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广东发展实现若干重大跨越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广东发展实现若干重大跨越](https://img.taocdn.com/s3/m/cf66e109cc175527072208a0.png)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广东发展实现若干重大跨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广东毗邻港澳,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诸多风险挑战,面对传统粗放发展路径的现实制约,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日益凸显,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相结合,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先行先试,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幸福广东的道路上勇闯新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35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若干重大跨越,每一次跨越都是广东发展的里程碑。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改革开放35年以来,广东面对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挑战,始终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实现大跨越。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1979-2012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2.8%,中国增速为9.8%,广东增速则达13.3%,是世界速度的4.8倍,中国速度的1.4倍。
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速,推动广东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1978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仅185.85亿元。
自1989年开始,广东GDP总量超越江苏,此后在全国一直保持首位,到2012年已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在1/10至1/8之间。
细数广东GDP所实现的几次大跨越,2000年首超1万亿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07年达到3万亿元,2011年则跨上5万亿元的新台阶。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广东GDP 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于2003年赶超香港,于2007年赶超台湾,取得“亚洲四小龙”四超三的佳绩。
图1 1978-2012年世界、中国、广东GDP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向1万美元大关靠近。
1978年,广东人均GDP仅370元;1996年是个标志性年份,人均GDP首超1千美元;2005年跨上3千美元台阶;2008—2011年,广东人均GDP成功从5千美元跨上7千美元台阶;2012年,广东人均GDP更达54095元(折算8570美元),突破8500美元大关,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新门槛。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bd2b321192e45361066f5fc.png)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的巨变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姚晓燕 2009011050摘要: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实施,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都有所上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权益也得到了保障;在与外来思想潮流的交融下,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也有所提高。
关键词:汕头改革开放变化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
北回归线从市区北域通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49万人;其中汕头市区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
现辖龙湖、金园、升平、达濠、河浦五个区和南澳县,代管潮阳市、澄海市。
全市海岸线长289.1公里,拥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最大的岛屿南澳岛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汕头市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中国东南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紧靠香港、澳门、台湾,濒临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
1861年汕头市就被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二十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商贸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八个国家在汕头设立领事馆,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中国东南沿海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金融、信息、交通运输枢纽。
创办于1981年11月的汕头经济特区,面积234 平方公里,享有国家赋予的改革开放试验权和地方立法权,拥有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三大对外开放重点区域,正在发展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外向型、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
如今的汕头,正日益发挥经济特区和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海峡经济区是由台湾海峡东、西两岸构成。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是相对于海峡东岸以台湾为主体的经济带而言的,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温州和广东潮汕,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具有对台前沿、自然集聚、优势独特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包括闽浙赣粤4省及所辖21个地级市,即福建全省的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9个市,浙江省的温州、金华、衢州、丽水4个市,江西省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个市,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4个市。
改革开放 汕头
![改革开放 汕头](https://img.taocdn.com/s3/m/1ea17017a2161479171128a1.png)
GDP 2003 2007
年增长率
498.43亿 亿 元 850.15亿 亿 元
港口货物 吞吐量 1470万吨 万吨 2300万吨 万吨
出口总额 外商直接
投资
18.92亿 亿 美元 39.12亿 亿 美元 5200万 万 美元 1.72亿 亿 美元
11.2%
10.8%
20%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基础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
