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三、3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十二铜表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苏拉的个人独裁→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恺撒的个人独裁→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
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
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
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
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
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
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
国际关系史整理
简答题:一、希腊时期的国际关系:三次战争1、第一次是希波战争(前490-前478)。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希波战争实际上不止一次,里边有好多战役,所以在英文里边希波战争叫Persian Wars.2、第二次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斯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斯巴达最后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
在现代研究中也有人称这场战争为古代世界大战。
3、第三次是亚历山大东征:四次改革:1、第一次是公元前600年的“德拉孔立法”。
德拉孔可能也是执政官。
他立了一条法,动摇了寡头政治,使得公共事务不能几个人说了算,违反了这个法律的或者犯了罪的就采用极刑。
后来“德拉孔”这个词变成了“严酷”的意思。
2、第二次是“梭伦改革”。
在这些改革里边梭伦改革影响最大,虽然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僭主政治,但是梭伦改革的思想,包括里边的一些内容,凡是改革派都说接受的。
直到现在,西方的民主制度还是有他的影响的,提到民主传统时总要提到梭伦。
(梭伦(Solon,前638年- 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
)3、第三次重要的改革就是伯里克利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发生在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之间,他改革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么几条:(一)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止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二)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工资津贴制度;(三)政府的工作人员从人民当中抽签产生,任期一年,一年以后再抽签(这就有了直接民主的形式,与后来的代议制有所不同);(四)元老院和公民会议作为决定城邦政治事务的机构,公民会议凡是18岁以上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由各部落推选产生,但奴隶和妇女除外。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在X斯特谈判的会议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在奥斯那布鲁克谈判的会议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
其主要内容为:各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各德意志邦能确定自己的教会;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开创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是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在欧洲大陆形成“均势”格局;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乌德勒支和约1713年4月7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双方:法国、西班牙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于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乌德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瓜分了西班牙;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使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荷兰取得南尼德兰堡垒;英国占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手中取得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地区和萨丁堡;葡萄牙得到亚洲的贸易权。
《乌德勒支和约》的意义: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维护,大国势力不断被削弱(例如法国),小国势力不断增强(例如普鲁士和英国);普鲁士也加入了强国之列;英国从一个岛国发展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且获得海上主宰权。
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个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商谈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十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1、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2、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发展
3、二战启示:见九下笔记P48-49
4、当前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
5、合理化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反恐力度
6、美国、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科教兴国;②“制度创新”;③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④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化步伐。
7、西欧、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①美国的援助和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③采用最新科学技术等。
8、美国、日本崛起的启示:
①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②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9、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二)国际联盟(国联)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四)联合国
(五)欧洲联盟(六)北约和华约
(七)世界贸易组织(WTO):见课本(八下78)
(八)亚太经合组织(APEC):见课本(八下78)
其中至今存在的全球性政治组织:联合国;
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联合国”;区域性军事政治组织:北约;
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欧盟;
区域性经济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一、二战前国际关系二、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词条20-4021、神圣同盟(1815)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
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
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国际关系知识点整理国际关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了解国际关系的知识,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当代国际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初中历史中关于国际关系的知识点整理。
一、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1. 国家:具有独立政权和领土的社会组织,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
2.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的国土、政权和外交权力,不受其他国家干涉。
3. 国际法:为规范国家间关系而制定的法律和准则,包括国际公约、习惯法等。
二、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1. 古代国际关系: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希腊等文明古国之间有贸易和战争等相互关系。
2. 现代国际关系:15世纪开始,欧洲的殖民扩张和经济竞争导致各国间的矛盾与冲突。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导致多国间的战争和冲突,结束了以欧洲强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三、国际关系的主要流派1. 冷战时期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追求自身国家利益,并通过强硬的态度与引导力来保护自身利益。
2. 和平主义:强调国际和平和合作,反对战争和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3. 世界系统理论:将国家视为一个国际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强调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四、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和机构1. 联合国(United Nations):成立于1945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合作等。
2.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负责处理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并促进全球自由贸易。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协调全球货币政策,促进国际金融稳定。
五、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和议题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长期对抗。
2. 非洲独立运动:20世纪中期,非洲多个殖民地纷纷独立,标志着以欧洲殖民帝国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体系的动荡。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堂笔记
