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教学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教学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8943648.html,

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教学

作者:姜晓丽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简便运算作为新课改计算教学多样化的一大体现。学习乘法运算定律可以让乘法运算能力得以提升,提升学生运算的速度,可以让小学生的思维方面更加开拓。在对于乘法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学会的是乘法交换律,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刚开始还能够接受,不过在进行综合应用时,学生就通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本文主要就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对比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结合律;对}E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076 - 01

引言: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大重点,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无处不在,简便计算又作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通常容易把乘法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混淆在一起,从而造成了计算上的错误,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境。为此,笔者结合了自身教学经历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1.学生混淆的原因分析

1.1思维定式的缘由

思维定式指的就是学生以原有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以及相关思维规律作为依据,在不断使用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已经定型的一种思维方式(也被称为思维模式),在感性认识的时期也被叫做“刻板印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看到“8和125,4和25”的时候,就会用惯性思维去看待,把它们进行相乘,又在乘法分配律当中学到:分别相乘再进行相加。他就会习惯性地用上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却没能想到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知识。

1.2 没能真正理解定律

乘法结合律内容:两个数先进行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进行相乘,它的积不改变。

【免费下载】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结合律总结精点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325×113-325×13 28×18 -8×28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52×102 125×81 25×41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判断,若错了请改错。1、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2、1250÷(25×5)=1250÷25×5 ( ) 3、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 4、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 5、179+204=179+200+4…………………………………………( ) 6、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说说它们用了哪些方法。请填入选项 A 、加法交换律 B 、加法结合律 C 、乘法结合律 D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56+72+28=56+(72+28)运用了 ( ) 2、25×(8+4)=25×8+25×4运用了 ( )  3、3×8×4×5=(3×4)×(8×5)运用了 ( )用管线 敷设技术 。线缆敷 设原则 :在分线 盒处, 当不同电压回路 交叉时, 应采用金属隔板 进行隔 开处理; 同一线 槽内,强 电回路须 同时切 断习题电源,线 缆敷设 完毕,要 进行检查 和检测 处理。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 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 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 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 场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布 置 情 况 与 有 关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系 统 接 线 等情 况 , 然 后 根 据 规 范与 规 程 规 定 , 制 定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方 案 。 技 术,要 求电 力保 护装 置做 到准确 灵活 。对 于 差动 保护 装置高 中资 料试 卷调 试技 术是指 发电 机一变 压器 组在 发 生内 部故 障时 ,需 要进 行外部 电源 高中资 料试 卷切除 从而 采用 高中 资料 试卷主 要保 护 装置。

【免费下载】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 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 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即(125+40)×8=125×8+40×8=1000+320=1320 ●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103×12=(100+3)×12、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如何区分 同学们,我们近期一直在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乘法分配率与乘法结合律在一起运用时,同学们就出现了混淆,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知道:乘法结合律是(a b)×c=a×(b×c),可见应用乘法结合律要在连乘的情况下,并且相乘的数据可以变成如1、 10、100、1000等,这样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了。所以,运用乘法结合律简便计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连乘,二是相乘时可变成容易口算的数据。 例1:125x25x8 例2:5x183x5x4 分析:连乘,125乘8可变成1000,可以简便。分析:连乘,5x5x4=100,可以简便。 125x25x8 5x183x5x4 =(125x8)x25 =(5x5x4)x1.83 =1000x25 =100x183 =25000 =18300 例3:125x25x32 例4:125x88 分析:连乘,但直接不能简便,可以把32看成4x8 分析:不是连乘,可 把88写成8x11,便 可简便了。 125x25x32 125x88 =125x25x4x8 =125x8x11 =(125x8)x(25x4) =(125x8)x11 =1000x100 =1000x11 =100000 =11000 而乘法分配律是(a+b)c=a×c+b×c,可见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乘加乘(乘减乘)的情况下,并且有相同因数,二是相乘时的结果容易口算(或者,相加的结果容易口算,如72+28=100)。 例1:(125+25)×8 例2:35×65+35×35 分析:是加乘,有相同因数8,分析:是乘加乘,有相同因数35, 并且35+65=100,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2).docx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 654 +﹍﹍ =521+﹍﹍ (2) 64 + ﹍﹍=34+﹍﹍ ( 3)﹍﹍+546=﹍﹍+152 ( 4)﹍﹍+82=﹍﹍+64 (5)﹍﹍ +﹍﹍=△+○ (6)﹍﹍ + a= ﹍﹍ + b 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 1) 238+546=546+238()( 2 )甲×乙=乙×甲() ( 3) 168+354 = 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 5 )286-24-76=286- (24+76)()(6)532-542+168=532+168-542() 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 34□ +34□ = 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 34□ +34□)+ 34□=34□+ ( 34□ +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 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 a +(b+﹍﹍ )=( ﹍﹍+b)+c (2)(﹍﹍+36)+64=28+ (36+﹍﹍ ) (3)﹍﹍ + 235 + 65 = 78 + ( ﹍﹍ + ﹍﹍ ) (4)182+ 24+276 + 18= (182 +﹍﹍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 元就返回50 元的现金,妈妈有520 元钱,她最大能买 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 75+125( 2)524 –36+76( 3)230 +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 8)× 25125×( 8+80) 36×( 100+50)24×( 2+ 10) 86×( 1000-2)15×( 40- 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 34+ 36× 6675 × 23+ 25× 23 63×43+ 57×63325× 113- 325× 13 28× 18- 8× 28 类型三:(提示:把102 看作 100+ 1;81 看作 80+ 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69×102 56×10152×102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 看作 100- 1; 39 看作 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乘法分配律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75×41 76×101 62×102 105×8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36×99 58×9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数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传统教学理念下,十分重视对数学性质、定律的传授,及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正式使用,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分配率并熟练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出示: 本学期学校来了4位新教师,总务处需要为老师购买办公桌椅,了解到的价格情况:办公桌第张100元,每把椅子40元,请同学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总务处算一算,为新教师购买办公桌椅一共要多少钱? 2、学生列式计算汇报: (100+40)×4100×4+40×4 =140×4=400+160 =560(元)=560(元) 3、表扬学生用两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就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式子。” 二、比赛激趣,引发猜想 1、比赛(分男女两组): 65×17+35×17(65+35)×17 28×42+62×42(28+62)×42 40×25+4×25(40+4)×25 做后讨论,感到计算结果相同,但计算的简便有所不同。 2、两题中自己选择一题计算: (62+38)×88 62×88+38×88 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经历两轮的竞赛,探讨取胜之法,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初步形成乘法分配律应用的可逆性的表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_人教新课标[001]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26的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乘法分配律》俞正强教学实录