汕头市区古为潮汕滨海冲积地。宋朝已形成村 汕头市区古为潮汕滨海冲积地。 属揭阳县。南宋末年,因战乱, 落,属揭阳县。南宋末年,因战乱,闽南的十 几万人从莆田移民潮州、汕头。在唐朝后期, 几万人从莆田移民潮州、汕头。在唐朝后期, 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 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 清朝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 潮汕,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外军 潮汕, 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 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 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头。 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头。 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 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就关注过汕头,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就关注过汕头,说汕头是 中国当时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 中国当时五口通商之外“ 的口岸” 的口岸”。
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2009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年汕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6.51亿元 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 亿元, 10.6个百分点 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0.6个百分点. 专利申请量居全省地级市第四位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 10件 国家免检产品30 30个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件,国家免检产品30个 广东省名牌产品78 78件 全国驰名商标12 12件 广东省名牌产品78件;全国驰名商标12件, 广东省著名商标131 131件 广东省著名商标131件,驰(著)名商标约占 全省总数的10% 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 10%, 全省总数的10%,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位。
改革开放后的汕头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后的汕头经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26e669d1f34693dbef3e8e.png)
改革开放后的汕头经济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的潮汕人民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规划。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区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在曲折中前进。
在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中,汕头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困难、挫折,伟大的汕头人民从各种磨练中走向了辉煌,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历程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使汕头经济特区能稳步前进。
[关键词]改革开放,汕头,经济,经验教训:一、汕头地区概况(一)汕头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汕头是中国南方美丽的海滨城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
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二)汕头人文概况汕头人文荟萃,向有重兴学传统,宋时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其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菜和功夫茶等传统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享誉海外。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
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汕头历史以来的经济特色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对外经济活跃。
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汕头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一)党正确、伟大的政策是推动汕头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汕头经济特区对各经济结构做出了调整,开始朝着建立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发展,并开始进入特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汕头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改革开放到1984年底是汕头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梳理汕头工业脉络 留住城市发展记忆
![梳理汕头工业脉络 留住城市发展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22186abcd15abe23482f4df8.png)
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汕头素有“百载商埠”之称。
早在一千多年前,潮汕人就以敢拼敢闯、善于经营闻名于世,先于温州人享有“中国犹太人”之美誉。
时至今日,潮商在全球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你知道吗,在“潮人崇文重商”的印象之外,汕头其实也是中国沿海最先发展工业的城市之一,汕头的工业曾经走过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汕头工业遗产博览展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到底汕头的工业历史有哪些值得挖掘与回味的点滴?保护工业遗产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工业遗产博览展,进行了一番了解。
开埠贸易带来民族工业的萌芽“汕头的工业大抵走过四个阶段,即汕头开埠时期、民国时期、建国后和改革开放时期。
”参与撰写此次工业遗产博览展布展大纲的原金平区信息中心主任陈成人告诉记者,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汕头也不例外,汕头1860年开埠后,外资逐步在这里设厂办工业,如:1864年日本人在汕头埠创办“柴工师文船舶修理厂”,为停泊在汕头港内的外国汽船提供修理服务。
1878年香港英商怡和洋行中华火车糖局,到礐石设分公司建糖厂,用机器榨糖。
该厂1880年正式开工生产,初雇工人百余人,1883年扩建,工人增至二百五十人,是外资在汕头设立的第一个现代化工厂。
同时,在外来贸易和商品的影响下,地方工业也开始兴办,如1879年,使用机器榨油的汕头豆饼厂开工,这是汕头民族工业的开始。
到了民国时期,华侨陈炳秋创办美香罐头厂成功之后,又筹资在汕头金山街创办另外一家罐头企业——适味罐头有限公司。
之后,振球、和和、通商、同化、五和等罐头企业相继在汕头埠出现,可以说民国十年至二十年梳理汕头工业脉络留住城市发展记忆本刊记者 李扬“公元”创始人林希之“超声”创始人姚锦钟(1921—1931年)间,是汕头罐头工业最鼎盛时期。
据记载,当时汕头七家罐头企业常年工人近500人,市情旺盛时,从业人员可达上千人。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共22页word资料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共22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bb709c0b4e767f5bcfce84.png)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紧抓机遇,跨越发展,奏响新时代美妙乐章
![紧抓机遇,跨越发展,奏响新时代美妙乐章](https://img.taocdn.com/s3/m/5ebe88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f.png)
