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区域文化

合集下载

黄河三角洲节日庆典文化形态与饮食文化探析

黄河三角洲节日庆典文化形态与饮食文化探析

“ 大有 年” 是大 丰收 , 就 民间 “ 欢欢 喜喜 过大 年” 即 , 取此意 。甲骨文 中的“ ” 是果实 丰收 的象形字 。 年 字 古时, 谷禾都 是 一 年一熟 , 后来 把 “ ” 年 延伸 为在 庆 祝 上一 年 丰收 的 同时 , 预祝 下 一年 有 更大 的 丰收 。
中图 分 类 号 :S7 T9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4 2 20 )2— 0 3一 5 10 5 3 (0 7 O 0 0 O
节 日庆典文化 是 中国传统 文化 的重要 内容 , 也 是 民俗文化 的集 中体现 。传 统节 庆有 着历 史 的、 政
治的 、 经济 的 、 术 的 、 效性 的共 性 , 时也 因 地 艺 时 同
维普资讯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黄 王 角 1 典 支 仡 日庆 马 饮 食 支 仡 搡
姚 吉 成 单 宝林
(.滨州 学 院 黄河 三 角 洲 文 化 研 究 所 , 东 1 山
5 6 32 山东 滨 州 2 6 0 ;.滨州市技术学 院,
2 春 节与饮食 文化 形态
《 梁传 - 公 十六 年》 谷 宣 中说 : 五谷 皆熟 为有 “
年” “ 谷大 熟 为大 有 年 ” 有 年 ” 、五 。“ 就是 好 收成 ,
域、 民族 、 风俗 、 信仰 等 的 不 同, 在 纷呈 、 进 丰富多彩 的节 日
新要祭天祭祖 、 亲访 友 、 走 祝福 发财 得福 , 家家要 庆
贺, 黄河三角洲有首 《 过年》 的 民歌形 象地描绘 过
年时 的人物形态 : 新年 到 , “ 新年 到 , 小子 过年 , 鞭 买
祭灶 过小年 、 除夕夜 团年等 。 …这些 节 日庆典 活动 , 有的源 自农事 活动 的调适 , 的源 自祭祀 典礼 的传 有 承 , 的源 自宗教活动 的熏染 , 的源 自神话传 说 的 有 有

黄河三角洲特色文化和地域精神

黄河三角洲特色文化和地域精神

20 第 3期 O 2年
N 3,0 2 o. 2 O
民无 私无 畏 , 把这 里生 产 的 粮食 源 源 不 断 地运 向胶
东和淮海战场,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 铸成了悲 壮 感人 的英雄 业绩 。
在 社会 主 义 革命 和社 会 主义建 设 时期 , 黄河 口 人 民 战海潮 , 抗风 暴 , 荆斩 棘 , 披 治理 盐碱 , 在建设 黄
收稿 日期 :20 —0 —2 O2 5 6
国主义精神 , 振奋了民族斗志 ; 解放战争 , 黄河 口人
作者简 介:焦晓渝 , 中共 山东省东 营市委党校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8 2
维普资讯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
J. O 1EPR S卜00 CPC I O R ̄ F1 A] c。L F ... ∞的删 . Y I cl 0 M丌匝
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汇 融性与 多样性 及和谐 的群体 主义 精神
黄 河三角 洲文化 的 渊源应该 说是 黄河文 化 和齐 文 化 , 在 的黄 河三角 洲是 齐 国北部 国土 , 齐文 化 现 是
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齐桓公时的齐相管仲 , 从霸业 观点 出发 , 强调 “ 和 ”仁 德 ” 人 、 。他 曾说 :昔 者 圣 王 “
所谓黄河三角洲 文化 , 系指产生发展于 黄河人 海 口区域 的一种 地域性 文化 , 是有史 以来 生活 劳动在 黄 河人海 口区域 的人们 共 同创造 的一切 文化 的总称 。 充分 认识 文 化 经济 一 体化 的历史 趋 势 , 把握 黄 河三角 洲文化 特 色 , 掘 黄 河 三角 洲 文 化 的 深厚 底 挖 蕴及其 反 映的 民族 精神 , 强化 黄河 口龙 头 意识 , 从而 构建黄 河 口文 化 支柱 产 业 , 于该 地 域 经 济 和社 会 对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