《乘法分配律》俞正强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 胡曌英 整理(2013.11) 一、引入、初步体验特征 (课前板书:又对又快 6×7+4×7 12×6+8×6 13×15+7×15 8×19+2×19)第5道题老师接下去会写什么?(板书:196× ) 生1:196×12+7×12 生2:196×13+45×13 提问:接下来确定吗?(板书:196×21+4×21 ) 生:符号确定,数字确定 提问:只有哪个地方是不确定的? 生:“21”是确定的 追问:为什么其他的是确定的? 生:都是× + ×(都是两个积的和) 追问:(指着196×21+4×21中的两个“2”),为什么前面的21确定,后面的不确定?(学生观察前面的算式) 追问:(指着196×21+4×21中的“4”)为什么这个数一定是“4”? 生:因为4+196是整百数 追问:为什么一定是整百数呢?(观察前面几道题) 追问:如果老师把“4”换一下,可以换成几? 生1:104 生2: 204 师生总结:一组数字一样,一组数字凑整 师:请你们自己动手写第6组数(请写不出来的小朋友上台询问原因并指导) 生1:396×17+4×17 生2:293×21+7×21 提问:为什么写得这么快?(规律很好找) 二、探究新知 师:怎么算得又对又快?第一道怎么做? 生:6加4的和乘7 (6+4)×7(学生动手做其他题目) 提问:哪一道最难?(请学生上台报) 师:这些题目不论数字大小都很简单,因为它们的运算时有规律有窍门的。(揭示课题:《乘法分配律》) 追问: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板书:400=40×5 (20+20)×5=20×5+20×5) 你有什么办法把这规律说出来?生:把它们用字母表示 × × +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 说课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教版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乘法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知识点总结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本课程课内练习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适当的数: (1)654+﹍﹍=521+﹍﹍ (2)64+﹍﹍=34+﹍﹍ (3)﹍﹍+546=﹍﹍+152 (4)﹍﹍+82=﹍﹍+64 (5)﹍﹍+﹍﹍=△+○ (6)﹍﹍+a=﹍﹍+b2、 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的,在()打上“√” (1)238+546=546+238()(2)甲×乙=乙×甲() (3)168+354=354-168()(4)364+152+426=364+426+152() (5)286-24-76=286-(24+76)()(6)532-542+168=532+168-542()3、在方框里填上不相同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1)34□+34□=34□+34□(要用上加法交换律) (2)(34□+34□)+?34□=34□+(34□+34□)(要用上加法结合律)4、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字或字母,是等式成立。 (1)a+(b+﹍﹍)=(﹍﹍+b)+c (2)(﹍﹍+36)+64=28+(36+﹍﹍) (3)﹍﹍+235+65=78+(﹍﹍+﹍﹍) (4)182+24+276+18=(182+﹍﹍)+( ﹍﹍+24) 5、商场开展优惠活动,凡购物满200元就返回50元的现金,妈妈有520元钱,她最大能买到多少钱的物品? 6、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1)86+75+125(2)524?–36+76(3)230+387+170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325×113-325×13? 28×18-8×28?

