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论日本人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论日本人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亲近自然,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是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这种观念渗透于日本建筑、服饰、饮食、艺术、语言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日本自然观的肯定,明确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仍存在威胁、室内环境污染严重、森林灾害严重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并提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能减排,优化废弃物处理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庭院;和服;日本料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一个岛国,共有6800多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冲绳是其主要岛屿[1](p2)。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为渔业及水稻种植业带来了便利,也使日本人祖祖辈辈与自然生活在一起。
美丽的自然环境为日本人带来的恩惠和养育,使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感恩。
但较多的自然灾害也使日本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自然充满敬畏。
因此,日本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对自然的领悟——如果没有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亲近自然,尊崇自然和敬畏自然成为日本人典型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表现日本人一直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与自然的共存。
对日本人来说,与自然保持协调、保护自然远远比与自然对立、征服自然更重要。
这种自然观渗透于日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建筑日本庭院的设计主要突出自然景观的美,这种美并非自然本身的姿态,而是利用借景的手法搭配池塘、假山、树木和流水,并使用缩景手法,使其呈现出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这种设计将实景的所有精华凝缩在庭院中,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和地面上再现大自然的本貌。
“枯山水”是现代日本庭院的灵魂---用石料寓意大山、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河川、海洋甚至云雾[2]。
与西洋学中重视几何图形规则的美相对,日本庭院是将外部自然景观融入到庭院设计中的不对称的美。
日本的个人住宅多是独门独院,庭院中种满了灌木、花草和蔬菜。
为了与高温多湿的气候相适应,房屋多采用木质结构,柱子和地板也保留木头本身的颜色和木纹。
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其理想模式
82% 以上的现状, 致使当今日本国内木材生产不景 气, 人工针叶林间伐延滞、森林再生能力低、收益性 差、森林荒废等问题。针对如何实现森林间伐, 推广 使用国产材, 恢复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发挥森林多 种功能以满足国民对森林的多种需要, 日本政府、学 术界、以及 NGO、NPO 民间团体等社会各界, 正在进
说, 能一直保存如 此巨大的森林资 源, 是令人 惊奇 的, 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 丰富的森林文化, 并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形成。 在日本森林文化研究领域, 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学
收稿日期: 2006 09 29 资助项目: 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事业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 吴守蓉, 博士,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资源评价, 环境教育和森林文化。电 话: 0081 3 54772278 Email: wushr@ hotmail. com 地 址: 156 8502 东京农业大学地域环境科学部。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671 6116( 2007) 02 0017 08
Forest Culture and an Ideal Forest Cultural Model in Japan
WU Shou rong1, 2, Shigeyuki Miyabayashi2 , Mitsuhiro Minowa2 , CHEN Xue qun3
Abstract: Forest is the basis for living, and forest culture serves as a source of common culture for human beings. Japan is such a country instinct with forest culture. In this paper, the forestry and evolution of forest culture in Japan ar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concept , religion, policy, function, value, techniqu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ome typical forest cultures are expounded. Moreover, it proposes an ideal forest cultural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Japan forest culture and its future.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c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culture and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 words: Japan; forest culture; ideal model; forest cultural sphere; region promotion; basin management
浅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作者:潘雷来源:《活力》2013年第08期[关键词]森林文化;概念;基本特征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我们永恒的朋友。
当你亲近它、融入它、感悟它,用情感与之平等地对话,用理智与之平和地交流,用心灵与之平静地沟通,便产生了一种以人为主体,反映人与森林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
森林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它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它与时俱来,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了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在对森林的认识、利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它是人类处理人与森林、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
由此可见,森林文化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
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森林不仅对人类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可直观的美学价值,而且,面对人性、人格建设的需要,它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鉴价值。
森林文化的人文性,指以森林为载体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此时的森林不再是一般物质的概念,而是融入人类精神的一个文化局符号。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白是“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腌折”,还有屈原的南国橘树,陆放翁的咏梅,郑板桥画的劲竹等等。
