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合集下载

中文- 植物病毒

中文- 植物病毒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在东南亚一些国 家是最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上世纪中期仅菲律宾 每年因此病所致的稻谷损失即达140万吨;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于19世纪末在日本 一些地区流行,曾因此饿死1万多人;
水稻东格鲁病
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 生长衰退,叶片颜色为橙色至黄色。籼稻染病多为橙色 或稍带红色,又叫红叶病。粳稻染病多呈黄色。嫩叶上 现斑驳,老叶上现锈色斑点。东格鲁系菲律宾土语,表
五、植物病毒学发展现状与热点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电子显微镜的进步, 对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 特性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病毒的研 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内容包括:
1、病毒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 2、病毒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 3、生物技术(转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4、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及载体元件的研究。
根据病毒的寄主类型,习惯上将病毒划归为 下列几大类群: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pl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医学病毒(人类病毒); 真菌病毒; 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细菌病毒 bacteriophage)。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引起人类疾病(天花、爱滋病、非典型肺炎、肝 炎、流感、小儿麻痺等)。
195×25 nm,短的一种为43~110×25 nm; 苜蓿花叶病毒有5种粒体组分:大小为58×18、
54×18、42×18、30×18、18×10 nm。
这些 病毒被称为 多分体病毒(multicomponent virus),必需有多种病毒粒体组分同时侵染寄主细胞, 才能增殖并完成其生物学功能。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有些 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三章(4) 其它病原生物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三章(4) 其它病原生物

体内,2龄幼虫在体内进入休眠状态。其孵化与根系分泌物有
关。 一个生长季可发生3-4代。
26
大豆胞囊线虫病根部胞囊放大27Leabharlann 菜用大豆胞囊线虫28
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29
(三)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 与胞囊线虫相似,区别是植物受害的根部肿大,形成瘤状 根结;雌雄异型。雄虫细长、尾短、无交合伞;成熟雌虫梨形。 雌虫的卵全部排入卵囊中;成熟雌虫的虫体不变厚,不变为深 褐色。 重要种: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 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 孵化出的2龄幼虫遇合适的寄主即侵入,雌虫的幼虫和成虫 内寄生,唾液可刺激细胞增大;雄虫的幼虫内寄生,雄虫成
生殖系统:卵巢、子宫、阴门、受精囊;精巢、输精管、泄 殖腔、交合刺、交合伞
17
唇 口 口针 食道 中食道球 排泄孔 唾液腺 神经环 肠
唇区 口针 角皮 口针基部球
卵巢
精巢
真皮索 体壁肌 角质环纹
卵 受精囊 子宫 阴门 肛门
侧尾腺
18
精子 交合刺 交合伞
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生活史:卵、幼虫、成虫、交配产卵的过程。 线虫一般有4个龄期;蜕皮一次,增长一龄。垫刃目线虫的 第一龄幼虫是在卵内发育的。
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将种子弹射出去 (主动方式)。
桑寄生科种子表面有槲寄生碱保护,经过鸟类消化道时亦 不受损坏。列当、独脚金的种子极小,成熟时蒴果开裂,种子 随风飞散传播,一般可达数十米远。菟丝子等种子或蒴果常随 寄主种子的收获与调运而传播扩散。寄生藻靠游动孢子或接合
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传播。
38
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

病毒在生物中的地位
原核生物 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界
动物界
真核生物
植物界 菌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病毒
生 物
分子生物 病毒界?
类病毒 亚病毒 拟病毒 朊病毒
按它们寄主的不同,病毒分为:
寄生植物的植物病毒(PIant virus)、 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Animal virus) 寄生细菌的噬菌体(Phage)等。
4 卫星RNA
在某些多分体病毒中发现了小分子量的RNA,其与 病毒RNA没有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病毒 的核酸才能侵染和增殖,这种核酸称为卫星RNA (satellite RNA,sRNA),其依赖的病毒称为辅 助病毒。 卫星 RNA与辅助病毒包被在同一衣壳内,并能够 抑制辅助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浓度并改变其致病 力,利用 sRNA与病毒的关系,可进行生物防治及 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核酸只有 RNA或DNA两种,按核酸的种 类和其在复制过程中的功能,可分为5种类型病毒, 其中3种为 RNA病毒,2种为DNA病毒。 (l)正单链 RNA (positive single strand RNA, 十ssRNA) 病毒 (2)负单链 RNA (negative single strand RNA, -- ssRNA) 病毒 (3)双链 RNA (double strand RNA,dsRNA) 病毒 (4)单链 DNA (ssDNA) 病毒 (5)双链 DNA (dsDNA) 病毒
真菌
已发现7种真菌传播19种病毒, 油壶菌属、粘菌属系植物的非致病菌, 为主要的真菌介体; 集壶菌、粉痂菌及腐霉菌除为植物本身 病原菌外,还能传播多种病毒。 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关系除少数芸苔油壶 菌为游动孢子体外带毒外,大多数为孢子内带 毒,属持久性传毒。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植物病害基本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营养等)的影响,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结构损伤、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

