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它胚胎于民歌, 为劳动人民所创造, 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是我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湖南文化艺术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花鼓戏历史谏流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 直到能够演出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花鼓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最早来源于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间伎艺,这种伎艺只表演简单的、没有情节的歌舞。
后在明代初步发展成打花鼓的歌舞情节,但仍不是戏曲。
在乾、嘉年间流行的戏剧专著《缀白裘》中, 收集了名叫“花鼓”的剧目,花鼓戏这才在清代中叶以戏曲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并流传开来。
其二, 湖南省城乡正月新春历来都有玩灯赛会、自娱自乐的传统风俗,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龙灯、狮子、彩船等都通宵达旦地进行表演, 其中就有一种演唱采茶和秧歌的形式。
“采茶”是农村中广为传唱的民歌俗称, 曲调优美抒情, 泥土味浓郁,内容描写四季花草景物, 或者咏叹爱情生活,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冀求。
秧歌是农民插秧、耘田时所唱的歌曲, 这类秧歌历史悠久, 并且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农村中流行一句谚语说“插田不唱歌, 谷少稗子多。
”实际上农民在车水、典草、砍柴等劳动中,产生过很多丰富而美好的歌曲,它一代一代地延续和繁衍, 经过无数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家加工提炼,便成为了新春灯节中的艺术活动内容。
其三, 在表现形式上, 它是由歌唱进化为歌舞, 再逐渐演变成戏曲。
据史料记载, 乾隆三十年,当时采茶、秧歌不只是一般歌舞, 已有了简单情节和人物表演, 逐渐进入由丑、旦演出的“二小戏”阶段,这种由丑、旦表演的小型花鼓在湘北、西湖多称为地花鼓, 湘南称车马灯, 浏阳叫花鼓灯, 宁乡叫竹马灯, 长沙叫花鼓戏等,其它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从此, 由地花鼓发展成为现在的花鼓戏,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花鼓戏表演剧目更加增多,据调查至今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达四百多个。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
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从宋代的花鼓到明清时期增添了故事情节及角色的变化,这与花鼓戏班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班社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聚集花鼓戏演员、承接演出,收徒传艺、训练艺人、排练剧目,有时也收集和创作一些剧本。
这与现在的剧团职能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为自由,更接近老百姓,起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但对于花鼓戏这样一种地方性小戏曲,常常也会遭到禁演和歧视。
所以,在演出时必须兼顾表演一些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很大程度上使花鼓戏与大戏剧目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与借鉴。
二、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在中国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深受老白姓喜爱的地方戏曲,不同的地域其风格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地域性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从明清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按其不同的特色发展来分类,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是指以长沙话为舞台语言的花鼓戏,主要流行在原来古长沙府所管辖的十二个县如湘潭、浏阳、醴陵益阳等地。
其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描写人们的劳动生产、四季景色、歌颂爱情、反应社会现实、描写生活小事、歌颂和讽刺人和物、传说神话故事等等。
通过小故事来反映社会现状或告诉人们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具有教化作用。
整部剧作通过选取民间生活中讨学钱这样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将当时的社会现象用诙谐的形式描写出来。
就人物角色的塑造来看,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1.没有真才实学的私塾先生(张先生),反映出旧式文人落魄和滑稽的形象;2.能言善辩、机灵聪慧的陈大嫂,这一点属于传统花鼓戏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
浅析湖南花鼓戏音乐艺术摘要:花鼓戏源出于民歌,湖南花鼓戏则是由湖南省的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组成的一种统称。
本文通过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历史流派、发展创作,让更多人感受到湖南民间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花鼓戏;音乐;湖南一.历史背景与现状湖南花鼓戏又被称为“湘剧”,已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由流传在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由于花鼓戏在湖南各流行地区不同,风格上也有所差异,有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流派,而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又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根据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与曲调结构以及呈现特点的差别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浓郁的地方色彩以及爽朗粗旷的唱腔风格是其重要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湖南花鼓戏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