这些都通过人的情感寄托与艺术加工而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象征物或环境客体,展现了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由树联想到的文化内涵。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西北,相传为明代洪武(朱元璋)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虽古槐枯朽,但歌词“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流传至今,洪洞大槐树就非一般意义的槐树了。
日本人自然观下的松文化考
日本人自然观下的松文化考[摘要]古代日本人受其生存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原始而独特的自然观。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一自然观发展出丰富的内涵和的强大影响力,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核心之一。
本文以日本原生、同时也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树种——松树为例,探讨了松文化在日本文化不同领域中的表现,考察了松文化随日本史发展变化及受到偶然因素影响的过程,分析松树的多种文化意象,并总结日本人自然观的特点,最后就中日松文化作了简要比较。
[关键词]日本;自然观;松;文化;历史日本民族生活在碧海环绕、青山连绵的日本列岛。
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动植物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同时,日本又处在太平洋板块边缘,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
面对多彩多姿又狂暴多变的自然,日本人的祖先产生出原始的泛神论思想,信仰“八百万天神”,即: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看成神。
山、海、森林、动物、大树、岩石……,在他们看来都是具有神性的。
日本民族早期的狩猎、采集和农耕活动就是伴随着“众神”的庇护而展开的。
四季的多姿多彩、富于变化,也培养出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春之灿樱,秋之红叶,夏之流水,冬之细雪,不仅出现在日本人的诗歌、文学中,也出现在日本人的饮食、服装、建筑、绘画、工艺、音乐、戏曲等之中。
名著《源氏物语》里,对女性之美的描述是将她们比拟为“樱花”“紫藤”“棣棠”等。
[1]著名的日本茶道、花道以及香道,更是将自然元素融入生活,并升华为艺术的典型。
日本民族的精神生活离不开自然,其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大部分都建立在对自然的欣赏和洞察之上。
此外,日本民间还有很多描绘天赐的或拣来的孩子(或宠物)给家庭带来财富的故事,以及描绘某人路遇鬼怪获得意外好处的故事。
当主人公的邻居企图模仿他们获得财富或好处时,必然遭到失败与惩罚。
这种“顺从是福,强求遇祸”的寓意是日本民族远古智慧的结晶,它经过不断的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
在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的共同作用下,热爱自然、感谢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的观念成为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深刻烙印。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
从森林法则看日本文化上了中日文化对比课收获颇多,不仅让我了解了中日文化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使我去除了有色眼镜而更加公正客观的看待日本文化。
了解了很多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后,我一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或者法则可以将全部或大部分日本文化概括起来。
前不久与爸爸谈到这个问题,爸爸告诉我,他的一位留日多年的同事曾用四个字评价过日本文化,那就是“森林法则”,细细想来觉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森林法则之一、崇尚武力,嗜杀,具有很大的征服野心众所周知,森林中许多动物都是好斗的,森林中几乎每一个物种都希望扩充自己的地盘,而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武士道就体现了很浓厚的尚武色彩与征服野心。
首先是崇尚武力,日本在镰仓时代开始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经历了近千年的时光。
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扩散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对日本园林的影响,就像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重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
(本人的专业是园林,所以特意留意了武士道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其次是嗜杀,换而言之就是对生命的蔑视,这种对生命的蔑视包括对他人的生命,也包括对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从其发端之初起,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它的主题十分明确:荣誉,慷慨赴死,对藩主的忠诚和修身。
赴死的思想贯串全书。
《地陶闻书》教导说,如果一名战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撼,它的生活道路就会是笔直而单纯的。
在危险的境遇中它不会去想怎样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曾看过武士道的一个评论说,死亡观就是武士道的精髓,所谓武士道的死亡观,在我理解,就是为所谓的天皇或是主人毫不犹豫甚至感到光荣的去送死。
一个毫不尊重自己生命,认为自己生命只是为君主效忠的工具的人,如何能尊重他人的生命呢?再次谈谈日本人的征服野心,从中国明代开始,就不断有日本人入侵中国边境,在明代的史料中就已有倭寇一词,从那时开始,日本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挑衅,间断或不间断的。
分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353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岛国,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完全顺从自然、同化于自然的习惯,不会把大自然看做是人类的对手。
虽然有时候会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但日本人只是对其感到恐惧和敬畏,丝毫没有萌发语气斗争的念头。
这些也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衣食住所表现出的自然观首先,日本和服多采用印花和色彩都很注意和自然的和谐,根据季节来选择和服的颜色和图案。
比如春天是绿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嫩绿色和浅葱色就是和服的主色调,图案主要采用樱花等。
初夏,则选用棣棠色和藤色等,盛夏,穿着蓝色或绀色等颜色的单衣,图案多选用朝霞和百合等。
而且,和服采用了比较宽松的设计,和服的袖、襟、裾都能够自由开合,这一点真是为了适应适合日本这个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除了和服之外,日本人的日常服装长期以来都是以棉麻类植物纤维作为服装的主要材料,比如说日本人平时穿的“浴衣”也是纯棉质地的。
其次,日本料理选用的材料也会注意根据季节来选用不同的食材。
春季吃鲷鱼,初夏吃松鱼,盛夏吃鳗鱼,初秋吃鲭花鱼,秋季吃刀鱼,深秋吃鲑鱼,冬天吃鲫鱼。
而且日本料理的烹饪特点:一是“生”,日本料理中很多菜以生吃为主,比如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
二是少用调味料,重视食物本身的味道。
同时,做好的日本料理在装盘时也不会忘记自然。
它注重食物的自然颜色的搭配,配菜的装饰也突出季节的特点。
最后,在住的方面,和式住宅的设计风格上,喜欢自然形态、讲究自然情趣,不喜欢对抗自然的高大建筑,也不希望通过住宅来夸耀人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协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和式的建筑也多以纯自然的木质材料为主从庭园到茶室,从神社到普通住宅,无不体现着这个原则。
传统的和式内部风格简洁,变化不多,色彩也较单纯。
在木材、纸张等天然材料所营造出的特殊的气息中,长方形的线条,自然的色调与植物柔和的色彩给人以自然的幽静和美的感觉。
从森林保护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_钟波
>才智/297从森林保护看日本人的环保意识钟波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环保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呼声,我们需要一个绿色、和谐的环境赖以生存。
