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通过分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得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得广阔胸襟与忧国伤时得情怀。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得写法;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得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她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得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转衰得特殊时期,她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得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高》等。她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她得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我们高中学过杜甫得诗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五)、《登高》、《蜀相》等。

2、诗歌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时年57岁得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这时距杜甫生命得终结仅有两年,她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今湖南岳阳市)寓居。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得岳阳楼.

3、诵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个别字词含义,质疑:

(个别难理解词语:坼、戎马、凭轩、涕泗)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于岳阳楼得诗句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黄道让题岳阳楼

(二)诵读,解疑,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提出不懂得字词,讨论释义)(学生小组内交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得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得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得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与出国得疆界,日月星辰都像就是整个得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漂泊江湖得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得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国家涕泪交流

(三)鉴赏诗歌:

1、(分析诗歌写景语言,把握景物特点及意境。)

既然“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此楼”,那我们来瞧瞧诗中诗人就是如何来描写她在岳阳楼上观到得洞庭湖景象得,齐读,找出描写景物得诗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湖水得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诗句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无际。)

问题:古人写诗,讲究练字,一字精炼,意境全出 .例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得嵌入,使武侯祠顿失满眼春色,变得凄清冷寂,那么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坼、浮得赏析:“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得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得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得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得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得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得图景.这一“坼"一“浮”两个动词得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得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联系“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胸襟)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诗人用词精炼,刻画出了景物得特点,还在于它表现了诗人宽广得襟怀,恢弘得气度。当然我们也不难想象,诗人自己栖身得小船此时也漂浮在湖边,无依无靠。宏阔得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得身世飘零之感,融情于景.

概括画面意境:气势磅礴,宏伟奇丽。所以宋代刘须溪评此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明朝王嗣奭(shì)赞“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而清代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链接高考炼字题型。(课件)

提问:这两句诗中最传神得就是哪两个字,试做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得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得意境。

(3)指出运用得表现手法,说明表达了怎样得感情.

以此句为例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词)“坼"就是裂开得意思,这里引申为划分。“浮”就是漂浮。(句)广阔无边得洞庭湖水,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湖水之中,(境)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奇丽得壮阔图景。(手法)诗句寓情于景,(感情)寄寓了诗人长期漂泊无归得情感,表现了她宽广得胸襟与恢弘得气度。

2、(探究诗人所表达得情感,把握主旨,了解诗歌得抒情方法.)

壮景面前容易引起人内心得万丈豪情。杜甫在登临泰山时也曾壮志凌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就是面对烟波浩渺八百里洞庭,诗人杜甫此刻却有不同表现。她怎么了?(哭了)她为什么哭?“涕泗流”得原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面对浩瀚无边得洞庭湖,诗人触景伤情,想到了自己得漂泊人生,下面我们置身诗境,试想自己就就是杜甫,此刻您正临窗远眺,来体会一下诗人得内心情感.分析三、四联。

分析: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无人问候无人照顾,惟剩一条孤舟栖身,而国家正在遭受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如此一想,便不由泪如雨下.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得眷念,有年老孤独得悲伤,有对国家前途得忧虑,(也有无以报国得自悼。)(念亲、哀己、忧国)

思考:颔联得景物描写对诗人得情感得抒发起什么作用?

反衬,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得写法,以壮景乐景写悲情。

3、(整体把握诗歌结构特点,总结全诗)

首联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点题,今昔对比中交代事件,【补充:开启下文(抱负成空、基调悲壮)】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得心情?

试想您就就是杜甫,此刻正一步步登上岳阳楼,您心情如何?

“昔闻洞庭水”得“昔",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得十多年时间。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得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得愿望,表面瞧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得痛苦.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同时为全诗奠定一个悲壮得感情基调,开启全篇。

小结:此诗以登楼开篇(起),继而写所见洞庭壮景(承),然后触景伤怀,感慨自己得凄苦身世(转),最后写凭轩悲伤与首联得“今上”相应,由个人悲苦推及国家命运,心忧天下,境界由狭转阔,抒发了自己得伤时忧世,忧国忧民得情怀。(合)可见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章法严谨,表情深沉蕴藉.(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