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目的制作都有“片段戏剧结构”特点,这也符合节目插播广告和产生衍生经济效益的编排理念;
从传播过程来看,两者与受众的关系均强调互动性和受众的参与,并以此为前提产生节目传播感 染力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索伯恩提出电视是“片段戏剧结构”
因此,在进行的广观播点电,视电节视节目目的或编电导视过剧程常中被,广告我所们中应断深,入所发以掘并利用上述特点,尤其是广播电视文 艺节目的编导制作国 电过外 视程电 连中视续,节剧更目,,往加尤往不其1能5是分忽港钟略台左广、右播新便电加是坡视一以个的及较这东完些南整特亚的性的片。
20世纪70-80,90年代后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反传统意识增 强,广播文艺倾向自由的个体感受性。 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网络和数字化时 代来临,广播文艺呈现多元化趋势。
广播文艺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3.广播剧的繁荣阶段(1976-1990年)
• (1)多侧面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 (2)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善。 • (3)在样式上的探索及风格越来越多姿多彩。 • (4)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有显著提高。 • (5)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代表作为:《三国演义》、
1939年,国民党在重庆创办对外广播台——“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
2.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硒”
1817年,瑞典的布尔兹斯(Jons Berzelias)发现了具有质光体的物质
“硒”(Selenium)。
电视装置
1921年,法国人舒尔兹(Schulze)发明一种电视装 置,获法国政府核准的专利。这种装置可以将动态 图像传送出去,至此,电视的研制进入成功阶段。
3.节目的连续化
• 连续化特征分两类。一类是节目的连续 化,如几十集上百集的电视连续剧,在 指定时间、指定栏目中播出。
• 一些大型文艺娱乐节目或真人秀,尽管 每期内容在变,但形式上是一致的。这 些栏目可以连续达到几十期或者几百期。
小结
综上,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其制作观念和媒介特性看,广播电视在传播上有共通性,其节目 共同具有现实主义选材原则;
现在还看电视的同学有多少?
•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其《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和 “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弥补过去媒介之不足,就像电视媒介填 补了广播媒体影视化和直观化的不足,新媒体又填补了电视媒体及时性和互动性的不足,从广播媒介到电视 媒介再到新媒体,使媒介变得越来越具人性化,因而也更使个人有能动性、能够也越来越主动去选择媒介和 改进媒介。
真正使无线电通讯进人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是“无线电之父“意大利的发明家卡格列谟·马 可尼和俄国的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线广播电台,也是第一个获美国联邦政府所发的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 是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它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首次播送的节 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此外,两者在技术特性上有明确的共通特征,都 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作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广播), 或音画结合(电视)为传播符号来远程传播信息。
1.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无线电广播成为传播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最早的端倪始于1865年,英国科学家克拉克·麦克斯威 在电磁波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电波存在的设想。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奇·鲁道夫赫兹用实验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人们为了纪念他对 科学上的贡献,就把无线电波称“赫兹波”,并以“赫兹”作为域率单位。
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 播有限公司,即BBC。20世纪20年代是欧美国家的广播电台先后建立并迅速发展的阶段。
1926年,以东京广播电台为基础,合并了大阪和名古屋两家电台,成立了日本广播协会NHK。
1926年,中国出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由刘翰创办。
02
间的延长,栏目调整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
快wenku.baidu.com.