而森林保护又是环保的重点,森林被称作地球之肺,所以森林的保护必须为我们所重视。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森林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森林保护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森林保护作出贡献。
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方面还比较欠缺,公民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
而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环境保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关键词:森林保护;环保意识;节能环保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题,各国都在环保的道路上探索着。
保护环境、遏制生态恶化、构建节能环保型社会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我国森林环境现状令人堪忧,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严重破换了森林生态系统。
由此,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保护我国的森林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对象。
一、日本企业对森林保护的贡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求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担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日本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涉足于林业的企业在遵循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自觉的履行环保义务。
木材采伐企业以可持续经营为导向采伐与种植结合,遵循森林生长周期,同时获取企业发展所必须的木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木材加工类企业充分对各类木材进行分类利用,追求最优的利用方式,同时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木屑、木质颗粒等进行再利用,实现对木材资源的彻底利用,同时还创造了积极地环保价值。
间接涉足林业的企业严格的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拒绝使用不环保的材料以及自然林产出的木材,积极地推动了木材采伐企业的环保意识。
其他未涉足林业的企业同样也在积极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列如为推动森林保护而进行的社会捐款,企业与政府合作恢复灾区山林,实现地区复兴,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路线等。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摘要:日本人时刻接受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尤其厚爱自然和自然的色彩,并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以及亲和感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
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风土以及他们崇拜自然的原始自然观,已经成为孕育日本文化的基础之一,并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基本性格和原始封锁。
日本文化的自然崇拜已经成为日本人把握美和创造美的源泉。
关键词:自然自然美崇拜日本文化日本人一直以来对自然及自然美情有独钟。
日本文化的诸多方面是依托于日本人的自然观而形成的,自然界中的形、色、态又被集中的反映在日本文化中,形成日本人独有的美的观念。
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就能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文化,更好的认识日本社会。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多发台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各种恩惠的同时,也制造了无数灾难。
人类无法抵御自然界强大的力量。
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依赖与恐惧两种情感,自然崇拜就是在这种情感基础上产生的。
最初的自然崇拜是对自然物本身的直接崇拜,人们把与自身生存密切相关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土地动植物等自然现象与自然物,皆当作崇拜的对象。
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仰慕,形成了日本人“清洁”“冷静”“秩序”“献身”“自我牺牲”的意识形态。
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为了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生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都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的气候中,热带气候和寒带气候共存,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在季节变迁中,由很多岛屿组成的日本国土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在古代日本人有一种“风土观”,所谓“风土”,在这里不光指外界自然,而且包括独自的生存态度、生活习惯,甚至建筑形式等,既有“自然的风土”也有“人文的风土”。
“风土”被认为是探寻日本人生活模式与思考模式的原点之一。
日本四季分明的变化不仅塑造了日本人「界限」、「节制」、「正确」的价值观。
从风之谷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风之谷看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本动画片导演宫崎骏已然成为了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
他的作品中对人的生存人与环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广泛关注。
宫崎骏于1941年生于日本后毕业于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针织经济部。
1963年他进入东映动画公司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重要的创作伙伴高畑勋。
两人于1985年在德间书店的投资下成立了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Ghibli。
从宫崎骏踏入动画界至今他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心的作品。
例如「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风之谷」等。
这些作品总有深刻的内涵对现实的披露对生命存在形式和人类最终命运的追问对战争的思考对生命、大自然、森林的赞美。
即使每部作品的主题材不同但宫崎骏总能将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好的融入其中使他的动画电影能够跨越年龄层次的界限引起广泛共鸣。
通过宫崎骏的一系列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自然观。
本人将从他的经典代表作「风之谷」入手来探讨日本人的自然观。
「风之谷」的原版长篇漫画经历从1982——1944年历时12年的连载于1984年被改编成同名剧场动画搬上了大荧幕。
本文中所出现的「风之谷」地相关内容主要是针对其动画版而言。
「风之谷」描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利用自己高度发达的科技巨神兵发动了战争结果造成了七日之火巨大的工业文明毁于一旦。
千年之后地球几乎被可怕的腐海所覆盖腐海在沙漠中扩散它类似于一种森林却有不同于普通的森林。
那里的植物高达茁壮、色彩斑斓奇形怪状的大虫成群结队空中飞舞着雪花般魅力轻盈的洁白孢子。
然而在这种看似美丽的环境里。
人类却根本无法生存噬人的大虫释放毒气的孢子无一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偏僻的边境小国风之谷由于海风的吹拂有毒的孢子无法进入谷中成为了少数几个没有受到污染的绿洲之一。
谷中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过着虽然简单原始却又十分幸福的生活。
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是一个勇敢善良热爱自然的女孩。
她相信那些栖息在腐海中的大虫和植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她也一直寻找解决腐海带给人类的病痛的方法但她打从心眼里希望人类与腐海可以和平共处。
漫谈日本自然观
二 日本人的自然观在两个领域中表现
40
2 0 1 1·1 0 C H I N A T E R R I T O R Y T O D A Y
漫谈日本自然观
得最明显: 一个是文学艺术; 一个是宗 教。 或者说, 日本人的自然观跟文学艺 术和宗教联系特别密切。
