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生活学案.doc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e3c7d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1.png)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兴起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理解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的定义和特点。
讲述原始农耕的兴起背景和历史条件。
分析原始农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1.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的场景。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章:农耕工具与技术2.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理解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常见农耕工具,如耒耜、石斧等。
讲述原始农耕时期的农耕技术,如耕作、播种、收割等。
分析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提升作用。
2.3 教学活动: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原始农耕的农耕过程。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工具和技术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理解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常见组织形式,如家族、部落等。
讲述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和分工。
分析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用。
3.3 教学活动: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组织形式对农耕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理解原始农耕对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对土地利用和改造的影响。
讲述原始农耕对水资源的影响,如灌溉和排水。
分析原始农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展示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原始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利弊。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c995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f.png)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精选8篇)《原始的农耕生活》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自主预习】(一)河姆渡原始农耕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河姆渡原始农耕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2、时间:距今约7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4、农耕作物:水稻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4、农耕作物:粟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6、原始饲养业:猪、狗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三)大汶口原始居民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34eb5a02768e9951e73867.png)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学习古代农耕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习古代农耕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5e95b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b.png)
学习古代农耕知识——《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古代农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历史上,农耕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
而在当代,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脱离了大自然,我们的接触和了解农业生产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有必要重新学习古代农耕知识,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份我们学习农耕技术的工具——《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一、课程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是一份介绍古代农耕技术的教材,共分为7个模块,包括采摘与种植、耕作、灌溉、收获与储存、养殖、农具制作和农业文明的传播和演绎。
每个模块详细地介绍了古代农耕技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技术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也包括了一些文学、诗歌、图像等文化作品。
整个教案以知识丰富、操作简单为特色,适合各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学习。
二、教学方法《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通过“学习—操作—体验—分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1. 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农耕技术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应用范围,提供与周边环境链接的资源,展示古代农耕生产的形式和特点。
2. 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种植和耕作等操作过程,了解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
3. 体验:带领学生前往实地采摘、观察、体验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4. 分享:学生在学完每个模块之后,可以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目标《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 了解古代农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古代农耕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3. 培养对种植、耕作、灌溉、养殖等生产方式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的能力;5.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四、教学效果《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是一份基于实践和体验的教育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804c8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7.png)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期和地理环境。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特征。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畜牧和狩猎活动。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和模型等实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规律和变化。
第三章:原始农耕生活的农业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农业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农业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畜牧活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培养学生对畜牧业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方式和管理方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和示范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畜牧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畜牧活动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狩猎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活动。
培养学生对狩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兴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工具和技术。
探讨原始农耕生活中的狩猎方式和规则。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41c22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6.png)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对农耕生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农耕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2. 教师给出答案,并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3. 提问学生对农耕生活的好奇心和疑问。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2. 讲解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讲解每个农耕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农耕工具进行模拟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技术演变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技术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演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
2. 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生活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观察和感受。
第五章:农耕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f17e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b.png)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兴起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讲述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农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探讨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第二章:农耕文化的演变2.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不同地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分析不同地域农耕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探讨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第三章: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3.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理解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
分析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分化。
探讨农耕社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第四章:农耕经济的特点4.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经济的特点,理解农耕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分析农耕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探讨农耕经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挑战。
第五章:农耕文明的成就与局限5.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文明的成就和局限,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文明的成就和贡献。
分析农耕文明的局限和挑战。
探讨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第六章:农耕技术的发展6.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理解技术进步对农耕生产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耕作工具、灌溉、种子改良等。
