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三水稻白叶枯
脉表现淡黄症状,逐渐沿中脉上下扩展,并向全
株扩展成为中心病株,病株抽穗前枯死。来自2. 白叶枯和生理叶枯区别
1)镜检法: 显微镜下有无喷菌现象。
2)玻片法: 简易玻片直接观察喷菌。 3)保湿法: 病叶置湿沙上保湿24小时,观察菌脓。 4)染色法: 红墨水染色。
水稻白叶枯病
感病叶片
田间诊断要点:病斑沿叶缘坏死。呈倒“V”字形, 病部有黄色菌脓溢出,干燥时形成菌胶。
不同感病程度的病叶
白叶枯病菌脓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多肥、深灌、高温 闷热、连阴雨多)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病斑 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 灰绿色,呈沸水烫状,随即纵卷青枯,以上部叶 片为多见,病部常有蜜黄色珠状菌脓。该症状出 现表明病害正急剧发展。
细菌流
植物组织
二、病原物(Pathogen)
1.分类地位 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Xa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
2. 形态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 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革兰
氏染色阴性。好气性。
3.细菌分布
维管束组织,使导管堵塞,水分输送受阻,从而使叶片枯死。
前言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细菌病 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冈发现。在欧洲、非洲、美洲、
亚洲都有发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国发生较重。目前已
经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种植业的重大威胁。
在我国,该病害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随后随种子 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甘肃外,各省市自治 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遍而严重。
制定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措施。
制定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白叶枯病是水稻病害中的一种严重病害。
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会导致叶片枯死,从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保护水稻,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白叶枯病防治措施。
一、精选健康种子和良种在育苗阶段,应选择良种和健康的种子,并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
确保水稻在发芽期间,能够迅速生长,增强水稻生长能力。
二、留水田间、开沟排水、及时灌溉水对白叶枯病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留水田间,主要是为了保持田间空气湿度,减缓病菌的繁殖,同时在田间开沟排水,避免积水,能够有效地避免病害的发生。
在生长期间,及时灌溉,确保土壤和空气湿度,可以加强水稻生长能力,提高其抗病能力。
三、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是常见的防治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给水稻喷洒药剂,或土壤施用药剂,杀死水稻上的病菌,抑制其繁殖。
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因为药剂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四、采用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是将水稻生长环境和病害本身相结合,采用物理手段控制病害的方法。
例如使用紫外线灯,将紫外线照在水稻叶面上,可以杀菌,减少病菌的繁殖。
也可以使用热水浸泡法,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热水中,达到杀菌的目的。
五、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使用微生物,例如细菌或真菌等的生物防治方法。
这些微生物可以与病菌竞争,从而遏制其繁殖。
同时,这种方法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影响,可以放心使用。
六、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在水稻产生白叶枯病后,杂草是病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病害的传播。
总之,针对白叶枯病的防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因为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水稻,减少病害的危害,确保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白叶枯病
四、发病条件
•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显示其毒力,偏施氮肥稻株抗 性低,温度降低时病害轻,20℃以下不表现症状。 长期积水或受淹的田块发病早而重。病菌从根部 或茎部侵入至显示凋萎型症状的潜育期一般需 15~20天。气温低于20℃时叶片上不表现症状。 台风暴雨常使病害在田间扩散,传病距离可达数百 米,夏季高温干旱不利于病菌的传播与侵染。病区 如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如汕优63、南京11、金刚 30等),遇暴风雨多的年份,引起大面积流行。
五、综合防治
• ①选育抗病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病害抗性的差异十分明 显。IR 26,特青,青华矮,扬稻2号、扬稻3号等对1、2、3、 4、6、7号致病型菌株均有很强的抗性,病田种植后,基本不 发病;南京14、鄂宜105、湘早籼、武育粳、黎明、南粳15 及杂交稻汕优桂33等丰产性和抗性较好,有些是目前生产 上推广的品种。在测定本地流行的病菌致病型组成以后, 选栽抗性谱较宽的高产品种,具有较为持久而稳定的抗病 性。②杜绝菌源。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和稻草进入无病区。 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用水、灌排分开,适时搁 田等丰产栽培技术均有利于提高稻株的抗病力,控制病害 的发展。④药剂防治。在零星病区或轻病区,采用苗期喷 药防治,封锁发病中心可显著减轻本田期的为害。在病区 成株期喷洒的药剂有川化018和叶枯净等。
谢 谢!