先说文学艺术。在日本文学中,人与 自然的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 自我投入自然之中,叫做“投入自然 ”;一 是将自然吸收到自我之中,叫做“吸收自 然”。 无论哪一类,都是将人与自然一体 化,即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统一, 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
特征。 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天、 地、日、月、山、水、草、木、鸟、兽等)是融 合在一起的整体, 人和自然没有明显的 区别,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万物 的一个种类,应与自然亲善地共生共存, 人不需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相反地, 应该顺从自然,热爱自然。
与自然交往, 与自然对话, 回归自 然,在日本,是令人愉悦的事情,是高雅 的情趣,甚至被视为一种美德。在岛国的 自然环境中,日本人接触最多的是树木。 他们赞美树木强大的生命力, 感激树木
42
2 0 1 1·1 0 C H I N A T E R R I T O R Y T O D A Y
漫谈日本自然观
来,需要采取有力的对策,需要科学的措 施,同时也必须深入考虑问题产生的根 源,从认识上、思想观念上做出重大调整 和改变。
历史研究表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既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也不是作为产业 革命的后果而表现出来的, 应该说从 1 万年前就开始了。 只是当时从地球的整 体来看还是局部问题,还不足以威胁整 个人类的生存。 那时整个地球除了一部 分沙漠地带外, 都覆盖着青翠的森林。 而在农耕畜牧文明开始以来约 1 万年期 间,平地上的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 逐 步建立起来的城市文明,特别是近代产 业革命, 又大大加快了对自然的破坏, 终于出现了现在这种全球性的环境危 机。
从宫崎骏的动漫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宫崎骏的动漫看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杨钧茜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7期【摘要】无论是曾经的“宅”文化,还是现在的行政府或大众媒体,宫崎骏的作品一直被评为是“能代表现代日本的文化”和“日本引以为豪的文化”。
宫崎骏的作品不只表现了其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关心,更多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风之谷》、《森林公主》、《悬崖上的金鱼姬》是宫崎骏关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三部力作。
其中,“森林印象”被认为是宫崎骏动漫中最为核心的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此三部作品的分析完成对日本人自然观的探索。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片;自然观一、宫崎骏与他的作品宫崎骏少年时身体孱弱,但是不擅运动的他却对绘画情有独钟。
宫崎骏是手冢治虫和杉浦茂的粉丝。
此外,他还特别喜欢福岛铁次的连环画——《沙漠里的魔王》。
后来东映动画公司制作的《白蛇传》使他对动画片产生极大兴趣,所以在面临选择漫画还是选择动画片时,宫崎骏做出了向动漫界进军的决定。
而这样的决定,无疑为宫崎骏今后的人生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东映动画公司工作一年后,由于深受动画片《雪之女王》的触动,宫崎骏更加坚定了要将动漫作为一生工作的的决定。
1985年,在德间书店的出资帮助下,吉卜力工作室得以创立。
1986年的《天空之城》和1998年的《龙猫》广受好评,两部动画的录像带以及由动漫所衍生的周边销售额,完全足以支撑吉卜力的经营。
现在,宫崎骏和吉卜力广受国际上的好评,拥有各年龄层的粉丝。
宫崎骏的动漫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宫崎骏的动漫一贯是面向儿童创作的作品。
换言之,其作品是立足于孩子的视角。
因此,在其作品中,大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非常多。
宫崎骏曾公开说过“动画片从本质上而言是属于孩子的东西”“(建立一个)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能供孩子片刻逃离的地方,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宫崎骏的作品常常充满新的尝试。
特别是《千与千寻》以来的创作风格的改变:放弃故事的一贯性,使用构思的手法创作。
他在回忆《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制作过程时,在《波妞就是这样诞生的》中曾说:“我不想再创作既有的起承转合的故事性电影”。
(完整版)日本:与自然共生
日本:与自然共生来到日本的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常感叹日本绿色之多。
的确,日本国土面积约三分之二(66%)被森林所覆盖(联合国统计的数据为68 .2%),也就是说国土面积的七成都是森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芬兰,排在第二位,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森林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约为30%,而中国仅为16%。
日本比中国同纬度的沿海地区更具备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四周浩翰的海面就是巨大的天然空调,调节着日本列岛的气候。
就整体而言,日本夏天不很炎热,冬天也不太寒冷。
而且,除了夏冬两个较为难熬的季节,其他的8个月则气候宜人,温度变化舒缓,且富有规律性,催生了层次分明而又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
但日本青翠欲滴的美丽风景,并不单纯是日本所属的温带气候造就的,还是日本人常年保护的结果。
在日本,以森林砍伐形式破坏自然的情况,至少到明治维新时期为止都没有发生。
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列岛是一块天然资源丰富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珍惜自然、培育自然的文化。
由于生活需要,日本人也砍树,但并不只管砍伐,不管善后。
他们规定,必须认真植树,这些树木将作为地区共有的山林“里山”加以维护。
因为,种植水稻时,具有保水功能的“里山”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把种植水稻放在农业的中心地位,在这个意义上,不能不保留森林。
另外,日本把古老的原始林称做“镇守之林”,是神圣的地区,禁止伐树。
在日本,神社一定建造在镇守神庙的树林当中,这不外乎因为日本人认为神灵栖身于森林之中。
日本人正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当中,孕育了独特的宗教观。
尽管时代在推移,但这种心理到了德川幕府时期也没有消失。
德川时期的江户人口达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但是,据说像欧洲其他城市那样的卫生或染病问题,几乎没有在这里出现过。
最大的原因是,江户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能将城市生活中的垃圾和排泄物等进行再生处理。
进行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活,这种观念已经理所当然地深入到了德川时期的日本人心中。
日本动画的森林美学
日本动画的森林美学作者:万柳来源:《世界文化》2023年第10期日本动画中充斥着森林和树的意象。
森林和树的意象中潜藏着集体文化记忆,反映出继承自远古时代的“原风景”画卷。
森林和树由此形成了某种值得探究的意象群,在众多日本影视动画里,森林和树不但构成故事发生的背景,直接推动了故事情节,还积极参与了文本的意义生成,成为超越物理性的空间性意象。
这种动画文本现象来自日本文化观念里对森林和树的热爱与崇拜。
日本文化是一种森林文化,这样的观点在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安田喜宪《森林—日本文化之母》等著作中都有充分阐发。
森林和树在日本动画中无论以怎样的形象被书写,背后始终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森林—树”意象即是自然宇宙的具象化表征。
这种思考并不只是提倡生态环保那么简单,而是对人和自然的复杂关系有着多维度的、意象化的直观展现。
我们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撕裂和超越三个维度考察日本动画里的“森林—树”意象,并把森林与树的意象合并考虑,将其生发的美学简称为“森林美学”。
在这种森林美学中,“森林—树”意象作为一种文化原型,附加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甚至覆盖、包蕴、表现出风雅、幽玄和物哀等文化美学形态,但同时也体现出日本文化内部的矛盾、撕裂、危险与极端。
日本文化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感情。
森林作为自然宇宙的象征,是生命之源,使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成为可能。
