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简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
1.沉郁:杜甫的诗歌内涵深厚,情感饱满而深沉,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生艰难困苦的深切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表现出一种厚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艺术氛围。

2.顿挫:这既指诗歌节奏和音韵上的抑扬顿挫,又寓含着情感表达的起伏转折。

杜甫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曲折回环、婉转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诗歌的内在情绪张力十足,读起来富有音乐美感和心理层次感。

3.现实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被誉为“诗史”。

4.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风格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多样,既有雄浑奔放的一面,也有清新细腻之处,既擅长工整精妙的格律诗,又能在古体诗中展现出自由奔放的气势。

5.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杜甫诗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他以诗寄情,关心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仁爱、忠诚、正义的人文精神。

6.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在语言运用上追求精炼与精准,善于运用典故、象征和寓言等手法,创造出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和动人篇章。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

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新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这首诗嘲讽了杨氏兄妹的骄纵酒色,坎坷地充分反映了君主的暴虐和时政的腐败,精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柔和的笔触,独特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描绘场面和情节,使诗人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儒家熙相,C一^墨对杜甫的影响陈丽婷(福建师范大学仓山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摘得诗国“诗圣”桂冠的杜甫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也与他伟大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坚强而执著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

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已经超越了儒家思想自身的价值,是完美的人格与完美的诗歌艺术的最佳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心理和习惯。

杜甫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超越形成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诗歌艺术。

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时代和儒家思想培育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风格人格精神儒家思想“诗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我们进一步研究杜甫时就会发现.无论其诗歌风格还是其伟大人格的形成.都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一、主流思想的形成杜甫的主流思想的形成主要与他的家世传统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的祖先杜预曾是西晋著名的名将和学者。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对于宦官家世,杜甫也引以为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就是他的家学渊源。

“未坠素业”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有“诗是吾家事”。

杜甫一生中“奉儒”和“写诗”一直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他在诗文中屡屡提及“儒生”和“老儒”等,甚至谑称是“腐儒”,如《江汉》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的思想与儒家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

所以有言:“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①杜甫少年时代虽也有过浪漫的时期,也曾纵酒放歌、慷慨怀古。

他的《壮游》诗回忆往事,自称“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但这只是受盛唐时代气氛影响的产物。

在经历重重磨砺和苦难之后,杜甫少年时期的狂傲、浪漫大大地减少了。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

其中,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的诗歌作品涉及到许多儒家思想的主题,如仁爱、忠诚、礼敬、民本等。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成为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心情。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忠诚主题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礼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礼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长辈、对君主的尊敬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例如,在《三吏》中,他赞美了三位清官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最后,杜甫诗歌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兵车行》中,他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体现在他的仁爱、忠诚、礼敬和民本等主题中。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研究这些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黑暗、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杜甫诗史精神

杜甫诗史精神

杜甫诗史精神在我心中,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他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句:“三吏”“三别”中《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等叙述官吏苛暴、吏卒祸害百姓的诗篇;《无家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表现别离、骨肉分离的悲惨生活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登楼》《春望》等抒发亲人间深厚情谊的诗篇;《北征》《三吏》《三别》等反映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诗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篇当数“三吏”“三别”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一、杜甫的崇高精神中的英雄主义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纵观中国文学史,也没有哪一位诗人象杜甫那样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有如此真实、广泛、深刻的思想意义。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他的最伟大处,是他有热烈的爱国的真感情,因此他能将他的许多诗,放在整个时代的脉络里去看”。

二、杜甫的崇高精神中的儒家精神“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传诵千古的名句。

杜甫一生经历了盛唐由开明而至没落时期的社会变革,目睹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社会的动荡,他始终坚持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信念,始终坚守儒家的精神立场,把个人的荣辱、安危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被逐出长安后的心境,也是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在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中,杜甫的思想感情与他那种博大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人生态度相结合,形成了崇高精神中儒家的品格。

三、杜甫的崇高精神中的道德情操杜甫崇高的道德情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他一生所恪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面对乱世的悲凉,杜甫的心胸如海洋般宽广,他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然而在这艰难险阻中却锻炼了他的忍耐力,他的心中,永远燃烧着一盏希望之灯,即使在暮年,他也还关注着人民的疾苦,渴望百姓的安居乐业。

因此,他创作了许多歌颂人民和祖国的优秀诗篇。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体现了他的这一高尚的道德情操。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他一方面对皇帝存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

