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f5bf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6.png)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化学键的类型,了解其性质和作用。
3.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能够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分子的空间构型。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化学键的类型及性质,分子的立体结构。
2.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类型,分子的立体结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的立体结构。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素材(分子模型、图片等)3. 学习任务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melting point和boiling point,引出分子概念,让学生感知分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化学键。
3.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性质和作用。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如甲烷、氨气等,引导学生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分子的空间构型。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复杂分子的立体结构。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的立体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分子立体结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立体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分子极性与溶解性、分子形状与反应性等。
2. 介绍一些前沿领域的研究,如纳米技术、分子机器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心得。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图文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ec5e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6.png)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图文一设计思想1将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详略得当,有效教学2创设多层面多角度的问题,诱发学生不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构建出价层对子对互斥理论与空间构型的有机整合和熟练运用。
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为三维教学目标,遵循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思维、培养化学素养和优秀学习品德教育二教材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通过学习,学生能在分子水平上,从分子结构的视角认识无知的性质,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前后知识逻辑性延伸运用,增强对分子知识的有效理解运用三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略弱,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
但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是学生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学会分析分子的立体构型能力培养1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理论素养。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
思想情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
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五重点难点分子的立体构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六教学策略和手段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复习原子结构原子序数电子数,用电子式结构式描述分子结构查阅分子空间构型理论主导思想和应用方法八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写出三原子分子CO2、H2O的结构式和电子式2、分析CO2、H2O中共价键的类型(σ键或π键),并按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预测它们可能的空间结构?3、写出四原子分子NH3、BF3的结构式和电子式某回顾旧知,复习共价键概念,分子电子式书写方法,相同原子数目分子空间构型差异为讲述新课做铺垫[引言]相同原子数目的不同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否相同?猜想造成相同原子数目的不同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常使人流连忘返.分子的立体结构与其稳定性有关。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3 第2章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3 第2章 第2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092e23d0d233d4b04e694c.png)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1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明确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学生自主学习一、形形色色的分子1.三原子分子(AB2型)2.四原子分子(AB3型)3.五原子分子(AB4型)最常见的为□09正四面体形,如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为□10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1109°28′。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分子中的价层电子对(包括□01σ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02孤电子对)由于□03相互排斥而趋向尽可能彼此远离,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立体构型,以减小斥力。
2.价层电子对的确定方法σ键电子对数可由分子式确定。
a表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对于主族元素来说,a=原子的□04最外层电子数;对于阳离子来说,a=中心原子的□05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对于阴离子来说,a=中心原子的□06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x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07原子数。
b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08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氢为1,其他原子=□098-该原子的价电子数。
3.VSEPR模型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1)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的分子(2)中心原子上有孤电子对的分子对于中心原子上有孤电子对(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也要占据中心原子周围的空间,并互相排斥使分子呈现不同的立体构型。
1.五原子的分子空间构型都是正四面体吗?提示:不是,只有中心原子所连四个键的键长相等时才为正四面体。
如CH3Cl 因C—H键和C—Cl键键长不相等,故CH3Cl分子的四面体不再是正四面体。
2.VSEPR模型和分子的立体构型二者相同吗?提示:不一定相同。
(1)VSEPR模型指的是包括σ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在内的空间构型;分子的立体构型指的是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只考虑分子内的σ键)所形成的空间构型。
(2)若分子中没有孤电子对,VSEPR模型和分子立体构型一致;若分子中有孤电子对,VSEPR模型和分子立体构型不一致。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d1c366df8c75fbfc77db281.png)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选修3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是在必修2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介绍分子的立体结构。
本节内容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不必讲解太深,能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解释即可。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弱,相关知识的链接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
但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三、考纲要求: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正确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学会分析分子的立体构型能力培养1、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理论素养。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
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体会、反思中提升自身素质。
五、重点难点1、分子的立体构型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六、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模型构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复习回顾]σ键成键方式“头碰头”,呈轴对称1.共价键的类型π键成键方式“肩并肩”,呈镜像对称2.判断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一个是σ键,另两个为π键键能衡量化学键稳定性键参数键长键角描述分子的立体结构的重要因素[板书]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提问] 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学生回答] 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空间位置关系。
