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性化的人格
儿童两性化人格新视点
儿童两性化人格新视点一、两性化人格的定义: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而两性化人格正是个性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因此幼儿教育教学的教师应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控和对幼儿的教育与影响,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
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工作胜任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男女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征,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二、性别因素对两性化人格的影响: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幼儿的性别角色形成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女性教师在幼儿园占绝对多数,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它会导致幼儿的“女性化”。
在现实生活中养护人员以女性为主,不论是母亲、保姆、祖母还是外祖母。
她们在对儿童的养护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孩子的性别鼓励或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在幼儿园,教师也常常以既微妙又显而易见的方式鼓励孩子们的性别分离,如老师喜欢把幼儿按性别排座位,按性别结成游戏小组,按性别分开来排队等等。
甚至在游戏角色扮演上也有性别差异,如勇敢、冒险的角色通常给男孩子;温柔、乖戾的角色通常给女孩子,似乎男孩就不可以扮演妈妈,女孩就不可以扮演海盗。
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比较耐心细致,富于爱心和母性,和孩子容易亲近、沟通等。
但由于性别和天性的不同,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教育方式和言行举止方面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对幼儿心理或个性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女教师大都会上前呵护,表现出焦虑、关心或怜惜;而男教师一般都会带着鼓励的神情和语气说:“没关系,勇敢点,自己爬起来!”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忍耐、坚毅的品格,而这对于男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心理差异与双性化人格
据贝姆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约1/3的人是男女兼具型者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 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 双性化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有人解析(方俊明 1996),双性化人格是一种 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 性和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 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既独立 又合作、既豁达又敏感、既自信又谨慎、既热 忱又成熟。我国古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静如 处子,动如脱兔。表明了对这种人格的赞赏。
的焦虑表现在失败和成功两个方面。
Horner把这种心理障碍称作“逃避成功的动机”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AS),或成功恐惧 (fear of success, FOS)
Horner用故事完成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施测于大学的男女学生。
安妮(或约翰)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第一学期 的期终考试之后,安妮(或约翰)的成绩,高居全 班第一名。请按照你个人直觉的想法,描述一个故 事,用以说明安妮(或约翰)对自己取得名次后的 心理感受,以及此后可能演变的情形。 研究者让男性受试者写约翰,让女性受试者写安 妮。 结果发现,女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安妮者,有 65%;而男性受试者以消极心态描述约翰者,则只 有10%。
女性还有一些其他反应:如考试分数打错了, 安娜其实不是班里的第一名;安娜实际上是男 孩,只是错给男孩起了女孩名,或者安娜的婚 约就此告吹,因为她比她的未婚夫工作表现出 色;安娜下一学期结束时成绩就掉下来了等。
双性人格综述
双性化人格研究的综述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它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研究表明 ,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人模式,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一、双性化的概念和历史概念: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Elle Pile Cook,1985);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agency)与合群性(communion)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历史:1964年A.S.Rossi 首次提出双性化概念【1】 1974年bem编制Ben性别角色调查表(BSRI)开始了双性化的实验研究开,随后十年出现的大量研究主要围绕Ben和 Spence的两种不同理论假设展开。
其中Ben 的研究遵循平衡模型强调两性气质相互调和或相互削弱的作用认为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她后期提出的性别图式理论[2]进一步强调了双性化者具有根据情景客观需要组织和处理信息的特点。
Spence和Helmreich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为倾向及两性特质的占有水平的差异他们坚持双高模式强调两性特质的独立效应。
国内关于双性化研究开始于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初是对一些理论的探讨后来对双性化的实证研究呈现三种情况一是从性差研究的不同角度证明人格双性化是在对两性性别角色良好的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Bem的性别图示理论。
二是注重双性化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者具有最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3】三是有关双性化的发展受外部环境、年龄影响的问题,在双性化的人格结构方面国外研究了许多不同年龄组样本后发现,在有关双性化的许多研究性量表中BSRI的结构具有高度一致性。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原始经验 的集结 , 其本身是无意识 的, 我们 的意识无从认识
它,但是可 以通过原型意象 ,来理解原型 的存在及其意义。
收稿 日期 :2 1 -0 — 1 00 5 8
力士或运动员 的形象 ; 然后会 出现计划与行动 , 以及独立 自
李宇春和温柔妩媚的李玉 刚受到众多歌迷的追捧 , 到韩 国人
如果说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心灵 中内在的部分 , 那么
人格面具实 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我们所表演给别 我”
人看到 的我们 自己。但是人格 面具只是我们所扮演 的角色 , 并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来的 自己。荣格认为 ,“ 人格面具是指
人 的期望行 事……。人格 面具协调 了人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 ,