稻白叶枯病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 中文名:稻白叶枯病
• 拉丁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Oryzae • 别名:剥叶瘟,游火、地火 • 传入时间:1884年首先在日本福冈县发现,1938 年欧洲稻区曾有报道,60年代扩展到黄河流域, 70年代蔓延到东北、西北各省、自治区,目前仅 新疆、甘肃等稻区尚未发现。 • 危害作物:水稻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表现水稻白叶枯病防
治方法
今年水稻白叶枯病出现早,发病重的特点,建议相关部门指导农民落实好田管措施,搞好技术指导服务。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白叶枯病表现的症状,以及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法。
一、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及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属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属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稻黄单孢杆菌白叶枯病致病变种细菌。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发病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涝区发病频繁。
二、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识别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险水稻叶片和叶鞘。
病斑常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发展成波纹状长条斑。
病斑黄白色,病、健部界限明显。
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有白叶枯病的称乎。
心叶青枯卷曲,幼苗调萎。
空气潮湿时,病叶新鲜病斑上及病斑的边缘上分泌出水珠或密黄色菌胶,干后结成硬粒,即菌脓或菌珠,易脱落。
三、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措施
本病防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
1、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400克加24%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30千克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共喷2-3次。
2、用5%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雾,共喷
2-3次。
以上防治措施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如何防治水稻发生白叶枯病?
如何防治水稻发生白叶枯病?
水稻在种植过程中病害比较多,水稻白叶枯病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近几年抗病害水稻比较多,但是病症还是时不时的爆发,水稻白叶枯病原因是什么?有什么防治的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最初形成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扩展为水渍状短条斑,沿叶缘向下延伸,加宽加大形成波状或长条状病斑,最后变灰白色病斑而枯死。
感病植株容易倒伏,结实率低,谷粒不饱满,减少千粒重。
高温多湿、暴风雨天气、稻田受水浸、偏施氮肥等都会加重发病,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首先要做好种子的消毒工作,在播种时,先用1000倍80%三氯异氰脲酸水溶液,或600倍25%咪鲜胺水溶液浸泡种子2-3小时,捞起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以消灭吸附在种子上的病菌。
在秧苗4-5叶期,要叶面喷洒一次500倍25%叶枯唑水溶液,或5000倍74%农用硫酸链霉素水溶液、5000倍水合霉素水溶液。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暴风雨天气,在暴风雨过后,要抓住晴天及时喷洒一次600倍20%噻菌铜水溶液或600倍20%噻森铜水溶液、5000倍新植霉素水溶液。
在孕穗期和破口期,还要各叶面喷洒一次600倍25%咪鲜胺水溶液,或800倍50%氯溴异氰脲酸水溶液,600倍20%喹啉铜水溶液。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高汉亮【摘要】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引起的白叶枯病是水稻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迄今,已有7个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被克隆.Xa21是第一个被克隆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因具有广谱抗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对Xa21的发现、定位及克隆、表达特征、编码产物XA21的生化特性、作用与调控以及XA21介导的免疫反应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作者】陈小林;颜群;高利军;高汉亮【作者单位】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1,2]。
受白叶枯病危害的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3]。
白叶枯病1909年首次在日本福冈地区出现,随后在亚洲各国以及非洲、美洲和澳洲等地的水稻产区被发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4]。
目前,我国除了新疆、西藏和东北北部以外,其余各稻区均有发生,尤其在南方稻区危害更为严重[3]。
抗性基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白叶枯病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经注册确认的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8个,其中,Xa1、xa5、xa13,Xa21、Xa23、Xa26和Xa27等7个基因已成功被克隆[5-11]。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对策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对策摘要防治白叶枯病的对策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抗病良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病;防治0引言水稻白叶枯病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