2. 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大影响。

它们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 病状:(1)变色:- 黄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失去绿色,变为黄色。

- 红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红色。

- 褐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褐色。

- 紫化:叶片或植株其他部位变为紫色。

(2)坏死:- 病斑:植物组织局部死亡,形成明显的坏死区域。

- 枝枯:枝条或整株植物死亡。

(3)腐烂:- 软腐:植物组织软化和腐烂,常见于果实和块茎。

- 湿腐:植物组织因水分过多而腐烂。

(4)萎蔫:- 因病原生物侵害或水分供应不足导致的植物组织失去膨压,表现为叶片下垂、枯萎。

(5)畸形:- 肿瘤:植物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状结构。

- 丛生:植物生长点异常分裂,导致植株矮小、分枝增多。

- 矮化:植物生长受阻,植株矮小。

2. 病征:(1)霉状物:- 菌丝体: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细丝状结构。

- 孢子:病原真菌产生的繁殖体,形态多样。

(2)粉状物:- 孢子堆:病原真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粉末状结构。

(3)颗粒状物:- 菌脓:病原细菌在病部表面形成的粘稠颗粒状物质。

(4)絮状物:- 菌丝体和孢子的集合体,常见于某些真菌病害。

3. 症状的变化:植物病害的症状随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病原生物的侵染阶段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了解症状的变化有助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及划分方法1. 按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等。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如软腐病、青枯病等。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

1、介体传播 植物病毒的介体很多,主要有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
其中以昆虫最为重要。
已知昆虫介体400多种, 其中1/2为蚜虫,1/3为叶蝉。(同翅目)
☆介体传毒的基本概念 ☆昆虫介体 ☆土壤中的介体
☆介体传毒的基本概念
(1)介体传毒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 获毒(取食)期是指介体获得病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潜伏期是指介体从获得病毒到能传播病毒的时间。 接毒(取食)期 是指介体传播病毒所需的取食时间。 持毒期是指介体能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
(二)病毒的传播
介体传播 非介体传播
病毒均为被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较短。
从表4-1看出,机械传播和蚜虫传播的病毒属最多, 均在十个属以上。种子、叶蝉、叶甲、线虫、真菌传播58个属,飞虱、粉虱、蓟马、螨类和花粉传播的属较少。
甲虫传播的病毒都可以机械传播, 蚜虫传播的病毒大多也可机械传播, 花粉传播的病毒均可种子传播。
非循回型全是非持久性的。
蚜虫传非持久型病毒,飞虱和叶蝉传持久型病毒。
带毒蚜虫在2-3株健株上取食后,丧失传毒能力;获毒后禁时1小 时也丧失传毒能力;饲毒前禁食15-60分钟可提高传毒率。
(3)介体与病毒专化性识别的可能机制 蚜虫的试探取食习性 介体内的专化性持毒位点: 前消化道、口针、后肠壁。与衣壳蛋白专化。 辅助因子:病毒编码的蛋白。
除核蛋白外,还含有水分,如在芜菁黄花叶病毒的结晶体 中,含水量达58%。
弹状病毒囊膜中含碳水化合物,有的含糖蛋白。 有些病毒含多胺,主要是精胺和亚精胺。用于稳定折叠的 核酸分子;有的含钙、钠、镁离子,稳定核酸和蛋白的结合。
四、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的复制要完成核酸的复制和病毒核酸信息的表 达两个过程。

植物病理(必考以及认为重要部分)

植物病理(必考以及认为重要部分)

第四章植物病毒概述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nm·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