决定一个人 以什么形式在社会上露面。 6 ”l 】 阴影是荣格用来描述 我们 内心深处隐藏 的或无 意识的 心理层面, 是人 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 的
中性 化作 为一种社会现象 , 并不是空穴来风 , 究其原 因, 主要受 以下几个 因素影响 :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 象征着女人内
二
荣 格原 型理论 对 双性 化人 格 的阐释
原型理论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 是 解释人格双性化现象的有力武器 。原型 (rhtp )是人类 ace e y
在的男性成分 。同阿尼玛一样 ,阿尼姆斯既是原 型的意象 , 也是女人的情结。同样 , 荣格也描述 了女人 内在的阿尼姆斯 的发展阶段 :赫尔克里斯一亚历 山大一 阿波罗一 赫尔 墨斯 。
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意象 , 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 情结 。“ 男人 的潜意识中 ,通过遗传方式 留存了一个集体 在 形象 ,借助于 此 ,他得 以体会到女性 的本质”口。男人总是 . 】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的理论深入研究,大量事实证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同时具备男女两种性别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更好的调节个体,快速适应各种环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更是性别决策的关键期,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初中生双性化人格培养共生课堂1.双性化人格的概念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他设计第一个双性化特质人格的心理量表(BSRI),贝姆用此表测量7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约有32%的同学具有双性化人格,从此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
还将人的性别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四种类型。
最早正式提出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是罗西,他认为一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和传统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双性化”概念即“对人类而言,不存在纯粹的男性和纯粹的女性,无论是在心理学上还是在生物学意义上都找不到的”[1]我国对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如张玉琴、李美华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性别角色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经过程,贯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整个时期[2]2.双性化人格培养的意义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抓住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双性化人格,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西方就对双性化人格角色培养早有研究,在1980年人们就发现双性化个体不仅具备两性心理方面的优点,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卢勤采用修订的(Bem)性别角色量表,对学生进行实施研究结果显示:双性化人格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佳。
[3]丁·布洛卡提出的青春期性别角色发展的三阶段中的最后一个阶段,14-15岁左右的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性别角色的标准,运用性别角色原则设法超越社会规则,试图建立健全的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
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双性化教育也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 双性化;双性化教育一、双性化人格的由来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andro(男)和gyn(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西方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历史较悠久,弗洛伊德(Sigmund.Freud)首先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论,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两个术语,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最早明确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Rossi(1964),他认为.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Ba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ans'SexRoleInventory)。
二、什么是双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
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并不是持续并强烈地认为自己同异性是一致的,而是同时对两种性别角色的特征加以包容和认可。
根据双性化模型的量表的分型来看,双性化人格是指在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
三、双性化人格的影响近些年,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具有很多优点: 他们十大主要特质是:自尊、诚挚、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竞争心强、有怜悯心、忠诚、可靠、个性极强。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双性化的个体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的社会适应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的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境作出反应,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性格。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
0/F863GG <860GG 0813 038=/=GG F<82=GG 028=2GG !!<18<2GG 0/382/GG <-822GG !!!!28<0GG 6-8/2GG =18-6GG !!0<8-0GG 182=GG F<8<3GG -8-/ <-80=GG 0-8/0GG <823GG 0F8/0GG <8/0GG 6813GG 8=3 0806 =820GG =862GG =8=3GG 28<FGG 03833GG =8//GG 0/8/<GG 08<6
F810!086F821!82F F8=F!8== =861!08/1 !!28<-!-8-3 =82F!08== 2820!0813 <8--!-866 286<!-801 2831!081= <8==!-8F1 <862!-8-6 <836!-8<< <82<!-8/F =8/2!<8/F !!283=!-8/1 F8F-!-803 F802!-861 F8F-!-8F/ <81/!-8-0 28=0!-8/< !!-831!-860 =8/1!-8/2 !!=86F!0813 681<!-8-2 =8<2!-8/1 F806!-8<< 186/!083= =832!0822 !!F8-1!-802 0/8=-!083/ 28/F!083<
