:求出∠MON的度数.

特例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从特例入手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将三角尺分别按图2、图3所示的方式摆放,OM和ON仍然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其中,按图2方式摆放时,可以看成是ON、OD、OB在同一直线上.按图3方式摆放时,∠AOC和

∠BOD相等.

(1)请你帮助“兴趣小组”进行计算:图2中∠MON的度数为°.图3中

∠MON的度数为°.

发现感悟

解决完图2,图3所示问题后,“兴趣小组”又对图1所示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明:由于图1中∠AOC和∠BOD的和为90°,所以我们容易得到∠MOC和∠NOD的和,这样就能求出∠MON的度数.

小华:设∠BOD为x°,我们就能用含x的式子分别表示出∠NOD和∠MOC度数,这样也能求出∠MON的度数.

(2)请你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求出图1中∠MON的度数.

类比拓展

受到“兴趣小组”的启发,“智慧小组”将三角尺按图4所示方式摆放,分别作出

∠AOC、∠BOD的平分线OM、ON,他们认为也能求出∠MON的度数.

(3)你同意“智慧小组”的看法吗?若同意,求出∠MON的度数;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2.如图1,已知面积为12的长方形ABCD,一边AB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1,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t>0)秒.

(1)长方形的边AD长为单位长度;

(2)当三角形ADP面积为3时,求P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多少;

(3)如图2,若动点Q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P

点出发时间相同。那么当三角形BDQ,三角形BPC两者面积之差为1

2

时,直接写出运动时

间t 的值.

3.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多少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4)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4.已知数轴上两点A、B,其中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使得AC+BC=n,则称点C叫做点A、B的“n节点”.例如图1所示:若点C表示的数为0,有AC+BC=2+2=4,则称点C为点A、B的“4节点”.

请根据上述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若点C为点A、B的“n节点”,且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求n的值;

(2)若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请你直接写出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

(3)若点E在数轴上(不与A、B重合),满足BE=1

2

AE,且此时点E为点A、B的“n节

点”,求n的值.

5.如图,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t 0)>.

()1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______,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t 秒后,点P 表示的数为______,点Q 表示的数为______; ()3求当t 为何值时,1PQ AB 2

=?

()4若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点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是否发

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线段MN 的长.

6.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B 是数轴上在A 左侧的一点,且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 ,点P 表示的数是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2)若点P 、Q 同时出发,求:①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多少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10,B 是数轴上位于点A 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数轴上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 为线段AP 的中点,N 为线段BP 的中点,在点P 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 从点B 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 、Q 同时出发,问点P 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 相距4个单位长度?

8.如图,数轴上有A , B 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a ,b ,且()2

25350a b ++-=.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当它到达B 点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返回往A 点运动,并持续在A ,B 两点间往返运动.在点P 出发的同时,点Q 从B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向左匀速运动,当点Q 达到A 点时,点P ,Q 停止运动.

(1)填空:a=,b=;

(2)求运动了多长时间后,点P,Q第一次相遇,以及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点P,Q停止运动时,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几次.(直接写出答案)

9.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1

CD AB

2

=,此时C点停止运动,

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

的值不变;②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

求值.

10.数轴上线段的长度可以用线段端点表示的数进行减法运算得到,例如:如图①,若点A,B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a,b(a

请你用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然后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C点.

(1)请你在图②的数轴上表示出A,B,C三点的位置.

(2)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

①当t=2时,求AB和AC的长度;

②试探究: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11.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且OA=10cm,OB=5cm.

(1)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求线段CO的长.

(2)若动点P、Q分别从 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4c m/s,点Q的速度为3c m/s,设运动时间为x秒,

①当x=__________秒时,PQ=1cm;

②若点M从点O以7c m/s的速度与P、Q两点同时向右运动,是否存在常数m,使得

4PM+3OQ﹣mOM为定值,若存在请求出m值以及这个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有两条射线OC、OD均从射线OA同时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OC旋转的速度为6度/秒,OD旋转的速度为2度/秒.当OC与OD第一次重合时,OC、OD同时停止旋转,设旋转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射线OC⊥OD?

12.阅读下列材料,并解决有关问题:

我们知道,

(0)

0(0)

(0)

x x

x x

x x

>

?

?

==

?

