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不灭的原理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 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必修4 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一、哲学上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__________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__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__。

世界的物质性概述

世界的物质性概述

①区别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除具有客观实在性
只是存在于千差万别
这一万事万物的共性外, 的物质具体形态中唯一的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同的特性。是抽象的,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 永恒的、不灭的。
生有灭的。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物
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结论: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个性与一般 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 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 脑量的变化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 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劳动者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客观的或
具有物质性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关系三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 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 东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 物质世界
整个世界 人 类 社 会
人的思 维
意识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
(1)定义
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宇宙八大规律(阴阳)

宇宙八大规律(阴阳)

一.阴阳根本律阴阳根本律是宇宙第一大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相对的阴阳两种物质互为组成。

它导出了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等规律。

从阴阳根本律中又导出了“质量互变律”、“因果律”、“蛹动螺旋律”、“中成极反律”、“五行生克制化律”、“天人合一律”、“宇宙自控调谐律”、“否定之否定律”等等规律。

1、法于阴阳,阴阳互根规律“法于阴阳”是指:阴阳这两种物质包涵在同一事物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两种物质组合而成的。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是互为存在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

因此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

下面,我们仅对阴阳根本律中的“法于阴阳,阴阳互根”理论作以简单的论述,以打破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产生的种种障碍。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那么,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顺与逆等等,肯定是同一事物中的两面。

它们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而不是某个事物中只有好、善、对、是、顺,也不是某一事物中只有坏、恶、错、非、逆。

所以《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是讲福祸相随,阴阳互根之理。

其实,阴阳本来就是“一”,本性中根本不存在“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心里分别出来的。

因此,万事万物虽分阴阳,但阴阳没有好坏、是非、对错、善恶。

但是世人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原理,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好、顺、福、利,一生中忙忙碌碌,挖空心思,你争我斗,并不知道在表象上得到这些的同时,又带了另一面的坏、逆、祸、弊。

到头来所争到的其实都是一样的。

表象上似乎不一样,那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用肉眼所看到的表象而已。

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阴阳的双方是互为存在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存在,另一方也必然存在。

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

根据这一原理,有手心,必然有手背;有一个桌子面,就必然有一个桌子底;有一个里,必然有一个外;有一个左,就必然有一个右;有管理者,就必然有被管理者;有向心力,就必然有离心力;有引力,就必然有斥力;当你上楼梯的时候,就同时决定了你必然要下楼梯,你不可能只上不下;当你开始走路的时候,就决定了你必然要停下来,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不停地走下去;当你想得到所谓“好事”的时候,同时又产生和带来了所谓的“坏事”;当你执着“善”的时候,同时另一面又造下了“恶”;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同时又孕育着“成功”,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执着“享受”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又在消福和堕落;当你遇到“病灾”的时候,同时另一面又在“消业”;当你遇到好事激动兴奋的时候,前面等待你的必是伤感和悲哀,这正是“乐极生悲”;当你表象上“出生”的时候,另一面又是“死亡”的开始;当一个顺境和高峰到来之时,同时另一面又是逆境和低谷的开始;当你心理认为占了便宜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却又吃了大亏,正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修行也是如此,当你想修佛的时候,另一面同时必然感招来各种魔的考验;当你想回归本性进入无为之时,必然还要经过各种事境和有为法的修行;当你身体在打坐入静的同时,你的体内真气又在不停地更顺畅地运行;当你欠债的同时,就决定了你早晚要还债;当你憎恨对方产生一个“作用力”的时候,对方的灵体中也同时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而且作用力越大,对方的反作用力也越大。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一)从外部条件来讲: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

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2、辩证:3、演绎:4、理智:5、实践: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1、自然:2、本原:3、基质(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逻各斯):6、灵魂(心灵):7、原子:8、宇宙:9、神: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一、米利都派(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谈锡永:《科学、佛学与人生(41),科学与如来藏

谈锡永:《科学、佛学与人生(41),科学与如来藏

科学、佛学与人生之一——科学与如来藏生仪学院陈院长: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谈上师从今天开始为我们做四场专业报告——《科学、佛学与人生》,这是浙江大学国学管理中心与生仪学院共同组织的,囿于场地,我们通知了学院的研究生为主要听众,当然在座也有不少人是慕名而来,这次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下面有请谈上师为我们做报告。

