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心理学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2.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3..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根本问题之一是探讨人性本质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各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 学生是学习的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6.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教师走向教师。
二、判断题1.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 )2.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在1985年创刊。
( )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 )4.以赞科夫为代表进行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使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日益相结合。
( )5.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上,杜威的主张是:(1)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2)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应以教师为中心;(3)从“做中学”;(4)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就是教育的目的。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心理学具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7.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三、问答题请你结合实际谈一谈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一、单选题1.“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
”这个论断说明了()。
A 遗传决定论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2.埃里克森强调人格结构中理性()的调节作用,他认为,通过这种调节作用,个体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危机,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A 自我 B本我 C超我3.()认为,自我对话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式。
微格教学与实践第九章 变化技能
第九章变化技能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形成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较重要且容易观察和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
9.1变化技能的概念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即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是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形而运用应变措施的教学行为方式。
“变化是兴趣之母”图9.1变化对学生有刺激作用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9.2变化技能的目的(1)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和保持注意力,丰富学习环境。
(2)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
(3)利用多种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利用多种感官感受信息。
(4)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参与教学的机会。
9.3变化技能的类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变化是丰富多彩的,任何分类都不一定准确,如果把教学中大部分主要的变化方式归纳一下,大致分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9.3.1教态的变化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
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就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讲话速度的变化。
它可使教师的讲解生动、富有戏剧性和重点突出,可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无意、有意注意。
有经验的教师在引起学生议论某事之后,开始声音变弱以平稳低沉的语调接着讲解,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更加专心地去听讲。
而一位缺乏训练,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议论某事时不善于利用声音的变化,为了使学生安静下来,他可能不耐烦地加大音量说“别吵了!请安静!”等话语,这种方式一般不易奏效,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威信。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练习——判断
• 6.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 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 7.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 性知识。 • 9.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 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 10.研究表明,知识学习反应快的人,运动动作反应也 快。 • 11.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自己发现的操 作方法一般优于接受指导的方法。
响是否相同? 问题3: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时,指导 与发现哪种效果更好?是让学生在指导下学 习还是让学生尝试发现正确的动作技能?
表7-1 不同示范方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二、练习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 的过程。练习的结果可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是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 而变化的图形。借助练习曲线,可以分析动作技 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 练习曲线的几种形式:
• 不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只包含较短的动作序列,由突 2、开放的与封闭的动作技能 • 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必须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 而调整自己的动作,如开车、踢球等,其特点是 必须参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动作。 • 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 信息指导的动作技能,如跳水、投铁饼等。
(三)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第十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 1.能指出动作技能与一般认知能力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能用自己熟悉的例子说明熟练操作的 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 2.能用实例说明述的关于动作技能保持的 实验与解释作出适当评价; • 3.倘若要你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会一套你熟 悉的体操或解放军的队列操练,能知道应选用 本章学到的哪些原理;
2、在多种情境下练习: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 • 问题2:哪种练习形式,练习的效率好?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WENKU DESIGN
技术定义及内涵
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构成 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关系
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是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率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技术的内涵包括
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技术自身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规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 和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 导作用
科学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随着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 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加 强。
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则是科学革命的延伸和拓展。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技术革命则为科学革命的验证和应用提供物质手段和实现途径。
技术发展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等领域的 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技术不 断发展和进步。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修复技术保护自然环境
采用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PART 06
总结:自然辩证法视角下 技术本质与结构认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技术本质
技术结构
技术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技术问题,提 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简述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简述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环境的互动。
以下是对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简述。
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包括感知和理解运动动作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运动动作,了解并识别运动的目标、要素和模式。
个体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信息,逐渐建立起运动的概念和认知。
2.意识阶段:意识阶段是运动技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体验,逐渐形成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意识和理解。
个体开始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来改进技能的执行,认识到运动技能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
这一阶段个体需要充分的重复练习和反馈,以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这个阶段,个体能够通过无意识的自动执行运动技能,不需要过多的意识控制。
技能的执行能力逐渐达到自动化水平,个体可以更多地关注情境和战术等更高级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运动技能已经内化为习惯性的行为模式,能够在不同环境下自如地应对。
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运动技能上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会有所不同。
个体的天赋、体格、动机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有些运动技能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达到高水平,而有些运动技能可能更容易形成和发展。