[追问] 双原子分子存在立体结构吗?[过渡] 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什么构型呢?[板书]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学生活动] 看大屏幕1、双原子分子:直线形O2HCl2、三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CO2和V形H2O)3、四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直线形C2H2、平面三角形CH2O、三角锥形NH3、正四面体P4)4、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CH4)5、其他[问题导入] 1、同为三原子分子,CO2和H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却不同,为什么?同为四原子分子,CH2O与NH3分子的空间结构也不同,为什么?2、立体结构是由什么决定的?分子的立体结构如何测得?并请学生阅读课本P37-P38二。
分子的立体构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分子的立体构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1cea2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1.png)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分子与键长、键角、键能的关系;3.掌握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表示;4.能够根据立体构型预测分子的性质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表示方法;2.分子的立体构型与性质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定义和概念分子的立体构型指的是分子中原子相对于其他原子的空间排布方式。
分子的立体构型决定了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分子和键的长度、角度和能量的关系分子的立体构型与分子的键长、键角和键能有密切关系。
例如,在双键和三键中,键的长度短于单键,键角也会发生变化。
并且,双键和三键相比于单键,具有更高的键能。
3.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表示分子的平面结构指的是将分子的原子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形成的结构。
在平面结构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平面上的线条和符号来表示。
分子的空间结构指的是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布,即原子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常用的空间结构表示方法有斜线投影法和立体模型法。
4.立体构型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分子的立体构型直接影响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如,异构体的存在会导致分子的性质和活性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1.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实验2.学时安排:第一学时: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立体构型的意义;第二学时:讲解分子与键长、键角、键能的关系;第三学时:介绍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表示方法;第四学时:分析立体构型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并进行实验演示。
五、教学资源与评估方法:1.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仪器。
2.评估方法:课堂讨论、作业、实验报告。
六、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概念和意义;2.学生掌握分子与键长、键角、键能的关系。
七、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与分子性质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2.展示分子的立体构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八、教学案例:案例一:乙醇的立体构型乙醇(C2H5OH)是一种常见的酒精,具有两个立体异构体:一种是乙醇的平面结构,另一种是乙醇的空间结构。
分子的立体构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的立体构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f53c208bd63186bdebbc10.png)
分子的立体结构一、教学设计本节以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为例,介绍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然后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根据上述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最后,介绍配合物的概念、成键的条件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1. 分子的立体结构;2.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键。
教学难点:1. 分子的立体结构;2.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
具体教学建议:1. 从H、C、N、O的原子结构,依据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用电子式、结构式描述CO2、H2O、NH3、CH2O、CH4等分子结构,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由CO2、H2O、NH3、CH2O、CH4的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对照其电子式采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中心原子的共用电子对和未成键电子对与空间结构的关系进行分类,并用下表形式进行归纳。
经分析、比较可知,由于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其他成键电子对存在排斥力,影响其分子的空间结构——建立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理论。
进而应用该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认识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
2. 介绍杂化轨道理论时,可以从甲烷分子中碳原子的价电子构型2s22p2及3个2p 轨道相互垂直,对照甲烷分子正四面体结构,引出问题——如何解释甲烷正四面体空间结构?由于甲烷分子中的4个C—H键是等同的,键角皆为109°28′,由此推出:碳原子具有与4个氢原子电子云重叠的完全相同的4个轨道,进而引入sp3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理论。
除sp3杂化轨道外,还有sp2杂化轨道和sp杂化轨道。
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理论,下表列举了一些多原子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与相连的其他原子个数之和。
3. 介绍配合物理论时,通过观察CuSO4、CuCl2·2H2O、CuBr2等固体及其水溶液颜色的实验,分析得知天蓝色的物质——四水合铜离子,探究其结构,由孤对电子对和空轨道形成的配位键,引出配位键和配合物的概念。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案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a44d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7.png)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案教案标题:分子的立体构型教案目标:1. 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概念和相关术语;2. 掌握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3. 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对化学性质的影响;4. 能够通过分子式和化学键信息判断分子的立体构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并提问:分子的立体构型对化学键有何影响?知识讲解:2. 解释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包括平面构型、线性构型、三角锥构型等;3. 介绍分子中的共面性、角度和键长对立体构型的影响;4. 举例说明不同立体构型对分子性质的影响,如立体异构体的存在。
案例分析:5. 给出几个常见分子的分子式,要求学生根据分子式和化学键信息判断其立体构型;6.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分子的立体构型对其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实验探究:7.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气体分子的扩散实验,观察不同分子的立体构型对扩散速率的影响;8.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立体构型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拓展应用:9. 提供更复杂的分子结构,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判断其立体构型,并预测其性质;10.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子的立体构型设计新的药物或材料。
总结回顾:11. 总结分子的立体构型的概念和相关术语;12. 强调分子的立体构型对化学性质的重要性;13. 检查学生对于分子立体构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分子模型或图示;2. 分子式和化学键的信息表;3. 实验材料和设备。
评估方式:1. 学生对于分子立体构型的理解和应用的书面测试;2. 实验报告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更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型;2.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拓宽知识面。
备注: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深入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分子的立体构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的立体构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2677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b.png)
平面型——sp 2杂化;四面体——sp3杂化。
【小结】
【思考】
1、任何情况下轨道都可以发生杂化吗?杂化轨道有什么用途?