由于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与断层;戏曲内容陈旧,未能与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相结合;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等因素,让湖南花鼓戏极有可能没落在历史的巨流之中。
二.主要流派(一)长沙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的舞台语言主要是长沙官话,萌芽期是在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最早是在旧长沙府所属十二州流传。
虽为长沙花鼓戏,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属的名称也会有所区别,如在长沙县就被称为“采茶戏”。
采茶戏是根据采茶灯、采茶歌逐渐演变而来,主要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等地流行,演唱内容以采茶为主,两位旦角手提茶蓝表演上山采茶,一位丑角边舞边歌手拿小扇在其中来回穿插。
1946年采茶戏逐渐在长沙市流传开来,被称为“楚剧”,1952年正式将其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观众的喜爱。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
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戏曲源自于民间的歌舞,它的动作多数从农村生活和民间艺术中提炼而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喜爱。
戏曲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湖南花鼓戏有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湖南花鼓戏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一、注重戏曲艺术的程式而又不受其约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突出个性,表演生活化。
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常采用一些舞台化了的日常生活动作和表现劳动过程的成套身段。
前者如开门、进门、撩门帘、整妆、掸灰、扯鞋、挥汗、端茶等;后者如推磨、抖碓、打铁、打鱼、砍柴、摇船、缝衣、补鞋等。
与此同时,还根据湖南花鼓戏的剧种特色,创作了很多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台程式动作。
在声腔上则发挥花鼓戏音乐有山歌风的特点,演唱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极浓。
演员从动作、唱腔都向生活靠拢,把剧中人物原归属行当程式浓缩为洗练、精粹的表演,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二、喜剧风格浓郁,语言风趣诙谐,表演生动活泼。
湖南花鼓戏无论是在剧本创作、作曲还是在演员表演方面,均突出喜剧效果。
在喜剧结构方面致力于情节的误会和巧合,将喜剧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来反映生活本质,展示主题。
这些喜剧人物的塑造,标志着喜剧效果的浓烈已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精粹。
这一艺术特色使湖南花鼓戏演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为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三、舞台表现手段上的多样化,表演载歌载舞,纷繁多姿,产生了新的戏曲化的舞蹈艺术。
舞蹈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
在戏曲舞蹈中,它把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融于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使之表现出概括、浓缩现代生活的图景。
湖南花鼓戏源于地上歌舞演唱,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在表现形式上,他们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在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动作。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南方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产地便是湖南省。
花鼓戏的演出形式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价值。
本文拟就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以及现存局面进行一个简要的综述。
一、历史源流湖南花鼓戏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多数流传下来的说法是民间的。
传说早在唐代时期,湖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花鼓戏等形式的传统演出。
而据更为详细的考证来看,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时期。
这时湘潭地区已经有了此类表演,但仅仅局限于街头巷尾的民间活动中。
到了清代,花鼓戏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并且在表演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变革。
比如,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和歌舞表演,使整个戏剧表现更为丰富化和生动化。
这种表演形式在当时在湖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传统演出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二、文化内涵湖南花鼓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表演形式之外,还包括了以下方面:1、历史渊源:花鼓戏源远流长,是湖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之一。
历经千年的发展,其积淀下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表演文化。
