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9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残阳铺水中
2.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呢?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 光,所以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 这样写?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 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 二字。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此时月亮细弯, 和弯弯的细细的弓很像,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弯弯 的新月还像什么?
露:钻石、玛瑙、水晶、玻璃球…… 月:金钩、小船、眉毛、镰刀……
拓展延伸
运用比喻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兼有夸张)
拓展延伸
寓意深刻的古诗示例: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登鹳雀楼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小结
《雪梅》这首诗通过对“梅”“雪”的评论, 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借梅和雪的争 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
2.梅和雪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梅香雪白。 3.诗人是怎样评价梅和雪的呢?
后两句写诗人的评价。诗人先从颜色角度来评 价,点明梅不如雪那样洁白,然后又从气度的角 度来写,点出雪不具有梅花的香味。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别 人的长处,而且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卢钺(yuè),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 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 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3.后两句是借景说理,谈游山感受,诗人为什 么没有认清庐山真面目呢?
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解释说,因为身在庐山中,视 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 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4.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 站在客观全面的立场上。
拓展延伸
sì:似乎 似是而非 似 shì:似的
苹果红得像火似的
暮江吟
白居易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 歌体裁的一种。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 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朗读指导
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含有“面”字的成语 面红耳赤 面面俱到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冼心革面 八面玲珑 闻名不如见面
面黄肌瘦 两面三刀 蓬头垢面
面目全非 四面八方 独当一面
面红耳赤
佳句积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巧用意义 相对的词)
课堂小结
《题西林壁》的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 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地 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整体感知
了解重点词语之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吗?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 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冉冉升 起的一弯新月形如弯弓。
课文解读
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可换成什么词?哪个词好?为什么?
可换成“照、盖、洒、射”。“铺”字更好, 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射的面积 广大而均匀。
题壁诗 题壁诗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盛于唐、宋 。唐宋时期虽然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但由于当时 印刷能力很有限,还有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 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 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 人见而读之,就可传播开来。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了解重点词语之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意 思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 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 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 清香。
课文解读
1.如何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中的“争”字呢?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都认为自己 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 表达了诗人对梅雪争春的喜爱之情。
课后习题
诗人卢钺还写了一首《雪梅》:“有梅无雪不 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 并作十分春。”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什么 哲理吗?
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 不出春光的韵味;若只有梅、雪而没有诗作,也会 使人感到不雅。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 系: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 成最美丽的春色。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 观点看待事物。
知识链接
庐山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市境内。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 海拔1474米,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 “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遗产、世 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 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 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课文解读
1.在前两句中找出表示方位、角度的词语。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横”“侧”“远”“近”“高”“低”。说 明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 也就各不相同。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 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 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 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 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1.了解重点词语之后,同学们能说说诗歌的大概 意思吗?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 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内容上有 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 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 找道理,学道理。
结构图示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不同 不识—真面目
只缘—在山中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雪梅
卢钺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降:服输。 骚人:诗人。 搁笔:放下笔。阁,同“搁 ”,放下。 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逊:不及;比不上。 一段香:一片香。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 四君子”之首,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 开得越精神。梅花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希望同学们像梅花一样,在艰苦的环 境中坚强不屈。
结构图示
雪梅
梅雪争春
未肯降 费评章
梅逊——三分白 诗人评
雪输——一段香
各有所长
当堂测试
《暮江吟》的作者是_唐___代诗人_白__居__易___。诗中 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_一__道__残__阳__铺__水__中__,_半__江__瑟__瑟_ _半__江__红___。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_可__怜__九__月__初__三____, _夜___露__似__真__珠__月__似__弓。 诗人把露珠比作__珍__珠___,把月 亮比作_弓___。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佳句积累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比喻)
课堂小结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 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 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 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结构图示
暮江吟
残阳——铺水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背诵古诗。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 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 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谢谢观看
夕阳斜照图
江水——半瑟半红 赞美、热爱
露水——似真珠
新月露珠图 月亮——似弓
题西林壁
苏轼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 从东面西面看。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真珠:珍珠。
朗读指导
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诗的韵律:“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岭、侧、峰、低、 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 都要重读,并要读出起伏之感,“远”稍强, “近”“高”强,“低”又是稍强;“真”“只” 要重读。
源自文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