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解析 (2)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构完成理学体系。同 时他也特别重视《大学》在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放在《四书》之首。他说: “某要人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 子,以观其 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卷十四)可见《大学》是古 代君子修身进德的入门书。
9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句话凸显了儒家 道德修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道德教化不仅在于 协调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家园建设 。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自己的终极价 值设定在此岸世界之内,那么道德的完善就是人 们精神的终极追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们 的精神才能实现定、安、静、止。
2
•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的入手之书,是南 宋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八岁,则自王 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 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 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不同于今日之大学,只学具体科学 知识其人格然是小学。(诚信缺失、个人主义膨 胀、功利主义至上、生活目标丧失……)
•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也是儒家思想展开 的路径。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如 何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推展为治国方略,八条目可以说 是最经典的说明。
13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这是将八条目顺着又讲了一遍,从个人的修养开 始,讲到治国平天下。
10
• 当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当代 社会的危机正在于动而不静,进而不止,富而不 安,乱而不定”。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弊 病,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人们心灵中定安静止的 终极价值,造成幸福感缺失。市场经济本身没有 精神价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信仰宗教,在彼 岸世界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而中国人则只能此岸 世界的道德生活寻找精神的皈依。
4
• 关于《大学》的作用,他说:“大学之书,古之 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 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 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 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 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 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11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中国历史上不仅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 ,不过所指不同。“道” 由道路“引申”而来, 指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儒家的“道”就是“明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这是办 好一切事物的根本。
12
八条目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8
二、经:大学之道
•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阐明了道 德修养的根本和路径。“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 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光明 道德”彰显德性,第二层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在亲 民”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亲近自己的人民,第二种 则作“新”解,就是人民“日日新,又日新”,作新 民。这完全是儒家“修己”、“安人”的道德修养路 径。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止于至善”,即道德的完美 境界。
14
wenku.baidu.com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在“经”的最后一段,再一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有两层意思:一是道德修养不是仅仅对于百姓,对 于天子更为重要;二是“德”对于其他知识、行为、 事业,具有“本”的意义,道德有亏,其他任何事情 都干不好。(贪官、受骗的根本原因还是道德有亏)
6
• 《大学》的结构分成经一章,传十章,共1700余 字,是《四书》中最短的。朱熹认为,经为孔子 所说,概述全书要旨,后边的传则是曾子所说, 分段一一说明经的要旨。不过在传的第五部分格 物致知,朱熹认为原文由所缺漏,故自己加上了 一段。对于这一段,后世的学者有不同理解。
7
• 《大学》的核心架构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三纲领”,是全书的核心价值,“八条目 ”则是对于实现“三纲领”方法的及具体阐述。 在“经”中孔子已经对“三纲八目”作了说明, 到了后边的“传”中,曾子进一步逐条加以展开 ,形成了以一种双螺旋结构。
15
三、传:曾子注经
• 据朱熹的研究,“经”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则是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传 ”是曾子对“经”的注释。曾子注经有一个特点 ,就是大量引证《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 来说明孔子在“三纲八目”中提出的观点,这也 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风格。
16
(一)明明德
•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 諟(shì:顾念)天之明命。’《帝典》曰:‘克 明峻德。’皆自明也。”
君子的修身进德入门书——《大学 》
1
一、《大学》一书及其作者
• 《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42篇)中的一 篇,在宋代以前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唐代韩愈 和李翱提倡道学,开始重视《大学》,但并未单 独加以强调。
•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大力提倡理学,开始重视《 大学》、《中庸》中的性理之学,将其与《论语 》、《孟子》并重。
5
• 关于《大学》的作者,古代一般人是孔子的得意 弟子曾参(约前505-435年)。曾子小孔子46岁 ,其父曾晳也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年轻时就以 孝敬父母著名,“孔子以为能通孝道”,《孝经 》为曾参所做。同时曾子在学习上最能体会孔子 的思想。有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所有 学生中只有曾子明白就是“忠恕而已矣”。传说 《论语》也是曾子率弟子集结而成。所以曾子后 世称为“宗圣”。
