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9)
教学单元第九章技能的形成
教学章节第一节技能及其作用
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第三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技能的概念;
2、了解技能的类型与形成过程;
3、了解操作技能的涵义及培养;
4、理解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重点、难点1、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2、通过结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及课堂内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心
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心智技能的培养要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第一节技能及其作用
一、技能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个体的认知经验
3.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动作
二、技能的类型
(一)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除具有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动作的客观性。
2.动作的精确性。
3.动作的协调性。
4.动作的适应性。
(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3.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三、技能的作用
(一)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技能不仅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方式,即动作的方向、形式、强度、动作间的协调等等,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如学生掌握了读、写、算的技能,在学习活动中就不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注意辨认字形、考虑笔画的书写等细节上,而可以把意识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最重要方面,从而有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的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从形成问题表征、确定问题的性质与类型、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到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通过各种心智与操作动作实现的,而合法则的心智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三)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与个体经验的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密切相关。能力是对活动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一种心理特性,这种稳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的。虽然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但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可以逐步地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发展成为能力。所以,技能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迁移入手来培养能力。
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学者冯忠良在长达30年的“结构――定向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一)原型定向
1.原型定向及其作用
心智活动的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也就是“外化”或“物
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也可以说,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儿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二是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这在教学条件下,往往是在教师的示范及讲解的基础上实现的。
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及动作的执行方式,形成进行活动的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每一步的动作及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符合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及其作用
原型操作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
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或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
2.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该阶段的活动是展开的、外显的,并不经常借助于内部言语的引导和外部辅助手段。学习者还不能摆脱实践模式,而是依赖实践模式进行活动。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注意与言语结合。
(三)原型内化阶段
1.原型内化的涵义: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为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约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最后指向内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序逐渐缩简,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或合并有关的动作。
(3)要注意变化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心智技能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教学条件下习得的。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形成有效的心智技能。对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一)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培养
(二)注意心智技能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三)适应心智技能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中应注意:
1.使学生了解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2.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并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5.通过正确的示范、准确的讲解,使学生明了技能的概念和要领;
6.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向下一阶段顺利转化的时机。
7.注重学生认知结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举一反三,促进技能的巩固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