03
4.节目包装的统一化
04
• 在同一类节目中,包装和表现形式大体一致, 比如,使用同一个或几位主持人,节目式样也 要大体一致。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1.节目播出时间固定化
• 电视节目的播出表的安排吸取了广播的优点,使 观众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既 为观众提供了方便,也固定了观众群。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媒介渊源
广播与电视在技术特性上的亲缘关系
1、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2、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3、广播与电视的技术特性
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念上的源流关系
1、现实主义原则的节目内容定位 2、“拟态环境”的创作方法与呈现手段 3、节目的运营方式
传播特征上的相似关系
1、节目播出时间固定化 2、栏目化的节目播出形式 3、节目的连续化 4、节目包装的统一性
断。从编导吸引观众在广告之后能继续收看的角度 出发,每个段落都要有一个局部的生动点,都要在 广告插播之前掀起一个小高潮,这样观众才能耐着 性子看完广告。这种结构,是电视和广播的传播特 征导致的必然共同结果。
3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广播文艺在国外与国内的产生发展 电视文艺在国外与国内的产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文艺的发展逐渐以专业频率为主,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音 乐台的异军突起。如《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974爱车音 乐时间》、《彩铃乐翻天》、《零点乐话》、《校园民谣》等。
二、电视文艺的产生发展
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特有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手段,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门类 的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屏幕形象的塑造,达到动人、感人、悦人、宜人艺术效果的新兴文艺 形式。电视文艺节目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强视听综合艺术性和广泛的接受性。
第一次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珠江模式”或叫“广东模式”倡导“口语化传 播”和“即时直播”为标志,促动了电视业的口语直播发展,开创了直播时代; 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以倡导“互动传播”和“移动传播”为标志。 这一阶段电子传播技术手段的繁荣,给全国各地广播频率专业化探索和建设提供了必 要保障。
三是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地应用信息采 集系统、编播系统、发射与接收系统三个技术环节。这三 个技术环节既是保证信息被选定、制作和信息被受众还原 接收的基本流程,又是广播和电视编导群体制作节目所要 参照的基本技术标准。甚至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观念的形 成也深受其限制和影响。
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念上的源流关系
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aul Nipkow). 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把人或景物的影像 传播到远方的想法。其后,发明设计了 “电视望远镜”的仪器,使处于A地的物 体在任意一个B地上被看到,形成现代电 视雏形。
我国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958年
4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第一套3个频道的黑白电视 中心设备及黑白摄影机,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 视台前身)宣告诞生开始试验广播。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主讲人:文希 QQ:1564780308
CONTENTS
01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02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03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嬗变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是与广播电视这一现代电子技术媒介形态相伴而生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方式手段以及许多特征,都随着这一媒介的技术发展变化而 不断调整和嬗变。因此,我们要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的技术,技巧,研究其创意呈现的方法手段,首先要了解广播电视作为媒介的特征和特点,其次要 了解广播和电视一个侧重声音,一个声画共存,看似差异较大的两大媒介何以被习惯性并称,更要厘清二者在技术特性、创作理念、传播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和 渊源关系。
广播电视节目:
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制作、播出内容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其作为媒介 平台传播内容的主要形式和构成单元,其核心特点是按时间段划分节目 单位,按时间顺序播出节目内容。
1.现实主义原则节目内容定位
• 从广播电视发明之初,直至如今,作为大众媒介的广播电视依然以关注现实,反映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为节目的主要题材。
2.“拟态真实”的创作方法与呈现手段
创作理念
•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作为媒介,其对真实的表现手段是通过“截取和重组”
完成的——广播电视节目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是通过一个物
理时间段呈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李普曼“拟态环境”)
3.节目运营方式
•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媒介,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和近些年来“新媒体” 的博兴,逐步呈现“跨区域”发展的态势。
