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计算最终版资料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d0ca23a73c1ec5da51e270b4.png)
目录第1章设计目的 (1)第2章设计原始资料 (1)第3章隧道洞身设计 (1)3.1隧道横断面设计 (1)3.1.1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 (1)3.1.2隧道内轮廓线的确定 (2)3.2隧道衬砌设计 (3)3.2.1隧道深浅埋的确定及围岩压力计算 (3)3.2.2隧道衬砌方案的拟定 (4)3.2.3隧道衬砌截面强度验算 (5)3.3隧道洞室防排水设计 (5)3.4隧道开挖及施工方案 (6)3.4.1施工方案: (6)3.4.2施工顺序: (7)第4章隧道洞门设计 (8)4.1洞门的尺寸设计 (8)4.1.1洞门类型的确定 (8)4.1.2 洞门尺寸的确定 (8)4.2洞门检算 (9)4.2.1条带“I”的检算 (9)422条带“U”的检算 (11)423条带“川”的检算 (13)总结 (14)参考文献 (15)隧道工程课程设计第1章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基本计算设计方法,熟悉矿山法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工艺,掌握公路隧道施工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掌握隧道暗挖洞门的形式,洞门的结构要求,设计方法和洞门作为重力式挡土墙的各种验算。
第2章设计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取之于“”。
围岩级别:1级围岩容重:26 KN / m3隧道埋深:18m隧道行车要求:三车道高速公路,时速100km/h隧道衬砌截面强度校核:N=18.588tM=-1.523t m隧道洞门验算:地基土摩擦系数f=0.8 p45地基土容重卢19 KN / m3地基容许承载力-J = 80(kPa第3章隧道洞身设计3.1隧道横断面设计3.1.1隧道建筑限界的确定该隧道横断面设计是针对三车道高速公路I级围岩的隧道。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选取隧道建筑限界基本值如下:W——行车道宽度,取3.75 X3=11.25C ---- 余宽,本设计设置检修道,故C=0。
R――人行道宽度,R=0。
J――检修道宽度,左侧0.75m,右侧1.00m。
计量计价课程设计计算书
![计量计价课程设计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795596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f.png)
计量计价课程设计计算书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某住宅楼建筑工程
项目地点:XX市XX区
建筑面积:XX平方米
建筑高度:XX米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承包方式:总承包
工程期限:XX天
质量标准:合格
二、建筑工程量清单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元)
1 土方开挖及回填立方米 XX XX XX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方米 XX XX XX
3 外墙涂料平方米 XX XX XX
4 内墙涂料平方米 XX XX XX
5 地面瓷砖平方米 XX XX XX
6 天花板吊顶平方米 XX XX XX
7 水电安装工程项 1 XX XX
8 消防安装工程项 1 XX XX
9 安全文明施工费(不可竞争性费用)项 1 XXX元/建筑面积平方米×XX 平方米 XXX元
三、计量计价分析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我们将对各分项工程的计量计价进行分析。
首先,土方开挖及回填的单价主要由土方开挖、运输、回填等费用组成,具体单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其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单价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模板等材料的费用,以及人工费、机械费等。
外墙涂料、内墙涂料、地面瓷砖、天花板吊顶等项目的单价主要根据材料的市场价格、人工费等因素确定。
水电安装工程和消防安装工程等项目的单价则根据实际工程量、人工费、材料费等综合确定。
最后,安全文明施工费是一项不可竞争性费用,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进行计价。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
![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38cd36ee06eff9aef807fa.png)
目录一、概述 (1)二、设计内容 (1)三、设计要求和环境 (2)四、课程设计代码 (2)五、图形用户界面 (6)六、运行结果图 (6)七、心得体会 (8)八、参考资料 (8)一、概述《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其中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掌握尤为重要。
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与课堂教学同步的上机实验完成相关内容的练习,但却往往局限于一些功能简单、彼此之间关系独立的实验。
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网络设备配置管理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与应用打下基础。
静态路由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
静态路由一般适用于比较简单的网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网络管理员易于清楚地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便于设置正确的路由信息。
静态路由的网络安全保密性高。
动态路由因为需要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各自的路由表,而对路由表的分析可以揭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地址等信息。
因此,网络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可以采用静态路由。
在了解了静态路由的主要应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应联系实际学会如何配置静态路由。
二、设计内容静态路由的实现与应用1.目的理解静态路由的主要应用形式,会配置静态路由2.内容准备3台iSpirit3524F(A、B、C)iSpirit3524F A上配置三个子网:Subnet 1:1.1.1.2Subnet 2:1.1.2.1Subnet 3:1.1.6.1iSpirit3524F B上配置三个子网:Subnet 1:1.1.4.1Subnet 2:1.1.3.2Subnet 3:1.1.6.2iSpirit3524F C上配置三个子网:Subnet 1:1.1.2.2Subnet 2:1.1.3.1Subnet 3:1.1.5.2(1)分别在三台iSpirit3524F上设置指向相邻交换机的静态路由。
(2)取消静态路由,在三个交换机上启用RIP。
三、设计要求和环境1.要求三台交换机之间能相互通讯2.环境3台3524G/F交换机,3台PC机,6根网线四、课程设计代码第一台交换机的配置:Switch>enSwitch#conf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vlan 1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2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1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1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1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1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1.2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2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3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2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2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2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2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2.1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3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4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3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3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3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3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6.1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p routingSwitch(config)#ip route 1.1.4.2 255.255.255.0 1.1.6.2Switch(config)#ip route 1.1.5.1 255.255.255.0 