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微球的制备

合集下载

双氯芬酸钠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双氯芬酸钠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双氯芬酸钠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一、制备方法
1.准备所需材料:双氯芬酸钠、海藻酸钙、醋酸、乙酸乙酯、聚乙烯醇(PVA),等。

2.制备双氯芬酸钠溶液:将适量的双氯芬酸钠溶解在纯水中,并搅拌至溶解完全。

3.制备海藻酸钙溶液:将适量的海藻酸钙溶解在纯水中,并搅拌至溶解完全。

4.加入醋酸乙酯:将醋酸乙酯一滴滴地加入海藻酸钙溶液中,同时搅拌。

5.准备双氯芬酸钠海藻酸钙混合溶液:将双氯芬酸钠溶液和海藻酸钙溶液混合并彻底搅拌均匀。

6.加入PVA:将PVA溶液加入混合溶液中,并搅拌至均匀。

7.胶化:将混合溶液滴入乙酸乙酯中,形成悬浮液。

8.凝胶微球形成:通过共聚合反应,将悬浮液中的胶化液滴变成凝胶微球。

9.分离和干燥:将凝胶微球通过筛网分离出来,并在恒温干燥器中干燥至恒定重量。

二、性质分析
1.形态观察: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凝胶微球的形态和表面形貌。

2.粒度分析:使用动态光散射仪(DLS)测量凝胶微球的粒径分布。

3.药物释放性能:将凝胶微球置于人工关节液中,通过离心和过滤等方法收集释放液进行药物浓度的测定。

4.组织相容性:通过组织切片和病理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凝胶微球在体内的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5.药物稳定性:通过测定药物含量和溶出度的变化,评估凝胶微球中药物的稳定性。

空心和实心sio2胶体晶体微球的快速制备方法

空心和实心sio2胶体晶体微球的快速制备方法

空心和实心sio2胶体晶体微球的快速制备方法
1.材料准备:
-正硅酸乙酯或正硅酸丙酯:作为硅源。

-正丙醇:作为溶剂。

-稀盐酸:用于调节pH值。

-水:作为溶剂。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稳定剂。

2.溶胶制备:
在干燥的条件下,将正硅酸乙酯或正硅酸丙酯加入正丙醇中,并加入少量的盐酸。

搅拌混合至溶胶均匀。

3.凝胶制备:
将溶胶慢慢加入水中,并加入适量的PVP稳定剂。

继续搅拌混合,形成胶体凝胶。

4.微球制备:
-空心微球制备:将胶体凝胶加入一个球模具中,将模具放入一个离心机中,快速旋转离心机,在加速过程中,溶胶凝胶均匀地分散在模具壁上,形成空心微球。

根据旋转速度、时间和模具的形状可以调整空心微球的大小。

-实心微球制备:将胶体凝胶加入一个有孔的模具中,将模具放入一个离心机中,并用一个真空泵制造负压,使溶胶凝胶通过孔洞中心流出,形成实心微球。

5.干燥:
将制备好的微球放入干燥箱中,在低温下(例如60-80摄氏度)慢慢干燥,去除残留的溶剂。

6.表面修饰:
如果需要改变微球的表面特性,可以进行表面修饰。

例如,通过修饰剂和交联剂的反应,可以在微球表面引入功能基团。

7.表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所制备的空心和实心SiO2胶体晶体微球进行表征。

以上是制备空心和实心SiO2胶体晶体微球的一种快速制备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并且可以控制微球的形状和粒径,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水凝胶微球制备方法之一、其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将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加入溶剂中,并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均匀混合,形成均相溶液;接着,将溶液注入到乳化剂溶液中,形成乳液;然后,通过控制乳液温度、pH值、添加交联剂等方法,使乳液中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水凝胶微球;最后,用洗涤剂或其他方法将乳液中的乳化剂去除,得到纯净的水凝胶微球。

乳液凝胶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水凝胶微球制备方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将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和乳化剂加入溶剂中,并经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充分混合,形成乳液;接着,通过调整乳液的温度、pH值和添加交联剂等方法,使乳液中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水凝胶微球;最后,用洗涤剂或其他方法将乳液中的乳化剂去除,得到纯净的水凝胶微球。

微流控法是一种较新的水凝胶微球制备方法。

其主要依赖于微流控芯片,通过微流控芯片中的微型通道和微阀等微结构,控制高分子材料的流动和反应过程。

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将高分子材料溶液注入到微流控芯片中,并通过外部压力或电压等手段控制材料的流动;接着,通过微流控芯片中的反应通道,使高分子材料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水凝胶微球;最后,将制备好的水凝胶微球从芯片中取出。