紧抓机遇,跨越发展,奏响新时代美妙乐章发布时间:2021-08-31T01:48:51.223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3期作者:张国英[导读] 去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了更好使汕头在新时代特区建设上迎头张国英中共汕头市委党校去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了更好使汕头在新时代特区建设上迎头赶上,我们抚今追昔、总结经验再出发。
在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充分发挥勇于探索的特区精神,带领汕头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改革开放征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绩,积累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现今,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中,凝聚智慧、共识和力量,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高水平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强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为汕头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注入强大力量!一、勇于解放思想、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之初,当时的特区管委会紧跟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仅仅凭借一辆借来的破旧吉普车、一栋楼房和640万财政拨款,坚定不移的发展出口加工业,在一穷二白之地开辟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新天地,由此开启了汕头的对外开放之路,并在日后4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
当下,世界政治环境波诡云谲、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汕头必须勇力潮头、奋勇争先,发挥潮汕人敢为天下先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积淀,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举措,搭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开放布局,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使汕头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
二、联谊侨胞、优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建设华侨试验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同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经济地理—汕头市经济特区32年的成就与反思
![经济地理—汕头市经济特区32年的成就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b032412b160b4e767fcff9.png)
汕头市经济特区32年的成就与反思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忆苦思甜的纵向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了汕头的巨大变化,可是,客观清醒的横向比较则让我们倍感重任在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总结好过去32年汕头发展建设的得与失,才能更好地促进汕头加快发展,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经济特区经济实力成就反思一、32年的辉煌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全国,汕头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侨乡的特点把汕头推到了时代的潮头:1981年11月14日,在龙湖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办了汕头经济特区,汕头开始担负起“排头兵”的重任。
30年乾旋坤转,30年沧海桑田,汕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汕头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1981年至2012年,汕头生产总值增长45倍。
1987年,全市实现人均GDP 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个翻番,2009年突破2万元。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全市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以上。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4.1:38.0:37.8调整为2008年的5.4∶54.3∶40.3。
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各业并举综合发展转变,从闭塞落后的“省尾国角”向开放、繁荣、充满活力的现代海滨城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2年,汕头全市生产总值1415.01亿元,比2011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78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04.05亿元,增长7.3%。
汕头人的发展历程
![汕头人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52b03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3.png)
汕头人的发展历程
汕头是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的渔村起步,经过清代时期开埠经商的发展,到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和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汕头
人民不断开拓进取,蓄积力量,使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最早的汕头是一个小渔村,以丰富的渔获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为生。
随着清代开埠政策的实施,汕头开始了与外界的经济交流,吸引了许多商贾前来谋求发展。
这为汕头的商贸业奠定了基础,也为汕头人民带来了新的机遇。
20世纪初,汕头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当时,汕头商人积极
参与国内外贸易,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同时,许多富商纷纷捐资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事业,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是汕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上世纪50年代,政府提出了“扬帆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使汕头成为广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城市逐渐发展起纺织、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为汕头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撑。
同时,汕头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如今,汕头已经成为了广东省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稳步增长,教育水平提高,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汕头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使得这座城市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里程碑。