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刍议

十重要线索。例如傅家 和五村文化遗址 以大 汶 口文化遗
存为主, 已经获得 的文物 看, 从 其文 化面 貌风 格独特, 泰 与 安大汶 口文化相 比有 自身发展 的特 点【 2。在 大商文化遗 t 1 - 址 中. 从彩陶文化到商周汉文 化都有发现 , 它是 靠近原始' 坷 流西北 东南 走 向的东西 长 2 0米 、 0 南北 宽 10米 的一 个原 5 始部落集聚地。尤其是从 西起 石庙 李史前 文化 遗址. 沿古 河道向东. 经城关郝 家遗址 、 省屯4 ) 男. 16 一 , 山东无棒人, 酎教授, 主要从事抗 日战争研究殛区域文化研 究。
维普资讯
滨 州师 专学 报
统 的一个重要 环节 ” “ . 是在相 当范 围 内或相 当大 的人们共 同体 内认同了的具有特 定社 会意 义 的意符 文字 ” . 以象 在 形、 表意为主的方块字 系统发展 中, 丁公 陶文恰 处于大汶 口 文化 单体意符与 甲骨 文的中舟位置上 【 尽管 我们 目前还 ,3 没有释读丁公 陶文, 无法弄清楚 它的意义 , 但从现 存 陶片上 的文字看. 显然 已经脱离 了刻 画符号和文 字画的 阶段 … . 可以确定. 应该是 目前所 知我国境内发现的 一种最早的 这 古文字 。这一发现“ 一下子就把 我国文字 出现 的时间往前 推了几九百年 H 。语 言文 字在 人类 文化 乃至整 个社会 生 l
维普资讯
第 1 8卷第 1 期
V o . 8. o. 11 N 1
滨 州师 专学 报
J u n l fB n h uTe c esC l g o r a o iz o a h r ol e e
20 0 2年 3月
M a . 2 02 r ,0
文章编 号 :0 8—2 8 ( 0 2 0 —0 7 一O 10 90 20 )1 0 1 4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2(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阴刘博徐雨田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的人文精神、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的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对推动民俗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黄河民俗项目、历史风俗、人文精神的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还有助于在新时期提高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在新时期将黄河文化发展融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保持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的延续性黄河流域是中国诸多文化体系的发源地,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加快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够使受众了解黄河文化,正确认识黄河民间文化,感受黄河流域民间文化中的艺术、文学等多种文化内涵。

另外,黄河流域民俗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历史、承接历史、表述历史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

文化是沟通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加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能够强化大众文化认同,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文化的起源与流变,进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有助于展示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形式类型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许多文化形式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在逐渐下降。

实现新时期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有助于唤醒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展现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同时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黄河流域在饮食、建筑、服饰、语言、节庆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黄河流域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区,黄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稻、黍、稷、麦、菽”五谷。

每逢佳节,黄河流域的人们会制作各色的馒头,并进行各种花样的装饰,这57也孕育出重要的面食文化。

滨州文化

滨州文化

滨州文化滨州市位于山东省的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

因公元951年(后周显德三年)置滨州而得名。

滨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从鲁北阳信小韩遗址出土的文物判断,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这就有人类繁衍,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正如《易•系辞》所载:“包牺(伏羲)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商代为薄姑氏领地,因“薄”与“蒲”、“博”“渤”“鹁”等字通假,才有了“蒲台”、“博兴”、“渤海湾”“鹁鸪李”诸多地名的历史由来。

秦朝开始建县,从西汉起至民国先后设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置,五代时期置滨州,以濒临渤海而得名。

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发源于惠民的胡集书会、泥塑、木版画及滨州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

滨州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邹平县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生长地。

博兴县是汉孝子董永的故乡,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

在现代史上,滨州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渤海根据地。

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蕴涵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一、历史名人1、孙武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

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

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

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魏学文(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滨州256603)[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政府谋划、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市场运作、科技支撑、融合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高效生态型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高效生态[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37-03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

这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也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一)政府推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总布局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当着引领者、设计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关系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1.理念引领。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

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领文化产业向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企业与公众对发展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认识,向全社会传播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激发个人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规划设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四色文化”与黄河三角洲旅游开发

“四色文化”与黄河三角洲旅游开发
远 流 长 的 黄 河 文 化 和 神 奇 独 特 的 生 态文 化 , 更有沿渤海湾 , 富有 鱼 盐之 利 的 海 洋 文 化 , 以及 艰 苦 创 业 的石 油 文 化 , 这 些 多 元 文
化 可 以 归纳 为 特 色鲜 明的 四 色 文化 。把 积 极 打 造 “ 四 色文 化 ” 作 为 黄 河 三 角 洲旅 游 开发 的 长 远 定 位 和 目标 , 用 文 化 的 理 念 和