现代国际关系史目录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 (1)第二节巴黎和会的举行与欧洲秩序重建 (5)第三节《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和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7)第二章一战后的苏俄和土耳其问题 (12)第一节苏俄革命的意义与作用 (13)第二节土耳其问题 (14)第三章一战后的远东问题与华盛顿会议 (15)第一节一战后列强在远东的争夺 (15)第二节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17)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及对凡尔赛体系的冲击 (21)第一节赔款问题的性质 (21)第二节巴黎和会之后赔款问题的发展 (23)第三节赔款问题的结果与影响 (29)第五章二十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以及凡尔赛体系的衰落 (31)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大国政治到制度建设 (31)第二节洛加诺公约与英法矛盾 (35)第三节《非战公约》与和平主义时代 (38)第六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及对世界政治的冲击 (41)第一节大危机的表现及影响 (41)第二节大危机时代国际关系的恶化 (43)第七章德日修约派的形成及和平危机 (47)第一节德国的毁约扩军 (49)第二节日本侵华与远东秩序的崩溃 (54)第三节慕尼黑协定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55)第八章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与二战的爆发 (58)第一节德—意—日轴心的形成 (59)第二节英法同盟和英法苏谈判的破裂 (67)第三节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72)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国际关系 (74)第一节奇怪的战争 (74)第二节德国占领法国与欧洲战场局势的恶化 (78)第三节苏德战争的爆发 (81)第四节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美国参战 (83)第五节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86)第十章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8)第一节美英的战略选择 (88)第二节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90)第三节北非战场的转折 (91)第四节战时三国首脑会议 (93)第五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97)第一章一战后的欧洲秩序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一节一战后的欧洲政治遗产一、一战爆发的原因11、1980s欧洲新的权力竞争一直在激化威廉二世的外交不如俾斯麦老练Bismarck的外交强硬但很有自律,Bismarckian policy的强硬体现在1864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自律体现在战争未引起英国的反弹,普鲁士的雄心在于崛起而不是称霸,十九世纪,英国采取光荣孤立的政策,做off-shore balancer。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旧金山对日和约》3.《日美安全条约》4.《日台和约》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1.卡特主义及措施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美俄首脑会晤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1991)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美日矛盾的发展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1995)一.中美关系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一.亚非地区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两伊战争的原因8.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至今)一.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1.多极化2.经济因素3.相互依存和合作4.缓和。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引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挑战?类似中世纪:主权国家不明显,出现了多种主体。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人权高于主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新中世纪主义”等•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上升。
什么是威斯特伐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1、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世纪:封建制和基督教世界⏹两个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文化复兴,the Renaissance)•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出世→入世•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人的发见”→欧洲思想史上的革命•表现: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思想、教育、娱乐等•原因:人的观念、制度•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53-1546)•反对教会颁发赎罪券•“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1517年•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及欧洲•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法国神学家•《基督教原理》2、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火药、枪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战争中的雇佣兵)•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因为君主要向他们征税。
•13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绝对君主制国家时代到来⏹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14、15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的活动范围从欧洲沿海扩大到大洋。
它还创立了早期国际法。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印刷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穿播和保存方式•古登堡(约1400-1468),活字印刷术•圣经、实用类书籍•传播文艺复兴的成果•教会内部的争论•“宗教信仰是一件私事”•宗教改革欧洲封建制欧洲封建制是日耳曼人的创造。
国关史笔记
目录战后国际关系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 4 布雷顿森林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鲁门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英国“三环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瑙河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布鲁塞尔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里约热内卢条约:(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__________ 8第四点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互助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旧金山对日和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日台和平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洲防务集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罗马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波兹南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力量真空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哈尔斯坦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六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U-2飞机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多边核力量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勃列日涅夫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尼克松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加勒比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布拉格之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新东方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结盟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四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东方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三边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卡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里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导条约:(双零点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超越遏制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大西洋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四,九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新欧洲巴黎宪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欧洲联盟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宫泽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PKO法案):_______________ 20单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先发制人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欧盟一体化历史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战后国际关系史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1. 内容概述:《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详细介绍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它从古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各个时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动向。
书中还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流派。