1.1.2.2第二台交换机的配置:Switch>enSwitch#conf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vlan 4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2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4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4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4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4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4.1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5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3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5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5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5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3.2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6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4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6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6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6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60, changed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6.2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p routingSwitch(config)#ip route 1.1.1.1 255.255.255.0 1.1.6.1Switch(config)#ip route 1.1.5.1 255.255.255.0 1.1.3.1第三台交换机的配置:Switch>enSwitch#conf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 Switch(config)#vlan 7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2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7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7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7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7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5.2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8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3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8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8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8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8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3.1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vlan 90Switch(config-vlan)#exitSwitch(config)#int f0/4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access vlan 9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nt vlan 90%LINK-5-CHANGED: Interface Vlan90, changed state to up%LINEPROTO-5-UPDOWN: Line protocol on Interface Vlan90, changed state to upSwitch(config-if)#ip add 1.1.2.2 255.255.255.0Switch(config-if)#exitSwitch(config)#ip routingSwitch(config)#ip route 1.1.1.1 255.255.255.0 1.1.2.1Switch(config)#ip route 1.1.4.2 255.255.255.0 1.1.3.2五、图形用户界面六、运行结果图PC0的ping结果:PC1的ping结果:PC21的ping结果:七、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对静态路由的实现与应用的课程设计,我对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课程设计计算模板
![课程设计计算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67a32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0.png)
课程设计计算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实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相关章节的内容介绍,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阐述。
2.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的和安排要科学、系统,既要符合教学实际,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教师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教师要选择符合课程要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教师推荐适量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设计最终版
![课程设计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5e067da417866fb84a8e7e.png)
(7)long Operate(opr1,opr,opr2) 初始条件:操作数 opr1 和操作数 opr2 以及操作运算符 opr; 操作结果:运算符运算求值,参数 opr1,opr2 为常量,opr 为运算符,根据不同的运算符,实现不同 的运算,返回运算结果。
(8)Status Check(E) 初始条件:表达式 E 存在; 操作结果:检查表达式 E 是否还存在没有赋值的变量,以便求算数表达式 E 的值。
(9)long Value(E) 初始条件:表达式 E 存在; 操作结果:对算术表达式求值,返回求到的结果。 }ADT Expression
5
2.主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流程图如图 4-2-2 所示:
开始
正确的前缀 表达式 Y
N
输出带括号的中缀表达式
对表达式中的变量赋值
变量全部被 赋值 Y
N
对表达式求值结束源自图4-2-2程序流程图
6
3.本程序有三个模块,主程序模块,二叉树模块,顺序栈模块。调用关系如下:
主程序模块
二叉树模块
顺序栈 SqStack 模块
图 4-2-2
模块调用图
4.3 详细设计
1.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TElemType data; struct BiTNode *lchild,*rchild; }BiTNode,*BiTree; 2.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SqStack{ BiTree *base; BiTree *top; int stacksize; }SqStack; 3.表达式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enum{INT,CHAR}ElemTag; typedef struct TElemType{ ElemTag tag; int num; char c; } TElemType; 4.表达式的基本操作: /*以正确的前缀表示式并构造表达式E*/ Status ReadExpr(BiTree *E,char *exprstring) { SqStack S; int i,len;/*len为表达式的长度*/ BiTree p,q;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修改)精选全文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修改)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894b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一、 工程概况某写字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高6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
底层平面见示意图。
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500,二、 根据地质资料可知确定基础埋深:根据地质资料进入土层 1.7m 为粘土层,其基本承载理fak =175kPa,为最优持力层,基础进入持力层大于30cm ,基础埋深为2m 。
杂填土γ=15kN/m3粘土γ=18kN/m3;基本承载力fak=175kPa淤泥γ=18.5kN/m3;基本承载力fak=90kPa1.7m3.5m未钻穿地基地质构造情况三、确定基础梁的长度和外伸尺寸。