?-<

?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一结论来化简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例如化简式子|1||2|

x x

++-时,可令10

x+=和20

x-=,分别求得1

x=-,2

x=(称

1-、2分别为|1|

x+与|2|

x-的零点值).在有理数范围内,零点值1

x=-和2

x=可将全体有理数不重复且不遗漏地分成如下三种情况:

(1)1

x<-;(2)1

-≤2

x<;(3)x≥2.从而化简代数式|1||2|

x x

++-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1

x<-时,原式()()

1221

x x x

=-+--=-+;

(2)当1-≤2

x<时,原式()()

123

x x

=+--=;

(3)当x≥2时,原式()()

1221

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

21(1)

3(12)

21(2)

x x

x

x x

-+<-

?

?

=-≤<

?

?-≥

?

通过以上阅读,请你类比解决以下问题:

(1)填空:|2|

x+与|4|

x-的零点值分别为;

(2)化简式子324

x x

-++.

13.已知:如图,点M是线段AB上一定点,12

AB cm

=,C、D两点分别从M、B 出发以1/

cm s、2/

cm 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4

AM cm

=,当点C、D运动了2s,此时AC=________,DM=________;(直接填空)

()2当点C、D运动了2s,求AC MD

+的值.

()3若点C、D运动时,总有2

MD AC

=,则AM=________(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 BN MN

-=,求MN

AB

的值.

14.(阅读理解)

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优点.

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优点,但点D是(B,A)的优点.(知识运用)

如图②,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

(1)数所表示的点是(M,N)的优点;

(2)如图③,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15.如图①,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12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②所示的位置,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当OM平分∠BOC时,∠BO N= ;(直接写出结果)

(2)在(1)的条件下,作线段NO的延长线OP(如图③所示),试说明射线OP是

∠AOC的平分线;

(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摆放成如图④所示的位置,请探究∠NOC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

1.(1)135,135;(2)∠MON=135°;(3)同意,∠MON=(90°﹣1

2

x°)+x°+

(45°﹣1

2

x°)=135°.

【解析】【分析】

(1)由题意可得,∠MON=1

2

×90°+90°,∠MON=

1

2

∠AOC+

1

2

∠BOD+∠COD,即可

得出答案;

(2)根据“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可求出∠MOC+∠NOD,又∠MON =(∠MOC+∠NOD)+∠COD,即可得出答案;

(3)设∠BOC=x°,则∠AOC=180°﹣x°,∠BOD=90°﹣x°,进而求出∠MOC和∠BON,又∠MON=∠MOC+∠BOC+∠BON,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图2中∠MON=1

2

×90°+90°=135°;图3中∠MON=

1 2∠AOC+

1

2

∠BOD+∠COD=

1

2

(∠AOC+∠BOD)+90°=

1

2

90°+90°=135°;

故答案为:135,135;

(2)∵∠COD=90°,

∴∠AOC+∠BOD=180°﹣∠COD=90°,

∵OM和ON是∠AOC和∠BOD的角平分线,

∴∠MOC+∠NOD=1

2

∠AOC+

1

2

∠BOD=

1

2

(∠AOC+∠BOD)=45°,

∴∠MON=(∠MOC+∠NOD)+∠COD=45°+90°=135°;(3)同意,

设∠BOC=x°,则∠AOC=180°﹣x°,∠BOD=90°﹣x°,

∵OM 和ON 是∠AOC 和∠BOD 的角平分线,

∴∠MOC =

12∠AOC =12(180°﹣x °)=90°﹣1

2x °, ∠BON =12∠BOD =12(90°﹣x °)=45°﹣1

2

x °,

∴∠MON =∠MOC +∠BOC +∠BON =(90°﹣12x °)+x °+(45°﹣1

2

x °)=135°.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角度关系及运算的灵活运用和掌握,此类问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角进行理解.

2.(1)4;(2)-3.5或-0.5;(3)t 的值为1116、1316、138或11

8

.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AB 的长,由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即可求出AD 的长;

(2)由三角形ADP 面积为3,求出AP 的长,然后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点A 的左边;②点P 在点A 的右边.

(3) 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 3-3t .由|S △BDQ -S △BPC |=1

2

,解方程即可;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 3t -3.由|S △BDQ -S △BPC |=1

2

,解方程即可. 【详解】

(1)AB =1-(-2)=3.

∵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 ×AD =12,∴AD =12÷3=4. 故答案为:4.

(2)三角形ADP 面积为:12AP ?AD =1

2

AP ×4=3, 解得:AP =1.5,

点P 在点A 的左边:-2-1.5=-3.5,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 点P 在点A 的右边:-2+1.5=-0.5,P 点在数轴上表示-0.5. 综上所述:P 点在数轴上表示-3.5或-0.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Q 在B 的左边,则BQ =AB -AQ =3-3t .

