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分析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发表时间:2010-04-16T15:24:57.1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李广征[导读]李广征吉林市船营区二医院(吉林 132011)[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2-0107-02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脘腹痛”、“胁痛”、“黄疸”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最早在14世纪才有胆结石的记载,19世纪后期才获得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成功。
祖国医学对胆的记载早在《难经》中就有:“胆在肝之短叶间”,说明了肝胆的比邻关系。
祖国医学对胆石也是早有记载的。
《神农本草经集注》描写牛黄(牛的胆石)云:“大如鸡子黄,相重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同样的记载,而且又谓之“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
”说明不但认识到人亦有胆石,而且可以引起黄疸。
至于类似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腹痛,黄疸的记载。
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临床症状:“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往来寒热,身黄如桔色”并且立法处方,提出了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菌陈蒿汤等主之,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
1社辩证分型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
张景岳称:“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就是说他腑传化糟粕浊物皆浊,只胆腑浊清也。
《内经·素问》称胆为“奇恒之腑”,由于胆似腑非腑,亦藏亦泻,满而不实,不如他腹泻而不藏。
胆腑中清不浊,性喜通降。
若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寒热失常,虫石堵塞等均可影响胆的通降,阻碍胆的升清降浊,引起肝胆郁滞。
“胁者肝胆之区也”,邪在胆腑胆经,影响了胆的通降,郁结不行,“不通则痛”,因此发为胁痛。
胆有郁热,必然影响到肝,肝木乘土,又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湿热内蕴不得宣泄,发为黄疸。
《灵枢》云:“脾所生病黄疸皆中焦湿热病也”。
胆石症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范畴,乃中焦脾胃之病。
中医外科急性胆衰炎胆石症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胆衰炎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胆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如因精神情绪不佳、饮食失调等,引起肝胆气滞,疏泄失常,通降失调,即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
如湿热熏蒸,浸淫肌表,则可发为黄疸。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为常见急腹症之一。
大部分轻症的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例都能通过中医治疗获得缓解,症状较重的亦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而缓解。
如反复多次发作则在静止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伴中毒性休克,以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腹痛、高热、黄疸、腹膜刺激症状日见加剧的患者,均应及时采取急症手术治疗。
【诊断】1本病常有既往类似发作史,应注意其发作诱因、情况、次数以及发作时有无黄疸出现等。
2.发作时右上腹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吐后腹痛不减轻。
如出现高热、黄疸,则提示炎症加重并有胆道梗阻情况。
3.右上腹局限性腹痛,多为单纯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剑突下疼痛为主,向背部放射,多为胆管炎及胆总管结石;右肋缘下疼痛,并向右胸或右背放射,多为肝内胆管结石;阵发性腹痛,为总胆管口括约肌痉挛、结石嵌顿的特点。
4.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结石声影。
5.寒战、高热、黄疽、右上腹疼痛为总胆管梗阻及炎症的表现。
如患者神志淡漠、脉细、血压逐渐降低,则为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伴有中毒性休克的趋向,应引起高度警惕。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辨证分型(1)气滞型:常因饮食或情绪诱发或加重,疼痛尚能忍,多为胀痛、阵发性。
常诉口苦、咽干,不思饮食,或伴恶心呕吐,发热不重,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紧或细。
此型多见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初期,或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2)实火型:右上腹持续性胀痛,痛剧而拒按,上腹痞闷,高热气粗,口苦心烦,或有呕恶,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多弦数。
此型多见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等。
(3)湿热型:右上腹胀痛持续,偶有阵发,寒热往来;或热势不扬,头昏目眩,身倦无力,心烦呕恶,口渴不欲饮。
中医如何治疗胆结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如何治疗胆结石?