2. 视角一:历史发展: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的分析,展示了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脉络。
它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角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和重大事件,如凡尔赛体系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期间的对峙等。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3. 视角二:理论研究:《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它介绍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影响。
这些理论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视角三:国际政治与经济:这本书还关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它探讨了国际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等重要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机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治理的视角。
5. 视角四:国际法律与人权:《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还涉及了国际法律和人权问题。
它介绍了国际法律的发展和作用,包括国际法庭的建立和国际法的适用。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人权保护的历史进程和挑战,帮助读者了解国际人权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结起来,《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二版笔记》是一本全面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学术著作。
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理论、政治经济以及法律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这本书对于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士来说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国际关系史总结[基本脉络和知识点](王绳祖版)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
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
既其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
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体系特征:【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的最高国家权力。
【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
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
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
【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
这证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
【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
【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
威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
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静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国际关系史导言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1.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外交史也涉及到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具有与国别史相区别的特质。
然而,三者之间的学科分野却也非常显著。
外交史的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的外交行为上,对其他领域的内容几乎不加涉及;世界史的叙述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各国的外交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并非叙述主体;而国际关系史则介于外交史和世界史之间,它既需要具有世界史的全球视野,又需要以外交史作为它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或“只见森林”两种有失偏颇的窠臼,才能避免体例上的僵化与空泛。
但是,光区分了三者之间的差异还不足以建构国际关系史自身的学科自律性,它需要在广泛吸取外交史和世界史理论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国际关系史的旧有体例,并对其进行新的建构。
2. 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本课程是以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的比喻来说明:国际体系宛如星光灿烂的夜空,国际格局就是夜空中的星座,而国家间关系就像每个星星与另一个星星的关系。
要想清晰地认知夜空,必须确认每一个星座,而每一个星座的确定又与具体的星星密切相关。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sector),其中层次中包括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部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体系和层次由于互动能力(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交通和通信技术、商业金融等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在互动能力方面缺乏理论上的自觉)的作用而形成某种结构和模式——即国际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终极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十一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建立了旨在调整彼此关系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矛盾:苏维埃俄国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被排除在外;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喧嚣声中退出凡尔赛会议的在种种安排;对德国的惩罚深埋下强烈的复仇心理;已经觉醒的亚非拉人民开始不断冲击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种种危机。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与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disarmament)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
由于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席,使这次会议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这“三巨头”决定着一切重大问题。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充满了怀疑和猜忌,德国的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殖民地委任统治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三个多月的争吵使参加和会的诸国感到疲惫不堪,它们均感到再拖下去会弊多利少。
此时欧洲革命的不断发展更迫使它们达成协议,以空出手来镇压革命。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不得不在协约国强加给它的苛刻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
这一和约与此后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2-17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1.苏联恶化中苏两国关系的步骤(1)中苏关系的恶化中苏关系的恶化并非一日之寒,有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和外交战略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因素。
苏联恶化中苏关系的严重步骤是把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
①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苏联制定了“三和路线”并力图把这条路线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把这些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轨道。
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始。
②1960年6月24~26日,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独立自主立场大加指责,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纯粹民族主义”,并得到了党派的附和。
③苏联共产党还纠合所谓多数企图压服中国。
在其企图失败后,变本加厉地采取一系列步骤对中国施加压力,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援华专家、挑动边界事件和在中国境内制造民族分裂,致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2)中国的应对①1960年2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发表了一项书面声明,严正指出赫鲁晓夫的行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中国共产党决不会向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观点屈服。
②中国政府对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退专家,试图以高压手段来解决两国分歧的恶劣行径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苏联在新疆地区进行的分裂与颠覆活动进行了严肃的交涉与严正抗议。
③尽管苏联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严重步骤,中国党和政府仍然从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和中苏友谊为重采取了一些维护的措施与举动。
④196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并访问了苏联,强调中苏友好,反对和抵制不友好的言行。
2.苏联挑起边界冲突和珍宝岛事件(1)背景①沙俄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②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③中苏关系的恶化。
(2)边界冲突随着中苏两党在思想和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和不断加深,由于苏联方面的骚扰,两国边界冲突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引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面临新挑战?