人物孙 武 , 如 隐居於 陵 ( 今 邹 平 长 白山 ) 而 绝 齐楚 聘 相 的“ 於 陵学派 ” 创始 人 田仲 , 如 疾 呼“ 义 不帝 秦” 、 又 劝降 聊城燕 将 而后 隐居少 海 ( 今 桓 台花沟 ) 的义士 鲁 仲连 等 。广饶 县 的关 帝 庙 大殿 , 始 建 于南 宋 建 炎 二 年( 1 1 2 8年 ) , 是 山东 省 迄 今 发 现 的年 代 最 久 、 保 存 最完 整 的一座 木结 构 建 筑 , 也 是研 究 唐 宋 时 期 建 筑 的珍 贵文 物 。1 9 7 7年 , 该大 殿 就被 定 为 省级 重 点 文 物保 护单 位 , 后 又被 国务 院定 为 国家 重点 文 物 保 护 单位 。 黄河 三角 洲有 着光荣 的革 命传 统 , 发展“ 红色 旅 游” 得天 独厚 。在 东 营市 历 史 博 物馆 珍 藏 的我 国最 早 的 中文 全译 本《 共产 党 宣 言 》 , 经专 家鉴 定 为 国家 级 文物 珍 藏 品 。广饶 刘 集 村党 支 部 是 1 9 2 4年 建 立 的 山东 省乃 至全 国最 早 的农 村 党 支 部 之 一 , 现 建 有纪 念馆 , 《 共 产 党 宣言 》 就 陈设 与此 。在抗 日战 争 时期 , 黄 河三 角洲地 区是著名 的“ 垦 区” 抗 日根据 地 , 建立 了垦 区民主政 权 和 中共 地 方组 织 机 构 , 不 仅 成 为 清河 区平原 游击 战争 的可 靠 后方 , 而 且有 力 地 支 援 了胶 东 、 鲁 南 的抗 日根据地 , 老 一辈 革命 家 曾在这 里 宣传 马克思 主 义 , 宣 传 党 的 主张 , 组织群众 , 指 挥 战争 , 为垦 区带来 了先 进 的文化 , 是小 说《 海啸 》 的主 要 发生 地 , 被 誉 为鲁北 平原 上 的“ 小延 安” 。 此外, 黄 河 三角 洲 还 是 山东 代 表 戏 种—— 吕剧 的发祥 地 , 它 由民间说 唱艺 术 山东琴 书演 化而来 , 自 成 戏 至今 , 已有 百余 年 的发 展 历 史 。 吕剧 发 源 于东 营市东 营 区牛 庄 镇 时家 村 , 始成于 1 9 0 0年 。 目前 , 吕剧 已成为 黄河 口文 化 的一个 品牌 。 二、 源远 流 长 的黄 河 和 广袤 无 垠 的入 海 口湿地 彰显 黄河 三角洲 的黄 色旅 游文 化 黄河 三角洲 的面积达 5 4 5 0平方 公里 , 现 代黄河 三角 洲 是 1 8 5 5年 以来 , 黄 河 冲积 作 用 形 成 的 冲 积 扇, 一 百 多 年来 , 在河 、 海、 陆 的相互 作 用 下 , 这 里 形 成 了一个具 有 独特 地 形 地 貌 、 生 物种 类 繁 多 的完 整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培 养 等 方 面稳 步推 进 。 人
黄 河三 角 洲 高效 生 态经 济 区后 发 优势 突 出 ,土地 面积 超
过 天津 滨 海 新 区 1 O倍 ,黄河 冲积 每 年 为该 区域 新造 地 超 过
分 散。 由于 文 化企 业 规 模小 、 复 建设 严 重 、 益 低下 , 重 效 既不 能
进 一 步 解放 思 想 。 力 加 大政 府投 入 , 靠 行政 、 着 依 法律 、 经
( ) 二 文化 产 业 发展 原 创力 不 足
发展 文 化产 业虽 然 具 有得 天 独厚 的 资 源优 势 。但 文 化 产
济等综合手段加大扶持力度 。 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 , 培育文化
黄河 三 角洲 文 化资 本 升 值的 可 持续 发展 对 策 。

放缓 。 微观上看, 从 黄河 三 角 洲地 区 人 民生 活 水平 还 存在 着 城 市与 乡 村 , 海 、 江与 内地 , 济发 达 地 区 与不 发达 地 区 , 沿 沿 经 交
通主干线与偏远地区等的差别 。加上传统消费意识的保守和 消费 心 理 的 落后 , 文 化 娱 乐 服 务项 目单 一 、 乏 。 为 文 化 使 贫 成
( ) 一 文化 体 制 和发 展 观念 落后 计 划 经济 体 制下 文 化事 业 由政 府 直 接投 资 和 运 营 .文 化 的政治 性 因素 被 放大 , 化 单位 的竞 争观 念 和经 营意 识淡 薄 , 文 对 成本 、 益及 市 场 供 求 关 系 缺乏 把 握 。 文化 进 行 “ 场 化 收 对 市 运作 ” 的能 力差 , 黄 河 三角 洲 文化 产业 在 发 挥其 经 济 作 用 的 使 过 程 中受到 严 重影 响 。 由于 文化 资 源行 政 化 配置 , 成 资 源分 造 散 , 化企业数量少 、 文 规模 小 , 场 占有 率 很 低 , 地 业 务 范 市 各 围 、 营模式 雷 同 , 经 产业 集 中度 低 。

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思索

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思索

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产迅猛发展,而民族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加强文化发展的建设尤为迫切。

本文通过对如何推动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相辅相成,以及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办法,论证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物产资源;经济;产业调整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中经济跨时代性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沿海区域为发展以延伸到周边区域,各个区域中心城市以点带面竞相兴起,并逐步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为基础点,探索出适宜发展途径的过程。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古黄河入海处,有一片153000公顷的滩涂湿地;汹涌的河水奔腾呼啸地从中穿过,汇入大海,这就是1987年建立的,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

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

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

当前,全国和全省正在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一轮产业转换和增长的经济周期性,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高点。

同时,经济发展出现了国民经济进一步软化和服务化增大的新趋向,旧的“以工业立省”“以工业立市”的目标替代为“以文化立省”“以文化立市”的新目标,这对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开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滨州市为例

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开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滨州市为例