纳米乳液模板法是一种基于纳米乳液的水凝胶微球制备方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首先,将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和乳化剂加入溶剂中,并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均匀混合,形成纳米乳液;接着,通过控制纳米乳液的温度、pH值和添加交联剂等方法,使纳米乳液中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凝胶化反应,形成水凝胶微球;最后,用洗涤剂或其他方法将乳液中的乳化剂去除,得到纯净的水凝胶微球。

总体来说,制备水凝胶微球的方法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以得到具有理想性能的水凝胶微球。

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这凝胶微球啊,就像是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魔法球,有着神奇的魅力和用途呢!先来说说乳化法吧。

就好像我们做蛋糕时把各种材料搅拌在一起,乳化法就是把一些特定的成分混合起来,形成乳液,然后通过一些手段让它们变成可爱的凝胶微球。

想象一下,那些成分就像一群小精灵,在魔法的作用下汇聚成一个个圆圆的微球,是不是很有趣呀!还有溶剂挥发法呢!这就像是水分慢慢蒸发掉,留下了精华。

我们把含有要制备成凝胶微球的材料的溶液放在合适的环境中,让溶剂一点一点地挥发掉,最后就剩下了我们想要的凝胶微球啦。

这过程就如同大自然的雕琢,慢慢地呈现出奇妙的成果。

离子交联法也不能不提呀!这就好像是搭积木,不同的小块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组合在一起。

在这个方法中,利用离子的作用让材料交联起来,形成坚固又可爱的凝胶微球。

哎呀,那沉淀法也挺有意思的呢!就如同雨滴从天空落下,在合适的条件下,那些材料也会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个凝胶微球。

这感觉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场奇妙魔术表演。

制备凝胶微球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哦!需要我们精心地去操作,去控制各种条件。

就像一位大厨烹饪美食一样,要掌握好火候、调料的用量。

稍有不慎,可能就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完美凝胶微球啦。

而且,不同的制备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呢!我们得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这就好比我们出门穿衣服,得根据天气、场合来挑选合适的款式和颜色呀。

在实际应用中,凝胶微球的用途可广泛啦!它们可以用来包裹药物,就像给药物穿上一层保护衣,让药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材料科学领域等等。

总之呢,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就像是一个充满奥秘和惊喜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我们要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去挖掘凝胶微球更多的可能性。

让我们一起加油,为这个神奇的领域增添更多的精彩吧!。

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医药化工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周奎,邓连霞,杜瑶瑶,黄伟(杭州协合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研究采用乳化法制备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通过对乳化转速、乳化时间、油水比、透明质酸钠起始浓度、乳化剂浓度的研究,来考察各因素对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透明质酸钠起始浓度为8%、油水比为1/4、乳化剂浓度为1.5%、乳化转速为2500r/min、乳化时间为20mm时,所研制的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平均粒径为30.8p m,并进一步对所制备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进行性能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要求。

关键词:乳化法;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粒径文章编号:1006-4184(2019)09-0006-050引言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又称玻尿酸,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通过糖苷键交替连接而成的大分子酸性粘多糖。

透明质酸多分布于哺乳动物的结缔组织和体液中,是构成皮肤细胞间质的成分,其通常以透明质酸钠盐的形式存在[1=3]o透明质酸主要是由动物组织提取和微生物发酵两种途径制备得到BT。

HA分子中含有较多羟基和羧基,赋予了其很好的保湿性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被广泛用于化妆品中。

但由于透明质酸在组织间易被扩散和降解,体内存留时间短,难以充分发挥其物理化学特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些缺陷,需要对透明质酸进行化学修饰或交联,从而得到性能更优异的透明质酸衍生物。

透明质酸衍生物被应用于微整形、组织填充、药物缓释、控释载体等领域[6-10]$为获得充分、均匀的反应体系,以二乙烯基砜为交联剂,采用乳化法制备医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考察了乳化转速、乳化时间、油水比、乳化剂浓度、透明质酸钠起始浓度等因素对凝胶微球粒径的影响。

在相对优异的条件下,制备出粒径均匀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微球,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符合《整形手术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YY/T0962-2014)要求。

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水凝胶微球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诸如高孔隙度、高可逆度、高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性能等特点,在各种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目前制备水凝胶微球的方法很多,如沉淀法、凝胶聚合法、雾化法等,但是普遍存在性能差异、制备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研究一种新的制备水凝胶微球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是利用聚氨酯(PU)制备的“骨架”与丙烯酸(SA)分子共聚合成的水凝胶微球。

SA提供了微球所需的单元,并增加了微球的亲水性能,PU是微球内部的结构支撑骨架,使得微球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然而,目前对于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制备方法和材料性能方面也有待探究和完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旨在研究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和材料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添加剂量等参数来获得性能更好的微球材料。

