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要求
一、根据以下题目写三篇小论文,每篇1000字以上。
1、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二、作业应独立思考,论题可大可小,不能从网上下载文章。
孔子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孔子的文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其“关、善”说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开启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传统,但它只片面地强调文学的外部作用,而忽略了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其“文、质”说并非论述文学问题,从汉儒开始正式地将此概念引入文学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在其“无邪”至“中”说的基础上派生出了“温柔敦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追求;孔子的“兴、观、群、怨”诗教原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不仅在于这几个概念本身,而在于提示了“兴观群怨”这一行为物态化后的意义;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思想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谈谈你对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学习体会。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
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东汉许慎《说文》称:
“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宋代文人受禅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如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皆与禅宗过从甚密,从一开始的排佛斥佛,发展到对佛大为信服,甚至晚年皈依佛门。可见,禅宗在宋代已深深俘获了文人士大夫们的心。
但是真正将以禅喻诗上升为理论,并为后世所传颂的是南宋的严羽,他承袭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借用禅家的方法与理论编写了《沧浪诗话》。受禅宗的影响,严羽的论述带有禅家思想的意味,如“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辨》)。“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妙悟”是禅修的中心。当年灵叫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强调的是一个“悟”字。只有“妙悟”才可能进入佛家的意境,体会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沧浪诗话》也强调“妙悟”,惟有“妙悟”才可进入诗境,创作出韵味无穷的作品。严羽强调的“妙悟”,依靠“熟参”且要“须参活句,勿参死句”(《诗法》)。“活参”也是禅家用语,所谓“活”,是指理解的随意性,即对禅家的公案语录尽可能活泛理解,勿生搬硬套,形而上学。在禅宗公案的一问一答中,问者讲究机锋,话不能直讲,要隐晦曲折、含蓄凝炼,而听者讲究妙悟,要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领悟真谛。在这一方面,禅宗的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及“顿悟”则给了文人以极好的启示。
严羽在提倡兴趣说时,也采用了佛家的典故。《沧浪诗话》中指出:“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辨》)所谓“羚羊挂角”,佛家经典说羚羊半夜睡觉时,将角挂在树上,脚不沾地,猎人便难寻到其踪迹。严羽这段话虽说得迷离恍惚,但其主旨还是强调诗歌的主要特征在于吟咏情性,追求一种自然宗旨,于朴素中创造出无限蕴味,即钟嵘所说的“文已尽而意有余”。
由此可见,严羽将禅宗用极富形象性的语言所营造出来的禅境,借用来比喻诗境,确为神来之笔。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有什么认识?
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也是为艺术的。这两点于我看来并不矛盾,中国古代文论从起初来看,我只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概论,也就同选修课所学的文学概论差不多,内容上来讲,应该是条条框框的知识点和乏味的字句构成。
然而打开古代文论的书一看,古代汉语的感觉顿时油然而生。经过侯老师的第一次授课,我才发现,中国的古代文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内含,甚至连一隅都算不上,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呢?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研究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有关文学批评的观念、理论。具体说就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关于文学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这些基本原理涉及到文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继承与发展、作家作品等等,几乎与现代人所涉及到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差不多。我们正是要通过一篇篇古代文论作品,去认识古人对文学原理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文论只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子课程,其理论形态的特点:以随笔、漫谈、评点为主;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宋代开始产生大量诗话、词话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