植物病毒的组分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

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致病性。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

三,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

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

(三)病毒的株系·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为“分离物”或“分离株”(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

·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血清学技术四,核酸杂交及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物理学等特性·病毒的三常规测定: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低。

病毒的复制、增殖

病毒的复制、增殖

双股DNA病毒 单股DNA病毒 单正股RNA病毒 单负股RNA病毒 逆转录病毒 双股RNA病毒
( dsDNA V ) ( ssDNA V ) ( +ssRNA V ) ( -ssRNA V ) ( 逆转+ssRNA V ) ( dssRNA V)
3.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通过病毒基因组表达与复制来完成的,包括蛋白 质的合成与核酸的复制, 此阶段无完整病毒可见, 也不能用血清学检测出病毒的抗原,称为隐蔽期 发生在病毒核酸复制之前的转录称为早期转录, 产物为早期mRNA,翻译出早期蛋白;发生在病 毒核酸复制开始或之后的转录称为晚期转录, 产 物为晚期mRNA,翻译出晚期蛋白.
Host cell DNA
RNase H
DNA
Reserse transcriptase
DNA DNA
Viral proteins and glycoproteins
Diagram of retrovirus New virus particles
完整的病毒为一个感染单位又称毒粒 病毒在细胞外环境中不起作用,它们只能 在活的易感细胞内增殖,属基因水平的寄 生物。 病毒进入细胞内,以病毒核酸编码信息指 令感染细胞合成病毒特异性大分子,最终 产生子代病毒。
病 毒 的 基因结 构
由于病毒的基因结构不同,不同病毒感染 易感细胞后其结构不同,即细胞损伤或死 亡、细胞无损或共存 从单细胞的微生物到动、植物均可被病毒 感染,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千差万别,但仍 有共同点(如遗传密码) 病毒与宿主关系的许多信息从研究噬菌体 获得
replication
Retrovirus: HIV
(1)逆转录酶; (2)复制中间体(replicative intermediate, RI); +RNA—DNA

第2章微生物形态--非细胞型

第2章微生物形态--非细胞型




三、朊病毒(prion,virino)又称“普列昂” 或蛋白质侵染因子(prion原是protein infection 的缩写)。 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质. 朊病毒据目前所知,朊病毒是一类能侵 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 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疯牛病

食物污染是原因:肉 骨粉——一种蛋白质 补给品。

接触“羊胎 素”染“疯 牛病”
复习与思考


1病毒是一类什么生物?与细菌和真菌有 何不同? 2 目前发现的亚病毒有哪些? 3 简述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4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Thank you

1、病毒的大小



病毒是一种蛋白或几种蛋白质构成衣壳 包裹,有些病毒还覆盖更为复杂的包膜。 内部是RNA或DNA. 1大小:个体极小(以nm计),能通过滤 菌器病毒大小各不相同,10~250nm不 等。 例如 一个人细胞可容纳5亿个病毒。
2、形态
一般为球状、杆状、弹状、砖状、蝌蚪 状等。
各种病毒形态
2 噬菌体的种类: (1)烈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凡导致寄 主细胞裂解者叫烈性噬菌体。这类寄主细胞称 为敏感性细胞。 (2)温和噬菌体:不使寄主细胞发生裂解, 并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 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 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 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即整合在宿主 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 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 裂解。
(3)脂类和糖类: 大型病毒还含有脂类和糖类 (4)其它: 水分(50%左右)、碳水化合物、多 胺等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植物病理学:第五章 植物病原病毒-2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1998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批准,由 Mayo等公布了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
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41条)
• 一、一般规则(7条) • 二、关于分类单元的命名规则(13条) • 三、关于种的规则(5条) • 四、关于属的规则(3条) • 五、关于亚科的规则(2条) • 六、关于科的规则(2条) • 七、关于目的规则(2条) • 八、关于亚病毒因子的规则(4条) • 九、关于书写的规则(3条)
•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经过长期的探索、研 讨,迄今已有较大的进展,但现阶段的病 毒分类还很不完善,且不涉及病毒的进化 或系统发生。
1. 病毒分类与命名发展的四个时期
• 1961年以前:各自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出 或建立一些分类系统,进展缓慢,且缺乏 国际间的协作。
• 1962-1966年:借助1966年在莫斯科召开 的国际微生物学学术会议,建立起国际病 毒命名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Nomenclature of Viruses, 简称ICNV)。
❖ 植物病毒的分类工作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植物病毒分会负责。
❖ 到2012年,ICTV先后发表《病毒分类与命名》报告9次, 从第六次报告开始,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一 样实现了按科、属、种分类。
书写方式
目、科、亚科、属和种名均应写成斜体
目、科、亚科、属的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种的第一单词之第一字母应大写,如遇专有名 词,则该名词亦应大写,如:Cassava African mosaic virus
暂定种不必用斜体,但第一单词的第一字母要 大写
形容某物或指物的实体,无需斜体,首字也不 大 写 , 如 : the tobacco mosaic virus polymerase, particle of potato virus Y