导语:胆结石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胆结石发作时的疼痛是很剧烈的,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高胆固醇不好消化食物后疾病容易发作,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中中医
胆结石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高,胆结石发作时的疼痛是很剧烈的,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高胆固醇不好消化食物后疾病容易发作,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中中医治疗效果很好,能够很好的起到溶石的效果。
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炒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处方二、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青皮,陈皮,石斛,黄芩,三棱,白芍,连翘,金银花,蒲公英,金钱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结石的中医针灸治疗
胆结石的中医针灸治疗胆石症是指发生在胆囊或胆管的结石,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胆心痛”、“胆胀”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胆,又与脾、胃、肾有关。
胆为中清之腑,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嗜食肥甘,肝胆气郁,或湿热虫毒蕴阻,则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通降,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化热,湿热蕴结,煎熬胆液则成砂石。
初期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日久又可化热伤阴,致肝肾阴虚。
下面就由店铺给大家说说中医治疗胆石症的方法。
临床表现胆结石患者中约20%~40%可终生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主要表现为:进食(尤其是进油腻食物)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伴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胆绞痛的部位在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散。
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尿中胆红素升高。
胆管结石患者通常可无症状,但当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典型的腹痛(多在剑突下及右上腹部,呈绞痛,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向右肩背部放散)。
伴恶心呕吐、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40℃)和黄疸。
B超检查可明确对胆结石或胆管结石的诊断。
1.肝胆气滞右胁及剑下胀痛或绞痛,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
伴嗳气频作、口苦、胸闷、纳差。
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胁肋刺痛,呈持续性加剧。
伴恶寒发热、口苦、心烦、厌食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肝肾阴虚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者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利胆排石,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日月(右) 期门(右) 胆俞阳陵泉方义:肝胆相表里,厥阴、少阳之脉同布于胁肋,日月为胆之募穴,胆俞为其背俞穴,二穴相配为俞募配穴法,能疏理肝胆气机以助排石;期门乃肝之募穴,位于胁下,可疏肝利胆;阳陵泉为筋之会穴、胆之下合穴.“合治内腑”,针之可缓解痉挛、通络止痛。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中药治疗心得分享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除了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外,中医中药也被广泛运用于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我本人也是胆结石的患者,通过中医中药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胆结石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辨证。
在我的治疗中,中医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舌苔和脉象等方式,对我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辨证分析。
根据我的情况,中医医生判断我属于湿热胆结石,因此在中药配方上采用了清热解毒、化湿利胆的方剂。
二、中药治疗1. 苦参煎剂: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黄连素作用,该煎剂可有效中和湿热胆结石对胆囊的刺激,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2. 木通汤:木通有清热利湿、通淋功能。
中医认为湿热是胆结石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该方剂可有效改善湿热胆结石患者的症状。
3. 黄连素: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草药,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在治疗胆结石时,黄连素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以上只是我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中药方剂,具体使用剂量和疗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饮食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胆结石治疗的重要方面。
