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姬姆莎染色
B. Clarridgeiae电镜照片
B.Henselae
B.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bacilliformis
从盈江黄胸鼠体内分离到的巴尔通体
培养特性
• 从样本中分离巴尔通体需要特别的培基, 有多种营养成份(胰蛋白酶、心脑浸液) 的血或者巧克力琼脂。 • 培养时间长:经过1~3周时间才能看到菌 落生长 。 • 培养温度为35℃,并要求有很高的湿度。 除B. bacilliformis外,其它巴尔通体的培 养还需要孵箱内有5%的CO2。
巴尔通体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 根瘤菌目(Rhizobiales) 巴尔通体科(Bartonellaceae) 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已知巴尔通体菌 目前已经命名的巴尔通体一 共有20个种,其中B. vinsonii 有三个亚种,详见后表。
预防及控制
• 杆菌样巴尔通体 (B. bacilliformis) • 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 • 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 • 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 elizabethae )
杆菌样巴尔通体 (B. bacilliformis)
在南美,杆菌样巴尔通体感染(Lutzomyia 疣) 的唯一暴露的危险因子是被白蛉叮咬。由于传播 媒介受栖息地环境的地理条件的限制,这种细菌 曾经被认为是在安弟斯山脉高海拔地区呈地方性 流行。但是,近年来的许多报导显示,以白蛉为 传播媒介引起的Oroya 热,在许多低海拔地区也 有暴发流行,因此在南美,杆菌样巴尔通体是一 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在人和吸血昆虫白蛉间广 泛传播。并且流行有一定周期性,4年左右爆发一 次,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南美洲流行区
在南纬 9~16度之间。southern Colombia、Ecuador、Peru(Bolivia and northern Chile) 。 分布于安第斯山脉(Andes )西坡,海 拔在500 ~ 3,000 米之间的地区。
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向纵列带: 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 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 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海拔300~ 5000米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 33%,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 面积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脉由 几条平行山岭组成,山体最宽处达400千米,全 长约9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 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 安第斯山脉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 空加瓜山海拔6960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
流行病学及控制
• 宿主 • 媒介及传播途径 • 预防及控制
宿 主
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巴尔通体已经从 许多种类的动物体内分离或者检测到,已 确定和潜在的宿主有:猫、狗、兔、牛、 啮齿动物,以及野生动物如:野生猫科动 物(美洲野猫、美洲狮和山狮)、草原狼、 鹿、麋鹿和狐狸。一些新的巴尔通体被发 现能感染多种温血(狗、啮齿动物)和冷 血(爬行类、两栖类)脊椎动物。最近在 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了B. henselae 。
白 蛉
白蛉(sand flies)属双翅目、长角亚目 (Nematocera)、白蛉科(Phlebotomidae)。 世界已知有白蛉600余种,我国已报告40余 种(亚种)。
