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b3fc351284ac850ac0242ec.png)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课程代码:R0902635 学时数:56 学分数:3.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执笔者:编写日期:审核人:一、课程简介《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掌握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培养软件系统建模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模块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等专业能力。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software system modeling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module design,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etc.二、课程目标课程达成度评价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三、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本课程共56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
教学内容由如下章节组成:第1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CM1) 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
重庆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大纲(实习设计)0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程设计大纲 ok
![重庆理工大学实践教学大纲(实习设计)0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程设计大纲 ok](https://img.taocdn.com/s3/m/0cff3252be23482fb4da4c35.png)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大纲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春季学期学分:1学分学时:16学时(1周)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306)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配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1、系统需求分析现行系统的描述;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完成对设计项目的调研和系统规划,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2、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数据流程调查,绘制系统数据流程图;在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编制数据字典;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完成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设计;完成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完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设计;绘制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4、系统的详细设计系统的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的输出设计;系统的输入设计;编制系统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结合,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1、集中指导第1天:布置任务、说明题意和要求;第3天:中期检查和指导;第7天:最后检查。
2、分散指导安排学生7天在计算机房进行设计,教师随时解答学生设计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围绕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结合现实开发需求,深入理解生命周期法、原型法、CASE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未来应对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
2、成绩评定依据:信息系统软件质量40%(每抄袭10%扣4分);课程设计报告质量40%(每抄袭10%扣4分);工作态度及考勤20%(每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一次扣2分)。
设计实践教学大纲(3篇)
![设计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fd344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6f.png)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计行业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设计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程内容(1)设计基本理论设计史、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等。
(2)设计实践技能图形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网页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等。
(3)设计项目管理项目策划、团队协作、时间管理、预算控制等。
(4)设计伦理与法规设计伦理、知识产权、设计法规等。
2. 课程安排(1)理论教学:共计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
(2)实践教学:共计16周,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
(3)项目实践:共计8周,每周2学时,共计16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1. 教学方法(1)讲授法:结合案例,讲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能。
(2)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设计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设计能力。
2.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项目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项目策划、团队协作、时间管理、预算控制等方面。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设计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考核。
四、教学资源与条件1. 教学资源(1)教材:《设计学概论》、《图形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等。
(2)案例库:收集整理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供学生参考。
课程教学实践大纲(3篇)
![课程教学实践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1ed88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8.png)
第1篇一、课程名称(以具体课程名称为准,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3)熟悉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编程方法。
2. 能力目标:(1)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4)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计算机相关的英文资料。
3. 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硬件系统;(3)计算机软件系统;(4)计算机系统性能评价。
2.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1)C语言程序设计;(2)数据结构与算法;(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
3. 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网络体系结构;(3)网络通信协议;(4)网络应用技术。
4. 数据库基础(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关系数据库;(3)SQL语言;(4)数据库设计。
5. 计算机安全与伦理(1)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2)计算机病毒与防治;(3)网络安全技术;(4)计算机伦理道德。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针对理论课程,采用系统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实践_教学大纲(3篇)
![社会实践_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69373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2.png)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社会实践的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程内容(1)社会实践概述- 社会实践的定义与意义- 社会实践的类型与特点- 社会实践的原则与方法(2)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 社会实践项目的策划与设计- 社会实践活动的筹备与实施- 社会实践成果的总结与评估(3)社会实践案例分析- 国内优秀社会实践案例介绍- 国外社会实践经验借鉴- 案例分析与讨论(4)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时间管理与规划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 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2. 课程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16课时。