设基础梁两端外伸的长度为a1、a2,两边柱之间的轴线距离为a。
为使其合力作用点与根据荷载的合力通过基底形心,按形心公式确定基础两端向外延伸出边柱外。
但伸出长度也不宜太大,这里取第一跨距(AB跨)的0.25倍,即取a=0.25×6=1.5m。
xc确定后,可按合力作用点与基底形心相重合的原则,定出基础梁的长度L,则有:L= 2(xc+La)= 2×(15+1.5) = 33m三、确定基础受力:表1 柱荷载值表轴号①②③④⑤⑥A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B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C 1775 2150 2587 2400 2150 1775注:单位kN。
按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确定基础梁的宽度b。
初定基础的埋置深度2m >0.5m ,应对持力层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即:f '= f k +ηd ·γ0(d- 0.5 )= 175 + 1.0×((15×1.7 + 18 × 3.5)/5.2)×(2.0-1.0)= 192.0 kPa < 1.1f k = 192.5kPa b≥)20'(d f L Fi-∑ =)2200.192(33177521502400258721501775⨯-⨯+++++= 2.56m ,取 b = 2.7m则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 f ' = 192.5 kPa四、 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验收. 1. 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F i =1775+2150+2587+2400+2150+1775=12837kN ∑M=(2587-2150) ×3KN.m=1311KN.M为了增加抗弯刚度,将基础长度L 平行于弯度作用方向,则基础底部抗弯刚度W=bL 2/6=(2.7×332)/6=490.05M 3 折算成线荷载时,Pjmax= F A/Lb+∑M/w=12837kN/(33×2.7)+ 1311KN.M/490.05M3=144.07+2.68=146.75 KN/M2Pjmin= F A/Lb-∑M/w=12837kN/(33×2.7)-1311KN.M/490.05M3=144.07-2.68=141.39 KN/M2Pjmax=146.75 KN/M2<1.2 fak=1.2×175=210 KN/M21/2(Pjmax+ Pjmin)=1/2(146.75+141.39)=144.07<175 KN/M2满足要求.五、地基软弱下卧层的验算第一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fa=fak+ηd×rm(d-0.5)=(175+1.0×18(2-0.5) kPa =202 kPa 第二步:验算基础底面面积A=F A/(fa-r G d)= 12837kN/(202-20×2)= 12837/214.04=79.2m2L×b=(2.7×33)=89.1 m2>A=79.2m2符合要求第三步: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P k-r m d=(F A+G k)/A-r m d=(12837+20×2×33×2.7)/(33×2.7) -15×1.7 KPa =158.57Kpa第四步:计算下卧层顶面附加压力和自重应力为Z=1.7+3.5-2=3.2m>0.5b=0.5×2.7=1.35mα=E S1/ E S2=9/3=3由表1-17查的θ=230,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压力为 P Z =)tan 2)(l tan 2(0θθz z b lb p++=KPa KPa 12.3)424.035.12)(33424.035.127.2(57.1587.233=⨯⨯+⨯⨯+⨯⨯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 P CZ =(15×1.7+18×3.5)=88.5Kpa 第五步:验算下卧层承载力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r m =33/01.17/5.37.1185.3157.1m KN m KN =+⨯+⨯下卧层顶面处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05.(-+=d m d fak faz γη=[90+1.0×17.01×(5.2-0.50)]=170.23kPaPZ+PCZ=(3.12Kpa +88.5Kpa)=91.62 Kpa ≤faz=170.23kPa 满足要求.六、底板配筋计算第一步:确定混凝土及钢筋强度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查得ft=1.27Mpa,采用HPB235钢筋得fy=210Mpa.第二步:确定地基净反力Pjmax= F A /Lb+∑M/w=12837kN/(33×2.7)+ 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6.75 KN/M 2Pjmin= F A /Lb-∑M/w=12837kN/(33×2.7)-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1.39 KN/M 2第三步:计算截面I 距基础边缘的距离 bi=0.5×(2.7-0.24)=1.23m第四步: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VI=bi/2b[(2b -bi)pjmax+bi ×pjmin] =()[]m KN m KN /179/39.14123.175.14623.17.227.2223.1=⨯+⨯-⨯⨯第五步:确定基础的有效高度 h0≥mm ft VI 34.20127.17.01797.0=⨯= 基础高度可根据构造要求确定,边缘高度取250mm,基础高度取h=350mm,有效高度h0=(350-50)=300mm >201.34mm,合适.第六步:验算基础截面弯矩设计值MI=0.5VI ×bi=0.5×179×1.23=110.1KN.m/m 第七步:计算基础每延长米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并配筋 As=261941103002109.01.11009.0mm fyh MI =⨯⨯⨯=配受力钢筋Ф20@150(As=2094.7mm 2),配Ф8@250的分布筋.七、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及配筋 第一步:确定基础净反力∑F i =1775+2150+2587+2400+2150+1775=12837kN ∑M=(2587-2150) ×3KN.m=1311KN.MW=bL 2/6=(2.7×332)/6=490.05M 3Pjmax= F A /Lb+∑M/w=12837kN/(33×2.7)+ 1311KN.M /490.05M 3=144.07+2.68=146.75 KN/M 2Pjmin= F A /Lb -∑M/w=12837kN/(33×2.7)-1311KN.M/490.05M 3 =144.07-2.68=141.39 KN/M 2折算为线荷载时: Pjmax=(146.75×2.7) KN/m =396.225KN/m pjmin=(141.39×2.7) KN/m =381.753 KN/m 为计算方便,各柱距内的反力分别取该段内的最大值 第二步确定固端弯矩m KN m KN M BA •=•⨯⨯=4465.12.396212 m KN m KN M CB •-=•⨯⨯-=75.177965.395812 m KN m KN M CD•=•⨯⨯=117969.3921212 m KN M DC •-=1179 m KN m KN M DE •=•⨯⨯=117163.3901212 m KN M ED •-=1171m KN m KN M EF •=•⨯⨯=116367.3871212 m KN M FE •-=1163m KN m KN M FG •=•⨯⨯=173361.385812m KN m KN M GH •=•⨯⨯-=4305.15.382212⑵ 分配系数EI EI EI 各杆线刚度 iAB = ─── ; iBC = ─── ; iCD = ───1.5 6 6分配系数 μBA =BC AB i i 433i AB + =0.43 ; μBC =BC AB i i 433i BC += 74=0.57μCB =CD BC i i 344i BC +=178=0.47; μCD =BC CD i i 343i CD + =179=0.53(三)、地基梁正截面抗弯强度设计地基梁的配筋要求基本上与楼面梁相同。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最终版本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最终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6feb4c8bd0d233d4b14e6987.png)
3.2.2.1
用电流环的等效环节代电流环后,整个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便如图7所示。
图7用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的结构框图
和电流环中一样,把转速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将给定信号改成U*n(s)/,再把时间常数为1 /KI和T0n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起来,近似成一个时间常数为的惯性环节,则转速环结构框图可简化成图8。
图5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的结构框图
3
1)电流滤波时间常数
2)PWM调压系统的滞后时间
3)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取
3
根据设计要求,可按典型Ⅰ型系统设计电流调节器。电流环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因此可用PI型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3
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
电流开环增益:因要求 ,故应取 ,因此
图8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的结构框图
设计成典型Ⅱ型系统后,可得到校正后的结构框图如图9所示。
图9校正后的结构框图
3
1)电流环等效时间常数
2)转速滤波时间常数 。
3)转速环小时间常数
3.2.
