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a080e943323968001c922b.png)
第1节
血小板的结构、转换和主要的 生化、生理特性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的基本结构
1.血小板的表面结构 表面光滑,膜上有开放管道系统(OCS) 的开口、各种糖蛋白和血小板第3因子 (PF3)
2.血小板的溶胶凝胶 在膜内侧有三种丝状结构(微管、微 丝和膜下细丝),能维持静息血小板的形 状,也参与活化时发生变形、伸展、收缩 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
血小板 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概述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平均直 径2~3m,体积为8m3,呈两面微凸的 圆盘状
主要生理功能
① 参与止血 ② 促进凝血 ③ 参与机体的炎症与免疫反应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病理过程 ① 血栓栓塞性疾病 ② 出血性疾病 ③ 动脉粥样硬化 ④ 恶性肿瘤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的生化特点
与血小板功能密切有关的是各种膜 糖蛋白和血小板的脂质代谢产物
血小板的病理生理
血小板的膜糖蛋白
名称
结构
主要功能
GPⅠb-Ⅸ 由 GPⅠb 和 参与血小板的
复合物 GPⅨ以1:1形成复 黏附
合物
凝血酶的高亲
GPⅠb近氨基 和性受体
末 端 有 vWF 和 凝 维持血小板结
血小板的膜糖蛋白
名称
结构
主要功能
颗粒膜糖蛋 是 糖 基 化 程 血小板活化时,
白 GMP-140
度 静
很 息
高 血
的小糖板蛋只白存,表为板达 检 活于 测 化
质膜 循环 程度
上可作 中血小 的特异
(即P-选择 在于颗粒膜上 指标
素)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23b6a0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0.png)
论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五个生理功能包括凝血、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液循环。
1、凝血。
当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会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的部位加速形成凝血块,起到凝血的作用。
2、止血。
在血管遭到破坏时,血小板会起到止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比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可以使受损伤的血管不同程度的紧闭,同时血管内的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3、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小板释放出含有的凝集素,在遇到血液中的凝集源就会结合成凝血素,凝血素在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相结合组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会很快的凝固形成纤维,起到修补破损血管的作用。
4、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在人体当中血小板具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
5、促进血液循环。
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同时血小板也会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不仅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也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4ded82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e.png)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是一种血液中的微小细胞,它们有几乎椭圆形的外形,大小约为2.5μm×7.5μm,是血液最细小的细胞组成部分,在血液中
可以占到0.3%,这些细胞大多数是由白细胞分化而来,它们在血液
中的数量平均约为200万/μL。
血小板是血液中能够促进凝血的特殊细胞,它们在血液在体内的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凝血机制失常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如低血压、血栓性血管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
因此,保持正常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从其生理功能上看,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的凝血机制,它们可以调节血液凝固时间以及凝固程度,从而保持血液的流动性及血液的正常循环。
它们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血小板聚集素(PAF)、血小
板活化因子,以及凝血素(FVIIa)等,它们可以刺激凝血因子活性及
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凝血。
此外,血小板可以产生凝结液,有助于维持凝血的生理状态。
此外,血小板还起到炎症反应的作用,它们可以吞噬病原体或细胞残留物,减少身体对外界伤害的反应,避免和抵抗感染。
同时,血小板还可以发挥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能够分泌一系列促进伤口愈合的因子,改善伤口病毒感染,促进伤口组织的再生。
总之,血小板是血液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细胞类别,它们可以促进血液的正常循环,维持血液的正常凝血反应,避免和抵抗感染,促进组织再生。
正常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血液凝血机制出现失常,引发危及生命的后果,
因此,应当加以重视,尽快治疗、恢复正常水平。
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的功能
![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93497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8.png)
工作细胞中的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在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栓形成,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伤部位,通过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和其他凝血因子,促进血栓形成,从而阻止血液不断流出,起到止血作用。
2. 血管修复,血小板中含有丰富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助于受伤血管的愈合。
3. 免疫调节,血小板参与调节免疫反应,通过与白细胞互动,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化,从而对抗感染。
4. 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收缩,有助于调节血管通透性和血液流动。
总的来说,血小板在维持血液凝固平衡、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是维持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
![血小板](https://img.taocdn.com/s3/m/0d25ccc9050876323112129c.png)
平均血小板体积
目录
目录
又名:“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PDW 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
编辑本段正常参考值
15.5-18.1
编辑本段临床意义
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易系数(CV%)表示。
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
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1]