• 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构完成理学体系。同 时他也特别重视《大学》在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放在《四书》之首。他说: “某要人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 子,以观其 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语类》卷十四)可见《大学》是古 代君子修身进德的入门书。
9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句话凸显了儒家 道德修养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道德教化不仅在于 协调人际关系,更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家园建设 。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自己的终极价 值设定在此岸世界之内,那么道德的完善就是人 们精神的终极追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们 的精神才能实现定、安、静、止。
2
•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的入手之书,是南 宋朱熹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八岁,则自王 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 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 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不同于今日之大学,只学具体科学 知识其人格然是小学。(诚信缺失、个人主义膨 胀、功利主义至上、生活目标丧失……)
•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也是儒家思想展开 的路径。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伦理学说,如 何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推展为治国方略,八条目可以说 是最经典的说明。
13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这是将八条目顺着又讲了一遍,从个人的修养开 始,讲到治国平天下。
10
• 当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当代 社会的危机正在于动而不静,进而不止,富而不 安,乱而不定”。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弊 病,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人们心灵中定安静止的 终极价值,造成幸福感缺失。市场经济本身没有 精神价值,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信仰宗教,在彼 岸世界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而中国人则只能此岸 世界的道德生活寻找精神的皈依。
4
• 关于《大学》的作用,他说:“大学之书,古之 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 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 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 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 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 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11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中国历史上不仅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 ,不过所指不同。“道” 由道路“引申”而来, 指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儒家的“道”就是“明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道,这是办 好一切事物的根本。
12
八条目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8
二、经:大学之道
•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阐明了道 德修养的根本和路径。“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 词,第二个是形容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光明 道德”彰显德性,第二层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在亲 民”也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亲近自己的人民,第二种 则作“新”解,就是人民“日日新,又日新”,作新 民。这完全是儒家“修己”、“安人”的道德修养路 径。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止于至善”,即道德的完美 境界。
14
wenku.baidu.com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在“经”的最后一段,再一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有两层意思:一是道德修养不是仅仅对于百姓,对 于天子更为重要;二是“德”对于其他知识、行为、 事业,具有“本”的意义,道德有亏,其他任何事情 都干不好。(贪官、受骗的根本原因还是道德有亏)
6
• 《大学》的结构分成经一章,传十章,共1700余 字,是《四书》中最短的。朱熹认为,经为孔子 所说,概述全书要旨,后边的传则是曾子所说, 分段一一说明经的要旨。不过在传的第五部分格 物致知,朱熹认为原文由所缺漏,故自己加上了 一段。对于这一段,后世的学者有不同理解。
7
• 《大学》的核心架构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三纲领”,是全书的核心价值,“八条目 ”则是对于实现“三纲领”方法的及具体阐述。 在“经”中孔子已经对“三纲八目”作了说明, 到了后边的“传”中,曾子进一步逐条加以展开 ,形成了以一种双螺旋结构。
15
三、传:曾子注经
• 据朱熹的研究,“经”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传”则是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传 ”是曾子对“经”的注释。曾子注经有一个特点 ,就是大量引证《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 来说明孔子在“三纲八目”中提出的观点,这也 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风格。
16
(一)明明德
•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 諟(shì:顾念)天之明命。’《帝典》曰:‘克 明峻德。’皆自明也。”
君子的修身进德入门书——《大学 》
1
一、《大学》一书及其作者
• 《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42篇)中的一 篇,在宋代以前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唐代韩愈 和李翱提倡道学,开始重视《大学》,但并未单 独加以强调。
•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大力提倡理学,开始重视《 大学》、《中庸》中的性理之学,将其与《论语 》、《孟子》并重。
5
• 关于《大学》的作者,古代一般人是孔子的得意 弟子曾参(约前505-435年)。曾子小孔子46岁 ,其父曾晳也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年轻时就以 孝敬父母著名,“孔子以为能通孝道”,《孝经 》为曾参所做。同时曾子在学习上最能体会孔子 的思想。有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所有 学生中只有曾子明白就是“忠恕而已矣”。传说 《论语》也是曾子率弟子集结而成。所以曾子后 世称为“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