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形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处单位为rad) (即内移值p) (切线增长值)
(又称切曲差D)
缓和曲线上各点坐标计算 (以ZH点或HZ点为坐标原点)
l5 xl 40 R 2ls 2
l3 y 6 Rls
圆曲线上各点坐标计算
y R 1 cos p l 180 0 式中: R
(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受限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 特殊困难地段可采用极限值;坡差小时应尽量选用大半径。 有条件时,宜按P139表5-4选用。 视觉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值 (表5-4)
(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相邻两同向竖曲线间直线段不长时,应避免断背曲线; 相邻两反向竖曲线间直线坡长至少大于 3s 行程,也可采 用大半径直接相连。
求另一端缓和曲线长度和半径)
计算方法同前。
第二节
纵断面线形设计
一、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坡极限值 纵坡设计应从工程和环境、道路通行能力和车 辆的行驶速度、路面纵向排水、非机动车爬坡能力 等几方面综合考虑,避免长陡坡或过分追求平缓坡 (0.3~0.5%)。 (二)最短坡长要求 坡长不宜过短(≥9s行程),连续起伏路段应避 免锯齿形的纵断面。
(2)、非对称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主点桩号的计算(同对称型):
(3)、单圆曲线设计与计算:
主点桩号的计算: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2、凸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对称凸型曲线:
可根据Lh,求R;或根据R,求Lh。 用切线长控制时,将: 代入: 得到:
用外距控制时,由:
得到:
不对称凸型曲线(通常选定一端的缓和曲线长度和半径,
(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平纵组合应坚持平包竖的原则,与铁路、主要道路及 河流交叉的地方往往平纵曲线重合的位臵,平面设计时应 为纵断面设计留好余地。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①、基本型三段长度都不宜少于3s行程;凸型曲线也 不宜短于6s行程; ②转角α小于7° 时的平曲线长度不小于表 5-1的规定; 小于2°时,按2°计。
A1 A2 l 40 (m)
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
2、S型
(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
R2 1 1~ R1 3
式中:R1——大圆半径(m);
R2——小圆半径(m)。
3、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中间的 回旋线是曲率从1/R1到1/R2的一段不完整的回旋线。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D 0.003 0.03 R2
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
图5-4
卵型曲线两圆曲线最小间距
4、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 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 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定。连接点附 近0.3V长度应保持相同的超高横坡度。因中间无圆曲线,对行 车不利,只有在地形受限处采用。
(二)桥涵、通道对纵断面的控制:
1、桥涵、通道要求的控制标高 当桥下净空或路基高程不够时,可采用①提高路基标 高 ②减少桥梁上部结构的建筑高度③加大桥跨降低壅水或 改用多孔小跨径的桥涵降低结构高度。
2、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要求:
①大、中桥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引道纵坡应同桥上, 其长度不小于3s行程; ②大、中桥上不宜设竖曲线,桥头如要设,其起止点应 距桥头10m以外;
三、组合设计方法 (一)平、纵线形组合的形式:
(一)平、纵线形组合的形式:
(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1.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
(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
从美学观点,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 合,凸型竖曲线为好,凹型线次之; 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 “驼峰”和“凹陷”
表5-1 转角等于或小于 7°时的平曲线长度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一)、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1、基本型 若A1=A2 ≠ 0,叫对称基本型;若A1≠A2,叫非 对称基本型;A1=A2=0,叫简单型。
图5-1 (a) 简单型
1、基本型
图5-1 (b) 对称基本型
1、基本型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
断背曲线
断背曲线的改善
(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
“暗
凹”
(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
“驼 峰”
2. 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 坡相重合。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 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 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 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臵可不受上述限制。
③小桥涵纵坡同路线;避免“驼峰式”纵坡。
b)
(三)隧道对纵断面的控制:
洞内、外路线纵坡及洞内通风、通行能力的要求
(四)平面交叉对纵断面的控制:
应注意交叉口处的纵坡衔接。
第三节 一、视觉分析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视觉分析的概念与意义
• 概念: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
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 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 觉分析。
图5-5
凸型曲线
5、复合型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小于1.5;除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 制外,一般很少使用,多用在互通式立交的匝道上。
图5-6 复合型曲线
6、C型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 其连接处的曲率为0,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线中间直 线长度为0,对行车不利,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第五章 线形设计
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 一.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地势平坦开阔处,路线宜直捷;山岭重丘区应结合地形条 件,以曲线为主;应避免强拉直线或人为设臵些曲线。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①、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避免长直线尽头接小半径平曲线, 短直线接大半径的平曲线,平曲线间夹直线长度应满足要求;② 平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圆曲线半径及回旋线参数之比均宜小于 2;③高低标准间要有过渡。