教学案例:乘法分配律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7+73)×840×9+40×114×(10+2)10×6+10×42.用简易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25×63×43.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1250+125)×8(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新授: 1、出示算式:(18+7)×6=18×6+7×6= (1)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2)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20×15+20×9=480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62+12)×3=__×__+__×__教师:为了简易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易,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易。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

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 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 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 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 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 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 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 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 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 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 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 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 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 5*4+3*4 ]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典型的乘法分配律专项练习题 类型一: (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1、利用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125×(80+8)(80+8)×25 125×(80×8)(40+8)×25 125×32×4 36×(100+50) 24×(2+10)86×(1000-2)

15×(40-8)78×102 69×102 56×101 25×41 125×81 25×17×4 32×(200+3) 38×125×8×3 (25×125) ×(8×4) 125×25×32 125×(80+8) 125×(80×8)(80+8)×25

(完整版)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 姓名:郑国梅 单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于庄子小学 职称:小学高级 案例主题: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执教乘法分配律 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改中也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课改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界人士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益,即能否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这一年来我也在积极的找寻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反思。认为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策略的之一。现以四年级下学期乘法分配律为例进行分析。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难点。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3+4)×6 3 ×6+4 ×6 20×(5+13) 20×5+5 × 13 (13+7)×4 13×4+7 (8 × 6)× 2 8 ×2+6 ×2 (同学们把8个算式都摆在桌面上,很快就把它们按照数据分成了5组,心急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臂,以为大功告成。但很快就有人提出异议,于是小组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有3组相等的算式: (3+4)×6=3 ×6+4×6

3×(17+5)=3×17+3×5, 20×(5+13)=20×5+5×13 生2:我们不同意,20×(5+13)≠20×5+5×13 生3:说得对,我们计算过了,确实不相等。 生4:应该20×5+20×13才等于20×(5+13) 生5:也可以把括号里的5与括号外的20交换位置,5×(20+13)=20×5+5×13 生6:我们还发现如果把13×4+7改为13×4+7×4,就与(13+7)×4相等;把(8×6)×2改为(8+6)×2与8 ×2+6 ×2相等。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 电脑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 (学生踊跃举手,老师指名回答)生:(80+20)×4=80×4+20×4 演示:数字“4”翻着跟头,分别去乘80与20,然后相加。 出示:6×(10+20),谁是它的好朋友? 生:6×(10+20)=6×10+6×20 演示:数字“6”翻着跟头,分别去乘10与20,然后相加。 分别出示:(6+3)×a ,(32+40)×▲ (学生热情高涨,几乎站起来举手) 齐答:(6+3)×a=6×a+3×a (32+40)×▲=32×▲+40×▲ 师: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怎样概括呢? 生:(a+b)×c=a×c+b×c 师: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字母形式,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 分别出示:35×8+65×8 9×12+9×282 学生回答后,老师电脑演示:两个相同的因数8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35+65)×8;两个相同的因数9从算式中落下来并且合二为一,得到9×(12+282)。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的乘法分配率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率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与前提,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有的学习方法、已有的经验三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用字母表示数、并初步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其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运用能力不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够,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这类的实际问题,比如: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的方法,但是没有系统的进行总结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探究并了解乘法分配律,并会运用乘法分 配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乘法分配律过程中,体现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你我确定本节课的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 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125+40)×8 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即(125+40)×8 =125×8+40×8 =1000+320 =1320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98×47,可以把98拆成整百数减一个较小的数。即:100-2,则题目变成:99×(100-2),可以套用公式变成: 99×47 =99×(100-2) =99×100-99×2 =9900-198 =9702 ●(18+4)×25 这道题虽然已经是分配律(a+b)×c的形式,但是实际计算过程中18×25并不简单,因此不能直接拆分成18×25+4×25的样子,而是先把18+4算出来等于22,然后对22进行重组,拆分成上题的整十数加较小数的样子:20+2,因此题目的解法是: (18+4)×25 =22×25 =(20+2)×25 =20×25+2×25 =500+50 =550 ②由a×c+b×c推出(a+b)×c的典型题例有两种:●24×31+76×31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同学们,老师现在说一句话,这句话是“爸爸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学生说) 小结:同学们,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生活中规律经常有,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规律的眼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上探索之路好吗?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课本主题图)同学们,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那你们现在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1、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4×8+6×8 =32+48 =80(块) 这边的4×8和6×8分别是算什么? (6+4)×8

= 10×8 =80(块) 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3×10+5×10 =30+50 =80(块) (3+5)×10 =8×10 =80(块) 你们真行,找到了这几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四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4、观察算式的特点 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四人一个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的名义汇报。 看看这是偶然现象还是暗藏着什么规律呢?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从同学们举的大量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吗?小组再交流一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