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考察_辛章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0期兰州学刊N o.102006总第157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57 #社会学研究#

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考察

辛章平1宁海林2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紧迫性、制约因素以及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实现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人口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6)10-0163-02

作者简介:辛章平,男,山东莘县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编审;宁海林,男,吉林四平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美学及城市规划。

/十一五规划建议0指出,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要使农村真正得到发展,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考察,以期为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实现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紧迫性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镇)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国际社会,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现阶段由于农村耕地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小,加之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有限的耕地资源吸收不了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的供给,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解决农村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中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收入也不会有大幅提高,收入差距也将难以缩小。这既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一切都使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且越来越紧迫。

二、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程度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约为41.8%,远低于发达国家70%~90%的水平。其进程也大大落后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造成这一落后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总体上说,有客观因素和社会政治制度因素。

(一)客观因素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耕地面积并不大,人均耕地面积就更少了。农村耕地容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有限。这一现象使本来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加吸纳不了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的供给,这必然使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日益突出。而且,由于现代城市中有较多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而农民一般缺少资金并且文化程度不太高,因此农民进入这些领域的机会很少,减少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另外,城市发展本身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城市的一些职工也存在下岗再就业,无法吸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切都成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越来越紧迫的客观因素。

(二)社会政治制度因素

首先,城市社会结构状况是妨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城市低声望职业就业,使他们在一些岗位和部分行业具有就业的优势。在这种条件下,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农业剩余人口将向非农就业岗位集中的城镇迁移。但是,尽管这种就业迁移在中国发生了,但却没有推动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社会因素有效地阻止了农村人口的迁移势头。其次,城乡家庭财产结构的差异是妨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财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房产已经成为主要的家庭财产。而在住房购置上,城市和农村都有自己的补贴方式。农民工在家乡都有自己的宅基地,它基本上是不动产的主体。离开原户籍地农村向大城市迁移,意味着以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出很多的代价置业安家,出于比较成本考虑,农村居民不会举家迁移到大城市。最后,一些政策制度也是妨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政策制度在其中有很大影响。户籍政策、教育政策、福利政策等都导致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迟缓。户籍管理的/二元化0是影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消极因素。我国实行户籍/二元化0的主要意图是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使得农业劳动力长期滞留于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制定和执行的普通教育政策,没有考虑到未来农村人口城市化所需要的人口素质问题,把大量未成年的学龄青少年过早推入农业劳动力的队伍。由于许多未成年人过早从事农业劳动,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不仅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而且使他们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农村学校教育内容中缺少城市就业所需要知识的讲授和培训,这样必然造成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只能从事低级技能行业的工作,无法适应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很多农村人口缺少在城镇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迫使许多已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再次返回到农村。[1]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简单说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镇)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考察,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兰州学刊总第157期

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人口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而城市无法安置那么多劳动岗位而产生的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二是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所面临的诸如收入低、生活条件差、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其他问题,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问题、城市化程度在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的问题、/耕地城市化0的速度远远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等问题。城市化问题纷繁复杂,不过大多学者一致认为减少农民是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首要问题。所以我们在深化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进行相关城市福利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减少农民的有效途径。

四、现阶段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分析

世界农村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美英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模式,即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大城市集聚;第二种是法国、南斯拉夫、前东德、西德等国家的模式,即农业人口分散地向中小城市集聚。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由于工业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社会上大部分农村人口已经进入城市,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在工业中就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与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同,由于我国实行工业化时间晚,只能采取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的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化为发展重点,而不是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于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很好地实现,造成了农村大批劳动力过剩。[2]因此我国不能照搬这些国家城市化的成功经验,要走一条农村人口城市化与/三农0问题以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之路。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进入当地的乡镇企业或从事商业服务业等;另一种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主要从事城市传统行业。这两种途径都加速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优势。近10年来,我国把发展农村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及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阵地,通过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在小城镇的集聚式发展,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这种战略已作为中国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要点在实际中得到了贯彻执行。这种选择的主要优点是在不增加国家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力量,既解决了农村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又缓和了由城乡移民加剧的城市失业和其他/城市病0问题,减少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大中城市从事传统行业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种主要途径,它的最大好处是减轻农村人口对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依赖与压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同时,还能通过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形成劳动力市场,在流动中确定劳动力价值,消除劳动工资扭曲的现象,使全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2]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两种途径已不能满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远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小城镇的工业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等原因,一般规模都不大,所承受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有限;再说小城镇的工业企业如果吸收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利于其本身的发展。可见小城镇的工业企业对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只能起到一定的配合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异地转移,由于城市本来就有大批职工下岗,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为他们提供的就业机会并不多,他们主要从事一些技术不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而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城市根本买不起房,注定是/候鸟0型劳动力。而且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条件,还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进入同等待遇的职业领域并获得制度性工资。由于他们劳动强度大,食宿条件差,而且长年在外无法常与亲人团聚,加之城市文化冲击,很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疾病,加之没有医疗、就业保险,更加加重了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总之,这两种途径不能彻底解决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应该在深挖这两种途径的潜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他有效途径。

现阶段实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又一重要途径。目前,农业产业化也没有公认的定义和内涵,这里所说的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土地集中经营为基础,把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形成规模经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我国实行20来年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特定生产力、特定国情下实行的一种制度,它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它毕竟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减免农业税等政策,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不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改革,它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不同于传统的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0之路,是依靠小城镇工业企业安置农村过剩劳动力之路,而农业产业化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农村,虽然也是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但两者的支撑点不同。

五、结论

农村人口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减少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在积极深化、完善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两种主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当地小城镇从事乡镇企业或从事商业服务业以及进入大中城市从事传统行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社会的融入问题以及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推进以土地集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多形式、多样化。从而更快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收稿日期]2006-06-05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题目:农村人口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华.论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因素[J].新疆财经,2001 (6):30-31.

[2]杨竹节.论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6):85-86.

1责任编辑:郭洪2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