(完整版)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pathology)(48学时)一、简要说明:《植物病理学》是为农学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拓展性课程,其中课堂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教学12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本大纲规定了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等。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植物生产类学科专业课程。

是农学专业的拓展性课程。

主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教育。

本课程包括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病害的控制、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6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植物病理学、农作物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的知识。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本大纲根据课程在生物安全学科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定。

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自主学习,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作物病害的与防治的知识和植物病害识别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实践教学采取实验室操作和田间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主要参考书目: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谢联辉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侯明生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北京: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五、学分和学时分配:本课程3.5学分。

其中: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课)48学时(3.0学分),课程实习0.5周(0.5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36学时)第一章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2学时)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

第四节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 鸡胚接种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 一般采用孵化9~14天的鸡胚。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将病毒标本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有:
✓ 羊膜腔 ✓ 尿囊腔 ✓ 绒毛尿囊膜 ✓ 卵黄囊等
第四节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 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primary cultural cells):原胚肾细胞 二倍体细胞株(diploid cell strain):有限传50代左右,
早期基因---早期 mRNA---早期蛋白
核酸复制 晚期转录:核酸复制开始或复制后进行的转录。
晚期基因---晚期 mRNA---晚期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七大类型, 七种复制方式:
区域: DNA病毒 核内(除痘病毒) RNA病毒 胞质(除流感病毒及部分副粘病毒)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核酸复制的重要中间体
• 连结体:病毒基因组的多个拷贝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以 串联或连环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
• RF(replicative form):病毒核酸在复制过程中出现的 一种结构,如单正链RNA病毒转录出负链RNA,两条链配对 形成RF。
• RI(replicative intermediate):部分单体,部分双体
第四节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
在确定病原上是“黄金标准” !

动物接种

的 鸡胚接种

离 细胞培养
第四节 病毒学诊断
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常用小白鼠、豚鼠、家兔、猴等 根据病毒种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 如嗜神经性病毒(狂犬病毒)可接种于小鼠脑内 痘病毒可接种于家兔角膜或皮内 接种后逐日观察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取病变组织剪碎,制成 悬液,继续传代,并做鉴定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第二章病毒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一、病毒增殖的方式病毒缺乏自身增殖所需的完整的酶系统,增殖时必需依靠宿主细胞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甚至是直接利用宿主细胞的某些成分,这就决定了病毒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特性。

活细胞是病毒增殖的唯一场所,为病毒生物合成提供所需的能量、原料和必需的酶。

病毒增殖的方式是复制。

病毒的复制是由宿主细胞供应原料、能量、酶和生物合成场所,在病毒核酸遗传密码的控制下,于宿主细胞内复制出病毒的核酸和合成病毒的蛋白质,进一步装配成大量的子代病毒,并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二、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复制过程大致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主要阶段。

(一)吸附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称为吸附。

一方面是依靠病毒与细胞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而结合。

另一方面病毒对细胞的吸附有选择性,并不是任何细胞都可以吸附,必须是病毒颗粒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才能吸附,这也是病毒感染具有明显选择性的原因。

(二)穿入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后,迅速侵入细胞。

侵入的方式有以下四种:①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如牛痘病毒;②通过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而进入细胞浆中,如疱疹病毒;③病毒颗粒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使其核衣壳穿入细胞浆中,如脊髓灰质炎病毒;④某些病毒以完整的病毒颗粒直接通过宿主细胞膜穿入胞浆中,如呼肠孤病毒。