S △BDQ =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

42

t ?=2t , 1(66)22

t t --=,680.5t -=±,解得:t =1316或11

16;

②若Q 在B 的右边,则BQ =AQ -AB =3t -3.

S △BDQ =12BQ ?AD =1(33)42t -?=66t -,S △BPC =12BP ?AD =1

42

t ?=2t ,

1(66)22

t t --=,460.5t -=±,解得:t =138或11

8.

综上所述:t 的值为1116、1316、138或11

8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3.(1)﹣14,8﹣5t ;(2)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3)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 点表示的数为8﹣22;点P 表示的数为8﹣5t ;(2)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①点P 、Q 相遇之前和②点P 、Q 相遇之后两种情况求t 值即可;(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则AC =5x ,BC =3x ,根据AC ﹣BC =AB ,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分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 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 表示的数为8,B 在A 点左边,AB =22, ∴点B 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t >0)秒,

∴点P 表示的数是8﹣5t . 故答案为:﹣14,8﹣5t ;

(2)若点P 、Q 同时出发,设t 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分两种情况: ①点P 、Q 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3t +2+5t =22,解得t =2.5; ②点P 、Q 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3t ﹣2+5t =22,解得t =3.

答:若点P 、Q 同时出发,2.5或3秒时P 、Q 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 (3)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Q ,

则AC =5x ,BC =3x , ∵AC ﹣BC =AB , ∴5x ﹣3x =22, 解得:x =11,

∴点P 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

(4)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 ①当点P 在点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

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4.(1)n= 8;(2)-2.5或2.5;(3)n=4或n=12.

【解析】

【分析】

(1)根据“n节点”的概念解答;

(2)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5节点”的定义列出方程分情况,并解答;

(3)需要分类讨论: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②当点E在线段AB上时,③当点E在

AB延长线上时,根据BE=1

2

AE,先求点E表示的数,再根据AC+BC=n,列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

(1)∵A表示的数为-2,B表示的数为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AC=2,BC=6,

∴n=AC+BC=2+6=8.

(2)如图所示:

∵点D是数轴上点A、B的“5节点”,

∴AC+BC=5,

∵AB=4,

∴C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A的右侧,

设点D表示的数为x,则AC+BC=5,

∴-2-x+2-x=5或x-2+x-(-2)=5,

x=-2.5或2.5,

∴点D表示的数为2.5或-2.5;

故答案为-2.5或2.5;

(3)分三种情况:

①当点E在BA延长线上时,

∵不能满足BE=1

2 AE,

∴该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 ②当点E 在线段AB 上时,可以满足BE=

1

2

AE ,如下图,

n=AE+BE=AB=4;

③当点E 在AB 延长线上时,

∵BE=

1

2

AE , ∴BE=AB=4,

∴点E 表示的数为6, ∴n=AE+BE=8+4=12, 综上所述:n=4或n=12. 【点睛】

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n 节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难度一般.

5.(1)20,6;(2)43t -+,162t -;(3)t 2=或6时;(4)不变,10,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数轴上两点距离先求得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中点公式可求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向右为正,所以-4+3t ;

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向左为负,16-2t.

(3)由题意,1

PQ AB 2

=表示出线段长度,可列方程求t 的值; (4)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求MN 的值不变. 【详解】

解:()

1点A 表示的数为4-,点B 表示的数为16,

A ∴,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41620--=,线段AB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416

62

-+= 故答案为20,6

()

2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

∴点P 表示的数为:43t -+,

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

∴点Q 表示的数为:162t -,

故答案为43t -+,162t -

()

13PQ AB 2

=

()43t 162t 10∴-+--=

t 2∴=或6

答:t 2=或6时,1

PQ AB 2

=

()4线段MN 的长度不会变化,

点M 为PA 的中点,点N 为PB 的中点,

1PM PA 2∴=

,1

PN PB 2

= ()1

MN PM PN PA PB 2

∴=-=

- 1

MN AB 102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本题的关键.

