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增补版】《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教学文案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
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练习题(一)1.第1题“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A.教师、学生、课程B.教师、学生、教材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D.教师、学生、环境答案:A2.第2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A.萌芽期、建立期和繁荣期B.古代、近代和现代C.原始、古代和现代D.原始、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答案:A3.第3题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是A.教师、课本、课堂B.学生、经验、活动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答案:B4.第4题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A.泰勒B.司腾浩斯C.沃克D.施瓦布答案:A5.第5题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赫尔巴特C.施瓦布D.夸美纽斯答案:C6.第6题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A.学科设计B.生活领域设计C.科目设计D.学习者中心设计答案:B7.第7题在某一教学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就是A.教学内容B.教学模式C.教学形式D.教学方法答案:B8.第15题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答案:A9.第16题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B.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授课答案:D10.第17题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A.昆体良B.夸美纽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11.第18题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A.杜威B.赫尔巴特C.布鲁纳D.罗杰斯答案:C12.第19题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是A.《理想国》B.《论语》C.《学记》D.《雄辩术原理》答案:C13.第27题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A.课程决策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答案:A14.第28题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者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类型是A.绝对评价B.相对评价C.他评价D.元评价答案:A15.第29题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答案:C16.第30题“四要素说”认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是A.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条件B.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和目的D.教师、学生、环境和反馈答案:A17.第8题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西方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等四种不同主张。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
(Oo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考试资料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开展第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因而,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两次我别一哲学的甄别、心理学的甄别。
为准确又清楚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所构成的“二维图表”.③学习经验: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响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第一,为到达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给学生有时机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时机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第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响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到达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如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连续性: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序列性:整合性:指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⑥泰勒认为评价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方案实际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只是到达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替代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1 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奉献。
(2)过程模式①由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
②对目标模式的批判-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目标模式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③过程模式的根本内容D 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舞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 ⑤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制造作用。
3)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④过程模式的价值和特点:把学生主体性、制造性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舞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
华师网院期末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1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注意区分:影响课程的因素。
课程实施。
2在范例教学论中,克拉夫基认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作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答案:(1)基本原理分析;(2)智力作用分析;(3)未来意义分析;(4)内容结构分析;(5)内容特点分析。
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答案:(1)确定教育宗旨;(2)组建开发行动队伍;(3)确立主题;(4)营造民主开放的环境;(5)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4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注意区分:目标分类、表意目标的功能、表意目标的表述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
5你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你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哪些特点?)答案:从教学目标实现、教师方法变化得当且影响力强、学生专心学习并且集体学习成效好、课堂生态环境良好、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和气氛活跃、信息传递清晰无误且生动有趣、等几方面谈都可以,能涉及到其中五个方面得5分。
……(P516-517)6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中,赞科夫主张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原理是什么?(1)“工具理性还原”的人性主张;(2)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3)整体心灵的培育;(4)课程与教学开放性的建构;(5)整合课程形态的孕育。
7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第一章~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课程指广义: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狭义:具体一个学科科目.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3.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旳总和。
课程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那些课程。
6.校本课程开发广义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与教育理想。
狭义则特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7.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8.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种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填空1.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一般原理,价值与策略问题的学科,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
主要研究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研究规律,确立价值与优化技术。
3.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4.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5.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17-26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期末复习提纲一、解释概念课程、课程内容、课程计划、隐性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校本课程、教育方针、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发现学习、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开放教学、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表现性测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管理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潜在课程功能的是( )。
A( 激励功能 B( 情感愉悦功能C( 个体素质发展功能 D(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功能2(“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3(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4. 以下不属于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
A.行为目标B.发展目标C.表现目标D.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5(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
A.普遍性B.精确性C.规范性D.模糊性6.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