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
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1症状白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可分为3种类型:1.1叶枯型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这一类型症状中又可分为两型:1)普通型。
即典型的白叶枯。
由于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害大多数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少数从叶肉开始发生,产生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
斑点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长可达叶片基部,宽可达叶片两侧。
2)急性型。
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易感品种发病时,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像开水烫伤状,随即纵折干枯。
不论普通型或急性型韵病叶,在湿度大时,特别在雨后、傍晚或晨露未干时,病部常有蜜黄色胶粘状鱼籽大小的茵脓溢出,干后成粒状或薄片状。
有时在已感染但未呈现病斑的病叶上也可看到这种菌脓,但在老病斑上多不常见。
1.2凋萎型多在秧田后期到拔节期发生,但以移栽后15~20天(分蘖期)最重。
病株心叶或心叶下第一片叶首先呈现失水、青卷、最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萎,但也有先从下部叶片呈现青萎,以后引起上位叶片或心叶青卷枯萎。
病株主蘖、分蘖均可发病,最后枯死。
1.3黄叶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呈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
在呈现这种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但病株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原细菌存在。
2病原水稻白叶枯病病菌为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1shiyama),是一种细菌,为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的黄单胞杆菌水稻白叶枯致病变种,菌体短杆状,大小1~2.7微米X0.5~1微米,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微米,直径30纳米,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黏质的胞外多糖包围。
水稻白叶枯发生和防控情况初报
水稻白叶枯发生和防控情况初报作者:王振兰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年第06期摘要:2008年7月26日在我市知一镇首次发现了水稻白叶枯,有两个发病中心,防控措施采取立即封锁、药剂控制、销毁处理。
关键词:水稻白叶枯发生防控初报水稻白叶枯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Swings et al 1990稻黄单胞菌,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有所发生,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粒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该病主要是靠种子远距离传播,病原菌靠风雨和昆虫在田间一定范围内短距离传播,也可由人为传播。
病原菌在发病地区的病残体(包括杂草)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1发生情况2008年7月26日在我市知一镇首次发现了水稻白叶枯的疑似病株,经省植物检疫部门病原菌鉴定,确认为水稻白叶枯病。
发病地块是密山推广中心知一科研所的试验田,发病面积10亩,品种绥粳9号。
品种来源于鸡东科研所,是07年引进的,种植5亩,繁育1500公斤,其中卖商品粮685公斤,做种子815公斤。
发现后追逐了种子的去向,并对每户稻田进行了调查。
8月4~5日调查科研所的所有地块,及知一村的四户;7日调查知一村归仁村和连珠山乡的两户。
调查结果:除知一科研所外,其它地方均没有发现。
随后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查明两个发病中心,一是知一科研所试验田,发病面积105亩,发病率平均34.8%;二是知一镇加禾村屯西水稻田,发病面积350亩,发病率平均28.7%,其它辐射区域面积1500亩,发病率平均16.4%,该村农户有外出引种的习惯。
综上调查发病原因应该是引种带菌,遇适宜的气候条件: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低于20℃或高于33℃则受到抑制。
我市7月11~25日气象资料:日平均气温23.8℃,7月11~15日平均气温27.8℃;相对湿度81.8%,降水90.9mm,日照87.4h。
水稻检疫性病害白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检疫性病害白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刘鹤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06期摘; ;要:植物检疫是在引种、进苗等过程中,对于植物可传染的风险性病害管理的一种措施,通过法律和技术等手段,防止具有风险性的植物病、虫、草害人为传播,从而保障农业、林业等涉农产业的安全发展。
植物检疫是一项特殊形式的植物保护手段。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俗称白叶瘟、地火烧,该病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一旦发生,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甚至达到90%。
主要对水稻检疫性病害白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了介绍,以期减少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关键词:水稻;检疫性病害;白叶枯病;防治文章編号: 1005-2690(2019)06-0119-01; ; ;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 ; ;文献标志码: B1; ;水稻白叶枯病的基本症状表现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国沿海稻区发生较为普遍,其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可发病,按发病症状可分为叶缘慢性型和青枯急性型两种。