6.(1)﹣4,6﹣5t ;(2)①当点P 运动5秒时,点P 与点Q 相遇;②当点P 运动1或9秒时,点P 与点Q 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先标出点A ,然后根据B 在A 的左侧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确定点B ,由点P 从点A 出发向左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匀速运动,表示出点P 即可;

(2)①由于点P 和Q 都是向左运动,故当P 追上Q 时相遇,根据P 比Q 多走了10个单位长度列出等式,根据等式求出t 的值即可得出答案;

②要分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是点P 追上点Q 之前,第二种是点P 追上点Q 之后. 【详解】

解:(1)∵数轴上点A 表示的数为6, ∴OA =6,

则OB =AB ﹣OA =4, 点B 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 所表示的数为﹣4; 点P 运动t 秒的长度为5t ,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 所表示的数为:6﹣5t , 故答案为﹣4,6﹣5t ;

(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Q,

根据题意得5t=10+3t,

解得t=5,

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0+3a﹣5a=8,解得a=1;

当P超过Q,则10+3a+8=5a,解得a=9;

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

在数轴上找出点的位置并标出,结合数轴求追赶和相遇问题是本题的考点,正确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要漏解.

7.(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0)秒,

∴点P表示的数为10-5t;

故答案为-20,10-5t;

(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AB=15;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AB=1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

(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

②点P、Q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

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8.(1)25

-,35(2)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5;(4) 一共相遇了7次.

【解析】

【分析】

(1)根据0+0式的定义即可解题;(2)设运动时间为x秒,表示出P,Q的运动路程,利用路程和等于AB长即可解题;(3)根据点Q达到A点时,点P,Q停止运动求出运动时间即可解题;(4)根据第三问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即可解题.

【详解】

解:(1)25

-,35

(2)设运动时间为x秒

13x2x2535

+=+

解得x4

=

352427

-?=

答:运动时间为4秒,相遇点表示的数字为27

(3)运动总时间:60÷2=30(秒),13×30÷60=6…30即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

∵25305

-+=,

∴点P所在的位置表示的数为5 .

(4)由(3)得:点P运动了6个来回后,又运动了30个单位长度,

∴点P和点Q一共相遇了6+1=7次.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数轴的应用,难度较大,熟悉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9.(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AQ=PQ+BQ,∵AQ=AP+PQ,∴AP=BQ,

∴PQ=1

3 AB,

1

3 PQ AB

(3)②MN

AB

的值不变.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

∴CM=1

4 AB,

∴PM=CM-CP=1

4

AB-5,

∵PD=2

3

AB-10,

∴PN=12

23

(AB-10)=

1

3

AB-5,

∴MN=PN-PM=

1

12

AB,

当点C 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所以

1

1

12

12

AB

MN

AB A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0.(1)详见解析;(2)①16;②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的移动规律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即可;

(2)①当t=2时,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即可;

②先求出A、B、C点表示的数,然后利用定义求出AB、AC的长,代入3AC-4AB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1)A,B,C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①当t=2时,A点表示的数为-4,B点表示的数为5,C点表示的数为12,∴AB=5-(-4)=9,AC=12-(-4)=16.

②3AC-4AB的值不变.

当移动时间为t秒时,A点表示的数为-t-2,B点表示的数为2t+1,C点表示的数为3t +6,则:AC=(3t+6)-(-t-2)=4t+8,AB=(2t+1)-(-t-2)=3t+3,∴3AC-4AB=3(4t+8)-4(3t+3)=12t+24-12t-12=12.

即3AC﹣4AB的值为定值12,∴在移动过程中,3AC﹣4AB的值不变.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表示出对应点所表示的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1)CO=2.5;(2)①14和16 ;②定值55,理由见解析;(3)t=22.5和67.5

【解析】

【分析】

(1)先求出线段AB的长,然后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解答即可;

(2)①由PQ=1,得到|15-(4x-3x)|=1,解方程即可;

②先表示出PM、OQ、OM的长,代入4PM+3OQ﹣mOM得到55+(21-7m)x,要使

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方程即可;

(3)分两种情况讨论,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

(1)∵OA=10cm,OB=5cm,∴AB=OA+OB=15cm.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C=AB=7.5cm,∴CO=AO-AC=10-7.5=2.5(cm).

(2)①∵PQ=1,∴|15-(4x-3x)|=1,∴|15-x|=1,∴15-x=±1,解得:x=14或16.

②∵PM=10+7x-4x=10+3x,OQ=5+3x,OM=7x,∴4PM+3OQ﹣

mOM=4(10+3x)+3(5+3x)-7mx=55+(21-7m)x,要使4PM+3OQ﹣mOM为定值,则21-7m=0,解得:m=3,此时定值为55.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根据题意得:6t-2t=90,解得:t=22.5;

②如图2,根据题意得:6t+90=360+2t,解得:t=67.5.