A.复习 B.实践C.方法D.拓展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8. ( )是一种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技巧。
A. 演示法B. 研究法C. 谈话法D. 练习法 9(尝试教学法是我国( )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
A.卢仲衡B.魏书生C.黎世法D.邱学华10(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三、发展历史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与功能;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教学设计;教学专业化。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一)涵义(二)取向价值取向;形式取向(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二、课程内容(一)涵义(二)取向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三)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五、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评价一、课程实施(一)涵义(二)取向(三)途径——教学(四)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二、课程评价(一)含义(二)课程评价的功能(三)课程评价的类型(四)课程评价的过程和阶段(了解)(五)课程评价的对象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涵义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三、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四、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四个经典问题或四个步骤。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六、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第六章教学基本理论一、教学的涵义二、教学的类型三、教学形式的发展历史四、教学追求的发展历史第七章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对照)(一)涵义(二)教学目标的功能(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四)教学目标的编写二、教学功能个人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第八章教学模式一、涵义二、结构与特点三、常用的教学模式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九章教学方法一、涵义二、分类三、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优缺点四、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十章教学手段一、涵义二、教学手段的功能三、常用的教学手段四、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一、涵义二、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优缺点及各自补救措施。
华师《课程和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1. ()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
A. 夸美纽斯B. 拉特克C. 赫尔巴特D. 杜威满分:2 分2. ()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A. 自主型教学方法B. 提示性教学方法C.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D. 课堂讨论满分:2 分3. 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是()。
A. 国家课程B. 地方课程C. 校本课程D. 必修课程满分:2 分4.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A. 表现性目标B. 教学性目标C. 生成性目标D. 行为性目标满分:2 分5. ()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A. 呈现B. 展示C. 示范D. 提示型教学方法满分:2 分6. 表现性目标的本质上是对()的追求A. 工具理性B. 解放理性C. 实践理性D. 技术理性满分:2 分7. 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
A. 执行者B. 开发者C. 监督者D. 评价者满分:2 分8. 差别模式是由()于1969年提出的。
A. 斯太克B. 普罗沃斯C. 古巴D. 林肯满分:2 分9. 当课程组织谋求学科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方面,即是()A.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B.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C.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D. 学生取向的课程组织满分:2 分10. 班级授课组织便于发挥()作用。
A. 教师的主导作用B. 学生的作用C. 学生的创造性D. 书本的作用满分:2 分11. 目标达成模式是课程专家在著名的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A. “智力测验研究”B. “校车运动”C. “学前补偿计划”D. “八年研究”满分:2 分12. 学术中心课程理论的实践基础是()A. 社会效率运动B. 八年研究C. 科学测验运动D. 学科结构运动满分:2 分13. ()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A. 呈现B. 展示C. 示范D. 口述满分:2 分14. 在课程研究史上,是()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A. 斯腾豪斯B. 布鲁纳C. 瓦根舍D. 奥苏伯尔满分:2 分15. 建构主义的过程中,()是知识建构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名词解释: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课程与教学论经典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4、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 在博比特看来, 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 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 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 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 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 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 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 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 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答: 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 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 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2024-2025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现代教学手段的网络化是指( )。
A. 教学媒体可以随时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B.教学媒体所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随时随地再现出来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任意组合使用D.国际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快速发展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3.( )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4.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 )。
A.民主化 B.多元化C.规范化 D.差异化5.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____,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7.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因此要完善教师____体系,促进教师____成长。
8.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它注重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____,体现对____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9.广义的课程管理,是包括部门和____.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____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0.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____,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在横向价。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
具体表现: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 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 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是课程在课堂层面的 实施。
可编辑ppt
24
(四)循环关系
观点: 认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一种互为反馈 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是分开的, 但是它们是相互循环的,存有延续的循环 关系,即课程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也对 课程产生影响,彼此相互调试与改良。
功能: 有助于教学研究者了解教学现实,从中积累经验,提 出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
分类: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 查。
程序步骤: 提出问题—搜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与研究目的— 选取标的母群体—选取搜集资料的方式与工具—抽样— 进行正式调查—资料分析可并编辑讨ppt 论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 32
优缺点: 强调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 重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 与组织,能够兼顾课程过程与课程结果、预期与 未预期的经验。但是,该课程观在实际中也带来 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和评价标 准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弊病。
可编辑ppt
10
4.课程即“计划”
观点: 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观点, 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 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 动和评价等。
特点: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 主体的重要性;
b.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 施课程;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水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一、填空:1.一般来说,课程是一套有目的和可执行的计划,根据特定的社会需求和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培养下一代。
应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有一套具体的实施策略,并有相应的评估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从文献课程到教学活动的转变。
