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选择问句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选择问句研究概述
选择问句是汉语疑问句中最富特色的一类,选择问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古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不仅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指出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标签:选择问句古代汉语研究概述
1942年至1944年,吕叔湘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将以往对疑问句的研究主要依托虚词转向对疑问句本身的研究。

吕叔湘把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和“是非问(包括抉择问句)”两大类,并指出反复问句(正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选择问句这一问句类型,进而也引发了汉语语法史研究者们对其研究的兴趣。

对古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的研究方面,包括不同时期选择问句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的发展以及句末语气词的运用情况。

对正反问句的研究除涉及上述问题,还包括对句中助词、动词结构在句末否定词前后的重复与省略的研究,着力最多的是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的研究。

一、古汉语选择问句的历时研究
梅祖麟的《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1978)是较早的研究选择问句来源的论文。

主要讨论了汉语选择问句法从5世纪到12世纪的历史,指出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具有的三个特征和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几种句式:N1VP1为(N2)VP2(乎/也)、N1为VP1(也/耶)为VP2(乎/耶)、N1VP1(N2)VP2、N为VPNeg 等在五世纪已经成型,并总结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来源。

该文例证丰富,分析深入,但仍存在缺陷,李崇兴、柳士镇、何亚南、刘开骅等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曾提出商榷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选择问句的性质问题。

梅祖麟认为,“选择问是把两种假设的情况并列,让对方选择”;李崇兴(1990)认为,“选择问是把两种断定、揣测、拟议的情况并列,让对方选择”。

2.关于选择关联词“为”的来源问题。

这也是语法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梅祖麟认为“为”的选择关联词的用法与它用作假设词有关,是由假设词引申来的。

李崇兴、柳士镇、何亚南、刘开骅等认为“为”的选择关联词的用法是由它的判断词用法引申来的。

3.“为”字进入选择问句的时代问题。

梅祖麟认为:“用‘为’的选择问是五世纪的现象。

”李崇兴认为是公元三世纪出现的现象。

何亚南从东汉汉译佛经中发现了若干用例,把“为”进入选择问句的时代定在“公元二世纪中期甚至更早一点,
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4.选择关联词“为是”“为当”“为复”中“是”“当”“复”的性质问题。

“为是”“为当”“为复”是中古选择关联词“为”产生之后新兴的选择关联词。

梅祖麟认为“是”“当”“复”只是把单音节的“为”变成双音节,缓和语气,原意保留不变,是汉语复音化的结果。

也就是把它们都当作了构词后缀。

对于“为是”“为当”“为复”中“是”“当”“复”的性质,李崇兴、柳士镇、刘开骅都有论述,并且观点相同。

柳士镇(2002)的论述最为精辟,他认为:“为复”中的“复”是后缀性质,而“为当”“为是”中的“当”“是”则有不同,它们并非以后缀的身份进入双音节语词的形式之中,其自身仍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为当”中的“当”兼有论量和将拟意味,“为是”中的“是”来源于判断词,有更明显的判断意味。

总之,梅文虽存在问题,但为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做了开山辟路的工作。

祝敏彻的《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1995)归纳出上古汉语选择问句的十一种句式和正反问句的四种句式,近代汉语的选择问句有两种用法,正反问句有八种用法。

通过对上古、近代选择问句、正反问句的对比认为上古选择问句多,正反问句少,近代恰好相反;正反问句上古句式简单,近代则句式复杂;上古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界限分明,无交叉现象,近代有交叉现象。

该文虽对上古和近代汉语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做了详尽的归纳和分析,但却没有论及中古这一选择问句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对于文题而言,实属缺憾。

刘子瑜的《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1998)从甲骨文材料入手,选取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献作为基本研究材料,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反复问句的演变发展进行了宏观的动态描述,并总结了其演变发展的基本情况:先秦至六朝,反复问句是“VPNeg”“VPNegVP”式并存;唐以后,“VPNegPRT”式消失,“VPNeg”式为主要形式,“VPNegVP”式继在秦墓竹简中出现后又在唐代重现是此期反复问句的一个重要变化;宋元明清时期,“VPNegVP”式是汉语反复问句的主要形式。

该文还论及了反复问句的来源问题和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1.反复问句的来源问题。