2.研究SA、PU的质量比例对复合水凝胶微球性能的影响,探究复合水凝胶微球的成分优化方案。

3.系统评价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性能表现,包括孔隙度、柔性度、吸附性能和水解稳定性等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的结构和性能,为其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能源存储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制备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根据文献资料和前期实验结果,选取适当的PU模板和SA单体,采用凝胶聚合法制备SA/PU复合水凝胶微球。

2.调整复合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条件: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光照强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添加剂等参数,寻找最佳制备条件。

3.调整SA和PU的比例:通过改变SA和PU的比例,研究不同比例对复合水凝胶微球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佳比例方案。

4.测定复合水凝胶微球的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和孔洞结构,测定孔隙度和吸附性能、柔性度和水解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能。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1.离子凝胶法:将水溶性的聚合物和离子交联剂混合,搅拌形成均匀
的混合液,再将混合液打滴成小球,通过离子交联作用形成水凝胶微球。

2.热凝胶法:将水溶性的聚合物溶解于热水中,加热至适宜温度,加
入交联剂,搅拌均匀后冷却,形成水凝胶微球。

3.化学凝胶法:将水溶性的聚合物与交联剂在化学反应条件下反应生
成凝胶,再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将凝胶块打碎成微小的凝胶微球。

4.电化学凝胶法:将水溶性聚合物和电解质混合制备成电致变性凝胶,在电场作用下形成水凝胶微球。

5.微滴生成法:将水溶性聚合物和交联剂混合悬浮于有机溶液中,通
过微滴生成器将混合液打成小球,通过溶液中的有机溶剂挥发掉水,形成
水凝胶微球。

6.喷雾干燥法:将水溶性聚合物和交联剂溶解于水中,再将混合液通
过喷雾器喷雾成微小颗粒,经过干燥后形成水凝胶微球。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特性以及其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制备方法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和模板法等。

其中,溶胶-凝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首先,将硅源(如硅酸乙酯)和溶剂(如乙醇)混合,并加入催化剂(如氯化铵)。

随后,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滴加碱性溶液(如氨水),使溶液中的硅源逐渐聚合形成凝胶。

最后,将凝胶经过干燥和热处理,得到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

二、特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

首先,它们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提供良好的吸附性能。

其次,它们具有较低的密度和优良的机械强度,可用于轻质材料的制备。

此外,它们还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高温和酸碱环境下保持结构完整。

三、能源领域的应用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用于催化反应的增效。

其次,它们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吸附层,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四、环境领域的应用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在环境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们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水处理和废气处理,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其次,它们可以作为保温材料,用于建筑物的节能。

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于储氢材料的制备,提高氢能源的储存和传输效率。

五、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可以用作药物载体,用于控释药物和靶向治疗。

其次,它们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此外,它们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分析。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是一种多功能的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它们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为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材料科学领域,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技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

聚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温和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高度可调控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使其成为制备水凝胶微球的理想基材之一。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技术,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将对聚乙二醇的介绍和特性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化学结构、分子量范围、溶解性等方面。

进而,系统地介绍水凝胶微球制备的原理和方法,涵盖常见的交联反应、溶液共混法、电沉积法等各种技术途径,并分析比较它们在微球制备过程中的优缺点。

最后,将重点关注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环境治理以及能源储存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其在这些领域中的作用和潜在的研究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相关内容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技术。

具体而言,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在这一部分中将对本文的目的、概述以及整体文章结构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聚乙二醇的特性和水凝胶微球制备技术。

主要包括对聚乙二醇化学结构及特点简要概括,并深入阐述了各种制备方法中原理及应用领域。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清单、微球制备实验步骤详解以及实验条件和参数设置,为读者提供清晰可行的实验指南。

第四部分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充分展示,并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微球形态表征结果的分析、微球材料性能优化与改进策略的探讨,以及应用效果评价及展望。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这一部分中将总结研究成果及贡献点,提出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建议,并展望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领域的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介绍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制备技术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供实验所需材料清单、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条件和参数设置。

同时,通过对聚乙二醇水凝胶微球形态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优化和改进策略,并对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凝胶微球的制备

凝胶微球的制备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手册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系化学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203学生姓名高振东学号12110802090指导教师宋沙沙职称讲师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编印二〇一六年六月毕业设计(论文)自二〇一六年二月至二〇一六年六月共十七周毕业论文任务书(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姓名高振东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203班学号12110802090指导教师宋沙沙职称讲师课题名称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起止日期自2016年2月29日起至2016年6月24日一、课题来源:论文《高伸缩性和坚韧的水凝胶》二、课题目的要求:采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测试其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将凝胶中的铜离子还原研究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三、主要研究内容:⒈通过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