它在教学活动中反映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们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习者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独立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4.正式和非正式课程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和道德,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5.赫斯特将人类知识分为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思想的理解、道德判断和意识、审美经验、宗教观点和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另一类是在具体设计之前的理论研究和准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来自三个来源:学习者、校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复习模式和自然设计模式。
9.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学者一般将课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行为取向、生成取向和表达取向。
10.布鲁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的研究。
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认知场”、“情感场”和“技能场”。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和解决过程中产生的。
它们是学生和教师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经验成长的方向感。
20世纪70年代,施泰因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型。
13.施泰因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最好的发展手段不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而是通过批评和实践。
14.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课程的内容,即决定教什么和如何呈现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连续性、有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
华师教学论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必修内容上分为五个模块,其中数学1的内容是:集合、函数的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一)。
3 数学教学讲授法的五个环节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4 数学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5 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代数思想、集合与对应、函数与方程、数与形、模型、化归、分类、极限等。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包括解决问题,请你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十条基本理念,包括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请谈谈你的理解。
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必须强调本质理解。
而形式化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但数学的形式化有层次,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的局限性必然要求数学的形式化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8 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
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思维的教学、解题的教学、数学探究的教学。
9 谈谈你对“形式表达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数学教学原则的理解。
这一原则反映了数学自身的价值,又反映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是针对数学课程的数学特征与教育特征之间的矛盾关系提出的基本要求。
学习形式化表达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但不能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知识点集锦
课程与教学论一、课程与教学目标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②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是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扫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最求学生的多元性。
3.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基本原理: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即“泰勒原理”。
内容是:①确定教学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教育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②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③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
一种是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
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学各环节,如上课、作业、考试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3、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答:1、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质量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答: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2、为了达到这些教育目标所能提供的教育经验是什么?
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被得以实现?
5、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影响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观念可谓阻挡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认知根源。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规划的实施。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
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
三、学校课程的领导:对课程规划提出“美好的愿景”并对变革参与者的情意与
行为进行持续关注给予以合适“干预”。
四、学校政策:着重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政策,对学校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
量切实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教学过程的动力
答: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从教学中产生的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其内部动力是教学过程的内部矛盾,是指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爱好等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外部动力即教学的外部矛盾,指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和期望与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7、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答: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完成的。
研究目的的确立,方法的抉择体现其研究的实践性特征。
研究主体的形成,研究结果的表达体现其教师主体性的特征。
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减轻学生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加强情意教学,培养高尚情操
9、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本化管理
答: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1、管理要依靠人,依靠学校师生员工;2、管理中要尊重人;3、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二.创新人本管理制度:给教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做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变革管理方式:强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尊重人格,顺应环境,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
10、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局限性:1、学生的个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缺乏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1、教学过程的性质和特点
答: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认知过程而且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
三、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值得哦学习的过程、是以个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四、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和多边交流的过程。
12、怎样进行日常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进和完善
答:一、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素养
二、日常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教育性”与“教学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教学性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域,教育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
而且教学具有教育性,也是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日常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建”与“发展”问题:发展是对原有事物进行质和量的提升与扩充;重建是在对原有事物特质彻底否定的前提下创生新的质和量。
重建和发展二者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进的。
华中师范大学2007 –2008学年第2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课程编号任课教师
一、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
准中,对教学目的进行了规定:学习物理学知识及其
应用,了解物理学与以及物理学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
2.从广义上讲,物理课程不仅包括课程,也包含课程。
而物理学科课程又以课程和课程出现。
3.科学探究的要素是: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评
估,。
4.学习的两种方式是、。
5.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原则。
6.教学过程中的三要素是、、。
7.科学评价考试命题的四项指标是:信度、、、难度和区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