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年国民党、1914年中华革命党、1919年中国国民党
中 国 同 盟 会
• • • • •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民报》为机关报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之由来
• 鞑虏,鞑靼和胡虏。鞑靼原指蒙古一部落,后泛指蒙古。
“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 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
(《江西巡抚冯汝骙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辛亥 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 页。)
“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 一瓶酒,无不有税”(《论近日民变之多》,
《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事
胡虏,泛指塞外游牧民族。鞑虏是古代中国对塞外游牧民 族的蔑称。 •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列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压迫汉和其 他民族,因此鞑虏又被专门用于仇视满清政府时的称谓。
•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 ,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 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口号。 • 1894年11月,孙中山组织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邹容,作《革命 军》时年仅十八 岁。该书风行百 万册,教育了整 整一代人。
陈天华《猛回头》
疼只疼,甲午年,打了败仗; 疼只疼,庚子年,惨遭杀伤; 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 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 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 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 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 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 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 国民,气吐眉扬。——《猛回头》摘录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 人民的呼吁》 1904年8月
“中国现在还处在
唯改革与革命不足以解决问题
• 《辛丑条约》1901 • 日俄战争1904-1905(中国东北、黄海) • 英国侵藏战争1903-1904
日俄战争时期的“中国耻辱”漫画
多种社会矛盾激化
1.巨额赔款,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 ↓ 旧税新税 ↓ 抗税 2.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 “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与其 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 明专制”。
革命派:非“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 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 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
一反清,二独立
政治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社会革命
一现有地价属原主 ;二
增价归国家;三可按原 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 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 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 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 勒派加抽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 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大论战:革命还是改良?
(1905-1907)
革命派
以孙中 山为代 表的资 产阶级 革命派
1. 要 不 要 以 革 命 手 段 推 翻 清 王 朝
2. 要 不 要 推 翻 帝 制 , 实 行 共 和
3. 要 不 要 社 会 革 命
改良派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 代表的改 良派
1 2 3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三民主义评价
进步性:
1.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 发展。 3.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 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 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他们还攻击主张 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 “危害国本”。
革命派: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 “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 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 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陈天华(1875—1905) 湖南新化人。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 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使中国大 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 起死回生,还命反魄,出十八层地狱, 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 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 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 皇哉!革命也!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 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 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 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 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 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改良派: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 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 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 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 “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 血之祸可以免乎?”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 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 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 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 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 四洲志》一书。 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 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 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 》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对《四洲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 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等思想。 • 此外,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提出 了“ ”的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 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和平方法,无 可复施”,“积 渐而知和平之手 段不得不稍易以 强迫” ——孙中 山
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 命派选择 走民主革 命道路
2.革命思想
痛陈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 朽与黑暗,号召人们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 廷” 。
•
早年参加戊戌维新运动。 变法失败后,写了《客帝匡谬 》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 戴清帝的错误,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中针对康有为“民 智未开,中国只可立宪,不可 革命”的谬论,提出革命是
C.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
9人,其中皇族占5人 )
”
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
十九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
骨干
(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顶级代表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革命道路的选择 2.革命组织的建立 3.革命思想的宣传