他们积极开拓进取,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汕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汕头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汕头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座闪亮城市。
汕头宏观经济发展过程
![汕头宏观经济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07202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6.png)
同时,外资企业开 始在汕头投资设立 研发中心和高端制 造业基地,提高了 汕头的产业附加值
和竞争力
这一时期,汕头的 经济保持了较为稳
定的增长态势
3
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 进程(2000年代至今)
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200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汕头的经济 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加 大了对内需的刺激力度,推动了"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汕 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汕头的GDP连续多年保持 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 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化
以下是对汕头宏观经济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 的概述
1
改革开放初期的 快速发展(1980年
代)
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1980年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汕头 作为经济特区之一,享 受了特殊的经济政策, 成为了吸引外资和企业 投资的重点地区
这一时期,汕头的制造 业、轻工业、纺织业等 迅速发展,经济总量逐 年增长
汕头宏观经济发 展过程
-
1 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 (1980年代)
2 结构调整与转型(1990年 代至2000年代初)
3 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 程(2000年代至今)
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汕头宏观经济发展过程
汕头,作为中国广东省 东部沿海城市,自改革 开放以来,其宏观经济 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
然而,由于经济结构单 一,过度依赖外资企业 ,汕头的经济发展面临 较大的波动性
2
结构调整与转型(1990 年代至2000年代初)
结构调整与转型(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入推进,汕头开始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
从经济特区到“特困区”,汕头究竟做错了什么?看完就明白了
![从经济特区到“特困区”,汕头究竟做错了什么?看完就明白了](https://img.taocdn.com/s3/m/3224a3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66.png)
从经济特区到“特困区”,汕头究竟做错了什么?看完就明白了广东汕头曾经是蓬勃发展的经济特区,为什么变成了“特困区”?这其中究竟做错了什么,才会有如此惊人的逆变?2021年汕头的GDP不足3千亿,只和三线城市经济水平持平。
汕头从发展潜力无限的经济特区,变成了特困户般的存在。
是因为做错了以下七点:第一汕头人口红利的变化,没能留住人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潮汕地区,是广东人口密度第二大区域,繁荣的程度堪比小型的珠三角,核心位置就在汕头。
四大特区设立之初,汕头的经济实力是处于领先的位置,可谓前景可期。
而且汕头有500多万侨胞,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经商求学和发展。
也给潮汕地区带来很多商机和发展投资的机遇。
作为一个小渔村发展扩大的城市,汕头的侨乡优势,在广东,福建沿海省市对比之下,并非唯一的优势,而且能够通商的港口,也不是仅此一个。
九十年代初期,潮州揭阳从汕头分离出去,带走一大片经济腹地和发展起来的企业,经济综合指数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汕头当地留不住年轻人,很多人才都外流,对于汕头的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二汕头没能抓住产业发展。
汕头的行政区域面积有限,尤其“潮揭汕”加到一起,才万余平方公里,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原来的农业为主,就显得发展受限。
很多侨胞外出经商,就是因为当地没有那么多的容纳区间。
国家的特区政府,重点用于农业,发展的空间还是有限的,汕头没能抓住产业重点,没能招商引资来重要的产业落地,导致没有依仗的经济支柱产业,没有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
汕头以往的支柱产业是第三产业,把各类服务和商品零售等当做经济支柱,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以及扩大经营规模都被上限所限定了,可扩展的空间不大,自然就没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第三汕头没能找准经济发展的行业重点。
在特区政策的十多年时间里,都没能尽快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没能把握机会发展制造业,失去了发展的良机,让广东的其他地区,在制造业方面,形成了气候和规模,等汕头发现时已经晚了。
“ 被遗忘”的汕头特区
![“ 被遗忘”的汕头特区](https://img.taocdn.com/s3/m/d89a2bd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e.png)
教训共鉴LESSON正能院汕头作为粤东重镇,是潮汕地区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广东省东翼腾飞的支点,一度担负着成为改革开放实践突破口的历史使命。
然而承载着中央厚望的汕头,却始终拿不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陷入发展迟缓的泥淖,成为一个总是让人提不起又说不出的地方。
繁荣后的没落汕头的发展可谓集合了国家政策之天时,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利,著名侨乡之人和,然而在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
汕头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经济增长非常迅速,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汕头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汕头获得沿海开放城市待遇;1987年汕头所辖各县都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的经济发展。
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汕头开始陷入了发展迟缓的泥淖,尤其是在未设特区前,汕头已经是广东第二大城市。
然而30多年后,汕头不仅丧失了特区的优势,甚至沦落为一个普通城市。
我们不禁要问,汕头究竟怎么了?2000年的“807”案件对汕头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2000年,汕头市大量企业被揭发存在大量偷税漏税行为,中央特别成立调查此案的“807”工作组进驻汕头,对汕头涉嫌此案的企业采取行动,封闭其所有账户,冻结所有资金,并动用军警将企业的有关会计资料全部装车运走,对相关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彻底调查和严厉打击。
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曝光,当地的信用和形象遭受严重损毁,汕头东区的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商业活动受到很大限制,由此汕头经济遭受直接重创,并导致了长时间的经济发展迟缓。
其实,在“807”事件之前,汕头经济放缓就已经渐露端倪。
汕头在发展势头最好、经济最繁荣的“黄金五年”期间,G D P 增长了186%,比同期全国平均的153.5%高出很多。