(2)实践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共计32课时。
(3)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共计2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实际操作。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学。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基地,亲身感受社会实践的氛围。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a2231e6a32d7375a41780d1.png)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技能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科)先修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学时:课程总学时数为60,其中课堂教学30学时,实验30 学时,一个实习周。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以及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能课。
(三)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分工与联系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与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 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时代背景和专业要求;2. 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发展历史;3. 了解现今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4. 理解可行性研究的内容;5. 理解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和数据词典的编制;6. 理解系统结构设计的方法;7. 理解使用实体联系(E-R )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方法;8. 了解网络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的内容;9. 理解系统模块设计的方法;10. 理解开发工具的选择和程序设计的良好风格;11. 理解系统测试的方法和系统实施、维护的内容。
(二)能力要求1. 能够正确运用前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一个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模拟课题,复习、巩固、提高数据库方案设计、论证和分析方法;2. 能够正确运用系统分析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系统分析的知识,提高系统分析实践能力;3. 能够正确运用系统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系统设计的知识,提高系统设计实践能力。
软件项目实践教学大纲(3篇)
![软件项目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cd5f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0.png)
第1篇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与部署等环节,通过模拟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和规范。
2. 掌握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与部署等基本技能。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与沟通技巧。
4.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和质量。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项目背景介绍- 需求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用户需求调研与分析- 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2. 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 界面设计-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3. 编码实现-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代码规范与编程风格- 代码复用与模块化设计- 异常处理与调试技巧4. 测试与部署- 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 性能测试与安全性测试- 部署策略与部署流程- 故障排除与维护5. 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 团队组建与分工- 沟通与协作工具- 项目进度管理与监控- 项目风险管理6. 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常见软件项目案例分析- 实战项目开发与实施- 项目成果展示与答辩四、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共8周,每周2学时,共计16学时。
2. 实践教学:共12周,每周4学时,共计48学时。
3. 综合实践项目:共4周,每周8学时,共计32学时。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软件项目开发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流程和技巧。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技能。
4. 团队协作法:通过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答疑解惑法: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
实践教学大纲样板(3篇)
![实践教学大纲样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aa6b6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d.png)
第1篇一、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3)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5)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制作、演示制作等;(3)具备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4)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的组成;(2)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指标;(3)计算机硬件的选购与维护。
2. 计算机操作系统(1)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2)文件管理;(3)磁盘管理;(4)系统安全。
3. 办公软件应用(1)Word文档编辑;(2)Excel表格制作;(3)PowerPoint演示制作。
4.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网络协议;(3)网络设备;(4)网络安全。
5. 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2)计算机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3)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计算机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教学实践指导纲要(3篇)
![设计教学实践指导纲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11b0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7.png)
第1篇一、前言设计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
本纲要旨在为教师提供设计教学实践的具体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5.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三、设计教学原则1.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3. 创设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
5. 注重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设计教学实施步骤1. 教学准备(1)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
(2)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教学计划。
(3)教师应准备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和教学环境。
2. 教学实施(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环节:教师讲解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3)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设计方法。
(4)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评价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学总结(1)教师总结本次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2)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设计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3篇)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de8e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9.png)
第1篇一、课程简介《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软件开发原理、方法和工具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和工程素养。