出 旅 游 的 条 件 基 本 具 备 ,旅 游 越 来 越 成
滨 州市旅 游 文化 和旅 游 商
为人们 日常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
品开 发 的现 状
黄 河三 角 洲 地 区历 史 悠 久 , 化 底 蕴 文
游过程 中 , 人们在欣 赏大 自然美景之余 ,
还要游览珍 贵历史文化艺术 ,体验各地
借鉴 。
2 HNS 8 C IEE&FR INE T ER NU S OEG N RP EE R
化 的挖 掘 提炼 ,才 能 成 为 更 具 吸 引力 、 更
才能使其成为特 色旅游商 品, 从而进一步 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 ,增强其竞争力 , 实
现 可 观 的经 济 效 益 。 因此 , 须 重 视 通 过 必
等戏 曲 、 曲艺 的旋律子秧歌是滨州 民间的 传统舞蹈 , 在滨州 民间流传甚 广。(胡集 5 )
【 旅游经济 】rv l E o o c T a es c n mi s
21 0 2年 第 4期 ( 总第 3 4崩 ) 9 上
黄 河 三 角 洲 旅 游 商 品 开 发 与 地 域 文 化 的 合 融
以滨 州 市 为例
●方荣 辉 左 登华 崔 宇丹
随着 生 活 水 平 的进 一 步 提 高 , 们 外 人
的旅 游 商 品开 发 和设 计 对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文化—— 滨州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 旅
游 商 品深层 次 的 内涵 是 文 化 , 有 经 过 文 只
反 映出滨州 民俗 风情 , 风靡全 国 、 闻 是 喜 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渤海大鼓 : 3 ) 沾化县河 家村鼓 书艺人魏 尊昌在西河 大

黄河三角洲的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的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的移民文化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

自明初以来的600多年间,先后有三次大的移民迁入高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军事移民和农垦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移民和农垦移民。

如果将当代的三峡移民圈入,那么,黄河三角洲移民始自明初,延至21世纪,历时600余年。

在亘古贯今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中,尤以山西洪洞移民为主体的明初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因而对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最明显。

黄河三角洲文化就显现着浓重的山西移民文化色彩。

首先,这里的地名印记着移民拓荒创业的史实。

当山西移民来到陌生的黄河三角洲,首先要做的便是确定一块安家立业之地,并按自己的意愿给新居地命名。

因此空旷的黄河三角洲在接纳了大批山西移民后,首先留下标记的,便是一夜之间遍布各地的新兴村落。

由于山西移民在入住黄河三角洲前,大多经过了几次转移迁徙,因此,急于拥有土地的渴望,使他们面对旷野,便匆忙以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占地建村。

或者跑马占地,或者犁沟围田。

因而地名命名也大多遵照简便直观、不假思索的人文因素与地理因素而产生。

有的依地形地貌为村名,如坡陈家、草洼子、张家滩、河套李、夹河等,显现着名副其实或比象比类的传统文化因素;有的按姓氏名村,如林家、毛家、夏家、刘庄、傅窝、王店等,体现出宗法观念下聚族以谋生存的特点;也有的按从事的职业名村,如豆腐巷子、簸箕刘家、炊帚王家、油坊许家、菜园、枣园、船王、碾李等,透露出封建社会末期专业化经营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

还有一些以营、屯、堡、寨取名的村子,如张营、陈营、崔家营、前边营、二十里堡、省屯等,印证着明初军队屯垦的历史。

更典型的是阳信县水落坡乡有一个由明初山西移民建立的村子,干脆以“王洪武”命名,以最显现、最直观的方式标注了明初移民的史实。

其次,民间传说透露着黄河三角洲移民对先祖来路的模糊记忆。

在黄河三角洲,流传着胡大海复仇的传说。

黄河口文化的现状

黄河口文化的现状

一.黄河口文化的现状纵观历史,立足现实,黄河口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新兴的现代文明;既有黄河大流域文化的源远流长、古齐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鲜明的流域特征和独特的自身特质;既有古代黄河口人的筚路蓝缕,又有现代黄河口人的开拓创新。

正是历代黄河口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才创造出今天如此光辉灿烂的黄河口文化。

建国以来,黄河三角洲曾有过大规模的军垦、农垦,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兴起,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汇聚黄河口。

几十年来,油、地、军、校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携手并肩、艰苦奋斗,共同开创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弘扬创业精神,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崭新的黄河口文化。

这一文化经过几十年的锻铸和锤炼,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主题,代表着黄河三角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油地军校团结、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生态农业适应中国入世新形势,东营市坚持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发展粮棉、畜牧、水产、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30万亩,主导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66.3万吨。

其中夏粮面积81万亩,总产30万吨。

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99.78万亩,总产7.3万吨。

瓜菜种植面积60万亩,总产224万吨。

大蒜、芦笋、花卉等新兴农产品生产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全市大蒜面积发展到11万亩,总产17万吨;芦笋达到3万亩,总产1.5万吨;花卉面积发展到6000亩,涌现出了大王东方花卉等一批花卉示范企业。

完善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大力开展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

汉以前黄河对沧州的影响

汉以前黄河对沧州的影响

汉以前黄河对沧州的影响作者:戴汝庆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黄河下游的变迁既造就了沧州的地形地貌,又对沧州的经济文化形态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沧州文化具有了多向度的黄河三角洲文化特征,既具有河文化的原发性,又具有水文化的通脱性,还具有土地文化的醇厚性,更兼有海洋文化的变易性,充满生命力的。

关键词:黄河;泛滥;三角洲文化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是由古黄河入海口变迁形成若干三角洲逐渐连片形成的地区。