2、民间艺术:花鼓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所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故事。
最初花鼓戏被用于民间祭祀和消灾求福的宗教仪式中,后由于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3、文化融合:湖南花鼓戏在其演出过程中融合了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这种表演艺术具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同时,花鼓戏中描绘的故事内容也源于各种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表现。
三、艺术特色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色,以下是其主要表现形式:1、音乐元素:花鼓戏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著名,表演中的音乐旋律深厚而又平易近人,既富于情感表达又充满节奏感。
2、舞蹈形式:花鼓戏中舞蹈表演为一大特点,其表现形式包括了华丽的舞姿以及灵活的身姿转换,显示出了湖南文化中的独特美感。
湖南花鼓戏鉴赏
湖南花鼓戏鉴赏专业:信息类班级:08信本三班姓名:廖光辉学号:0841330228摘要:湖南花鼓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其戏曲大多是现实生活题材;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大部分戏曲幽默风趣带有喜剧色彩具有很好的娱乐性。
另外湖南花鼓戏还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
关键字:湖南花鼓戏;戏曲:鉴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最为流行的地方小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六个种类。
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取材特点、音乐曲调、表演艺术,因而统称为湖南花鼓戏。
之所以分为六种类型,主要标准是它们各用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
湖南花鼓戏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两小戏、三小戏为主。
顾名思义,地花鼓即是指在地上而非舞台上表演的民间歌舞形式,情节简单,载歌载舞,曲调高亢明快,带有浓重的喜乐色彩。
随着更多情节和更多曲调的加入,形成了花鼓戏。
依据各个时期花鼓戏的演出形式,艺人及班社的状况和表演剧目、使用曲调的情况,湖南花鼓戏的班社经历了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社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在清代中叶兴起并迅速发展,有三个原因。
首先,清代中叶稳定、统一的社会局面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大的政治社会环境;其次,湖湘地区经济上的繁荣,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和市场需求。
第三,湖南花鼓戏在清代中叶兴起,也是“花部”与“雅部”之争并且花部最终以压倒优势取胜的结果。
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丰富,节奏明快,旋律高亢,突破了乐为礼用的传统的音乐美学观,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的抒情本质。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本有5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题材,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
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的文学特点,在戏剧冲突上表现为重细节而轻情节,突破了“事不奇不传”的传统戏曲情节观。
其艺术魅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制造具有喜剧效果的喜剧情境,这种情境是由美妙的音乐、喜剧性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构成的。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
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研究
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其以丰富的唱腔和舞蹈动作著称。
在唱腔方面,湖南花鼓戏有着独特的“润腔”特点。
一、润腔的定义及特点
润腔是花鼓戏中常见的一个唱腔技巧,在唱腔高潮处加入一些让人感到“潮湿”的咳嗽声,这种声音有一定的阻滞感,同时带有润滑、柔和的特点,这就是润腔。
润腔是花鼓戏中比较难掌握的唱腔技巧,需要演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技巧。
具有润腔特点的唱腔,有着如下的特点:
1. 意境清新:润腔的声音清新柔和,给人一种水滴落入池塘的感觉,清新怡人。
2. 旋律优美:润腔在唱腔高潮处出现,使得唱腔在高潮处增强了感染力,更加动人。
3. 节奏有变化:润腔唱腔节奏会有所变化,让听众听得更有味道。
4. 角色特色明显:不同的角色润腔都有所不同,刻画出了角色特点,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境遇。
二、湖南花鼓戏润腔的艺术效果
1. 增强戏剧性:润腔通过添加咳嗽声和肉麻声,使得唱腔更加韵味,使得角色更具有情感渲染力,增强了花鼓戏的戏剧性。
2. 丰富唱腔:润腔不仅可以提高唱腔的韵味,还可以将不同唱腔通过润腔的形式进行连接,使得唱腔更加丰富有趣。
3. 表现角色特点:不同角色的润腔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性格和境遇,使得花鼓戏角色形象更加丰满。
通过润腔可以表现出角色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类似于歌剧中的颤音和滑音,使得唱腔更加丰富,更加动人。
润腔是湖南花鼓戏不可或缺的一种唱腔技巧,是花鼓戏音乐的一大特色。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包括鼓点明快、舞姿矫健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剧情传统主题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音乐舞蹈也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优美动感。
演员身着精美的服饰,使用精致的道具,为戏剧增添色彩。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独具特色,传承与发展对其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花鼓戏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情传统、音乐舞蹈、服饰道具、传统戏曲、特色、传承、发展、当代文化、影响。