“日本人具有与森林共生的生活方式和森林文明的傳统”“没有任何东西具有像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所以在日本动画文本中,森林和树也往往是人的生命和力量的来源,是生生不息的宇宙的艺术表征。
“森林—树”意象在有限与永恒、动态与静态的张力中,凸显出生命的丰腴明媚与寂然风雅。
《萤火之森》里的银原本是被遗弃在森林里的普通人类婴儿,是森林中的精灵救助了他,让他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继续存活;《天空之城》里,天空之城拉普达靠着飞行石的力量悬在空中,但贯穿拉普达的是一棵巨大的树,是这棵树将拉普达紧紧联结成一块不会崩塌的孤岛;《妖精森林的小不点》里,9厘米的小人们与森林环境极其和谐地融为一体,小人们在森林里建立微型城市,衣食住行都靠森林供给;《索玛丽与森林之神》中,机器人“爸爸”是森林之神,是森林的象征,机器人拼尽全力充当小女孩儿的守护者,象征着森林背后的自然界对人类的丰厚赠予和恒久守护。
森林的文化在林业实践中作用
森林的文化在林业实践中作用森林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角色。
森林的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音乐、美术、文学和民俗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森林的关注和热爱,还对森林管理及保护产生重要的影响。
森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许多文化中,森林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崇拜自然和树木,认为它们有治愈和灵魂速治疗之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森林被视为万物生长的重要之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日本文化中,森林可以被比喻成“森林大学”,因为它提供了各种自然知识和技能,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桥梁。
森林文化还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一些稀有文化中,如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和南美洲的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等。
这些文化中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对于森林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气候和土壤特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
在林业实践中,森林文化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指导。
森林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中国,古代农民将黄河流域腊八节和清明节设为植树节,倡导人们种植各种树种。
这些不同的树种并非相互竞争,而是幸福地共处于同一土地,形成了古代的搭配观念。
这种观念使林木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
其次,森林文化可以为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积极的教育和宣传。
保护森林资源是保障人类未来的重要任务,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下,加强森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的重要性及保护森林的必要性。
通过宣传和普及有关森林保护和管理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熟悉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特点、繁衍种类和保护方法,以及为森林保护提供人才基础。
最后,森林文化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逐渐与自然界疏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过度开发、大量排放等的行为严重危害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
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自然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感知和态度。
作为一个东方国家,日本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观,这种观念在日本的文化、宗教和艺术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本文将浅析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
首先,日本自然观中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
日本人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
这种观念在日本神道教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神道教是日本的民间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日本人相信人类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
他们通过崇拜神灵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感谢之情。
其次,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还表现在日本园林艺术中。
园林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和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日本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注重塑造自然的美和表现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日本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平静和宁和,体验到与自然融合的喜悦。
此外,日本自然观中的文化还体现在日本传统艺术中。
例如,日本的和服艺术和盆栽艺术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装,它以自然界的美作为设计灵感,表现出简约、纯粹、谦和的日本美学。
盆栽艺术则是通过精心修剪和塑造小型植物来表达对自然的欣赏和掌控之情。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也传递了他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日本自然观中的文化还体现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中。
日本人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他们教育着孩子们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日本人也喜欢在自然中度假和旅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气息。
此外,日本人崇尚简约、纯粹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他们通过将自然融入到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和谐。
综上所述,日本人自然观中的文化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态度和追求。
这种文化从日本的神道教、园林艺术、传统艺术以及生活方式中得到广泛呈现。
通过深入了解和欣赏日本人的自然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从中汲取启发和借鉴,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与自然共存的社会综上所述,日本人的自然观体现了他们追求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和对和谐共存的渴望。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摘要:日本全国面积的67%被森林覆盖,从古时候起就被称为“森林之国”。
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
人与自然和睦共存是日本民族自然观最大的特征。
此外,历史上森林就同日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本人自古也被称作是“森林之族”。
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蕴藏着在长期与森林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