根据设计要求,选用PI型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
3
按跟随和抗扰性能都较好的原则,去 ,则ASR的超前时间常数为
他们的关系是: 。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当 时,晶体管 、 饱和导通而 、 截止,这时 。当 时, 、 截止,但 、 不能立即导通,电枢电流 经 、 续流,这时 。 在一个周期内正负相间,这是双极式PWM变换器的特征,其电压、电流波形如图2所示。电动机的正反转体现在驱动电压正、负脉冲的宽窄上。当正脉冲较宽时, ,则 的平均值为正,电动机正转,当正脉冲较窄时,则反转;如果正负脉冲相等, ,平均输出电压为零,则电动机停止。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aec16a2e3f5727a5e962ba.png)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组长:
成员:
成员:
成员:
成员:
成员: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课程设计题目:
二、问题定义:(由教师指定)
三、需求分析
以明确的无歧义的陈述说明课程设计的任务,强调的是程序要做什么?并明确规定:
1、输入的形式和输入值的范围;
2、输出的形式;
3、程序所能达到的功能;
4、算法涉及的基本理论分析:比如对文件压缩,算法用到了
Huffman树,就要从理论上对文件压缩的几种方式、Huffman树的定义、Huffman编码的原理、解码的过程等进行分析。
5、题目研究和实现的价值。
四、算法设计
1、概要设计
阐述说明本算法中用到的所有数据结构的定义及其含义、主程序的流程以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
3.详细设计
(1)实现概要设计中定义的所有数据类型;
(2)所有函数的接口描述;
(3)所有函数的算法描述(只需要写出伪码算法);
(3)对主程序和其他模块也都需要写出伪码算法(伪码算法达到的详细程度建议为:按照伪码算法可以在计算机键盘直接输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程序),可采用流程图、N – S 图或PAD图进行描述
(4)画出函数的调用关系图。
五、算法实现
以附件形式
六、软件测试
这里的测试主要是基于功能的黑盒测试,所以首先提出测试的功能点,然后给出测试数据(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
要求在附件里给出软件的基本数据和测试数据。
七、技术讨论(可选)
八、收获与体会
九、软件运行的部分截图及说明。
预应力课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最终版
![预应力课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628c357375a417866f8f69.png)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给定的桥梁基本设计资料(主要结构尺寸、计算内力等)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 形主梁。
主要内容包括:1.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数量的确定及布置; 2.截面几何性质计算;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截面与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预应力损失估算;5.应力验算(短暂状况和持久状况的应力验算);6.抗裂验算(正截面与斜截面抗裂验算)或裂缝宽度计算; 7.主梁变形(挠度)计算; 8.锚固局部承压计算与锚固区设计; 9.绘制主梁施工图。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通过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 形梁桥的一片主梁设计,要求掌握设计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及有关构造要求规定,并绘制施工图。
要求:设计合理、计算无误、绘图规范。
(一)基本设计资料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荷载,人群荷载3.52kN/m ,结构重要性系数0γ=1.0 2.环境标准:Ⅱ类环境 3.材料性能参数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主要强度指标为:强度标准值 ck f =32.4MPa ,tk f =2.65MPa 强度设计值 cd f =22.4MPa ,td f =1.83MPa弹性模量 c E =3.45⨯410MPa(2)预应力钢筋采用ASTM A416—97a 标准的低松弛钢绞线(1⨯7标准型), 其强度指标为:抗拉强度标准值 pk f =1860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pd f =1260MPa弹性模量 p E =1.95⨯510MPa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 ξ=0.4,pu ξ=0.2563 公称直径为15.24mm ,公称面积为140mm2(3)非预应力钢筋1)纵向抗拉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其强度指标为:抗拉强度标准值 sk f =400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sd f =330MPa弹性模量 s E =2.0⨯510MPa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 ξ=0.53,pu ξ=0.1985 2)箍筋及构造钢筋采用HRB335钢筋,其强度指标为: 抗拉强度标准值 sk f =335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 sd f =280MPa弹性模量 s E =2.0⨯510MPa 图1 主梁跨中截面尺寸(尺寸单位:mm )4.主要结构尺寸主梁标准跨径k L =25m ,梁全长24.96m ,计算跨径f L =24.3m 。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634f7eb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1.png)
课程设计设计计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工具,进行有效的计算和问题求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计算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计算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的使用。