3.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 1904年,黄兴、宋教仁,长沙,华兴会 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上海,光复会 1904年,刘静庵、宋教仁等,武昌,科学补习所 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芜湖,岳王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东京,中国同盟会 1906年,刘静庵,武昌,日知会 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等合并而成
垂 死 挣 扎 之 清 末 “ 新 政
A.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B.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乱可弭”)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
1. 革命道路
“以和平之手段、渐进 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 行新政”。——孙中山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 其利,物能尽其用,货 能畅其流” ——1894年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将发展工业、教育等作 为“治国之大经”、“ 富强之根本”。
“孙中山的上书也显然决 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如同从来的 读书人一样——求知于当道。”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局限性:
1.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
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 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
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 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
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 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 众的理论武器。
邹容(1885—1905), 四川巴县人。
著作有《警世钟》、《 猛回头》、《狮子吼》等。 主要思想: (1)阐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 的重要性,强调必须推翻清 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宣传主权在民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否定传统的忠 君观念。 (3)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行径,主张“改条约 ,复税权”,以实现中国的 “完全独立”。
各阶层人民反洋教斗争 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 工人的罢工斗争 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外债、赔 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 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极其尖锐。图为上海出 版的《民呼日报》刊登 的一幅漫画。
民不聊生 苦不堪言 怨声载道 水深火热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史 学中 家国 、清 文朝 学著 家名 魏的 源思 想 家 、
《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1—1864.6)
三 大 探 索
洋务运动(1861—1894 )
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
1898.9.2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势: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事: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势
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 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对 的前夕,只要星星之 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 燎原之势,将满洲鞑 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反 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 动统治致使民怨沸腾 逐出去。”
“启迪民智,除旧布新 ”的良药,“公理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 倶在,即以革命去之。 ”
章炳麟(1869—1936) 浙江余姚人。
1903年著成《革命 军》一书:(1)以满 腔热情歌颂了革命,论 述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 要性和正义性;(2) 提出革命建国纲领25条 ,主张建立“中华共和 国”。《苏报》案被捕 入狱,在狱中被折磨致 死,年仅20岁。
革命与改良论战之评价
•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 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 势的发展。 • 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 1.对帝国主义具有妥协性。 2.所言“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 分 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3.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 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 为 己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866—1925
第一次鸦片战争 略五 战次 争大 规 模 侵
(1840年6月-1842年8月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1885年4月 )
中日甲午战争
百度文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9月7日 )
中 国 同 盟 会
• • • • •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民报》为机关报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之由来
• 鞑虏,鞑靼和胡虏。鞑靼原指蒙古一部落,后泛指蒙古。
“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 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
(《江西巡抚冯汝骙奏宜春乡民抗捐仇绅聚众攻城折》,《辛亥 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 页。)
“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 一瓶酒,无不有税”(《论近日民变之多》,
《东方杂志》1904年第11期)
事
胡虏,泛指塞外游牧民族。鞑虏是古代中国对塞外游牧民 族的蔑称。 •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列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压迫汉和其 他民族,因此鞑虏又被专门用于仇视满清政府时的称谓。
•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 ,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 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口号。 • 1894年11月,孙中山组织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邹容,作《革命 军》时年仅十八 岁。该书风行百 万册,教育了整 整一代人。
陈天华《猛回头》
疼只疼,甲午年,打了败仗; 疼只疼,庚子年,惨遭杀伤; 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 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 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 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 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 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 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 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 国民,气吐眉扬。——《猛回头》摘录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 人民的呼吁》 1904年8月
“中国现在还处在
唯改革与革命不足以解决问题
• 《辛丑条约》1901 • 日俄战争1904-1905(中国东北、黄海) • 英国侵藏战争1903-1904
日俄战争时期的“中国耻辱”漫画
多种社会矛盾激化
1.巨额赔款,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 ↓ 旧税新税 ↓ 抗税 2.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 “民智未开”、“程度未逮”,没有实行民主共 和政治的能力,如果实行,非亡国不可。“与其 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 明专制”。
革命派:非“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 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 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国民自有 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
一反清,二独立
政治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社会革命
一现有地价属原主 ;二
增价归国家;三可按原 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 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而是“ 应将满洲政府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 专制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 勒派加抽之苛捐,及满洲政府所纵容 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
大论战:革命还是改良?