在这样的森林文化中孕育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文化自然观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2-02森林是大自然中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同时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系统,承载了从古至今森林同人类共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精神财富。
日本作为一个“森林大国”,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及森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森林由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以及多样的树种构成,约占日本现有国土面积的67%。
这些特殊的森林环境逐渐形成了日本庭院盆景式的自然风貌以及日本纤细独特的自然美景。
同时,在日本文化的根源也一直都蕴藏着人类与森林共存而形成的森林文化,这些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它的历史从森林覆盖率、人工造林面积、人工林率等角度看,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国”,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
经历了冰河时代到后冰河时代自然环境的激烈动荡,以日本列岛上大片榉树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森林文化的正式诞生。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建立在感激森林各种恩惠的朴素的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日本枯山水详解
日本枯山水详解日本古典园林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
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
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
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清纯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
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自然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小巧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佛禅印象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其中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杨迎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摘要: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历史文化渊源,日本人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自然之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便自然中存在些许缺憾,也不喜欢人工雕饰和创造,而是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日本人的自然观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得以体现,本文就日本自然观的由来及衣食住方面的体现做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自然观;形成过程;体现说起日本人的自然观,大家可能会想到樱花、枯山水等具有日本代表性的自然事物。
在日本,无论是各地著名的山水公园,还是普通人家的住宅庭院,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日本人也充分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始终坚信人类离开了自然将无法生存这一真理,并且由此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人自然观的形成过程在日本,“自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事记》中,书中“自然”本指自然而然之意。
随着日本文学的逐步发展,传统文学作品中开始歌颂“自然”之美,但其主要描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等天地自然变化,而且未特意用到“自然”一词。
明治时代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传入,“Nature”一词也从西方国家传入日本,明治三十三年德富芦花的著作《自然和人生》一书出版,这标志着“自然”一词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西方国家主张“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而日本人则认为“人类应该融入自然,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日本人的自然观念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南北狭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自然环境变化多端,灾难频发,使日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自然的敬畏。
从宗教信仰上说,古日本人认为一切自然事物里都存在神灵,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服从自然的态度。
然而随着战后二十世纪中期,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日本自恃经济大国进而开始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环境,也一度遭受了自然的严重回击,也正是经此一役,日本人重新审视自己并深刻认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使得热爱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自然观得以传承和发展[1]。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
浅析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领土南北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位于温带季风区域,四周环海,并有3/4的海岸受暖流影响,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并形成了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
受这种气候的影响,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一动一静都十分敏感,因而形成了崇尚自然的民族特性。
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从日式建筑到庭院营造,处处渗透和闪现着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一、日本文化艺术中所表现的自然观日本文化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感,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亲近自然、接纳自然,尽可能地排除人工的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本身的美,在日本人的意识里,艺术中天然自成的因素被赋予极高的价值,即使是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往往是深藏不露。
日本人把制作得如行云流水般、与自然的本来面目毫无二致的作品视为最高的艺术。
这种将艺术品的成就托付于自然本身的观念,反映的就是自然至上的思想。
自然成就人为艺术,或者人为与自然调和,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原则。
日本人崇尚自然的心理还可以从其语言艺术上表现出来,“和语”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民族语言,是在四面环海,气候温和,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产生的。
和语最重表达日本人的感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古代和语的美表现的最为充分的是和歌,它“托其根于地,发其花为词林”,是日本民族的心灵之歌,日本的女性尤其喜爱和语柔和多情,含蓄有致的风格。
紫式部、清少纳言等杰出女作家巧妙地将以“悯物哀情”为特征的“物语文学”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为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18世纪中期兴起的俳句更加增强了这种倾向。
俳句需要有反映季节特征的季语,也就是说,作者必须要在“五・七・五”这一世界上最短的诗型中完成敏锐地感受自然的任务。