黄河下游的变迁既造就了沧州的地形地貌,又对沧州的经济文化形态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河冲积而形成的土地经专家考证的古黄河入海口有多处,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五个地方:第一、考古证实,六千年以前,古代黄河在黄骅歧口入海。

第二、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战国初期以前,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就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第三、《水经·河水注》记载:“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改道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第四、(古黄河)“东南至沧州之孟村北,又东逗盐山曾家庄,至盐山城西折……,又东北迁旧城南……,又东过箧山(即小山)之北”入海。

第五、“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的黄河流经孟村、旧城等地,在羊二庄附近入海。

”西汉之后黄河变迁的情况是,到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3]。

从此,黄河改道东流。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第三次大徙。

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决口,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今南运河),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

以上黄河变迁的论述中,最能体现黄河对沧州陆地形成的是《禹贡·导水》。

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化发展探析

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品牌化发展探析
文化 的品牌化 发展 研究提 供有 益参 考 。
1 研 究对 象与方 法
1 1 研 究对象 .
本研 究 的 黄河 三角 洲 地 区界 定 为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营 与滨州 两个地 市及 淄博 市 的 高青 县 , 1 共 3个县 区 , 以该 区域所 产生 的体育 文化 活动 资源 为研 究对 象 。
c la a y i ,tta e h omai n o lo Rie la hsoy o y i a u tr a e n t e a n lss i r c d t e fr to ft Yel w v rDet it r fph sc lc l e b s d o h he u t e r tc lba i o h e eo me to p rsfo furlv l ft ers o t e o c sd fnto n h o eia ssf rt e d v l p n fs o t rm o e es o h i p rsr s ure e i i n a d i c a a trsi so e o r e fr d v lpme t t p t fr r a ig t e o d o r n d v lp n h rc e itc f r s u c s o e eo n .I u o wa d t kn h r a f b a d e e o me t sr tg e nd r c mme d to e i n d t r mo et e r go a h r ceitc ft e i n v t n a d ta e is a e o n ainsd sg e o p o t h e in lc a a trsi so n o a i n h o d v lpme to p rsc l r e eo n fs o u t e,t n a c h o we fr g o a u t r n p rs a d c lu a t u o e h n e t e s f po ro e in lc lu e a d s o n u t r l t t de eo v lpme to h r n o p o ie a u eu e ee c . n ft e b a d t r vd s f lr fr n e Ke r s: l w v r Det f au e p rs a d c lu a e o r e b a ig y wo d Ye l Rie l e t r d s o n u t r lr s u c s; r ndn o a; t

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点 。滨 州 市 文 化 产 业 增 加 值 在 GD 中 所 P 占比例 已达 到3 %.从 业人 员近 8 万人 ;全
发 等特点 。大力发 展 文化产 业 ,有利于 优 化 经济结 构和产 业结构 .有 利于拉 动居 民
消 费结 构 升级 。有利 于扩 大 就 业和 创 业 ,
市 从 事 文 化 及 相 关 产 业 的单 位 达  ̄20 J i60 家 .其 中规 模 以上 单位 15 。总之 ,文 6家 化 产 业 在 该 地 区 国 民 经 济 中 的 比 重 逐 步 提 升 .对 该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贡 献 也 越 来
题 ”作为 中央全会 的议 题 ,把发展 文化 产
业 提 高 到 了 前所 未 有 的 高 度 。2 0 年 l 09 1 月 ,国务院 批复 《 黄河 三角 洲高效 生态 经
近 年 来 黄 河 三 角洲 文 化 产 业 增加 值 呈逐 年 上 升 态 势 .文 化 产 业 初 具 规 模 ,
越大 。
有 利于 经 济欠 发达 地 区 实现 跨 越 式发 展 。 加快 黄河 三角洲 文化产 业发 展 。是 实现 黄 河三 角洲地 区科 学发展 、快 速发展 的战 略
选择 。
环 渤海经济 膝 望 2 1 年第 2 02 期
对 策 研 究
( ) 文化 品牌 建设 逐 渐显现 二
个 一 工 程 ” 优 秀 作 品 奖 :小 品 剧 本 《 幸福 的事》在 第 四届 “ 最 中国 戏剧 奖 小 戏 小 品奖 ”获 小 品 类 一等 奖 草柳
河三 角 洲地 处 渤 海 南部 的 黄河 人 海 口
沿岸 地 区 .属温 带季 风 性 气 候 。四季 分 明 ,光照 充足 ,地理 区位 条件 优越 , 是我 国最适 合 人类 居住 的区域 之一 2文化 资源 丰富 、历 史悠 久 . 黄河 三 角 洲作 为我 国三 个 大河 三 角 洲之 一 .积 累 了 丰富 的 历 史 文化 资 源 黄 河 三 角洲 的 文化 产 业 资 源 具有 独 特 的人 文 社会 的地理 景 观 。历 史人 文 的 积 累 、民俗 文 化 的绵 延 、革 命 文 化 的 巨变 、工业 文 化 的 当代 画 卷 以及

戏舞联诀,相映生辉——谈黄河三角洲民俗舞蹈与民间戏曲的交融

戏舞联诀,相映生辉——谈黄河三角洲民俗舞蹈与民间戏曲的交融

戏舞联诀,相映生辉——谈黄河三角洲民俗舞蹈与民间戏曲的交融董惠(滨州学院音乐系,山东滨州256600)摘要:在悠久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史中.民俗舞蹈和民间戏曲相互交融,彼此吸收,形成了舞融戏内,戏含舞中。