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

杜甫的诗词点评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接受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一心向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但残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诗人蒙羞受辱,落拓长安,过着极其困顿的生活。

几年后的“安史之乱”,使诗人又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体味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的创伤。

从此,诗人转徙流宕,漂泊西南,终至穷愁而死。

杜甫虽一介布衣,却始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他的诗,以“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雄立于中国文学史,令百世而下叹为观止。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

”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民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述他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表面是深沉郁结,表现为有节奏的抑扬起伏和盘曲转折。

它涉及诗歌的内结构和外结构,涉及内结构的沉重的充实感,以及外结构上有控制的骚动感和弹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蕴藉,顿挫指声调抑扬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抑扬顿挫和格律严谨。

一情感内涵的沉郁深刻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1)对多难社会的深重描绘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培养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优良品质,他怀着悲愤沉重的心情,描绘那个“万方多难”的社会。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

论杜甫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

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一)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是看到、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饥饿、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

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在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指人民)杼柚茅茨空。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诗人又更进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又成为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

他的笔锋,一直伸向最高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进前丞相嗔”,他以非常出色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骄宠下,杨氏姊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枯棕》中,“伤时苦军阀,一物官尽取”,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来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的抨击。

在《洗兵马》中,“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他指斥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在《释闷》等诗中,他更对唐代宗的昏庸怯懦和宦官程元振的专权祸国作了谴责和讽刺。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泽被后人的大诗人,他就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

论杜甫的诗学思想【摘要:】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史”,主要体现在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的深刻提露。

杜甫的诗学思想风格主要体现在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练字对仗内容深远,杜甫诗歌创作分为“言志抒怀”和“感事写意”两个阶段,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时代。

他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

【关键词:】儒家仁政沉郁顿挫兼容并蓄乐观正文:(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由于家庭原因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自豪的说: “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壮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与为官(44-48岁)四、漂泊西南(48-59岁逝世)(二)杜甫的诗学思想特征综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其思想特征始终是爱国爱民。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

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这继承了汗魏乐府“感于丧事,缘事而发”的特点,开创了新乐府。

如“三吏”、“三别”。

杜甫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雄奇俊逸”的特色的。

雄奇是说诗歌风格的雄伟奇壮,俊逸是说诗歌语言的俊逸秀美。

杜诗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正是唐帝国的上升时期,很多读书人都有一种开疆封臣,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

虽然杜甫自幼就成长在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儒家的思想观念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但是,他毕竟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之中,初、盛唐那种特有的“盛唐气象”实际上还是或多或少的感染了杜甫的。

他诗歌中的那种蓬勃向上,激昂进取的精神还是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散文诗歌杜甫作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由于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直面人生的忧患和感伤,折射着苦涩而沉重的心情,也就是他的精神内核。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

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

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

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

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公共关系观念真诚‎【论文‎摘要】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其内部扣‎外部公众进行“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一系‎列努力和行动。

为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发挥巨‎大作用,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观念系‎统。

在关于公共关系主‎体的观念中,真诚是组‎织公关人员的基本信条‎。

本文简要介绍公共关‎系中的真诚观念的涵义‎、奉行真诚观念的原因‎以及真诚观念的要求等‎。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

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

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苗丽关键词杜诗 诗史 儒家风范 现实价值摘要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

在“以⼈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精神⽽显⽰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杜诗的“诗史”性 杜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衰的历史,因此其⾃中晚唐开始,⼀直享有“诗史”的美誉。

称杜诗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逸第三》:“杜逢禄⼭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隐,殆⽆逸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

”后世加以沿⽤推衍,“诗史”渐成为⽂学史上的定论,如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千⾔不少衰,世号‘诗史’。

”奉杜甫为诗宗并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次韵伯⽒寄赠盖郎中喜学⽼杜诗》(《⼭⾕诗外集补卷四》)这样写道:“⽼杜⽂章擅⼀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看来,⾃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泛接受和认可。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反映历史事件,⽤现在的话说,最能写出历史的真实。

杜诗在栩栩如⽣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的历史事件和⼴阔的社会⾯貌的同时,⼜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

例如,他在很多诗⾥写出了事变前⼣的社会⽭盾的尖锐现象。

如《前出塞》《后出塞》《兵车⾏》《丽⼈⾏》《⾃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体上都是反映了事变前⼣的阶级动态的作品。

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民,对各阶层的⽣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写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的国计民⽣。