1.1; ;叶缘慢性型白叶枯病叶缘慢性型白叶枯病一般先从水稻的叶缘或者叶尖开始发病,最初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短线病斑,逐渐沿叶缘或中脉向上下延伸扩展为长条斑,病状发展到后期,粳稻上的病斑颜色为灰白色,籼稻上的病斑颜色一般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部和健部分界明显。
1.2; ;青枯急性型白叶枯病青枯急性型白叶枯病多发生在易感病品种上,植株感病后,叶片呈现灰绿色,如沸水烫过一样,尤其是在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的水稻会因迅速失水而向内卷曲,呈现青枯状,一般为全叶青枯,病斑边缘不明显,天气潮湿时用力挤压折断的茎部,常会有黄白色菌脓流出,最后水稻枯死,稻田出现大量死丛。
2; ;白叶枯病的发病特点水稻白叶枯病菌被称为水稻黄单胞菌,包括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两个致病变种,属细菌性病害。
病菌一般在水稻种子、带病稻草、稻桩和稻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中越冬,可随着带病水稻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需要作为检疫对象加以防控。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它可以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损害。
白叶枯病由白叶枯病菌引起,主要以叶柄和叶脉为主要部位发病,以黑色斑点或褐色条纹出现在叶片表面,若不及时处理,枯病能够迅速传播,导致稻谷收获量大量减少。
针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有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应采取防治措施,包括及时除草、抢救田间病害,定期对田间病害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其次,应加强田间施肥、抗性种质选育,及时施用化肥,增加稻谷的抗病力,并通过育种技术选育抗性稻谷,以降低白叶枯病的发生率。
最后,应采用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
可采用有机氯、噻肟磷等农药进行防治,但应注意防治时间,避免在病害迅速发展的时期进行施药,以免施药效果不理想。
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的技术,要想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及高产。
水稻病害(五)_水稻白叶枯病
五 水稻白叶枯病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枯 死 株
五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菌脓
五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五 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五 水稻白叶枯病
2. 病原
稻生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型,属薄壁 菌门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病菌短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单 鞭毛,极生或亚极生,能游动;无芽孢 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 格兰氏染色阴性。 病菌生长温度5~40℃,最适25~ 30℃,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53℃, 10 min,在有胶膜保护下为57℃,10 min。 病菌生 水稻白叶枯病 五、水稻白叶枯病
俗称白叶瘟、地火烧、茅 草瘟等,系细菌性病害,目 前已成为亚洲和太平洋稻区 的重要病害。是水稻上重要 的检疫性病害,除新疆、甘 肃外,我国其余各省均有发 生,尤以华东、华中、华南 稻区受害较重,其他稻区局 部发生。主要引起叶片干枯, 不实率增加,千粒重降低, 一般减产10%~30%,甚者 达50%以上。
五 水稻白叶枯病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种子、病稻草,其次在杂草上存活越冬。 带菌谷种和有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借风 雨、水流、人及小昆虫活动等而近距离传播;远距离传播则 通过种子调运。 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籼稻抗病性最弱,粳稻 较强,糯稻最抗病,但籼稻和粳稻中有高度抗病的优良品种。
五 水稻白叶枯病
1. 症状识别
白叶枯病多在分集期后发 生,主要为害叶片。 叶枯型:叶尖或叶缘产生 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上下 扩展,形成灰白色条斑。 急性型:全叶失水卷曲, 呈暗绿色青枯状。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 特别是近叶缘的病斑处,有 淡黄色露珠状菌脓,菌脓呈 鱼子状小粒。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水稻从苗期到成熟收获前均可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居多。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旦发病,很难救治。
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选购稻种时,要把抗病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
选择高抗病品种,尽量避免使用”汕优63”等易感病品种。
种子处理用85%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再进行催芽、播种。
加强肥水管理施肥要注意氮、磷、钾配合,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分蘖末期以后应少施或不施氮肥;水的管理要注意保持浅水勤灌,严防深水淹苗。
分蘖末期适度搁田,灌浆后期湿润维持至黄熟。
药剂防治秧苗三叶期及移栽前各喷1次药剂预防。
药剂用20%叶枯宁(川化018)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大田于发病初期对中心病团进行重点喷药封锁,同时,对全田进行喷药防治。
以后,每隔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药剂用20%叶枯宁500倍液,或50%退菌特2000倍液。