综上所述:当t=22.5秒和67.5秒时,射线OC⊥O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

12.(1) 2

x=-和4

x= ;(2)

35(4)

11(43)

35(3)

x x

x x

x x

--<-

?

?

+-≤<

?

?+≥

?

【解析】

【分析】

(1)令x+2=0和x-4=0,求出x的值即可得出|x+2|和|x-4|的零点值,

(2)零点值x=3和x=-4可将全体实数分成不重复且不遗漏的如下3种情况:x<-4、-4≤x<3和x≥3.分该三种情况找出324

x x

-++的值即可.

【详解】

解:(1)2

x=-和4

x=,

(2)由30

x-=得3,

x=由40

x+=得4

x=-,

①当4

x<-时,原式()()

32435

x x x

=---+=--,

②当4

-≤3

x<时,原式()()

32411

x x x

=--++=+,

③当x≥3时,原式()()

32435

x x x

=-++=+,

综上所述:原式

()

35(4)

11(43)

353

x x

x x

x x

?--<-

?

=+-≤<

?

?+≥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化简方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绝对值化简方法. 13.(1)2

AC cm

=,4

DM cm

=;(2)6

AC MD cm

+=;(3)4

AM=;(4)1

3

MN

AB

=或1.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知,CM=2cm,BD=4cm.

∵AB=12cm,AM=4cm,∴BM=8cm,∴AC=AM﹣CM=2cm,DM=BM﹣BD=4cm.

故答案为2,4;

(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

∵AB=12 cm,CM=2 cm,BD=4 cm,∴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

(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BD+MD=2(MC+AC),即MB=2AM.

∵AM+BM=AB,∴AM+2AM=AB,∴AM=1

3

AB=4.

故答案为4;

(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AN﹣BN=MN.

又∵AN﹣AM=MN,∴BN=AM=4,∴MN=AB﹣AM﹣BN=12﹣4﹣4=4,

∴MN

AB

=

4

12

=

1

3

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N﹣BN=MN.

又∵AN﹣BN=AB,∴MN=AB=12,

∴MN

AB

=

12

12

=1.

综上所述:MN

AB

=

1

3

或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4.(1)2或10;(2)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解析】

【分析】

(1)设所求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分优点在M、N之间和优点在点N右边,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优点的定义可知分三种情况:①P为(A,B)的优点;②P为(B,

A)的优点;③B为(A,P)的优点.设点P表示的数为x,根据优点的定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t的值.

【详解】

解:(1)设所求数为x,

当优点在M、N之间时,由题意得x﹣(﹣2)=2(4﹣x),解得x=2;

当优点在点N右边时,由题意得x﹣(﹣2)=2(x﹣4),解得:x=10;

故答案为:2或10;

(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则PA=x+20,PB=40﹣x,AB=40﹣(﹣20)=60,

分三种情况:

①P为(A,B)的优点.

由题意,得PA=2PB,即x﹣(﹣20)=2(40﹣x),

解得x=20,

∴t=(40﹣20)÷4=5(秒);

②P为(B,A)的优点.

由题意,得PB=2PA,即40﹣x=2(x+20),

解得x=0,

∴t=(40﹣0)÷4=10(秒);

③B为(A,P)的优点.

由题意,得AB=2PA,即60=2(x+20)

解得x=10,

此时,点P为AB的中点,即A也为(B,P)的优点,

∴t=30÷4=7.5(秒);

综上可知,当t为5秒、10秒或7.5秒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理解优点的定义,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5.(1)60°;(2)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3)30°.

【解析】

整体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角的和差关系计算;(2)计算出∠AOP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判断;(3)根据∠AOC,∠AON,∠NOC,∠MON,∠AOM的和差关系即可得到∠NOC 与∠AOM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1)如图②,∠AOC=120°,

∴∠BOC=180°﹣120°=60°,

又∵OM平分∠BOC,

∴∠BOM=30°,

又∵∠NOM=90°,

∴∠BOM=90°﹣30°=60°,

故答案为60°;

(2)如图③,∵∠AOP=∠BOM=60°,∠AOC=120°,

∴∠AOP=1

2

∠AOC,

∴射线OP是∠AOC的平分线;

(3)如图④,∵∠AOC=120°,

∴∠AON=120°﹣∠NOC,

∵∠MON=90°,

∴∠AON=90°﹣∠AOM,

∴120°﹣∠NOC=90°﹣∠AOM,即∠NOC﹣∠AOM=3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