⒉凝胶微球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⒊硼氢化钠还原铜离子。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论点、论据(或研究目标):采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测试其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将凝胶中的铜离子还原研究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五、分阶段指导性进度计划:第1-2周查阅相关类似体系的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

第3-4周进行英语文献的翻译工作。

第5-6周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的制备。

第7-8周硼氢化钠还原凝胶微球中的铜离子。

第9-11周研究凝胶微球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第12-14周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撰写论文第14-15周制作PPT,准备毕业论文的答辩六、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Osada Y, Gong J P. Soft and wet materials: Polymer gels . Advanced Materials,1998, 10:827-837.[2]Yoshida R, Uchida K, Kaneko Y. Comb-type Grafted Hydrogels with RpidDe-swellingResponse to Temperature-change . Nature, 1995, 374: 240-242.[3]Zhang X Z, Wu D Q, Chu C C.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trolleddrugrelease of thermosensitive IPN-PNIPAAm hydrogels . Biomaterials, 2004, 25: 3793-3805.[4]Gong C, Qi T, Wei X. Thermosensitive polymeric hydrogels As drug deliveysystems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13, 20: 79-94.[5]Li Z Q, Guan J J.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s for drug delivery . Expert OpiniononDrug Delivery, 2011, 8: 991-1007.[6]Chen S C, Wu Y C, Mi F L. A novel pH-sensitive hydrogel composed ofN,O-carboxymethyl chitosan and alginate cross-linked by genipin for protein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4, 96: 285-300.[7]Brannonpeppas L, Peppas N A. Equilibrium swelling behavior of pH–swellinghydrogels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1991, 46: 715-722.[8]Qu X, Wirsen A, Albertsson A C. Novel pH-sensitive chitosan hydrogels:swellingbehavior and states of water . Polymer, 2000, 41: 4589-4598.[9]Naficy S, Spinks G M, Wallace G G. Thin, Tough, pH-Sensitive hydrogel filmswithrapid load recovery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4109-4114.[10]Z hao Y L, Stoddart J F. Azobenzene-based light-responsive hydrogel system.Langmuir, 2009, 25: 8442-8446.[11]L o C W, Zhu D F, Jiang H R. An infrared-light responsive graphene-oxideincorporated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hydrogel nanocomposite. Soft Matter, 2011, 7:5604-5609.[12]Y an B, Boyer J C, Habault D. Near infrared light triggered release ofbiomacromolecules from hydrogels loaded with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2, 134: 16558-16561.[13]S ozeri H, Alveroglu E, Kurtan U. Magnetic hydrogel with high coercivity.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3, 48: 2751-2757.[14]L iu T Y, Hu S H, Liu K H.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martmagnetichydrogels and its use for drug release.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MagneticMaterials, 2006, 304: E397-E399.[15]Z hang Y L, Yang B, Zhang X Y. A magnetic self-healing hydrogel .ChemicalCommunications, 2012, 48: 9305-9307.[16]K im S Y, Shin H S, Lee Y M. Properties of electroresponsive poly(vinylalcohol)/poly(acrylic acid) IPN hydrogels under an electric stimulus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9, 73: 1675-1683.[17]K ulkarni R V, Biswanath S A. Electrically responsive smart hydrogels indrugdelivery: a review . Journal of Applied Biomaterials & Biomechanics, 2007, 5: 125-139[18]K ennedy S, Bencherif S, Norton D. Rapid and extensive collapse from electricallyresponsive macroporous hydroge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4,3: 500-507.[19]L in S B, Yuan C H, Ke A R. Electrical sensitiv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offastresponsive PAMPS-PAA-PVA T-IPN hydrogels .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2013, 32: E20-E31[20]K ozlovskaya V, Kharlampieva E, Mansfield M L. Poly(methacrylic acid)hydrogelfilms and capsules: Response to p H and ionic strength, and encapsulation of macromolecules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6, 18: 328-336.[21]Z hang R S, Tang M G, Bowyer A. A novel pH- and ionic-strength-secarbox methyldextran hydrogel . Biomaterials, 2005, 26: 4677-4683.[22]L i H, Lai F, Luo R. Analysis of 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ofionic-strength-sensitivehydrog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effect of equilibrium constant by a chemo-electro-mechanical model . Langmuir, 2009, 25: 13142-13150.[23]L ee K Y, Mooney D J.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 Chemical Reviews,2001, 101: 1869-1879.[24]S hu X Z, Liu Y C, Palumbo F S. In situ crosslinkable hyaluronan hydrogelsfortissue engineering . Biomaterials, 2004, 25: 1339-1348.[25]H unt J A, Chen R, van Veen T.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medicine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4, 2: 5319-5338.[26]Q iu Y, Park K. Environment-sensitive hydrogels for drug delivery . Advanced DrugDelivery Reviews, 2001, 53: 321-339.指导教师(签字):2016 年月日系主任(签字):20 年月日注: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审核后下发学生。

dna水凝胶微球制备

dna水凝胶微球制备

DNA水凝胶微球制备1. 简介DNA水凝胶微球制备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将DNA片段封装在微米级的水凝胶球中。