- 1 -。
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与其防治
治2023-11-06CATALOGUE 目录•水稻白叶枯病概述•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方法•水稻白叶枯病的预防措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案例分析01水稻白叶枯病概述定义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也称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茎秆。
病株叶片常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病斑,沿叶脉扩展,形成长条斑或呈纵行条斑,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间灰白色。
定义与症状病原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是Xanthomonas oryzae,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传播途径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通过带菌种子、带菌稻草和带菌灌溉水传播。
病菌可从叶片气孔、水孔、伤口等处侵入,风雨和灌溉水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原与传播途径危害程度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
该病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给水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 品质下降病害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如垩白增加、米粒不饱满等,影响了稻米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
影响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抗病性下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的水稻会导致抗病性下降,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
1. 产量下降病害导致叶片枯萎,光合作用减弱,养分输送受阻,谷粒充实不良,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4. 防治成本增加为了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防治,增加了生产成本。
危害程度与影响02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水稻白叶枯病会导致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导致减产。
减产感染白叶枯病的水稻品质会下降,表现为稻谷粒不饱满、米质差。
品质下降产量损失品质下降口感差水稻白叶枯病会影响稻谷的口感,使米饭变得不柔软、口感差。
营养价值降低感染白叶枯病的水稻营养成分会受到影响,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下降。
种植成本增加农药使用增加为了防治白叶枯病,需要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导致种植成本增加。
人工成本增加为了防治白叶枯病,需要进行更多的田间管理和检查,导致人工成本增加。
水稻答题
5、供发芽试验使用的送检样品应装入密闭防湿的容器。
(×) 7、在病害流行上起重要作用的稻叶瘟病斑类型是(D、急性型病斑)。
1、水稻品种分蘖角度是品种固有特性,在该品种的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其分蘖角度是不变的。
(×)4、水稻开花后3-5天即开始灌浆( )√5、水稻的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状况的优劣。
( )√6、生产中,防止僵苗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 )√10、水稻本田期的追肥方式有土施和叶面施两种。
( )√4、水稻产量包括三个概念,一是光合产量,二是生物产量,三是经济产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C、光合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
7、二化螟多以( D、4-6 )龄幼虫于稻桩、稻草及田边杂草中滞育越冬,未成熟的幼虫春季还可取食田间及周边绿肥、油菜、麦类等作物。
13、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蛀心虫、钻心虫等,属于(B、完全变态)昆虫,是我国南方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5、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7、根外追肥是叶面肥,是土壤施肥的一种辅助手段。
()√8、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称种质,携带各类物质的材料就称为种质资源。
( )√9、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
( )√3、水稻的生产条件中,( )是基本要素,(C、土、肥、种水、温、光)是必要条件。
10、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菌主要从叶片( B、水孔)侵入,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8、利用水稻主茎总叶片数划分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一般来说,早熟品种的主茎叶片数为:( B、10-13片)3、水稻的光合作用就是指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即水稻叶片制造光合产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因此水稻叶鞘没有光合作用。
(×) 8、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三化螟和大螟在东北稻区不发生危害。
(√)2、某水稻田施氮肥区1公顷的植物产量为6000千克,无氮肥区1公顷的植物产量为4500千克。
水稻白叶枯病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一、症状(Symptom) 症状( )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水稻白叶枯病田间症状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1.症状类型 .