戏舞相映生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民俗舞蹈民间戏曲相映生辉黄河三角洲地区现含东营和滨州两市,它地域辽阔。

传统文化深厚,北与冀东毗邻.受到燕赵文化侵染。

同时。

黄河口一直为移民之地,大量的移民既足开发者,又带来了各地文化。

各地的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

明显的地域边缘文化特点、较强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点、坚韧宽容的人文性特点,使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斑斓丰富的色彩并以此产生和丰富了民俗舞蹈和民间戏曲.如民间舞蹈有秧歌、打花棍、落子、鼓子秧歌、长山芯子等数十种,戏剧有吕剧、东路梆子、渔鼓戏、孛屯腔、哈哈腔、哈拉虎等。

在悠久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史中。

民俗舞蹈和民间戏曲相互交融,彼此吸收,形成了舞融戏内,戏含舞中。

舞因戏得以提升,戏冈舞而生动的局面。

一、黄河三角洲的民间戏曲艺术融合了地方民俗舞蹈艺术黄河三角洲的民间戏曲同其它地方的戏曲一样。

融合了舞蹈元素。

特殊的地域赋予了戏曲特殊的舞蹈元素.那就是民间戏曲融合了大量的地方民俗舞蹈元素,从而使戏曲更具地方性特色,被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1.民俗舞蹈的渗透丰富提高了民间戏曲的表现力。

黄河三角洲以吕剧故乡而闻名于世,吕剧是黄河三角洲民间戏曲的精粹.已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个品牌。

如吕剧《王小赶脚》是一出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小喜剧。

是吕剧艺术的创始人之一时殿元在1900年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编为化妆戏演出,因为《王小赶脚》以“驴”为道具.群众就称其为“驴戏”,他根据自己多年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吸收了京剧、五音戏、东路梆子等剧种中可用的艺术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驴”这一民俗舞蹈艺术形式,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

演出时,他们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驴形,并加以彩绘,使之栩栩如生;由青衣扮演的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缚以驴形,做骑驴之形态;扮脚夫王小,头戴毡帽,腰系围裙。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

HuangHe Delta黄河三角洲简称黄三角简介1855年以後,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呈扇状三角形的地区,面积5,450平方公里。

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

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

高程4公尺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 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烂泥湾内水深1∼2公尺,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

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 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海岸线平缓。

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

自185 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

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

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胶州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胶州市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的中部,地处黄河三角洲,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胶州的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传统特色文化是胶州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胶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胶州市注重保护传统特色建筑。

胶州市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如胶州古城、雷庄古建群等。

为了保护这些建筑,胶州市加大了维修和修缮力度,修复古建筑的原貌,保留了它们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胶州还修建了一些文化保护区,为游客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公众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胶州市重视传统特色文化的教育与培养。

胶州市设立了一些文化学校和艺术培训班,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在这些学校和培训班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传统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胶州市还加强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如剪纸、泥塑、木雕等手工艺技能。

通过这些教育和培训,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胶州的传统特色文化。

胶州市加强了对传统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胶州市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胶州绣花节、胶州古城文化节等。

这些活动展示了胶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参与。

胶州还开设了传统工艺品展览和销售中心,将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市场,提高了传统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胶州市还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了在线展览和文化推广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胶州的传统特色文化。

胶州市加强了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胶州市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规范了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加强了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

胶州还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和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承。

胶州市还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胶州市在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付出了许多努力。

通过保护传统建筑、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宣传推广、法律法规制定等多种途径,胶州市使传统特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为胶州的发展增添了魅力和活力。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

其 丰 富 的 自然 资 源 、 良好 的 区 位 优 势 和 巨 大 的 开 发
价 值 , 起 了海 内 外 普 遍 关 注 。黄 河 三 角 洲 资 源 开 引 发 和 环 境 保 护 早 已列 入 《 国 2 中 1世 纪 议 程 》 先 项 优
生 存 与 发 展 。工 业 革 命 以 后 , 别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特 战 以来 , 界 人 口急 剧 增 长 , 业 、 业 和 城 市 发 展 世 工 农 加 速 , 学 技 术 和 生 产 力 水 平 日益 提 高 , 类 为 了 科 人
满 足 急 剧 增 长 的 需 要 , 夺 式 开 发 自然 资 源 , 无 掠 肆
目计 划 。 山 东 省 将 黄 河 三 角 洲 开 发 列 入 “ 世 纪 工 跨 程 ”并 于 2 0 , 0 8年 3月 颁 布 了《 河 三 角 洲 高 效 生 态 黄
经 济 区发 展 规 划 》 国 家 把 “ 展 黄 河 三 角 洲 高 效 生 ; 发
收 稿 日期 :0 2—0 —1 21 1 5
第 一作 者简 介 : 闫永利 ( 92 )男 , 1 7一 , 山东 滨州人 , 教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副 主要从 事生 态文 艺学 教学 、 科研 工作 。Dma :zhj 1 3 cr i bh s @ 6 .o l z n
第 2期
闫永 利 , 田家怡
16 9 2年 , 国学 者 蕾 切 尔 ・卡 逊 出 版 了 《 静 的 春 美 寂 天 》 书 , 思 由 于 使 用 化 学 农 药 对 环 境 的 污 染 给 一 反 生 物和人类 造成 的危害 。6 O年 代 初 开 始 , 些 发 达 一
国 家 出现 了 反 对 污 染 和 公 害 的 群 众 性 “ 境 运 动 ” 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地域特点为特征形成的文化。