在中医的观念中,饮食调理可以改善体内的湿热病理,减轻胆结石的症状。
1.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胆道疼痛。
所以在治疗期间必须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物。
2.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
我在治疗期间增加了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适量饮用中草药饮品:中草药饮品如菊花茶、决明子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我每天饮用适量的中草药饮品,既可以滋润肠胃,又能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四、养生调理中医强调养生调理的重要性,对于胆结石的患者同样适用。
以下是我在治疗期间进行的一些养生调理措施:1. 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废物的排出。
中医药辨证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体会
中医药辨证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体会关键词胆石症中药疗法由于对胆石症辨证论治的规律、适应证选择、诊断标准等探索不够,因而疗效不一,低者26%,高者达90%以上,痊愈率病死率也有差别。
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做进一步探讨,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及总攻疗法的治疗效果与辨病和辨证有密切的关系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辨证,才能更好地提高胆石的治疗效果。
本病辨证一般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系结塞三型,三者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治疗应以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结攻下为大法。
在做好手术准备的条件下,应抓住胆石阻塞胆管造成不同的主要矛盾,正确运用中西药物解除梗阻,排出结石。
治疗应抓住重点,凡气滞血瘀突出者,以理气活血为主;湿热明显者,以清热燥湿为主,而对气滞血瘀者还应分辨气滞和血瘀孰重孰轻,气滞偏重者当重用理气药,以促进胆道调节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排石;血瘀偏重者当重用活血化瘀药,以改善胆系通道,有利于结石排出。
湿热明显者亦应细查热与湿孰重孰轻,热重于湿者宜重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品;湿重于热者宜重用清热燥湿之剂。
对虚寒型患者,则应投以“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之剂,不宜多服苦寒药物。
总攻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当攻当补或攻补兼施,并应兼顾脾胃,不应攻伐太过。
认真分析影响结石排出的因素,以选恰当的适应证胆总管下端狭窄:绝大多数胆总管下端狭窄的患者由于胆总管反复感染以及结石不断嵌顿造成的。
其特点为病期长(一般为5年以上,最长可达30年),多有长期胆道感染史(且每年有反复发作史,每次发作均出现上腹部较明显的炎性体征),发作后症状消退缓慢。
结石与管壁粘连:此类患者约占15%,结石多位于胆管下端、括约肌起始部(即胆总管由宽变窄的生理狭窄部),造成管壁充血、水肿、溃烂,反复发作后形成粘连甚至机化,手术时用手指都很难剥出,故中药及总攻治疗实难奏效。
其特点有明显的胆管炎症及梗阻性黄疸、体温较高、剑突下常有明显压痛、手术时胆汁成脓性。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是指胆囊或胆道中形成的固体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
中药治疗胆结石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几个相关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热瘀毒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芩15g、栀子10g、地黄15g、茯苓20g、赤小豆20g、丹参10g、生大黄10g、大黄10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腹痛明显减轻,胆囊结石也有所缩小。
案例二:患者是一位52岁的男性,因胆结石反复发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湿热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柏20g、黄芩15g、栀子10g、茯苓20g、石苇15g、车前子20g、山栀子20g、海浮石20g、连翘10g、金银花1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胆结石大小有所变化,症状也有所缓解。
案例三: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因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气滞血瘀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当归20g、川芎10g、黄芩15g、黄连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5g、香附10g、陈皮10g、山楂10g、蒲公英10g、柴胡10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4个月,胆结石明显缩小,相关症状改善。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因人而异。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此外,中药治疗胆结石也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来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功效,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并对胆囊结石有一定的缩小效果。