1. 引言1.1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鼓点韵律明快、舞蹈动作优美等特点。
剧情传统源于湖南民间传说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音乐舞蹈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调婉转动人,舞蹈优美动感。
花鼓戏的服饰道具也十分精致华丽,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推动花鼓戏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在当代文化中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将是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起源于湖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传,花鼓戏最初是一种由乡村民间表演的杂技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戏曲表演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戏曲剧目、武打、杂技、歌舞等元素,形式独特而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在明清时期,湖南花鼓戏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有了更为成熟的表演形式和剧情传统。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为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内容,深受当地人民和戏曲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研究综述,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表演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推广湖南花鼓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一、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有关记载的是明清时期。
早在明代,《湖广使舊闻考》中就有有关花鼓戏的记载,当时表演形式主要是以舞蹈和鼓乐为主。
清代的《花鼓戏艺文志》一书也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二、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初期发展阶段和近代以后的继续发展阶段。
在明清时期,湖南花鼓戏主要是在乡村民间流行,表演形式以歌舞和鼓乐为主。
近代以后,随着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整合和改革,湖南花鼓戏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表演剧种,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现今的湖南花鼓戏在表演形式、剧情内容和演员技艺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进,成为了湖南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表演特点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艳丽多彩:湖南花鼓戏的表演服饰和舞台布景都非常精美,色彩鲜艳,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2. 音舞结合:湖南花鼓戏以鼓乐和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鼓乐铿锵有力,歌舞优美动人,既有极强的音乐感受,又有极强的舞蹈美感。
3. 花鼓技艺:花鼓戏中的花鼓技艺是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演员们手持花鼓,身着花鼓服饰,在表演中尽显花鼓的艺术魅力。
4. 故事性强:湖南花鼓戏的剧情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富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故事情节发人深省。
四、艺术价值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融合了湖南地方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湖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文结合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也评价了益阳花鼓戏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方面的贡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益阳花鼓戏进行全面的研究,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独特魅力、评价、研究成果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益阳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渊源悠久。
益阳花鼓戏源自当地的民俗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益阳花鼓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对益阳花鼓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表演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特色戏曲形式之一,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益阳花鼓戏融合了花鼓、舞蹈、歌唱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研究出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是湖南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分析益阳花鼓戏的起源、艺术风格、表演特征、曲目舞蹈形式以及传承发展情况,探讨了益阳花鼓戏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特色魅力。