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思想学说和文化风尚创造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多姿多彩、内蕴深厚,其中有天人合一和帝王文化色彩的泰山文化;有开拓、坚韧的黄河文化;有创建仁义、礼制思想的孔孟文化;有早期商业文明的运河文化;有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有开放、纳新的海洋文化;有新工业革命的城市文化;有忠诚、奉献的沂蒙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对外交流文化等。

山东不同的地域文化既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铺就了广褒无垠的齐鲁文化大地,支撑起坚实巍峨的齐鲁文化大厦。

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是1855年(咸丰五年)改道而形成的,流经菏泽、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滨州、东营7市,含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县流入渤海。

在山东境内,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延伸、和流路的摆动、改造,形成了黄河河口三角洲,并在继续填海造陆。

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

九曲黄河流入大海1.黄河古迹文化遗存黄河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同时也孕育了古老的齐鲁文明。

在黄河两岸,包括地上和地下,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址和风物遗存,使黄河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领地与城邑。

古时的菏泽曾是曹国领地,后故名曹州,相传尧、舜、禹三位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尧根据这一带气候变化规律创立的历法沿用至今;定陶县被史学家称为“天下之中”,曾是齐、秦、赵三国长期激战争夺的目标;东汉末年,曹操屯兵于鄄(今鄄城县旧城镇),以此为根据地,形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在已发现的8座龙山文化城址中,聊城茌平县教场铺、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为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是诸侯国必争之地。

今境内仍存孙膑用兵的马陵道、迷魂阵遗址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遗迹;聊城最早的城址聊古庙,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为春秋战国至南北朝北魏时聊城故。

新石器时代的滨州、东营古文化遗存主要有滨城区卧佛台遗址、惠民大郭遗址、邹平丁公遗址、鲍家遗址、博兴利城遗址、曹家遗址、村高遗址、阳信小韩遗址、广饶傅家遗址等。

文物与名胜。

早在旧石器时代,德州已有精美的黑陶器物;历史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疏九河的九条河有五条在德州境内,德州城南的禹城县也因此而得名。

在聊城地青州龙兴寺北魏贴金彩绘佛立像区出土的仰韶文化前期的双唇口小口瓶、双唇口细颈壶、弇口浅腹红锛顶残片,仰韶文化晚期的有肩石铲等器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唐固河汉墓群中出土的绿釉陶楼,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聊城光岳楼中遗存的清康熙帝、乾隆帝的诗刻及清代状元傅以渐的手迹,山陕会馆中尚存的12幅古代镌刻楹联等等,均为稀世之宝;全市尚存塔、楼、庙、寺、碑、亭、墓等名胜古迹500余处,建于宋代的铁塔,是中国现存为数极少的铁塔之一;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是中国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构楼阁;建于清初的山陕会馆,是中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为海内之甲观”。

佛寺与佛造像。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宗教盛行,黄河流域出现了大量的佛寺与佛造像,如广饶普救寺遗址、惠民玉林寺遗址、博兴华龙寺遗址、兴国寺遗址、般若寺遗址、无棣海丰塔,以及各县区出土的众多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维摩像等。

造像多为大型碑形,且都装饰华丽,雕工洗练细腻,表明当地古代佛教文化高度发达。

庄园。

位于惠民的魏氏庄园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城堡式建筑,是晚清时期集商人、地主、官僚为一体的魏氏家族宅邸,与四川大邑的刘氏庄园、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并称“中国三大庄园”。

这座古老的庄园包含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事象、兵学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了农耕文明智慧的结晶,显示了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文化价值。

2.黄河神话传说与民俗山东黄河沿岸分布着一系列山峰,如右岸,有属于泰山山系的梁山、金山、子路山、华山等,左岸有关山、位山、鱼山等。

另外中低山区和冲击平原的接壤处还有些湖泊及洼地,如东平湖、东平洼地。

黄河沿岸还有许多独特的风景,如黄河长堤捕蝉、黄河落日、黄河故道林带风景、黄河干流悬河、艾山卡口、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

这些山峰、湖泊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的生活区域,形成了丰富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说。

东平司理山北齐摩崖佛造像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丰富生动、家喻户晓,既具有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的深厚内涵,又具有鲜活的地方特色。

这些神话传说主要有三类:一是关于人物的,二是关于地方风物的,三是一些风俗传说。

如黄河三角洲的董永故事、孝妇河的故事、麻姑庙的故事、白龙湾、鹤伴山、青龙山、海丰塔、火把李和朝阳村的故事,秦皇台、蒲姑城的故事、丘贝风云、宋太祖与扳倒井和红喜砖的故事、王薄和唐赛儿的故事、二月二吃蝎豆、七月十五放荷灯的故事等。

除了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之外,黄河地区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大多与河神有关,如“大王”、“将军”,还有些水神、镇水灵物等。