“VPNeg”正反问句的来源:刘子瑜认为汉语反复问句的来源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由甲骨文时代就已有的语义正反相对的并列选择问句脱落句末语气词发展而来,其过程一直持续到六朝;二是通过处于包孕地位的“VPNeg”并列式动词结构发生重新分析而产生。

“VPNegVP”正反问句的来源:冯春田的《秦墓竹简选择问句分析》(1987)一文发表后,证明“VPNegVP”正反问句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已经存在,朱德熙、刘子瑜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事实。

这种句式在秦简以后突然在文献中消失,匿迹千年之后在唐五代又重新出现了。

对于这个现象,朱德熙(1985)的解释是:“云梦秦简反映的是当时的一种西北方言。

由于传世文献大都是用标准语写成的,方言,特别是方言句法很少有机会得到反映。

”刘子瑜的解释是:即使承认秦简是西北方言材料的反映,其或多或少带有同时代共同语的特征;很难证明唐以前的白话文献中没有“VPNegVP正反问句的存在。

何亚南(2001)认为:在表述力求精确或不嫌繁复的情况下,“VPNegVP”正反问句被采用是有可能的;受法律文件这一文体所限,为表述精确而采用的一种特殊句式。

2.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关于VPNeg正反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柳士镇、吴福祥、何亚南、遇笑容和曹广顺等在讨论中古正反问句或者讨论语气词“麽”的历史来源时,多少都有所论及。

刘开骅(2006)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定式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带反诘语气副词的反诘问句末尾的否定词一般已经虚化;选择问句里选择项末的否定词已经虚化;带测度副词的测度问句末尾的否定词已经虚化;带疑问语气副词“宁”的反复问句末尾的否定词没有虚化;除前四种情况,反复问句“VP不”中的“不”没有虚化。

二、古汉语选择问句的共时研究
对选择问句的共时研究,近代汉语研究领域较多。

中古:日本学者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87)涉及到了“不”“否”“未”“无”的正反问句和“VP不VP”正反问句以及“为复”式选择问句;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1992)讨论了中古汉语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的新形式。

近代:冯春田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000)设有选择问句式和反复问句式的专门章节,讨论了这两类疑问句从唐五代至明清之际的发展流变,其中对“不”“未”“无”字句着力很多。

徐正考的《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1988)和《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1996),分别将唐五代和清代的选择问句分为简式和繁式两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对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三、专书选择问句研究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

专书研究一般采取有限语料,穷尽分析描写的方法,全面反映某一历史阶段汉语的面貌为汉语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断代历史资料。

许多学者对专书选择问句的研究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成绩。

如:裘锡圭的《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1988)、柳士镇《萧统中的选择问句》(2002)、刘子瑜的《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1994)等。

此外,何亚南的《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2001)、张美兰的《语法研究》(2003)等专著,也都设有对选择问句的专题研究。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不同时代选择问句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在:对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关注较多,对上古特别是中古关注的较少。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

(二)研究的范围不够广泛。

要建立疑问句发展史的系统,各种类型的疑问句我们都应投入相同的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目前来看,相对于特指问句、是非问句而言,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者们更注重对选择问句的研究。

即使对选择问句的研究,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三)对语料的发掘还不够全面,语料的鉴别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虽然在专书语法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构建汉语语法史还有一段距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子语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检索的方便,减少了枯燥的手工劳作,但与此同时,如果不对语料库中的材料加以校对,就会导致例证不够精确,对一些语法现象的判别就不够准确,有悖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体来说,以上研究成果不仅在大量材料的占有上作穷尽性的考察,继续注重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而且更加注重理论,寻求对语法演变作出合理的解释,为我们的继续探索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践的借鉴和继续研究的空间。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好视点,加强理论上的思考,具有创新意识,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语法史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春田.秦墓竹简选择问句分析[J].语文研究,1987,(1).
[2]何亚南.《三国志》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崇兴.选择问记号“还是”的来历[J].语言研究,1990,(2).
[4]刘开骅.中古汉语VP—Neg式疑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
[5]刘子瑜.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A].古汉语语法论文集
[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6]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梅祖麟.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A].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J].中国语文,1988,(2).
[10]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11]祝敏彻.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J].语言研究,1995,(2). (周大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乐,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