教学内容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都会有相应的知识点和练习题。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的定义和意义•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的数学基础第2章:计算工具的使用•计算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第3章: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计算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计算在科学和工程问题中的应用•计算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验法用于实践和操作练习。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复习。
参考书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多媒体资料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计算的应用和实例,实验设备可以用于实际操作和验证计算结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表现,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钢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最终版)
![钢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305ff5770bf78a65295427.png)
钢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设计资料:某车间跨度l=24m,长度84米,柱距6米。
屋面坡度i=1/12。
房屋内无吊车。
不需抗震设防。
采用1.5m×6m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100mm厚泡沫混凝土保护层和卷材屋面。
当地雪荷载0.5kN/m2,屋面积灰荷载0.75kN/m2。
屋架两端与混凝土铰接,混凝土强度等级C25。
钢材选用Q235-B。
焊条选用E43型,手工焊。
屋架尺寸与布置:屋面材料为大型屋面板,故采用平坡梯形屋架。
屋架计算跨度l0=l—200=23700mm。
设端部高度H0=2000mm,中部高度H=3000,屋架高跨比H/L=3000/23700=1/7.9。
屋架跨中拱起50mm,屋架几何尺寸如图所示:1.荷载计算与组合(1)荷载标准值(屋面坡度较小,故对所有荷载均按水平投影面计算)①永久荷载高分子防水卷材上铺小石子0.35kN/㎡20mm厚水泥沙浆找平层0.40kN/㎡冷底子油、热沥青各一道0.05kN/㎡100mm厚泡沫混凝土保温层0.60kN/㎡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和灌封 1.40kN/㎡屋架和支撑自重0.12+0.011l=0.12+0.011×24=0.38kN/㎡吊顶+ 0.40kN/㎡3.58kN/㎡②可变荷载屋面活荷载0.50kN/㎡屋面积灰荷载+ 0.75kN/㎡1.25kN/㎡(2)荷载组合设计屋架时应考虑以下三种荷载组合:①全跨永久荷载+全跨可变荷载屋架上弦节点荷载(端点荷载取半):P=(3.58×1.2+1.25×1.4)×1.5×6=54.41kN②全跨永久荷载+半跨可变荷载=3.58×1.2×1.5×6=38.66kN有可变荷载作用屋架上弦节点处的荷载:P1=1.25×1.2×1.5×6=15.75kN无可变荷载作用屋架上弦节点处的荷载:P2③全跨屋架与支撑+半跨屋面板+半跨屋面活荷载全跨屋架和支撑自重产生的节点荷载:取屋面可能出现的活荷载P=(1.4×1.2+0.5×1.4)×1. 5×6=21.42kN4以上①,②为使用阶段荷载组合,③为施工阶段荷载组合。
钻井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
![钻井课程设计报告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279d91680203d8ce2f24dd.png)
西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2016年12 月30 日前言钻井工程设计是石油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确保油气钻井工程顺利实施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是钻井施工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组织钻井生产和技术协作的基础,是搞好单井预算和决算的唯一依据。
钻井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关系到一口井作业的成败和效益。
科学钻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钻井设计水平的提高。
设计应在充分分析有关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按照安全、快速、优质和高效的原则进行。
并且必须以保证实施地质任务为前提。
主要目的层段的设计必须体现有利于发现与保护油气层,非目的层段的设计主要考虑满足钻井工程施工作业和降低成本的需要。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井身结构设计及井身质量要求:原则是能有效地保护油气层,使不同地层压力梯度的油气层不受钻井液污染损坏;应避免漏、喷、塌、卡等复杂情况发生,为全井顺利钻进创造条件,是钻井周期最短;钻下部高雅地层时所用的较高密度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不致压裂上一层管鞋处薄弱的裸露地层;下套管过程中,井内钻井液柱压力之间的压差不致产生压差卡套管等严重事故;以及强度的校核。
2、套管柱设计:选择不同型号的套管,满足钻井中固井、完井要求;3、钻具组合设计:给钻头加压时下部钻柱是否会压弯,选用足够的钻铤以防钻杆受压变形;4、钻井液体系;5、水力参数设计;6、注水泥设计,钻井施工进度计划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内容;目录第1章预设井、邻井基本参数 (1)1.1设计资料收集 (1)1.2井身结构设计图 (2)第2章井身结构设计 (3)2.1最大钻井液密度和压差计算公式 (3)2.2井身结构设计 (4)第3章套管柱设计 (6)3.1资料的查取汇总 (6)3.2油层套管柱的设计 (6)3.3表层套管柱的设计 (8)第4章钻柱设计 (10)4.1钻铤的设计 (10)4.2钻具组合 (10)4.3结论统计 (15)第5章钻井液设计 (16)5.1所需钻井液体积及相关公式 (16)5.2井筒内钻井液体积计算 (16)5.3钻井液密度转换 (17)5.4结论统计 (18)第6章钻井水力参数设计 (19)6.1水力参数相关公式 (19)6.2泵的选择 (22)6.3相关参数计算 (23)第7章注水泥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书最终版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书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3e1e5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8.png)