目前普遍公认的巴尔通体的感染传播周期是: 宿主被感染后,细菌在局部(niche)进行繁殖, 如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 大约每隔5天,在内皮细胞中的部分细菌释放 进入血液,并感染红细胞。细菌在红细胞内的膜 质细胞器(phagosomal membrane)中进行 复制。巴尔通体在红细胞内繁殖到一定数量以前, 红细胞仍然维持“正常的工作”。 当吸血节肢动物再次叮咬宿主时,在红细胞 内寄生的巴尔通体随之进入传播媒介体内。如此 反复,形成媒介和宿主间的传播链。传播媒介是 吸血节肢动物,保存宿主(reservoir)是哺乳动 物。
巴尔通体 Bartonella
• • • •
分类学(Taxonomy) 细菌学(Bacteriology) 流行病学及控制(Epidemiology & Control) 临床诊断及治疗(Clinic diagnose & treatment)
概 述
巴尔通体是一群广泛寄生在哺乳动物体 内的革兰氏阴性,变形球杆菌(Pleomorphic coccobacillus)。已经证实其中一些和人类 疾病有关。巴尔通体(Bartonella) 是由秘鲁 细菌学家 Alberto Barton,1909年首次从奥 罗亚热(Oroya)病人的红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微 生物,他当时认为病原体就是这种原核生物, 后来的研究工作证实了正是由于这种杆菌引 起了疾病,于1913(4年后)年正式命名为巴 尔通体(Bartonella)。
菌落形态
巴尔通体菌落很小,直径在0.5~3mm 之间,圆形的白色或者灰白色,菌落有半 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菌落生长一段时间后, 从干燥变为粘稠。刚分离培养的菌落附着 在培养基上呈并凹陷状,这种性状经过几 代体外培养后消失。次代接种,只需要2~ 5天就能看到菌落。这种菌落的变异是由细 菌表面抗原结构的变异引起的。
• 传播途径是通过猫的抓、咬和感染跳蚤的叮咬。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跳蚤可能也是一种中间宿主。 B. henselae 是目前已知巴尔通体菌中,唯一可 以不通过节肢动物,就能直接感染人的细菌。在 我国,已有多例猫抓病的临床报导,栗冬梅等人 从山东省家猫中分离到了B. henselae。 • 控制措施: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d) 者,避免密切接触猫、狗等动物。使用抗生素治 疗被感染的猫和人,预防接种猫并杀灭猫的寄生 蚤。目前还没有人用疫苗,但在国外,猫的预防 疫苗已经开始使用。
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
• B. henselae感染人类,全世界许多国家和 地区均有报导,已从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 体内分离到,是目前所有巴尔通体病中流 行地区最广的猫抓病(CSD)病原体。有 数据显示,B. henselae 感染引起的巴尔 通体病,接触猫是最重要的暴露因子。在B. henselae引起的猫抓病患者中,有89%的 形成菌血症。此外,从美国和日本的调查 中发现,家猫(所有年龄)中巴尔通体的 携带率在9~41%。
培养一周左右的菌落形态
培养8周后的菌落形态
生化反应
巴尔通体在生理学上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 地方,它是非发酵需氧菌,不发酵葡萄糖;氧化 酶试验阴性;尿素酶试验阳性。在标准生化实验 中,巴尔通体是生长在不含血液成份的环境中, 因此利用生化试验鉴定巴尔通体是没有决定性的 意义,所以实验结果的评价一定要慎重。如果培 养基中加了血液成份,实验结果就会显示细菌分 解碳水化合物(乳糖、麦芽糖、蔗糖)而产酸。
• B. clarridgeiae • B. alsatica
• B. tribocorum
• • • • • • •
B. koehlerae B. schoenbuchensis B. bovis B. caprepli B. washoensis B. chomelii B. vinsonii. vinsonii B. vinsonii. arupenis B. vinsonii. Berkhoffii
Dr. Alberto L. Barton (1871-1950) 秘鲁细菌学家
历
史
目前已知的巴尔通体中,有些 曾经被划在立克次体科中罗沙利巴 体属,但通过对其基因序列的研究, 发现它们16S rRNA基因序列和巴尔 通体高度相似,证明了它们和巴尔 通体之间的同源性,并重新划归巴 尔通体属。
巴尔通体分类学位置
我们用梅里埃全自动细菌检测仪测定: • 糖发酵试验:检测报告显示,测试菌株不 分解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 单糖,不分解三糖棉子糖。不分解10%乳 糖,但能分解乳糖、麦芽糖、蔗糖等双糖。 • 醇发酵试验:检测巴尔通体菌株不能分解 甘露醇、山梨醇、肌醇、侧金盏花醇等醇 类。
