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1.化学高中二年级

2.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

3.学习内容:(1)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2)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分子立体构型的判断

4. 本节课价值及内容的重要性:本节选自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子的立体构型

难点:(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弱,过程思考模式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有头绪的思考解决问题,还有学生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但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熟悉共价键的基础上学习,但是学生的基础薄弱,需要提前复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式教学法

模型构造

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演示:多媒体将微观现象宏观化

归纳总结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物质不同分类角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也有规律可循。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教辅资料,河南教考资源网,第二教育资源网,金太阳教学网。

工具设计:制作物质模型,物质的结构模型,图片演示操作。

六、教学过程

附录2

1、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A、CO2

B、H2S

C、PCl3

D、SiCl4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A、H2O

B、CS2

C、NH3

D、P4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SO2

B、H3O+

C、PH3

D、NH4+

4、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推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SCl2;NO3-SO42-

答案:1 B 2 B 3 D 5 V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

[板书]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CH4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

1、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⑴σ键电子对数= σ键个数=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

三、练习

四、教学反思

本节是一节理论性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结果、积极参与讨论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同时正确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教学评价

1、通过课后知识练习反馈,整体学生的掌握效果还不错。

2、在计算的准度上需加强训练,同时个别学生前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知识的连贯性不好,整体性有待提高。

八、帮助和总结

个别学生需要单独指导,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计算的规范程度上。本节是一节理论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便于掌握,我创设了几个模型,采用了探究、对比、类比、迁移等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控制紧凑合理。我在上课前已就分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探究前为学生开展活动理清了思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从而没有了课堂太乱的“放羊”的感觉,而且探究效果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