类似中世纪:主权国家不明显,出现了多种主体。
⏹西方关于当前国际关系体系的辩论
•“人权高于主权”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影响”
•“新中世纪主义”等
•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国家权力在上升。
什么是威斯特伐
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变革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中世纪:封建制和基督教世界
⏹两个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文化复兴,the Renaissance)
•14-16世纪,主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
•出世→入世
•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复兴→“人的发见”→欧洲思想史上的革命
•表现: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思想、教育、娱乐等•原因:人的观念、制度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79)⏹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53-1546)
•反对教会颁发赎罪券
•“九十五条抗辩书”(”九十五论纲“),1517年
•影响迅速波及全德及欧洲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
•法国神学家
•《基督教原理》
2、技术与社会:三大发明与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火药、枪革命所引发的政治变化
•枪、炮的威力使得骑士的重要性下降,步兵和炮兵的重要性上升(意大利战争中的雇佣兵)
•促使君主需要通过财税制度改革来增加财力,以支撑军费开支
•商人、城市地位上升(代议制),因为君主要向他们征税。
•13世纪后期开始官僚制(税务官、大臣)的出现
•绝对君主制国家时代到来
⏹交通的演进与商业革命
•14、15世纪伊比利亚国家的数学、天文学、制图学、造船术的进步→船的活动范围从欧洲沿海扩大到大洋。
它还创立了早期国际法。
•新航路的开辟: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海外贸易和殖民→财富积累方式的变化
•西方各国之间的竞争与战争→促进了国家本身的建设
⏹印刷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类思想的表达、穿播和保存方式
•古登堡(约1400-1468),活字印刷术
•圣经、实用类书籍
•传播文艺复兴的成果
•教会内部的争论
•“宗教信仰是一件私事”
•宗教改革
欧洲封建制
欧洲封建制是日耳曼人的创造。
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分权,即把权力的分配和土地的分配结合起来。
(与中国封建制不同)
“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特点
(1)“现代国家”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稳固的边境;
(2)在边境之内,它们宣称拥有绝对的主权。
边境是最重要的。
问题:“现代国家” 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恩格斯:
“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
(nationale Staten)的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
黄仁宇:“我对‘资本主义’ 的认识”
“深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种成套的package的事迹,一有都有,四种事情前后发生,彼此关联。
”(李约瑟)
黄仁宇:“我至今觉得这是有识者之言。
”
“事实上,走入黑幕的欧洲不是走入黑暗的欧洲,而是走入休息状态的欧洲。
在分裂和休眠状态中的生长和变化是不容易被外人察觉到的,但对于欧洲是必要的。
它孕育了民主和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这些都是后来欧洲文明中精髓。
”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贸易穿透了欧洲封建的壁垒,打通了封地之间的道路,给欧洲的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欧洲从‘漆黑的帷幕’ 背后走出来。
当我们重新看到欧洲的面目时,她已经摆脱了罗马时期的野蛮,抹去了民族大迁徙时期的粗糙,脱离了封建割据时期的混沌,出落成了多姿多彩、风韵绰约、走向成熟的欧罗巴。
”
——《欧洲文明的进程》
二、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1、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宗教冲突(新教和天主教)不断
升级的产物。
这场战争首先爆发于中欧(捷克),并由宗教冲突发展成为几个重要国家之间的争疆拓土的战争。
⏹两大阵营:
(1)哈布斯堡联盟(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并得到波兰—立陶宛的支持)
(2)反哈布斯堡联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组成,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参加)
⏹四个阶段:
(1)波希米亚起义阶段(1618-1623)
(2)丹麦参战阶段(1624-1629)