这种制备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基因测序、基因治疗、药物传递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DNA水凝胶微球制备的步骤、原理以及应用。

2. 制备步骤2.1 材料准备在开始制备DNA水凝胶微球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DNA片段:可以是线性DNA片段或环状DNA片段。

•凝胶原料:常用的凝胶原料有明胶、琼脂糖等。

•交联剂: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二硫化物等。

•缓冲液:用于调节pH值和维持适宜的反应条件。

•混合剂:用于将DNA片段与凝胶原料混合均匀。

2.2 凝胶制备1.将凝胶原料加入缓冲液中,并充分溶解。

2.加入交联剂,使凝胶原料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3.调节溶液的pH值和温度,使其适合DNA片段的封装。

2.3 DNA封装1.将DNA片段与混合剂混合均匀,使其溶解在混合剂中。

2.将混合剂滴入含有凝胶原料的溶液中,形成微米级的水凝胶球。

3.通过控制滴液速度和搅拌速度,控制水凝胶球的尺寸和形状。

2.4 固化和收集1.将水凝胶球固化,使其保持形状稳定。

2.将固化后的水凝胶球收集,可以通过离心、过滤等方法进行。

3. 原理解析DNA水凝胶微球制备的原理基于凝胶的特性和DNA分子的封装。

凝胶是一种具有高分子网络结构的物质,可以在水中形成三维结构并保持稳定。

DNA分子则是生物体内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具有双链结构。

在制备过程中,凝胶原料被交联剂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DNA片段与混合剂混合后,通过滴液的方式加入到凝胶原料溶液中。

由于凝胶原料的网络结构,DNA片段会被困在凝胶中,形成微米级的水凝胶球。

固化后的水凝胶球可以稳定保存DNA 片段,并提供一种保护环境。

4. 应用领域DNA水凝胶微球制备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基因测序DNA水凝胶微球制备可以用于基因测序中的片段扩增和测序反应。

通过将DNA片段封装在水凝胶球中,可以提高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测序偏差和错误。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气凝胶是一种由纳米粒子所组成的多孔网络结构,其孔隙率可以高达85%-95%,同时在其网络中充满气态分散介质的固体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使得气凝胶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低热导率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使其在热学、声学、催化科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硅溶胶为原料,采用乳液成球法和溶胶凝胶法相结合,通过常压干燥的方法制备出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采用了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BET等测试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分析。

通过前期实验和相关的乳液法的理论,确定了所使用的复合乳化剂为span 80和tween 80,复合乳化剂的浓度为0.30 g/mL,同时研究了水油比、乳化剂配比、搅拌速率对气凝胶微球的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确定了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所需的最佳水油比为0.1-0.4,最佳搅拌速率为300-500r/min。

通过XRD、SEM、FTIR、N2吸附等测试方法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物相、疏水性能、表观结构和孔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实验所制备出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属于非晶体、具有亲水性,其粒径分布在5-20µm之间,此种方法所制备的气凝胶比表面积较小,最大为451 m2/g,孔分布集中在20-40nm之间。

采用混合表面改性剂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TMCS/MTMS、TMCS/HMDSO、MTMS/HDMSO三种混合表面改性剂的体积比、改性时间、改性温度对气凝胶微球密度和比表面积的影响。

结果表明使用混合表面改性剂比不使用表面改性剂所制得的气凝胶比表面积有所提高,表明其性能较好。

使用HMDSO/TMCS混合表面改性剂改性可以得到比表面积较高的气凝胶,当TMCS体积分数在60%时,其密度最低,最低为0.106 g/cm3,比表面积为660.65 m2/g,此时的表面改性温度为60°C,同时也能看出经过改性的气凝胶微球其孔径分布比未改性的气凝胶孔径分布要宽,说明改性的气凝胶能很好的保持气凝胶的纳米孔洞结构。

一种注射凝胶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注射凝胶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注射凝胶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注射凝胶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微球包括A组分、B组分、丝素蛋白、麻醉剂和盐溶液,A组分为透明质酸钠、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壳聚糖或细菌纤维素,B组分为聚己内酯或聚乳酸衍生物可降解材料。

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按照比例将A组分、B组分、丝素蛋白、麻醉剂和盐溶液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
(2)将混合物倒入注射器中;
(3)对注射器进行加热处理,使混合物融化;
(4)注射混合物到冷水中,形成微球;
(5)微球固化后,进行封装。