一、广播文艺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30年代
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推动 了广播政治化发展之路。
20世纪60年代
社会意识觉醒,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 实施以及电视冲击,广播文艺呈现觉醒、 反叛、迷茫的特征。如《早安,越南》。
20世纪20年代
广播事业的开端,广播文艺 以歌唱转播为主。
20世纪40-50年代
二战的狂暴影响使广播为战争服务 成为主流。如玛丽莲·梦露受邀参 加劳军演出活动。
2.广播剧逐步成熟阶段(1952-1966年)
• (1)题材内容上:倡导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如《三 月雪》、《红岩》
• (2)广播剧的艺术特点更鲜明。 • (3)表现内容上的新追求。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
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广播剧创作逐步走进大学讲堂。
广播文艺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媒介改革”:
影像传播到远方
电视出现
大体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 人将希腊文中的Tele“远”字和拉丁文的 Vises“视”字合成一个新的英文单 词:“television”意为“看见远处的画面”。 由此,“电视”作为特指物品专用名司 正式出现。
电视传播原理
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 (Joseph May)发现“硒”具有 光电转换能力,在理论上说明 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 是最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一、广播与电视在技术特性上的亲缘关系
广播电视作为一个习语词,不仅仅是个泛称,而 是源于两者技术性上的亲缘关系。在中国的辞书《辞 海》中,对广播的概念定义为:“利用无线电波或导 线播送声音、音像节目,统称‘广播’。广播分为无 线和有线两大类。‘声音广播’被称为广播,播送音 像的广播为电视。“从上述概念定义来看,广播是一 个包含广播电台和电视两个媒介的名词。
1973年
5月1日,我国彩色电视试验广播开始,10月1日, 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转入正式播出,至此,我国 彩色电视广播开始形成。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发展自 己的电视事业。
1958-1960年
上海、黑龙江、辽宁、天津、四川 等16个省、市建立电视台并播出电 视节目。
20世纪90年代
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光纤传送、网络电视、手机 电视等传播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传播注入了无穷 的活力。
3.广播与电视的技术特性
一是都伴随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科学的大发展和电子 技术的革命性创新而产生,是现代物理及化学发展过程中 的产物。广播是源于电磁波的被发现和逐步认识,电视则 源于硒(Se)元素及其的光电在角被发现和逐步认识。
二是两者都存在着相似的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跨地域远 程传播的特性,只不过广播侧重于用声音符号,电视则利 用声画结合的符号。
《水浒传》等。 • (6)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1949-1952年)
• 最初发展模式:直播剧时期 • 主要的内容特点是:注重广播剧作品的社会价值,
以反映现实,激发人民的革命、爱国热情为主。 • 主要艺术特点是:(1)广播剧的定位介于广播
剧和舞台剧之间。(2)戏剧化的技巧比较突出。 • 代表性剧作有:《红军回来了》,《一万块夹板》
• 近年来,战略合作的频道合作已成为主流。上海与宁夏电视台合 办的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创了中国省级各卫视之间跨频道合 作的先例。
三、传播特征上的相似关系
2.栏目化的节目传播形式
01
•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电视台基本上做到
了节目栏目化。中央电视台1991年就开设了80多
个专栏,近些年,随着播出频道的增加和播出时
从传播过程来看,两者与受众的关系均强调互动性和受众的参与,并以此为前提产生节目传播感 染力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索伯恩提出电视是“片段戏剧结构”
因此,在进行的广观播点电,视电节视节目目的或编电导视过剧程常中被,广告我所们中应断深,入所发以掘并利用上述特点,尤其是广播电视文 艺节目的编导制作国 电过外 视程电 连中视续,节剧更目,,往加尤往不其1能5是分忽港钟略台左广、右播新便电加是坡视一以个的及较这东完些南整特亚的性的片。
20世纪70-80,90年代后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反传统意识增 强,广播文艺倾向自由的个体感受性。 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网络和数字化时 代来临,广播文艺呈现多元化趋势。
广播文艺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3.广播剧的繁荣阶段(1976-1990年)
• (1)多侧面地、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 (2)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善。 • (3)在样式上的探索及风格越来越多姿多彩。 • (4)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有显著提高。 • (5)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代表作为:《三国演义》、
1939年,国民党在重庆创办对外广播台——“中国之声”(Voice of China)。
2.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硒”
1817年,瑞典的布尔兹斯(Jons Berzelias)发现了具有质光体的物质
“硒”(Selenium)。
电视装置
1921年,法国人舒尔兹(Schulze)发明一种电视装 置,获法国政府核准的专利。这种装置可以将动态 图像传送出去,至此,电视的研制进入成功阶段。
3.节目的连续化
• 连续化特征分两类。一类是节目的连续 化,如几十集上百集的电视连续剧,在 指定时间、指定栏目中播出。
• 一些大型文艺娱乐节目或真人秀,尽管 每期内容在变,但形式上是一致的。这 些栏目可以连续达到几十期或者几百期。
小结
综上,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其制作观念和媒介特性看,广播电视在传播上有共通性,其节目 共同具有现实主义选材原则;
现在还看电视的同学有多少?