分析技术进步如何提高农耕生产效率和产量。
探讨农耕技术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七章:农耕与生态环境7.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理解农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7.2 教学内容:讲述农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分析农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探讨如何实现农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八章:农耕社会的文化习俗8.1 学习目标:了解农耕社会的文化习俗,理解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b4d4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f.png)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农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的场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2.1 学习目标:掌握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主要农耕工具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如犁、耒、铲等。
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使用农耕工具进行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进步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农耕技术,如耕作、播种、施肥等。
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农耕技术的视频资料,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形成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耕社会的形成。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家族、部落的形成。
分析农耕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农耕社会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农耕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5.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
分析这些文化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原始农耕时期的艺术品,了解其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形成与发展6.1 学习目标:理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fa022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d.png)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认识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的定义和特点。
农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农耕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农耕博物馆或农耕遗址,直观地感受农耕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原始农耕的工具和技术2.1 教学目标:认识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了解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种类和用途。
农耕技术的特点和创新。
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认识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制作,体验原始农耕工具的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工具和技术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认识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3.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的形式。
农耕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组织学生参观原始农耕遗址或农耕社区,观察和了解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耕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第四章: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4.1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认识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的特点。
农耕社会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习俗。
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讨论,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文化和信仰。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表演,体验原始农耕社会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习俗。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69b6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3.png)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的定义和起源。
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2.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工具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种类,如石斧、石犁、木耒等。
讲解工具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分析工具对农耕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进步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技术进步。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播种、耕作、收割等技术。
介绍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发展。
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产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介绍土地制度、分工合作等社会制度。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5.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祭祀、节日等。
介绍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分析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第六章:农耕与生态环境6.1 学习目标:理解农耕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分析原始农耕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
探讨农耕活动如何改变土地利用、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讨论原始农耕时期人类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
第七章:农耕社会的经济活动7.1 学习目标:掌握原始农耕社会的经济特点。
7.2 教学内容:描述原始农耕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济结构。
探讨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贸易和交换的形式与内容。
第八章: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8.1 学习目标:认识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
8.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社会的家族、宗族和社会组织。
探讨社会等级、土地所有权和权力分配。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88d7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5.png)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
在古代,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是如何进行农耕生产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吧。
二、目标1. 了解古代人类的原始农耕生活方式。
2. 掌握古代农耕生产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理解古代农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导入活动1. 观看视频:观看关于古代农耕生活的视频,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进行农耕生产的。
2.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性,分享你们的观点。
四、知识点讲解1. 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古代人类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粮食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
他们利用简单的农具和劳作方式进行农耕生产。
2. 古代农耕的工具:古代人类应用的农具主要有犁、锄头、镰刀等,这些工具帮助他们开垦土地、种植作物和收割庄稼。
3. 古代农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古代农耕生活的出现,使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农耕社会。
农耕生产的发展也增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实践活动1. 观察田地:前去附近的田地,观察摩登农耕生产的方式和工具,比较古代和摩登的农耕生活有何不同。
2. 制作模型:利用纸板、泥土等材料,制作古代农耕生产的模型,展示给同砚们看。
3. 体验农耕:在学校的小菜园里体验种植蔬菜或小麦,感受一下古代农耕的辛苦和乐趣。
六、总结通过今天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古代农耕生活的特点、工具和影响。
古代农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家当,也增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摩登的生活方式,也能够从古代农耕生活中汲取一些启迪,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次再见!。
学案1: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案1: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78d6ab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1.png)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时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年,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使用工具:河姆渡人已普遍使用石器,还用制作工具。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河姆渡人主要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
4、建筑:住式建筑。
(二)半坡社会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
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而得名。
2、年代:大汶口遗址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课堂训练:㈠选择题1.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3190e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5.png)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2.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
3.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4.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教学重点】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代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自学互研生成新知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位于黄河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