化⼯原理课程设计书最终版青岛科技⼤学化⼯课程设计设计题⽬:⼄醇-正丙醇溶液连续板式精馏塔的设计指导教师:屈树国学⽣姓名:魏慎成张宏⽣韩尚杰翟喜民冯学栋化⼯学院—化学⼯程与⼯艺专业135班⽇期2015/12/11⽬录⼀设计任务书⼆塔板的⼯艺设计(⼀)设计⽅案的确定(⼆)精馏塔设计模拟(三)塔板⼯艺尺⼨计算1)塔径2)溢流装置3)塔板分布、浮阀数⽬与排列(四)塔板的流体⼒学计算1)⽓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强降2)淹塔3)雾沫夹带(五)塔板负荷性能图1)雾沫夹带线2)液泛线3)液相负荷上限4)漏液线5)液相负荷上限(六)塔⼯艺数据汇总表格三塔的附属设备的设计(⼀)换热器的选择1)预热器2)再沸器的换热器3)冷凝器的换热器(⼆)泵的选择四塔的内部⼯艺结构(⼀)塔顶(⼆)进⼝①塔顶回流进⼝②中段回流进⼝(三)⼈孔(四)塔底①塔底空间②塔底出⼝五带控制点⼯艺流程图六主体设备图七附件(⼀)带控制点⼯艺流程图(⼆)主体设备图⼋符号表九讨论⼗主要参考资料⼀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设计⼀板式精馏塔,⽤以完成⼄醇-正丙醇溶液的分离任务【设计依据】如表⼀表⼀【设计内容】1)塔板的选择;2)流程的选择与叙述;3)精馏塔塔⾼、塔径与塔构件设计;4)预热器、再沸器热负荷及加热蒸汽消耗量,冷凝器热负荷及冷却⽔⽤量,泵的选择;5)带控制点⼯艺流程图及主体设备图。
⼆塔板的⼯艺设计(⼀)设计⽅案的确定本设计的任务是分离⼄醇—正丙醇混合液,对于⼆元混合物的分离,应采⽤连续精馏流程,运⽤Aspen软件做出⼄醇—正丙醇的T-x-y 相图,如图⼀:图⼀:⼄醇—正丙醇的T-x-y相图由图⼀可得⼄醇—正丙醇的质量分数⽐为0.5:0.5时,其泡点温度是84.40o C(⼆)精馏塔设计模拟1.初步模拟过程运⽤Aspen软件精馏塔Columns模块中DSTWU模型进⾏初步模拟,并不断进⾏调试,模拟过程及结果如下:图⼆:初步模拟模块图三:塔规格初步设计结果由此塔得到的组分如下:图四:塔规格初步设计所得到流股及其组成由上图看出重组分中⼄醇的质量分数是 2.0%,其结果是并不符合分离要求,因此运⽤精馏塔Columns模块中RadFrac模型进⾏精确模拟设计,并不断进⾏调试,模拟过程及结果如下:图五:精确模拟模块图六:塔规格精确设计结果图七:塔规格精确设计所得到流股及其组成由图七看出在塔顶⼄醇含量和塔底⼄醇含量均达到分离要求,因此软件所得计算结果数据如表⼆:表⼆对表⼆数据简单的处理和从软件中可得到如下数据:表三(三)塔板⼯艺尺⼨计算1)塔径空塔⽓速u=(安全系数)?max u ,安全系数=0.6-0.8,max u =1)横坐标数值:0.50.50.0029734.067()()0.0481.28 1.644s L s V L V ρρ?=?= 取板间距:0.40T H m =,取板上液层⾼度:0.07L h m =,则0.33T L H h m =-查图可知C 20=0.12 ,0.20.212017.52()0.12()0.1162020C C σ==?=(2)max 0.116 2.45u ==/m s取安全系数为0.6,则空塔⽓速为:max 0.60.6 2.45 1.47u u ==?=/m s塔径: 1.053D ===m 按标准塔径圆整为: 1.1D m =,则横截⾯积:222/40.785 1.10.95T A D m π==?=实际空塔⽓速:'1 1.281.350.95u ==/m s 2)溢流装置选⽤单溢流⼸形降液管,不设进⼝堰。
课程设计计算书(终极版)
![课程设计计算书(终极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4c71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3.png)
结果解读与讨论
结果解读
根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对 数据进行解读和说明。
结果比较
将结果与预期或前人研究进行比 较,分析差异和原因。
结果讨论
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可能 的影响因素和未来研究方向。
04
课程设计实例展示
实例背景介绍
本次课程设计实例为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应用巩固和加深对理论 知识的理解。
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如 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
相关性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斯 皮尔曼秩相关系数等。
数据可视化呈现
图表类型
根据数据类型和分析目的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 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 等。
图表元素
添加标题、坐标轴标签、 图例等图表元素,使图表 更加清晰易懂。
交互式图表
预期成果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具有实际 应用价值的项目,并提交相应的
设计文档和报告。
学生能够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流 程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项目设计
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 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02
计算方法与步骤
选定计算方法
01
根据课程设计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如数值 计算、统计分析、优化算法等。
力、位移等响应。
构件设计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进 行构件的截面设计、配 筋计算和构造措施等。
结果展示与讨论
结构模型展示
展示建立的结构模型,包括整体模型和局部细节 。
计算结果展示
展示荷载计算结果、结构分析结果和构件设计结 果。
结果讨论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结构的合理性 、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
COM_SET最终版