2、水、甲烷、氨气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为什么水的键角为105度?氨气的为107度?
【强调】
1、杂化只有在形成分子时才会发生;
2、能量相近的轨道方可发生杂化;
3、杂化轨道成键时满足最小排斥原理,从而决定键角。
4、杂化轨道只用来形成σ键或容纳孤对电子,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方可用于形成π键。
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归纳需要注意的问题,知识得到升华、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分子的立体构型
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1、杂化与杂化轨道的概念:
2、杂化轨道的常见类型:
(1)sp杂化——直线形:BeCl2CO2(2)sp2杂化——平面形:BF3HCHO (3)sp3杂化——四面体形:CH4NH4+
3、杂化类型的判断。
高中化学_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52fff2ed4d8d15abe234ede.png)
《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会判断一些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难点重点】1、分子的立体结构;2、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教学过程】[图片引入]形形色色的分子结构,[提出问题](1)什么是分子的空间结构?(2)分子中存在哪些作用力?探讨键角在立体构型中的作用[讨论交流]1、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结构式和电子式;2、讨论其中心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σ键和π键;3、根据电子式讨论中心原子上是否有孤对电子[模型探究]由CO2、H2O、NH3、CH2O、CH4的立体结构模型,对照其电子式,分析结构不同的原因。
[引导交流]引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 models)阅读课本P40找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基本内容重点解释孤电子对数的计算方法[分组实验]用气球代替原子轨道,体会电子相互排斥时的空间关系1、请将四个气球捆扎在一起(扎的稍紧点),松开手,观察气球的空间关系。
用手将气球按在桌上(构成平面正方形结构)松开双手观察变化2、去掉一个气球(三个气球),观察气球的空间关系。
3、再去掉一个气球(两个气球),观察气球的空间关系。
[结论][分析讨论]以CH4、NH3、H2O为例讨论孤对电子对分子空间构型的影响[结论]分子立体构型的推断方法:①确定价层电子对数(n),判断VSEPR模型②略去孤电子对③确定分子的立体构型[分组讨论][应用反馈]应用VSEPR理论判断下表中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进一步认识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
《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以及共价键的概念,同时也知道简单分子比如甲烷、氨气、水等的分子空间构型,这些都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但是分子的立体构型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仍较为抽象,学生的学科思维仍较为生疏,故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模型、图表、图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eff86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c.png)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案设计第一章:分子的基本概念1.1 分子定义解释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粒子。
1.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描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1.3 分子式的表示方法介绍分子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第二章:分子的立体结构理论2.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立体化学的概念,立体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学科。
2.2 分子轨道理论简要介绍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用来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的理论。
2.3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是用来解释分子中原子的杂化现象和立体结构的理论。
第三章: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性质关系3.1 立体结构的多样性讨论分子立体结构的多样性,不同的立体结构会导致分子的性质发生变化。
3.2 立体选择性反应解释立体选择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是指反应对分子的立体结构有选择性的反应。
3.3 立体异构体的性质比较比较立体异构体的性质,立体异构体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四章:分子的立体结构测定方法4.1 核磁共振谱介绍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应用,核磁共振谱是用来测定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方法。
4.2 红外光谱介绍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应用,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分子中化学键的信息。
4.3 X射线晶体学解释X射线晶体学的原理和方法,X射线晶体学可以测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五章:分子的立体结构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5.1 药物的立体结构与活性关系讨论药物的立体结构与活性关系,立体结构对药物的生物活性有重要影响。
5.2 药物设计中的立体选择性解释药物设计中的立体选择性,立体选择性药物设计可以提高药物的特异性和疗效。
5.3 手性药物的应用和开发第六章: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材料科学6.1 分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介绍分子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分子结构对材料的性质有决定性影响。
6.2 分子立体结构与材料性能关系讨论分子立体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如分子立体结构对材料强度、导电性、光学性能等的影响。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实用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实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4863e8c850ad02df80418e.png)
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化学2中学习了共价键基础,又在本章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它们的差别。
这都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中,首先按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直间给出了三原子、四原子和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并配有立体结构模型图。
为什么这些分子具有如此的立体结构呢?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简单分子和离子的立体结构。
在介绍这两个理论时要求比较低,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并配有图示。