(三)脱壳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过程。

在没有囊膜的病毒,则只有脱衣壳的过程。

某些病毒在细胞表面脱囊膜,如疱疹病毒的囊膜可与细胞膜融合,同时在细胞浆内释放核衣壳。

痘病毒的囊膜则在吞饮泡内脱落。

病毒衣壳的脱落,主要发生在细胞浆或细胞核。

由吞饮方式进入细胞的病毒,在其吞噬泡中和溶酶体融合,经溶酶体酶的作用脱壳。

某些病毒如腺病毒,可能因宿主细胞酶的作用或经某种物理因素脱壳。

至于牛痘病毒,由胞饮进入细胞后,需经两步脱壳。

先在吞噬泡中脱去外膜与部分蛋白,部分脱壳的核心含有一种依赖DNA的多聚酶,转录mRNA以译制另一种脱壳酶,完成这种病毒的全脱壳过程。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第二节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三)、土壤中的介体:土壤本身并传 毒,主要是土壤中的线虫或真菌传播病 毒。
1.线虫传毒:已经知道5个属38个种的 线虫传播植物病毒或其不同株系。线虫 传病毒集中在蠕传病毒属(Nepovirus)和 烟草脆裂病毒(Tobravirus)。
2.真菌传毒:介体真菌和所传病毒主要 有两类:
(1)、壶菌目的油壶菌可传12种病毒, 如烟草坏死病毒(TNV)、莴苣巨脉病毒 (LBVV)、黄瓜坏死病毒(CNV)。
此外, 还将34个植物类病毒归属于2个科、 7个属, 5个植物卫星病毒和30个植物卫 星核酸归属于亚病毒类的1个组和4个亚 组。
根据最新的病毒分类系统可将植物病毒划 分为5个大类群。
(二)、昆虫介体
1.蚜虫 在蚜虫介体中,大约有200种蚜虫可 传播160多种植物病毒,有的蚜虫只传播2~3 种病毒,有的可以传播40~50种病毒(如蚕豆 蚜和马铃薯蚜),桃蚜甚至可以传播100种以 上病毒。在这160多种植物病毒中,有的只有 一种蚜虫传播,有的可由多种蚜虫传播,黄 瓜花叶病毒甚至可由75种蚜虫传播。
3.双链RNA( double strand RNA,
dsRNA) 病毒:
因其核酸为互补的RNA而得名。其中的 负链RNA转录出正链RNA, 才能作为 mRNA的翻译蛋白。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 四个属的病毒为此种核酸类型。重要的 植物呼肠孤病毒为水稻矮缩病毒(RDV) 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该科病毒粒 体为直径50nm的多面体, 双链核酸分成 10~12段包在同一粒体中。
循回型相互关系中又根据病毒是否在介体内 增殖而分为增殖型和非增殖型。
B.非循回型:病毒不在介体内循回的相 互关系称为非循回型。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噬 菌 斑 数)
吸附期
潜伏期
裂解期
噬菌体复制(繁殖) 的三个阶段: 1、吸附期
游离的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
2、潜伏期
从噬菌体吸附到细胞到释放 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期
3、裂解期
随着菌体不断破裂,新噬菌体 数目增加,直到最高值
(一)、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隐蔽期病毒在细胞内存在的动力学曲线呈线性函数,而非指数关系, 从而证明子代病毒颗粒是由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与蛋白质经装配成 熟,而不是通过双分裂方式产生的。
(一)、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是研究病毒复制的一个经典试验,最初是为研究噬菌体的复 制而建立,以后推广到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复制研究中。
吸附
侵入
脱壳
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 病毒大分子合成
装配
成熟 释放
(二)、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
1939年,Max Delbruck & Emory Ellis:
该实验标志着分子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 的建立,Max Delbruck因此荣获1969年Nobel Prize 1、用噬菌体的稀释液感染高浓度的宿主细胞 2、数分钟后,加入抗噬菌体的抗血清 3、将上述混合物大量稀释 4、保温培养并定期检测培养物中的噬菌体效价 5、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感染效价为纵坐标, 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
隐蔽期(eclipse period)
不同病毒的隐蔽期长短不同 例如,DNA动物病毒的隐蔽期为5~20min, RNA动物病毒为2~10 h。