大王在民间又称黄河大王、大王爷、河大王等,有六位,最有名的是“金龙四大王”。

有些地方还修建了大王庙,每年举行大王庙庙会。

杨家埠木版年画·春牛图历史上的黄河是重要的航运通道,黄河沿岸形成了许多造船风俗、民工风俗、船商风俗等。

黄河沿岸亦有许多渡口、渡船、浮桥等交通设施。

许多有名的黄河渡口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阳谷县张秋镇渡口是黄河与古运河交接处的渡口,在元明清三代是个异常热闹的地方,当年的河工有这样的口谚:“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这里又有小苏州之称;惠民镇清河镇渡口,作为山东西北部的重要通道,常常将本地有名的清河镇年画传播到西北面的其他省区。

由于黄河是条忧患之河,所以常常需要挖深河道、加固大堤,在这些常年的劳作中,河工们形成了带有黄河沿岸特色的硪号和河工号子。

如《二板号》、《快号》、《十二莲花》、《爬山虎》、《打手硪号》《两头停》、《太平洋》《长号》、《短号》、《二八号》等一百多种硪号。

常见的河工号子有“骑马号”、“绵羊号”、“小官号”、“花号”等。

山东黄河沿岸的剪纸、泥塑、年画、印染、刺绣、编结等民间手艺异常璀璨。

沿黄一带是重要的棉产区,所以盛行棉纺、织布,在这些自制衣物中,最能体现当地人与大河息息相关的情怀的就是“紫花布”了。

这种布做出来衣服穿在身上,因为与泥土同色,而不怕风沙污染,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另外,滨城、利津、博兴、广饶等地简洁明快、粗犷豪放、喜庆吉利的民间剪纸名扬海内外;博兴做工精巧、造型新颖的草编、柳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内外;惠民河南张的造型质朴、寓意吉祥的泥娃娃(扳不倒)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黄河流域民间工艺大多历史悠久,传承着浓厚的古风意蕴。

3.文化名人与文艺作品在母亲河的哺育下,山东黄河流域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文艺作品。

从古到今,难以尽数。

在菏泽地区有军事家孙膑、思想家庄子、农学家汜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江等大批圣贤,至今境内仍保留着尧王墓、陈王台、百狮坊、范蠡湖、秦王避暑洞、仿山遗址、孙膑故城等100多处名胜古迹。

聊城的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其“文章为一时之冠”;“千古奇丐”武训,以行乞兴学而闻名于世;在近代和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国画大师呼盉斋、李苦禅为中华学术文化和艺术文化留下传世之作;张自忠、马本斋等抗日民族英雄,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曾在德州下帷读书;“滑稽之雄”东方朔,文采风格,卓然一家,是相声的祖师爷。

滨州有惠民的孙武、邹平的伏生、随母嫁到邹平的范仲淹等;明初发生在蒲台县(今博兴县)女豪杰唐赛儿领导了农民起义;而一代大儒梁漱溟选择黄河岸边的邹平施展自己的抱负,进行了乡土建设试验。

在历代的文艺作品中,描写到黄河的更是卷帙浩繁。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是绘画,都显示出厚重的黄河文化特色。

诗歌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晚泊无棣沟》、元代张养浩的《谒范文正公祠诗》、清代施闰章的《望长白山》等,浸染黄河浑厚的文化之风。

抗战时期产生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更是形象的表达了黄河以及黄河沿岸人民那种不可阻挡的雄浑气势。

山东吕剧地方戏曲《小姑贤》、《借年》、《墙头记》、《姊妹易嫁》等长久不衰,深受百姓喜爱。

建国初的吕剧戏《李二嫂改嫁》轰动全国。

4.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和人文精神黄河是一条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每年携带约16亿吨的泥沙奔流而下,约有12吨泥沙沉积在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新造陆地23—28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已经先后接收了三次大的移民:第一次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桐与河北枣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垦利、利津、沾化一带;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来自鲁西和部分油田的移民,主要分布于东营市东部地区。

除此之外,小规模的移民更是源源不断。

贯穿古今的移民,给黄河三角洲的文化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如今黄河三角洲的许多地名还保留着移民的痕迹。

以沾化县为例,422个地名中,248个出现于明初,42个出现于1935年。

由于地名产生的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命名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早期的多以地形、姓氏、职业命名,如吴家、崔铺、豆腐李等,近现代则具有较多的社会文化含量,突出了时代特征,如爱国、联盟等。

以“屋子”为后缀的地名则反映了移民“赶黄河”的游走式农耕方式。

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将各自的乡土文化载入黄河三角洲,既彰显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互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兼容并包、一体多元的移民文化。

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这里拥有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

油田人大多是从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迁徙来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精神和文化,这种多元性导致了黄河三角洲文化迅速融合,并创造出巨大的活力。

正是这种新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和精神,促使了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的发展和跨越。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有着繁盛的齐国文化,秦汉至清末又是各种文化交融发展,近现代时逐渐成熟,在黄河三角洲形成新的渤海文化。

总起来看,齐鲁黄河文化,有着务实性、抗争性、多元性特点,具有兼容和谐的群体主义精神、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忠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宽厚忠孝的仁爱精神和勤奋节俭、灵活务实的创业精神。

海洋文化山东海疆外受黄渤海的天然滋润,内承齐鲁大地的人文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