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基本技能。
3. 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
4.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工程素养。
三、教学内容1. 软件工程概述- 软件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软件生命周期和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的目标和原则2. 需求分析- 需求获取和分析方法- 需求规格说明和文档编写- 需求管理3. 软件设计- 设计原则和模式- 数据库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4. 软件开发- 编码规范和最佳实践- 集成开发环境(IDE)的使用- 版本控制工具的使用5. 软件测试- 测试方法和技术- 测试用例设计- 软件测试管理6. 软件维护- 维护过程和方法-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质量保证7. 软件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项目计划、执行和监控- 团队协作和沟通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课时: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6学时。
2. 实践教学环节:(1)课堂演示:讲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演示常用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
(2)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软件项目案例,讨论软件工程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
(3)上机实验:完成以下实验项目:1. 需求分析实验:完成一个简单软件的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
2. 设计实验:完成一个简单软件的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
3. 编码实验:使用一种编程语言实现一个简单软件的功能。
4. 测试实验:编写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5. 维护实验:对已完成的软件进行维护,修复已知问题和优化性能。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大纲(3篇)
![大学计算机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85560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a.png)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基本知识。
- 熟悉操作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等核心软件的使用。
- 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基本的系统维护和故障排除。
- 具备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程序调试和优化。
- 能够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开发。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 操作系统基础(如Windows、Linux)。
- 计算机网络基础(如TCP/IP、网络协议)。
2. 编程语言与软件开发:- C/C++编程基础。
- Java编程基础。
- Python编程基础。
- 软件开发流程与方法。
3. 数据库应用:- 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基础。
- 数据库设计方法。
- SQL语言基础。
4. 网络应用开发:- 前端技术(如HTML、CSS、JavaScript)。
- 后端技术(如Java EE、PHP、Python)。
- Web应用开发框架(如Spring、Django)。
5. 综合实践项目:- 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主题,进行项目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
- 项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应用开发、Web应用开发、桌面应用开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演示法: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4.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a9d82d8d15abe23482f4d18.png)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知识、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具有针对特定环境下的应用问题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包括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3.掌握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常用方法和UML统一建摸语言。
4.能运用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开发工具,承当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和管理。
三、课程的核心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基本概念(对象和类、属性、消息、方法等)2.基本方法: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包括OMT方法、UML统一建模语言等)、项目管理方法四、预备知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并应至少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VC++、JAVA或VB),至少掌握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QL SERVER或ACCESS)的使用。
五、教学环节本课程由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组成。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技术新、外文资料多,课堂教学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实际系统演示相结合,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方法和技术;实验环节中要求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流行的系统建模工具、数据库和编程语言以及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课程设计环节包括设计题目的讨论、分析、设计和实现,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团体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将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并且能力全面的综合型人才。
六、教学内容(一)课堂教学内容第一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论(Introduction to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1系统分析与设计基本概念(What is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1.1 系统和信息系统(System and Information System)1.1.2 系统分析与设计(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1.3信息系统生命期和信息系统开发生命期(System Life Cycle and the Process of System Development)1.1.4 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则(The Principles for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2系统开发模型和方法(System Development Models and Methods)1.2.1 常用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1.2.2 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2.3 原型法(Prototyping)1.2.4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1.2.5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 第二章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Concepts of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2.1 对象和类(Objects and Classes)2.2 属性、消息、方法(Attributes、Messages、Methods)2.3 关系:关联(Associations)一般-特殊(is-a)整体-部分(part-of)2.4 状态、抽象化、封装、继承(Status、Abstraction、Encapsulation、Inheritance)第三章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3.1 面向对象开发过程概述(The Process of Object-Oriented System Development)3.2 OMT方法3.3 Shlaer & Mellor法3.4 Coad & Yourdon法3.5 Booch法3.6 UML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第四章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4.1分析、设计、编程的流程(The Process of Analysis, Design and Programming)4.2分析、设计、编程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Analysis, Design and Programming)第五章UML面向对象设计基础(Object-Oriented Design with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5.1用户模型视图: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5.2结构模型视图:类图(Class Diagram)对象图(Object Diagram)5.3行为模型视图:序列图(Sequence Diagram)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状态图(State Diagram)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5.4实现模型视图:组件图(Component Diagram)5.5环境模型视图:展开图(Deployment Diagram)第六章UML面向对象开发(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Method)6.1 UML系统分析和建模(UML System Analysis and Modeling)6.2 UML系统设计和建模(UML System Design and Modeling)第七章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7.1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What is a Project and Project Management)7.