但汕头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却全面、大幅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被遗忘”的汕头特区国企管理2016.02-03. All Rights Reserved.平:“黄金五年”中,汕头的投资增幅71.7%,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40.5%;汕头的出口增幅79.8%,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00%;利用外资增幅51.6%,全国平均水平高达138.2%。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630775567fd5360cba1adbcb.png)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
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
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
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
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
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大特区后的机遇与挑战——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思考
![大特区后的机遇与挑战——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c66320dcc175527072208a4.png)
档次 、领域都与汕头 “ 侨乡+ 特区”地
位不 相符 【。基 于这种 事实 ,可 以说
2 0 年 省 委 书记 汪 洋 同志 在 全 09 省对 台工作会议 上首先提 出 “ 动粤 推
东 成 为 粤 台经 贸 合 作 试 验 区 ” 。在 省
策配套 、措施制 度 、统筹规 划 、理念
创新 、特色建设 等方面 ,还有 许多亟 需解决 的 问题 。我们认为 ,粤台经 贸 合作试 验 区的核心 内容是加 强与 台湾
定 坚 实 的产 业 基 础 ;华 侨 华 人 资 源 没 有 成为特 区发展 的动力 ;丰富的港 口 资 源 和 地 域 优 势 未 能 被 充 分 利 用 ;狭 小 的汕头经 济特区地域 空 间范围越来 越 难 以 满 足 城 市 发 展 、功 能 布 局 与 产 业 集 聚 的 需 要 ;区 域 中 心 城 市 的 地 位
汕头率先 建设粤 台经贸合作试 验 区的 定位 ,将 扩大汕头 对 台交流 合作 的平 台,提升 汕头在 两岸交流合 作 中的地
大特 区时代 的汕头在 港 口、交通 、工
业 园 区 等 基 础设 施 方 面 已打 下 了 一 定
位与作用 ,无疑 为汕头 的发 展提供 了
新的机遇。
础 ,布局 汕头大特 区的对 台经 贸合作 和技术交 流 ,突 出重点 ,在粤 台合作 中形成 差异化和 区域特色 。第 三 ,政
和 重 要 通 道 ,另 一 方 面 ,引 领 粤 东 、 闽西 、赣 南 大 三 角 经 济 区 的 发展 。 在 特 区 建 立 _ 十 周 年 之 际 ,汕 头 一
利用 区位优势和新一轮的 地 区 。 汕 头 经 济 总 量 小 ;服 务 和 金 融 政策优 势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bcf3ee4afe04a1b071def7.png)
目录一、汕头城市规划背景 (1)二、改革开放后汕头的经济现状 (1)三、第一、二轮城市规划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3)四、第三轮城市规划战略分析(2000年至2010年) (5)五、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规划展望 (7)六、总结 (9)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城市规划的战略分析一、汕头城市规划背景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作为率先成为经济特区的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历经了三轮城市规划,并即将在2011年展开第四轮的城市规划。
回顾我市的前三轮规划,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和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后,78版规划提出适当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方针;88版总规划,对汕头的定位更加丰富,首次提出“粤东中心城市”的概念,明确汕头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性质;02版总规划重新调整发展目标,将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单一目标调整为建设“一港(汕头港)两市(园林海滨城市、粤东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目标。
因此,立足于汕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本文将着重分析汕头改革开放后前三轮以及即将开始的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对汕头未来的城市定位进行展望。
二、改革开放后汕头的经济现状1978年至“六五”期末,汕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69%,其中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3.52个百分点,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占整个GDP增长的40.56%。
进入九十年代,汕头的经济增长逐步朝着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发展,但整个经济仍然主要依靠大资本投入,这个时期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份额占GDP增长份额高达40%至50%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汕头没能抓住改革发展的后劲,经济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1999年,汕头经济总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和江门,排在全省第五位,但十年后的2009年,汕头才翻了一倍,刚刚突破1000亿。
[应用]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应用]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https://img.taocdn.com/s3/m/ed76cd5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2.png)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汕头人民大胆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坚持整体规划,勇于开拓创新。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区人民在逆境中奋起,在曲折中摸索前进。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进程中,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成长中也有困难和挫折,伟大的汕头人民从各种磨练中走向了辉煌。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顾总结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汕头特区发展建设及其经验教训,促进汕头特区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汕头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经验教训一、汕头特区概况(一)、地理环境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
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
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二)、人文概况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
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
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
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
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三)、发展历史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
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
为什么汕头发展不起来?