然而,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适当监测胆囊结石的变化,避免结石堵塞胆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辨证施治胆石症的疗效观察
【 4 】 吴春风, 姜焕好. 银杏叶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 L - 6 和T N F — o 【 的影响
【 3 】 叶友粲.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瘀血证的临床研究【 J ] .
中国 中医药 现代 远程 教育 , 2 0 0 7 , 5 ( 7 ) : 1 2 - 1 4 .
的改变,在心绞痛发作时,影响对心电图心肌缺血的判断。若合并有 血脂升高 ,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往往较重 ,若血脂得不到控制,术后
6 9 6 ・中医中药 ・
1 . 4统计 学方法
r i l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1
酸和 Ca ”、Mg 、P、S r 、F e 等 微 量 元 素 ] 。 近年 来 药 理 实 验 及 临 床资 料 均证 明 ,银 杏 叶提 取 物 中的 黄 酮昔 能 降 低过 氧 化 脂 质类 ( L P O) 的活 性 ,提 高 超 氧化 物 歧 化 酶 ( S OD) 的活 性 ,抑 制 细 胞 膜 的脂 质 发 生 过 氧 化 反 应 。清 除对 心 、 脑 、 肾血 管 内 皮 细 胞 有 毒 害作 用 的 自由基 ,保 护 神 经 细胞 ;银 杏 内酯 能 拮抗 多 种 细 胞 ,如 血 小板 、血 管 内皮 细 胞及 白细 胞所 释 放 的 血小 板激 活 因子 ( P AF ) ,其 中银 杏 内酯 B 拮抗 P AF 的作 用最 强 。P A F  ̄ , 诱 导血 小 板 集聚 和 血 栓 形成 ,收缩 冠 状 动 脉 ,还 能刺 激 自细 胞释 放 氧 自由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固醇和胆色素沉积形成。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是由于肝胆湿热、脾湿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胆结石时,中医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湿热胆结石湿热胆结石是指胆囊和胆道中湿热之邪郁滞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黄疸、上腹疼痛、胁肋胀痛等。
中医认为,湿热胆结石是湿热蕴结,热胜湿盛所致。
治疗湿热胆结石时,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
首先,需要清热解湿。
可使用黄芩、连翘、木通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水利湿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湿热得以消散。
常使用苍术、炒薏苡仁、茯苓等中药,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同时,祛风解痉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薄荷、柴胡、川芎等中药,以舒肝解郁、平肝熄风。
二、痰湿胆结石痰湿胆结石是指湿热郁结、与痰浊结合而形成的结石。
痰湿结石常伴有脾虚湿浊、胃失和降等病理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胸腹满闷、乏力、纳呆等。
治疗痰湿胆结石时,应以祛痰、化湿为主。
祛痰药物通常使用半夏、枳壳、厚朴等,以化痰行气、开郁消滞。
对于有痰湿阻碍胆道的患者,可使用竹茹、泽泻等药物以化痰行湿、利尿通便。
此外,还可通过健脾化湿的方法,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湿气的代谢能力。
常用的药物包括白术、山药、茯苓等,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三、气滞胆结石气滞胆结石是指胆道气滞导致浊气郁结,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胸胁胀痛、恶心、嗳气等。
中医认为,气滞胆结石是肝气郁结不畅所致。
治疗气滞胆结石时,常采用舒肝理气的方法。
舒肝药物常使用柴胡、香附、青皮等,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通过舒肝理气,可以使气机通畅,减少气滞引发结石的可能。
同时,镇痛药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川芎、川楝子、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止痛定惊。
综上所述,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主要包括湿热胆结石、痰湿胆结石和气滞胆结石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清热利湿、祛痰化湿和舒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胆石症的中西医诊治最新
胆囊结石的 非手术治疗
30
胆囊结石体外震波碎石(ESWL)
禁忌证
妊娠,或合并凝血机制障碍
急性胰腺炎、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 胆道梗阻,或合并胆管结石
葫芦形胆囊或扭曲的胆囊,或胆囊管梗阻或较细
结石大而胆囊容量相对小,或直径5mm以下的多 发结石
飘浮在胆汁表面的结石
胆囊功能不良 B超图像上胆囊轮廓显示不清
疗效影响的因素
结石的成分和结构:胆色素钙的凝集层妨碍了胆 固醇的溶解,胆固醇凝集层影响胆色素钙的溶解, 故提倡联合用药
溶石剂和胆结石的接触 灌注的速度:灌注过快,副作用过多,过慢则胆
汁内药物浓度过低 药物的副作用
最新课件
38
胆管结石溶石
价值与前景
前景广阔 复发率低:胆汁持续冲洗
在灌注技术与溶解药物上还需深入研究
饱和; 1973年,Thistle用鹅去氧胆酸治疗13例胆囊结石,11例溶
解
代表药物:鹅去氧胆酸(CDCA),熊去氧胆酸
(UDCA)
最新课件
胆囊结石的 非手术治疗
15
胆囊结石口服溶石
鹅去氧胆酸
适用于胆固醇结石或胆固醇为主(60%以上)的结石 扩大胆汁中胆汁酸池,并抑制胆固醇合成
毒副作用包括腹泻,肝损害,结石移动(胆石变小) 15㎎/㎏,或1000㎎/d,睡前一次性服用 疗程:直径小于0.5cm,半年;小于1.0cm,两年
最新课件
39
胆管结石的体外碎石 应用少,并发症多
10%胆管结石适合体外碎石
最新课件
40
胆管结石体外碎石
适应证
肝内外胆管结石及术后残余结石(<2cm), 其他方法效果差