该制备方法具有生物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实验总结

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实验总结

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实验总结
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以下是对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实验的总结:
1. 实验目的:研究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2. 实验步骤:
a. 制备海藻酸钠液:将适量的海藻酸钠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得到海藻酸钠液。

b. 制备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将海藻酸钠液滴加入钙离子溶液中,形成凝胶微球。

c. 脱水处理:将凝胶微球置于醇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

d. 制备固化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将脱水后的凝胶微球浸泡在固化剂溶液中,固化凝胶微球。

e. 评估凝胶微球的性能:对制备得到的凝胶微球进行形态、结构、稳定性等性能的评估。

3. 实验结果:
a. 成功制备得到具有较好形态和结构的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

b. 凝胶微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

c. 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实验结论:海藻酸钠水凝胶微球作为一种生物医用材料,具有良好的制备性能和应用前景,可在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请注意,以上总结仅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实验结果仍需参考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法。

凝胶微球的制备

凝胶微球的制备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手册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系化学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203学生姓名高振东学号12110802090指导教师宋沙沙职称讲师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编印二〇一六年六月毕业设计(论文)自二〇一六年二月至二〇一六年六月共十七周毕业论文任务书(理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程记录表1注:1、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后填写一次。

2、1—2栏由学生本人填写;第3栏由指导教师填写。

3、使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4、填写要及时,要实事求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程记录表2注:1、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后填写一次。

2、1—2栏由学生本人填写;第3栏由指导教师填写。

3、使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4、填写要及时,要实事求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程记录表3注:1、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后填写一次。

2、1—2栏由学生本人填写;第3栏由指导教师填写。

3、使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4、填写要及时,要实事求是;注:1、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后填写一次。

2、1—2栏由学生本人填写;第3栏由指导教师填写。

注:1、每完成一项阶段性工作后填写一次。

2、1—2栏由学生本人填写;第3栏由指导教师填写。

3、使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4、填写要及时,要实事求是;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评审表(指导教师用)毕业论文评审表(评阅人用)毕业论文答辩评审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毕业论文答辩记录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姓名:答辩日期:年月日记录人:精品资料可修改。

药物制剂中的纳米凝胶的制备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纳米凝胶的制备与应用

药物制剂中的纳米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纳米凝胶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制剂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纳米凝胶的制备方法以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用材料和制备工艺,可以获得稳定的纳米凝胶,并赋予其优异的药物释放性能。

纳米凝胶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纳米凝胶的制备方法1. 溶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是一种常见的纳米凝胶制备方法。

首先,在溶剂中溶解单体和交联剂,然后通过引发剂的作用,聚合形成凝胶微球。

最后,通过纳米化处理,得到纳米凝胶。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凝胶具有均匀的尺寸分布和较高的稳定性。

2. 逆微乳液聚合法逆微乳液聚合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凝胶的方法。

通过将水溶性单体和交联剂溶解在油相中,形成逆微乳液。

然后,加入引发剂使单体聚合生成凝胶微球。

最后,通过处理得到纳米凝胶。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凝胶具有较高的乳化稳定性和可控性。

3. 电纺法电纺法是一种制备纳米纤维和纳米凝胶的有效方法。

通过将聚合物溶液注入电纺装置,施加高电压,使溶液形成电纺纤维,再利用交联剂进行凝胶化处理,得到纳米凝胶。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纳米凝胶。

二、纳米凝胶的应用1. 药物传递系统纳米凝胶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剂量和毒副作用。

通过调控纳米凝胶的溶胀性能和释放速率,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延长药效。

同时,纳米凝胶还可以包封不稳定药物,提高其稳定性。

2. 组织工程纳米凝胶在组织工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将细胞培养于纳米凝胶基质中,可以提供细胞生长和分化所需的支架结构和生物信号。

纳米凝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微环境,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3. 生物传感器纳米凝胶在生物传感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生物传感材料纳米化并制备成凝胶形式,可以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纳米凝胶还可以增加传感器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三、结语纳米凝胶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制剂形式,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和生物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总结词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气凝胶微球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传感器、电容器、 电池等。
详细描述
气凝胶微球可以用于制备高灵敏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气体、湿度等;还可以用于 制备高性能电容器和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04
气凝胶微球的未来发展
提高制备效率
01
02
03
优化制备工艺
气凝胶微球的制备及 应用
• 气凝胶微球简介 • 气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 气凝胶微球的应用 • 气凝胶微球的未来发展 • 结论
目录
01
气凝胶微球简介
气凝胶微球的定义
01
气凝胶微球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孔 洞结构的新型材料,通常由聚合 物或无机物制成。
02
它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高 孔隙率等特点,使其在许多领域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应用领域拓展
虽然气凝胶微球在某些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 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
性能改善
目前气凝胶微球的性能还有提升空间,如提高隔热性能、增强机械 强
通过改进制备过程中的温 度、压力、化学反应条件 等参数,提高气凝胶微球 的生成速度和产率。
开发新型催化剂
研究新型高效催化剂,降 低制备过程中的能耗和时 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连续化生产
通过改进设备和技术,实 现气凝胶微球的连续化生 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拓展应用领域
新能源领域
研究气凝胶微球在新能源 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领域 的潜在应用,拓展其在新 能源领域的应用范围。
气凝胶微球的应用领域
吸附剂
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孔洞结构 ,气凝胶微球可以用作吸附剂 ,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