![为什么汕头发展不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b6c76a0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1.png)
为什么汕头发展不起来?在广东,尤其是广深,遇到潮汕人的概率起码有50%。
善于经营、爱拼敢闯的潮商,足迹甚至早已遍布世界。
但汕头,这个三十多岁的经济特区,却一直被调侃为“经济特困区”,至今GDP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还排在珠海后头。
有人说,这一代潮汕年轻人,北上广深容不下肉身,潮汕揭普放不了灵魂。
这里有几个潮汕奴仔(小孩)的故事,也许多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1.在外读了大学,还会回来继承家业吗?水灾过后,张晓康站在社区的十字路口,叹了口气。
潮水退去,阳光一打,堆积如山的灾后垃圾就开始散发阵阵恶臭。
晓康赶紧发了朋友圈呼吁有关部门来处理,顺便赞了一把街边免费提供消毒物品的药店,转身回家继续帮忙。
这次水灾,把不少乡亲都逼到了房顶上。
开饭店的晓康一家便没日没夜地炒制熟食,委托救援队免费提供给饥饿的同胞。
回到家的晓康走在街上,总能听见乡亲们的赞扬:“这次大伙儿能挺过来,多亏老张家!”“好人家出好孩子啊,晓康都读广州的大学了,以后前途可不差!”“可惜了,成了大学生,怕是不会回来继承老张家的饭店了……”晓康心里咯噔一下,却还是笑着应和着。
回家工作还是留在广州,一直是横在晓康心头的问题。
在家工作能照顾二老,可是不管是继承饭店还是当公务员,对于晓康来说都挺没劲的。
就没有其他选项吗?要是在家这边还给别人打工,还不如直接留在广州多挣点钱。
若是要在家乡做点别的生意,总得有点人脉才能干起来。
老张一家心眼实,做了几十年饭店,关系大多都在这个圈子里,提供不了其他帮助。
拉广州的朋友过来合作?那就更渺茫了,这边的人多依赖熟人关系,外面的人想进来,比学潮汕话还难。
理不出头绪,晓康索性放弃了。
离毕业还有两年,他还有时间慢慢想。
2.姐姐弟弟都走了,我就要留下来照顾爸妈吗?说起来,考公确实是很多返乡人的首选。
然而岗位供不应求,如果是好差事,几百个人抢一个名额也不奇怪。
2017年广东省考,汕头地区招录岗位仅680人,成功报考人数就有15149人,竞争比例高达22.28:1,不见降温之势。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事记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415a3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f.png)
5840历史长河中,40年弹指一挥间,而汕头经济特区走过的这40年,却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巨变。
1981年,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汕头经济特区开始了扬帆奋进的伟大征程。
40年来,汕头勇立潮头、屡开新篇,从昔日“省尾国角”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 “汕头篇章”。
今天,让我们透过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一帧帧珍贵照片、一项项辉煌成就,重温汕头经济特区的奋斗征程,感受她的成长、发展与壮大。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事记59401978△1978年7月至8月,刚刚复出、南下主持广东省委日常工作的习仲勋,来到汕头地区检查工作,提出汕头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努力发展轻工业、加工工业,逐步建成外贸出口基地。
8月12日,在广州听取了国家经委调查组关于汕头集体企业产销的情况汇报后,习仲勋又强调,汕头地区要重视办好社队企业,注意搞好外贸企业。
△1979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主持省委常委会,决定向中央提出允许广东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先走一步的意见,并要求将深圳、珠海、汕头三地划为对外加工贸易区,吸引外商来广东投资。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1月,“汕头经济特区筹备工作组”成立,着手研究特区选址、勘探、规划等工作。
△1980年1月,“鼎湖”轮试航香港,重新开辟已停航28年的汕头—香港客运航线。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1981△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汕头市郊龙湖划出 1.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头经济特区。
△1981年11月,广东省汕头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1982年3月,汕头经济特区龙湖加工区基础设施工程动工。
△1983年12月,汕头市进行住房分配制度改革,试行“三三四”补贴购房制度:即国家和单位各补贴30%,个人付款40%,房屋产权归个人。
汕头
![汕头](https://img.taocdn.com/s3/m/b636a82fa5e9856a56126017.png)
汕头经济特区他们,改变了汕头1981年11月14日,一个永远铭刻在海内外潮人脑海的日子。
这一天,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办!这一天,一群特区的拓荒者开始在汕头东郊龙湖一片沙丘上挥锄而作,建设美好家园。
阵阵春雷正在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春雨,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激荡,汕头从此开始抒写“春天的故事”……三十年风雨兼程,细数一次次耕耘与收获,汕头经济特区前进的铿锵步伐声中,始终少不了开拓者们一步一个脚印留下的坚实足迹。
他们,改变了汕头;他们,为特区的成长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吴南生:改革闯将成就特区传奇谈经济特区,绕不开一个人:吴南生。
这位德高望重的改革闯将,不仅是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拓荒者,更是特区30年风雨历程的最好见证者。
从1979年起,他负责筹办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1981年回省委仍然分管特区工作。
1985年9月转任省政协主席,但他的心跟特区始终连在一起。
追忆往昔,老人豪情依旧。
他说,特区从诞生到发展,用北宋改革名相王安石的诗句形容最入木三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979年初,吴南生回到家乡汕头。
正是他这一出“回乡记”,直接促成了特区的“胎动”。
在汕头考察的两个月里,吴南生注意到,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以通商口岸的模式进行贸易往来,要发展,就得开放,就得放开让外商进来做生意。
当这个想法稍稍成型之后,他带病给主政广东的习仲勋、杨尚昆及省委发去一封1300多字的电报,并和习仲勋彻夜长谈。