此外,适当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也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之,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长期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感知和执行能力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互动。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练习,个体可以逐步地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行为,以达到高水平的运动表现。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第九章 强化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 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 心灵的工具。”
(一)口头语言强化
口头语言强化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
应和表现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做出针对性的确认、 表扬或批评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1.表扬
课堂口头表扬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已 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 最大的过程性激励方式,也是教师的沟通艺术。
律。
2.手势
手势可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强烈的鼓励和支持, 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课时手势应该随着教学整体发展而适度变 化,并与语言、表情、身姿等有机配合,准确无误, 以加强表达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
注意:手势次数不应过于频繁,幅度也不能过大。 切忌不停地挥舞或胡乱地摆动,扭扭捏捏。手舞足蹈会 令人感到轻浮不稳重,过于死板又会使学生感到压抑, 还容易加强学生的无关刺激。 另外,还应注意各种消极的手势,如用中指指人,用 黑板擦不停地敲击桌子,玩弄粉笔或衣扣等。
案例
例如“相对来说,你的方向是正确的”、 “继续努力”、“还差一点就行了”、“很 好,再想想,就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诸
如此类的话语是教师经常用到的。
3.批评
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结果进行否定。 教师提出批评意见,指出缺点毛病,无疑会 起到抑制、纠正错误行为的作用,同样具有强化 效果,使之以后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
三、标 志 强 化
标志强化是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 号,不同的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课 堂的教学活动。
案例
在练习中,书写工整、正确率高或比上一次 有进步,在作业本上盖一朵小红花或写一个“优” 字作为奖励,并加上适当的、鼓励的批语,使学 生的心理因素得到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 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在讲评重点、关键内容的板书中加入标志符 号,如打“√”、“Ⅹ”或“?”、“!”来突 出强调问题,或加彩色圆点,彩色曲线等,都可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注意感知觉思维想象等
本章学习提要
小学儿童认知心理发展概况
小学儿童的注意
小学儿童的感知与观察
小学儿童的记忆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3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育 3、神经系统的发育
为什么要认识儿童生理发展特征?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 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形成
了动作系统。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24
3. 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特 点:
(1) 小学儿童注意分配能力随年龄增长 而提高
中高年级小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可以把注 意分配在几个对象上。但整个小学阶段, 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
(1)音调
由声波决定的听觉特性。
音乐的音调在50—5000赫兹之间,言语 的音调在300—5000赫兹之间,人耳最 敏感的区域是1000—4000赫兹。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40
(2)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或分贝尔。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41
2、小学儿童听觉的发展
主动性逐渐增强;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15
三、儿童注意的发展
3.注意的对象由具体到抽象
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 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 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4.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 绪色彩。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16
(二)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学生 的注意
暗适应最初7-10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 感受性骤升; 明适应 ——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 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第九章_技能学习
主要内容
技能学习
技能的概述 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
Logo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 • • • •
一、技能的基本概念 二、技能的种类 三、关于技能学习的理论 四、与技能有关的概念 五、技能的作用
一、技能的基本概念
1、技能的定义:
•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
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 则的活动方式。
打腹稿等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 运动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① 活动的对象不同
运动技能是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 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是可以 被观察,可以被感知的。 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 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是 看不见、摸不着的。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的上述特点,使智力 技能只能在大脑内借助于内部言语内潜地进行,只能通过难以
• 连续技能:是以连续、不问断的方式来完
成一系列动作。
• 非连续技能: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
点,完成这种技能需要的时问相对短暂,
动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问 无重复。
一、动作技能的概述
(三)操作技能的分类
2、按技能与环境的关系划分:
• 封闭技能:是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
的信息来提供反馈、调节动作,受外界环境的信息 影响较小。
• 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 认知阶段 • 形成联系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
定向
模仿
整合
熟练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1、动作的定向
• 含义:
•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
第9章 运动技能
区分:开式技能 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所 完成的技能。 • 如跑步、竞走、游泳、划船、骑自行车、滑冰等。 • 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以周 期式的形式完成,动作过程重复较多。
• 非连续技能指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动 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间无重复。 • 如投掷标枪、推铅球、跳高跳远、跳水、发球、 踢球等。 • 多数非连续性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
四、动作自动化的概念和生理机 理
• 动作自动化
– 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的神经联系 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后,进行某一套动作时, 可在无意识条件下完成
• 生理机理
– 转由大脑皮质上兴奋性低不适宜的部位实现 – 第二信号系统摆脱第一信号系统束缚 – 异常刺激时,皮质兴奋性提高,自动化动作重 新产生意识
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
• 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相反,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 学习就会出现偏差。
• 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 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
• 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能在头脑中 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 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动作错误。
运动技能:
• 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
的能力。 – 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 配肌肉收缩的能力,这需要精确的 力量和速度依一定的次序和时间去 完成所需要的动作。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 开式技能和闭式技能 • 连续性技能和非连续性技能 • 大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小肌肉群运动技能
1、闭式运动技能和开式运动技能
•返回
感官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
•
人的感觉有视觉、动觉、听觉、触觉等,它们 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尤 其以视觉和动觉的作用显著。 • 视觉在球类、射击等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就是 在人们认为视觉不起主导作用的项目中,视觉也 在影响肌肉平衡能力方面起主导作用。 • 动觉是判断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身体与外界环境 相互关系的感觉,它主要来自肌肉的本体感觉, 是形成运动技能和熟练掌握的主要物质基础,如 器械感、球感、水感等,就是以动觉能力为主的 综合性知觉。 •返回
9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答案
第九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练习题一、填空题1、现代认知心理学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4、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啄”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正例。
5、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形式。
6、研究表现,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 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7、根据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8、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属于智力技能9、动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0、在直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感性知识,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这些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
二、单项选择题1、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 C )。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3、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C )。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D.言语直观4、学生通过对整数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概念。