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 根据核酸性质及功能 , 可将植物病毒基因组分 为下列5种类型 种类型: 为下列 种类型:
(1)正单链 )正单链RNA(+ssRNA) 单链 ( ) 单链RNA具有侵 具有侵 染性, 可以直接翻译, 的作用。 染性 , 可以直接翻译 , 起 mRNA的作用 。 大部 的作用 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分重要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属这一类型 。 70%, , TMV,CMV,PVY;多分体病毒。 , , ;多分体病毒。
传播,病毒从一株植物扩散到另一株植物 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植物病毒只能被动传播,需借外界因子进 入活的细胞内。 植物病毒为专性寄生物,不能离开活细胞。 植物病毒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介体传播和非 介体传播。
(一)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
1、介体(vectors),可以传播病毒的生物体。 、介体( 生物体。 ) 可以传播病毒的生物体
(1) 昆虫 (2) 真菌 已发现7种真菌传播 种病毒 已发现 种真菌传播19种病毒。 种真菌传播 种病毒。 (3) 线虫 已知有5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 种病毒 已知有 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23种病毒 个属的线虫介体传播约 (4)螨类介体:叶蚜螨和蛛螨
2、介体传毒特性 (1)传毒过程
获毒期 潜伏期 传毒期
三、植物病毒组分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 植物病毒的主要成份是核酸和蛋白质 , 有些 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还含有少量的金属离子、多胺和水等。
(一)核酸
1、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 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多数为核糖核酸 ( RNA) , )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 少数为脱氧核糖核酸(DNA)。 )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一、植物病毒的分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五章 (1)全文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十五章 (1)全文
(三)包膜
① 保护病毒的核衣壳,维持病毒的形态结构。 ② 介导病毒体吸附、融合、穿入易感细胞内。 ③ 刺突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也可
作为病毒分型的依据。 ④ 包膜具有宿主细胞膜脂质的特点,对脂溶剂敏感,可作为病毒鉴定与分类
的依据。 ⑤ 包膜脂蛋白是引起机体发热和中毒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① 螺旋对称型:壳粒沿盘旋状核酸走向形成螺旋对称排列,如黏病毒、弹状病毒等。 ②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核酸聚集在一起形成球形或近似球形,衣壳的壳粒排列成20个 等边三角形的面,围成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近似球形体. 。大多数球形病毒呈此对称型。 ③ 复合对称型:病毒体结构复杂,同一病毒壳粒的排列既有螺旋对称,又有二十面体立 体对称形式。如噬菌体的头部是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尾部是螺旋对称。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DNA病毒的合成
单链DNA病毒(ssDNA)以亲代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产生互补链, 与亲代DNA链形成±dsDNA作为复制中间型,之后解链,以新合成的互补链为模板, 复制出子代ssDNA,转录mRNA,翻译合成病毒蛋白质。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1.脂溶剂 有包膜的病毒因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脂溶剂如乙醚、氯仿、丙酮等溶解,
可被灭活,但脂溶剂对无包膜病毒无作用。借此可鉴别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 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2.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病毒对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均敏感。如70%乙醇、次氯酸盐、过氧乙酸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壤中的介体:土壤本身并传 毒,主要是土壤中的线虫或真菌传播病 毒。
1、线虫传毒:已经知道5个属38个种的 线虫传播植物病毒或其不同株系。线虫 传病毒集中在蠕传病毒属(Nepovirus)和 烟草脆裂病毒(Tobravirus)。