1)普通型(叶枯型) 普通型(叶枯型)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 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 后扩展为短条斑,再延伸扩展为长条斑,有的可 后扩展为短条斑,再延伸扩展为长条斑, 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 直达叶基部或叶鞘,病健部分界明晰,呈波纹状, 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 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籼稻)或黄白色。 湿度大时, 湿度大时,病部常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3.培育无病壮秧 3.培育无病壮秧
选择无病种子;秧田远离“三地” 清理病稻草,消除初侵染源。 选择无病种子;秧田远离“三地”;清理病稻草,消除初侵染源。
4.加强肥水管理 4.加强肥水管理
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和严防涝害; 健全排灌系统,实行排灌分家,不准串灌、漫灌和严防涝害;按叶色变 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 化科学用肥,配方施肥,使禾苗稳生稳长,壮而不过旺、绿而不贪青。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凋萎型白叶枯
制造稳定可靠 传播稳定可靠
4)中脉型
病菌从叶片中脉伤口侵入后, 病菌从叶片中脉伤口侵入后,沿叶片中脉上下蔓延扩 展,呈长条状,有时延伸至叶尖和叶鞘。病斑淡黄色,有 呈长条状,有时延伸至叶尖和叶鞘。病斑淡黄色, 时纵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 时纵折,用手指挤压病叶中脉横断面,可见黏稠状黄色菌 脓。在孕穗期较易发生此症状。 在孕穗期较易发生此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
⽔稻⽩叶枯病⽔稻⽩叶枯病简介 英⽂名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病原稻黄单胞菌⽔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黄单胞菌属。
寄主⽔稻、马唐、茭⽩、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
危害⽔稻的重要病害。
受侵染的⽔稻减产20%~30%,严重时能够达到50%。
同时,造成⽶质松脆,发芽率降低。
如果在分蘖期出现凋萎型⽩叶枯,造成稻株的⼤量枯死,损失会更⼤。
分布世界性细菌病害。
⽩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本福岗地区发现。
50年代以来,发病范围扩⼤,在亚洲、欧洲、⾮洲、南美、美国和澳⼤利亚都有发⽣,⽽以⽇本、印度和中国发⽣⽐较严重。
国内⽬前除新疆外,其余各省、市、⾃治区均已发现,但在许多新病区多为局部发⽣。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 ⽩叶枯病是我国⽔稻上的三⼤病害之⼀。
在⽔稻⽣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论是芽期、苗期、成株期或抽穗期均可受到由叶枯病菌的侵害⽽发病。
由于品种、环境条件和病菌侵染⽅式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以下⼏种类型: (1)叶枯型:最常见的⽩叶枯病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在分蘖后较明显。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或暗绿⾊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纵横扩展成条斑,可达叶⽚基部和整个叶⽚。
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梗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
病斑黄⾊或略带红褐⾊,最后变成灰⽩⾊(多见于籼稻)或黄⽩⾊(多见于梗稻)。
湿度⼤时,病部易见蜜黄⾊珠状菌脓。
(2)急性型:在环境条件有利和品种发病的情况下发⽣。
叶⽚病斑暗绿⾊,迅速扩展,⼏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或灰绿⾊,呈开⽔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珠状菌脓。
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调萎型:多在秧⽥后期⾄拔节期发⽣。
病株⼼叶或⼼叶下1~2叶先失⽔、青卷、尔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相继青枯。
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属于细菌性病害, 是水稻种植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在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 且以水稻分蘖末期到抽穗灌浆期间发病率最高。
侵染发病后,水稻千粒重降低,瘪谷增多,减产约10%,重病稻田作物减产高达50汇60%发病严重时甚至绝收,为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症状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对水稻质量、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增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发病重于粳糯稻, 晚稻重于早稻。
秧苗在低温下发病症状不明显, 高温下秧苗病斑呈短条状, 小而窄, 叶片扩展后很快枯萎凋零, 根据叶片发病症状一般分为叶缘型和青枯型两种类型。
⑴叶缘型是一种慢性症状, 发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 呈现暗绿色水渍状短线病斑, 后期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 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病斑。
⑵青枯型是一种急性症状, 植株一般是伤口感病, 尤其茎基部或根部受伤容易感病, 感病后叶片呈现失水青枯, 病斑没有明显的边缘, 多数全叶青枯; 病部呈青灰色或绿色, 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在潮湿的早晨有露水情况下, 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 干燥后如鱼子状小颗粒, 易脱落。
在病健交界处剪下一小块发病组织放在玻片上, 滴上一滴清水, 再加上一玻片夹紧, 约1min 后对光看, 如切口有云雾状液体喷出, 即为柏也枯病。
也可剪一段6 厘米长病叶, 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昼夜, 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浑浊的水珠溢出, 即为白叶病。
2. 发生规律2.1 水稻白叶枯病病害侵染源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细菌性病害, 属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Pv. oryzae (Ishiyama) Swings] 。
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病害的初侵染主要来源, 在发病老区多数通过病稻草传播, 新发病区则通过带菌谷种传播, 远距离调运带病谷种是促进病害传播逐步扩大的原因。
怎样防止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 用什么药治疗?