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多,提示血小板体积大小不均,个体间相差悬殊;血小板分布宽度减少,提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血小板计数一般情况下如需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能力,需要做血小板检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做血小板计数。
编辑本段正常范围
(100~300)×10^9/L。
(10--30万/mm3)
编辑本段检查介绍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血小板生理知识
![血小板生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3b7260bb0717fd5360cdcf6.png)
血小板生理知识血小板(platelet)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
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
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
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
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
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
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
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
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
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
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
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
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
血小板及其功能范文
![血小板及其功能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9c10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3.png)
血小板及其功能范文
血小板,又称为血小板或血小板膜细胞,是血液中总量最少,体积最
小的固有细胞,在血液中占比约为0.5%,血小板主要由多核细胞和芽状
细胞组成,圆形或略带椭圆形,直径约2~4微米,大小变异较大。
血小
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制造克林酸、参与细胞间的配合等等。
一、血小板的构造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直径约为2-4微米,大小变异较大。
血
小板的膜由多层脂蛋白和微量胆固醇组成。
膜表面有许多小孔、空隙和毛
细血管,称为“膜孔”。
每个血小板的核有2-4个,直径约为1微米,核
周围有无定位的淡棕色素。
核中没有核仁,但有大量的染色质。
细胞质是
细胞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粒状物组成。
细胞质膜上
有大量的膜蛋白,以及细胞膜上的垂直小孔,可以容纳介质分子和蛋白质。
二、血小板的功能
1、参与凝血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吞噬凝血因子,释放凝
血素和碱性磷酸酶,促进凝血过程。
当划伤发生时,血小板沿着血管壁游动,释放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因子聚集中心,发挥凝血作用,从而抑制血
液的外溢。
2、制造克林酸
血小板是血液中克林酸的主要制造者。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a1982d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07.png)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也称作血液小球或红细胞小球)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微小的细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体提供必要的养份和营养,并保证其正常的血液流动。
在进行血液检查时,血小板可以由血细胞计数仪或细胞图像仪直接检测出来,其生理特性如下:
首先,血小板是一种细小的细胞,大小介于7-8微米左右,比普通红细胞小得多。
血小板的形状与红细胞相似,但它的形状并不像红细胞那么圆,而是带有褶皱和凹陷,并常常在外壁有类似多角形的凹槽,这种凹槽称之为“中央槽”,它可以帮助血小板贴合其他细胞表面,从而实现血液凝固。
其次,血小板可以从末梢血中或脾脏中分泌。
从末梢血中获得的血小板,称为血小板前体细胞,它们经历了某种类型的特殊变化,最终到达成熟阶段。
脾脏分泌的血小板称为成熟血小板,它们已经具备完整的功能,可以服务于血液的凝固。
再者,血小板具有高度活性和游离性特点。
血小板在血液中有着更高的活性,这也是它们得以与突变细胞并排分离的原因。
当外来的损伤物质进入血液中时,它们可以与这些损伤物质发生关联并将它们不断地吞噬,从而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或病原体,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防止疾病发生。
最后,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它们可以通过其中编码的细胞因子及其分泌物,从而促进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从而帮助人体免受外来伤害。
总之,血小板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理特性,它们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虽然血小板的数量少,但它们却是血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4f0e97b1dd3383c4bb4cd289.png)
职业教育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
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功能
一、血小板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细胞核,有细胞器。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碎片。
瑞氏染色,血小板周边呈浅蓝色,中央有紫蓝色颗粒。
犬血小板数量为200~500×109/L。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有粘附、释放及聚集等特性。
(一)粘附:当血管内皮损伤而暴露胶原组织时,立即引起血小板的粘着,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粘附。
(二)释放: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
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
等。
可将颗粒中的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
2
Ca2+、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活性物质向外释放。
(三)聚集:释放的物质可使血小板彼此之间互相粘附、聚合成团。
二、血小板的功能:
(一)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
(二)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三)参与凝血
(四)促进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释放的5-HT刺激血管内皮释放血管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而使纤维蛋白降解;血小板第6因子(抗纤维蛋白因子,PF6)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c3ec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9.png)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1、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也是血细胞中最小的一种。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是常用止凝血功能筛查指标之一,临床上常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单位体积内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也可用显微镜计数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