有 根 据 情 景 客 观 需 要 组 织 和 处 理 信 息 的 特 点 _3‘&
"
"#"
方
被试
法
%BF@UF 和 8FNJIF;UR 的研究注重个体内部稳定的行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
培养小班幼儿“两性化”人格浅探“两性化”人格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
性别差异心理学和性度心理学通过分析发现同时具有两性积极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
具有“两性化”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
他们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男女两性心理品质水平,使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的基础。
吾国人漠视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力,纠正幼稚时代已成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
陶老先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幼儿阶段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我园对小班幼儿实施“两性化”人格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教育。
一、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两性化”人格我们抓住孩子喜欢游戏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游戏。
因为体育游戏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较强的集体性。
要达到游戏的目的,幼儿必须勇敢顽强、机制果断、团结友爱,通过相互合作去完成各项活动。
同时,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增加一些竞争成分,通过这种初步相互竞争的游戏,可唤起幼儿渴望取胜的心理,有助于从积极意义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竞争意识。
二、利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两性化人格的发展我们创设了医院、娃娃家、儿童超市、体操房等角色游戏区,根据孩子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指导,发挥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点和优势,鼓励每个幼儿全面发展。
同时注意两性的差异,让男孩子参加一些安静的游戏,如担任娃娃家的爸爸,学会分工合作,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女孩担任儿童超市的经理,培养其自强、自立、自信的品质。
这对幼儿的语言、动作、思维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双性化人格
• 中性化
–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 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本姆认为: “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 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013-5-15
4
双性化
• 形成原因
– 荣格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学说和对立性别理论 – 儿童时期潜意识中的双性化倾向 – 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 – 女性进入职业场所 – 大众传媒 – 计划生育政策
• 社会心理学角度
– 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 和系统性,如J.H.Blovk(1973)就将“双性化” 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 过程。
2013-5-15 3
双性化
• 易性癖
– 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 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故又 称变换性别癖或性别转换症,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 男女都可见,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
2013-5-15 8
Thank You!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双性化?性别角色行为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形成的桑德拉贝姆提出双性化桑德拉贝姆提出双性化201412162双性化双性化女性化女性化无差别无差别男性化男性化女性化男性化高低高低双性化模型双性化?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如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珍妮特希伯雷海登bg罗森伯格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1980男女两性正性特征在个体身上的混和201412163ellepi
……
2013-5-15 5
双性化
• 双性化教育
– 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 – 美国专家的建议:鼓励学习、增加机会、不 宜过清、顺其自然、避免极端
研究实践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 图分 类 号] G 4 中 4
[ 文献 标识 码 ]B
[ 编 号 ] 17 — 64 (02 1— 00 0 文章 6 12 8 2 1) 4 0 1— 3
问题 的提 出
一
、
近 年 来随 着 “ 级 女 生” “ 油好 男 儿 ”等 电视 选 秀 超 加 节 目受 到 各 地 电 视 观 众 的热 议 和 追 捧 .中性 气 质 的 选 秀 明星 也成 为亿 万青 少 年 崇拜 的偶 像 。2 o 年 的 “ 女 ”冠 05 超 军 李 宇 春 凭 借 其 超 酷 的外 形 和 接 近男 中 音 的 嗓 音 将 自 己 定 格 在 了万 众 瞩 目的 时代 焦 点 ;2 0 年 “ 男 儿 ” 向鼎 、 07 好 师 洋 以其 甜 美 、乖 巧 的形 象 在 选 秀 舞 台 上 无 往 不 胜 。 与 此 同 时 .一 场 声 势 浩 大 的 中 性 狂 潮 席 卷 而 来 ,而 被 卷 入
一 研 究 实 践
[ 要 ] 近 年 来 随 着 中性 之 风 越 来越 热 ,教 育 工作 者 摘
也 开 始 更 多 地 关 注 中性 化 的 人 格 特 征 双 性 化 人 格 是 一
种 综 合 的 人 格 类 型 :即在 一 个 人 身 上 同 时具 有 男性 与 女
性 的 综 合 人 格 。 近 几 十 年 来 多 位 国 内 外 心 理 学 家 的 研 究 揭 示 : 拥 有 双 性 化 人 格 的 个 体 较 一 般 个 体 具 有 更 高 的 心
统 的 勇 敢 、坚 强 、大 方 等 特 质 外 ,更 多 了爱 心 、善 解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 实 在我 们 国家 ,双性 化人 格 的思 想 由来 已 久 .很 多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作者:颜雪艺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5期摘要:双性化人格理论是指个体同时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双性化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更加完善,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对改变师范生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丰富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和推进社会的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教育政策与法规保障、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营造等方面来培养师范生的双性化人格。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师范生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19-02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社会性别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性别角色的职责。