谈上师:谢谢陈院长的安排,这次有机会和大家谈谈佛家如来藏的思想,我看到有许多法师、教授也参加了,感谢大家到场。

这次我讲的主题是围绕着佛家的如来藏思想,这是佛家最根本最究竟的思想,同时也谈些科学与如来藏的关系。

在此并不是说现代科学就是如来藏思想,只是讲从牛顿的力学发展到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又发展到量子物理,再发展到现在的全息论/全像论,科学的发展对很多其他宗教门派的思想提出了不少的疑问,但却越来越证明如来藏思想符合物理的发展,科学也一直不能把如来藏思想推翻。

之后我还会讲修如来藏的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思维的。

如来藏思想也可以说就是禅宗的思想,禅的生活从19世纪末期日本铃木大拙教授写的一本《铃木大拙选集》日本禅,风靡到美国,也影响到欧洲,后来慢慢到20世纪发展成嬉皮士,到现在美国一些思想也受日本禅的影响,所以我也谈一谈如果根据如来藏思想我们是怎么生活、怎么思维。

我不讲一般日常的东西,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总有几个关键性的决定会影响到人的一生,决定对了人生就会顺利,在重要关头如何思考?现在用切身体会来讲一讲我自己是怎么用如来藏思考的。

我不是只是学佛,香港人晓得我的出身,就会觉得很奇怪,在1970-1980年我是世界第一个华人金商,做国际黄金买卖(不只是一间小金铺,我公司的牌子是全世界金商都承认的),我代理澳洲和新几内亚的黄金,澳洲整个国家的黄金都交给我来经营,这样做了十年。

在此期间,我是活用如来藏思想经营的。

别人看了会很奇怪,除了做黄金生意,我也是书画家、术数家,我做过香港报业的总编辑,也做过杂志总编辑,还是香港很有名的美食家(也是法国美食会的会员)。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1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 •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

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

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

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

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

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二)下面就将以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修复后的文字与魏王弼注本《道德经》按其分章进行内容上的详细比对:魏王弼注本《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差异重点分析这一段文字在原貌《老子》里,本来应该是接在《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段之后。

内容是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性的,规律性不是永恒不变的;人对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认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是蕴涵在事物中的运动规律;“名”是人对事物的认识,与成语“莫名其妙”的“名”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把从这一段本来位于文章后半部的文字,拉到了前面来,成为文章的“上篇”,进行编次颠倒;因而这一段就变成了文章的开头。

由于文句位置的改变,从而突出了概念化的“道”作为文章主题的地位,使这个本来是蕴涵在事物中,反映事物客观运动规律的“道”,变成了超脱客观事物、背离运动规律,反映主观意识的“道”;本来是用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道”,变成了“玄之有玄”的“形而上学”理念,导致对“道”的涵义,只能进行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测,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客观判断,成了完全虚幻的抽象概念;使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成了超脱自然的主观意识,唯物论的客观之“道”变为唯心论的主观之“道”。

这就是以老聃为创始人的道家与以李耳为始祖的道教在“道”认识上的主要区别;也是道教之“道”与道家之“道”,鱼目混珠的奥妙所在。

同时它还混淆了“道”与“名”之间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认知关系。

原文中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本应作“存在于自然界里的‘道’,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这种运动状态不是一点也不变化的。

世界观知识整理

世界观知识整理
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失的飞跃和发展。
3、既要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又要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不同。
4、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2、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是部分构成的整体,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不符合实际的成规成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坚持两点论、二分法,分清主流和支流,全面地看问题。
2、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辩证的否定观原理
1、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世界物质性

世界物质性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 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 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 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 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 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 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 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 影子。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 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 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 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成了 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 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她把 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 造出来的,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 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 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 闹,

劳动者


生产力(客观 劳动资料

生 的物质力量) 劳动对象
关 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式 生产关系(客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有
的经济关系) 相互关系
物 质
产品的分配关系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从 古到今,劳动工具的发展过程示意图: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由生产力的实 际状况决,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为什么)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 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 1 - 第2框运动的规律性.................................................................................................. - 4 -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性: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辨析] 有人认为,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而非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1.准确理解物质的概念2.完整把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3.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内涵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是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外延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地位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的唯一特性,是意识以外的万事万物具有的最抽象、最概括的特点,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客观存在性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或现象部分具有的特点,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必修4 第十八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轮复习

必修4 第十八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2025年高中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八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1.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表达无神论立场。

3.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考情回顾考点考题考情分析世界的物质性2023·湖北高考,15高考试题主要结合漫画、历史典故、文学创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集中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本质2023·北京高考,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022·辽宁高考,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023·辽宁高考,9;2022·广东高考,122022·江苏高考,10;2022·湖南高考,1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023·山东高考,10;2022·全国乙卷,40(1)关键词: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时1世界的物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1)准确把握物质的内涵(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模块融合运用《逻辑与思维》中的知识准确把握概念的知识,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据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无生法忍的含义