二、参考范围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125~350)×109/L。
三、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生理性变化
1、正常人血小板数量随时间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2、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高10%。
新生儿出生时略低,2周后显著升高,6个月后可达到成人水平。
(二)血小板计数病理性变化
当血小板低于125×109/L时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
当血小板计数超过350×109/L为血小板增多。
1、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等
②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④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
⑤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病理性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反应性: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等
3、其他
外科手术后、脾切除等。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6dc1cb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6.png)
血小板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血小板(platelets),也被称为血小板细胞,是一种无色或略微蓝色的非常小的细胞片状结构,具有核心。
它们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从骨髓中产生,而不像其他血细胞那样来自造血干细胞。
血小板在维持正常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栓。
这种血小板栓可以阻止血液的进一步流失,并启动血液凝固过程。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这些物质对血管修复和凝血反应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血小板过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倾向,易出现多种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等。
相反,血小板过多(血小板增多症)则容易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了解血小板的定义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人体的凝血机制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血小板科普,不仅能提高个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防范意识,还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的疾病。
虽然我们对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深入探究血小板形成和释放的分子机制,以及血小板与其他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外,发展新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血小板科普知识的普及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保持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推动医学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血小板在人体中的作用,从而为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本文。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6baaa11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60.png)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是一种小的、不可分解的、蠕动的细胞,它在血液中占比很高,在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起到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参与凝血
在血液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外伤使血管受损时,
在血管壁上乱流的血流会刺激血小板,使其蠕动并沿血管壁紧密贴附。
它们逐渐形成覆盖伤口的血小板堆积层,结合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使
伤口血管中的血流固定而没有持续出血,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凝固的功能。
二、术前的红细胞消耗
血小板还可以直接参与术前的红细胞消耗,从而降低术中手术过程中
出血量。
内皮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分泌素,诱导血小板向内皮细胞靠近,使其贴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团聚状。
它们之间连结成一小团,进
而形成血小板堆积层,隔绝穿梭血液的细胞,使自血液中的红细胞消散,从而达到降低术前红细胞量的目的。
三、参与免疫应答
血小板还可以参与免疫应答。
它们可以在受到受损的血管壁的刺激后,即时贴附在血管壁上,抑制出血,发出大量物质,促进炎症反应,为
免疫系统提供信号,帮助细胞识别并杀灭外来病原体。
四、降低血总游离脂联素
此外,血小板还能发挥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等功能,其中,血小板有一种微量细胞因子叫做血游离脂联素,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粘度。
它在血液中的含量越高,血液的粘度就越高,但是血小板能够把血游离脂联素吸收,使血液的粘度下降。
总之,血小板在血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参与凝血,术前的红细胞消耗、参与免疫应答以及降低血总游离脂联素。
它对于保护血液正常循环和维持人体良好健康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
![血小板病理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af10f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6.png)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
血小板生成与调节
血小板生成
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 而来,每个巨核细胞可产 生1000-6000个血小板。
血小板调节
受血管壁、内皮下组织、 血浆中的多种生物活性物 质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血小板寿命
在循环血液中的寿命约为 7-10天,衰老的血小板在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提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需进 行免疫治疗。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注意事项和误区提示
01
采血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以免影响血小板计数结果。
02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采血部位、时间、抗凝剂等 ,需综合分析。
03
血小板功能检查需在专业实验室 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并导致心肌缺血和梗死。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功能异常,导致脑血管血 栓形成或出血。
肿瘤
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同时,血小板也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过程。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03