塑造师范生完美的人格特征,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教师工作的高素质优秀师范生势在必行。
国内外多项跨文化研究结果都显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无论在社会适应力、学业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突出表现,其心理健康程度更高、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强。
鉴于此,西方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以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即双性化人格教育,这已经成为当前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
一、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双性化人格指的是男女两性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即个体“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两性化特征”,①又称心理双性化或者性别角色双性化。
双性化人格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较大,具有可塑性。
1964年罗西(A.S.Rossi)首次提出“双性化”的概念,认为双性化人格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型。
1974年贝姆(Sandra Lipsitz 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男女双性化气质的量表(简称BSRI),该量表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工具,她认为个体可以同时兼备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在一个人身上都体现的较高时,可以称之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
Bem把性别分为四种类型:男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
②每个人都可以在坐标图中找到自己的性别角色位置,这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极化分类框架,为人类理解男女两性差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女性双性化人格浅析
(9 0 19 )、郑树文 ( 9 5 19 )对大学生双 性化人格进行 了调查研 究,邹 (0 1 和 马莹 ( 0 1 20 ) 2 0 )对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 的关系进行了研 究, 杨锦 ( 06 20 )、王佳宁 (0 6 20 )、赵 永乐 (0 7 20 )等 人也对双性化 人 格进行 了探讨 。然而 ,在大多数 公共卫 生学、心理 学等学科中,研究 的重点是在于双性化性别角色 的形成 、影响 因素 、心理学 阐释 的调查 与分析,并没有深人地分析双行化在 日常生活中所体现 的社会与文化。
等 品质 。然而在 以机械操 作和 脑力劳动为主的现代社会 中,男性粗犷 及如何通过 自己的性别表演来建构 自身的双性化人格认同 ? 的本性被逐渐消 磨,和 平的环境,也抑制 了男性的刚强和雄风 。而现 二、理论视 角:性别 角色、双性化人格 、性别表演、荣格理论
代女性则逾越 了性别的体力障碍 ,广阔的社会发展空 间使女性变得 理
克瑞斯和勒文基于图像也是社会符狭义的社会符号学只把语言看做社会符号受其影响传统语法号的观点将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延伸到图像这一符号资源上认为话语分析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是单纯从语言的角度对语篇进行阐释元功能理论是任何符号交际系统所应具备的理论构建了系统全面的然而
文 化 论 坛 女 性 双 牲 化 人 格 浅析 、研究源起:
在人们 的刻板 印象 中即认为男性是具有坚 强、自信、能干、理智、
在本论 文中,将 以 “ 荣格 的理论 ”为分析工具,从性别表演、双
成就动机等 高等 品质,而女性具有敏感 、柔弱 、重感情、被动 、顺从 性化人格 内在的联系在 日常生活 中摆脱 性别 形象的 “ 污名化 ”标签 以
性化 。本文 中所 阐述的 “ 双性化 并不是人们概念 中的中性人,而是 萍 (9 9 19 )对女大 学生双 性化人格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 了研 究,马锦华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
儿童双性化人格研究进展作者:陈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3期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儿童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即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相结合。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
创设“双性化”教育,培养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
针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寻找出该研究新的领域与展望未来。
1 双性化涵义目前双性化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平衡,既包含了男孩的独立、果断等理性情感,又具有女孩的细腻、温柔等感性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人都是双性人,是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体,所以很多人在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以回归完整。
一个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从医学角度看,一个人都是有雌雄激素的,只是每人体中含量不同,表现出的特征不同。
从心里角度看,双性化人格是综合性人格,个体中既具有男性又具有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比如能力、动机、需要、性格、兴趣等,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或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并不是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易性癖),更绝非一般带有否定和扭曲含义的所谓“不男不女”的同义语。
为此,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双性化”成果,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参考。
2 双性化的影响因素2.1 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每个人体内的基因编码不同导致的,遗传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人类遗传的原型意向可能造成一种特殊的偏向某一方向发展的人格。
基于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一个人可能生来就有外倾或内倾的强烈的倾向,他可能注定要成为情感型而不是思维形的人,他的阿尼玛原型或者阴影原型可能在犬性上就比较强或比较弱,因此在人格表现上会自然的带上独特的色彩。
”因此,每个人的基本特征易于向哪个方向发展似乎是决定了。
2.2 环境与教育直接影响作用双性化发展受家庭教育影响。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马海花(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