季语的出现是日本人自然观的真实再现。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与色彩意识作者:秦希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摘要:伴随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文化探究开始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
日本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条件都十分特殊,同时与我国文化之间有着诸多联系,在长久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意识以及丰富的情感价值。
也正是这一因素,直接对其饮食文化带来了直接影响。
本篇文章将阐述日本人的自然观和色彩意识,以此分析其饮食文化本身的独特表现,并对于具体影响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自然观;色彩意识;饮食文化;日本一、引言从现阶段发展而言,日本的饮食文化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独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了文化基础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将人们内心的想法和观念全部呈现出来。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相关人员理应做好研究工作。
二、日本人的自然观(一)森林海洋思想日本绝大多数地区都以季风气候为主,由于雨量十分充足,因此森林面积非常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森林文化也成为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四面环海,因此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促使当地人民以此为生。
通过相关文献能够了解,单从地理层面来说,对日本文化带来影响的三个要素主要包括森林、海洋以及农业。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森林文明就此诞生,以此体现出日本人民对于森林包含的美感价值有着独特的感悟。
在进入不同的季节时,森林的色彩会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渗透出优美和谐的美感价值,自然和森林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四季时令美对于日本的美术而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四季时令美”。
每当人们接触到雪、月以及花的时候,内心在获得喜悦的同时,也会产生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伴随四季的变迁,呈现出的美感事物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春花、夏草、秋月和冬雪。
日本人对于大自然本身有着非常高的崇敬之情,内心有着独特的感悟,从而对于饮食文化的表达带来了诸多影响。
(三)饮食文化中的自然观日本人与大自然十分亲近,自身思想也与大自然本身联系在一起,通过仔细观察和情感表达,以此追求和自然景物实现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观摘要:日本全国面积的67%被森林覆盖,从古时候起就被称为“森林之国”。
日本人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
人与自然和睦共存是日本民族自然观最大的特征。
此外,历史上森林就同日本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日本人自古也被称作是“森林之族”。
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蕴藏着在长期与森林共存的过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
在这样的森林文化中孕育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森林文化自然观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2-02森林是大自然中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源泉。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不仅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藏,同时还是一个丰富的文化系统,承载了从古至今森林同人类共存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的精神财富。
日本作为一个“森林大国”,在解决环保问题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对我国的森林保护及森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森林由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以及多样的树种构成,约占日本现有国土面积的67%。
这些特殊的森林环境逐渐形成了日本庭院盆景式的自然风貌以及日本纤细独特的自然美景。
同时,在日本文化的根源也一直都蕴藏着人类与森林共存而形成的森林文化,这些文化中孕育而成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作为一种人类在与自然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立的民族文化,在推进国土保全和环境教育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它的历史从森林覆盖率、人工造林面积、人工林率等角度看,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森林大国”,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
经历了冰河时代到后冰河时代自然环境的激烈动荡,以日本列岛上大片榉树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森林文化的正式诞生。
所谓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以人类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自然)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建立在感激森林各种恩惠的朴素的感情基础上的,反映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同森林戚戚相关。
尤其是绳文时代以后,森林文化形成的脉络愈加清晰。
森林对日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日本人祖先也被称为是“森林之民”,。
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用树木编织的绳子在陶器上制出花纹,大概就是想把树木的生命力留下来为自己所拥有。
在他们看来,“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没有任何东西能具有像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
学者梅原猛和上山春平也指出,“绳文时代的日本以狩猎和采集森林野果为其主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日本的深层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森林文化是一种根源性的文化,形成了日本人的森林观和自然观。
二、森林文化中折射出的日本人的自然观众周所知,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四周环海,约四分之三的海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景观各异。
岛国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森林覆盖,使日本民族自古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热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
生活在这种得天独厚环境中,日本人十分关注大自然的变化,对自然界的一动一静都十分敏感,他们深深热爱大自然,因而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和顺从自然的原始自然观。
对自然变化和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也成为了日本人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
(一)对大自然的顺应日本人对自然十分顺从,他们自古就认为,人和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没有明显的区别。
在日本,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地震、火山、台风和海啸等经常对日本人的生命形成巨大的威胁。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日本人深切地感觉到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由此更加憧憬风调雨顺、幸福安定的生活。