常见血小板相关疾病介绍
血小板相关疾病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01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
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02 03
病因
ITP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 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生理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ec303b0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7.png)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是淋巴细胞的一种,是血浆中最小、形状最为正圆的细胞,只有2-4微米,是最为活跃的细胞,最多只能存活7-10天。
血小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功能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衍生因子都具有调节血栓形成的作用,使水溶性的血凝因子在凝集和溶解时能够稳定地恒定,从而保证了良好的血液凝固功能。
二是参与血管内皮细胞重组。
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活性因子中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整合和密切连接的作用,改善了血管壁的弹性和可塑性,在血管重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参与免疫反应。
血小板中干细胞因子,特别是血管舒张因子,促进血小板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促使细胞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因此,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活性受损等会显著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所以要特别关注血小板的功能和量的检测。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https://img.taocdn.com/s3/m/3fd17b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6f.png)
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
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片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人体内,血小板的正常值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也是反映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小板正常值在每立方毫升150-400×10^9之间。
血小板的数量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小板的数量过低会导致出血的倾向增加,出现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症状。
而如果血小板数量过高,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和监测血小板的正常值是非常重要的。
血小板的正常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等。
一般来说,儿童的血小板正常值会略高于成人,而女性的血小板正常值也会略高于男性。
此外,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对血小板的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保持血小板的正常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调节。
首先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心态等。
其次是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减少压力和焦虑等不利因素。
最后是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小板的数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了解血小板的正常值对维护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血小板的数量,我们可以有效预防一
些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血小板的正常值,远离疾病的困扰,享受健康的生活。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058748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3.png)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由以下四项指标检测组成:血小板凝血活化指标(PFA)、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基础聚集指标(BTA)、血小板凝血因子Ⅲ(FⅢ)。
首先,血小板凝血活化指标(PFA)是检测血小板的功能和变性的指标,它主要由ADP和纤溶酶(FactorⅣ)活化并发挥其凝血作用,说明血小板对血液凝固能力是有素质和凝血偏差的。
其次,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是检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检测血液酶IFⅦ的关键能力,即血小板的活化及其能力,反映出血小板的活性水平,是血小板凝血检测的标准指标。
第三,血小板基础聚集指标(BTA)是检测血小板能否在机体血液循环中正常聚集的指标,它通过血小板与染色质相联系而激活,可以实时地了解血小板功能,从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血小板凝血因子Ⅲ(FⅢ)是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聚集所产生的因子,是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的重要指标,除了能够了解血小板的量还能够证明血小板的活性水平,它是血小板活性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以上就是血小板聚集功能四项指标的重要意义,它们是保证血液正常凝固的关键,并可以给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对此,我们应该重视血小板的检测和解读,及早发现血小板功能异常,以降低可能出现的危险,保障健康和安全。
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8c12d349649b6648d74709.png)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液中的一些主要成分
脂质也称为脂肪
由氢元素、碳元素和一些氧元素组成 两种重要的脂质: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功能:形成细胞膜和储存能量 特点:难溶于水
9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液中的一些主要成分
水溶性外壳
磷脂
非 水 溶 性 脂 质
载 脂 蛋 白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血小板受体示意图
胶原受体 凝血酶受体 TxA2 受体 ADP 受体
GPⅡb/Ⅲa 受要作用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按下列三个步骤迅速进行,包括: • 血管收缩(血管痉挛) • 血小板团块形成(初级止血) • 血液凝固(次级止血)
18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初级止血步骤3A:
Adhesion Activation 黏附 活化
Aggregation 聚集
条件:血管内皮受损,内皮细胞下的血管壁
成分(如内皮下层)暴露于血流中
Adapted from: Ferguson JJ. The Physiology of Normal Platelet Function. In: Ferguson JJ, Chronos N, Harrington RA (Eds).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London: Martin Dunitz; 2000: pp.15–35.