还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理论。
本节内容在基础结构化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一些典型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②通过对典型分子立体结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及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③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④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电脑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重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难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解释分子的立体结构二、教学策略1.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构建数学立体模型与合作探究”。
①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0c9407a5e9856a56126051.png)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形形色色的分子通过数字化形式检验预习效果的方法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课堂总结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反思我的这节课是因为我想随着我们现在的教学进度而选择的一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想将我校的“262”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到一起准备这节课。
所以在设计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在昨天晚上完成我设计的预习作业,同时将教材的第一个大问题——形形色色的分子做为预习内容让自学完成,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让学生写电子式这个作业,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选修三中很多的内容都可以用电子式法来解决,而且选秀三的习题也经常考察电子式的书写。
所以我在讲授分子的立体构型判断时,会先讲电子式法,这一方法是利用学生已会知识解决未知问题。
利用气球模拟价层电子对数为2、3、4、5、6时的VSEPR理想模型。
这一环节能够非常好的体现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中的模型认知,接下来利用模型认知的的结果进行证据推理,学习分子实际立体结构的判断方法。
利用电子式、VSEPR理论模型及已知的实际立体构型完成表二和表二的相关讨论题,这一环节实现了由已知证据进行推理学习的方法。
这一过程最后达到的效果:学生能够轻松的接受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这一抽象难懂晦涩的理论,进而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立体构型。
这一教学环节结束时,为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一个学情调查问卷,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不够好的知识点及时解决、反馈给学生做到当堂清。
这一环节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而我认为这也应是互联网+下的大数据统计应用与新课程教学的的一种新方式。
当然这一金点子是在曲老师的启发下我才想到的。
分子立体构型确定的另一种方法——计算法:这一方法中涉及的孤电子对数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另一重、难点。
我故意用两种方法将立体构型判断就是为了将重难点分散,进而降低难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12818f83c4bb4cf6ecd17c.png)
2.2.1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能用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型、动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预习任务】阅读P35—P36,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步骤、内容'[复习]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过渡]我们知道许多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与共价键的三个参数有什么关系?我们开始研究分子的立体结构。
[板书]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一、形形色色的分子[讲]大多数分子是由两个以上原子构成的,于是就有了分子中的原子的空间关系问题,这就是所谓“分子的立体结构”。
例如,三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有直线形和V形两种。
如C02分子呈直线形,而H20分子呈V形,两个H—O键的键角为105°。
[PPT展示]、[讲]大多数四原子分子采取平面三角形和三角锥形两种立体结构。
例如,甲醛(CH20)分子呈平面三角形,键角约120°;氨分子呈三角锥形,键角107°。
乙炔呈呈直线型,白磷呈四面体型[引导] 白磷正四面体与甲烷正四面体的区别(键角)[讲]五原子分子的可能立体结构更多,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
[讲] 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常使人流连忘返. 分子的立体结构与其稳定性有关。
例如,S8分子像顶皇冠,如果把其中一个向上的硫原子倒转向下,尽管也可以存在,却不如皇冠式稳定;。
$[设问]分子的空间结构我们看不见,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测定的呢?[阅读]科学视野—分子的立体结构是怎样测定的?分子中的原子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不断地振动着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72290b58fafab069dc02d4.png)
选出答题明星,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 感。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因为我想随着我们现在的教学进度而选择的一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想将我校的“
262”
教学模式与互联网 +技术融合到一起准备这节课。 所以在设计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在昨天晚上完成我设计的预
习作业,同时将教材的第一个大问题——形形色色的分子做为预习内容让自学完成,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
知识
教
与
技能
学
过程与方法 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
1.认识共价分子立体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并能进一步 分析因有孤电子对或键长不一致而导致的不规则分子的立体构形。 4.能解释简单粒子的键角大小的变化原因 通过教师设计的气球模型讨论环节,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抽象知识由 模型认知,再进一步进行证据推理,过程中结合对比、归纳、总结 的方法, 感受化学理论只是学习的一般过程, 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尝试使学生感受到互联 网 + 时代的智能课堂的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 学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验科学的魅力,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 观。
2、通过学习你是否能依据电子式,分析出物质的
VSEPR 模型?
A 、能
B、 不大确定
C、 不能
3、通过学习你能否由 VSEPR 模型确定分子的实际构型?
A 、能
B、 不大确定
C、 不能
4、通过学习你能否比较 VSEPR 模型相同的分子的 键角大小 i ?