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
[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
[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
双性话人格
双性话人格“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关键词】双性化;中性化;性别;电视选秀。
“双性化人格”指人的性格里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性特征,“中性化”概念侧重形象,两者存在分离与契合。
“中性化”一词的流行始于2005年“超级女声”的播放。
2005年李宇春以小巧的五官、硬朗的脸庞、接近男性的声线、高大却无曲线的身材以及干净俊朗、帅气洒脱的气质开启了“中性化潮流”的大门。
2006年出现了尚雯婕、刘力扬、厉娜、许飞等一大批造型中性化的女孩。
2009年因绵羊音备受争议的曾轶可也是以中性化的形象示人。
2010年“花儿朵朵”再刮中性风,花儿十强中,中性风基本占了半壁江山。
“中性化”率先以女性男性化的方式,成为一个时尚的概念,并逐渐确立为一种新的前卫风向标。
“女性男性化”只是中性化潮流的一个表现方面,几乎是在同时,“男性女性化”的趋势也悄悄发迹了。
2006年东方卫视开办选秀节目《加油,好男儿》打造了不同“款式”的中性美男:有羞涩型的、颓废型的、温柔型的、忧郁型的等等,其中选手向鼎甚至被冠以“男版李宇春”的头衔。
无独有偶,同年《我型我秀》节目中的师洋在海选时就顶着假发反串蔡依林,把阴柔、可爱、性感、妩媚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众多粉丝的支持。
2010年,“快乐男声”开赛以来女性化打扮的男生层出不穷,一名叫刘著的男生,其容貌、着装、说话、唱歌都酷似女性,甚至引发了现场评委“安妮玫瑰”对于他身份的几度质疑,“伪娘”一词也因他疯行于网络。
随着中性风的刮起,学术界对中性化现象的研究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位学者给“中性”一词下个严格的学术定义。
笔者认为,从人文意义上来看,中性主要是强调行为方式和个体形象的去性别化特征,尤其体现在装扮方面。
女性男性化,除了没有胡子、胸毛外,举手投足趋于男性特征,包括言谈、着装、身材、长相等;男性女性化,身材纤细、面部白净、胡须稀少、化妆美容、穿戴配饰、腔调柔软、阴柔过剩,缺乏阳刚之气。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从中性风潮之热谈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摘要〕近年来随着中性之风越来越热,教育工作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性化的人格特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综合人格。
近几十年来多位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拥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较一般个体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的适应性,并提倡从小开始培养双性化人格。
本文阐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双性化人格的建议。
〔关键词〕中性气质;性别刻板印象;双性化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等电视选秀节目受到各地电视观众的热议和追捧,中性气质的选秀明星也成为亿万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2005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凭借其超酷的外形和接近男中音的嗓音将自己定格在了万众瞩目的时代焦点;2007年“好男儿”向鼎、师洋以其甜美、乖巧的形象在选秀舞台上无往不胜。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中性狂潮席卷而来,而被卷入狂潮的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愈演愈烈的中性狂潮,也使得人们在思索当今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开始关注中性的人格特征。
事实上,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很多少男少女冲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的框框,显示出新时代青少年独有的特征。
笔者曾在高中校园里进行了调查,一个班的26位女生中有22名女生特别喜欢李宇春式的直爽、开朗、不拘小节,有15名女生不喜欢穿裙子,更爱穿牛仔裤或运动裤。
而另一项“你心目中理想男生特征”的调查显示,除了传统的勇敢、坚强、大方等特质外,更多了爱心、善解人意、细心、周到等词汇。
由此可见,“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
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中,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二、双性化人格的起源与界定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背姆(s.lbem)于1977年提出“双性化”的概念,androgyn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男子andro”和“女子gyne”,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
双性化人格是什么意思!~性别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标准,它把人分为两大阵营——男性和女性。
如我们前面介绍,男性与女性在智力、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既来自脑生理方面的影响,也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而值得重视的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二者孰优孰劣。
事实上,男性与女性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
他们各自的特点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取得成就,女人绝非是天生的弱者。
也许有人说,既然男女两性各有所长,那么,如果将两性的优势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岂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了吗?这种想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如果我们审视一下日常的生活,就会发现,男性与女性的特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些女人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建树,有些男人在言语方面有惊人的才华,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她)可能兼具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特点。
因此,根据生物学的特征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有一定的局限性。
罗西在1964 年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认为人身上既可能有男性化特征,也可能有女性化特征,当男性化特征高时称为男性化型个体,女性化特征较多称为女性化型个体。
如果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在一个人身上都表现得较多时,就称为双性化个体;而当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表现得都比较少时称为未分化个体。
这种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的划分,不是考虑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而是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依据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