他建议:在广东搞试验田,划出一块地设置海外出口加工区,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
同年3月3日,吴南生在省委常委会议上请缨:“如果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
如果要杀头,就杀我好啦!”随后,吴南生牵头“研制”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并在老帅叶剑英的主持下,获全国人大五届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由于吴南生办特区的想法是始于汕头的,因此,他希望能在汕头办中国第一个特区,但,从地理条件而言,深圳和珠海更具备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
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
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
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
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
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一是侨乡侨力丰富。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
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
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
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
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的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创办特区之初,特区的开拓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顽强拼搏,顶风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条“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实创新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后,汕头抓住经济特区扩大到整个市区和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后市场经济活跃的契机,明确市场经济体制,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特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整个汕头市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29亿元增至2009年的1035.7亿元。
1987年,全市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实现第二个翻番,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个翻番,2009年突破2万元。
2009年,汕头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5亿元,人均年消费品零售额1万多元,人均居民储蓄存款近2万元。
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汕头的产业结构演变从198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4.1:40.9调整到2011年的5.1:56.4:38.5,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玩具礼品、工艺毛衫、轻工机械、精细加工、音像制品为主体的工业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但是汕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待加强。
现如今的汕头,已经迈入了经济发展的新轨道。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7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897.58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5.01亿元,增长8.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6:52.2:42.2调整为5.4:52.3:42.3,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提高。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4.03亿元,增长6.9%。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6%,金融业增长8.0%,房地产行业增长3.5%。
民营经济增加值1213.88亿元,增长10.0%。
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长8.2%。
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8.16亿元,增长11.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6%。
三.关于经济特区35年经济发展的思考回顾过去,汕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汕头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区域竞争史。
如果与先进地区比较,与整个广东省的发展比较,汕头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汕头相对落后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头人口增长得更快,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汕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等几个主要的指标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高出10几个百分点。
据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汕头和厦门两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因人口差距,厦门市的GDP还远低于汕头市。
到2000年,汕头市GD P为478亿元,财政收入为38.33亿元;当年的厦门GDP为501亿元,财政收入为51.85亿元。
厦门市的经济总量指标开始全面超越汕头市。