结石位于肝内胆管或狭窄胆管以上 胆管与十二指肠之间解剖变异 无凝血障碍 冲击波径路上没有胆管囊肿和动脉瘤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经验分享胆结石,又称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传统的中医药学在胆结石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经验,希望对广大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一、胆结石的中医病因诊断中医认为,胆结石的病因主要与寒热湿痰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的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判断胆结石患者的具体病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方剂1. 消石散:主要由半夏、茯苓、泽泻等药物组成,具有调理气滞、消除湿热的功效。
该方剂适用于胆石结晶较小、未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
2. 寒湿胆结石清胆汤:由黄连、黄芩、泽兰等组成,可清热解湿、调节胆囊功能。
适用于寒湿型胆结石患者。
3. 降脂胆结石颗粒:该方剂主要由山楂、莱菔子、冬瓜皮等组成,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胆固醇结晶形成。
三、中医推拿与胆结石中医推拿疗法在胆结石的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对胆经、胆经穴位的按摩刺激,促进胆囊收缩,帮助胆结石排出。
此外,还可以采用胆经开穴、舌诊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和治疗。
四、饮食调理与胆结石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在胆结石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胆结石患者应避免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例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胆汁排泄和胆结石的溶解。
五、中医的其他治疗方法中医在胆结石的治疗中还有一些其他疗法,例如针灸、艾灸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机体气血平衡,促进胆汁分泌,改善胆囊功能。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热毒透薰、温通经脉的作用,改善胆囊胆汁的流通。
六、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的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胆结石的优势主要包括:无手术风险、疗效持久、治疗过程舒适等。
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往往能够对患者的整体身心做出综合性的调节。
总结起来,胆结石的中医治疗经验包括病因诊断、中药方剂应用、推拿、饮食调理等多个方面。
中医治疗胆结石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同时,中医治疗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治疗。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XXX)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尺度: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XXX征阳性,XXX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革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降低,GPT、转肽酶、胆红素均降低,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降低明显,提示阻塞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殽杂。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利湿法治愈胆石症病案:覃某,男,32岁。
初诊:1991年6月24日。
主诉及病史:行B超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遂以碎石术治疗,结石未能排出。
诊查:神倦乏力,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小数。
辨证:湿热蕴于中焦。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以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味。
处方:茵陈10g 山栀10g 大黄3g(后下)当归10g 柴胡8g 赤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南沙参15g 蒲公英15g 赤苓15g炙鸡内金15g 5剂患者服上方药尽剂后,于7月13日行B超复查,发现结石由原直径1.5cm变为0.4cm。
嘱再进数剂而愈。
按语此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经碎石后未能排出。
就诊时患者无明显症状。
杨老言:胆石症系中焦湿热为病,湿热蕴结,渐炼为石。
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法,方进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蒲公英清热解毒,炙鸡内金消积除石,辨证正确,用药精当,而效如桴鼓。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6,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1956年由南京调入北京中医学院。
原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被聘为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泥沙样胆结石临床病例的中医辨证论治
泥沙样胆结石临床病例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对泥沙样胆结石病例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辨证论治,证实中医治疗泥沙样胆结石的疗效甚好。
关键词:泥沙样胆结石:临床病例;辨证论治胆结石在临床上属于多发病和常见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且常常因为西医在治疗时往往采用手术和介入疗法,给患者带来较高的金钱负担。