4. 血小板及初级止血过程
一些重要的血小板受体及其配体:
P2X1;P2Y1;P2Y12
糖蛋白GPⅡb/ Ⅲa
-- A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结构与形态
组成:由表面结构(血小板外衣、血小板膜和膜下区域)、 骨架(溶胶区)、细胞器、内含物及特殊的膜结构组成 静息的血小板:两面微凸,椭圆形或圆盘形,无粘性 激活的血小板:颗粒向中央集中、伸出多个伪足、有粘性
部分血小板膜受体
血小板膜受体 糖蛋白Ib/IX/V 糖蛋白IIb/IIIa 糖蛋白Ia/IIb 糖蛋白VI FcγIIA 蛋白酶激活受体1/4 P2Y1/P2Y2/P2X1 血栓素A2受体 配体 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凝血酶 表达 细胞膜结构 分子量 125/22/82 125/95 160/130 61 / / / / 功能 膜骨架链接结构 聚集,粘附(次要) 粘附 聚集
血小板生理特性——收缩
• 血小板收缩:血小板具有收缩能力,血小板的收缩与收缩蛋白有关。
收缩蛋白系统: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和各种相关蛋白 血小板胞质内的Ca2+浓度增高可引起活化的血小板收缩反应
• 作用:血凝块中血小板收缩使血块回缩。 • 生理意义:根据血块回缩情况估计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是否正常
血小板生理特性——吸附
膜磷脂
磷脂酶
AA作用途径
• 血小板释放的TXA2具有强烈的聚集血 小板和缩血管的作用 •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物酶而减少 TXA2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 用
PGI2合成酶
花生四烯酸AA
阿司匹林
环氧化物酶
PGG2、PGH2
TXA2合成酶
• 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2生成减少, 利于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 (1) 生理止血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同时,血小板能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儿茶酚等血管收缩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 体内的抗栓系统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释放缩血
管物质,肾上腺素、5-羟色胺、儿茶酚等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 (初步止血) 3. 血液凝固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 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 效止血)
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血小板的作用)——血液凝固
主要内容
血小板组成与结构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与疾病
主要内容
血小板组成与结构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与疾病
血小板历史
1882年,Osler和Hayem发现血管损伤后血管壁的伤口是由一种类似白蘑菇的止血
• 过程:血管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 vWF与暴露的胶原结合
血小板膜上GP I b与变构的vWF结合黏附在胶原纤维上 • GP I b受损、 vWF缺乏和胶原纤维变性都可能导致出血
内皮下胶原
暴露
血浆vWF
血管损伤
血小板生理特性——聚集
• 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需纤维蛋白 原、Ca离子、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 参与。 • 过程:在致聚剂的激活下, 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离子作用 下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使血小板聚集。
其的结合,以达到抑制血
小板的聚集 • cAMP 浓度的增加能够抑
制GP IIb/IIIa受体的活化
血小板生理特性——释放
• 血小板释放( platelet 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 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或称血小板分泌。 • 释放的物质:
致密体:ADP、ATP、5-HT、Ca离子 α -颗粒: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 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等 临时合成并释放:血栓烷A2(TXA2)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组成与结构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与疾病
血小板生理
来源: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 块胞质 数量:(100~300)×109/L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体积小,无细胞核,直径2~3μ m
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
钉堵住止血口才导致凝血,以达止血的目的;
同年,意大利学者Bizzozero发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得益于电子显微镜的问世,1960年以后才认识清楚血小板与血栓和止血的内在关系;
血小板的来源
所有的血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 是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的一小块胞质; 巨核细胞是骨髓的造血细胞中数量最少,仅占髓样有核细胞 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 一个成熟的巨核细胞可产生1000-6000个血小板 巨核细胞的增殖至少受两种调节因子的作用,巨核细胞刺激因子(Meg-CSF) 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1/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 血小板生成的调节: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系集落刺激因子