凝胶微球是指具有粒径在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的球形粒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修复、能源储存等领域。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传统的化学交联、热致交联、光致交联等多种方法,它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实现可控释放,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在聚合物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制备方法、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制备方法1. 传统化学交联法传统的化学交联法是最常用的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制备方法。

该方法一般采用溶胀聚合的方式,首先在一种溶剂中溶解单体和交联剂,并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形成凝胶微球。

该方法制备的凝胶微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较好地吸附和释放溶质物质。

2. 热致交联法热致交联法是一种通过温度变化来实现凝胶微球界面交联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凝胶微球所用的材料一般是由聚丙烯酸和丙烯酰胺组成的共聚物。

通过改变温度,使共聚物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发生相分离,从而产生交联效应。

这种方法制备的凝胶微球具有温度敏感响应性能,在温度变化的刺激下可实现可控释放。

3. 光致交联法光致交联法是一种通过光的照射来实现凝胶微球界面交联的方法。

通过在聚丙烯酸-丙烯酰胺体系中加入光敏单体,如甲基丙烯酸酯等,光敏单体能够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形成凝胶微球。

该方法制备的凝胶微球具有光敏性能,可以通过光的照射实现精确的控制释放。

二、应用研究进展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生物医学应用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微球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它可以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用于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从而实现精确的治疗效果。

此外,凝胶微球还可以作为载体修饰药物,增加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并减轻副作用。

gelma微球 光固化时间

gelma微球 光固化时间

Gelma微球是一种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在制备过程中,光固化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Gelma微球的光固化时间。

一、Gelma微球的制备方法Gelma微球的制备过程分为两步:首先,通过紫外辐射交联聚乙二醇(PEGDA)预聚物来制备Gelma水凝胶;其次,在Gelma水凝胶中添加交联剂DMPA和发光剂Eosin Y,再经过光照即可制备出Gelma微球。

二、影响Gelma微球光固化时间的因素光固化时间是指在光照条件下,Gelma微球从液态过渡到固态所需的时间。

Gelma微球的光固化时间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 光源功率光源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能量,它对光固化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当光源功率增加时,Gelma微球的光固化速度也会增加。

2. 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是指光线通过单位面积所携带的能量,它也是影响光固化速度的重要因素。

当光照强度增加时,Gelma微球的光固化速度也会增加。

3. 光敏剂浓度光敏剂是指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引发聚合反应的物质。

在Gelma 微球制备过程中,添加的发光剂Eosin Y即为光敏剂。

当光敏剂浓度增加时,Gelma微球的光固化速度也会增加。

4. 温度温度对聚合反应的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Gelma 微球的光固化速度也会加快。

三、Gelma微球光固化时间的测试方法为了确定Gelma微球的最佳光固化时间,可以采用以下测试方法:1. 准备一定量的Gelma微球,将其放置在光照装置下进行光固化。

2.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部分样品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3. 根据测试结果,确定Gelma微球的最佳光固化时间。

四、结论Gelma微球的光固化时间受光源功率、光照强度、光敏剂浓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确定Gelma微球的最佳光固化时间,可以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进行实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光固化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手册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系化学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203学生姓名高振东学号12110802090指导教师宋沙沙职称讲师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编印二〇一六年六月毕业设计(论文)自二〇一六年二月至二〇一六年六月共十七周毕业论文任务书(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学生姓名高振东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1203班学号12110802090指导教师宋沙沙职称讲师课题名称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起止日期自2016年2月29日起至2016年6月24日一、课题来源:论文《高伸缩性和坚韧的水凝胶》二、课题目的要求:采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测试其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将凝胶中的铜离子还原研究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三、主要研究内容:⒈通过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

⒉凝胶微球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⒊硼氢化钠还原铜离子。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论点、论据(或研究目标):采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铜制备凝胶微球,测试其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通过将凝胶中的铜离子还原研究其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五、分阶段指导性进度计划:第1-2周查阅相关类似体系的文献资料,写出文献综述。