(3)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
(4)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
⏹三位代表人物
华伦斯坦(1583—1634)
古斯塔夫二世(1594—1632)
黎塞留(1585—1642)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时间:1644年即已开始,1648年10月正式签订
⏹地点: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
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和奥斯纳布鲁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举行
⏹内容:参见袁明老师课本第22-23页
⏹特点: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3、战争的结果
⏹近代绝对主义国家制度的加强
⏹几大列强的出现(英、法、荷、瑞典)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宗教平等
“国家理性”观念的传播:意大利
从宗教利益转到国家利益
三、17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比利牛斯条约》(1659)
⏹“光荣革命”和英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欧洲的内战与和平
⏹欧洲的对外扩张
威体系是静止的,不能随时应对新变化。
四、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现代欧洲是从战争的铁砧上敲打出来的。
”
在欧洲历史上,18世纪被称为“启蒙时代”。
但正是在18世纪,欧洲战争不断。
这些
战争,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战争,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
战争使欧洲五强崛起,同时也推动了“欧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与《乌得勒支和约》
1713年战争结束,参战国签定《乌特勒支和约》。
和约最重要的一点是将“均势原则” (balance of power) 写进条约。
这是国际法的发展。
和约规定:波旁王室的菲利浦为西班牙国王;英国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现西班牙要求英国归还);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势力加强。
2、彼得大帝改革、北方大战(1700-1721)与《尼斯塔得和约》
彼得一世改革
瑞典与它的邻国波兰、丹麦、俄国的关系:
瑞典的真正对手是彼得大帝领导下的俄国。
1700年,俄国向瑞典宣战,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721年签定《尼斯塔得和约》。
瑞典丧失了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俄国占领芬兰湾、里加湾、爱沙尼亚及大部分的拉脱维亚。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与《亚琛和约》
⏹1740年,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
长
女玛利亚·特丽萨继承王位。
⏹腓特烈大帝发难,出兵西里西亚,战争爆发。
⏹普鲁士一方有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奥地利一方有英国、荷兰、俄国。
普奥
对抗上升为一场欧洲战争。
⏹腓特烈二世(大帝)
战争的结果:签定《亚琛和约》。
马利娅-特丽萨的继承权得到承认;普鲁士得到奥地利的富庶省份西利西亚;法国将马德拉斯和敦刻尔克工事让给英国
腓特烈大帝其人:研究诗歌、音乐(优秀的长琴演奏者),爱好哲学,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普鲁士要成为“被压迫者的希望、寡妇孤儿的庇护所、贫穷者的依托和不义者的克星。
”
4、七年战争(1756-1763)
⏹背景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56年“外交革命”
⏹奥地利宰相考尼茨导演
⏹战场在欧洲本土、北美和印度展开
•英普对抗奥法
⏹1763年英法签定《巴黎和约》。
和约规定:法国放弃在美洲的大部分属地;西
班牙得到古巴;英国的海上霸权得以确立。
⏹同年,普奥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保有了西里西亚,由此成为在欧
洲大陆上与奥地利并驾齐驱的新兴强国。
两国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5、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18世纪将均势应用于领土扩张的最突出的例子
•第一次,1772
•第二次,1793
•第三次,1795
三十年战争生灵涂炭,对平民的影响很大;王朝战争屠杀小,是源于当时国际法的进步。
没有哪个大国能不打仗就成为大国。
小结:“无序”的欧洲走向“有序”
•欧洲“五强”崛起,“大国外交”渐显雏形。
•“国家利益至上”:对领土、资源、人口的争夺;对战略要地、海上霸权、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古典均势的黄金时代
•推动了国际政治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法的发展。
•“欧洲观念”加速形成
•欧洲协调的梦想还没有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