2、真菌传毒:介体真菌和所传病毒主 要有两类:
(1)、壶菌目的油壶菌可传12种病毒, 如烟草坏死病毒(TNV)、莴苣巨脉病毒 (LBVV)、黄瓜坏死病毒(CNV)。
(2)、根肿菌目真菌,可传17种病毒, 如多粘菌传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 (BNYVV)和麦类黄花叶病毒。
(四)菟丝子 菟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高等寄生性种子
植物。发现有10种传染黄瓜花叶病毒, 有5种传染苜蓿花叶病毒。其中草地菟 丝子可以传染上述两种病毒。
三、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染
(一)花粉与种子传毒 花粉与种子传毒指的是受病植
C、半持久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这三种相互 关系。非循回型的关系全是非持久性的,而 循回型关系中又进一步分为半持久性和持久 性两种。
蚜虫介体多数传非持久性病毒,即使传少数 持久性病毒在循回中也不增殖;
延长蚜虫获毒时间会降低传播效率,带毒蚜 虫在2~3株健株上取食后,就丧失传毒能力; 获毒后如人为禁止取食1小时,它们通常丧失 传毒能力;而饲毒前禁食15~60分钟,可使 传毒效率大大提高,而叶蝉和飞虱不传非持 久性病毒,所以持久性病毒常在介体内增殖, 有人认为这类病毒也是介体的寄生物。
4、单链DAN(ssDNA)病毒:
由于DNA不能直接作为RNA而起作用, 所以DNA病毒无+、-之分。单链DNA病 毒仅有双联病毒(Geminiviridae)一科, 为最小的球形粒体,由直径17nm的两 个不完全等面体结合而成,复制时单链 DNA先合成双链DNA,以常规途径转录 mRNA。
5、双链DNA(dsDNA):
二、介体传播
(一)、介体传播的基本概念 1、介体传毒过程:介体传毒过程可分为几个
时期。 (1)、获毒(取食)期:指介体获得病毒所需的
取食时间。 (2)、潜伏期:指介体从获得病毒到能传播病
毒的时间,在循回型相互关系中也称循回期。 (3)、接毒(取食)期:指介体传毒所需的取食
时间。(4)、持毒期:指介体能保持传播能力 的时间。
2、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
介体与所传病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以 下划分方法:
(1)、主要根据病毒是否在虫体内循环、是否 繁殖划分为:
A、循回型:病毒经口针、前消化道、后消化 道。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唾液腺,再经口针 传播的过程称为循回,这种病毒与介体的关 系称为循回型关系,其中的病毒叫做循回型 病毒,介体叫做循回型介体。
复制所需的原材料和能量、部分寄主编 码的酶以及膜系统。
病毒自身提供的主要是模板核酸和专化 的聚合酶(polymerase),也称复制酶(或 其亚基)。
1、正单链RNA (positive single strand RNA, +ssRNA)病毒:
其单链RNA可以直接翻译蛋白,起mRNA的 作用,故称为+ssRNA病毒。这是最主要的病 毒类型,70%以上的引起重要病害常见得植 物病毒均为此种核酸类型,如烟草花叶病毒 属的TMV、黄瓜花叶病毒属的CMV、马铃薯 X病毒属的PVX和马铃薯Y病毒属的PVY等。 可有各种球形或长条形粒体形状。
转录 逆转录
翻译 转录
病毒专化蛋白
(一)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植物病毒与一般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
递的主要不同点是反转录的出现,有的 病毒的RNA可以在病毒编码的反转录酶 的作用下,变成互补的DNA链。大部分 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RNA复制 RNA。
病毒核酸的复制过程:
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 或细胞核内)
3、双链RNA( double strand RNA,
dsRNA) 病毒:
因其核酸为互补的RNA而得名。其中的 负链RNA转录出正链RNA,才能作为 mRNA的翻译蛋白。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 四个属的病毒为此种核酸类型。重要的 植物呼肠孤病毒为水稻矮缩病毒(RDV) 和玉米粗缩病毒(MRDV)。该科病毒粒 体为直径50nm的多面体,双链核酸分 成10~12段包在同一粒体中。
第二节 植物病毒的复制与增殖
一、植物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 与表达
当病毒侵染植物以后,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 过程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病毒具有复制其自身相同基因组的行为, 即这种从亲代向子代病毒传送核酸性状的过 程,称作病毒的基因传递(gene transmission).
2、病毒具有按照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碱 基序列来合成病毒自身专化性蛋白的过程, 称作病毒的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下图)
病毒 子代病毒
以(+)ssRNA病毒的核酸复制为例,介绍病毒 复制的一般过程。
1、进入活细胞并脱壳:植物病毒以被动方式通过微伤(机 械伤或介体造成伤口)直接进入活细胞,
2、并释放核酸,释放核酸的过程也称为脱壳 (uncoating)(图中第1、2步)。