第3-4周进行英语文献的翻译工作。

第5-6周海藻酸钠凝胶微球的制备。

第7-8周硼氢化钠还原凝胶微球中的铜离子。

第9-11周研究凝胶微球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第12-14周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撰写论文第14-15周制作PPT,准备毕业论文的答辩六、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Osada Y, Gong J P. Soft and wet materials: Polymer gels . Advanced Materials,1998, 10:827-837.[2]Yoshida R, Uchida K, Kaneko Y. Comb-type Grafted Hydrogels with RpidDe-swellingResponse to Temperature-change . Nature, 1995, 374: 240-242.[3]Zhang X Z, Wu D Q, Chu C C.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trolleddrugrelease of thermosensitive IPN-PNIPAAm hydrogels . Biomaterials, 2004, 25: 3793-3805.[4]Gong C, Qi T, Wei X. Thermosensitive polymeric hydrogels As drug deliveysystems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13, 20: 79-94.[5]Li Z Q, Guan J J. Thermosensitive hydrogels for drug delivery . Expert OpiniononDrug Delivery, 2011, 8: 991-1007.[6]Chen S C, Wu Y C, Mi F L. A novel pH-sensitive hydrogel composed ofN,O-carboxymethyl chitosan and alginate cross-linked by genipin for protein drug delivery.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4, 96: 285-300.[7]Brannonpeppas L, Peppas N A. Equilibrium swelling behavior of pH–swellinghydrogels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1991, 46: 715-722.[8]Qu X, Wirsen A, Albertsson A C. Novel pH-sensitive chitosan hydrogels:swellingbehavior and states of water . Polymer, 2000, 41: 4589-4598.[9]Naficy S, Spinks G M, Wallace G G. Thin, Tough, pH-Sensitive hydrogel filmswithrapid load recovery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4109-4114.[10]Z hao Y L, Stoddart J F. Azobenzene-based light-responsive hydrogel system.Langmuir, 2009, 25: 8442-8446.[11]L o C W, Zhu D F, Jiang H R. An infrared-light responsive graphene-oxideincorporated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hydrogel nanocomposite. Soft Matter, 2011, 7:5604-5609.[12]Y an B, Boyer J C, Habault D. Near infrared light triggered release ofbiomacromolecules from hydrogels loaded with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2, 134: 16558-16561.[13]S ozeri H, Alveroglu E, Kurtan U. Magnetic hydrogel with high coercivity.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3, 48: 2751-2757.[14]L iu T Y, Hu S H, Liu K H.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martmagnetichydrogels and its use for drug release.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MagneticMaterials, 2006, 304: E397-E399.[15]Z hang Y L, Yang B, Zhang X Y. A magnetic self-healing hydrogel .ChemicalCommunications, 2012, 48: 9305-9307.[16]K im S Y, Shin H S, Lee Y M. Properties of electroresponsive poly(vinylalcohol)/poly(acrylic acid) IPN hydrogels under an electric stimulus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9, 73: 1675-1683.[17]K ulkarni R V, Biswanath S A. Electrically responsive smart hydrogels indrugdelivery: a review . Journal of Applied Biomaterials & Biomechanics, 2007, 5: 125-139[18]K ennedy S, Bencherif S, Norton D. Rapid and extensive collapse from electricallyresponsive macroporous hydrogels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4,3: 500-507.[19]L in S B, Yuan C H, Ke A R. Electrical sensitiv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offastresponsive PAMPS-PAA-PVA T-IPN hydrogels . Advances in Polymer Techn-ology,2013, 32: E20-E31[20]K ozlovskaya V, Kharlampieva E, Mansfield M L. Poly(methacrylic acid)hydrogelfilms and capsules: Response to p H and ionic strength, and encapsulation of macromolecules .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6, 18: 328-336.[21]Z hang R S, Tang M G, Bowyer A. A novel pH- and ionic-strength-secarbox methyldextran hydrogel . Biomaterials, 2005, 26: 4677-4683.[22]L i H, Lai F, Luo R. Analysis of 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ofionic-strength-sensitivehydrog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effect of equilibrium constant by a chemo-electro-mechanical model . Langmuir, 2009, 25: 13142-13150.[23]L ee K Y, Mooney D J.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 Chemical Reviews,2001, 101: 1869-1879.[24]S hu X Z, Liu Y C, Palumbo F S. In situ crosslinkable hyaluronan hydrogelsfortissue engineering . Biomaterials, 2004, 25: 1339-1348.[25]H unt J A, Chen R, van Veen T.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medicine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4, 2: 5319-5338.[26]Q iu Y, Park K. Environment-sensitive hydrogels for drug delivery . Advanced DrugDelivery Reviews, 2001, 53: 321-339.指导教师(签字):2016 年月日系主任(签字):20 年月日注: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审核后下发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