在西医介入治疗本病存在明显弊端的情况下,往往可以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胆石症的病因颇为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
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公认其胆汁酸的形成与凝结同胆结石的产生有较大原因,故又称胆囊结石症。
胆石症作为一种胆道系统疾病,它可以在任何部位发生结石。
在我国多以女性成年人为发病群体[1]。
在临床上患者往往没有特异性表现,一般为右上腹疼痛、恶心、黄疸等。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在中国混合性色素性泥沙样胆结石的发病率较高,特别对中老年患者而言,少数患者严重时威胁生命健康[2]。
1.中医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常见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表现,大都腹胀、嗳气、黄疸等表现可见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肋痛”、“胆胀”等范畴。
虽然没有胆石症的具体记载,但也不乏相关记载来描述此症。
探究其病因多为患者年老体弱、饮食不节、内伤情志以及寒热阻滞、虫症困扰等。
患者年老体弱、脾胃气虚导致津伤血燥;且患者出现郁怒伤肝,肝气郁滞,导致体内气机不畅,且复加饮食不节,及偏嗜膏粱厚味而致湿滞蕴阻,体内形成津液输布障碍,杂食佐助生痰,日久渐生结石之症。
形成痰热内阻、肝郁气滞、肝阴不足、瘀血阻滞等。
故胆石症虽病位在肝、胆。
但随后也涉及脾脏。
1.中医辨证论治2.1痰热内阻型症见患者形体肥大、腹部疼痛、偶吐痰涎、身宽而体乏苔黄腻、脉沉等。
患者宜清热祛湿、排石利胆。
其方可选大柴胡汤清热利湿退黄。
若患者黄色鲜明,热重于湿佐加龙胆草、栀子等药。
2.2肝郁气滞型症见患者腹部胀痛、随情志变化疼痛程度不同、舌薄、苔白腻、脉弦。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是由于胆囊中的胆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胆固醇或胆色素,导致胆固醇结晶或胆色素结晶积聚而形成结石。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气血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和清热利湿来改善胆结石的症状。
一、中医的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胆结石的治疗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施治方法包括中药、针灸和中医理疗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对于胆结石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
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连解毒片、瞿秦氏消石片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利湿,调理胆经,促进胆囊排石,并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胆结石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胆囊的收缩,从而帮助排出胆结石。
3. 中医理疗中医理疗包括拔罐、艾灸等方法,在治疗胆结石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出。
艾灸则可以通过热熏蒸的作用,疏通经络,舒缓胆石引起的疼痛。
二、中医养生调理除了辨证施治的方法,中医也强调胆结石患者的养生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在饮食方面,胆结石患者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
2. 温热调理中医认为温热能够舒缓胆结石带来的胀痛感。
胆结石患者可适当多喝热水、热汤,并使用热水袋热敷胆囊区域,有助于缓解疼痛。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胆囊的收缩和胆汁的排出。
胆结石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
三、中医的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治疗过程中,胆结石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病情观察胆结石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
如出现严重的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中医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中医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胆总管结石是指胆囊中的胆石进入胆管并堵塞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胆总管结石主要与痰湿、瘀血、肝胆湿热、脾胃湿浊有关。
传统中医药治疗胆总管结石主要采用中药调理,灸、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些常用方法。
中药调理:1.清热解毒: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来疏利胆道,消炎解毒。
2.祛瘀化痰:运用祛瘀化痰的中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石块排出。
3.健脾利湿:通过健脾利湿的中药,如苍术、党参、陈皮等来调理胃肠功能,减轻胆道的湿气堆积。
4.活血祛瘀:选用活血祛瘀的中药,如桃仁、花红、桑叶等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结石排出。
针灸疗法:1.常用穴位:针灸可以用于舒缓胆道痉挛和胆管扩张。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等。
2.灸法:适当的灸法可以温通经络、祛寒除湿,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肝俞穴、胆俞穴等。
3.推拿疗法:通过按摩胆经和胆脉,刺激胆囊收缩和胆管扩张,从而帮助结石排出。
灸法疗法:1.辨证灸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疏肝解郁或调和脾胃的灸法,来达到疏通胆道、消除湿气的效果。