![COM_SET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e3c50ea8114431b80dd801.png)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课题:串口软件系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12-2组长:马克松(29)组员:周龙杰(40) 杨晓波(35)绍伟(13)指导老师:高诚目录第1章概述 (1)1.1 作业背景 (1)1.2 选题说明 (1)1.3 课程题目 (1)第2章系统分析 (1)2.1 现有系统介绍 (2)2.1.1现有版本及开发环境 (2)2.1.2基本功能 (2)2.2 本软件系统的项目计划 (3)2.3 项目可行性分析 (3)2.3.1经济可行性 (3)2.3.2技术可行性 (4)2.3.3社会可行性 (4)2.3.4法律可行性 (4)2.4 项目进度计划 (4)第3章需求分析 (5)3.1 基本需求分析 (5)3.1.1系统概貌 (5)3.1.2软件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5)3.1.3性能要求分析 (6)3.1.4扩充要求分析 (6)3.2 用例分析 (6)3.2.1系统基本用例 (6)3.2.2系统逻辑描述 (7)3.3 数据流图及分析 (7)3.3.1数据流图 (7)3.3.2数据流分析 (9)3.4 UML系统建模 (11)3.4.1建立系统的用例图 (11)3.5 需求规格说明书 (12)3.5.1引言 (12)3.5.2概述 (12)3.5.3功能需求 (13)3.5.4外部界面需求 (13)3.5.5 性能需求 (13)3.5.6 其他需求 (14)3.5.7软件产品属性 (14)3.6 项目计划的修订 (14)第4章概要设计 (15)4.1 系统结构设计 (15)4.1.1系统软件结构图 (16)4.1.2子系统划分 (16)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16)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6)4.4概要设计说明书 (16)4.4.1引言 (16)4.4.2概述 (17)4.4.3功能设计 (17)4.4.4外部界面设计 (17)4.4.5 性能设计 (18)4.4.6 其他设计 (18)4.4.7软件产品属性设计 (18)4.4.8设计约束 (18)4.4.9设计策略 (18)5.1 界面设计 (19)5.2 系统功能子模块的设计 (19)5.2.1数据接收子模块 (19)5.2.2数据发送子模块 (20)5.2.3图像显示子模块 (20)5.2.4数据库子模块 (20)5.3 程序流程图设计 (20)5.4 详细设计说明书 (21)5.4.1引言 (21)5.4.2程序系统的结构 (22)5.4.3程序描述 (22)5.4.4 功能需求 (25)5.4.5 外部界面需求 (25)5.4.6 性能需求 (25)5.4.7 其他需求 (26)5.4.8软件产品属性 (26)第6章实现 (26)6.1 软件设计界面 (26)6.2 详细算法设计 (26)6.2.1接收算法 (26)6.2.2发送算法 (28)6.2.3串口参数保存算法(数据库算法) (30)第7章测试 (31)7.1 发送模块功能测试 (31)7.1.1 发送格式测试 (31)7.1.2 串口参数测试 (32)7.2 接收模块功能测试 (32)7.1.1 接收格式测试 (32)7.1.2 串口参数测试 (32)7.1.3 停止显示测试 (33)7.1.4 清空显示测试 (33)7.1.5 接收数据保存测试 (33)7.1.6 接收数据图象显示功能测试 (33)7.3 数据库模块功能测试 (34)7.3.1 串口参数保存测试 (34)7.3.2 数据库参数配置测试 (34)第8章使用说明书 (35)8.1 系统发送功能 (35)8.2 系统接收功能 (35)8.3 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简介 (35)第9章系统评价 (36)8.1 系统的特点 (36)8.2 系统的缺点 (36)8.3 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36)主要参考文献 (36)第1章概述1.1 作业背景本文根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要求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电站建筑物》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指导教师:张建梅姓名:曾凯学号:09150312班级:09水利3班组员:曹文斌顾微魏洪雪王晓飞睢宁曾凯目录第一章基本资料第二章水轮机发电机选择第一节 ..................................机组台数和机组型号的选择第二节 .................................. 水轮机主要参数的确定第二节 ...................................... 蜗壳和尾水管尺寸的确定第四节 .......................................... 发电机组的选择及尺寸第三章水电站厂房设计第一节 .......................................... 主厂房的平面尺寸确定第二节 .......................................... 主厂房布置的构造要求第三节 .................................................................. 桥吊选择第一章 基本资料(一)、流域概况该水电站位于S 河流的上游,电站坝址以上的流域面积为20,300km 2,本电站属于该河流梯级电站中的一个。
(二)、水利动能本电站的主要任务是发电。
结合水库特性、地区要求可发挥养鱼等综合利用效益。
5000100001500020000264266268270272274276278280水位 (m )流量(m 2/s)图1 下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本电站水库特征水位及电站动能指标见表1第二章 水轮机发电机选择第一节 机组台数和机组型号选择选择机组台数时应根据水电站的加工制造能力和运输条件、总投资、水电站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灵活性、运行维护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
为了使电气主结线对称,大多数情况下机组台数为偶数。
对于中小型水电站,为保证运行的可靠性和灵活性,机组台数一般不少于2台。
本电站属于中型水电站,经过综合考虑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机组台数为4台。
单机容量等于装机容量除以台数,因此为50000KW 。
第二节 水轮机主要参数的选择根据该水电站的水头变化范围25.60--22.80m ,在系列型普表3-3和表3-4中查出合适的机型有HL310和ZZ440两种。
