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3.3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案2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主要内容有: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理解各种降水的类型,掌握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风向等基本气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以及降水量的计算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各种降水的类型,学会计算降水量,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降水量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降水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观点,掌握降水的类型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各种地形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降水形式。
3. 了解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特点,培养举世观念。
4.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降水差别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形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降水形式、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案例等。
2. 准备地图和地球仪,用于展示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情况。
3.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用于诠释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
4. 设计教室讨论题目和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教学、稳固提高和教室小结。
底下我会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意图。
1. 导入新课:引入一些实际的天气情况,如降雨和降雪,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的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2. 新课教学:(1)起首,我们将介绍降水的观点和类型,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知识。
(2)然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图表和数据,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包括年降水量、季节变化、地区分布等。
通过这些图表和数据,学生将能够理解降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影响降水的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洋流等。
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讨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变化。
(4)最后,我们将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模拟实验。
学生将分组,模拟一个地区的降水变化,并诠释原因。
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稳固提高:为了进一步稳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我们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第三章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教材从设计上更注重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本章内容既是今后分区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课标解读2022版:阅读某地区降水资料,并据此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四、教学目标1.识降水——结合日常生活了解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测降水——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绘降水——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析降水——掌握降水量柱状图阅读的一般方法,学会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方法、画图法、探究合作法的综合运用。
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技巧点拨:从降水的季节分配来看,A、B 两地有什么不同呢?学会技巧点拨后,合作探究根据南昌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及降水量柱状图,思考下列问题。
(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家乡南昌的降水是夏季多还是冬季多?(4)南昌的年降水量大概为多少毫米?(出示南昌市近 20年的年降水量)降水不仅有季节变化,也有年际变化。
这是南昌市近 20年的年降水量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起伏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承接:分析完南昌市降水的变化特点之后,我们把目光转向世界,来看看北半球4位驴友的朋友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5) 鼓励学生进行降水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题型二:选择题
答案:A、B、C、D(根据题目选项来选择)
题目:下列哪几种因素会影响降水形成?( )
A. 蒸发 B. 凝结 C. 空气湿度 D. 地形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降水形成过程的理解。降水形成过程中,蒸发、凝结、空气湿度和地形都是关键因素。
3. 题型三:填空题
答案:蒸发、凝结、降水
解析:这是一道简答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全球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学生需要简要阐述赤道地区、两极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降水分布规律。
5. 题型五:案例分析题
答案: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
题目:请分析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的理解。学生需要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白板、黑板、粉笔等。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相关视频材料、全球降水分布图等。
3.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地理教学资源库、地理学科相关网站、降水数据表格等。
4. 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地图解读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等。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习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3.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内容降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降水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 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 能够依据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1. 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 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 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二、新课教学1. 降水的概念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等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动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动画、实例等教学资源2.教学PPT3.学习任务单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降水形成的过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降水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进行分享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量与质、降水的地理分布以及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中关于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基础。
教材通过文字、图表、案例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降水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降水现象并不陌生。
但要将这种直观的感受转化为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降水量”、“降水类型”等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量与质,了解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量的测量与表示3.降水分布的地理规律4.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降水案例,让学生了解降水现象的真实情况。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降水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观察降水量、制作降水分布图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降水相关知识的PPT,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降水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降水现象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针对降水相关问题的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4.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降水量测量工具、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遇到的降水情况,激发他们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世界降水分布图解》:详细解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
- 《中国降水分布指南》:深入研究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等。
- 《降水与生活的关系》:探讨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以上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降水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2来自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世界各地降水的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尝试解释不同地区降水差异的原因。
-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观察和记录降水现象,了解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家庭调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_______,而最干燥的地区是_______。
-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省份是_______,降水量最少的省份是_______。
3. 简答题:
- 请简要说明降水形成的过程。
- 请列举至少三个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并简述其作用。
- 请描述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
