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课文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1ab40af5335a8102d220a4.png)
苏州园林句子赏析一篇《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貌,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做这篇文章的句子赏析呢?整理了《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希望对你学习《苏州园林》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文章句子赏析1、“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
“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
“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
使整个园林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9课《苏州园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883734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f.png)
课文赏析(一)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 是美术画……”
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 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 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 术之美。
课文赏析(二)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 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 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 量复制。
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整体特点。
第二部分(3--9):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 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不止眼前的美,还能让人在游览 中得到美的享受。
深入探究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 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说明了苏州园林中廊子和墙壁的设计巧妙。镂空图案使 空间相互渗透,看似隔开却又没有完全隔开,增加了层次感和深度 感,使景致更加丰富多变。
深入探究
4.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为什么多次提到游览者的感受?
A.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 B.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相互配合,富有自然美。 C.苏州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只注重美观,不考虑实用。 D.苏州园林的角落也充满图画美,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C )
A.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 园林是美术画。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5f6cf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e.png)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苏州园林课文赏析《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下面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课文吧~苏州园林课文赏析篇1说明文文体知识1、明确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空间顺序,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
例如《中国石拱桥》。
2)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
3)逻辑顺序,先主要后次要,先现象后本质,由总到分,或者把说明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一个一个地并列展开。
例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
2、逻辑顺序(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途3、常用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作诠释、画图表等。
(1)分类别: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例如《向沙漠进军》把风沙进攻的方式分为两类:“游击战”“阵地战”,然后分别加以说明。
又如《中国石拱桥》把赵州桥的特点分为四点,一点一点分别说明。
(2)下定义: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
例如:统筹方法是什么呢?先给它一个说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3)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在说明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时,就进行了比较。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初中课文苏州园林_初中语文课文苏州园林
![初中课文苏州园林_初中语文课文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e34cfe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5.png)
初中课文苏州园林_初中语文课文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初中语文课文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初中语文课文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部编版八上《苏州园林》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苏州园林》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f367ae22b160b4e777fcf1c.png)
部编版八上《苏州园林》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先生写一篇序文。
当时这家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于是叶圣陶就根据手边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写下了这篇序文。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一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映衬:映照,衬托。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丘壑hè: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嶙峋lín xún:枯瘦的样子。
依傍:依靠。
蔓màn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蔷qiáng薇:落叶或常绿灌木,种类很多,茎直立、攀缘或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有多种颜色,有芳香。
雕镂lòu:雕刻,刻镂。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明艳:鲜明艳丽。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重峦luán叠嶂zhàng:重重叠叠的山峰。
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二、主题概述课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局部特点等的介绍,突出了苏州园林“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最新八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知识讲解
![最新八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aa8e39328ea81c758f57877.png)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7 苏州园林_课文分析
![17 苏州园林_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dbdfd8b14e852458fb5713.png)
17. 苏州园林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4期的《百科知识》上,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
叶圣陶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一、总分式结构本文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法,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全文共10段。
第1段和第10段首尾呼应,说明苏州园林数量很多,可写的绝不止这些。
第2段至第9段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面。
”在列举了四个“讲究”之后,作者再次强调:“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作者就是以这样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第二层(3~6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置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1.(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要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2.(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是一种艺术”,使人“只觉身在山间”;池沼河道的边沿“高低曲直任其自然”。
3.(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不同的花树错落相间。
4.(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花墙和廊子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强了景致的深度”。
第三层(第7段~第9段):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7段写“每一个角落”的花草的栽种,都能给人美的享受;第8段写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第9段则主要写园中建筑物的颜色多较淡雅,既“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又能突出花色的“明艳照眼”。
二、突出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本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面”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得以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并得到美的享受。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苏州园林》一课的说明顺序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苏州园林》一课的说明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9fce85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2.png)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苏州园林》一课的说明顺序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课文内容从苏州园林的历
史渊源开始,然后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分类,最后讲述了两个著名的
苏州园林,拙政园和留园。
首先,课文从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了苏州园林兴起的原因。
它提到了苏州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认为苏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
的经济发展对苏州园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课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分类。
它指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是注重以小园营造全园的美感,强调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色
与景致。
课文还给出了园林的分类,主要有园林境界和园林主题两大方面。
园林境界分为多重空间境界和多重时间境界,园林主题则分为寺庙园林、
宅院园林、市井园林和郊野园林。
最后,课文介绍了两个著名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和留园。
它先简要地
介绍了拙政园的起源和历史,然后详细地描述了拙政园的特点和建筑布局。
接着,课文又以同样的方式介绍了留园,包括留园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建
筑布局。
通过对这两个苏州园林的详细描述,课文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
魅力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课文中对《苏州园林》的说明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从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开始,然后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分类,最后详