怎样防止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用什么药治
疗?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病害,传染途径主要带病稻进行传病。
根据这个特点,对白叶枯病,主要是做好防治工作。
一、水稻白叶枯病的四种类型
1、叶缘型:病斑多自叶尖、叶缘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展为短条斑,再沿叶缘或中脉向上下延伸扩展为长条斑,条斑从黄褐色最终转呈灰白色,故名白叶枯。
2、急性型:叶片呈灰绿色,如沸水烫状,因迅速失水而向内卷曲呈青枯状。
3、凋萎型:病株心叶或心叶下第一片叶先表现失水、青卷,极似螟害枯心,最后凋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萎。
4、黄化型: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
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渍状断续小条斑。
二、水稻白叶枯病用什么药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除了采用一般农业措施以外,最重要的是在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目前防治白叶枯病最有效的药剂是20%“噻森铜”或20%“噻菌铜”悬浮剂,按亩用量兑水进行叶面喷雾,亩用药液量不低于45公斤。
一般为发病初期施用第一次,7-10天后施用第二次,连续防治2-3次。
三、水稻白叶枯病如何预防
1、杜绝病菌来源:不从病区引种、不用发病种子,对于带病稻草,要加强管理,不用带病稻草盖屋、不用带病稻草沤肥、不用带病稻草还田,将带病稻草进行消毒处理,或者火烧处理,达到杜绝病菌。
2、及时消除发病中心:一旦发现发病中心或病团,应立即打药消灭,组织人力摘除病叶,防止病菌扩散。
3、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适当施用石灰,增施磷肥和钾肥,及时露田、晒田,降低田间小气候的湿度,达到增强稻株的抗病能力。
特别注意有病田的水,严禁流入无病稻田。
4、其他措施:选用高抗病的杂交组合,并注意种子的消毒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进展学院:资环学院班级:植保095姓名:李文豪学号:20090515511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
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水稻主要病害。
对产量影响较大,秕谷和碎米多,减产达20%-30%,重的可达50%-60%,甚至颗粒无收。
一般籼稻重于粳糯稻,晚稻重于早稻。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
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5种类型。
(1)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
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
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在叶片上部。
(2)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
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
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
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
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
(3)黄化型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
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
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
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病原水稻白叶枯病是由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Xanthomonas oryzae 称水稻黄单胞菌。
包括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两个致病变种:即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稻生黄单胞菌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水稻黄黄单胞菌水稻生致病变种,属细菌。
异名X.campestris pv.oryzae (Ishiyama) Dye。
稻白叶枯病菌菌体短杆状,大小1.0-2.7×0.5-1.0(μm),单生,单鞭毛,极生或亚极生,长约8.7μm,直径30nm,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和荚膜,菌体外具粘质的胞外多糖包围。
在人工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产生非水溶性的黄色素,好气性,呼吸型代谢,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不同。
自然条件下,病菌可侵染栽培稻、野生稻、李氏禾、茭白等禾本科植物。
病菌血清学鉴定分三个血清型:Ⅰ型是优势型,分布全国。
Ⅱ、Ⅲ型仅存在于南方个别稻区。
病菌生长温限17-33℃,最适25-30℃,最低5℃,最高40℃,病菌最适宜pH6.5-7.0。
病株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
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
病菌在种子和有病稻草上越冬传播。
分蘖期病害开始发展。
高温多湿,暴风雨,稻田受涝及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法: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区留种,种子消毒,清除病稻草,合理施肥和浅水勤灌,增强水稻抗病力和秧田、大田喷代森铵、杀枯净等药剂。
病原菌通常经伤口或水孔等进入寄主维管束,沿维管束传播,再在木质部中大量繁殖,最后蔓延至整个植株,导致病害不断扩大和加重。
据报道,水稻白叶枯病每年给亚洲地区带来至少60%的水稻产量损失。
据国际水稻中心统计,日本近年约有300000~400000hm2的水稻受到该病害的危害,在发病较重的地区产量损失达20%~50%。
在印度,每年有数百万公顷的水稻发病,产量损失达6%~60%。
在中国,除新疆、甘肃等尚未发现外,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害循环越冬与初侵染源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新病区以带菌谷种传病为主;带病谷种的远距离调运是病区逐步扩大的原因。
(1)病稻草和稻桩:干燥条件下堆贮的病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7个月至1年以上,可以越冬传病,而散落田间经日晒雨淋或被水浸泡后的病稻草上的病菌则很快死亡。
未沤烂即还田的双季早稻病草对晚稻秧苗有一定的传病作用。
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的稻桩里的病菌可存活到翌年5月以后,成为初侵染源。