2.药温灸法:选用有通络、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药制成灸条,并在特定穴位进行熏灸,以增加药物的渗透力,加速通经络、活血化淤的效果。
3.顶针灸法:将针灸针插入胆经相应穴位多次,用纸盖住针尖后点燃,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达到疏通湿气、消除胆石的效果。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通过按摩胆经和胆脉,刺激胆囊收缩和胆管扩张,帮助结石排出。
常用的推拿技术有揉摩、推拿、按压等,常用的穴位有足太阳肠经、胆经走行穴。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还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过量进食动物脂肪,保持饮食的营养均衡和规律。
此外,中医还提倡患者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以促进体内气血流通、调理胆道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胆总管结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胆结石中医治疗的方法,我来告诉你!
胆结石中医治疗的方法,我来告诉你!胆结石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疾病类型,多由于患者长期不良饮食习惯或感染等因素造成,在治疗方案上一般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式,西医治疗方式中一般以内科治疗与手术治疗方式为主,在胆石症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期两时期内的治疗中,中医治疗具有不同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用药与治疗理念,如下将对胆结石的中医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两方面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罗列,一、药物1.肝郁气滞证型此证患者症候多见咽干、口苦、右胁肋绞痛胀痛压痛、少食、大便不畅、嗳气、情志抑郁等,一般在劳累后各症状加剧,脉弦,舌质淡红、苔薄黄,在治法上应以疏肝理气、利胆排石为主要原则,可使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组方为「柴胡、青皮、枳壳、白芍、延胡索、木香、黄芩、茵陈、郁金、香附、昆布、牛膝、金钱草、桃仁、川楝子、海藻、鸡内金」,右胁疼痛加剧患者加姜黄,针刺样疼痛患者加三棱、丹参、莪术,肝郁症候严重者加萼梅与佛手,大便秘结患者加生大黄,湿重者加厚朴、苍术、苡仁、陈皮,以上药材根据个体症候加减,用水煎服,一天一剂,分早晚两次送服。
2.肝胆湿热证型该证型患者症候可见右胁突发性疼痛,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以胀痛、绞痛疼痛类型作为体现,疼痛可阵发性加剧,痛感可放射至剑下、背部等处,痛时拒按,有时可伴随高热,同时出现胃寒、黄疸等,或可伴随大便干结、尿黄浊的情况,脉弦滑、滑数,舌质红,苔黄、厚腻,重症者可触及肿大肝脏、胆囊,治法当以化湿通下、清热利胆为主,可使用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茵陈、黄芩、连翘、茯苓、昆布、金钱草、生大黄、栀子、柴胡、川楝、苡仁、青陈皮、银花、海藻、山栀、郁金、鸡内金、白花蛇舌草、木香、玄胡、虎杖」,伴随吐症患者加竹茹、半夏,热症患者加蒲公英、青蒿,虎杖与银花加量,右胁触及肿块患者加赤白芍、三棱、莪术,热盛伤阴患者加石斛、生地以及天花粉。
3.脓毒瘀阻证型此证型主见于具有蛔虫病史的患者,症候包括针刺样右胁疼痛,拒按,口干、咽干,高热与寒热交替,大便秘结,小便黄且少,脉滑数、沉细,舌质红绛,苔黄、燥,治法应以清热解毒、通络活血、泄热除湿为主,可使用清营汤和利胆泻火汤加减治疗,早期组方为「生地、黄连、水牛角、银花、丹皮、连翘、大黄、芒硝、玄参、茵陈」,后期组方为「黄连、知母、柴胡、山栀子、银花、生大黄、虎杖、玄胡、黄芩、金钱草、枳实、生石膏、茵陈、败酱草」,瘀阻证严重者加益母草、赤芍、三棱、桃仁,肝气不畅患者加木香,柴胡加量,同时根据胆石情况酌情加昆布、鸡内金等排石药材,痛症难忍患者加乳香与延胡索。
胆囊结石,中医能治疗吗
胆囊结石,中医能治疗吗中医治疗“胆石症”,疗效较好,临床报道亦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从临床疗效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思维上做一些探讨。
中医治疗胆石症有其长处,然单方单药并非不易之法,欲提高其疗效,临床上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01、病位问题石结于胆,但就胆石症的证候表现看,基本病位是肝胆脾胃。
胆受肝之余气,其“贮”(贮藏胆汁)与“疏”(排泄胆汁)需要肝的协调作用,而其“疏”又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功能。
因此,施治用药的归经应以肝胆脾胃为主。
影响“疏”的常见因素是“郁”,因此,所选药物又应注意灵通疏达,勿妄用呆滞壅补。
02、“排”与“调”的问题石结于胆,排之似无疑义,但“调”更重要。
“调”,在胆石症的治疗中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者,通过“调”而消石;二者,通过“调”而杜绝石之再生。
此处所言之“调”,指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衡状态,“调”中即寓有“通”。
其间,调畅气机又是重要环节。
03、关于结石问题西医学关于结石形成原因之论述,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从中医理论中认识结石对指导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结石可以说是一种继发病因,它同时是一种病理产物,其中凝聚着痰、瘀、浊。
因为,结石是“块”,从中医观点看,有“块”即有“瘀”,这从胆石症引发的疼痛表现上也可以得到佐证。
有“块”即有“痰”,这从体肥之人易罹患结石症中也可得到佐证。
血之“浊”是形成结石的主因,而形成的结石又是一种浊物。
因此,从治疗学角度看,痰、瘀、浊可以说是结石的本体。
还可以想见:血之“浊”可因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原因发生,而数者就是结石症产生的基本因素,结石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加重气滞、血瘀、痰阻、湿聚、热灼等,因果之间互相影响。
04、关于辨证论治问题胆石症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曾接诊数例因忽视辨证而过用苦寒攻逐伤及脾胃的胆石症患者,结石未去,它证又起,值得注意。