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 ,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7.3两个工具:PERT图(PERT Chart)甘特图(Gantt Chart)(二)实验1.学习并使用系统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Microsoft Visio等)2.学习并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数据库编程,程序设计语言可选择VC++、JAVA或VB,数据库可选择ORACLE、SQL SERVER或ACCESS。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大纲(3篇)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03641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5.png)
第1篇一、概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实践教学大纲旨在明确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指导思想1.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1. 毕业论文选题与论证- 选题原则与要求- 选题方法与技巧- 论文题目确定与论证2. 文献综述与资料收集- 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 资料收集与整理-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选择与适用- 技术路线制定与实施- 数据分析与处理4. 论文撰写与修改- 论文结构安排与撰写规范- 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 论文修改与完善5.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价- 答辩准备与技巧- 答辩过程与注意事项- 论文评价标准与方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毕业论文案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参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修改等环节,提高实践能力。
六、考核方式1. 选题报告:学生提交选题报告,教师进行评审。
2. 论文初稿:学生提交论文初稿,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3. 论文定稿:学生提交论文定稿,教师进行评审和答辩。
4.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选题、写作、答辩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7eb6ffbcd126fff6050bcb.png)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考核方式:笔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学与教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并能在实践教学方案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和初步实践,使学习者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并能应用到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当中去,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使学习者对教学设计产生兴趣。
从而能够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技术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可以为学习者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知道,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难点:基本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方法,以云班课为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用几个项目作为推动形式,结合课堂研讨、课下阅读和小组作业,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反思教学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作业展示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 学时)1.教学内容(1)从教育技术中定位教学设计(2)从设计大家庭中定位教学设计(3)从教学设计的发展中定位教学设计(4)教学设计课程内容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设计课程内容(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的发展第二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6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设计的概念(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3)教学设计的理论(4)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学习需要分析( 4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需要分析的概念(2)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3)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4)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2)教学难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第四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6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概念(2)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3)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4)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2)教学难点:起点能力分析第五章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8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的概念(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3)教学目标的分析(4)教学目标的编写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编写(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分析第六章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分析( 8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概念辨析(2)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4)协作学习教学模式(5)综合教学模式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2)教学难点:活动设计第七章学习环境的设计( 6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环境的概念(2)学习环境的类型(3)物理学习环境(4)技术学习环境(5)人际学习环境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智慧教室网络学习环境(2)教学难点:学习环境的概念第八章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4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设计中的评价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的评价第九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 4 学时)1.教学内容(1)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2)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3)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2)教学难点: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八、学时分配九、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版)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参考书目;[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杨九民,梁林梅编著,(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著,王小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赖格卢斯主编,裴新宁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5]《教学系统化设计》Walter Dick,Lou Carey等著.汪琼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21c62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0.png)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在实践中了解和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与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等。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其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与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等。