益阳花鼓戏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多样的剧情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未来,益阳花鼓戏应积极传承创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不断推动其艺术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更大的贡献。
益阳花鼓戏将继续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现其独特魅力和魅力。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起源、曲目、舞蹈形式、传承、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特色、魅力、未来发展、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湖南省益阳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明清时期,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这一艺术形式既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情感,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底蕴。
益阳花鼓戏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分析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起源、曲目与舞蹈形式、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揭示其在戏曲演艺领域中的特色和意义。
此次研究旨在为益阳花鼓戏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以推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3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花鼓戏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形式,成为湖南地区乃至全国戏曲表演的代表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湖南花鼓戏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历史背景、演出特点以及传承现状。
二、历史背景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末年,初期以野戏形式传播,并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态。
清代以后,花鼓戏在湖南省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花鼓戏开始走向全国舞台,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三、演出特点1. 唱腔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以清雅悠扬、豪放粗犷为特点。
其唱腔包括花腔、大刀腔、球腔等多种形式。
花腔主要以女声演唱,柔美婉转;大刀腔主要以男声演唱,曲调豪迈有力;球腔则是男女合唱的形式,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2. 舞蹈湖南花鼓戏的舞蹈灵活多样,动作矫健夸张。
演员在表演中可以通过舒展的身体曲线、高抬的舞姿以及翻跳的舞步,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手掌摊开、手指张开的花鼓舞,更是花鼓戏的一大亮点。
3. 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在表演形式上独辟蹊径,创造了一系列的表演细节。
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鸳鸯锦簇”、“花盘格”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还能够更好地展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四、传承现状尽管湖南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点,但其传承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理解有所降低。
其次,年轻一代对花鼓戏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传承渠道的断续。
最后,戏曲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戏曲剧种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湖南花鼓戏,相关部门和人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对花鼓戏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对其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和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此外,还可以探索将花鼓戏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吸引观众。
湖南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湖南花鼓戏声腔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弘扬了地方 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在民族声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01
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成为了民族声乐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声乐的优秀元
早期花鼓戏以歌舞演唱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说白和表演,形成了完整的戏曲形式 。
湖南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湘剧、汉剧、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湖南花鼓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都 体现了湖南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
湖南花鼓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 ,表现了湖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 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05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文 化传承中的意义