细地描述了两个著名的苏州园林。
这样的说明顺序既符合逻辑,又使读者
能够系统地了解苏州园林的发展和特点。
同时,通过对具体园林的介绍,
增强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和欣赏。
苏州园林课文
![苏州园林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d3de2eaef8941ea66e05a9.png)
苏州园林课文《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f1fae7b658fb770bf68a5543.png)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全解《苏州园林》17.《苏州园林》【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标本: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池沼zh o:这里指池塘。
重峦lu n叠嶂zh 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 :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嶙l n峋x n:重叠高耸的样子。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轩xu n榭xi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鉴赏: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败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地方。
镂l 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均,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老师。
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
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并有出色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
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教材规范等方面他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贡献。
主要作品有《隔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
2、关于苏州园林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准确简练耐人寻味课文同步讲解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准确简练耐人寻味课文同步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a109348f5335a8102d22068.png)
准确简练耐人寻味——《苏州园林》精段品析【精彩句段一】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
【赏析】本句介绍的是美丽如画的园林,但是作者仅使用朴实的文字,意思却表达得极为丰富,耐人寻味。
这段话虽然只选用了有限的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景物特有的状貌。
如“盘曲嶙峋”形容古老的藤萝枝条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描绘出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另外“一幅好画”的比喻,简洁明快,而“珠光宝气”的拟人,让读者犹如看见一位艳丽的贵妇站在面前。
【精彩句段二】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赏析】准确简练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作者用语清浅平实,读着这些文字,就像坐在作者面前,听他娓娓而谈一样亲切。
他告诉你他的一些情况,他谦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只是一位老者并非权威的口吻,令人感到亲切。
本段的词语用得十分贴切,如“标本”一词,这里有“范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对别处园林的影响之大。
又如“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仅要观看欣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精彩句段三】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赏析】这几句话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作者准确恰当地选用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即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生机。
【语文知识点】苏州园林课文分段段意
![【语文知识点】苏州园林课文分段段意](https://img.taocdn.com/s3/m/17c75e17ba0d4a7303763a0d.png)
【语文知识点】苏州园林课文分段段意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10):结尾。
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
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9ae8f7915f804d2a16c13d.png)
《园林》课文赏析《园林》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整体把握本文先总括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18《苏州园林》解读
![18《苏州园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d57a2e7bb68a98270fefa9c.png)
18《苏州园林》解读《苏州园林》语言积累与运用1.重要词语:嶙峋(lín xún):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也指人或动物消瘦露骨,如瘦骨嶙峋。
雕镂(diāo lòu):雕刻。
斟酌(zhēn zhuó):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
重峦叠嶂:连绵的山。
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
2.重要句子(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解析】“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的,在这里是说我国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对称的,很少有不对称的,使表达更加的形象、准确。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解析】“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⑶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解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解析】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第四步,总结: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苏州园林课文精讲
![苏州园林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66bdbd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f.png)
苏州园林一、章节划分《苏州园林》的章节划分可以有多种方式,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划分方式: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文章的写作意图,总领全文,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第2-9段):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第二层(第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包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近景和远景的层次、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等。
第三部分(第10段):结尾,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这种划分方式将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详细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和美感所在。
同时,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读者理解和欣赏。
二、文章赏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美景的文章,其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然后从多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二、语言优美,描绘生动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呈现得栩栩如生。
比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这样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景,还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三、文化内涵丰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章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描绘和介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苏州园林》教材简析
![《苏州园林》教材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88d7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a.png)
《苏州园林》教材简析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文章分2段,第一段是总说,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貌;第二段则化整为零地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文章结构清晰,说明有序,语言严密、简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一贯的严谨、缜密的写作风格。
本文所介绍的并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
这就需要读者从文章中体会出这种“共同美”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从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等处随意择取一些实例,作具体细致的介绍说明,使人对所有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甚至对苏州这个城市都有了具体的印象。
教学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获得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然后教师依次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作出回答,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二、引导学生学习多种表达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但又不是绝对的,还运用了一些描写、议论的方法。
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作了总体介绍,使读者对苏州园林有了初步印象。
接着,作者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苏州园林在“标本”中的地位,这是议论。
再如第三段,作者用描写的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第九段,作者用“四个讲究”进行高度概括;第十二段、第十三段和第十四段都是描写性的文字。
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三、引导学生体会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
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些例子加以分析。
比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每一个都要分配在各点上”。
对这些句子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语言的严密、简练、生动。
四、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文的写法。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某个方面的作文,比如写“我们的阅览室”、“我们的教室”,要求学生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注意用词用语和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解析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05ad3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7.png)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解析作为语文老师,是一定要对课文做解析的,那么在苏州的老师对苏州园林课文原文是怎么解析的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解析《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
叶圣陶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