2.能够进行系统开发需求分析,制定系统规划,设计系统架构,完成系统模型建立。
3.能够利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与方法开展软件系统开发,懂得团队协作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软件开发习惯与沟通合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报告演示等交互式教学。
1.理论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讲解。
2.实践教学:为了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学生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实践演练,以实现知与行的结合。
3.项目实践: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组成小组进行项目开发实践。
通过团队协作、任务分配、开发过程管理等方式体现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重要性。
4.报告演示:要求学生根据所选项目进行总结性报告,包括项目概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项目管理等内容,此举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程内容前置知识•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主要教学内容1.信息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2.系统建模的方法及技巧3.需求分析的过程与方法4.系统设计的方法与原则5.系统开发的过程与方法6.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五、课程评估与考核1.考勤:本课程要求学生实验课和上课出席率达到8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
课程类型: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学位课设置类别:独立设课
适用专业:软件工程考核方式:考查
实践学时: 64 实践学分:4
参考书:参考有关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实践课。
实践强调软件系统分析及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结合以前所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能,独立完成一个应用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文档,或进一步用开发工具实现所设计的系统。
此实践不但要培养学生需求分析、建模、文档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使用建模工具的能力,理解实现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二、实践方式和基本要求
本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利用Rose工具辅助,独立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设计文档,以加强需求分析、面向对象的建模、文档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所设计的软件系统是一个可以运行的应用程序。
可以选择的软件系统包括微波炉仿真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超市销售管理系统、医院门诊挂号管理系统等。
各系统的业务流程简介及功能要求见附录。
整个实践过程包括ROSE工具的熟悉、需求发掘和整理、领域分析、架构设计、详细设计等部分。
要求使用UML作为绘图语言。
实践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尽量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析与设计工作,并要求学生编写结构正确、文理通顺、内容翔实的设计文档。
三、考核方式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和设计报告的撰写情况打分。
考勤、纪律占20%,报告80%。
采用5级评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
附:系统流程简介及功能要求
1.微波炉仿真系统
微波炉是现代厨房的常用炉具。
其原理是使用微波发生管产生微波作用于食物。
微波引起食物中的水分子剧烈运动生热,进而煮熟或加热食物。
本实践要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一个模拟微波炉工作的图形界面程序,需要模拟微波炉的以下
功能:
1.设定加热时间。
可以在1~1800秒钟之间选择。
2.设定火力。
火力分两档。
1档火力时微波炉输出功率为额定功率的1半,2档则以额定功率输出。
3.加热食物。
当选择开始加热时,微波炉灯亮,底盘开始旋转,微波管按照设定的火力输出微波,同时从设定时间开始倒计时。
倒计时时间到,微波管停止微波输出,底盘停止旋转,灯灭,同时发出提醒完成的蜂鸣声。
蜂鸣时间为5秒。
如果在蜂鸣时开门,则停止蜂鸣。
4.安全防范。
当微波炉门开启时,不能开始加热。
加热过程中开门或按取消键,立即停止加热。
5.照明。
当微波炉停止加热且门为关闭状态,灯灭;当停止加热且开门时,灯亮;当加热时,灯亮。
2.图书馆管理系统
在各类高校的图书馆中,日常的业务主要有对新买进的图书编目上架,为全校师生提供借还书服务。
由于图书册数往往以十万计,而读者数量也往往以万计,建立基于计算机的图书馆业务系统是通常的选择。
这样的系统对馆藏的每一本图书要进行编目和借阅跟踪管理,对图书馆的每一个读者,也必须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其借书数量未超过限额。
如果读者所借书超过期限,系统能够给出提示。
读者还书时,如果超过借书期限,系统提示超过多少日。
在一般的高校中,读者分为教员和学生,有的学校还将学生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
不同的读者对象其可以借书的册数不同。
另外,图书根据其性质,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例如一般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不同种类图书的借阅期限不同。
本实践课要求对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并完成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图书馆的业务规则可以自行设计,但主要功能至少要包括:
1.图书类别维护:增加、修改、删除图书类别。
图书类别如:教参、普通、阅览等。
属于阅览类的图书不能外借。
教参只能借给教师或者研究生。
教参与普通图书借期不同。
2.读者资料维护:增加、修改、删除读者信息。
读者信息也可以看成借书证信息。
3.读者类别维护:增加、修改、删除读者类别。
读者类别如教师、学生、研究生等。
4.图书编目:将新采购的图书编目后,将资料录入计算机。
每一本图书都有自己的编目信息。
每本图书都有其分类号,也有唯一的系列号。
5.图书信息查询:根据书名、ISBN、作者、分类号等查询图书是否存在,有多少本等。
6.借还书:日常的借还书业务。
7.借阅信息查询:根据读者(或者借书证)信息,查询该读者的借阅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书未还,那些已经超期等。
3.超市销售管理系统
超级市场的经营方式是,将各类商品放置在商场货架上,顾客进入商场自由浏览和选择需要的商品,然后将选购的商品拿到收银处付款。
商场销售管理系统要求对商品进入商场和售出的全过程加以管理,使销售活动可以高效进行,销售政策可以及时贯彻,同时能及时获得经营管理数据。
销售政策主要指打折、优惠、促销等政策。
经营管理数据主要指各类商品的销售额、毛利,不同班次、日期的销售额,不同收银员的销售额等。
具体要求包括:
1.商品一般要分类目。
不同类目的商品由不同的销售经理负责,可采用不同的销售政策。
例如生鲜食品可在每日下午5点后降价促销;
2.员工分为总经理、销售经理和收银员三种类别。
总经理负责商场运作,销售经理负责某类商品的营销,收银员只负责收银;
3.顾客分为一般顾客和会员。
会员资格通过申请获得。
会员可以享受会员价优惠,同时可以累积消费积分。
消费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可以兑换奖品;4.顾客可以使用现金、购物卡或银行卡付费;
5.由于商场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顾客在付款时可以选择是否需要购物袋;6.总经理负责维护商场的销售类别,指定销售经理。
各销售经理负责维护所负责的商品条目。
总经理和销售经理都可以了解商品的销售状况。
但销售经理只能了解所负责的商品;
7.商场每日从上午9:00开始营业,晚上10:00停止营业。
收银员工作时间分为早班、中班和晚班。
早班从8:45到11:30;中班从11:30到6:00;晚班从6:00到10:30。
同一天上早班的收银员也要上晚班。
收银员隔天更换所上班次。
4.医院门诊挂号管理系统
人到医院门诊就诊时,需要先挂号,然后到相应的诊室会见医生。
采用电脑进行挂号的医院,为了提高挂号的效率,一般要求就诊者先获得就诊卡。
就诊卡具有唯一识别号。
获取就诊卡时,发卡人员会记录就诊者基本信息。
每一个号,可能是一个科室,如内科、儿科,也可能是一个专家。
专家分为各专业。
如内分泌专家、消化道专家。
每一种号,在一个班次的可以挂号的人数是有限制的。
班次分为上午、下午、夜诊。
有些科室晚上不开诊,大部分专家每周开诊的时间约2个白天班次。
不同号别,诊金不同。
挂号费则只有平日和假日之分。
挂号时交的费包含了诊金和挂号费。
挂号后,如果未超过该号的有效班次时间,可以退号或者换号。
医务科确定门诊各科和各专家的开诊时间。
如果专家有特殊情况不能在指定的开诊时间出诊,要向医务科请假。
医务科同意后,挂号处在相应的班次不能挂出该专家的号。
挂号室一般有若干挂号员,一名挂号组长。
挂号组长负责管理挂号员,同时组长也要挂号。
为了管理的需要,挂号组长需要统计各挂号员完成的挂号数量。
而财务部门需要统计挂号部门的收入。
这些收入可能要详细到科室、医生、月、日、班次等。
本挂号系统不需要考虑急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