对地方戏曲艺术的贡献
丰富了地方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风格,为地方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 了其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和演唱技巧,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传承人制度建立
通过建承人, 确保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剧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湖南花鼓戏声腔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民间小调
地域特色
01
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动听。
演唱形式
02
民间小调多采用独唱、对唱等形式,具有亲切、自然的演唱风
湖南花鼓戏
常多样,包括歌唱、舞
C
蹈、对白等,具有非常
强的表现力
此外,湖南花鼓戏的舞台
D
布置非常精美,服装和道
具也非常考究,给观众带
来了很好的视觉享受
湖南花鼓戏的 流派
第3章
湖南花鼓戏根据地域和表演风格的不同, 可以分为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著名的流派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 鼓戏和衡阳花鼓戏等
这些流派在唱腔、表演形式和舞台布置等方面都有 一定的差异,但都共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的基本特
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X XXXXX
湖南 花鼓 戏
目录
CONTENTS
1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 2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 3 湖南花鼓戏的流派 4 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5 湖南花鼓戏的表演形式 6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和曲调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非 常受欢迎的戏曲形式,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以下是对湖南花鼓戏
的介绍
湖南花鼓戏的 起源
第1章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中国 湖南省,最初是由地方 民歌和民间舞蹈演变而 来的
在明朝时期,随着商业 贸易的繁荣和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花鼓戏开始 在湖南地区逐渐发展起 来
到了清朝时期,花鼓戏 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流 行的戏曲形式,并形成 了不同的流派
湖南花鼓戏的 特点
第2章
首先,它的唱腔非常优美,
旋律流畅,富有韵律感
B
湖南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艺
A
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其次,它的表演形式非
湖南花鼓戏的 唱腔和曲调
第6章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非常优美,通常 采用地方方言进行演唱。其曲调主 要由山歌、民歌和民间小调组成,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演唱过程 中,演员通常会运用丰富的音色和 技巧来表达戏曲中的人物情感和故 事情节。同时,湖南花鼓戏的唱腔 和曲调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舞蹈表演特征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舞蹈表演特征摘要:花鼓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国独有的表演形式。
花鼓戏最早在湖南出现,其中表演在花鼓戏中最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也慢慢的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也体现出当地精神文明和民间文化。
花鼓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劳动生产是花鼓戏的表演方式,内容大多数以民间故事为主,讲述旧时期劳动人们的生,并提炼为舞蹈动作,生动活泼,颇具生命力。
其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节奏欢快,唱法和词也生动形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关键词:历史来源表演特征一:花鼓戏的概论(一)花鼓戏的来历在民间歌舞说唱戏曲艺术中花鼓戏来源于此“对子花鼓戏”“花鼓戏”“打花鼓”都叫做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还有着百年的历史。
“湘中岁首有所谓灯戏者,初出两伶,各执骨牌二面,对立而舞,各尽其态”。
来自于清光绪年,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歌舞演唱形式有“灯戏”也就是指花灯、地花鼓。
起初花鼓戏没有繁琐的故事情节,人们在没有农忙的时候会用来娱乐、解压。
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来展现出来,到后来的形式逐渐发由“两小戏”(小丑、小旦)转变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
花鼓戏在宋代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相传也只是民间的伎艺。
在明末清初才有了很多的记载。
“新太班”去长沙的演出就有记载。
在花鼓戏没有出现之前,人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的劳作,因此花鼓戏的内容总是能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所以花鼓戏的发展是由农民劳动生产而来,这也就是它的特点之一。
(二)结构的本土性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直接是从平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来对民间文化来进行表演,真真切切的融入生活,增强了出花鼓戏人民生活的画面感。
民间有很多展现的手法扇舞、手巾舞、矮子布、打花棍、打酒杯……这些也能够体现出民间歌舞。