- 请举例说明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气候知识是自然地理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本内容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
为突出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学会对降水量柱状图进行绘画、分析和比较,其他较易理解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新生对雨、雪等这些自然现象比较熟悉,但由于年龄阅历,生活环境的关系,对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理解不深,需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得到补充。
学生有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基础,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有所帮助。
因此,本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绘制降水量分布图,让他们对知识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究,因前一节已详细学习过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所以本课让学生自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也是可行的。
四、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降水的概念和降雨的级别,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难点:根据降水量的数字数据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根据图表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小组交流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表、课件等学生准备:尺子、白纸、铅笔、橡皮擦八、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接下来老师请大家看一则谜语,猜一猜这是怎样的自然现象。
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
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
打一自然现象。
同学们来猜一猜,这则谜语的答案。
我听到有同学说,下雨。
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降水。
(板书)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用时两分钟新课讲授(教师活动)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实用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降水分布图,解释降水现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
-目的:加深学生对降水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周的用水量,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降水知识,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要求:记录详细,思考深入,能够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
-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介绍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强调降水资料的处理方法,如降水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降水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3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学习后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对于降水这一现象,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等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对降水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掌握降水的基本类型;能运用所学的降水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过程、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生动形象地展示降水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降水的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本质特征。
(2)降水的形成过程: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3)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变化规律。
(4)降水的分布规律:讲解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对天气和气候感兴趣,愿意参与实践活动。
2. 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
4. 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责任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6)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降水观测、数据分析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雨水下得很大,而隔壁地区却滴雨未下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降水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降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6.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实践活动成果,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努力提高。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6. 我国降水特点:我国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也注重知识的引导和补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不高,容易走神或做小动作。此外,部分学生在分析和推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降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降水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降水的基本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类型和形成过程。
2. 降水量的测量: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如雨量计的使用。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降水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各地区降水的分布,更好地利用降水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围观察讨论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雨量器量杯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
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
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气后变成了水汽发进入大气中)
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1)什么是降水?
(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
板书:三、降水量的测定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有实物更好:图3.18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
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年降水量:某年每日降水量相加。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
讲完以上知识点,老师带领同学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大组)完成课本第54页。
活动内容:写出如果出现这种降水情况可能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一组回答:阴雨连绵一个月
第二组回答:有两个月没下雨
第三组回答:某城市下了大雨
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回忆春天、秋天、冬天的天气,同学们讨论会更热烈,三分钟后,每组选派一位同学宣读本组的结论。
也让别的组的同学加以补充。
这时老师要给予同学们鼓励:不要求说得多么完整,能说出三个方面就不错了,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活动,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理解了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
拓展探究题:说一说你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哪位同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举手发言。
老师可以把课堂气氛调动得热烈一些,让每个同学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老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一年当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
回答:略
老师:由此导入降水季节变化,并让同学观看课本第55页(图3.19)
板书:降水的季节变化
老师:前面已经学过气温,同学们对降水柱状图,应该理解。
学生读图以后可以得出结论,让学生总结一年内有的地方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差异很大。
然后进行活动练习。
读图3.20回答了书上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用表3.2中的降水量数据,老师指导绘图步骤.画出一幅水量柱状图,可以让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模拟老师的画法练习。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们知道了世界各地的降水是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板书:世界的降水分布
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课本第56页图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问题(书上活动)。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比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干旱的地区各分布中哪里?
老师: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板书:(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新加坡、印尼)。
(2)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
坡,属于地形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通过读图,我们大致了解每年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
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主题板书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二、降水的测量
1.工具:雨量器
2.单位:毫米
3.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2.两极地区──降水少
3.南北回归线
(1)大陆东岸──降水多
(2)大陆西岸──降水少
4.中纬地区
(1)沿海地区──降水多
(2)内陆地区──降水少
教后记: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引导了教学内容:降水的形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空间分布,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将学到的课本知识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绘制降水柱状图,使学生能正确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降水季度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