•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其《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和 “人性化”趋势的演化理论。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补救性媒介,弥补过去媒介之不足,就像电视媒介填 补了广播媒体影视化和直观化的不足,新媒体又填补了电视媒体及时性和互动性的不足,从广播媒介到电视 媒介再到新媒体,使媒介变得越来越具人性化,因而也更使个人有能动性、能够也越来越主动去选择媒介和 改进媒介。
真正使无线电通讯进人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是“无线电之父“意大利的发明家卡格列谟·马 可尼和俄国的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无线广播电台,也是第一个获美国联邦政府所发的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 是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它于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首次播送的节 目是哈丁·科克斯总统选举,在当时曾轰动一时。
此外,两者在技术特性上有明确的共通特征,都 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作为传播手段,以声音(广播), 或音画结合(电视)为传播符号来远程传播信息。
1.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无线电广播成为传播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最早的端倪始于1865年,英国科学家克拉克·麦克斯威 在电磁波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电波存在的设想。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奇·鲁道夫赫兹用实验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人们为了纪念他对 科学上的贡献,就把无线电波称“赫兹波”,并以“赫兹”作为域率单位。
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 播有限公司,即BBC。20世纪20年代是欧美国家的广播电台先后建立并迅速发展的阶段。
1926年,以东京广播电台为基础,合并了大阪和名古屋两家电台,成立了日本广播协会NHK。
1926年,中国出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由刘翰创办。
02
间的延长,栏目调整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
快wenku.baidu.com.
03
4.节目包装的统一化
04
• 在同一类节目中,包装和表现形式大体一致, 比如,使用同一个或几位主持人,节目式样也 要大体一致。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
1.节目播出时间固定化
• 电视节目的播出表的安排吸取了广播的优点,使 观众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既 为观众提供了方便,也固定了观众群。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媒介渊源
广播与电视在技术特性上的亲缘关系
1、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2、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3、广播与电视的技术特性
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念上的源流关系
1、现实主义原则的节目内容定位 2、“拟态环境”的创作方法与呈现手段 3、节目的运营方式
传播特征上的相似关系
1、节目播出时间固定化 2、栏目化的节目播出形式 3、节目的连续化 4、节目包装的统一性
断。从编导吸引观众在广告之后能继续收看的角度 出发,每个段落都要有一个局部的生动点,都要在 广告插播之前掀起一个小高潮,这样观众才能耐着 性子看完广告。这种结构,是电视和广播的传播特 征导致的必然共同结果。
3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广播文艺在国外与国内的产生发展 电视文艺在国外与国内的产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文艺的发展逐渐以专业频率为主,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音 乐台的异军突起。如《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974爱车音 乐时间》、《彩铃乐翻天》、《零点乐话》、《校园民谣》等。
二、电视文艺的产生发展
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特有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手段,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门类 的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屏幕形象的塑造,达到动人、感人、悦人、宜人艺术效果的新兴文艺 形式。电视文艺节目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强视听综合艺术性和广泛的接受性。
第一次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珠江模式”或叫“广东模式”倡导“口语化传 播”和“即时直播”为标志,促动了电视业的口语直播发展,开创了直播时代; 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以倡导“互动传播”和“移动传播”为标志。 这一阶段电子传播技术手段的繁荣,给全国各地广播频率专业化探索和建设提供了必 要保障。
三是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都不可或缺地应用信息采 集系统、编播系统、发射与接收系统三个技术环节。这三 个技术环节既是保证信息被选定、制作和信息被受众还原 接收的基本流程,又是广播和电视编导群体制作节目所要 参照的基本技术标准。甚至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观念的形 成也深受其限制和影响。
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念上的源流关系
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夫(Paul Nipkow). 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把人或景物的影像 传播到远方的想法。其后,发明设计了 “电视望远镜”的仪器,使处于A地的物 体在任意一个B地上被看到,形成现代电 视雏形。
我国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958年