还有一些农民的劳动生活动作表现力非常强烈比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一组看似简单普通的动作就这样奇妙的演变成具有独特表演程式的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的流派
社会影响与传承
长沙花鼓戏作为湖南地区的代 表性剧种之一,对于丰富当地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 了重要作用。
同时,长沙花鼓戏也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长沙花鼓戏仍 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 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更加丰 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新剧目创作及演出活动概述
新剧目的创作
近年来,长沙花鼓戏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创 新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新剧目。这些新剧目在题材 选择、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长沙花鼓 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演出活动概述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包括了大型演出、小型演 出、巡回演出等多种形式。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节、 文化交流活动等,扩大了长沙花鼓戏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பைடு நூலகம்流派一
流派三
唱腔高亢激越,音乐风格明快热烈, 常用大跳音程和装饰音,展现出强烈 的感情色彩。
唱腔粗犷豪放,音乐风格朴实无华, 强调声音的力度和节奏感,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流派二
唱腔柔和细腻,音乐风格优美动听, 注重旋律的流畅和节奏的平稳,给人 以温婉之感。
表演技巧与舞台呈现对比
流派一
表演技巧精湛,注重身段、手势 、眼神等细节表现,舞台呈现华
1 2
创新演出形式
结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对长沙花鼓戏的演出 形式进行创新,如引入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 元素。
打造青春版剧目
创作一批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青春版长沙花鼓戏 剧目,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3
加强互动体验
在演出过程中增加观众互动环节,让观众更加深 入地了解和体验长沙花鼓戏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它胚胎于民歌, 为劳动人民所创造, 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
是我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湖南文化艺术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花鼓戏历史谏流
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 直到能够演出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花鼓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 最早来源于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间伎艺,
这种伎艺只表演简单的、没有情节的歌舞。
后在明代初步发展成打花鼓的歌舞情节,
但仍不是戏曲。
在乾、嘉年间流行的戏剧专著《缀白裘》中, 收集了名叫“花鼓”的剧目,
花鼓戏这才在清代中叶以戏曲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并流传开来。
其二, 湖南省城乡正月新春历来都有玩灯赛会、自娱自乐的传统风俗,
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龙灯、狮子、彩船等都通宵达旦地进行表演, 其中就有一种演唱采茶和秧歌的形式。
“
采茶”是农村中广为传唱的民歌俗称, 曲调优美抒情, 泥土味浓郁,内容描写四季花草景物, 或者咏叹爱情生活,
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冀求。
秧歌是农民插秧、耘田时所唱的歌曲, 这类秧歌历史悠久, 并且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农村中流行一句谚语说“插田不唱歌, 谷少稗子多。
”实际上农民在车水、典草、砍柴等劳动中,
产生过很多丰富而美好的歌曲,它一代一代地延续和繁衍, 经过无数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家加工提炼,
便成为了新春灯节中的艺术活动内容。
其三, 在表现形式上, 它是由歌唱进化为歌舞, 再逐渐演变成戏曲。
据史料记载, 乾隆三十年,
当时采茶、秧歌不只是一般歌舞, 已有了简单情节和人物表演, 逐渐进入由丑、旦演出的“二小戏”阶段,
这种由丑、旦表演的小型花鼓在湘北、西湖多称为地花鼓, 湘南称车马灯, 浏阳叫花鼓灯, 宁乡叫竹马灯, 长沙叫花鼓戏等,
其它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从此, 由地花鼓发展成为现在的花鼓戏,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花鼓戏表演剧目更加增多,
据调查至今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达四百多个。
早期的花鼓戏, 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进行季节性演出, 农忙务农,
农闲从艺。
过去由于花鼓戏遭受封建迁腐势力的歧视和禁演, 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
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 花鼓戏才得到了蓬勃发展, 整理了《刘海砍樵》等传统戏,
创作了不少现代戏, 《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等已摄制成影片。
花鼓戏经历了时代沧桑, 克服了艺术夭折危机,
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下来。
二、花鼓戏艺术种类
“花鼓戏”是湖南的各类花鼓戏总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形成并统称为花鼓戏。
旧时花鼓戏名目繁多, 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
常德的花鼓戏叫“戏”, 长沙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 也曾叫“楚剧”, 衡州花鼓戏叫衡阳马灯和衡阳花鼓灯,