(2)带菌谷种:水稻抽穗扬花时,病菌随风雨露滴沾染花器,潜伏于颖壳组织或胚和胚乳表面越冬,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半年以上。
翌年,病种播种后即产生病苗。
(3)杂草及其他植物:马唐、茭白、紫云英、草芦、看麦娘、异假稻、鞘糠草和秕壳草等多种植物可带菌越冬,但这些带菌植物作为初侵染源的实际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发病过程与环境的关系水稻白叶枯病病原为水稻黄单胞菌、细菌,黄单胞杆菌属。
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浸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
干燥稻草上的病菌可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很高,传病率也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水孔多的品种抗病,而种植感病品种更易流行成灾。
同一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
因此,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病,三者条件吻合则会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不会大流行。
2、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白叶枯病的发生必须具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缺一不可,6-8月份高温、高湿、暴风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只3-5天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因为温度高低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
暴风雨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
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米。
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都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
一般平原比丘陵发病重,丘陵比山区发病重,不背风比背风发病重,受水淹比不受水淹发病重。
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对发病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
因此,适时适度烤田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最有利发生白叶枯病的温湿度白叶枯病大暴发的气候条件:温湿度,最适26-30℃,孕穗期多雨、高湿、日照不足有利益发病,暴风雨易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和传播。
从我县2007-2009年气象资料分析,三年的降水量、气温、湿度都无较大的差别,降水量、气温、湿度等方面都满足了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
今年我县白叶枯病通过提前预防,有效地控制了白叶枯病的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
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
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
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
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
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
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
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
发病因素在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1.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籼稻品种间抗病性还有明显差异,其中不乏抗病性强的品种。
同一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异,通常分蘖期前较抗病,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感病。
(1)抗性机制:植株叶面较窄、挺直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
这些差异常被认为是品种的机械抗病性。
另外,植株体内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其抗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感病品种体内的总氮量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原性糖含量低,碳氮比小,多元酚类物质少;而抗病品种则相反。
(2)抗性遗传: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所控制。
现已鉴定出Xa1、Xa1h、Xa2、Xa3、……Xa23等23个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多数为显性,少数为隐性或不完全隐性。
在已鉴定的抗源品种中,有171个含Xa4,85个含Xa5,有4个含Xa6。
抗病品种大多为小种专化性抗病品种。
除主效基因外,可能还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性。
2.气象因素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
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
在22℃时潜育期为13天,24℃时为8天,26~30℃时则只需3天。
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的地区发病也重。
气温偏低(20~22℃)、湿度较高时,此病也有流行的可能。
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耕作制度对白叶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
一般以中稻为主地区和早、中、晚稻混栽地区病害易于流行,而纯双季稻区病害发生较轻。
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可由于秧苗生长过旺而致使稻株抗病力减弱,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的适于发病的小气候,加重发病。
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体内呼吸基质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有利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