现将这两种水轮机作为初选方案,分别求出其有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HL310水轮机方案的主要参数选择: 1. 转轮直径1D 计算查表3-6和图3-12可得HL310水轮机在限制工况下的单位流量为1M Q '=1400s L =1.40s m 3,效率M η=82.6%,由此可初步假定原型水轮机在该工况下的单位流量1Q '=1M Q '=1.40,效率η=86%。
由公式1D =ηr r 1r H H Q 9.81N '=86.0%23.3023.301.49.8110503⨯⨯⨯⨯⨯=6.135m ,选用与之接近而偏大的标称直径1D =6.5m 。
2. 转速n 计算查表3-4可得HL310型水轮机在最优工况下单位转速10M n '=88.3m in r ,初步假定10n '=10M n ',因为该电站是河床式水电站,所以加权平均水头avH =0.9H r =0.923.30=25.89m ,由公式n=11n D H '=1av 10D H n '=625.8988.3⨯=69.08m in r ,选用与之接近而偏大的同步转速n=71.4m in r 。
3. 效率及单位参数修正采用公式max η=5111Mmax ))(-1(-1D DM η进行修正。
查表3-6可得HL310型水轮机在最优工况下的模型最高效率为Mm ax η=89.6%,,模型转轮直径为1M D =0.39m ,根据公式可得原型效 率maxη=51)6.50.39(89.6%)-(1-1⨯=94.1%,则效率修正值为η∆=Mmax max -ηη=94.1%-89.6%=4.5%,考虑到模型与原型水轮机在制造工艺质量上的差异,常在已求得的η∆值中再减去一个修正值ξ。
现取ξ=1.0%,则可得效率修正值为η∆=3.5%,由此可得原型水轮机在最优工况和限制工况的效率为:max η=Mm ax η+η∆=89.6%+3.5%=93.1%η=M η+η∆=82.6%+3.5%=86.1%(与上述假设值基本相同)单位转速的修正值按下式计算:1n '∆=)1(n max max 10M -'M ηη 则10M1n n ''∆=)1(max max -M ηη=1896.0931.0-=1.93%由于1M 1n n ''∆<3.0%,按规定单位转速可不加修正,同时,单位流量1Q '也可以不加修正。
由上可见,原假定的η=86%,1Q '=1M Q ',10n '=10M n '是正确的,那么上述计算及选用的结果1D =6.5m ,n=71.4m in r 也是正确的。
4. 工作范围的检验在选定1D =6.5m ,n=71.4m in r 后,水轮机的1max Q '及各特征水头相对应的1n '即可计算出来。
水轮机在r H r N 下工作时,其1Q '即为1max Q ',故 1m ax Q '=ηr r 21r H H 9.81D N =86.1%23.3023.306.59.8110503⨯⨯⨯⨯⨯=1.246<1.4s m 3 则水轮机的最大引用流量为max Q =1m ax Q 'r 21H D =30.236.51.2462⨯⨯=254.11s m 3与特征水头m ax H min H 和r H 相对应的单位转速为1minn '=max1H nD =25.606.571.4⨯=91.73m in r1max n '=min1H nD =22.806.571.4⨯=97.20m in r1rn '=r1H nD =23.306.571.4⨯=96.15m in r在HL310型水轮机模型综合曲线图上分别绘出1max Q '=1246s L ,1max n '=97.20m in r 和1min n '=91.73m in r 的直线。
由图可见,由这三根直线所围成的水轮机工作范围基本上包含了该特性曲线的高效率区。
所以对于HL310型水轮机方案,所选定的1D =6.5m 和n=71.4m in r 是合理的。
5. 吸出高度s H 计算由水轮机的设计工况参数,1rn '=96.15m in r1max Q '=1246s L ,在图3-25上可查得气蚀系数值为360.0=σ,气蚀系数的修正值为05.0=∆σ,由此可求出水轮机的吸出高度为m 143.030.23)05.0360.0(-900273.20-10H )(-900-10H s =⨯+=∆+∇=σσZZ440水轮机方案的主要参数选择 1. 转轮直径1D 计算由表3-7查得ZZ440型水轮机在限制工况下的单位流量1Q '=1650s L =1.65s m 3,同时可查的该工况下的气蚀系数σ=0.72。
从图3-13中可查得该工况点(10n '=115m in r ,σ=0.72)处的单位流量1Q '=1660s L 。
同时查得该工况点的模型效率M η=82%,并根据此假定水轮机的效率为86%。
由公式1D =ηr r 1r H H Q 9.81N '=86%23.3023.3016609.8110503⨯⨯⨯⨯⨯=5.63m ,选用与之相近的标称直径1D =6.0m 。
2. 转速n 计算n=1av 10D H n '= 6.025.89115⨯=97.52m in r选用与之相近而偏大的同步转速n=100m in r 。
3. 效率及单位参数修正采用公式m ax η=])()(7.03.0)[1(-11015111max H HD D M M M +-η修正。
对于轴流转浆式水轮机,必须对其模型综合特性曲线图上的每个转角α的效率进行修正。
当叶片转角为α时的原型水轮机最大效率可用下式计算max αη=)7.03.0)(1(-110511max H H D D M M M +-αη根据表3-7知1M D =0.46m ,M H =3.5m ,并知1D =6.0m ,H=23.30m ,代入上式可算得max αη=)-1(0.646-1Mmax αη。
叶片在不同转角α时的Mmax αη可用模型综合特性曲线查得,从而可求出相应α值得原型水轮机的最高效率max αη。
当选用效率的制造工艺影响修正值ξ=1%,即可计算出不同转角α时效率修正值αη∆。
起计算结果见下表。
由表3-7查得ZZ440型水轮机最优工况的模型效率为Mm ax η=89%。
由于最优工况接近α=00等转角线,故可采用αη∆=3.0%作为其修正值,从而得到原型最高效m ax η=89%+3.0%=92.0%。
已知M η=82%,而该工况处于转角020与025之间,用内插法可求得改点的效率修正值为αη∆=5.1%,由此可得该工况点的原型水轮机效率为η=82%+5.1%=87.1%(与原假定值接近),由于10M1n n ''∆=)1(max max -M ααηη=1%0.89%0.92-=1.67%<3.0%,故单位转速不作修正,同时,单位流量也可不作修正。
由此可见,以上选用的1D =6.0m ,n=100m in r 是正确的。
4. 工作范围宽的检验在选定1D =6.0m ,n=100m in r 后,水轮机的1max Q '及各特征水头相对应的1n '即可计算出来。
1max Q '=ηr r 21r H H 9.81D N =%87.123.3023.306.09.81500002⨯⨯⨯⨯=1.45s m 3则水轮机的最大引用流量为max Q =1m ax Q 'r 21H D =30.230.645.12⨯⨯=251.97m 3与特征水头m ax H min H 和r H 相对应的单位转速为1minn '=max1H nD =60.250.6100⨯=118.59m in r1max n '=min1H nD =80.220.6100⨯=125.67m in r1rn '=r1H nD =30.230.6100⨯=124.30m in r在HL310型水轮机模型综合曲线图上分别绘出1max Q '=1450s L ,1max n '=118.59m in r 和1min n '=125.67m in r 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