课余之暇,经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在本文中,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具体分项说明了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和高低屈曲的自然感;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近景远景具有层次的美。
同时,作者还从极小的局部介绍了园林的图画美,从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等,表现了其图案美,从极少使用彩绘来表现园林的色彩美。
这样,我们就从作者的介绍中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了总体的认识,从而体会到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地位。
阅读本文,要学习其抓住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从几个方面,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分项说明的写法,学习其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例:体会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即然“隔着”、“界着”,景致就见得深了,为什么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呢?分析:本题旨在理解某些词句的含义,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和规律,目的是使读者从未知到知,因此优秀的说明文语言首先是准确的。
首先,必须在用词上下功夫,达到准确的要求,其次,必需在造句上下功夫,达到准确的要求。
PPT《苏州园林》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PPT《苏州园林》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2156c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3.png)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 作家、教育家 、编辑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 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 《倪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 文教育论集》等。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 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出 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对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叶 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最后,他参考陈从周教 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写了这篇序文。
第八 第十段:不止这些
5.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的 作者总是希望读者直接、准确地 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因此说明 文常常在文章的显要处“设路 标”“给提示”,帮助读者更快 更方便地理解文章。
6.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使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
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先用了四个 “讲究”来概括说明,再分别从布局、 景物的处理、花木,乃至墙、廊、门、 窗等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表达了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
suzhouyuanlin
❶语言准确、周密,耐人寻味。
文章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 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 “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 单调为多彩。
整体 逻 辑 顺 序
部分
总说 分说
第一段: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标本
第二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 完美的图画。
第三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对称
苏州园林全文批注。
![苏州园林全文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948815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2.png)
苏州园林全文批注。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风景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苏
州园林的描述和赞美,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致之处。
文
章中提到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植物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赞美,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首先,文章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描述,提到了苏州园
林的建筑多采用小巧玲珑的手法,注重布局和造型的精致,展现了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
其次,文章对苏州园林的园林景观
进行了赞美,提到了苏州园林的水景、假山、廊亭等景观布局精巧,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巧妙处理,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此外,
文章还提到了苏州园林中植物的布局和种植技巧,以及对园林环境
的精心打理,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和美丽。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描述充满了赞美之情,通
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精致之处。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苏州园林的影响,展现了苏州园林与
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全面描述和赞美,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致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苏州园林的影响。
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和欣赏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课文赏析《苏州园林》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第二部分(2~9段),作者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的特征。
第一层(第2段),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
第二层(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说的这些,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整体把握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
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问题研究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
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艺术特征一、语言美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苏州园林》的语言不仅准确简练,而且优美耐人寻味。
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蔓延”、“补”字,表示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重峦叠嶂”一词写出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的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的“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二、动态美“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恰当的引用勾勒出一个情趣横溢的意境:夏秋季节,眼前一片碧绿的荷塘,鲜艳的荷花,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嬉戏、玩耍。
此时此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动态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谐和美所谓谐和美,就是指布局、配合得适当、匀称的美。
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布局上的谐和。
苏州园林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要求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
至于假山的堆叠和配合,则使人忘却了苏州城市,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
至于园林建筑色彩的谐和,文章则运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建筑颜色与北京园林建筑的颜色进行比较,说明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大多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这种颜色与周围颜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有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
到了花开的季节,相映成趣,把花衬托得更加“明艳照眼”。
四、映衬美映衬美称为陪衬、衬托。
园林中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于画意:“高树与低树……”两个“……相间”从而使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远景和近景层次的映衬,园林中设置花墙、廊子和漏窗,其目的都是为增加观赏点,力求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优美的意境,让游览者感到美不胜收。
五、结构美精巧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觉。
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
文章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全文的结构脉络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提出总纲(“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接着说明总体上的特色,阐发总纲的思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的四设计原则(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分别作出具体介绍、并谈到其他的一些次要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从而使文章严丝合缝。
总之,《苏州园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正确、深刻的介绍,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
此文章不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句子赏析1、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了这个特征。
在这之后,文章还附带谈到苏州园林的一些次要特色:角落、门和窗、色彩。
2“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一词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它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
3、如何理解“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大多”表示很多、大部分。
“无所依傍”指不依靠在其他建筑物上,目的是增加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因为花墙和廊子的设置是为了避免一览无余。
使整个园林时而幽曲,时而开朗,有分有合,互相穿插,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增加观赏者的兴致,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意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园林特征的共同点,又从反面表明设计者追求目标的坚定态度。
5、“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此句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而这种“错落有致”是符合自然美的原则的。
6、“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多么富有画意的句子。
“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7、“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写出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极小的局部都是一幅美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