(1905-1907)
革命派
以孙中 山为代 表的资 产阶级 革命派
1. 要 不 要 以 革 命 手 段 推 翻 清 王 朝
2. 要 不 要 推 翻 帝 制 , 实 行 共 和
3. 要 不 要 社 会 革 命
改良派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 代表的改 良派
1 2 3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三民主义评价
进步性:
1.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 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 发展。 3.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中国社会经济组织优良,土地问题不是 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社 会革命只会导致中国的大动乱。他们还攻击主张 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主张土地国有是 “危害国本”。
革命派: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 “地权失平”的现象,而“救治之法,惟有实行 土地国有之政策”。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 地国有,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陈天华(1875—1905) 湖南新化人。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 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使中国大 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 起死回生,还命反魄,出十八层地狱, 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 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 的,曰“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 皇哉!革命也!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 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 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 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 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 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改良派: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 干涉、瓜分,使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 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 革命派: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 国必须革命,“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末由”。 “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 血之祸可以免乎?” “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 福”,“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 犹人之两足、鸟之两翼也。”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 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 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 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 四洲志》一书。 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 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 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 》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对《四洲志》等资料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 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 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等思想。 • 此外,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提出 了“ ”的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 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和平方法,无 可复施”,“积 渐而知和平之手 段不得不稍易以 强迫” ——孙中 山
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 命派选择 走民主革 命道路
2.革命思想
痛陈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 朽与黑暗,号召人们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 廷” 。
•
早年参加戊戌维新运动。 变法失败后,写了《客帝匡谬 》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 戴清帝的错误,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中针对康有为“民 智未开,中国只可立宪,不可 革命”的谬论,提出革命是
C.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
9人,其中皇族占5人 )
”
人
资产阶级革命派
十九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
骨干
(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顶级代表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革命道路的选择 2.革命组织的建立 3.革命思想的宣传
3.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 1904年,黄兴、宋教仁,长沙,华兴会 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上海,光复会 1904年,刘静庵、宋教仁等,武昌,科学补习所 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芜湖,岳王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东京,中国同盟会 1906年,刘静庵,武昌,日知会 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等合并而成
垂 死 挣 扎 之 清 末 “ 新 政
A.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B.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乱可弭”)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
1. 革命道路
“以和平之手段、渐进 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 行新政”。——孙中山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 其利,物能尽其用,货 能畅其流” ——1894年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将发展工业、教育等作 为“治国之大经”、“ 富强之根本”。
“孙中山的上书也显然决 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如同从来的 读书人一样——求知于当道。”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局限性:
1.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
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 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
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 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它没有触
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 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 众的理论武器。
邹容(1885—1905), 四川巴县人。
著作有《警世钟》、《 猛回头》、《狮子吼》等。 主要思想: (1)阐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 的重要性,强调必须推翻清 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2)宣传主权在民的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否定传统的忠 君观念。 (3)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行径,主张“改条约 ,复税权”,以实现中国的 “完全独立”。
各阶层人民反洋教斗争 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 工人的罢工斗争 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 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 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前,外债、赔 款及一切捐税压得劳动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国 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极其尖锐。图为上海出 版的《民呼日报》刊登 的一幅漫画。
民不聊生 苦不堪言 怨声载道 水深火热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史 学中 家国 、清 文朝 学著 家名 魏的 源思 想 家 、
《海国图志》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1—1864.6)
三 大 探 索
洋务运动(1861—1894 )
戊戌维新运动(1898.6.11–
1898.9.21)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势: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事: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势
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 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对 的前夕,只要星星之 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 燎原之势,将满洲鞑 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反 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 动统治致使民怨沸腾 逐出去。”
“启迪民智,除旧布新 ”的良药,“公理未明 ,即以革命明之,旧俗 倶在,即以革命去之。 ”
章炳麟(1869—1936) 浙江余姚人。
1903年著成《革命 军》一书:(1)以满 腔热情歌颂了革命,论 述了中国进行革命的必 要性和正义性;(2) 提出革命建国纲领25条 ,主张建立“中华共和 国”。《苏报》案被捕 入狱,在狱中被折磨致 死,年仅20岁。
革命与改良论战之评价
•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 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 势的发展。 • 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 1.对帝国主义具有妥协性。 2.所言“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 分 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3.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否应该改革的问题也 是语焉不详,并且反对贫苦农民“夺富人之田 为 己有”。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866—1925
第一次鸦片战争 略五 战次 争大 规 模 侵
(1840年6月-1842年8月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1885年4月 )
中日甲午战争
百度文库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9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