无生法忍的含义

无生法忍的含义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

“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富许多。

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

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

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

譬如,先贤讲经中曾列举“三种忍”: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逆缘而言。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实际上,以上三种忍是相通的,若成就“谛察法忍”即可圆满三种忍,因为若思想上的恒观诸法寂灭相,经由定力贯彻身心,则具备圆满前两种忍的本能。

“无生法忍”的“忍”就是上述“谛察法忍”的“忍”,即对中观正见的忍可,同时由此“忍”而普摄一切忍力。

《金刚经》所云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

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

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

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为什么说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力呢?佛法修持原理,是智为先导的,理上见谛的“闻思所成智”经由定力成就的功夫是超越闻思的而融入生命的,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谓“理虽顿悟,事需渐除”。

2024年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篇)

2024年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篇)

2024年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实验教学的指导理念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根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促进概念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对于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亦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强化实验教学是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视野,而且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其智慧潜能。

为了更有效地执行实验教学,特此制定本学期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二、实验教学的目标1. 推广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2. 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从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 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化学事实性知识;并为学生检验、巩固化学知识和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实证。

4. 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化学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历程,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

二、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第一学期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元素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教学之中,是化学教学的核心。

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特此制定本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2024年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二)新学期伊始,为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特制定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致力于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不生不灭的原理是什么

不生不灭的原理是什么

不生不灭的原理是什么不生不灭是佛教的中心教义,也被称为无生无灭。

它强调一切存在皆因缘和无常,没有永恒不变之物。

不生不灭基于佛教的观点,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和它缘的。

在这个回答中,我将详细讨论不生不灭的原理。

首先,不生不灭的原理可以从佛教的核心概念“缘起性空”来解释。

缘起性空指的是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所组成,并且缺乏固定、独立的实体。

它强调了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没有独立于其他因素而存在的事物,一切都是由因缘所生。

其次,不生不灭也与佛教的“无我”概念相关。

无我指的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个体存在,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佛教认为自我是虚幻的,是心理观念的产物。

所谓不生不灭,即是指因为没有固定的“我”,所以也就没有“我”可以生,也没有“我”可以灭。

此外,不生不灭也是由于一切事物的无常性。

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没有永恒的存在。

万事万物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所组成,当这些条件不复存在时,事物自然会消失。

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含义。

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不生不灭还可以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理解。

佛教的修行目的是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境地,成就解脱。

通过修行,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限制,认识到内心的本性与宇宙万物相通。

在这个境地中,个体的生死变得无关紧要,也就是不生不灭的境地。

最后,佛教教义中的不生不灭还可以理解为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

佛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善巧的应对,而不是对外在物质的追逐。

物质的生灭终究是无常的,追求物质的欲望只会带来痛苦与苦难。

只有超越对物质的追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解脱。

总结起来,不生不灭是佛教的中心教义,基于缘起性空、无我和无常的理论。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缔结的,并且缺乏固定不变的实体。

不生不灭也强调个体的无常性,以及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轮回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不生不灭教义提醒我们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无论是从哲学、修行还是生活层面,不生不灭都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解析版)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解析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备考策略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议题,探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增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政治认同;结合党和政府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方针政策,阐释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备考指南1.以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宇宙新发现等为背景,通过简单情境的呈现,考查世界的物质性2.通过高质量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布局等情境呈现,考查运动的规律性3.以科幻作品等为载体,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速记卡片1个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个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个特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3个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个要求。

考点研析微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思维脉图】【考点解读】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特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有生有灭,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联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内容的客观性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

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思维脉图】【考点解读】1.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传统道家养生学名词术语通俗方便解

传统道家养生学名词术语通俗方便解

传统道家养生学名词术语通俗方便解曾庆余无名客整理道体与气用道为宇宙本体(母体)――无体之体。

有体必有用――其用名气。

古人论形而上道体曰:独来独往,无始无终,不生不来,自古以存,无为无不为不生。

或“大道本无体,寓之于元气。

大道本无用,运之于万物。

”从道之体用而言,道即宇宙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之相――显在的实相及隐在的虚相。