有的同志提出某些胆石症患者“无证可辨”,诚然,有的患者确实无明显主诉,但并不能认为无证可辨,因为“结石”就是“证”的一个因子,针对“痰、浊、瘀”施治就是一种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胆石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分析
路广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武亮亮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硕士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目前大多数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造成的负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等令医师棘手,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与潜心研究,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辨病施治本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一、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发病的根本
胆石症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厌食油腻,严重者伴有寒战、高热、黄疸等。
大致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等范畴。
起病多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感六淫、蛔虫上扰等因素为主。
笔者认为,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发病之根本。
盖胆为六腑之首,主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而胆汁来源于肝,乃“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为精”(《东医宝鉴》),其气以和降为顺,以通为用。
然其通降依赖于肝之疏泄,肝疏泄有度,则胆汁分泌如常,排泄通畅。
若肝郁气滞,则胆汁排泄不利,胆腑不通。
若长期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胆汁淤积,湿热内生,日久结聚而成石;或饮食偏嗜,多食油腻厚味之品,伤及脾胃,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蕴生湿热,煎熬胆汁;或六淫之邪,尤其外感湿热,或浸淫脾胃,或直犯肝胆,造成肝失条达之性,肝失生发之能,郁结于内;亦有蛔厥之疾,进入胆腑,邪气内淫,伤及少阳,胆络壅滞,胆汁郁滞。
故本病位在胆,根在肝,病及脾胃。
且祖国医学认为,胆附于肝。
《难经》云:“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量三铢,盛精汁三合”。
肝气不畅终致肝失疏泄,胆腑失畅,气机郁滞,胆汁淤积,湿热内蕴,煎熬成石。
二、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是辨治之大法
针对该病肝郁气滞,胆失通降的基本病机特点,本病当以“疏肝解郁,利胆排石”为治疗原则。
辨证时必须抓住“肝气郁滞,胆失通降”这一病机本质特征,重视肝胆的关系,顺应肝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升发为顺治,胆之“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生理特征,恢复肝气疏泄有度,胆腑通降正常,胆汁涓涓入肠,以助脾胃消化之功能。
肝郁解,胆道利,热清湿化,痰消瘀散,脾胃调和,升降复常,诸证立除。
疏肝是针对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气郁滞而设;利胆是针对胆之排泄不畅、湿热内蕴而立。
疏肝与利胆,相辅相成。
肝气升发、疏泄有助于胆腑疏利、通降;胆气通降,有助于肝气得升发条达,不致郁遏。
疏肝本身可以利胆,疏肝可以条达肝气,肝胆表里相和,升降正常,则能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
同时治疗本病须注重辨证论治,胆石症临床多见的有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胆火炽盛等四种证型,如见反复发作,遇怒加重,B超多以胆囊结石为主者,多以疏肝解郁,理气通腑为主;见突然发作,疼痛拒按,身热恶寒,或但热不寒,身目发黄,B超多以胆总管结石为主者,多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若胆石日久,煎熬精液导致肝阴不足,出现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少寐多梦,B超多以肝内胆管结石为主者,应注重滋阴柔肝清热,疏利肝胆;胆火炽盛者多因继发感染而急性发作。
总之,该病在病程中有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胆火炽盛之不同,应明辨之,但必须牢牢把握“肝郁气滞,胆失通降”这一贯穿本病之始终的病机根本,治疗时方不致主次不分,舍本而逐末。
三、遣方用药是取效之关键
本病以肝郁气滞,胆失通降为根本,结石既是疾病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宗《内经》之“木郁者达之”、“结者散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指导原则,药选柴胡、枳实、白芍、郁金以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疏泄复畅,峻攻不如消磨,加鸡内金、金钱草、威灵仙、炮山甲以溶石化石,使结石的结构发生松懈,利于结石由大变小最后变成渣屑排出;如出现发热、黄胆等湿热证者应加茵陈、栀子、大黄等利胆退黄之品;如出现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双目干涩,口燥咽干
等阴虚证者应加用沙参、麦冬等养阴之品;如出现乏力、便溏等脾气虚证者应加用黄芪、党参之属;如疼痛明显者应加用川楝子、元胡行气止痛之品;腹胀、纳差明显者加用砂仁、炒莱菔子等药。
同时还应注意宏观辨证和微观辨病相结合,如素体肥胖,痰湿壅盛,高脂血症患者,常加用荷叶、决明子等化湿泄浊之品;对于结石日久痰瘀互结,顽固不化,反复发作的结石常加用莪术、灵仙之软坚散结破瘀化石之品。
另外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从而达到清除结石、祛除病因、防石再生的目的。
试题:
1.简述胆石症的中医治疗原则。
2.简述中医治疗胆石症的遣方用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