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
(2)生产工具: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等。
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3)种植农作物:粟。
(4)畜牧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5)手工业:彩陶和纺织制品。
①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
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最多。
②半坡人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
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
2.生活地点:今浙江余姚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
3.生活、生产状况(1)建筑:①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2)主要农作物:水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4c235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f.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2.掌握一些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3.发现和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2.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三、教学难点1.完整地了解原始农耕生活;2.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热1.导入:举一些关于原始文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文化;2.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他们自己的任意器物,并解释其用途。
2. 教学内容1.农耕文化的起源:农耕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2.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农耕技术、生活方式、物产等;3.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技能:种植、狩猎、制陶、编织等。
3. 活动1.观察演示:观看视频或照片展示,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真实情况;2.活动探究:学生分组模拟原始农耕生活,体验制作陶器等基础技能的过程;3.分享交流:分享模拟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交流学习体验。
4. 课堂总结1.知识回顾:通过小测验等形式复习课堂所学内容;2.思考提问: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原始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模拟活动成果:包括器物制作、农耕种植等;2.学生的思维能力;3.学生的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了解了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技能,并且进行了模拟体验,让学生对原始文化产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尝试模拟活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一步,我将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原始农耕文化。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d80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a3.png)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与游牧生活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第三章:农耕工具与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的赞赏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分析这些工具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农耕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工具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等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学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7657d4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4.png)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本课线索
必背重点
1.原始农业
(1)最早种植农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稻、粟、黍的国家。
(2)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
发展。
(3)兴起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原始农耕代表
项目河姆渡人(南方)半坡居民(北方)距今时间约7 000年约6 000年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
流域)
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房屋结构
建筑)
磨制石器、骨耜等
骨耜
猪纹陶钵(黑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
易误警示
1.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不是“栗”,粟脱壳后叫“小米”,所以它下半部分是“米”。
2.北京人→打制石器,半坡人、河姆渡人→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1d04e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b.png)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建构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同时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通过采集或狩猎获取食物,我们都是农村的学生,我们现在吃的食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从地里种出来的等等)对,这是就是农业,那我们祖先从什么时侯开始从事以种植农作物为起点的农业生产的呢?今天我们就体验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我们的课本在众多的先民的遗址中选出了三个供同学体验,哪三个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看谁先找到?(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对,我们重点学习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下面表格,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完成所填内容(课前印制,学生每人一份)教师需讲解:1、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先进,因此前者为新石器,后者为旧石器,上节课所学习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就是用的旧石器。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44d07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3.png)
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农耕吗?农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教师讲解: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强调农耕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评估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背景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
2.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农耕工具的发展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讲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
2. 分析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农耕工具的发展过程,如石斧、石犁等。
2. 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农耕工具的演变。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农耕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和变迁。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93a47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6.png)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下图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A.中国是最早栽培五谷的国家B.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C.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D.我国早期国家农业的发展情况2.甘霖在《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写道:“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从而对大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人类自身得以更快地再生产,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原动力。
”这说明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原动力”的是()。
A.原始农业的兴起B.人类的食物采集活动C.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D.人类高超的粮食保存能力知识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3.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B.《诗经》的相关描述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D.《齐民要术》的记载4.榫卯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铜农具C.建造干栏式房屋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知识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5.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居住区外的公共墓地。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的居民们()。
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磨制石器C.学会制作陶器D.饲养家禽家畜6.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以说明半坡人()。
A.会制作玉器B.会纺织和制衣C.主要种植粟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能力提升7.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
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
稻谷、稻叶堆积层的发现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完整word版)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完整word版)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950de1844769eae109ed31.png)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情剖析】本课所讲解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课中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察看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剖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叙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明发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在中华文明发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发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从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太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展现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研究欲念,指引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找寻知识,逐渐累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后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