亦即宇宙之相的无与有、静与动、隐与显、虚与实诸相的辩证统一。

对道之体用,道家曾有生动的描述:道源既判,源远流长,分而有数,变而有象,列而有位,散而有质;数有始终,象有隐显,位有尊卑,质有清浊;其妙可悟,其数可推――大道可知!道的一元本性,宇宙基本统一――统一于气!道因气而立,气遵道而行,道气一体而二名――常道之常名。

常道之气――宇宙元气具自造自化生机能,凝则为精,聚则成形,化生万相,气终象变,形精复化为气,返朴归根。

其所以凝,之所以化,皆视形而上无极之道的“先天编码”的指令而定。

无极与太极道之体用,静不异动,动不离静,静孕动育,动静同功。

静则孕育生机,名为无极,动则变化起用,无极而太极:变为阴阳,化为五行,衍生万象,生生不息;化穷数尽,归根复命,太极返无极。

故而道有变化而无生灭,“能量守恒”。

“生”为宇宙元气生机能之动,“灭”为宇宙元气生机能之静。

动静、生灭,道化之机。

故此宇宙生命相状生非真生,生了又灭,灭非真灭,灭了还生,它们乃生生灭灭与不生不灭的统一体。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人在道中不知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阴与阳阴阳为具体宇宙结构总纲的x、y轴,形而下地道、人道、物道的太极原理。

宇宙万象乃x、y轴无尽的网眼。

“一阴一阳之谓道”。

形而下后天气运之道。

宇宙自身既分阴阳结构,其网眼宇宙万象自然也离不开阴阳二素――“万物负阴而抱阳”。

“物无阴阳,违天背元”。

阴阳为具体宇宙及宇宙万象的根本结构――最初结构与最终结构,其中不朽的精神(阳)占一半,不灭的物质(阴)占另一半。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4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PPT课件
4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 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 观的统一。
5
有关物质范畴的几个注意事项
一,恩格斯:物质是不可见的. 买水果的故事. 二,一个学生曾经提过的问题:物
观--- 超微观和介观 二,世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三态:气,液,固.第四态:等离子态.第五态:
中子态.超流态和超导态. 以上都是实物态,与之互补的是场态,目前共
发现了四种状态,即引力场,电磁场,强相互 作用场和弱相互作用场. 实物与场构成了正物质世界,与之成镜像的 是反物质世界. 正反物质世界都来源于真空.老子: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
15
4、统一场论则力求在一切场完 成这种统一,直至证明四种相互 作用(当然如果还有其他相互作 用也一样)本来是一种相互作用。 也可以把统一场论理解为统一量 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或将三大场 方程融为一体。
5、根据统一场论的发展远景, 它最终将以全息论作为自己的归 宿。
16
物质本源表现自己的方式: 联系和发展 普遍联系:一切事物都在相互作用。 联系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 2、普遍性 3、多样性
8
根据与人的实践关系而划分的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一,人们还未认识的世界.夸克以下和 总星系之上.
二,人们有所认识但还没有纳入实践范 围的世界.太阳系之外,地球上人类还 未探索过的地区,如两极,深海.
三,人类已经实践过,留下人类印记的 世界,如农业.
四,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世界.也 就是人类社会.
3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辩 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也称为“无生无灭”或“不生不灭法”。

它是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的一种解释。

根据佛教的教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流转的,既不会从无到有地产生,也不会从有到无的消亡。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观念相悖,但通过对佛教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进一步解释不生不灭的原理。

首先,不生不灭的原理可以从佛教对于生死观的见解来理解。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单独固定的实体存在。

人们常常误以为人类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自我和灵魂,但佛教的观点是人类的存在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而这五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独立的存在。

其次,佛教强调因果律,即一切现象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根据佛教的教义,生命的存在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每一个现象都有其前因后果。

因此,生命的存在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由无数因果织成的。

进一步,佛教提出了诸法无我(无我法)的观点,即一切事物都缺乏固有的实体或存在。

佛教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缺乏恒定性的,它们不是独立的、固定的实体,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流动之中。

此外,佛教指出了“六道轮回”的概念,即六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包括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和修罗。

根据佛教的观点,众生根据前世的善恶行为而获得不
同的轮回,这种轮回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

最后,佛教还强调涅槃的境界。

涅槃是指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是个体解脱的最终目标。

涅槃不是死亡,也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超越世俗喜乐和痛苦的境界,是远离生死轮回的自由状态。

总而言之,不生不灭的原理可以从佛教的生死观、因果律、诸法无我、轮回和涅槃等方面来解释。

根据佛教的教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流转的,既不会从无到有地产生,也不会从有到无的消亡。

这也意味着,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处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律动之中。

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佛教的教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生不灭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