4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第一套3个频道的黑白电视 中心设备及黑白摄影机,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 视台前身)宣告诞生开始试验广播。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
主讲人:文希 QQ:1564780308
CONTENTS
01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02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
03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类型嬗变
广播电视的媒介渊源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是与广播电视这一现代电子技术媒介形态相伴而生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方式手段以及许多特征,都随着这一媒介的技术发展变化而 不断调整和嬗变。因此,我们要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的技术,技巧,研究其创意呈现的方法手段,首先要了解广播电视作为媒介的特征和特点,其次要 了解广播和电视一个侧重声音,一个声画共存,看似差异较大的两大媒介何以被习惯性并称,更要厘清二者在技术特性、创作理念、传播特征等方面的相似和 渊源关系。
广播电视节目:
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制作、播出内容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其作为媒介 平台传播内容的主要形式和构成单元,其核心特点是按时间段划分节目 单位,按时间顺序播出节目内容。
1.现实主义原则节目内容定位
• 从广播电视发明之初,直至如今,作为大众媒介的广播电视依然以关注现实,反映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为节目的主要题材。
2.“拟态真实”的创作方法与呈现手段
创作理念
•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作为媒介,其对真实的表现手段是通过“截取和重组”
完成的——广播电视节目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是通过一个物
理时间段呈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李普曼“拟态环境”)
3.节目运营方式
•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媒介,随着数字化的进程和近些年来“新媒体” 的博兴,逐步呈现“跨区域”发展的态势。
一、广播文艺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30年代
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推动 了广播政治化发展之路。
20世纪60年代
社会意识觉醒,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 实施以及电视冲击,广播文艺呈现觉醒、 反叛、迷茫的特征。如《早安,越南》。
20世纪20年代
广播事业的开端,广播文艺 以歌唱转播为主。
20世纪40-50年代
二战的狂暴影响使广播为战争服务 成为主流。如玛丽莲·梦露受邀参 加劳军演出活动。
2.广播剧逐步成熟阶段(1952-1966年)
• (1)题材内容上:倡导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如《三 月雪》、《红岩》
• (2)广播剧的艺术特点更鲜明。 • (3)表现内容上的新追求。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
北京广播学院复校,广播剧创作逐步走进大学讲堂。
广播文艺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媒介改革”:
影像传播到远方
电视出现
大体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 人将希腊文中的Tele“远”字和拉丁文的 Vises“视”字合成一个新的英文单 词:“television”意为“看见远处的画面”。 由此,“电视”作为特指物品专用名司 正式出现。
电视传播原理
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 (Joseph May)发现“硒”具有 光电转换能力,在理论上说明 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 是最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一、广播与电视在技术特性上的亲缘关系
广播电视作为一个习语词,不仅仅是个泛称,而 是源于两者技术性上的亲缘关系。在中国的辞书《辞 海》中,对广播的概念定义为:“利用无线电波或导 线播送声音、音像节目,统称‘广播’。广播分为无 线和有线两大类。‘声音广播’被称为广播,播送音 像的广播为电视。“从上述概念定义来看,广播是一 个包含广播电台和电视两个媒介的名词。
1973年
5月1日,我国彩色电视试验广播开始,10月1日, 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转入正式播出,至此,我国 彩色电视广播开始形成。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发展自 己的电视事业。
1958-1960年
上海、黑龙江、辽宁、天津、四川 等16个省、市建立电视台并播出电 视节目。
20世纪90年代
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光纤传送、网络电视、手机 电视等传播技术为电视节目制作、传播注入了无穷 的活力。
3.广播与电视的技术特性
一是都伴随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叶科学的大发展和电子 技术的革命性创新而产生,是现代物理及化学发展过程中 的产物。广播是源于电磁波的被发现和逐步认识,电视则 源于硒(Se)元素及其的光电在角被发现和逐步认识。
二是两者都存在着相似的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跨地域远 程传播的特性,只不过广播侧重于用声音符号,电视则利 用声画结合的符号。
《水浒传》等。 • (6)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1949-1952年)
• 最初发展模式:直播剧时期 • 主要的内容特点是:注重广播剧作品的社会价值,
以反映现实,激发人民的革命、爱国热情为主。 • 主要艺术特点是:(1)广播剧的定位介于广播
剧和舞台剧之间。(2)戏剧化的技巧比较突出。 • 代表性剧作有:《红军回来了》,《一万块夹板》
• 近年来,战略合作的频道合作已成为主流。上海与宁夏电视台合 办的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创了中国省级各卫视之间跨频道合 作的先例。
三、传播特征上的相似关系
2.栏目化的节目传播形式
01
•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电视台基本上做到
了节目栏目化。中央电视台1991年就开设了80多
个专栏,近些年,随着播出频道的增加和播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