3、 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是传递遗传信息的中 心环节,包括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产生翻译病毒蛋白 质的mRNA。脱壳后的病毒核酸直接作为mRNA,利用寄 主提供的核糖体、tRNA、氨基酸等物质和能量,翻译形成 病毒专化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图中第3步)
第四章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四节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在ICTV(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2000年公布的病毒 分类第七次报告中,共有909个植物病毒(包 括594个确定种和315个暂定种),分别归属 于15个科、72个属,其中有664个植物病毒 已经归入了15个科的不同属, 另外尚有245 个病毒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分类性状有限, 目前对其特性了解仍不够充分, 只归类到 24个属,没有科的分类阶元。
(二)嫁接传毒 嫁接传毒主要指木本植物 的病砧木与健接穗,或病接穗与健砧木 嫁接后传染的病毒病。无论采用何种方 式进行嫁接,均能传毒。因此选用无病 砧木和接穗作为嫁接材料,在农业生产 中非常重要。
(三)汁液接触传毒 汁液接触传染又称机 械传染或汁液擦伤传染。在自然界里, 像TMV、PVX和马铃薯S病毒,它们的 病叶与健叶间或是病根与健根间接触摩 擦所造成的微伤就足以达到汁液擦伤传 染病毒的目的。
与高等动植物相同。
为 互 补 的 双 链 DNA 。 花 椰 菜 花 叶 病 毒 属 (Caulimovirus) 和 杆 状 病 毒 属 (Badnavirus)为此种类型。花椰菜花叶 病毒为直径为50nm的球形粒体,含有 双链、环状DNA分子。
(二)、植物病毒的增殖
植物病毒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细 胞结构像真菌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器官, 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 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组装成子代粒 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复制增 殖.
此外,还将34个植物类病毒归属于2个科、 7个属,5个植物卫星病毒和30个植物卫 星核酸归属于亚病毒类的1个组和4个亚 组。
根据最新的病毒分类系统可将植物病毒划 分为5个大类群。
一、植物病毒组分类依据
(二)、昆虫介体
1、蚜虫 在蚜虫介体中,大约有200种蚜虫 可传播160多种植物病毒,有的蚜虫只传播 2~3种病毒,有的可以传播40~50种病毒(如 蚕豆蚜和马铃薯蚜),桃蚜甚至可以传播100 种以上病毒。在这160多种植物病毒中,有的 只有一种蚜虫传播,有的可由多种蚜虫传播, 黄瓜花叶病毒甚至可由75种蚜虫传播。
2、移动: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 部的过程称为移动(movement)。因此, 传播是病毒在植物群体中的转移。而移 动是病毒在个体中的位移。
(二)、一般特性:
传播实验:是鉴定病毒的必要手段 (1)、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近距离主要依靠
活体接触摩擦而传播,远距离则依靠寄主繁 殖材料和传毒介体的传带。 (2)、了解传播的意义:了解植物病毒的自然 传播方式,不仅对病害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植物病毒的鉴定和分类具有很高的 价值。
2、负单链RNA (negative single strand RNA, -ssRNA )病毒:
其单链RNA不能起mRNA的作用,必需先 转录成互补链,才能翻译蛋白,故称为 -ssRNA病毒,只有植物弹状病毒的二 个属,也引起重要的植物病害,如小麦 丛矮病毒(WRDV)。粒体形态为短状粗 的子弹状或杆菌状,外面有囊膜。
8、子代病毒粒体可不断增殖并通过胞间联丝进行扩 散转移(第8步)。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一、定义和一般特性 (一)、定义: 1、传播: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在自然界
生存发展必须在寄主间转移,植物病毒从 一植物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 传播(transmission)。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 不同,可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的传播两 类。
株的花粉或种子携带有病毒,然后随花粉或种子传 染到其它植株或其他地区的植株上。花粉可以通过 风等传播,种子通过人为调种等远距离传播。因此 种子传毒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植物检疫措 施恰是控制病种传染的一个重要手段。 种子传染的 植物病毒种类较多,包括类病毒在内约有162种。主 要是豆科植物,依次为葫芦科,禾本科,菊科和苹 科等植物。
4、在聚合酶作用下,以正链RNA为模板,复制出负 链RNA(第4步);
5、再以负链RNA为模板,复制出一些亚基因组核酸 (第5步左),同时大量复制出正链RNA(第5步右);
6、亚基因组核酸翻译出3种蛋白,包括衣壳蛋白(第6 步)。
7、病毒粒体的装配和转移合成的正链RNA与衣壳蛋 白进行装配,成为完整的子代病毒粒体(第7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