二、组合设计原则
适用条件: ( 1 )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 60km/h 时,必须注重平、纵 的合理组合;(2)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 40km/h时,在条件 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于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 和减轻不利组合。 设计原则: 1 .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 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 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1:2:1。 当按1:1:1设计时,由平曲线长度 L=αR+Ls L=3Ls,则3Ls=αR+Ls 故:
LS (rad) 2 R
2、S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
JD1
α1
<2V
JD2 α2
图5-2 S型曲线
2、S型
(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当采用 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 于1.5为宜。 ( 2 )在 S 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 是行驶力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 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
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 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 满意的外观。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三、纵断面线形设计中的高程控制条件: (一)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
1、洪水位和地下水位对路基填土高度的要求; 设计洪水位+0.5m以上, 路基临界高度 2、特殊地区和不良地质地区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 软土、泥沼地区宜修路堤,高度1.2~临界高; 冰冻、盐渍土地区宜采用路堤; 风沙地区以低路堤为主; 雪灾地区避免浅、长路堑和低路堤。
(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 .平原、微丘区: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 最好作包线设计。
2.山岭、重丘区: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尽量采 用平缓些的纵坡。垭口附近因视距不太好,纵坡应 尽量平缓些。
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 1 )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小纵坡,坡长 限制,最小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以及高程 控制点和构造物设计的要求; (2)短距离范围内凹凸起伏不能太频繁。 ( 3)连续上(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用运 行速度对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进行检验; ( 4)长下坡直坡段端部不应接小半径凹曲线或平曲线;相邻 坡段坡差小时应设较大半径的竖曲线;避免使用半径小、长 度短的凸曲线; ( 5)应充分考虑排水要求。不用平坡或很小的纵坡,同时不 应片面追求大半径竖曲线。
图5-7 C型曲线
7、回头曲线
山区道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转角接近或大于 180°,由主、辅曲线组合的线形。 三、四级公路因无法自然展线,或因地形、地质条件不能 自然展线时,可采用回头曲线;高差较大的山城也可采用。
图5-8
回头曲线
(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1)、对称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详见第2 章第四节 缓和曲线部分)
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6)在回头曲线路段,路线纵坡有特殊规定,应先定出回头曲 线部分的纵坡,再从两端接坡。在回头曲线的主曲线内不宜 设竖曲线; (7)应争取纵向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数量, 降低工程造价。 (8)纵断面设计应根据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和环境的原则下, 对纵坡大小、长短及前后坡段协调的情况,竖曲线半径及其 与平面线形的组合等进行综合考虑,反复调整,设计出平顺、 连续的线形来。
为该点至HY或HY点的曲线长 按回旋线敷设缓和曲线
x R sin q
P点曲率圆的内移值:
源自文库
p = y + rcosβ -r
圆心M点的坐标:
xm = x – rsinβ ym = r + p
p
y P点的弦长: a sin
y P点弦偏角: arctg x 3 (rad )
• 意义:汽车快速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
时间变化感觉来判断道路线形、周围景观、标志以及其他信 息的。通过视觉分析,掌握驾驶员动视觉规律,为设计安全、 舒适的道路提供依据。
2.驾驶员动视觉的特点:
(1)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易全面正确感觉车外的情况变 化。察觉目标约需0.4s,清晰辨认约需1s时间; (2) 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空间分辨能力降低。车速增加, 驾驶员视力呈下降趋势,视认距离和景物作用时间缩短; (3) 高速行驶时,对驾驶员易形成“道路催眠”。车速增 加,注视点前移、集中,视角缩小,形成“隧道视觉”,驾 驶员只注视单调的暗色路面,易形成“道路催眠” 。 (4) 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更易出现错觉,导致判断失误增 加。
图5-3
卵型曲线
3、卵型
适用条件: ( 1 )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 A 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 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R2 A R2 2
式中:A——回旋线参数; R2——小圆半径(m)。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R2 0.2 0.8 R1
(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3.视觉评价方法
道路透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臵,根据线形 的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 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
透视图可以判断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以及道路和景观是 否协调,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也可检查超高过 渡段、构造物等的设计效果。若存在上述缺陷,则可随时修改, 然后再绘出透视图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