从行为表现上来讲,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的性格特征是混合交织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关系。
这一观点为理解和认识两性的性别差异开辟了新的视野。
当人属于典型的男性化型或女性化型个体时,会抑制很多被认为与其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
而典型的双性化的人,则会更自由地表现出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为,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综合国内外对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 可发现,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有三个优点: 一是允许表达异性特征,具备双性化人格 的男人虽然具有某些女性特征但他们的独 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二是富有同情心, 有教养。三是自尊心强
研究还表明,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有着更积极 的归因模式:即将成功归为稳定的内部因素, 将失败归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此外双性化者 更富有创造性,自尊感较高,更独立,善于处 理各类环境中的事物,自我效应良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 看, 双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 类型: 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 女性的兴趣、 能力和爱好, 尤其是心理 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素质的两性化上 的两性错位和异性癖。
国内的双性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选取对安徽蚌埠医学院学生的的调查中发 现:双性化人格比例不足1/4,说明我国双性 化的人格特质的人少于美国,这个可能是由 于两国的文化,经济,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是一个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久远的 国家,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人们的心理 及思想。
2004年 王学研究发现: 2004年,王学研究发现:双性化人格的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具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
2003年 张莉研究发现: 2003年,张莉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心理健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 康问题与男性化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感情用 顺从、通融。 事、顺从、通融。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自尊,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最低是未分化。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中 国双性化者的人格特征中人际能力具有很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 的本土特点,创造性突出,但无明显的独立 性。双性化者的男性度较女性度与其人格的 相关较大
2002年 袁立新、 2002年,袁立新、卢声达关于性别角色与心 理健康的研究表明: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看, 理健康的研究表明: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看, 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状态更好, 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状态更好,而未 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此研究 还表明,在男性被试中, 还表明,在男性被试中,男性化类型者比女 性化类型者心理更健康; 性化类型者心理更健康;在女性被中女性化 类型者却不如男性化类型者心理健康。 类型者却不如男性化类型者心理健康。
三: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对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也不可忽视。 社会文化对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也不可忽视。 年龄, 职业, 年龄, 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考 证。
Bem通过实证测验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种不同 Bem通过实证测验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种不同 的性别特质——双性化,男性化, ——双性化 的性别特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 未分化类型, 未分化类型,并且认为双性化特质类型是较 佳的性别角色心理模式。 佳的性别角色心理模式。 在他看来双性化人格具有男女两种性别因素 优点, 优点,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生的测验 发现,约有1/3的大学生具有“男女兼性” 1/3的大学生具有 发现,约有1/3的大学生具有“男女兼性”的 心理特征。且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 心理特征。且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 性化大学生表现最优
感谢您的聆听!
关于双性化的人格特征表现
主讲人:方大伟 主讲人: 赣南医学院第三课题研究组
传统上认为人的性别角色结构是有 两极,分别为男性和女性, 两极,分别为男性和女性,是有各 自具有的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 自具有的特质所构成的单一维度。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思想的 进步, 进步,这一两极角色结构似乎受到 了质疑。 了质疑。
我们好看么
我们长的 像么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提出 双性化概念。 所谓双性化 双性化是指:由于生理差异 双性化 造成的两性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 一状态。即“同时具有男性气质 和女性气质的心理俩性化特征”
19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Bem编制了Bem性别角色调查 表,开始了双性化的实证研究
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性别角色类型它无疑更多受后 天社会环境尤家庭, 学校,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天社会环境尤家庭, 学校,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关键的还是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育方 家庭教育中, 以及自身的性特点, 式, 以及自身的性特点, 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性别角 色观念会地影响女的性别角色观念 ,从而使孩子主 动或被动地得包括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内的一系 列行为角色。 列行为角色。 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的影响中, 在学校的影响中, 教师的潜移默化期望效应对形 成双性化人格也同样重要, 成双性化人格也同样重要, 这更地影响了男女学生 的自信心, 的自信心, 而自信是双性化人格一个重要特征 ,至 于同伴交往也不应仅限于一种别