由 答题结 果确 定 是否重 复讲 某一问题。
高中化学《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e898dba1aa8114431d9e8.png)
至真至善惟志惟勤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分子结构的微观探析,了解有中心原子的分子的各个原子之间位置关系和作用,.掌握价层电子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制作模型应用模型,利用模型来认知分子的立体构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模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基本层面体验科学家建立理论的过程,了解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主题教学活动学习目标前置作业作业一.两个核外电子自旋方向相反的氢原子靠近,将势能随核间距变化绘制图像作业二.已知环己烷有椅式结构和船式结构两种分子,如图(左),由椅式结构变为船式结构能量变化如图(右)思考:1.两种结构那种更稳定?2.常温下,环己烷主要以哪种结构的分子形式存在?建立“ 能量最低原理模型” 树立能量思想观每课一题请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和结构式CH4、NH3、H2O、BF3、CO2 、CH2O、HCN、NCl3温故知新主题探【思考与交流】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究山问东题淄一博实:验什中么学是刘分小子英的立体构型?一问题二:怎样测定分子的立体构型?确至真至善惟志惟勤知道确定定问题三:.怎样预测ABx 型分子(中心原子上无孤对电子)的立分体构型子立问题四:请写出BeCl 的电子式和结构式,找出BeCl 中的中心分子立体构型的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体 2 2 建立理论原子和其电子对,这些电子对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BeCl2 分子模型构呈什么构型时分子势能最低?型的途径探【合作探究】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分组完成下列内容二 1.用气球模拟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制作2 对、3 对、4 对…电子所呈现的立体构型建立 2.用手中球棍拼出AB2 、AB3 、AB4 、AB5 、AB6 立体模型模型 3.请向同学展示你的立体模型探应用一: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的分究子的立体构型三应用模型应用二: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的分子的立体构型用模型体会“互斥”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建立实物模型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应用三:水分子和氨分子中心原子均有四对价层电子,水分子中键角为105°,而氨分子中键角为107°,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解释这是为什么?应用四:甲醛分子中,为什么两个C—H 键键角略小于120 °?课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测”这三个角度来总结分子的立堂体构型总结反思提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1.化学高中二年级
2.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第一课时
3.学习内容:(1)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2)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分子立体构型的判断
4. 本节课价值及内容的重要性:本节选自第二章第二节,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依次为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和配位化合物简介,重点介绍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配位化合物。
按照新课标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已介绍共价键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对简单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并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学生能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模型解释。
(2)会判断常见的简单多原子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子结构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分子的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探究分子结构的兴趣,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切身感悟化学学科的奇妙。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子的立体构型
难点:(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弱,过程思考模式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有头绪的思考解决问题,还有学生相关知识的准确度不够,在教学中需要细致把握。
但另一方面本节知识属于化学理论教学和已有知识关联度较少,通过设计引导能取得很好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在熟悉共价键的基础上学习,但是学生的基础薄弱,需要提前复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式教学法
模型构造
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演示:多媒体将微观现象宏观化
归纳总结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物质不同分类角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也有规律可循。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教辅资料,河南教考资源网,第二教育资源网,金太阳教学网。
工具设计:制作物质模型,物质的结构模型,图片演示操作。
六、教学过程
附录2
1、下列物质中,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水分子相似的是()
A、CO2
B、H2S
C、PCl3
D、SiCl4
2、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其中属于直线型分子的是()
A、H2O
B、CS2
C、NH3
D、P4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SO2
B、H3O+
C、PH3
D、NH4+
4、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推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SCl2;NO3-SO42-
答案:1 B 2 B 3 D 5 V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
[板书]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最常见的是正四面体形,如CH4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theory )
1、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
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⑴σ键电子对数= σ键个数=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
⑵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1/2(a-xb)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的结果
3、应用:预测分子构型
三、练习
四、教学反思
本节是一节理论性的课,在课堂教学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结果、积极参与讨论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同时正确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教学评价
1、通过课后知识练习反馈,整体学生的掌握效果还不错。
2、在计算的准度上需加强训练,同时个别学生前面的知识储备不足,造成知识的连贯性不好,整体性有待提高。
八、帮助和总结
个别学生需要单独指导,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计算的规范程度上。
本节是一节理论性的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便于掌握,我创设了几个模型,采用了探究、对比、类比、迁移等多种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控制紧凑合理。
我在上课前已就分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探究前为学生开展活动理清了思路,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从而没有了课堂太乱的“放羊”的感觉,而且探究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