而当年深圳的GDP为1667亿元,财政收入为225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经济特区。
汕头这35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其他经济特区,显然不尽人意,不仅决策者为此焦头烂额,普通民众同样心力交瘁。
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失败的看法,希望能够为未来汕头经济的发展开一剂妙药良方。
我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做出以下总结。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头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的良好机遇,乘势加快发展,起到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显现,地理位置、商贸文化、华侨众多、特区政策等发展优势发挥不出应有的带动作用,资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势不能有效解决,导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长达十年之久。
一. 地理区位未能发挥明显发展优势位于“省尾国角”的汕头,唯一能称得上地理优势的,就是汕头距离台湾近,有更多吸引台商投资的机会,但是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政策原因没能发挥巨大优势。
而在地理环境方面,海拔1560米的莲花山脉横亘在汕头北面,南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尴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汕头不适合投资做实业。
二.自然资源不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慢汕头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有一定储量的矿产资源只有19种,主要是价值不高的锆英石、玻璃用砂、钨、饰面花岗岩等。
虽然地处海滨,但汕头水资源并不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19.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426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人均的20%。
土地资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却达500多万,人口密度全国之冠。
汕头过去的发展中并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高级化,反而与其它地方一样,走的是高土地占用、高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产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明显。
三.潮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实体经济发展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也被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分支。
从晋唐时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后,潮汕人至今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中原文化。
潮汕文化包含许多的文化特质,而潮汕话是潮汕文化维系的重要纽带。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很大。
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敢于冒险开拓、吃苦耐劳、注重义气、敢于任事、勤俭立业、团结互助等潮汕民系文化特征,同时,也形成了务实精明、善于经商、冒险开拓的重商文化传统。
这种独特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人与人之间最为核心、坚不可破的纽带,是家族血缘关系,外人决不能进入。
因此,潮汕人讲血缘,重亲情,重乡情,这是潮汕文化最核心的理念,由此也在潮汕地区形成强烈的排外风气。
上述潮汕文化特质在造就潮汕地区经济的繁荣兴旺的同时,其两面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潮汕地区的衰落埋下隐患。
由于潮汕地区小农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浓厚,缺乏对社会产业发展趋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预见。
尽管潮汕地区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却依旧落后。
另外,潮汕人多认为吃苦耐劳便可出人头地,所以都不喜欢打工,都想当老板,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勤恳工作的态度,其结果就是整体经济生活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最后就是大家都当不了老板。
潮汕文化讲究血缘和关系的文化特质在商品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负面突出表现是不讲规则和法律,讲人情关系。
现在的汕头是一个无市民社会的传统民间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构成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之后往外扩至乡情,再扩至政府和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府和市场都是家族化和血缘化的。
在潮汕地区,办事情是不按规矩来的,谁有关系谁先办,谁关系硬谁就升迁快;出了事情也是靠关系才能解决,这一点作为潮汕人我深有体会。
在潮汕地区,潮汕人之间讲血缘关系,而外地人没有血缘关系,无依无靠,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潮汕地区的排外风气。
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很少有外地人来汕头定居,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个开放性城市的发展。
四.无力无为的汕头政府无法提供经济发展的保障汕头市的经济构成主要是以民营经济为主,小资产阶级占据着社会的主要资源。
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企不具备的独立性,这也是形成汕头“民富”现象的基础。
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政府在宏观经济的掌握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