因此,日本人深深的意识到冷静的直面大自然的威胁、学会更好的顺应自然对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他们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物种,应与自然亲善的共生共存;人不需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相反地,要顺存自然,热爱自然。
现在的日本人虽然也接受了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客体的西方自然科学观念,但传统的自然观在他们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日本某一研究所曾做过一次民意调查, 他们将日本人对自然的态度分为顺从、利用、征服三类,在调查结果中,主张“顺从自然”的人占33%,“利用自然”的人占40%, 而“征服自然”的人只占17%。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可见一斑。
(二)对大自然的敬畏日本人另外一个自然观的表现就是敬畏自然。
从上古时代开始,日本就是一个农耕民族。
在农业生产方面,复杂的地形和规律变化的四季,还有整体来说丰富的降雨量,都使日本人栽培多种农作物以及稳定的粮食供应成为了可能。
但与此相反,突发性的暴雨、台风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也使人们辛勤培育出的农作物瞬间毁于一旦。
日本人认为那是自己有罪激怒了神,或是神的考验由此而更加畏惧自然,因此而把山、水、古树和某些动物看做神灵加以崇拜和保护。
在日本,神社总是和树林在一起,因为日本人认为树林本身就是神,或者认为神灵是附着在林中的大树身上的。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然岂止是爱好亲和,实际上已经达到崇拜乃至神话的程度。
日本的自然,与其说是人改造的对象,不如说首先是敬畏和信仰的神。
1.山岳信仰山岳信仰,也叫做神山信仰,自古时起,日本的很多山体就被称为名山、灵山,他们一直作为人们信仰的对象被崇拜和保护着。
三轮山位于奈良盆地的东南方向,高467m,从文献没有记载的年代起,就被认为是一座有神灵居住的山而被人们深深的敬护着。
在三轮山西面山脚上,坐落着日本最古老的神社——大神神社,日本的神社一般都有本殿和拜殿构成,而大神神社只有拜殿,没有主殿,因为主殿即是身后三轮山整座山脉,在山中至今仍残存着人们行祭祀礼时使用过的岩石。
山岳信仰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也是宗教形态的一种形态,它是从同山岳有着深厚关系的狩猎民族对山岳地带相关的自然环境抱有的敬畏观念,以及对雄伟威严的自然环境有着压倒性尊敬的感情中逐渐发展而来的。
正是这种山岳信仰,形成了扎根于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各种社会风俗习惯,比如说高尾山从古时起就盛行用寄信植物和信仰植物来祭祀山神等。
2.树灵信仰大神神社院内挂有有一种“印字杉木”,这种杉木就是人们信仰神树的对象;在岛根县出云地方举行的椿树荒神祭祀的仪式中,庭院中会种有寄予了吉兆、长寿之意的白椿树,这些椿树的种植,体现出了当地百姓的椿树灵信仰。
此外,据《今昔物语》里记载,有人曾在渡过一架由梨树树干做成的木桥时,听到了木桥发出了“好疼,别踩”的叫喊声;在砍伐大树时,木头上浮现出了佛像的轮廓等等。
人们把对那些对有着坚韧生命力的树木的敬畏和尊重的感情,作为一种树灵信仰沿承至今。
他们深信大树有着超越人类的神力,于是他们通过在寺庙里悬挂一些木制标志物,雕建木制佛像来祭拜树灵,表达对树木的尊敬。
在日本各地也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四季常绿的松树和树龄在一千年以上的银杏树等古树,这些树木都体现出了日本人对生命力无限敬畏的树灵信仰。
3.活神信仰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到后来逐渐转化成了对防治灾害的人们产生的崇拜和敬慕之情。
例如,在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中涌现出来很多因为建造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海岸林而献身的英雄。
人们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表彰他们的功劳卓著,而建起石碑来纪念他们。
正是由于这些海岸林的建起,新的良田得以被开垦出来,更多的人能够安居乐业,村庄初步形成,产业开始发展,文化也开始进步,为了纪念这些前辈们的功劳,将他们当做神仙来崇拜以祈祷永远平安而建起的石碑,在日本随处可见。
总之,日本人对自然残酷一面的深刻体会,人们因畏惧自然而皈依自然的心,就以活神信仰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三)对森林美的追求森林美是植物、动物和矿物在同土地、天气和气候等所有自然条件的互相作用中产生出的,以一种整体的素材美为主要内容的美学概念。
其中植物的森林美则是活着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美。
这些美感被人类五官直接感知,使人们沉浸在美的感受和熏陶中,从而更加热爱森林,热爱自然。
在日本,各地都体现出了对美林的维护和保护的必要性。
比如说,日本各地都出现了取名为“万叶森林”、“文学森林”和“音乐森林”等的森林,平成2年,群马县沼田市为了宣传“构建森林文化都市”这一主题而公布了建设“绘画森林”、“森林摄影室”等的计划。
探访日本古典树木、追溯万叶历史的“万叶森林”,将对森林美的感动之情转移到画布上、能让人们沉醉于自然的“绘画森林”等等,正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出了从日本森林文化的视点出发日本人的三个主要的自然观念。
森林作为形成日本文化的源头,也是日本人自然观形成的根源所在。
四对中国的启示以上可见,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倾向于同自然去融合,自然至上,这与我们中国侧重去支配自然、征服自然有本质的不同。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敬畏自然的自然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应该从支配自然向敬畏自然的思想转变,逐渐形成“平等、尊重、接受、珍惜和保护”的自然观,在自然保护方面,也要摒弃以人为中心的做法,将自己当做自然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自然,这样才能更好的对自然进行保护。
此外,在森林自然保护法律的制定方面,日本也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以明治30年森林法的制定为标志,日本正式构建出了日本森林管理体系的基础制度,之后森林法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建起了多项森林保护法律;小到各个省市的森林保护机构,大到由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日本环境厅”设立,日本环境管理力度逐步加强。
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要更进一步去完善,根据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国环境法律规范的标准;在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健全执法程序, 调整好各种利益的关系。
最后,日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的相当出色,他们积累了的丰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吸收。
在环境教育上,日本不仅重视环境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环境意识的培养,表现在重视环境活动实践、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进行环境教育等。
而中国在环境教育方面则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养成,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老师学生更加关注课本知识,缺乏实践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因此,通过开办森林学校,开设同森林亲身接触的课程等多样性方式,培养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关心意识,从感知上拉近学生与自然的亲近关系,才是我们在环境教育方面真正应该汲取到的经验所在。
敬畏自然,热爱森林不仅仅是每年的4 月12 日去植树,而是从根本上进行观念的转变。
绿色环保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是一项目必不可少的内容,使孩子从小就能建立起来对森林的爱惜之情。
拯救森林资源法制的力量不可忽视,如果我们严格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绝非法伐木行为,规范国际木材交易行为的话,森林才能真正地与我们同在。
我们的传统森林思想同日本的森林思想在21 世纪也依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1]菅原総.森林—日本文化としての[m].日本:地人书院,1996:22-58.[2]安田喜憲.森林を守る文明?支配する文明[m].日本: php研究所,1997:56-72.[3]筒井迪夫.森林の巡礼:その文化と人を訪ねて[m].日本:地球社,1996:62-69.[4]侯盟,罗华莉.中日森林文化比较研究及启示[j].中国:现代农业科学,2009,6:84-85.[5]筒井迪夫.森林文化への道[m].日本:朝日报社,1995: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