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
(1)关于作者:周敦颐(公元1017~1073),北宋哲学家。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

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

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2)相关知识:《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摇曳,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2、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

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

《爱莲说》
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3、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4、衬托的写作手法:
(1)什么是衬托手法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宾) 配衬乙事物(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2)衬托修辞手法的分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①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②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
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 )予(yú)
2、解释划线字词。

(1)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可爱者甚蕃(甚:很)(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转折,却)(染:沾染)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6)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生枝茎)
(7)香远益清(益:更加)
(8)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10)花之隐逸者也;(隐逸:隐居避世)
(11)陶后鲜有闻(鲜:少)
(12)宜乎众矣(宜:应当)(众:多)
3、重点语句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茎)内部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三、整体感知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莲,所言的的志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试着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抄录在下面。

记叙的句子: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描写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议论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精读探究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从泛论入手,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含蓄的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做铺垫,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高洁、质朴(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谦虚、正直,芳名远播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自守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衬托“予独爱莲”。

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

10、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1、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2、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

①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

只要一个人有明确
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

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②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

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

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