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新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中的新思路

赵小焕1,郭 卿2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继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后,信息加工观、生态观和社会文化观等新观点的挑战以及一些新实验方法技术开始运用,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理论、方法、观点上的新思路,主要体现在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的新发现、

社会认知心理理论和认知需要研究等领域。这些新的思路启示我们,在儿童认知发展研

究中,应全面理解和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生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儿童

认知发展观。

关键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需要;新思路

近10年来,认知发展的新理论,特别是领域特殊性观和生态化理论等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认知发展研究的进展。同时,更多新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的投入使用,使得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重新焕发青春,并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思路。这些新的思路对于当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一)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研究。当前,心理学领域有两个蓬勃发展的边沿交叉学科举世瞩目,即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这两个学科吸收了认知科学和行为发展科学的理论,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新技术应用到研究中去,共同对智能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开创性的探讨,将心理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并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知神经科学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端以来,在短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展,影响了整个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认知发展理论也不例外,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着许多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在交叉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突破:其一,利用功能性神经成像(f unctional neuro sis aging)技术,进行认知发展研究;其二,涉及引起大脑发展的分子和细胞水平的事件,以及积极或消极生活经验影响大脑及其功能发展的各种各样的方式[1]。这些对影响儿童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获得了重要的关于认知、行为发展的新知识;同时人们也得到启发,即认知行为发展过程同样影响着神经生理机制水平。

由于认知发展理论一直热衷于探讨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到底哪一个在作用着人类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9-08-18

作者简介:赵小焕,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郭 卿,女,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自然而然的,认知行为遗传学就成为行为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现代遗传学研究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受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中不断出现的新发现、新技术促动,认知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认知行为发展的遗传影响研究中[2]。鉴于当前生命遗传科学所具有的发展态势,我们相信无论是个性发展还是认知发展领域,都会有更多行为遗传学的技术融入。

(二)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历史相当长远,早期的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如皮亚杰关于儿童对社会游戏规则认识和道德判断的研究就有着非常丰硕的成果。其中他关于儿童游戏的观点为幼儿教育实施游戏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游戏化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对于幼儿教育机构端正儿童游戏规则观有积极地启发作用[3]。然而,社会认知被作为一个独立于儿童自然认知的研究领域,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此时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不是源自皮亚杰理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就是源于由信息加工理论所支配的关于成人的社会认知研究[4]。

以前社会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婴儿期及学龄期,并且致力于寻求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机制,用普遍过程来解释认知发展,只是研究内容由儿童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转变为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当前,社会认知发展研究发生的重大变化,关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t heory of mind)”的发生、发展研究,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关于心理状态(诸如信念、愿望等)的认识。由于这种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必然与其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心理理论”研究为传统的社会认知领域中零散的研究课题提供了相互联系的纽带,使该研究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心理理论”研究及其观点对认知发展研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它已成为认知发展理论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5]。

(三)认知需要的研究。概括的讲,认知需要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愿意从事周密的思考以及能否从深入的思考中获得享受,它反映人们愿意思考和探索真实世界的倾向。认知需要最早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他在认知学习理论中提到,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布鲁纳在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机方面的论述特别注意强调认知需要和内部动机的作用。他认为知识的获得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显然是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要的驱使。他认为,学生的学习除了受一些生理的内驱力驱动之外,更重要的是受认知需要的驱使。他指出,应该以某种方式去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能非常想学下象棋这现象,强调了认知需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布鲁纳的这种内部动机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性区别,认为人类的学习更主要地是受认知需要的驱使[6]。

后来,Cacioppo和Petty在1982年系统地陈述了认知需要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重新提出N FC(need for cognition)认知需要的概念,即一个人用以完成智力任务和挑战的动机。具有高认知需求的个体喜欢在思考、问题解决、推论上倾注更多的努力,并且他们在完成一项智力挑战后所获得的满足感比低认知需求者要大得多。不久之后,克拉泽尼斯基和法斯以实验方法证实N FC和认知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从而说明N FC只是认知风格发展的一种,而不是从像IQ这样的认知能力上衍生出来的。其次,研究者指出,低认知需要的个体往往考不上大学,证明了认知需要对人们生活的前途有重大影响。斯坦诺维奇和维斯特通过对认知风格的测量显示,认知需要的确与人们在特定的推理和决策制定等不同任务上的表现相关[7]。

二、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一)婴儿认知发展研究的进展与影响。近年来关于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方法上的进步,当然也有先进的技术之功劳,最重要的是,在于设计出了一些异乎寻常的精巧方法。由于婴儿没有言语,不能报告知觉经验,研究者设计出了更敏感的探测早期能力的研究方法,即从他们的非言语行为,如吮吸、转头、注视以及生理反应中推断他们的知觉情况,为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