这种学习是( B )。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上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5、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 D )。
A.形象直观B.言语直观C.模象直观D.实物直观6、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所依靠的学习形式是(B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发现学习7、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括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 D ) 。
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D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九章运动技能学习概述
17
五、动作程序理论
动作程序是指在执行动作前预先组织好的一系列动作指 令,它决定了技能性动作的基本细节,使人能够在没有反馈的 情况下完成动作,相当于中枢模式发生器。动作程序是一种以 记忆为基础的结构,控制着协调运动。动作程序形成的基础是 “开环控制”系统。 动作程序的两个重要概念:固有特征和可变参数。 动作程序理论还认为动作参量的变化越多,就越有利于掌握 技能。随着练习的增加,动作程序储存在长时记忆就越深刻, 在需要时就能够快速高效的提取。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43
脑磁图(简称MEG):是一种最新的研究大脑活动的技 术,它通过对脑神经电流产生的微弱生物磁场的测量,而对 脑活动进行功能性成像。MEG 能够反映毫秒时间范围内的神 经活动变化,可以用它来进行人脑的动态行为。
MEG在躯体运动功能定位方面应用较多。
图9-15 癫痫患者MEG检查脑成像定位图
(一) 运动结果测量
1 误差值测量 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 其计算公式为
RMSE xiTi 2 n
目标
操作
常误(误差平均值)与可变误差(结果的一致性)
a:常误很小,但可变误差较大;b:常误很大,但可变误差较
小,稳定性高。动作的稳定性远比动作的偏离更重要
绩效变量 是指对动作的操作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这些 因素的影响是即刻而短暂的,如注意、焦虑、疲劳等。
学习变量 是指对动作操作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对动作 操作能力的影响是相对持久的。如指练习或经验、观察或表象 等。
第九章 技能学习
第九章技能学习第一节技能概述一、技能的含义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一定规则或操作程序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一)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三)技能必须合乎一定的法则三、技能的类型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一)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①动作对象的客观性②动作技能的外显性③动作结构的展开行(二)心智技能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①动作对象的观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隐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三)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表现。
四、技能的作用首先,技能的掌握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条件其次,技能的获得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再次,技能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类型(一)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按照与动作相关的身体肌肉运动强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
(二)连续动作技能和非连续动作技能按动作的连续性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动作技能和非连续动作技能。
(三)封闭动作技能和开放动作技能按动作环境的预测性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封闭动作技能和开放动作技能。
二、动作技能的构成(一)动作或动作组从难易程度的角度来分,动作有三种类型:反射动作、基本—基础动作和技巧动作(二)体能(三)认知能力三、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一)菲茨和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式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二)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四、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成熟操作,即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无需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特征:(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9)
教学单元第九章技能的形成
教学章节第一节技能及其作用
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第三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技能的概念;
2、了解技能的类型与形成过程;
3、了解操作技能的涵义及培养;
4、理解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重点、难点1、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2、通过结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及课堂内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心
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心智技能的培养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第一节技能及其作用
一、技能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个体的认知经验
3.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动作
二、技能的类型
(一)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动作的客观性。
2.动作的精确性。
3.动作的协调性。
4.动作的适应性。
(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3.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三、技能的作用
(一)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技能不仅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方式,即动作的方向、形式、强度、动作间的协调等等,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
如学生掌握了读、写、算的技能,在学习活动中就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注意辨认字形、考虑笔画的书写等细节上,而可以把意识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最重要方面,从而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
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三)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密切相关。
能力是对活动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稳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的。
虽然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但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可以逐步地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发展成为能力。
所以,技能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迁移入手来培养能力。
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冯忠良在长达30年的“结构――定向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一)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及其作用
心智活动的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也就是“外化”或“物
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也可以说,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儿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二是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这在教学条件下,往往是在教师的示范及讲解的基础上实现的。
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及动作的执行方式,形成进行活动的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每一步的动作及执行顺序。
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符合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及其作用
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
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或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
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
2.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该阶段的活动是展开的、外显的,并不经常借助于内部言语的引导和外部辅助手段。
学习者还不能摆脱实践模式,而是依赖实践模式进行活动。
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注意与言语结合。
(三)原型内化阶段
1.原型内化的涵义: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为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约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逐步转向内部言语。
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最后指向内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
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序逐渐缩简,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或合并有关的动作。
(3)要注意变化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教学条件下习得的。
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形成有效的心智技能。
对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一)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培养
(二)注意心智技能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三)适应心智技能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
1.使学生了解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并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5.通过正确的示范、准确的讲解,使学生明了技能的概念和要领;
6.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向下一阶段顺利转化的时机。
7.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举一反三,促进技能的巩固与迁移;
8.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两类:即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和练习、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三、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教师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练习达到最佳效果,促使操作技能尽快形成。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映象
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