• TPO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肝实质细胞产生,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每天更新总量的1/10左右 • 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破坏 • 在生理性止血活动中,血小板解体并释放全部活性物质 调节因子 巨核系集落 刺激因子 成分 低分子糖 蛋白 分子量 作用阶段 46000 祖细胞阶段 作用机理 调节巨核系祖细胞的数量,骨髓中巨核细胞总数 减少时促使该调节因子的生成增加
血小板粘附活化
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
释放
•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与释放几乎同时发生,能引起血 小板聚集的因素多数能引起血小板凝聚反应。
ADP ATP 5-HT Ca2+
β -血小板巨球蛋白 PF4 vWF 纤维蛋白原等
酸性蛋白水解酶 组织水解酶
• 不同的致聚剂引起血小板颗粒释放的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凝血酶>胶原>TXA2>ADP • 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PF4的含量了解血小板的活化情况。
TXA2
↓ cAMP ↑ Ca2+
PGI2
↑ cAMP ↓ Ca2+ TXA2:血栓烷A2;PGI2:前列环素;cAMP: 环磷酸腺苷;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 血小板聚集
--
ADP作用途径
• 氯吡格雷通过肠胃代谢后 85% 转化为无活性的部分, 只有15%转化为活性药物 • 活性药物选择性的修饰 ADP 受体从而抑制 ADP 与
致密颗粒
溶酶体(γ 颗粒)
数目较少,有外界膜包围,在形态上 很难与颗粒区别开来
含有组织蛋白酶D\E\O,并含有十多 种酸性水解酶
GP IIb/IIIa 受体有纤维蛋白原、假性血友病因子和玻璃链接蛋白等,人工合成的RGD能够 竞争性抑制GP II/IIIa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主要内容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止血栓形成的大致过程
内皮损伤,胶原暴露, 血 小 板 通 过 vWF 与 胶 原 粘附 活 化 的 血 小 板 释 放 ADP\5-HT 等 并 合 成 TXA2 反过来又作用于血 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通过 GPIIb/IIIa 受 体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结 合而聚集 在纤维蛋白网的作用下 网罗白细胞和红细胞, 形成稳固的血栓
处于活化状态下的GPⅡb/Ⅲa也能与vWF结合(次要粘附)
• 致聚剂
生理性:凝血酶、胶原、TXA2、ADP、肾上腺素、5-HT、组胺等 病理性:细菌、病菌、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 受cAMP调节——细胞第二信使
能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提高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促进血小板聚集 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降低游离Ca离子浓度的因素,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血浆:有纤维蛋白原;血清:无纤维蛋白原 •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与特性?生成?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ESR)、渗透特性 白细胞生理与特性?种类?变形 游走 趋化 吞噬 分泌 , 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血小板生理与特性?功能?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 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 血小板吸附:血小板膜表面有一层糖衣,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
子(如凝血因子Ⅰ、Ⅴ、Ⅺ、Ⅷ)。 • 血管内皮破损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于破损的局部,使局部凝血因 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主要内容
血小板组成与结构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生理特性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与疾病
纤维蛋白原、假性 血友病因子、玻璃 链接蛋白
胶原 胶原 IgG 凝血酶 二磷酸腺苷 血栓素 P-选择素糖蛋白受 体-1
细胞膜结构、血小板 激活和分泌时在膜表 面表达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结构 / / / 细胞膜结构,血小板 激活和分泌时表达
血小板-内皮细胞相互作 用
/ / 血小板内皮相互作用
P-选择素
140
血小板-内皮相互作用
血小板内含物
血小板内含物 α 颗粒 特征 主要成分与功能
每个血小板中有几十个α 颗粒,呈圆 血小板第4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转 形,直径0.15-0.30pm,外有界膜包围,化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原、胶原组织 呈中等电子密度 活化肽III、FIII、蛋白S等 直径250-300nm,每个血小板中有 4-8个致密颗粒,致密颗粒有较高的 电子密度 ADP、ATP、5-羟色胺、钙离子和焦 磷酸盐
促血小板生 成素
糖蛋白
血小板生成 阶段
1、增强祖细胞DNA的合成和增加多倍体的倍数; 2、刺激巨核细胞合成蛋白质; 3、增加巨核细胞的总数,最终增加血小板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