• 氨基酸利用:培养一周的巴尔通体不利用赖氨酸、 鸟氨酸、苯丙氨酸及精氨酸,而培养三周后的巴 尔通体开始利用精氨酸。 • 硫化氢试验:测试菌株不能分解含硫氨基酸生成 硫化氢。 • 酶类试验:检测菌株氧化酶试验阴性。检测菌株 尿素酶试验阳性,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检测菌 株β-半乳糖甘酶试验阴性。 • 其它:测试结果表明测试菌株能产生多粘菌素。 培养一周的巴尔通体不利用丙二酸盐、枸椽酸盐, 而培养三周后的巴尔通体则利用。
巴尔通体病 Bartonellosis
• 概念扩展,最早巴尔通体病是指南美洲流 行的卡里翁氏病Carrion‘s Disease,现 在凡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都 可称之为巴尔通体病。 • 猫抓病 、卡里翁氏病(秘鲁疣)、菌血综 合症、心内膜炎、神经性视网膜炎、BA、 BA等。
Daniel A. Carrion (1858-1885) 秘鲁医学生
形态染色
巴尔通体是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抗酸(non-acid fast),多形性杆菌(pleomorphic rods)。巴尔通体不 易被碱性红染色,但容易被姬姆萨(Giemsa)或姬姆奈茨 (Gimenez)染色。细菌呈球杆菌或者纤细、微弯曲,两极 稍粗的杆菌。细胞可以呈球菌样、珠状、或者排列成链状。 有时能观察到环形(环形窗体)和停车场汽车样聚集 (autoaggregates)。最大的细胞也不超过3μ m,测量多 数细菌的大小在0.5 μ m × 1.0 μ m~0.5 μ m × 2.0 μ m之间。
巴尔通体的分类变迁
巴尔通体 能引起人类疾病(human-specific) 的巴尔通体。 引起动物疾病(animal-specific) 或能在动物间传播(zoonotic)的 巴尔通体两类组成。
致病巴尔通体
已知的20种巴尔通体,发现有9种和人类疾 病有关。其中三种巴尔通体B. bacilliformis、B. quintana、B. henselae与人类的疾病的关系已 经明确,其余6种巴尔通体 (含B. vinsonii subsp. vinsonii亚种),已通过间接方法或者从 一些个案病例报导中证实。总之,他们与人类疾 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其余的11种 的巴尔通体仅仅只是从动物体内分离到。
媒介及传播途径
大多数致病巴尔通体是通过某种昆虫 媒介传播给人的,已知的昆虫有:白蛉、 跳蚤、蜱、虱及恙螨(mites)。在猫抓病 中,病原体可经过机械损伤从猫传入人体。 这个过程中,猫蚤带有病原体的粪便污染 了猫爪,并通过猫爪对人体的机械损伤而 传入人体内。而跳蚤则是猫与猫之间传播B. henselae的媒介。猫蚤和猫抓病之间流行 病学分析,进一步支持带有病原体的猫蚤 粪便污染了猫抓导致人类感染B. henselae 的观点。
• 在南美洲流行地区,人群中某些个体很高 的血清阳性率和带菌率,有力证明这些个 体已成为病原体的保存宿主(reservoir)。 • 传播媒介:白蛉(Sandflies)属双翅目毛蛉 科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是一类体 小多毛的吸血昆虫。我国虽然没有该病的 报导,但仍然有媒介昆虫的分布,已知全 世界白蛉有500多种,我国已报告近40种。 • 最好的控制措施是用杀虫剂杀灭白蛉。使 用抗生素能降低Oroya 热的病死率。该病 目前还没有预防的疫苗。
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
(Bartonella and Bartonellosis)
白鹤鸣
前
言
2004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召开的全国新 出现传染病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报告,近 30年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病原体及相关传 染病已近40种,其中在我国发生流行的有 14种。SARS、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 菌(O157:H7、O139)、霍乱、军团病、 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丙型肝炎、庚 型肝炎、戊型肝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 毒腹泻、禽流感、巴尔通体感染等14种 。
已命名的巴尔通体菌株
• • • • • • • • • B. B. B. B. B. B. B. B. B. bacilliformis henselae quintana elizabethae talpae peromysci grahamii taylorii doshiae • B. birtles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