②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察看法、比较法,并逐渐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获得的巨大成就。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可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就中表现出的智慧与朴实的感情,从而促发或加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可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敬爱之情。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期间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观点和结论。
【课时】1课时【教课方法】采纳读图,用视觉成效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而后经过议论,联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教课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认识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了在初期人类期间,他们是以收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窟和树上,这类状况在必定程度上能够知足人们的生计需要,但也有好多不便之处,跟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加,这类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固的生活,但是靠收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能否有保障?为何?学生议论,得出结论:依赖“收集”为生,有好多限制性,要遇到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季就很难找到;如碰上自然灾祸,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没法生计;食品根源不固定、不充分,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河姆渡原妬居民€1 {\半坡廈始告民<r昭间:距于约七千年邑点:浙江省金轨布河姗潼生产情况:便用.甦制石器』种植水稻,诣养猱畜「会制造陶器我圍县世界屋棗早种植水韬的圜家生JS'BK:住干栏式的房屋』过着定居主浩:挖掘水# ;制作- 简単的玉盟和康始乐器「时间:距今鲂五六千年地.隹:俠酋西妄半坡村主产懦况:铁用磨制石器和秉稲:种植栗、蔬粟:词养躇祠:打猎播鱼9制造彩陶我国是世界上星早种植熏和蔬菓的裁[:住半地穴式的房屋,会紡藥飙林常按、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文化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一一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一一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第三、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渔猎经济也在发展。
2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社会转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以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弓I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学法指导1 •表格归纳法: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不同特点。
原始居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2•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本节课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如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3.观察法: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但应做到:第一、注意图片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介绍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4.比较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山顶洞人与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找准比较点,如工具的类型、居住条件、食物来源、工具制作技术等,通过比较理解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
5.史料学习法:远古时代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太遥远,可以借助传说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如补充以下传说:传说一“古之人,皆食禽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而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白虎通》传说二“时有丹鹤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遗记》通过上述材料,借助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会种植庄稼,生活条件较前有了明显改善。
也可以借助上述传说,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围绕“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这一判断:人们生活水平低,是不是因为禽兽不足造成的?借以认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是造成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不涉及生产力这一概念,通过分析生产工具简陋(石器和木棒)、劳动对象少(如只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等),说明这是造成生活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亦可。
还可以运用上述材料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如传说中的神农氏大约生活的时代、“五穗禾”中“其坠地者”可能是哪些农作物等。
当然也要学会辨别真伪,如“食者老而不死” 是不可信的,可能是人们食用谷物后,随着食物来源的充足,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大大延长了。
通过上述学习,让学生懂得:传说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记忆,有助于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6.歌谣归纳法:结合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编制如下歌谣,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歌谣提到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让学生起来进行解释,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原始农耕中华早,水稻和粟是代表。
半坡河姆渡有房屋,半地穴干栏真奇妙。
陶器石器样样有,生活水平日日高四、中考命题分析河姆渡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常考点,中考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如使用的工具、房屋的样式、生活的地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等,此外,半坡、河姆渡人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也是常考点之一。
五、中考试题分析1.(2008 年,宜昌市)元谋人、长阳人和河姆渡遗址都分布在 ( ) 域A.黄河流域 B.长江流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C.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由历史知识可知: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都位于长江流域,长阳人虽然没有学习过,但判断出元谋人、河姆渡人生活的长江流域后,根据题意,可以断定长阳人也生活在长江流域,做此题时要注意排除“长阳人”这一干扰项。
答案:B2. (2008年,福州市)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 人C.半坡原始居民 居民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 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3. (2008年,苏州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右图是下列哪一个远古 人类的房屋样式?(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B.北京D.河姆渡原始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能力的考查。
解题时,首先 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 一栏式房屋答案:C4. (2008年,盐城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生活在该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水稻 米D.占城稻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
分析各项 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地区气候干燥, 不适宜稻类作物生长,故首先排除A 、 D 两项;依据其他学科知识,玉米原产于美洲,也可以排除。
答案:C5. ( 2008年,山东省)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5个具有民族 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
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A.北京人B .玉C.粟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解析:本题由现实生活创设情景,来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彩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答案:C六、随堂检测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A.半坡遗址 B .河姆渡遗址C.大汶口遗址D.周口店遗址2 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基础。
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A.种植粟B.种植水稻C.加工玉器D.烧制彩陶3.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场景是()A.种植水稻B.猪狗等家畜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农具/、4.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
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的是()A.北京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5 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址是()A.半坡遗址B.北京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河姆渡遗址6.“民以食为天。
”我国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C.粟和小麦 D .粟和水稻7.如果时空倒转,阿Q来到某原始居民的住处,当地居民以粟款待他。
说明款待阿的原Q始居民是( )A. 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8.右图所示的彩陶应该出土于(A. 元谋B.半坡C.周口店D.河姆渡9•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是( )A.红山文化遗址、半坡遗址B.大汶口遗址、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D •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图一(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种类型的房屋复原图?(2)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样式为什么 不同?参考答案:10.( 1)图一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坡原始居民 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 2)原因: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 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 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 又便于通风降温; 半坡人居住的黄 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1.B 2 .B 8.B 9.B 3.C 4.D 5.A 6 .D 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