中唐元稹倡导新⽉府运动时《乐府古题序》说过:“近代惟诗⼈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等,凡所歌⾏,率皆是名篇,⽆复倚旁。

”(《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长庆集》卷⼆⼗三)可以看出,元稹肯定了杜诗真实反映历史的特点和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摘要:杜甫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继承和发展,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深深打动与感染读者。

关键词:杜甫儒学思想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前不久,偶得一本《杜甫诗选》,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对语,亦可抒怀,更让人清楚的认识生活,去珍惜现实。

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为何他如此关心世道人心呢?这是我读后感慨,我想可能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不开吧。

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首先,忧患意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杜甫草堂曾是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

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入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此,诗人先后将近四年的居住,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

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故而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祥和,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匡世济民的责任感始终存在于他的心底,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一旦现实中出现促使他的忧患意识复苏的因素,诗人便又回到忧国忧民的创作轨道上,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写成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人的这座暂时安居的茅屋就这样被呼号着的秋风揭破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忘却了自我,而想到的是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既是自己快死了也是如此,正如其逝世前所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亦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在诗人病重之时仍以国家兴亡,人民生活为念。

这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其次,仁爱精神、恻隐之心: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诗多表现对生命的怜悯,也许是其生活经历有着强烈的苦难色彩,与广大人民一起饱尝着世间的苦难吧,所以杜甫诗歌中无处不散发着仁爱思想。

如其诗“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正是自己的写照。

其仁爱的情韵在杜诗中也充分体现,而少“纲”的生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杜甫为数不多的清丽之作,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果意象给我的感觉是鲜花盛开,则意境给人的感觉就是明媚的春天。

该诗给人的意境就是一个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的春天,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春天。

诗中的景色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无一字写情,而饱含深情,使人沉浸在一个明媚秀丽、欣欣向荣的自然风光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该诗的意境凄清而美好,饱含着诗人的期待与渴望。

诗人想象着家中的情形,一个宁静美好而又深情期待的月夜。

此诗借妻子独看来表现诗人对妻子强烈思念以及对儿女的无限怜爱。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妻子美好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犹然而生,则表现了对妻子的尊敬与思念,又含有愧疚的心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男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此诗将生活的辛酸和友情的美好深刻表现。

在一个漆黑的雨夜,流离的诗人造访了一位久别的老友,从这个叫卫八的处士的“惊呼”中,诗人感受到了朋友的惊喜与热情,温暖了诗人有些凄凉的心情。

从“怡然敬父执,”到“感子故意长。

”一连串的动作语言中使诗人感受到一个热情友好的雨夜,层次分明,气氛温馨美好,使有些辛酸的旅程得到了一份安慰,于是,两位老友共同嗟叹生命的流逝,感伤世事的无常。

第三,忠恕之道: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难以迁移,如葵藿之向阳,磁针之向南。

杜诗后期诗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体现在忧国立场与忧民的情感上。

对他而言,这一思想又多是出自于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

如他所云:“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西阁曝日》)”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的人格意识。

其《夔府书怀四十韵》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诗中他回顾了失宠于肃宗,感恨“病隔君臣议,惭纡德泽私”,又指出自己虽身沦江湖,但思相想仍是牵系国家安危。

诗中所表现的忧心至深至切。

如“凶兵铸农器,讲殿癖书帷。

庙算高难测,天忧实在此”,他看出了战乱初定,危机仍存。

而执政者元载、王缙之流仅以佞佛求侥幸,妄论罢兵。

这才是天忧所在。

又言:“使者分王命,群公各典司。

恐乘均赋敛,不似问苍夷。

”他认识到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而朝廷仍要一味收刮民力,不问百姓死活,这正是最大的社会悲剧。

因此,他才有如此的悲叹:“豺构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其忧世之心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也超越了对一姓一君的恩怨。

然而,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所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

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

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怨”,还有愤怒,还有无奈,然而它与其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杜甫一生以他的儒家身份而自豪,以儒学之“仁”为立身之本。

这使他得作为“诗圣”,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成为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诗风格,也同样标志着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垂范于后代作家。

杜诗中的儒家精神在后世影响极大,其意义已超出了诗歌史的范畴。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

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

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

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1,本文采用杜甫诗文皆以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等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杜甫诗选译》为主,巴蜀书社出版发行1990年第一版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杜甫《绝句》4,杜甫《赠卫八处士》5,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杜甫《兵车行》7,杜甫《秦州杂诗》8,杜甫《遣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