邵阳花鼓戏也叫花鼓灯, 零陵花鼓戏、祁阳花鼓灯,
基本上都是以自己所在县称命名。
益阳的剧团就叫益阳花鼓戏浏阳的剧团就叫浏阳花鼓戏此外,
还有桂东花鼓戏、永兴花鼓戏、湘潭花鼓戏等等。
湖南有多少花鼓戏,
谁也做不出定论。
但我们按照中国的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讲,地方剧种的确定,
主要依据剧目、声腔、语言、班社以及表演特色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舞台语言及唱腔音乐, 声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
因此,
在艺术实践中,
湖南花鼓戏已规范成为六个不同特点的剧种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流行地区最广、艺术发展比较成熟, 影响较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
流行湘乡、新化、浏阳、安化等一带, 这些地方各县土语乡音彼此不通, 益阳、宁乡、湘潭等市方言四声音调也有千差万别,
但一到舞台表演, 演员们统一按要求讲规范的长沙官话, 这就使舞台语言统一, 方便和提供了各县、市的艺术交流,
风格的统一又使这个剧种走向成熟而唱遍全国, 誉满三湘的《刘海砍樵》就是由长沙花鼓戏演唱的。
由此可见, 六个不同特点的花鼓戏剧种, 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流行地区、但相统一的舞台语言、别致的音乐风格,
以及相同又有差别的声腔形式, 构成了丰富多姿、绚丽多彩的湖南花鼓戏。
三、花鼓戏唱腔形成与分类
花鼓戏之类的民间戏曲, 在发展史上是没有“声腔”概念的, 如果要把湖南花鼓戏唱腔分类,
主要根据不同的演唱与伴奏形式不同的唱腔特点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表现特性。
从这三个方面大致可分为四类是民歌、灯调是牌子(走场牌子”与“
锣鼓牌子), 是打锣腔, 是川调。
花鼓戏的声腔形成与发展, 主要包含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歌舞对子戏”,
这是花鼓戏形成初期, 其唱腔形式是灯调及民歌。
在清朝康熙、乾隆年代,
土生土长而具有很浓乡土气息〔采茶歌〕一类的民歌它是花鼓戏形成时首先吸收并成为唱腔基础的曲调随后载歌载舞的花鼓灯、地花鼓逐步戏剧化,
角色只有小丑、小旦两个, 特点活泼、热烈、朴素、大方的“对子戏”就产生了, 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与理想为主剧目。
第二个时期, 是[打锣腔][川调]及[牌子]戏剧化主腔的形成, 公元一年, 称为“三小戏”时期, “对子戏”的发展,
增加了小生, 变成了“三小戏”民歌、灯调逐步戏剧化与规范化, 为主腔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湘北洞庭湖地区,
源出于劳动歌曲的典草歌,
号子“一唱众合”形式而逐渐形成别具特点的〔打锣腔〕花鼓戏又在花灯、采茶灯、竹马灯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
发展了〔牌子〕类的主腔, 并以〔走场牌子〕最具有特色, 湘西北灯戏的〔杨花柳〕曲, 向湘中发展,
结合乡土民歌,就成了[川调]系统, 这是花鼓戏走向成熟的时期, 唱腔与剧目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唱腔已经分出不同行当唱法。
第三个时期, 是花鼓戏的三大声腔——川调、打锣腔及走场牌子、锣鼓牌子走向完善并综合发展的时期,
打锣腔演出的大部分是高腔剧目川调腔系中大戏剧目更多。
时间在同治以后, 地方大戏的繁荣昌盛对花鼓戏影响较大,
这时剧目题材十分广泛, 行当分工随之逐步细致多样, 唱腔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与之适应,比如打锣腔《芦林记》,
走场牌子《送表妹》, 川调《刘海砍樵》等, 不少剧目都是从地方大戏中借鉴移植过来的,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湖南花鼓戏发展初期, 一般是单声腔的, 它是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不断吸收、综合,
逐步形成多声腔溶为一体的传统, 由此可见, 湖南花鼓戏又是一个多声腔的地方剧种。
四、花鼓戏奋乐特色和表现手法
花鼓戏原只有几个基本曲调, 用于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 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 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
原始曲调变成了各种不同节奏、表现不同情感、分别适用于男声、女声演唱的三百多个曲牌,
其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首先“川调”, 源于山歌及民歌。
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 宫调式强调六级音,
羽调式强调七级音, 花鼓戏味特别浓厚。
川调、打锣腔、洞腔, 统称为正调, 正调的结构比较方整,
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为结构形式, 反复运用。
其次“小调”, 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
表现情绪较为单一。
某些小调发展较大, 能表现多种情绪, 编入了正调。
正宫调系统中的曲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受长沙语音影响, 不少曲调的旋律都具有浓郁的湘中羽调式民歌特色。
长沙语音声调分为六声,
长沙语音主要是6135几个音, 这几个音构成了川调中一部分曲调的基调。
2、有些曲调已初具板式雏形,
如[益路川调]就有哀子、导板、吟腔、一流、二流、三流、散板等板式。
甚至有的曲调开始向行当分腔发展,
如〔西湖调〕就有小生、旦角、老生、花脸等各种唱法。
3、通过节奏的扩展、压缩、旋律的加花、简化及转调和调式变换等手法,
派生出了一批具有特点的曲调。
如〔宁乡正调〕、〔安童调〕派生的〔梁山调、〔花石调〕、〔烂板子〕、〔比古调〕、〔快一字调〕等。
4、川调中另一个曲调系统是双川调。
双川调是沿袭正宫调的结构形式,
以湘中羽调式民歌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弦子腔。
“6135”相互连接的旋法特点山野风味很浓。
从音乐发展角度来说, 前辈花鼓戏艺人根据戏剧内容, 运用了“一曲多变”的创作规律, 相传了一套曲调发展手法,
1、“变手法”是转调与变奏的结合手法;
2、“改尾巴”、“换骨头”
是改变调式和骨干音的手法;3、“翻上去”、“落下来”是音程上下移位的手法;4、“把板眼扯烂或挤拢”就是节奏扩展或压缩的手法。
实际上花鼓戏在遵循地方语言咬字行腔的原则下,
通过以上这些手法来创造和丰富花鼓戏曲调。
随着花鼓戏的不断改变和发展,
艺人们吸收了外省或者本省的其它民间音乐和其它剧种的音乐, 演变出更多情绪不同而音调特性不变的新曲调,
为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为后代留下了一大批宝贵艺术的财富。
来源:《戏剧文学》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